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9篇)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貴陽市武勝門旁修建了文昌閣,文昌閣選址在東門,高踞在武聖門旁,居高臨下,從大十字上東門,地形一路升高,體現辦教育的崇高地位,文昌閣成了貴陽城文氣最足的響噹噹的地名。文昌閣的出名,一是出在文人蔚起,二是閣樓建築的獨特性在全國絕無僅有。

文昌閣還以其獨特的平面形式和奇妙的結構在全國古建築界極負盛名:閣高20米,通圓闊11.47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檐九角翹檐,九面開窗,除底部為四方形外,二、三層皆為九邊形,屋頂為九角,樑為十八根、柱為五十四根,二、三層的楞木各為九根。底層為四方,二、三層為九方。九角亭閣,已屬罕見,更妙者是九角劃分,尤為獨特,它是在東、南、北三面90°內各劃成三等分,而西面(正面)的90°內劃成三等分,形成一個不等邊而又有規律的九角形。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翹角,後挑井口柱,中間以檐柱頂撐,起到“槓桿”作用。全國古建築名師考察文昌閣獨特的建築後,冠以一個地位很高的名字叫絕世奇樓。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2

貴陽東門的文昌閣,是我國千百年來實行科舉制度的產物,它建於十六世紀末(公元1596年、明萬曆20xx年),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

文昌閣造型獨特,其結構為三層三檐九角不等角攢尖頂。底層為四方,二、三層為九方。頂角的劃分是將四周等分後,再將正面(西面)一條弧三等分,其餘三條二等分。據考證,這種造型的閣樓為目前國內僅存。近日,文昌閣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人為什麼要修建文昌閣並供奉文昌為神?文昌是什麼樣的神?它與科舉文化有什麼關係?

文昌神的由來

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不免產生宿命論和迷信思想,認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都由神在操縱。我國是多神教的國家,讀書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天文學家就發現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為夜間辨別方向的標誌。七顆星中有四顆(第一至第四顆)排列成長方形,古人稱之為斗魁,第五至第七顆排列成一條線,稱之為斗柄(半杓),總稱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漢代,實行開科取士,設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等,選拔有學問的人,授予官職。有的人被選中,有的人沒選中,於是,就有人把讀書人的命運與北斗星聯繫起來,説什麼七顆星中的第一顆叫“奎”,“奎主文章”(《孝經·授神契》)。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天官書》説:“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顆星中除一顆奎星外,其餘六顆合稱文昌宮)。六顆星分別主宰人間的功名祿位,並各有名稱:“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唐宋時,讀書人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組成文昌宮的六顆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20xx年),詔封文昌宮六顆星為文昌帝君,於是開始有人立廟祀之,並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貴州地處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貴州舉行鄉試(舉人考試),故貴州境內立廟供祀文昌帝君者極少,僅有烏撒衞(轄今威寧、赫章縣地)有文昌廟一座,建於公元1324-1320xx年間,是省內最早的一座文昌廟。

明代永樂20xx年(1420xx年),貴州正式建省後,由於科舉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眾,於是,貴州各地相繼出現供奉文昌的神廟,有稱文昌祠、文昌宮、文昌閣的。

貴陽最早出現的文昌祠。在貴州宣慰司文廟左,建於明洪武初。

明嘉靖20xx年(1535年),朝廷批准貴州在本省舉行鄉試後(在此之前,貴州生員須到湖廣、雲南參加鄉試),貴州省內相繼出現不少文昌廟。到了萬曆20xx年(1596年)貴陽新修一座文昌閣,屹立於東門月城上,閣為三層,規模最大,為全省之冠,並以其結構奇特著名全國(以上見明萬曆貴州巡撫郭子章著《黔記》及萬曆《貴州通志》)。

我國閣樓的傳統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而貴陽文昌閣卻是九角。除閣的頂層表現為九角外,還有各層樑柱中處處表現九或九的倍數,如樑為81根,柱為54根,樓楞木二、三層各9根。

這是因為我國古人認為“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清人汪中《釋三九》雲:“凡一二之不能盡者,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如九重天、九霄雲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極多、極高。文昌閣所以建為九角,楞木均為九的倍數,顯然含有極高、極多之義,除顯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願貴州考生在科舉考試中名列最高、人數最多之義。

魁(奎)星神的來歷

明末清初,戰亂頻仍,各省舉人進京考試,途中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往往連進士也考不上,爭取考上前三名一甲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更是難上加難。於是,有人編造説:考生試卷經主考官評出前三名,送請皇帝作最後圈點,才能定出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內容,隨意圈點,這當中就有神在操縱皇帝的御筆,這個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於是,考生們不僅供奉文昌,還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麼形象來供奉,卻是問題。奎字的解釋,據《廣雅·釋言》載:“奎,胯也。”引申為兩足張開之義。但不可能將兩足張開塑為神像。明清之際出了一位著名學者顧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錄·魁》中,提出解決的辦法説:“(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道教中人根據他的這一説法,遂將魁星塑為一個鬼的形狀,魁字的大彎鈎,作為魁的左足向後翹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執筆作點定試卷的姿態。於是魁星塑像設計成功,各地文昌閣中都按此式樣,加塑了魁星神像。貴陽文昌閣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貴州巡撫衞既齊主持重修文昌閣時增塑的。

人才蔚起

清代建立政權之後,遵循“古開創之世,類以文教為治”的經驗,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對省城的文昌閣積極加以維修。僅康熙年間就大修兩次;一次是康熙8年貴州巡撫佟鳳彩主持;一次是康熙31年貴州巡撫衞既齊主持。現文昌閣仍保存有兩次《重修文昌閣碑記》。

也許是種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閣之後不久,康熙33年貴陽人周起渭(漁璜)考起了進士,其人才華出眾,名噪一起,曾典試浙江,擢侍讀學士(給皇帝講學),充日講起居注官。康熙42年又有貴陽曹維城考取武進士第一,成為貴州第一個武狀元。這就大大鼓舞了貴州文武生員的學習情緒,出現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追求科舉功名的熱潮。其間曾出現一些傳為佳話的科名盛事:如嘉慶時廣順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壽、鼎梅、鼎銘、鼎年皆中舉,被譽為一門四舉人。麻江縣周泰等舉人,其祖父之翰舉人,父周誠舉人,一門三代舉人。同治8年貴陽人陳燦、陳田兄弟同榜舉人,後來又都考取進士。

考文狀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緒20xx年貴陽人趙以炯終於考取了一甲進士第一名,成為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若從明嘉靖20xx年貴州開科鄉試算起,那就是經過351年,貴州才算出了一個文狀元。當時貴州籍的省內外學者、生員聞之,無不引為榮幸。在京的貴陽人曾任禮部尚書的李端棻賀以聯雲:“沐熙朝未有殊恩,聽鴻臚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啟吾黔久鍾間氣,憶神仙流傳數語,五百年後果然文揚勝江南。”

在趙以炯考取文狀元之後僅隔20xx年,即光緒20xx年,貴州麻哈(今麻江)縣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狀元,這對貴州考生是一次極大的鼓舞。但就在這時,清朝統治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戊戌變法高潮。光緒30年宣佈停止科舉考試。

貴州兩狀元

清代貴州一共出了兩個狀元,據清朱彭壽著《舊典備徵》載:清朝自順治3年開科起,至光緒甲辰停止科舉止,這258年間,共舉行殿試112科(次),錄取狀元人數114名(其中貴州2名),按112科計應為112名,多兩名是因順治壬辰、乙未兩科滿漢分榜,各取狀元一名,故多2名。

明清兩朝貴州產生了多少舉人進士?據民國《貴州通志·選舉志》載:

貴州自明代開科鄉試以來至清末,共有文舉人約6千名(包括明代舉人1145名),清代舉人4800餘名);共有文進士714名(包括明代進士105名,清代進士609人)。故有6000舉人,700進士的總稱。

另有武進士134名(包括明代武進士32名,清代武進士102名)。

這些舉人、進士,除一部分擔任文武官吏外,大部分從事教育工作,擔任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及各級訓導、書院院長、山長,或私人開講授徒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對貴州文化、教育的奠基、開拓、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文昌神廟的興衰

