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6篇)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

黃河發源於青海,流經蘭州城內水域並不像其下游那樣開闊,但蘭州人近年投入巨資打造的四十里黃河風情線卻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首選之地,就連一些南方的遊客也盛讚其美麗。

近年才建成的七里河黃河大橋,氣勢雄偉,造型獨特,其主橋墩雖僅有三個,卻依仗橋面上有兩束起牽拉作用的鋼管,從而使大橋更加堅固悦目。

位於大橋不遠的“黃河母親”雕像可謂天下聞名,故而每天都吸引着眾多遊人在此攝影留念。而離“黃河母親”不遠的“蘭州水車園”,那兩輪高達數十米的水車雖已“賦閒”不用,卻似在訴説蘭州黃河的過去。水車系明代蘭州段家台人段續所創,曾悠悠灌溉了黃河兩岸的萬畝良田。然最令人感奮的當屬離“水車園”不遠的黃河索道。遠遠望去,只見載人的電纜車正徐徐從河南岸向河北岸滑去,而滾滾奔湧的黃河則被飛越而過。

河對岸的白塔山,巍峨起伏,大有拱抱金城之勢。立白塔下,可俯瞰山下的黃河及蘭州全城,雖無“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勢卻猶如一幅現代的“清明上河圖”,讓人面對美景,讚歎不已。 蘭州沿河而建的黃河風情線,像一串璀璨奪目的珍珠,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外遊客。據説,蘭州為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準備把“兩山、兩線、兩園”都納入到黃河風情線的建設議程。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於蘭州市金城關,橫跨黃河,毗鄰白塔。中山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920xx年2月開工,1920xx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餘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所以有黃河天下第一橋之稱。後來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該橋於1942年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構造的五拱橋,造型美觀大方,氣勢磅礴,北面有鬱鬱葱葱、高高聳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滔滔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卧在黃河之上。臨河觀看,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現在的中山橋已經改為步行橋,人們在橋上拍照、休閒、娛樂……中山橋因為它的百年曆史和獨特造型成為蘭州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值得蘭州人自豪的名片。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黃河鐵橋參觀遊覽,黃河鐵橋即中山橋,是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的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後改稱“中山橋”。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為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衞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阪;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衞金城。”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黃河鐵橋這裏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我的講解到這裏就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去遊覽這傳説中的黃河鐵橋吧。但願今天的黃河鐵橋能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4

蘭州市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台、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台碑廈、磚木結構的三台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台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説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一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後,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大約在公曆3月10日到達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情地對當時蘭州的北城牆進行了“風景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讚美後,接下來便對如何過黃河進入“風景如畫”的城裏感到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根據季節的變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經過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城市對面的河寬將近有300碼,我們途經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經過,聽説每年解凍的時候都會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時候,這些人還堅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形: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步如平地……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開,用大木連接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兩岸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但這種浮橋屬於季節性的橋,因為黃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着又這樣描寫了每年春天浮橋落成時的宏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儀式都熱鬧非凡,主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次盛會。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與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風俗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里亞的儀式。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橋,不但十分麻煩,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時,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區最早的黃河浮橋。但這座浮橋當時只是為了方便軍隊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衞國公鄧愈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橋,以運送糧餉,命名為“鎮遠浮橋”。20_年後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衞指揮僉事揚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為靠近城區,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歷史上第一座可供民眾過河的浮橋。

1920_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黃河鐵橋,並在1920_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合同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黃河鐵橋竣工之後,實際耗銀30.66萬兩。

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台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一個清晨,數十輛大馬車浩浩蕩蕩從新鄉火車站簡陋的貨場裏潮水般湧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還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一曲眾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從新鄉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後,兩邊建了兩座分別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第一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雲梯天外作如是觀。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燒燬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樑,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板橋面。現在蘭州市的橋樑已達十餘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交界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里的黃河成為橋樑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於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黃河鐵橋參觀遊覽,黃河鐵橋即中山橋,是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的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後改稱“中山橋”。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為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衞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阪;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衞金城。”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黃河鐵橋這裏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我的講解到這裏就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去遊覽這傳説中的黃河鐵橋吧。但願今天的黃河鐵橋能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樑,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20xx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20xx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裏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衞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衞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衞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樑。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8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其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於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衞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20xx年(1385年),蘭州衞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 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 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9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於蘭州市金城關,橫跨黃河,毗鄰白塔。中山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920xx年2月開工,1920xx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餘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所以有黃河天下第一橋之稱。

