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導遊詞600字作文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歡迎閲讀借鑑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範文精選,希望你們喜歡哦。

河南導遊詞600字作文

河南南陽張衡墓導遊詞

現在我們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張衡。

張衡生在南陽,葬在南陽。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北25公里的石橋鎮,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有磚砌通道和八角形圍牆,墓周蒼松翠柏,遍植園內,綠茵遮地,墓園肅穆靜宜。花牆正面為一月門,門前兩側豎有墓碑兩通,一為明嘉靖年間所立,一為清光緒年間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橋鎮)人。生於漢章帝建九年級年(78年)卒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終年62歲。張衡天資聰明,敏而好學,博學多能,才華橫溢,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科學泰斗。”

東漢時期的都城在洛陽,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薈萃,學校如林,學術空氣濃厚,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張衡為了開闊眼界,實地考察,於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陽春三月,來到了洛陽。這次他在洛陽居住了6年。其間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遊太學、訪名師、求好友、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又在好友崔瑗的幫助下,開始研究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曆法。他寫了不少優美的辭賦,初步展現了他非凡的才華,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在文學和科學方面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這為他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公元120xx年深秋,鮑德調任南陽郡守,經崔援推薦,23歲的張衡離開京師洛陽,隨鮑德去南陽郡任主簿。

漢安帝永初五年(120xx年),鮑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張衡學識淵博,便公車南陽徵張衡到洛陽當了尚書枱郎中,三年後升為尚侍郎,次年改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職務是掌管天文、曆法、氣象、祀典等。這為張衡對天文歷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漢安帝陽嘉二年(133年),張衡被提升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級顧問。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張衡被排擠出京師洛陽,當了河間相。張衡第二次來洛陽,居住了20xx年之久。在這20xx年中,他的官職雖幾經變動,但擔任太史令的時間最長。他擔任太史令時,作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靈台是東漢時期全國最大的天文觀測台,使用時間長達250年之年。張衡在這裏反覆實踐,認真鑽研,不但撰寫了《靈憲》、《地震對策》、《渾天儀注》等重要的科學著作,還設計創制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等精巧的儀器,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在《靈憲》中詳細地解釋了月象變化和月食發生的自然現象。經過科學分析,提出了許多富有科學性的見解。他在靈台觀察時,記錄了天空中的星體。較亮的星有2500個,常明星有124個,叫出名字的320個。這與現代天文學所統計的在同一時間、地點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為2500~3000顆數據大體相同。當時在洛陽觀察到的星體,與現代觀察的星體數基本相同。他因此還繪製了《靈憲圖》,這是中國最早的星相圖。

漢安帝元初四年(120xx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轉動並能準確地觀察天象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他這一發明,對當時社會上流傳的圖箕迷信之説是一個有力的回擊,對中國天文學的研究是一個偉大的貢獻。渾天儀制成後,張衡又著《渾天儀圖注》,解釋渾天儀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張衡的渾天學説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説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圓地方學説要進步得多。

東漢時期,地震時有發生。張衡從青年到中年這個時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個郡國,百姓死傷無數。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促使了他對地震進行研究,決心創制一個測知地震的儀器。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54歲的張衡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地動儀用青銅製成,圓徑8尺,狀如酒樽;中有立柱,連着8個方向的機械;外面有8個龍頭,口銜銅丸;下面有8個蟾蜍,口向上張。哪個方面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口就吐出銅丸;落在蟾蜍口內,發出清脆的聲音,看守人就可知道發生地震的方向,並推測出震源的距離。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師洛陽連續三次發生地震,地動儀”均有顯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西面的機械發動,銅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們沒有感到地震,有人則認為地震儀不靈了。但沒過幾天,釋使報告説,那一天隴西郡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可以測到千里之外的地震,這真奇蹟!據英國李約瑟研究説,直到公元1880年,歐洲才製造出第一台地震儀,這已晚於張衡地動儀1700餘年了。張衡發明地動儀在世界地震學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張衡被公認為是世界地震學的鼻祖。