貴州舉人、進士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同時,作為科舉制度產物的文昌閣神廟也隨之興旺起來,認為人才蔚起與文昌庇佑有關。如雍正時任貴州巡撫的張廣泗重修貴陽文昌閣後,題一聯雲:“盛世車書環斗極,遐方文物應奎垣。”

明代貴陽城區只有文昌閣兩座,鄉間無文昌閣。清代貴陽城區發展為9座,各鄉發展為25座,城鄉共計34座。數量之多,居各種神廟之冠。與民間較為流行的關帝廟和觀音寺相比較,明清兩代貴陽城鄉共有關帝廟24座、觀音寺19座,遠不如文昌閣之盛(《貴陽市志·宗教志》)。

1920xx年辛亥革命勝利,清朝統治結束,千百年來的科舉制度隨之告終,文昌神也漸失去信眾。民國成立,各種神廟漸被打倒。貴陽境內的文昌神廟有的改辦學校,有的改作公房,有的變為民宅,陸續消失,貴州各縣情況也大致相同。貴陽惟東門月城上的文昌閣,民國時期常被軍隊駐紮,並一度改作監獄。解放初期曾設文昌國小於內,因此,神像等雖被拆除,房屋舊貌基本保存下來。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貴陽九門四閣中的文昌閣,大家一定不枉此行,因為文昌閣現有碑文上記載,這裏是貴陽風水最好的地方,文昌閣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四(1596)年,是九門四閣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歷史遺蹟。

文昌閣修建的目的是培養文風和扶掖地方教化,閣分為三層,上層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觀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要“行遠”,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歸奎星管。第二層祭祀文昌帝君,“文昌”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祿位的神也叫“文昌”,歷來為讀書人所尊崇。第一層祭祀武安王(關羽),據碑文記載:“而武安王則所謂絕倫超羣,讀《春秋》明大節義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層來祭武安王,寓讀書人首先要立“節”明“義”,方能成“仁”。閣是文昌宮寺院的主體建築,坐東向西,後倚城牆,東門在貴陽各城門中地勢最高,閣又高踞東門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勢,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全城,是隱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貴陽文昌閣為達靈性,在設計上處處體現“天人合一”。建築上都採用“三”和“九”的倍數,九是極大極多之意。樑有81根,柱有54根,這在全國極為罕見,另外,文昌閣第一層為四角,二,三層均為九角不等邊,設計上先是將圓四等分,東南北三面再二等分,西面三等分,使每一個角都成為30°和45°的特殊角度。這是目前國內古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閣樓三層由下向上逐層收緊,為了爭取各層均由較大使用空間,頂層的金柱用樓過樑承託,不再下穿,部分二層檐柱又與底層金柱對齊,底層檐柱再向外放出,形成上小下大的穩定結構,這種處理方法使二層和底層各少了一圈柱網,當受到震災時還有對水平方向的能量取到張衝的作用,這種處理方式在國內閣樓中是少見的。另外,文昌閣各翼的角樑用挑枋挑出,挑枋穿過檐柱,以檐柱為支點,將內部金柱挑起,形成槓桿式結構,這種結構在國內閣樓中也是少見的。民國20xx年(1939年)日機空襲貴陽,文昌閣附近多處中彈,使東北角閣基下沉,檐柱下坐,內槽牆沉落,以至樓過樑及樓面隨之下沉,但二層金柱因有挑枋未下坐,僅與樓板過樑分離,出現約3釐米的縫隙。説明槓杆結構起了作用。結構巧妙,匠心獨運,難怪民間有貴陽文昌閣是“魯班親手掌的墨”的傳説。

文昌閣經歷多次維修,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一年(1692年),嘉慶四年(1799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都維修過。民國年間失修,淪為駐兵和監禁進步人士的地方,機關有時也佔用。解放後,在這裏辦過“文昌閣國小”。“文化大革命”期間,閣中壁畫,神像全被搗毀,因無人管理,成為市民的大雜院。1976年秋閣樓寶頂被雷擊落,隨寶頂一起被擊落的東西有:曆書、茶葉、五穀及錢幣等。曆書現被省博物館收藏,寶頂陳列在閣內二樓。1983年貴陽市政府維修,1988年全面對外開放,1997年被開闢為貴陽市錢幣博物館,20xx年貴陽市政府再次維修,現閣內一層有“中國名樓名閣圖片展”。1981年經市政府批准,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經貴州省政府核定,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遊客,歷經戰亂的浩劫和歲月的洗禮,文昌閣仍然屹立於貴陽的東門,成為貴陽九門四閣中保存最完整的歷史遺蹟,我們參觀的不僅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更是品鑑歷史遺留下來的藝術品。希望大家下次再來的時候帶上孩子,來祭拜文昌帝君。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單獨問我,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後,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見!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4

貴陽古城有"九門四閣",這文昌閣就是老東門上的一閣。隨着社會的發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樓大廈吞沒,惟有這一段城牆,保留着古老的記憶。文昌閣不但是貴陽的,而且是中國的,是中國古建築的瑰寶。顧名思義,文昌閣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像這樣的宮觀閣樓,在貴陽,在貴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貴陽文昌閣卻是"平中見奇",在建築結構上獨具匠心,頗有"點石成金"的奇妙之處。

文昌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它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雖然幾經磨難,幾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終未改,不失它的原貌。據史書記載,在清代嘉慶年間,貴陽發生了一次較強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毀,就連構築堅固的城牆也在地震中崩塌。文昌閣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僅僅是"閣頂挫斜",晃動了幾下,依然安穩地立在城垣上。人們開始注意文昌閣,探尋它"大難不毀"的奧祕。

文昌閣從外觀看以乎看不出什麼新奇之處,無非是一座三層三檐的閣樓。再仔細一看,它的底層呈正方形,而第二層和第三層卻變成了9個角。把圓周分為9等份倒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可是,這9個角的度數是不等同的,前面3個角的角度僅為30度,其餘6個角均為45度。這9角是怎樣劃分的呢?原來,它是將圓周先作4等分,然後將正面的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將其餘3段弧一分為二,這樣便成了不等邊九角形。古建築學專家告訴我們,這種不等邊九角攢尖頂閣樓,在國內堪稱一絕,不知是魯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傳才修建成的。

文昌閣高聳在古城牆上,背後是一帶遠山,棲雷嶺巍峨、蒼翠。正是:"濃翠萬重當檻出,清光一片抱城來。"文昌閣側的古城牆下,最近新闢了一片綠地,為貴陽城增添了幾分春色,是人們休息、乘涼的好地方。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5

文昌閣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於武山南端高處,別名“奎閣”,故將此景稱為“奎閣凌霄”。原建築造於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國時期已破敗不堪。

1920xx年,蔣介石從廣東回鄉掃墓,見其楹棟傾斜,於是就請他的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飛檐翹角的兩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蔣介石名之為“樂亭”,作《樂亭記》以描述其勝。但溪口人仍稱之為“文昌閣”,文昌閣改建後,成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0xx年蔣宋聯姻後,常攜宋美齡來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被軍委會“嚴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張學良到達溪口,最先的落腳點就是文昌閣,幾天以後才被押送上雪竇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華日機轟炸溪口,把文昌閣夷為平地,以後直至蔣介石離開大陸,始終是一片廢墟。1987年,政府撥款,在原址按原樣重建,雕樑畫棟,風姿勝舊。

現在我們去參觀小洋房。這所三間二層小平房就是蔣經國先生住過的小洋房,建於1930年,由於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稱為“洋灰”,故此房叫 “小洋房”,原是為美國軍事顧問端納先生所建。這房子背靠武山,面臨剡溪,風景優美,環境清幽。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居住於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贛州任國民黨行署專員,蔣介石曾為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不懈,以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為其妻蔣方良女士教國文。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一間為卧室,西面一間為書房,中間為客廳,屋頂平台較寬敞,樓下由伴讀徐道鄰、高理文等住宿。屋內有一石碑攜刻着蔣經國手書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對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復仇的決心。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6

