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介紹貴州遵義會議舊址的導遊詞(精選3篇)

關於介紹貴州遵義會議舊址的導遊詞 篇1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榮幸今天由我陪伴各位參觀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標誌性人文景觀——遵義會議會址。提到貴州提到遵義,或許您並不瞭解。但是若提到遵義會議,想必你也會略知一二吧!

關於介紹貴州遵義會議舊址的導遊詞(精選3篇)

遵義會議會址位於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就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遵義會議會址的大門。各位團友請抬頭看,那蒼勁有力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便是毛主席為全國革命紀念地題字的唯一一處。

遵義會議會址主樓坐北朝南,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中西合璧的兩層建築。上蓋灰瓦,歇山式屋頂,整個建築分為主樓和跨院兩部分。主樓樓房四周有迴廊,樓房的檐下柱間有十個卷拱支撐,保留了我國古建築“徹上明造”的結構風格。

現在,我們來到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的會議室,這原本為房主的小客廳。會議室呈長方形,面積27平方米。室內陳設基本上是當年開會的原貌。洋員燈、掛鐘、壁櫃、椅子以及火盆都以原有的風貌與各位見面。會場景點雖簡陋狹小,然而正是在這裏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主席、周恩來的軍事領導地位,決定了黨和紅軍的命運。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周恩來的辦公室兼居住室,它位於主樓西頭第一間,室內按原狀陳列老式木架,粗布墊單、薄棉被、銅墨盒、馬燈、筆筒的物件。壁上持槍、望遠鏡和竹斗笠以及周恩來長征到陝北後的留影。從這些物件中,我們可以想象周恩來在戰爭歲月中嘔心瀝血的生涯,令人肅然起敬。朱德、康克、劉伯承及參謀員的住所都和周恩來的一個樣,除了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物品以外就什麼也沒有了。我們不難想象到他們在那艱苦曲折的革命道路上英姿颯爽的風姿以及隨時為革命犧牲的精神!

遵義會議陳列館為遵義20世紀30年代民居特色的二層建築。陳列館由序廳和“戰略轉移”、“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勝利會師”、“永放光芒”五部分組成,內容以紅軍長征為主線,以有關熱舞和事件為板塊,以遵義會議和四渡赤水為重點,點線面有機串聯起來。同時反映紅軍在遵義的活動和整個紅軍長征的概貌。陳列內容有紅軍長征,進軍貴州;遵義會議;四渡赤水之戰三部分。展覽線長160米,展出革命文物,歷史照片、圖表資料236件。

遵義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肯定了毛主席的軍事戰略主張,確立了毛主席在黨和紅軍中的領隊地位。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國革命從此打開了新的局面。

關於介紹貴州遵義會議舊址的導遊詞 篇2

遵義會議會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築。上蓋小灰瓦,歇山式屋頂上開一“老虎 窗”,有抱廈。整個建築分主樓、跨院兩部分。

主樓樓屋四周有迴廊,樓房的檐下柱間有十個券拱支撐,東西兩端各有一轉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主樓和跨院之間伸出一船形的樓房。會址大門臨街,門兩側原是八間鋪面,是柏輝章家的商店。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會址大門臨街)。

廳後是一座磚徹牌坊,前為“慰廬”,後為“慎篤”。牌坊後是天井,天井南側有小門通柏家的內四合院。

遵義會議會議室在二樓(一樓作戰室的樓上),是一間長方形的房間,面積27平方米。

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風格建築,坐東向西,由東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組成,建築面積334平方米。

東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闊五間,深四間遵義會議期間,總司令部機要科辦公室和科長毛庭芳住室在這裏。

北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二屋,小明間與主樓(會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二屋。遵義會議期間,機要科工作人員住此屋。