張衡又是一位氣象學家,他發明了測定風向的儀器,叫候風儀,又名相風銅鳥。銅鳥銜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幹頂端,風來則轉向,便可知風向,這一發明,比歐洲的候風鳥早1020xx年,可謂世界之冠。

張衡是一位學識淵博、富於創新的科學家。他還發明瞭指南車。車上裝着一個木頭人,不管車子怎麼轉動,但木頭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他又發明了記裏鼓車。車上放着一個鼓,鼓的兩端各坐一個手持棒槌的木人,車輪轉動149周,便為一里,木人出手擊鼓報告。這些都是用機械原理製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製作出這樣的機械,實在是一個創舉。

在數學方面,張衡有專著《算罔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比歐洲早1320xx年;在地理學方面,他繪製有完備的地形圖。

張衡為人正直,清正廉潔,性格剛強,行政有方,經常受到宦官和方士的攻擊。漢順帝永和三年(136年),他被排擠出了京師,調任河間相。永和三年(138年),他深感事實不平,猶如霾霧迷瘴,懷才不遇,憂國憂民,迴天無力,報效無門,遂上書皇上,告老還鄉。順帝不但沒有準奏,反而升遷為尚書,協助處理政務,皇帝速詔張衡回京都洛陽任職。他在回洛陽的路上,百感交集,為了不使渾天儀渦沒後世,抓緊時間趕寫《渾天儀圖注》,此書對渾天儀作了詳盡的説明。他第三次去到洛陽後,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也是他生前最後的一部大作。由於他極端勞累,回京師任職不到一年就病故了。死後就埋葬在故土南陽石橋鎮。他的好友崔青特地趕到洛陽,含淚揮筆在碑文中寫到:道德漫流,文章浮動,數術窮天地、製作造化。”對張衡作了極高的評價。

張衡多才多藝,全面發展。他不僅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而且也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張衡以作賦見長,主要有《温泉賦》、《二京賦》、《南陽賦》、《思玄賦》、《骷髏賦》、《歸田賦》、《冢賦》、《羽獵賦》等。其中《二京賦》從形式上模仿了班固的《兩都賦》,但思想和藝術性都超過了前者。張衡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賦家,它的賦作對後世抒情賦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張衡在詩歌創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有四言詩《怨篇》,五言詩《同聲歌》,七言《四愁詩》。其中《四愁詩》的價值最高,作者採用了比興的手法,表現了自己傷時傷世之情,對後來七言詩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此外,張衡在繪畫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是當時著名的畫家之一。

張衡不愧為世界上光彩奪目的科學和文學的雙子星座。公元20世紀50年代,我國曾先後發行了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紀念郵票。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國際上把他同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齊名並提。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月球上的環形山為張衡山;1977年又將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可見,張衡因其歷史功績和偉大創造,也深受世界人民的祟敬。張衡永遠是南陽人民的驕傲。

河南舞鋼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導遊詞

大家好!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歡迎各位朋友到此遊覽觀光。位於舞鋼市的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以其良好的動植物、水利等自然資源,於1992年經國家批准設立。如今已覆蓋龍泉湖、二郎山、天池山、九頭崖、九龍山等景區,面積162平方公里。這裏山青水秀,綠樹如蔭,降雨充沛,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年平均氣温為14.6℃。置身其中,目染萬綠,耳收千籟,百鳥鳴囀山裏山外,桂花飄香醉十里鋼城。名景區景色各異,或觀石,或觀潮,亦可在悠悠十里不見天日的林區探幽,亦可走進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看真正的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累了有湖光山色給您解乏;餓了,四機荷花三面柳,聞香也解行人飢。治淮第一壩前感湖水滄浪,蝴蝶溪畔聽兒女情長。當歷史的蒼茫與神話的悠遠和現實的浮想聯翩融會在一起的時候,您是不是想過,就這樣留下來吧,做一回真正的舞鋼人。各位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石漫灘水庫大壩繼續參觀。石漫灘水庫大壩公園,是以建國初期在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攔河大壩--治淮第一壩為中心建設的主題公園。公園內水文化景觀豐富:有宏偉壯觀的治淮第一壩、警鐘明珠碑、75.8”警世碑、禹王洞、煙波洞、展覽館、碑亭、親水亭等,有用於水上游樂的快艇、遊船、腳踏船等。