離貴陽市3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異常美麗且安逸清新的省級風景名勝區____香紙溝。香紙溝景區由“龍井灣、鍋底箐、馬腳衝、南靜寺、白水溝、紅子溝、葫蘆衝、萬丈溝”等組成,共有七十餘個景點。景區內集山、水、石、林、竹、洞、寺廟為一體,各具精華山水兼顧,加上原始手工造紙技藝構成了如今香紙溝獨具特色的景觀。景區內地表水與地下水滲漏湧出,交替平凡,各種上升、下降巖溶達60餘處,自然形成山溝、絕壁、棧道、伐道、刀脊,因白水河支流落差形成的疊水瀑布,構成了景區的巖溶景觀。香紙溝的山,山峯造型優美、怡靜間豐富動人,懸崖絕壁,奇峯異石,動人心魂;香紙溝的水,水質清澈見底,涓涓細流,小橋流水交相輝映;香紙溝的樹古木參天,古藤垂懸;香紙溝的竹林茂盛,葱翠鬱滴,香紙溝的布依人用他們淳樸的民歌唱到:香紙溝有山又有河,還有古樹古水車,青山綠水待春風,布依山歌等貴客。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這片熱土上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鑄就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這裏幽靜而清新的秀美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避開了都市的喧囂與霓虹燈的閃爍成為了在城市中奔忙的人羣中理想休閒地。

600多年曆史的香紙溝“土法造紙”工藝:這種手工造紙技藝,因與東漢蔡倫的造紙技藝一脈相承,被稱作“世界最古老的造紙術活化石”,早已聞名遐邇,20__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征南”時,越國汪公從江浙率兵進湖南轉貴州,帶領一支軍隊來到這裏屯駐。大量的湘人在這裏定居後,看到這裏雖然土地貧瘠,但水源充足,竹子豐富,尤其適合生產紙品。為了祭祀軍中陣亡將士和生存的需要,他們便操起了世代相傳的古老造紙技藝。於是,源於湘人蔡倫的“蔡侯紙製作技藝”便傳到這裏。因造出的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湖南又簡稱“湘”,為表思鄉之情,湘人就把這裏定名為“湘子溝”。自那時起,“香紙”逐漸成為當地的特產行業,地名也就逐漸演變成了“香紙溝”。“香紙”曾被皇帝御賜為“神聖紙品”。

在香紙溝,幾乎家家户户都會造紙,造紙首先是選料取材。香紙溝的“香紙”原料來源於竹,竹子肉厚、質密,成漿率高,韌性好,易成型,使這裏的紙品質地優良。由於香紙溝的紙由竹而來,於是香紙溝人對竹有着敬畏之心,在砍竹前,先要舉行莊重的儀式,在竹子前燒三炷香後再砍竹,而砍竹用的工具只能用柴刀,忌用蔑刀,因為柴刀砍竹有“發財”之意,而“蔑”音同“滅”,有“滅竹”之意。有了原料,就進入了造紙的第一道工序——煮:將砍下的鮮竹子捶爛後,再將其與石灰摻水混合,將之放到那個石砌的大鍋裏,下面加柴生火,在鍋裏煮上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竹子就變得非常軟爛;再經過半個月的浸泡,然後開始造紙的第二步——碾:經過10多個小時的碾壓,竹子被徹底的碾成泥狀;第三步叫“抄紙”,其中包含了很多細碎的工作,比如要先把“竹子泥”和水按比例勾兑,之後還要把起“潤滑”、“分層”作用的樺葉水倒入,再將抄好的香紙壓縮、擠壓水分、晾乾……從取料到製成成品,共包括了伐竹、破竹、漚竹、煮竹、碾壓、提漿、抄紙、壓榨和烘晾等72道工序。這裏的人們受文化習俗諸多因數的影響,至今仍保留原始傳統的造紙技藝,這對總結我國造紙的歷史,有着‘活化石’的作用。”

山也青幽幽,水也青幽幽。

美麗多情香紙溝,天地如錦繡,

叢叢野花綻開口,片片竹林蕩綠綢,

水車嘩嘩笑,石碾轉溜溜。

中華土法造紙術,傳承到永遠。

清新迷人的香紙溝,雨甜風也柔。

涼爽伴你下河谷,芬芳託你上本樓。

温馨祥和好日月,如夢醉心頭。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貴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的紅楓湖風景名勝區是連貴州本地人都十分愛去遊覽的地方,它不僅僅因它的湖泊面積大更因它的湖上星羅棋步的小島而吸引着本地的外地的遊客。它的水域總面積為57.2平方公里,蓄水量可達6億立方米,為貴州高原人造湖之最,據專家考證出來的數據顯示,紅楓湖比北京的十三陵水庫大12倍,相當於6個杭州西湖。

紅楓湖位於清鎮市郊,距貴陽33公里,坐車也就不到一個小時。他的湖域水面東西可達2公里,南北長達25公里。湖域四周遍佈紅楓樹,金秋時節、楓葉似火、湖水輕柔、互襯互耀,故名曰:"紅楓湖"頗具詩情畫意。

紅楓湖由中、南、北、後四湖組成。其中北湖以島著稱,較有名氣的如鳥島、蛇島、龜島等等都是以形象而命名。沿岸有西漢時代的古墓羣以及明代的苗王營壘等名勝古蹟至今仍可感受到那種烽火煙城的感覺;南湖以洞聞名,在各類湖羣中,紅楓湖以此自居一格,洞中各種怪異鐘乳石令人咋舌;中湖處於南北二湖之間,以奇石異峯著稱,山上松柏蒼翠,峭壁陡巖,頗具氣勢;後湖汊眾多,船行人移,夕陽餘輝下,恰似煙雨江南,又一小橋人家。

紅楓湖不但風光依旎,山水可人,而且坐着苗家的小船遊覽湖面又別有一番趣味,在船上與友人觀湖景磕瓜子打牌下棋樂趣無窮讓你流連忘返,夕陽時分肚子餓了找個小島下了船更有苗、侗各民族口味任你品嚐,吃飯時還可觀賞極富特色的民族村寨歌舞,另有蠟染竹製工藝品等任你選購。如此美景只應天上有,何不前來享受一番?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8

格凸河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它集巖溶、山、水、洞、石、林組合之精髓,融雄、奇、險、峻、幽、古為一身,構成一幅完美的風景圖畫,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園。正在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自然遺產。

這裏,既有世界最美的喀斯特地貌,又有舉世無雙的大穿洞絕景燕王宮,也有古樸的民族文化之景懸棺洞葬;有巨大幽深、氣勢恢弘世界第二洞穴廳室苗廳,又有景觀壯麗的星星峽谷;有堪稱一絕的世界最高古河道遺蹟盲谷,也有國內最深的豎井通天洞,還有地球上人類最後穴居部落洞中苗寨;抑有明媚多姿的格凸鷹燕以及眾多珍奇動植物,又有濃郁獨特的民風民情。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三日,法國科學院博士、地理學教授理查德.邁椰、歐貝.貝昂一行第三次到紫雲考察。理查德.邁椰介紹説:"最美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在熱帶國家,中國多集中在貴州,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安順地區是喀斯特地貌最多、最集中的地區,紫雲格凸河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

格凸河風景名勝分為大穿洞景區、黃家灣景區,小穿洞景區。有4個國家級景點,12個省級景點。今天你們看到的也只不過是穿洞景區,大河景區部分景點。

"格凸"一詞為苗語,意譯為跳花聖地。

來到格凸,攀登盲谷,穿行溶洞,留連苗廳,漫步青山,泛舟峽谷,乘興漂流,深潭探入,淺灘戲水,懸棺遐思,中洞尋古,藍天賞燕,坐井觀天,閒亭稍憩,瀏覽湖光山色,陶醉於大自然之中,遠離鬧市喧囂,有修煉千年一明朝得道之快感,使你進入置身物外的崇高境界。

讓我們一起感受上蒼賜給我們的這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吧!