後來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該橋於1942年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構造的五拱橋,造型美觀大方,氣勢磅礴,北面有鬱鬱葱葱、高高聳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滔滔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卧在黃河之上。臨河觀看,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現在的中山橋已經改為步行橋,人們在橋上拍照、休閒、娛樂……中山橋因為它的百年曆史和獨特造型成為蘭州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值得蘭州人自豪的名片。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黃河鐵橋又叫中山橋,這是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和德國人,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建橋時間是三年,造價也是非常之昂貴,有 天下黃河第一橋 之稱。下面我以自己的理解對蘭州黃河鐵橋簡介,希望遊客能對蘭州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大橋歷史蘭州黃河鐵橋之宏偉讓人驚歎,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塞,中原與西域的往來比穿過此地。黃河穿成而過,民間曾有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 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起,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都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 天下第一橋 。鎮遠浮橋並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稜,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後,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進入20世紀,清政府鼓勵洋務,為建設黃河鐵橋提供了歷史契機。於是他決定藉助外國的先進技術與設備來實施他的建橋計劃。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蘭州註定要在20世紀初葉、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一件驚世偉業。橋樑規格是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我感歎這座宏偉的大橋和人們的智慧和汗水,這座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驕傲。

大橋的歷史價值大橋留給人們的不只是外表的宏偉,還有帶給國人的歷史反思。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蘭州鐵橋遊客觀賞人數在逐年曾加,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感受歷史的洗禮,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蘭州黃河鐵橋是我最喜歡的大橋之一,站在上面我會立刻感覺到自己像是穿越了時間的變遷,感受到人們的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蘭州黃河鐵橋簡介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文字不能一一描述,只有自己去親身感受。

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穿過這片地勢平坦的草原,前邊這座高聳入雲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報恩寺塔而建的。塔身為九層八面,高67米,我們承德人叫它“六和塔”。一層南北兩面各有石八券門,進門沿盤旋而上的台階可登到塔頂。塔內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莊居住時,有時清晨登塔禮佛。巍巍寶塔配以綠色的原野,氣勢宏偉,格外引人注目。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秦漢以來,好戰的匈奴對漢民族威脅很大。漢初,匈奴東敗東胡,西逐大月氏,佔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漢王朝開始曾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希圖換取暫時的安寧。漢武帝時,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 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同年,漢分河西為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20xx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建玉門關和陽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隘。

説了這麼多,再來説説玉山的一個資源和氣候條件吧。玉山呢,是江西省廢金屬資源礦產大縣之一,目前發現的礦產品種有30多種,礦產地60多出,像什麼青石、葉臘石、黑滑石、羅文燕石等等一些礦產呢,在我們的玉山儲存量那是相當豐富的,只不過現在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就等着在座的各位老闆前來投資開發了,來玉山發財了哈,也算是給玉山的經濟發展做貢獻吧。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一個春寒料峭的下午,一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後,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大約在公曆3月10日到達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情地對當時蘭州的北城牆進行了“風景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讚美後,接下來便對如何過黃河進入“風景如畫”的城裏感到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根據季節的變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經過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城市對面的河寬將近有300碼,我們途經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經過,聽説每年解凍的時候都會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時候,這些人還堅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形:一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步如平地……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開,用大木連接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兩岸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但這種浮橋屬於季節性的橋,因為黃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着又這樣描寫了每年春天浮橋落成時的宏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儀式都熱鬧非凡,主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次盛會。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與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風俗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里亞的儀式。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橋,不但十分麻煩,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時,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區最早的黃河浮橋。但這座浮橋當時只是為了方便軍隊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衞國公鄧愈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橋,以運送糧餉,命名為“鎮遠浮橋”。20xx年後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衞指揮僉事揚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為靠近城區,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歷史上第一座可供民眾過河的浮橋。

1920xx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黃河鐵橋,並在1920xx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合同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黃河鐵橋竣工之後,實際耗銀30.66萬兩。