朋友!你置身於石漫灘水庫大壩公園,一定會被宏偉壯觀的水庫大壩及水庫的秀麗風光所陶醉。您可能聽説過,原石漫灘水庫曾澆灌過下游近10萬畝農田,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您也可能聽説過75.8”特大洪水沖毀了水庫大壩,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50年來,石漫灘水庫經歷興建、潰壩、又重新復建的曲折歷史。為使您瞭解石漫灘水庫的歷史,請朋友們先參觀石漫灘水庫展覽館。

石漫灘水庫位於淮河上游洪河支流滾河上,是千百個治淮工程之一。淮河發源於桐柏山,她一路匯百水,納千川,逶迤千里,東入大海。自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決口,打亂了淮河完整的水系,淤塞中下游河道,變得水旱頻繁,民不聊生。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為了根治淮河水害,造福人民,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新中國以特有的雄心和魄力,掀起了治理淮河的高潮。

展覽館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決策與關懷。毛主席題詞後,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革命先輩,也都紛紛題詞,到治淮工地視察慰問。展覽館中不僅彙集了第一、二代國家領導人題詞和在治淮工地視察慰問的照片,還展示了xx、李鵬、朱鎔基等第三代領導人,到治淮第一線視察的照片。治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興建石漫灘水庫的照片,國務院治淮治太會議決定復ㄊ漫灘水庫的照片,對石漫灘水庫尤其珍貴?/P>

展覽館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原石漫灘水庫。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興建石漫灘水庫,1951年4月1日正式開工。承擔施工任務的中建公司和舞陽、西平、方城、葉縣民工共420xx人,大千三個月,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水庫一期工程。後又在1956年、1959年二次擴建加固,庫容由0.47億立方米,擴大到O.926億立方米,壩頂高程為109.85米,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在施工期問原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副部長李葆華,中央慰問團團長邵力子,河南省省長吳芝圃等曾到工地視察指導工作,慰問參加施工的幹部羣眾。照片上展示的是傅作義和參加施工的民工交談的情況。石漫灘水庫建成後和田崗水庫聯合運用,自流灌溉下游近10萬畝農田,使下游幾個鄉成了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1975年8月5日至8日,石漫灘流域連降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漫過壩頂,土壩潰決,水庫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展示的這幾幅照片是大壩被沖毀後下遊河道及農田被沖毀的情況。

展覽館第三部分展示的是石漫灘水庫復建工程。1991年國務院治淮治大會議決定,將石漫灘水庫復建列入八五”治淮重點工程。復建的石漫灘水庫工程,大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626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180萬立方米,死庫容560萬立方米,是一座防洪、工業供水、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及水力發電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洪水設計標準為百年設計、千年校核。校核洪水位l12.05米,設計洪水位119.65米,興利水位107米,死水位95米。石漫灘水庫主體工程於1993年9月15日開工,至1997年12月竣工,歷時三年半。圖片展示了在工程施工期間水利部及河南省領導,多次到工地視察慰問的情況、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質量管理及工程驗收的情況。

展覽館第上部分展示了石漫灘水庫的管理和運用。圖片展示了水庫防汛、工業供水、水利旅遊。展覽館第五部分,展示了50年來,淮河流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修建的一座座大型水利工程。