格凸河風景名勝區源品位高,全景區面積70平方公里,主要有黃家灣、大穿洞、大河、小穿洞四個大景區,其中各大景區又有無數小景區供遊人一一遊覽,其中有一級景觀3個,二級景觀9個,三級景觀12個,極富神祕感,非常具有探險、旅遊、科考價值,已評定為省級風景區。

一、 大穿洞景區

1、 燕子洞:伏流入口第一廳,高116米寬25米的天然拱門之下,是270米長的湖。洞內棲息着數十萬只燕子,早晚在洞口翻飛,雄奇壯觀。

2、 穿上洞:是一段古地下河的遺址。由一處懸掛巖洞地道進入,地道長137米,70米寬,50米高,飛機可從中穿過,它與河流入口處(燕王宮)相比高226米,地底長滿了各種珍奇小灌木及藤本植物。

3、 盲谷:是一個槽型凹地,長約1公里,寬30150米,四周為峭壁陡巖所圍,高20xx00米不等。可通過約20米高的豎井洞進入。

4、 通天洞:是一個穿過碳酸鹽巖地的巨大豎井,深370米,寬200米,好象開了一道天窗,又稱通天洞。

二、 大河景區

1、 夾山:地處大河村與大穿洞之間,兩岸層巒疊嶂,忽見兩山夾峙,孤峯挺立,取名"夾山"。

2、 大河:大河村所處的自然環境可謂得天獨厚,周圍羣山環繞,格凸河從村前流過,中有田疇百畝,村舍依腳而生,疑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3、 天星洞:位於紫雲縣和長順縣交界的關口寨附近,高約110米,寬40米,洞口呈長方形,洞口巨口橫跨,洞壁石幔懸掛,遊客可乘船進洞約200米深,洞中景色與洞外相互輝映,格外迷人。

4、 天星洞葬:位於天星洞入口左邊附近的旱洞內,洞內有3層自然台階,每個台階高約2米,洞內有懸棺,懸棺自上而下先後放置。懸棺多為櫸木製成,頭裏腳外。洞內共有棺木104口,其中基本完好的有40餘口。

5、 天賜湖:是喀斯特地貌天然湖泊,猶如一面鏡子映在萬綠叢中,湖長350米,寬約100米,海拔980米,湖中有三個泉眼,水質環境極好。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多彩貴州,萬竹之園!”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踏上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來到美麗而神祕的赤水做客。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在接下來前往景區的途中請允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赤水四洞溝景區。

赤水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是您一生中值得一去的地方,而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四洞溝景區距離赤水城大約17千米,距離大同鎮大約5千米。四洞溝一開始叫作閩溪,之後就改成了四洞溝。那麼為什麼被叫作四洞溝呢?怎麼會有這麼多“洞”呢?實際上,在我們貴州黔北地區,“洞”是古漢語的遺留用語,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工具書《説文解字》上解釋説:“洞者,疾流也!”從這裏可以看出,“洞”並不是指山洞或溶洞,在我們當地人的口語中,“洞”就是指瀑布之激流,“一簾瀑布”就是“一洞”,因此四洞溝中的“洞”,就是指四個瀑布。分別是水簾洞、月亮潭、飛蛙崖、白龍潭。大約每步行1千米左右就可以欣賞到一個瀑布,並體驗到它們各自的嫵媚、俊秀、奇特、宏偉等特點。

各位遊客朋友,四洞溝是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萬竹之園,小家碧玉,沒有敗筆的景區”的美譽。以四洞溝瀑布羣及其附近的天生橋、渡仙橋、清代節孝石坊為主,包括兩岔河秀色、華平瀑布等景觀,呈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絕美畫卷。四洞溝也是有名的“洗肺天堂”。世界衞生組織對“清新空氣”的標準是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1000到1500個,而四洞溝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已經達到了320__多個,可以説這裏的空氣是非常清新的,大家可以在這遠離PM2.5的四洞溝好好洗洗肺。

各位遊客朋友,四洞溝剛剛被發現的時候,就吸引了不少探奇攬勝者。其中就有中國宗教界領袖、書法大師趙樸初先生。他曾經慕名來到這裏參觀遊覽,游完後餘興正濃的時候,就展紙磨墨,一氣呵成地寫下了“四洞仙境”四個大字。那麼接下里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這個仙境去觀賞遊覽吧!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第一瀑水~一"水簾洞。崖壁上雕刻着“水簾洞”三個硃紅色大字,更加凸顯其壯觀神奇。水簾洞高21米,寬度約35米。大家可以看到在瀑布後面有一條天然的石穴,瀑布就像簾子一樣把石穴遮住了,是不是為大家呈現出“水簾洞天”的畫卷呢!那就讓大家跟隨我一起進人石道,與它零距離接觸吧!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第二洞“月亮潭瀑布”了。月亮潭高約10米,寬42米,和我們剛剛看到的水簾洞相比顯得小巧很多。月亮潭雖然小但卻給大家呈現出一幅售秀的美景。大家可以看看這下面的潭水,是不是像一輪滿月呢?這裏月亮潭因此得名。

看完月亮潭,緊接着來到的就是有名的飛蛙巖了。大家可以在這裏瞧一瞧,石嘴像不像一個青蛙的頭呢?藝術家講神似形不似,這石蛙不僅神似,連形也似,你看那嘴巴、眼睛,不就是一隻活蛙嗎?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創造力了!大家可以看到,這隻青娃好像急切地想從瀑布上面跳下來,可不知為什麼又不跳了,它是不是被這裏雄偉的瀑布給震撼到了,不敢下來了?正是因為這塊石頭,人們就把它叫作“飛蛙崖瀑布”。

各位遊客朋友,四洞溝最後一瀑,也是最動人心魄的“白龍潭瀑布”到了。白龍潭瀑布總高為60米,總寬為23米。都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白龍潭瀑布可是藏着一條白龍呢?那麼它在哪裏呢?大家來看看,溪水懸崖上面跌落下來,剛剛好砸在一座石頭上,銀白色的瀑水與這座石頭連成一線,是不是就成了一條白龍了呢?大家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了它洋洋灑灑的雨點呢?那就讓我們到瀑下去欣賞它的宏偉";—體會它帶給我們的涼"爽吧!

各位遊客朋友,遊覽完“白龍潭瀑布”,我們此次的四洞溝之行即將結束,希望您能有不虛此行的感受。在這裏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期待您的下次光臨!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來到有着“多彩貴州,齡桂鎖鑰”美譽的義興,在前往景區的途中,我給大家介紹下義興萬峯林概況。興義是貴州省所轄縣級市,位於貴州省西南部,是黔、滇、桂三省接合部的一箇中心地帶,也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興義環境十分優美,是一座花園城市,自古就有“山水長卷,水墨金州”的美名,我們今天要去參觀遊覽的萬靈峯景區就是義興這一幅山水畫城南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峯林位於興義馬嶺河谷中下游的西岸,距離興義市區大約4.5千米。萬峯林由市區東南部成千上萬座奇峯組成,從海拔20xx多米的七梆高原邊沿萬峯湖北岸,黃泥河東岸成扇形展開,連綿到安龍、貞豐各個地方。萬峯林的總面積約20xx平方千米,佔據了整個興義市面積三分之二,可以説在興義市的地圖裏看到的絕大部分是萬峯林。萬峯林是國內最大、最具典型性的喀斯特峯林,有着“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之稱,被譽為“天下奇觀”。萬峯林被劃分成東西兩個峯林。其中東峯林主要以巍峨的喀斯特峯叢為主,是太自然的水畫;西峯林則呈現美麗的高原喀斯特景觀,是天然的大盆景。萬峯林的峯林景觀被劃分為列陣、寶劍、羣龍、羅漢、疊帽五大類型,每一類都各具特色,它們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組成了這裏雄奇的嘻斯特地貌景觀。

遊客朋友們,我們的萬峯林可是曾經參加過選美大賽的,萬峯林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選美中國”活動評選為了“中國最美五大峯林第三名”。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起步入萬峯林景區進行觀賞吧!