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台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一個清晨,數十輛大馬車浩浩蕩蕩從新鄉火車站簡陋的貨場裏潮水般湧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還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一曲眾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從新鄉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後,兩邊建了兩座分別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第一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雲梯天外作如是觀。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燒燬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樑,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板橋面。現在蘭州市的橋樑已達十餘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交界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里的黃河成為橋樑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於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眾所周知,她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_平方公里。據説東京至博多的新幹線長1176公里,那麼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於遊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澱在下游的河牀上,每年將河牀抬高三到五釐米。因此,下游河牀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氾濫的原因,也就是説,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牀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於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氾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_年之間,洪水竟氾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氾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羣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後的41年間,黃河從末氾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於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於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着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着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係。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遊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裏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台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麼,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於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一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一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_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説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於時間關係,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很抱歉!只是今後每當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户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遊客:我們面前的雕塑,叫"黃河母親".在全國,以雕塑形式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數不少,論風格和藝術表現力,這一尊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由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優秀獎”。整個雕塑為花崗巖質地,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量達40作噸,由北京雕塑廠於1986年4月30日製成。

作品用“母親”和“嬰兒”兩個形象,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母親卧在波濤之上,左腿微微弓起,面含微笑,神態慈祥。凝練的線條把母親秀髮的飄指、身材的曲美與波濤的起伏和諧地融為一體,勾畫出黃河女神的風采。匍匐在母親胸前的裸身男嬰,天真爛漫,安然無憂,舉首憨笑,頑皮可愛。整個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胸懷博大,她所養育的中華民族,生氣勃勃,天天向上,幸福安樂。母親身下的黃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紋和魚紋,來源於甘肅彩陶的古老圖案,既象徵着黃河文化,也隱喻了甘肅歷史文化的悠久。

雕塑前面還嵌着一塊石碑,是1994年8月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所設,碑文是:“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

説起黃河,我想大家的感情一定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我們共喚黃河一聲母親,媽媽。陌生是因為很多朋友至今都沒有見過黃河。更別説遊黃河了。而在今天我們的願望就可以變成現實,不僅可以看見我們的母親黃河更可以在它的懷抱中徜徉遊覽。在中國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不登長城非好漢,不遊黃河心不甘”。這句話雖然非常簡單,卻道出了我們無數炎黃子孫對我們母親河的嚮往和眷戀之情。無數的詩人和文學家都曾用最美的語言讚美我們的母親,其中有一位説的很好,他説,黃河啊,千百年來哺育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因為黃河的顏色浸染到每個人的皮膚上,因為黃河的精神融入到每個人的靈魂中。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別人都可以一眼看出我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今天我們到黃河邊上也可以和黃河比比,看看兩種顏色是不是十分相像,連我們的一代偉人毛主席在轉戰華北的時候也曾説到,我們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更是把黃河和整個中華民族放在同一高度,同呼吸共命運,血脈相容。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自治區。最後在山東省的墾利縣注入我國唯一的內海----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到75.2萬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第二長河。但是在中國人的心中,它和長江一樣長,和大海一樣寬闊。水利專家為了使每個人都能更清楚的瞭解黃河。把黃河攔腰分成三段:從發源地到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是上游。黃河上游碧波盪漾,水是清的,讓你很難想象它就是以後的黃河,真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啊。從河口鎮到我們河南鄭州的桃花峪,黃河進入了中游,進入了中國最大的黃土區域黃土高坡。它溝壑相見,綿延起伏,黃河在流經這裏的時候因為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河水的顏色染成了琉璃黃,成為了一條濁河,泥河,沙河。尤其是在晉陝之間,黃河以300裏的巨大落差,齊刷刷的切割着黃土高坡。大量的泥沙被它帶了下來。真是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冠九州啊.從桃花峪再往後到墾利縣的入海口,就是黃河的下游了。一下子進入了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31萬平方公里的華北大平原。它一馬平川,一望無垠,如此平坦的地勢,黃河流到這裏,河道變寬,水流速度變緩,大量的泥沙源源不斷的沉積在黃河下游的河道,致使我們的河牀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被抬高。長年積月就形成了世俗罕見的奇觀-----懸河,地上河了。在我們的七朝古都開封,黃河的水位已經高出了開封十幾米,在們的省會鄭州,黃河的某些地段也已經高出鄭州5—7米了。大量的泥沙隨着黃河水注入渤海。真的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啊。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黃河從黃土高原沖刷攜帶下來的泥沙有16.4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堆砌起來,堆成高,寬,厚各一米的土堤,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是地球到月球長度的三倍。如果按全中國13億人口來計算,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1.3噸,比我們吃的糧食還要多。所以就有了這樣的説法,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很多人不相信,非想到黃河水中試試看。上岸之後任你怎麼拍打都會留下一層薄薄的泥沙。真是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河沙啊。