石漫灘水庫自建國初興建到改革開放後重建,凝聚着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心血,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淮河流域人民的關懷。石漫灘水庫展覽館蒐集到的各個時期的照片,反映了50年來治淮事業的偉大成就,反映了石漫灘水庫從興建、垮壩、復建的歷史,從一個方面説明了新中國治淮事業的輝煌業績。

朋友們!我們所參觀的展覽館位於警鐘明珠碑下面,出得門來所看到這座建築就是警鐘明珠碑,她是為紀念石漫灘水庫復建工程竣工而修建的紀念碑。碑座上矗立着兩個弧形柱子,外形像水閘墩,柱子上端由空鐘相連整體看像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H”,淮河、河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都是H”,意指石漫灘水庫是由淮河水利委員會和河南省水利廳共建共管的大型水利工程。上部的空鐘意在喚起人們的水患意識,大力興修水利工程,除水害,興水利。在兩柱子下端正中間,是個大型不鏽鋼圓球,象徵着石漫灘水庫是淮河流域及中原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警鐘明珠碑西北約50米處造型別致美觀大方的六角碑亭,刻寫着毛澤東等國家領導對治淮和復建石漫灘水庫的題詞,大家可以自由參觀,看後我們去參觀75.8”警世碑。

朋友們!大壩下游那座日曆式造型的石碑就是75.8”警世碑。它建造在原石漫灘水庫大壩壩址上,緊鄰原石漫灘水庫溢洪道。警世碑上刻寫的1975年8月8日就是原石漫灘水庫垮壩的日子。碑上刻寫的記事,真實的記述了那場災難:原石漫灘水庫建成於1951年7月,是新中國在淮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壩型為均質土壩。1975年8月5日至8日,石漫灘流域內發生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8日0時30分,洪水漫壩,大壩潰決,下游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75.8洪水造成的災難,應予記取。看完了警世碑,我們現在正站石漫灘水庫大壩上,也就是治淮第一壩。

治推第一壩,因是建國後在淮河上所建的第一座水庫而得名。壩長645米,自壩底算起壩高40.5米,自河牀算起相對壩高26.4米,宏偉壯觀。大壩下游壩面為台階式,上游面直立,加上壩頂主控樓、水文遙測室、觀測室的點綴,在眾多水庫中它造型最美。水庫大壩是採用目前國際上先進的碾壓混凝土技術修建的,是國內第一座全斷面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位於大壩中間的溢流壩長132米,設13於L泄洪閘,閘門為弧形,寬8米,高6米,13孔閘門全開最大泄流量為每秒3927立方米。13孔閘門由啟閉機啟閉,啟閉機房長132米。閘門啟閉全由中央控制室自動控制。大家可以參觀中控室,看大壩的放水。

各位遊客,接下來我們去參觀禹王洞。禹王洞中展示的是當地”水淹柳洲城傳奇故事編繪的連環畫形式的巨幅長卷。整個故事共分2卷,每卷長23.5米,比清明上河圖還要長。據史書記載,春秋時古帝柏皇氏後裔封於舞鋼市及周圍地區,稱柏國,後為楚國所滅。柏國都城稱柏亭,就在舞鋼市尹集鎮謝古洞村一帶,城南門就在肖灣村東。因柳河繞城而過,城四周柳樹繁茂,本地人俗稱柳洲,後被一場特大洪水沖毀。相傳柳洲城西南2裏遠的柳河邊(現在水庫大壩附近)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水潭,叫青龍潭,往東直通東海龍宮,是東海龍宮的西大門,由青龍三父子帶領三個老鼈精及蝦兵蟹將在此牧守衞。柳洲城西有一座鐵山,山頂有一座廟,每年三月十八廟會,方圓百里之內的百姓都來趕廟肢,熱鬧非凡。一天青龍之妻偕使女乘坐一輛華麗的馬車眾青龍潭中駛出,到鐵山廟去趕廟會,路過青龍潭邊也去趕廟會的小夥子發現,告訴了趕廟會的人們,頃刻把青龍之妻圍得水泄不通。青龍得知妻子被眾人圍觀,決心向柳洲百姓報復。柳洲報帶先是數月滴雨不下,柳河干竭,莊稼枯死。後又在柳洲上空作法,狂風四起,大雨如注,洪浪滔天,大水淹沒了柳洲城。禹王正在黃河上空察看,忽聞柳洲百姓哭喊之聲,搭手觀望,看到三條青龍在柳洲城興妖作怪,急駕祥雲至柳洲上空,怒斥青龍。青龍不聽,與禹王反目,禹王揮動開山大鏟斬殺了青龍。這就是在舞鋼地區廣為流傳的”水淹柳洲城,禹王斬三龍的故事梗概,大家可進洞觀其傳奇內容。