各位朋友,中國人講究“自西向東”,所以今天我們在景區的遊覽就從西峯林開始吧!西峯林總面積大約55平方千米,一共被分為三重景觀,分別是遠景、中景和近景。我們現在所欣賞的就是遠景景觀,它主要是峯叢地貌景觀。我們可以看到這裏的巖溶錐峯拔地而起,密集地展開在綿延15千米的山地上面,是不是就像是一幅氣勢恢宏的峯叢屏障呢?那麼我們再走進去看看,現在看到的又是奇特的峯林盆地景觀,在寬闊平坦的盆地中台立着許多造型奇特的孤峯。

請看我們眼前的這座山峯,它像不像一位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將軍呢?所以當地人就把這座山峯稱為將軍峯。將軍目光炯炯,威嚴挺立於萬峯之首,萬座山峯都列隊於他身後,好像是在聆聽他的命令和指揮。或許黔西南這片土地之所以美麗富饒,就是因為有了這千軍萬馬的庇佑吧!

各位遊客朋友,人們都説西峯林的山是温柔體貼的萌妹子,那麼東峯林的山則是人高馬大的陽剛壯漢。各位請看,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壯漢東峯林了。東峯林總面積大約70多平方千米,景區內有獨特的峯林峯叢和地下溶洞,山峯密集奇特,溶洞峯林此起彼伏,有着鬼斧神工、人間仙境的韻味。

東峯林景區最有名的當數天坑了。天坑好似喇叭花的形狀,它的底部平坦,高低差大約600米左右。告訴大家一個祕密,天坑下面可是藏着一個石頭王國呢!天坑的坑底周圍居住有126户人家,他們的房屋和生產生活工具都是用石頭製造的,所以在這裏處處可以看到的是石基、石牆、石凳、石路、石具。那麼接下來就請各位遊客來這裏體會石頭人家的迷人風貌吧!

各位遊客朋友,萬峯林的美不僅是這裏神奇的自然景觀,還美在這裏獨特的布依風情。萬峯林景區內分佈着幾個布依族村寨,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我們就可以到興仁縣潘家莊大興,參加當地有名的火箭節。相傳古代布依族的先人,在這一帶遭到敵人的侵略,因征戰不力,屢次戰敗。為了保衞家園,布依人的傑出領袖王民決定於七月十五日奮起反擊,他們在組織對敵人的進攻時,將易燃的引燃物包裹於箭頭之上,浸油點燃(時稱“火箭”),萬箭齊發,劃破長空,猶如火龍飛向敵營。頓時,敵營起火燃燒,很快化為灰燼。後來,人們把此日定為勝利紀念日,並稱之為“火箭節”。夜幕來臨,方圓百里的布依族羣眾趕到大興寨空曠的甩箭場地。在鑼聲、吶喊聲中,人們競相“放箭”。一時間道道拖着火光的“火箭”好似一顆顆流星,在夜空中飛舞,遠近圍觀的人羣不斷歡呼喝彩,熱鬧非常。白天,也是布依族青年“趕表”的好機會。他們在山前山後,林間草坡,花前樹下,吹木葉、笛子,對唱山歌,互表衷情。在悠揚婉轉、意蓄情深的對歌中,不少適齡的男女青年找到了稱心如意的知音。

各位遊客朋友,這裏綺麗的山水風光,淳樸的民族風景,自古就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來到萬峯林後,就發出了:“天下山峯何其多,唯有此處峯成林”的絕美讚歎。現在就請大家好好欣賞這神奇的自然美景吧!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_,大家可以叫我小_。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景區下游6公里處,於1984年開始開發建設,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景區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開發遊覽面積4.5平方公里,由天然盆景區、天星洞景區和水上石林區。它溶匯了喀斯特地貌的精華,集山、水、林、洞、根、滕、石、瀑為一體,形成了形態各異,卻又緊密相連,在 1999年它還被全國科協評為國家科普教育基地。

天然盆景區:天然盆景區長約800米,位於500米長伏流表面和河岸西側。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及水石盆景。一條三公里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逶迤於盆景之上。沿小道遊覽,抬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都是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漫步其間,既領略山水之美、又可品味石林之雄奇。近處石林,遠處羣山,倒映碧水之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淡雅景色協調的天然山水畫。有的還可撐上竹筏,穿行於峽谷、石林之中,真可謂輕舟蕩碧波,人在畫中游。天星盆景區還有美女榕、仙山羣掌、歪梳石、熊貓抱竹、雄鷹展翅等形態十分畢真的天然景觀。

數生步:數生步是進入天星橋的第一個景點,這裏水上有石、石中有水,石上又長樹,它比起雲南的石林更多了一份靈氣和秀氣,腳下的石頭散落在水中,形成了365塊跳蹬,正好暗合了一年的週期,它韻含了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日,您可以從第一個跳蹬開始數,因為每個跳蹬上都刻有日期,當數到您生日的時候,看看四周圍的景色,將有美不勝收之感,因為此地無處不佳,所以您可以許一個心願,並照相留念表示人生處處有好景,這裏因此得名 “數生步”,又名“蓮花踏步”。

美女榕:有人説它象甘肅敦煌的飛天美女,也有人説它象一個跳水的美女。它是景區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根抱石的自然景觀,這塊巖石猶如一個雕塑家,它用堅硬的身體不斷地控制和雕塑這株榕樹根的生長,迫使它嚴格的按照人體曲線變化發展,粗細得體,豐滿均勻,最後毅然生成了一個如同美女的身姿。

天星湖:天星湖水面8100平方米,四周景色跟剛才走過的天然盆景有些不同,來到這,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裏是《西遊記》的“高老莊”豬八戒背媳婦拍攝點。 天星洞景區: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景區中段,主要由八八橋,回望石,狹石橋,天星洞,冒水潭等景觀組成。天星洞曾經是一條地下暗河,後來由於排泄面的降底,流水改道,這裏使形成了一個沒有水的地下溶洞。人們以續天星橋之名,把它叫做天星洞,天星洞是一個很具觀賞價值的溶洞,它由一個大廳和若干側廳組成,面積約1.8萬平方米,直徑達150米,洞內高50米,洞中的四根石柱都有20多米高,這裏景觀千奇百怪,洞中石筍、石柱、石花等形態各異、五光十色,最引人注目的景觀有鯉魚跳龍門、八仙過海、美女梳頭、石雞曉唱、苗嶺梯田、將軍帽等。

冒水潭:在天星洞出口,橋上橋絕壁下冒出一股水,如在漲水季節,這股水來勢洶湧,並形成兩米多高的水柱,非常壯觀,當地人把這裏稱為冒水潭,河水嘩嘩的冒了出來,然後經過一片石灘,形成了冒水潭瀑布,著名的作家葉欣曾經為它提筆“迭浪飛雪”,電視劇《西遊記》裏的白龍馬入出水就在這裏拍攝。

水上石林區:水上石林區,此段河牀寬闊達400米,面積約0.4平方公里的石林就長在河牀之中,任河水長年沖刷。石林間長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終年點綴着綠蔭。冰冷的石頭上,展現的都是生命的繁榮,所謂"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有石,石上又有樹。"水上石林區有很多景觀,如羣榕聚會、根王、根牆屏障、盤根畫壁、仙女飛天等,銀鍊墜潭瀑布和星峽飛瀑也分別處在水上石林的左右二側。

銀鍊墜潭瀑布:位於天星景區水上石林左上方。在黃果樹瀑布羣中,它既不是以高取勝,也不是以闊或大驚人,而是以它那千絲萬縷的情態和如泣如訴的瀑聲,讓人看見就不想離開。這個瀑布只有十餘米高,上面成漏斗形,底部是槽狀溶潭。在潭沿面上隆起的石包,象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河水在每一張葉面上均勻鋪開,縱情漫流,象千千萬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輕音嚷嚷地緩緩墜入溶潭,永遠沒完沒了。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我們一家四口和一位伯伯(爸爸單位上的一個司機)一起去貴陽花溪區的一個公園——天河潭。

我們進來時,就有一股芳香的氣味從從前方的話叢裏票到我鼻子裏,我頓時變得有精神起來。我就認為這不是一般的公園,而是一個人間天境般的公園。我遊玩美麗如畫的黔靈山公園,穿過一些公園的洞,卻從沒見過天河潭這樣的風景和洞。