那麼這麼多的泥沙都到哪裏去了呢?原來啊,每年都有12億噸的泥沙注入渤海灣為山東省填海造陸了。所以山東省的陸地面積在逐漸增大,而水域面積卻在不斷縮小。於是,就有人擔心,黃河不斷的堆積泥沙向大海延伸,這樣下去的話,中國會不會有一天和日本連起來了。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日本的旅遊團隊到達這裏後都會有一項特別的儀式,那就是植樹造林。除去這12億噸,其他的四億噸都沉積在了黃河下游的河牀上,但正是這四億噸的泥沙,卻給黃河的治理帶來了最大的難題。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難治理的一條河流。千百年來我們的母親在給予了我們生命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多的災難。翻開中國的治黃史,湧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大禹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黃長達13年。採用疏導法治理黃河,得到了百姓的推舉成為首領。後來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正可謂,治黃者,得天下。後來自夏以後,無論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治理黃河。但是終究因為治理技術的原因,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年裏,黃河氾濫500多次,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特大改道9次。真可謂“三年兩氾濫,兩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尤其是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為了抵禦日軍的侵犯。下令扒開花園口大堤,引起洪水氾濫。雖然暫時延緩了日軍的進犯速度。但是也造成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89萬人喪生,1560萬人流離失所。上百萬畝良田變成了不毛之地。直到今天,仍然使得我們黃河下游的經濟難以有大的發展。

這時候,就有人問了,那你們對黃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我想,這個問題,河南人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們受益最大,也受害最大。所以很多老百姓對黃河的感情可以説是既愛又恨。我們愛她,是因為千百年來它不僅供應着我們的人畜用水,還灌溉着上百萬畝的良田。到了今天還發揮着另一個重要的作用,蓄水發電。但是也有人説我們恨母親,因為每個幾年母親都要發怒,每次發怒之後生靈塗炭,所到之處,一片汪洋。但是我要説的是,害才害了一小片,利卻利了一條線;害才害了幾十年,利卻利了上千年。如果非要講黃河的功和過的話,黃河的功要遠遠大於黃河的過。今天位於黃河流域的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佔了1/2,館藏文物130萬件,約佔全國的1/8,地下文物全國第一,這些不正是黃河留給我們的財富嗎。黃河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早在150萬年前就已經有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這裏哺育了8000年前的裴李岡文化,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使河南在長達21個朝代,3600年的時間裏成為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悠久的歷史和最燦爛的文明成為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1938年,冼星海來到鄭州黃河遊覽區。當時正是日本入侵中華時期,很多文人投筆從戎。冼星海也是其中之一,當他望着滔滔的黃河水,依然譜寫了《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激勵着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保衞黃河保衞全中國而戰。當時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旋律。而今天,我們靠着黃河這種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得我們的母親在建國後安然度過了60年。1952年 ,毛主席來到鄭州黃河遊覽區,站在黃河邊上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重要指示。當時正是國家大興水利的時期,在對待淮河的問題上,毛主席説根治淮河,對於長江,主席説治理長江。而對母親,主席説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52年之前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辦好,52年之後到現在也沒有辦法徹底的辦好。然而我們一直在努力。就在毛主席提出號召4年之後。我們敬愛的週一年中兩次到達黃河邊,帶領我們抗洪搶險的官兵與黃河做賽跑,可見治理黃河已經迫在眉睫。於是1958年,我們在黃河上建立起了第一組工程----河南三門峽大壩。是蘇聯老大哥支援中國建造的168個工程中唯一一個水利工程。但蘇聯朋友不瞭解黃河,他們不知道黃河最大的問題是泥沙問題。所以50年之後,這個大壩的窟窿已經被泥沙積平,不能再使用了。在三門峽大壩後又相繼建成了楊家峽,龍羊峽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在90年到01年11年的時間裏,投資300多個億。同德國,比利時,英國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利專家一起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土石磚結構的大壩將使黃河的歷史改寫,將使黃河的自然災害由60年一遇變成千年等一回。20年之內黃河下游的河牀不再升高。但是否如此,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借用一句咱們中國的俗話,那就是黃河清,天下平。但要想讓黃河變清,談何容易啊。有專家説,我們全國人民每人都扛上幾鍬。要600年後,黃河才能改變。這600年,我們不能等待,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河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多愛自己的母親。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而孩子回報母親的卻太少太少了。對於所有的炎黃子孫來説,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黃河,現在我們能對母親盡的孝心就是保持水土,植樹造林。這是我們對母親盡的一點綿薄之力了。