西屋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屋。

關於介紹貴州遵義會議舊址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到荔波旅遊觀光,很高興那能夠陪同大家一起領略荔波的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現在我們的汽車從荔波縣城出發,前往小七孔景區,藉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波的基本情況。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在此,我告訴大家,荔波的得名源於布依族語言的音譯。在布依話裏,美麗、漂亮叫做“lijie”,“波”則是山坡的坡的諧音,所以組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山坡,美麗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處貴州省最南部。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內陸通往南部沿海古驛道上的重鎮,全縣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有布依、水、漢、苗、瑤、侗、壯等世居民族2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2%。因為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氣候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18.3℃,非常適宜居住和旅遊。

因為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荔波曾先後獲得了許多誘人的光環和稱號,如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成員、國際王牌旅遊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最佳山水文化旅遊名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等。特別要告訴大家的,是“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個美譽,如果我們從地球北緯25度的上空從西向東俯瞰地球,您會驚奇地發現,自撒哈拉沙漠,經阿拉伯半島,到墨西哥灣,都已經或正在沙漠化,幾乎見不到綠色。只有中國華南貴州荔波這方圓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鬱鬱葱葱的森林,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綠色寶石,彌足珍貴。所以,“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也就由此而來了。

此外,在《國家地理雜誌社》20__年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活動中,荔波還以較大的優勢獲得了首屆“全國網絡手機人氣獎”第二名及單項獎“最美的森林”,與此同時,荔波還是全省首批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是貴州省打造100個旅遊景區中的21個重點示範景區之一。

荔波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用“綠色、紅色、特色”六個字來概述,堪稱“三色級”旅遊天堂。

走進荔波就是走進了綠色王國,全縣森林覆蓋率64%,景區和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2%。風景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説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綠色資源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個是樟江景區,另一個就是茂蘭保護區。

樟江景區是國務院1994年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風光帶組成,有代表性景源48處,其中特級和一級景源就有10處之多,20__年正式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在,正在舉全縣之力創建5A。20__年,還在縣城樟江河段成功開發了竹筏漫遊樟江、舢板船體驗旅遊及樟江經典文化遊旅遊項目,深受遊客歡迎。

荔波綠色資源的另外一大塊是茂蘭保護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是地球同緯度唯一僅存、集中連片、保護完整、原始生態性強的喀斯特生態系統。1996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並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正是由於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價值。荔波於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多彩貴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資源上,荔波民族風情濃郁,以布、水、苗、瑤為主體的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嫁娶習俗,別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在此我就不多説了,有興趣的朋友晚上可以從大型實景演藝《水韻樟江》中慢慢體會。

荔波還是一方孕育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寶地,革命老區,有着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和眾多的革命遺蹟。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戰鬥過的地方。綠色資源、特色資源和紅色資源相互交織,交相輝映,堪稱“三色級”旅遊天堂。

就讓我們從這裏開始,慢慢探尋,細細品味荔波帶給我們的美麗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張家界願意與荔波漳江共同合作,共圖旅遊發展!張家界海外國際旅行社是荔波人民來張家界指定接待旅行社!

5篇介紹貴州樟江的導遊詞範文(二)

荔波漳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漳江風光帶組成,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豐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為基礎,以千姿百態、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見的生物種羣、絢麗多姿的真山真水為特色,以田園風光和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為補充,特色鮮明、神祕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險灘、急流於一體,匯峻、險、奇、秀、幽、美於身,極具觀賞價值。 20__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小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西南部,距縣城28公里,景區北首有一座建於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橋,景區之名由是得之。

銅鼓橋

該橋位於小七孔景區東大門處,橫跨在樟江河,銅鼓橋長126米,淨跨60米,寬2.4米,高25米,橋身兩端採用瑤山銅鼓造型,故稱此橋為“銅鼓橋”。 瑤山瑤族將銅鼓視為神賜之物,鎮寨之寶,是權力的象徵。橋頭設立的圖騰柱象徵着瑤族的尊嚴,對祖先、神靈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圖案展示了瑤族傳統、獨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橋

位於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兩岸古木參天,巨大的虯枝沿着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當地的瑤族姑娘小夥打聽打聽關於小七孔橋的傳説,回來和我們分享。" 羣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畔萬萬年”