我們首先走到天河潭的必經之路——百步橋。百步橋之所以被叫做百步橋,是因為它是由一百多塊石頭修成的,走起來給人危險的感覺。

到了天河潭,我才知道它以它為什麼叫天河潭,以為水上有一層白的東西,像在天上的感覺,而且那層白東西下是水,像一個潭一樣,所以叫天河潭。天河潭的水中有幾個洞,我們進了其中一個,裏面景色很美。有金箍棒,有石鐘乳和石筍,有蝙蝠,有一個小孩的石像,有龍……

我們出了洞,到一個旱洞,裏面很熱,裏面有菩薩,有水滴石頭形成的人物等東西,我們出了旱洞。

到一個玩溜索的地方,從這座山到那座中拉一條鋼索,我們用安全帶綁在鋼索上划過去。划過去只要10秒,走路要走30分鐘,所以就來玩溜索。我溜過去前很緊張,很害怕,溜過去後時很興奮。

我有了天河潭後很高興,我真想再遊一次啊!以後你們要去天河潭玩就叫上我,我來當你們的小導遊!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一路辛勞了。我們已經來到中國最大的侗寨――肇興。

肇興,俗名“六洞”、“略懂”、“宰肇”,現是肇興鄉政府所在地,寨內分設三個行政村,共有920多户,4000餘人,是黎平縣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也是全國最大的侗族天然寨。“肇”在侗語中是開端、最先的意思。那麼肇興也就是這一方最先開始生存的寨子。據傳,村民之先祖陸濃暖,從江西遷徙,歷盡含辛茹苦,最後假寓肇興。當時這裏竹林叢生,荊棘遍野。他於是在一個名叫“象細”的處所挖了一口井,開荒造田,居於井旁。後來陸濃暖的後裔逐步發展興旺,村落相應擴展,分遷紀堂、登槓、洛香等寨去寓居,肇興為“六洞之根” 什麼叫寨門呢?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寨子的大門、門户。侗寨人往往在通往寨子的路上建。我們現在站在肇興寨門外。一座別緻的門樓,稱為寨門,當你走到寨門時就知道已經到了屬於寨子的範疇。寨門的造型非常講究,若建在比擬平坦的途徑上,則大多是一個大門,兩個平房;如若碰到較陡的地勢,則依地勢而建。因此,寨門是多姿多彩的。寨門為杉木建造,鑿孔穿榫而成,不必一釘一鉚。奢華一些的寨門,在石柱、石礎、樑柱上雕繪各種圖案、花卉、魚蟲、波瀾等。四周配以多少何圖案的花紋,精緻雅觀。寨門實際是侗寨的迎賓門,每逢節日到來,主人們就到寨門去“攔路唱歌”,表現歡送;客人要回去了,主人備辦禮物,送到寨門外,唱歌分別離別。咱們當初看到的是侗族攔路,這是一種當地民族的風氣習慣。侗族地域兩寨之間,有集體結交、羣體作客(侗語叫做“月賀”)跟青年男女互去對方寨上唱歌、唱侗戲、探訪、聯誼(侗家叫做“外頂”)的風俗。如兩寨之間有這些運動的話,主寨的男女青年就會藉此機遇,在進入本寨的寨門前設置板凳、竹竿、樹枝、繩子等阻礙物,把路攔起來。主寨的姑娘攔住客寨的後生,或是主寨的後生攔住客方的姑娘,唱起攔路歌。歌中列舉種.種攔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後生們唱起“開路歌”,逐個“駁倒”對方攔路的藉口,這樣一唱一答,一來一往,主方就把攔路障礙物一件件地拆除去,直到把攔在路上的障礙物完整拆除清潔,客剛才得進寨。兩個寨子的人,通過攔路對歌活動,有的由生疏到相識,有的由個別相識到加深彼此間的懂得。爾後,他們之間,便可進一步來往了。有一個有名詩人説過,侗家攔路不讓進,看似無情卻有情,情在歌聲中,情在酒碗裏,情在路中的草結上。各位朋友,我們今天也享受了作為貴賓而被攔路唱歌的禮遇,盼望能常來常往,成為肇興人的老友人。大家請看肇興寨全景:中間凹,附近山高坡陡,呈長方形,塊塊聚落,似船狀形,方才我説過,肇興的先祖開出泉水,流淌成河,又奇觀般構成這條巨船,順水而下,一路順風,肇興能不是好地方嗎?這裏土地肥饒,氣象平和,年均勻温度在17℃左右。有一條溪流從寨中穿過,便於出產和生涯。因此,人們紛紜從五湖四海遷來,和氣相處,都為陸姓。為了差別,又在房族中定出“內姓”。一個內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稱為“團”。肇興先後發展成五個團,按當時民間奉行的“五常”命名,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和信團。每個團、也就是每個房族都各自修築自己的鼓樓,於是才呈現一寨有5座鼓樓的這一異景,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肇興鼓樓羣。下面,我們接着去看鼓樓。它高28.9米,有13層。大家隨我來看,鼓樓為木質構造,用四根大杉木為主柱,直達頂層,另立副柱加橫枋豎瓜於其上,向四處舒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鐵釘,硬朗堅固,扣合無隙。

{ ? 鼓樓外形不一,有的呈四周流水,有的呈六面或八面流水,樓的檔次都為奇數,有三五層甚至十五層不等,高二、三丈到四、五丈。底層地面普通寬約二、三平住持,有的圍以欄杆,有的空敞,旁邊置“火塘”,周圍圍以長凳,供人休息。樓檐籠罩小青瓦,有的檐角附以龍鳳,花鳥泥塑。樓頂多呈傘形,上豎桅杆或壘疊陶瓷“金瓜”、“葫蘆”。頂蓋下層,有的圍以木格或累積角形木花,“若蜂窩一樣千孔萬眼”,“象燕窩一樣壘泥點點”。 請大家往外看,橫枋、四壁和門上彩繪龍鳳麒麟,鳥獸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美觀,栩栩如生。從鼓樓外貌我們能夠看出,宏偉絢麗,既有寶塔之雄姿,又有樓閣之精美,巍峨肅穆,蔚為壯觀。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建造藝術,是侗族國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侗族一個主要標誌,今後大家只有見到鼓樓,就曉得這裏確定是侗寨。有先生問,侗寨裏這種精巧造型奇特適用美觀的鼓樓是什麼人建造的呢?我要告知大家,建造者都是侗族本人的能工巧匠,全部修建都是在他們腦筋中刻畫而成,素來不用圖紙,幾百根樑、枋、柱頭的尺寸,也憑他們心中默算。固然不圖紙,但層層疊樓樑枋柱頭的連接,卻完全吻合,從不產生錯誤。從這裏可以看出,侗寨鼓樓的建造者,真是鬼斧神工、技能不凡。這種能工細匠,各地侗寨都有,但最負盛名的仍是多在肇興、紀堂這一帶。還有先生問,建鼓樓誰出錢呢?侗寨中的鼓樓,是吉利的象徵,旺盛的標記,世人心齊的表示,因而,在寨上建築鼓樓就成了全寨人們的獨特聲譽和志願,全寨把它當作一件喜慶大事對待,家家為此集資、出力,有的侗寨建成鼓樓後,還把集資者的姓名、募捐銀錢的數量,逐一刻在石碑上,破於鼓樓旁,以昭後代。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親愛的團友,大家從遠方來到具有“黔之腹,顛之喉”的安順,來到以典型的巖溶風光和宗教人文竟觀相結合的龍宮風景地區。鞍馬勞頓,一路都辛苦了。孔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尊貴的朋友能來到我們美麗的安順,我們真的是萬分的高興,內心裏充滿激動和歡喜。

我來自××,是大家這次遊玩的導遊,請允許我代表景區的全體工作人員,代表安順的人民熱情的歡迎你們的到來。我想大家已經參觀了宏偉壯觀的玲瓏秀美的天星橋竟區和黃果樹大瀑布。那麼接下來我們將主要參觀的是龍宮風景區,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龍宮的地下宮殿有840米的水程,僅是龍宮的第一部分。