可喜的是,到了今天黃河上有兩大難已經被我們打破了。一是黃河之上架橋難。因為大橋建成後,會因泥沙不斷淤積,河牀不斷升高。於是橋面就快要與河水齊平了。需要不斷的建新橋來替代老橋。二是自古黃河難行船,千百年來黃河上都無法行船。我們生活在黃河邊上的黃河兒女只能望河興歎。我想我們大傢什麼大江大河都見過,什麼樣豪華的船都見過。可生活在黃河邊上的黃河兒女,乘船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大夢想。今天我們乘船的意義非同尋常。這是目前為止唯一可以在黃河上行駛的船隻。這種船是專門為黃河量身打造的氣墊船。氣墊船,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底部是高壓氣囊。行駛的時候船身升高40---60公分懸空行駛,就解決了一般船隻容易遇到河牀底部的泥沙擱淺的問題。我們的氣墊船從陸地碼頭出發、穿越黃河的中下游分界線---桃花峪。桃花峪這個地方雖然非常的普通。但在中國的版圖上卻是是用紅筆來勾畫的。它不僅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而且也是黃土高坡和華北大平原的分界線。一邊是綿延起伏的黃土高坡,而另一眼望去則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穿越桃花峪,逆流而上最終到達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以鴻溝為界,左為楚又為漢,就成了今天我們下象棋時的楚河漢界。而對於這件事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給出了評價“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途中,我們的氣墊船會在河邊停靠,您可以走下船去摸一摸黃河水,和我們的母親河來一次親密接觸。也可以踩一踩黃河的牛皮地,體驗一下我們黃河牌席夢思。更可以再岸邊將你的思念之情毫無保留的在母親面前釋放。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朋友:

古人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不死心。”今天,我們就要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去參觀。我先把黃河遊覽區的基本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黃河遊覽區位於鄭州市西北30公里處,北臨黃河,南依嶽山。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約十七平方公里。從七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艱辛工作,景區初具規模。

好了,黃河遊覽區到了。

黃河,我們現代人親切稱之為“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從黃河的這座中型提灌站看出,黃河兩岸的人民至今仍在吸吮着母親河的乳汁。我們來看這尊“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噸,用漢白玉做成。母親身着唐裝,頭挽髮髻,象徵黃河,懷中健壯的嬰兒象徵中華民族,整個塑像形象的表達了黃河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親情。黃河流動着炎黃子孫共同的血液,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無以倫比的凝聚力,這是一種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週圍的山嶺。這一帶的山稱為邙山,是從洛陽綿延至此。過去這裏曾是荒山禿嶺,經過綠化,現已綠樹成蔭,山上制高點那些亭台樓閣正是一些與黃河風光匹配的建築物,若登臨最高處極目閣遠眺,更能體會“登北邙居高瞰遠氣象萬千廣闊無垠偉偉乎神州大地,觀黃河撫今追昔波濤澎湃奔流不息悠悠華夏搖籃”的意境。

接下來從這裏向西,可以乘坐黃河索道至另一景點大禹山,大家看山上有一尊巨大的大禹塑像。大禹是4000多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父親曾因治水失敗遭到懲處,大禹繼承父志,終獲成功,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千百年來激勵着後人不懈奮鬥。我們來看,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噸,大禹頭帶斗笠,左手指向前方,彷彿在號召人民治裏洪水。他發明着疏水導流的科學方法至今仍有借鑑意義。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民諺有“治水者治天下”,正是對治水重要性認識的真實寫照。

博大精神的黃河文化,再這裏突出的表現為現代黃河碑林,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磚雕和黃河泥研民間藝術等,現在就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黃河碑林是正在籌建的一處當代時刻藝術寶庫,目前以刻碑1500多快。作品有真、草、隸、篆、行,刻碑手法有平、圓、尖、麻、光。黃河碑林以歌頌燦爛的黃河文化,社會主義的光輝業績,祖國的大河風光為主要內容。建成後將分書法藝術館、名人書法館、民族書法國際書法館和美術館五大部分,其中彙集了當代中國書法巨擘毛澤東、舒同、啟功、張大千、林散之、陳書亮等名人的書法精品,石碑以古樸、多樣、生動、深厚為特色,其卓然不羣的藝術形象必然成為新時代的文化里程碑。