涵碧潭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裏,沿高高低低的河牀,錯落着68級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見高山流水、綠樹紅花,但聞泉鳴瀑響、鳥啾蟲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覺眼前詩意盎然,美不勝收。遂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號。

過小七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可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雲,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狀雷,頗為壯觀。瀑布騰空噴瀉,橫向墜落,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跌水瀑布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羣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倍覺暢酣和親切。瀑布濺噴的水霧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給遊客以撲面涼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塵的暑熱和勞乏,頓覺輕鬆和振奮。

龜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着無數龜背竹,故名。巖石崢嶸,怪石嶙峋,古木參天,藤蘿纏繞。此山有二絕:一是林中的古藤纏繞,恰似人工搓絞 的麻繩,殊為奇特;二絕乃山林上端入口處有一條樹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數十米,如遊動的巨蟒,令人咋舌;龜背山上隨處可見不屈的樹根如蛇蟒似蚯蚓,執着地在巖石上尋找土壤和水份。它們或盤根錯節,插入深深淺淺的裂隙孔竅;或抱着巨石生長,把頑石拱離地面;或把巖山擠破,達到石破天驚的地步,令人驚奇和歎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瑤池,長約600米,分上下兩段。河谷裏叢生着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從河牀的雜木林中穿湧而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衝涮,河牀已沒有了一粒泥沙,連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稜角而變得“圓滑”起來,但樹木卻象多情的漢子,死死紮根在河牀妻子的懷抱裏,紋絲不動。美麗的愛情之樹四季常青。這種“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長”的奇景,人見人歎。(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盤根錯節,枝間古藤纏繞。遊人手攀曳藤、足踏盤根,沿河穿行,踩瀑踐浪,有驚無險而趣味無窮。) 鴛鴦湖

由兩個大湖、四個小湖串聯組成的一個奇妙的水網,是一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處達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錯,濃蔭圍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測,湖水四季恆温。綠島之間,

港汊交錯,水面迂迴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宮。狹窄處如水上林蔭巷道,開闊處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時分,濃霧似乳,籠罩湖面,朦朦朧朧,愈覺野趣無窮。卧龍潭

原名翁龍潭。喀斯特暗河——卧龍河的出口處。從地表看它只是卧龍河的源頭,近年又從這裏築壩引水發電後入響水河,成兩河的總水源。暗河從崖底湧出,潭面上不見蹤影,只有壩上雪崩似的滾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卧龍河在潭底翻動,潭邊怪石奇樹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聲轟鳴,霧雨濛濛,四周高山緊鎖,水潭猶如地底深淵,即便是發洪水時,潭面也猶如鏡子般平靜。

大七孔

大七孔景區與小七孔景區遙相呼應,以進入景區的一座大七孔古橋而得名。説了那麼多美景,現在來説一下這裏的少數民族風情吧,荔波瑤族是開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遠在殷周之前,他們就披荊斬棘、繁衍生息在荔波這塊沃土上,從三支瑤族現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現了遠古瑤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識。懸棺葬、幽崖洞葬是遠古時代我國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時至今日,瑤麓瑤族仍完好的保存着這一遠古遺風。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語;有自己的特殊裝扮;有自己的習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儀式;有自己的領地;有正副大頭人,有議榔會議和部落大會;有自己的石碑律和習慣法;實行部落內通婚聯姻,用親屬和姻親關係維繫全部落。天生橋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巖,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

婦女上裝有短衫和背牌兩種,短衫與男裝相同,但胸前無花。夏時穿背牌,背牌用蠟染布做成貫首衣,前後二塊,花有多層,精心刺繡而成。下着白褶裙,裙用蠟染土布製成,裙邊繡花,腳裹綁腿。婦女頭包青帕,別銀簪,身着右衽無扣短農,再穿背牌。背牌繡有大方形圖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項圈,下圍蠟染繡花百褶裙,後套圍片,腳套腳籠,又繫有繡球腳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