安順龍宮國家級風景區,是一個以典型宗教人文和巖溶風光的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名勝區。龍宮主要位於貴州省西部的安順市境裏,距離安順市有27公里,與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相距45公里,距離貴陽132公里,屬珠江水系,平均海拔約1000至1400米。

貴州龍宮景區以水溶洞、旱溶洞和洞穴瀑布為主,包括秀麗的田園山寨,粗獷雄偉的山野峯巒,嶙峋古怪、翠竹簇擁的石林等多種景觀,風景資源豐富,類型繁多,景觀奇特,集山、溪、水、林、洞、瀑、湖、石於一體,實屬罕見。龍宮景區屬疊系喀斯特巖溶地貌,形成於3 龍宮景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平均氣温為14.6℃,氣候十分温和。整個景區的山巒起伏,溪流環繞,自然環境質樸清新,大氣的水體未受污染。貴州龍宮中心景區,景點豐富,內容齊全,是整個風景區之精華。這裏既有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巍峨壯觀的懸崖峭壁和嶙峋崢嶸的石林,又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和恬靜淡雅的田園風光。同時有被遊人稱作中國三最的奇特景觀資源,第一最,龍門飛瀑屬洞中瀑布最大;第二最,地下暗河最長,全長有5000米;第三最,龍宮天池天然輻射量全國最低。地下暗河串聯三十餘座山頭,接九十餘個暗河溶洞。

各位團友,就讓我們輕輕鬆鬆地乘着這條小船去探尋那神祕的龍宮世界吧。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天星橋的景物,可以分為石景、水景、樹景、洞景,實際上無法分開,因為它們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形體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靈性的融合。天星橋是一個最具靈性的地方,山有靈性,水有靈性,樹有靈性,就連石頭也有靈性。

就説根與石,尤其是它們的結合吧,這在天星橋是最值得玩味的景物之一。根與石,本是互不相容的。根的生長,總是要避開石頭,而石頭呢,又總是板着無情的臉孔,或揮着冰冷的拳頭,警告根:請勿靠近我!請勿依附我!可在這裏卻有一種想象不到的奇蹟:有生命的根和本無生命的石頭,竟是那樣熱烈地擁抱在一起了根從懸崖頂上垂下來,不知道的人簡直看不出那是根,而是一條條懸吊着的鋼絲繩。當知道的人告訴你,那是榕樹的根。這時你又會惋惜地説,那豈不是已乾枯了嗎?可是,你看看那根的頂端伸出來的嫩黃色的須,你吃驚了:它還有生命力哩!它還在生長哩!你又別以為這些急切向下延伸的根鬚在期待的是鬆軟的泥土。不,在下面做着懷抱迎接它們的竟是石頭,是和上面的懸崖一個樣的石頭。有的一條根和下面的石巖結合了,它就在石巖的懷抱中長成了支柱,頂着石的天,立於石的地。根的生命就這樣在石與石之間頑強地生長着……

懸崖腳下,有一股泉水從巖洞裏流出來,叫做龍井,水質純淨,清涼沁人。龍井前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長一棵大榕樹,盤在石頭上的根,像千手佛似的把大石緊緊抱住。最不可思議的是有一條根,大得幾乎可合抱,伸出四五米遠;插入另一端的石縫內,又拖住了另一塊巨石,在湍急的泉水上空架起一坐“根橋”,人盯以在“橋”上行走或停留。

根,連巖補石的無所不在而又無所不能的有生命的膠合劑。這裏還有許多根的化石,包含在巖石的縫隙中,質地非常堅硬。根對於石的愛情,真是到了天長地久的地步。

這是講根的一面,而石的一面呢,天星橋的石頭,也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唯其如此,天星橋的石頭才能把那麼多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的樹根接納進自己的懷抱,甚至出現“懸巖未得半粒土,絕壁焉藏萬丈根”的巖壁上長樹的奇異景象。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還沒到暑假,我們一家就開始計劃暑假去哪裏玩了。最終我們決定去美麗的貴州,而貴州之行給我留下美好回憶的就是着名的黃果樹景區中一個名氣不大的景區——天星橋。

經過一番周折,我們終於來到了景區大門。這裏裏雖然名氣不大,但景區裏裏外外還是人山人海,這是為什麼呢?我滿腹狐疑走進了大門。進入景區,我看見了許多六、七米高的巖石,個個有它的姿態,氣象萬千。再往上看,巖石上長了許多奇形怪狀的仙人掌,看樣子有兩三米高呢!我還看到了仙人掌的果實——仙桃,也像仙人掌一樣,穿着翠綠色的帶刺的衣裳。

景區小道上有許多當地人在叫賣特產,有些老婆婆在賣花環,她們編的花環用了很多花,很有規律地編在木條上,我看得入神,真想學一學。她們還賣仙桃和夜光小豬,聽大伯説仙桃很好吃,而且仙桃來之不易。我很想嚐嚐鮮,於是媽媽就給我買了幾個。我又看上夜光小豬,就在一個和我同齡的小孩那買了幾個。

我們很快走到下一個景點——美女榕。第一眼看去,感覺很一般,沒什麼特別;我又仔細觀察了,才才發現它很像婀娜多姿的美女,我不由得對大自然的千姿百態感到驚歎。

到了天星洞,這是個美麗又寬大的溶洞,有許多的鐘乳石,有的像一隻烏龜,有的像一個寶座,每一個都神奇無比。千姿百態的形象再加上五彩燈光的襯托,顯得美不勝收。

從天星洞出來,順着下去就是瀑布。雖然它沒有赤水瀑布的高,也沒有黃果樹瀑布的大,但我卻看到一種別樣的美:瀑布的水一瀉千里,洶湧澎湃的水指引我們來到了水上森林。你相信水上有森林嗎?我本也不相信,但看到這個景象,我驚呆了!亂石之間水快速流動,亂石上各種植物頑強生長,水在森林中穿流,植物在水流中生長。這樣的景觀既有水又有樹,真是漂亮!

出了景區大門,我們感覺腳走得很累,但是我們的心沒有累,我們的眼沒有累。這裏真是美不勝收,讓我飽覽了美麗的貴州山水!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和世界人與生物圈網絡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南部邊陲的荔 波縣境內,毗鄰廣西環江、南丹縣,處在桂林——貴陽——昆明的三角旅遊空白區內。荔波樟江風景區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和樟江風光帶組成。茂蘭喀斯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生態科普教育和生態旅遊的重要基地。

荔波樟江區風景名勝區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蒼茫的喀斯特森林景觀為主體,景區內峯巒疊嶂,溪流縱橫,景物景觀動靜相間,剛柔相濟,是既有奇、幽、俊、秀、古、野、險、雄的自然美,又有濃郁的布依、水、瑤、苗等民族風情融為一體。同時,荔波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烈士的故鄉和有鄧小平領導的紅七軍革命活動舊址及古井、古墓羣。

茂蘭喀斯特森林是以原始性強,集中連片的森林為特色,被中外專家譽為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絕無僅有的綠色寶石。神祕奇特的喀斯特森林,將樹、石、水、藤、喬、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大自然的神奇。

目前風景區內有公路可通往廣西南丹、環江、金城江和貴州的麻尾、三都、獨山、都勻、貴陽,延伸可達廣西柳州、桂林、南寧。黔桂鐵路的咽喉站麻尾火車站距小七孔景區僅36公里,在建的荔波機場距縣城9公里。從縣城乘車15公里可直抵水春河起漂點,到各景區旅遊交通十分便利。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天河潭山水相連,山中有水,水中有洞,洞中有潭,除了欣賞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溶洞景觀,還可領略景色景物藴藏的文化內涵,實為奇特的旅遊勝地。至景區,一彎天生石橋雄跨壁立的兩山之間,氣勢恢宏。過橋洞,河水似自天而降,濤聲轟鳴,飛珠濺玉,形成一泓深潭,以此得名“天河潭”。穿瀑布、鑽彎洞、過小橋、看水車、訪農家,觀賞苗家姑娘親手織的精美刺繡;或去參觀離潭不遠的石砌圓形屯堡,一座座古代戰爭中防禦工事,在那兒,可以引起您的懷古遐思。