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體現黃河文化的又一力作。塑像設計高度為106米,並於1991年9月12土動工。她的興建,對全球炎黃子孫將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激發海內外炎黃子孫強烈的愛國激情。目前,炎黃二帝巨像前的廣場上,已安置了鐘鼓九鼎“炎黃鼎”。鼎高6.6米,重20噸,內部鑄有“炎黃始祖,萬代景仰”八個篆文,鼎座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和國家的領導人鄧小平的題詞,體現了億萬炎黃子孫對人文始祖的懷念與敬仰。“炎黃鼎”文化內涵十分深厚,工藝、鑄造均屬上乘,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大鼎,是炎黃子孫瞻仰中華人文始祖的主要禮器。

大家知道,黃河自古難行船。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克服了道道難關,在80年代末研製成功了“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鄭州號水陸兩棲氣墊船是我國第一艘用於旅遊的氣墊船。氣墊船是高科技的結晶。顧名思義,它是由船下的大型鼓風機向船身下充氣,使船下產生一個巨大的氣墊,把船身向上抬高20~50公分。船體藉助船後兩個巨型螺旋漿產生的推動力,使船向前行進。

一望無際的黃河灘地坎坷不平,汽車在這裏無法行駛,一般船隻在這裏擱淺,唯有氣墊船暢通無陰,運行自如。

黃河的一大特徵是險情叢生。在黃河平靜的河面下隱藏着無數的淺灘、暗灘,寬闊的河面無船出現,正是“黃河自古難行舟”的寫照。但鄭州號氣墊船實現了零的突破,在河面上乘風破浪,自由飛翔。

大家可以乘坐黃河氣墊船到母親的懷抱進行40分鐘左右的黃河漫遊,在40分鐘的時間裏自東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桃花峪,到達公元前220_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爭天下時的古戰場遺址—漢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灘上將停船十幾分鍾,大家可以出船艙拍照留念。

走吧,讓我們一起去乘座氣墊船和黃河親密接觸。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9月27日臨時接到學校通知29日要組織學生到黃河灘野炊,説實話當我看到通知時立碼覺得心裏沉甸甸的,因為組織六十多個孩子去野炊真得很累人,稍微有一點兒想不到就可能會使這次活動有人玩得不開心。但我改變不了去的事實,只得開心接受,要去我就一定想方設法讓每個孩子都玩開心!

28日下午課前十五分鐘我給大家粗略講了這次活動的內容,然後讓孩子課間的時候6-8人自由結合組成小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負責。下午第三節自習課學校又放了前幾屆學生去黃河灘野炊的錄相,孩子們看着都很興奮,説實話本來我想讓孩子拿點小食品到那一吃就得了,可看到孩子們看到錄相激動的表情,我不由自主地説:“明天我們也會創造屬於我們的那份幸福。”言既出,行必果,我一定要做好活動前的準備,明天讓每個孩子都玩好!

看完錄相,我首先落實了小組人員,對各別小組成員進行了調整,讓每個孩子都在組織中,不能落單兒。然後給孩子講了凡事一個原則:安全第一。接着讓孩子在記事本上寫上:1、衣服要穿適合運動的(因為還要進行生存挑戰賽),另外比賽時有一項需要帶手套。2小組分工帶齊:①薪柴、打火機以及點火用紙②炒鍋(最好帶手炳)及鍋鏟③半成品菜(即把菜洗淨切好)及配好的調料④飲用和做飯要帶夠足量的水⑤每人吃飯用的筷子、勺及飯盒⑥塑料布或報紙(做臨時餐桌用)⑦每人一包濕巾(生火手肯定會髒)⑧編織袋(野餐後裝垃圾)3、選出活動先鋒官:侯天倫,把比賽手冊交給他提前讓他熟悉參加比賽的項目及內容。4、選出後勤部人員:張藝鑫、郭心雨、張婷和劉辰露。當同學參加比賽時,保證後方我們的財產有人看管。5、挑選出參加亮劍活動的十名男生和十名女生。6、放學前讓小組長組織組員進行分工,落實每個成員應帶物品,並把要帶的菜餚葷素搭配好。這一切準備就緒,我相信明天應該會玩好。

29日一早同學就帶着大包小包地東西到齊了,一個小時的車程後我們到達了活動指定地點。安頓好營寨後大部隊就投入到了野外生存挑戰活動中,説實話活動區域並不是特別大,可為了搶時間大家從一個活動地點到另一個活動地點都是跑着去,剛開始我覺得還行,可到十幾項時我就覺得有點跟不上了,但看到孩子們想爭勝的決心我這個老師也不能拖後腿呀!在全班同學共同努力下,我們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績,當齊老師給我們頒發錦旗時,大家開心歡呼不已!