景區內的山之顛,架着一條鋼索,遊人可乘溜索穿梭於藍天之間,既可俯視景區全貌,又可領略懸空飛馳之感。景區附近民族村寨的石板建築,一番農家異境,頗具情趣。沿着香粑溝走去,可以尋覓到古老的民族文化足跡——香粑車、水車、水碾、水磨等代表物。景區內的龍潭洞由水洞和旱洞組成水洞乘船遊覽洞內奇觀,有如置身仙境。該洞全長約1000米,最寬處80餘米,最窄處僅為20米,洞頂最高處50餘米,洞內暗河水深處21米。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KARST景觀。旱洞為三層,曲長200餘米,洞中有一天然石橋——奈何橋,它連續在洞裏兩座懸崖之間,橋下是深不可測的陰潭,堪稱鬼斧神工,令人叫絕。洞內滿布玲瓏剔透,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千姿百態。

天河潭原名天生橋,以蘆荻河經暗湖形成豎井深潭,穿天生石橋流出而得名。一九九0年初,花溪區委、區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天河潭為風景旅遊區。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和建設,於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正式對外開放。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薄層碳酸巖裸露地塊,褶縐頻繁,斷裂交錯,節理髮育和巖溶作用十分明顯。因而形成了這一帶河谷拐曲,溝壑縱橫,整個景區分為鈣化灘的瀑布觀賞、香粑溝水文化、水洞遊船和旱洞遊覽四大遊覽系統。

天河潭風景區自開放以來,十多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170多萬人次。中央領導田紀雲、鄒家華、谷牧、姜春雲、萬國全、秦基偉等曾到天河潭觀光遊覽,亦有張汀、謝孝思等各類知名人士到過天河潭,並留下了不少墨寶。最早發現和讚美天河潭的是著名詩人吳中蕃,曾留下天河潭八景詩,現已整理編印成書的有《名人頌天河潭》、《洞橋天生----天河潭》和《吳中蕃詩萃詳釋》。尤以谷牧題寫的“黔中一絕”最為高度讚美天河潭之美景。現天河潭景區開發了中心區4.5平方公里範圍,隨着景區的不斷開發壯大和品位提升,全體幹部職工的素質也不斷提高,其知名度、美譽逐步擴大,天河潭的明天將會更美好。

天河潭風景區,自古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曾經是明末清初吳中蕃隱居之地,並留下了許多讚美的詩篇。但由於水患問題,一直沒能很好的開發利用。“最怕烏龍吹海螺,洪水灌滿木魚殼;牛馬衝進陰潭河,狗哭狼嚎鬼鬧坡。”這首民謠似乎已經慢慢遠去,但作為天河潭附近的村民對它仍然心有餘悸,它是天河潭1990年水利改造以前的真實寫照。

1990年起,花溪人民政府建立了天河潭開發工程指揮部,大力植樹造林,打通暗河通道,解決水患問題。

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和建設,於1992年3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天河潭從此成為了大家旅遊的好去處。

介紹貴州文昌閣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們要去的旅遊目的地荔波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20--年與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同時被列入世界《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該景區位於貴州省南部的荔波縣境內,地處桂林—貴陽—昆明三角旅遊區內。整個景區以喀斯特地貌和樟江水系的水景、浩瀚蒼茫的森林為主體,集瀑布、激流、暗河、湖泊、峽谷、溶洞、森林為一體,融奇、幽、險、峻、雄、秀為一爐,包括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及樟江田園風光帶等構成。此外,除了秀麗的自然風景之外,這裏還有着古樸濃郁、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融布依、水、瑤、苗等民族風情為一體。

今天我們主要要帶大家前往的是著名的小七孔景區以及樟江風光最為秀麗的水春河景區。讓我們開始我們愉快的旅行吧!

小七孔景區融山、水、林、洞、湖為一體,以精巧、秀美、古樸、幽靜著稱。我們現在到達的就是小七孔景區的首站響水河。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條河就是響水河,為什麼它被稱為“響水河”呢,大家可以停下腳步靜靜地聽一下......大家是否聽到了響水河水聲隆隆?這是因為小七孔景區內的喀斯特暗河明流,河牀為層層巖石疊積,沿着山腳的公路朔流而上,響水河出現層層疊疊的落差,這段河牀全長1.6千米,落差就達110米,而跌水瀑布就多達68級,所以你們就能在數裏之外聽到響水河的聲音,這也就是“響水河”名稱的由來。。。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坐橫跨在響水河上由條石砌成的七孔拱橋,就是我們著名的小七孔橋,又稱響水河橋。這座橋高5.5米,長40米,寬2.5米,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這座橋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可是荔波通往廣西南丹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橋畔原有一塊“萬古興橋”碑,刻有“羣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的詩句,可見這座七孔拱橋在當時人們心中的重要性。

大家現在從古橋俯瞰水面,大家看見的水面清澈見底,猶如照鏡,大家可知小七孔橋下的這碧水就是奇特的“涵碧潭”,又稱“七孔塘”。之所以説它奇特,是因為涵碧潭是響水河和樟江河交匯前一壩堵水而成,樟江水清,響水河更潔,大雨過後,樟江水變渾濁,可是響水河依然清澈如常,在兩河匯合處依舊涇渭分明,這可是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水文效應所形成的奇觀,這也是其最為奇特的地方。大家看到的小七孔橋恰橫跨在這涵碧潭上,如玉帶纏身。清澈如鏡的潭水把羣山、古樹、橋景、綠蔭一併印入水中,倒影粼粼,波光爍爍,山水潭景,分外迷人,這也是令遊客留戀忘返的絕佳景緻,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現在我們到達的是龜背山原始森林,龜背山腳下就是響水河伏流出口所在。龜背山原始森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奇觀的縮景。森林密藏,古樹參天,林中有許多珍惜樹種和奇花異草。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喀斯特奇特的森林奇觀,喀斯特水上森林。大家看到在這巖縫中盤結的樹根,不少樹根因為激流的沖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狀,而這種林水交融,互為依存的奇景也是這裏之所以能夠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原因之一。這裏的喀斯特窪地森林,溪水潺潺,終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瑤族人,從這裏引清泉經4千米的路程,到瑤山鄉供人畜飲用,所以這裏的水源又被人們稱做“瑤池”。

我們現在要到的地方是鴛鴦湖,之所以叫“鴛鴦湖”是因為這裏有兩個水面相連的喀斯特盲谷湖,其中一顆布依語稱叫“王盤”,一顆叫“王瑪”,因為兩湖並聯相依,如同鴛鴦雙棲,所以現在就稱其為鴛鴦湖。湖面積約20公頃,水深處達30米,大家可以到鴛鴦湖乘船遊覽,去體驗樹影波光交織,山風、水聲、林嘯、鳥鳴相融的神奇景緻。

現在,我們要去的是樟江風景最為秀麗的一段——水春河,樟江是珠江上游源頭河流之一,從荔波縣城的時來大壩頂端入口,上朔水春河谷唯一的布依古寨長達6前面的河段,就是水春河。水春河段首至段尾,落差約100餘米,河兩岸絕壁夾峙,怪石突兀。大家往崖壁上看,是否看見崖壁上天然形成的奔馬和前方的綠毛龜?這象是凝固的浮雕,是喀斯特神奇

景緻。我們乘船遊覽水春河而下,將看到兩個少數民族村寨,一個是水扒水族村,一個是水春布依村。水族村寨民風古樸,他們的居所依山傍水,而他們的酒文化、魚文化、木雕石刻更是別有風采,大家到時可以親自去體驗一下。布依村寨是水春河10裏峽谷裏唯一的布依族村寨。寨子裏有500多村民,房屋是杆欄式建築,那裏自然條件很好,就象一個自己自足的“小桃花源”。另外,大家還可以在水春河漂流,水春河的漂流被稱為“黔桂第一漂”,大家去體驗一下水春河漂流帶來的驚險和刺激吧!......

這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夠再來這美麗迷人的喀斯特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