生存挑戰活動結束,野炊正式開始。看着每個小組都在忙着挖坑點火燒柴,生怕慢了吃不上飯的樣子,我心裏覺得很開心。當有小組點不着火向我求救時我會從其他組中找人幫忙。火一個個地生起來,煙霧繚繞,菜餚地香味一陣陣地飄起在我們班的營地上。“老師,嚐嚐我做的噴香的番茄炒雞蛋”,“老師,嚐嚐我做的土豆燉紅燒肉”,“老師,嚐嚐我做得魚串”,“老師,嚐嚐我做得水煮肉片”,“老師,嚐嚐我做得壽司”,“老師,嚐嚐我做得紅燒雞翅”,“老師,嚐嚐,我做得酸奶蘆薈”,“老師,嚐嚐我做得黃燜雞”……幸虧我也是有備而來,帶了一雙筷子和一個勺子,我嚐嚐這個,品品那個,雖然有的菜做得不是很熟還有點生味,但我吃着真得覺得很香。在家我一般不愛吃燉土豆,可吃着王海洋做得夾雜着鍋灰的土豆我覺得真好吃,邊浩楠做得番茄雞蛋火腿腸色香味俱佳,文馨做地紅燒雞翅讓我吃完一個忍不住又去拿第二個,李姝菲非追着我給她做得菜打分,我告訴她,“如果滿分是100分的話,我認為你做得水煮肉片能打120分”因為孩子為了做這道菜準備了足足三個小時。後來聽説婁凱倫準備的魚串他沒吃上一口,可讓我這個饞嘴的老師競吃了兩串,我心裏真有點過意不去。説實話,柳蘇做得黃燜雞真得一點不比飯店做得差。有孩子突然説:“老師,我發現你最幸福了,不動一指頭啥都吃上了。”最後我吃到什麼程度呢?看到有孩子拿吃得我嚇得趕快跑,因為吃得實在太撐了。我向孩子求饒千萬別讓我再吃了!但內心我那種幸福的感覺真得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野炊過後,我們又去看了母親河。面對着寬廣的河面,看着流動的黃河水,一席席地涼風迎面撲來,內心突然覺得很寬廣,這種感覺真得形容不來,我只能引導孩子去體會感受這種感覺!

下午一點我們開始返程,孩子們説:“老師,你累了,在車上睡一會兒吧”,可此時幸福的我激動得哪睡得着,這種幸福感也只有當求實老師才能體會到。幸福的老師,幸福的一天!

有關甘肅黃河鐵橋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蘭州黃河鐵橋人們都熟悉,卻很少有人能説得清她近百年前那段堪稱創舉的興建歷史。

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發生在20世紀初葉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材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萬里運至蘭州的;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晶;説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成一舉結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樑通行的歷史……

20世紀初葉,走過了520xx年的鎮遠浮橋終於要和金城蘭州人告別了,僻居甘肅蘭州的一批官員壯志滿懷,欲建前人未竟之功——修建鐵橋,一時間議論紛起。

光緒三十三年(1920xx年)十二月十九,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上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報告説已經與德商泰來洋行在1920xx年9月11日簽訂了修建黃河鐵橋的合同。而此時,不但合同已籤,建橋所需要的料件也已在轉送蘭州的途中,升允的奏章顯然有些先斬後奏的意味。

按照晚清的文書運轉制度,官員欲辦某事,須先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辦理到一定程度,如果證明不可行,則停止辦理;如確實可行,則上報上級機關或朝廷。如此看來,自認為“賦性迂謹,凡事未經辦妥,不敢遽以上讀宸聰”的升允,並非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他對建造黃河鐵橋一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衞指揮僉事楊廉才在現在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據明人徐蘭的《河橋記》記載,楊廉在黃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備用,將25艘用繩鎖連接,船下以石鼈固定,船上加蓋木板、欄杆,並在橋南北兩岸各樹一根大鐵柱和六根木柱,以鐵鏈將浮橋固定。整座浮橋“隨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現在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20xx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