朋友們!當您看完這幾處主要景點後,不妨到大壩上漫步,定讓您心曠神怡。大壩內有一條長512米的大洞,還有5條文洞,洞底在正常水面下30幾米。洞內流水漏漏,冬暖夏涼,無論多麼炎熱的天氣,進入洞內瞬間會感到涼風習習。在天氣特別炎熱的時候,一進入洞口,會看到輕霧冉冉,在洞中漂浮,故稱煙波洞。此洞正計劃開發。當您漫步大壩之上,舉目觀看四周的風景,左岸有狀似游龍的蘇山、馬鞍山,右岸有高峻的敖山、劉山、孤山、螃背山,山上林木繁茂,滿山翠綠。景區內水面廣闊,正常蓄水位時,水面面積8.6平方公里,回水長度8公里。您可以到位於公園休閒區的親水亭稍息片刻,也可到碼頭小區飲杯石漫灘清涼可口的泉水,之後您可乘快艇在廣闊清澈的水庫水面兜兜風,或可親駕腳蹬船在水面上玩耍,也可到位於公園西北角的蒙古風情園,聽一曲悦耳的歌聲,領略一下蒙古大草園的異域風情。

河南登封風穴寺森林公園導遊詞

我們現在正前往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途中,在您親臨其境之前,給您介紹一番風穴山景區”。

出汝州城東北行9公里,便進入了風穴山景區”。這裏是中嶽嵩山少室南麓,景區以風穴山為中心,總面積達48平方公里,主要由風穴寺及其周圍的風穴山、玉皇山、石樓峯、大小風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雲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龍門、一線天、馬廟湖、旋風垛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這裏,我重點給您介紹一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風穴寺吧!

風穴寺位於羣山環抱的風穴山深處。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據五代後漢時(公元950年)鐫立的《風穴七祖千峯白雲禪院記》碑載:後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人衞大丑收以材石,構成佛堂於此山之西北,鎮壓風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風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來風穴寺幾易其名,魏時曰香積寺”,到隋代又名之為千峯寺”,唐時因寺倚風穴山,再更名為風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顯了。該寺唐初已初具規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觀。後歲月浮沉,風穴寺也幾度興替。風穴寺暨塔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風穴寺,院中建築頗具歷史文物價值。位於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飛檐挑角,金碧輝煌,它在木構建築中甚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坐落在高1米多的磚砌台基上,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塊磚瓦,皆規範一致,比例協調。中佛殿右側是風穴八景之一--初建於宋代的高大的懸鐘閣,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鐘樓,它殿閣重檐,翼角反翅,蔚為壯觀。鐘樓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橫樑,樑上懸掛一口大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年間所鑄,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鐵鐘。此鍾鑄造精緻,音律準確,聲音洪亮,故而明人張維新就留有一聲法撞飄空界,滿地鬆陰寶月寒”的詩句,因此,風穴鐘聲”也成為汝州八景之一。自鐘樓向北數步,有一座高聳雲端的九層疊澀密檐磚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的魂靈,因貞禪師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風格獨特,塔基較小,平面為方形,外部輪廓腰粗頭腳細,呈拋物線狀。塔身四角直壁,其上疊澀出檐九層,通高22米,每層四角系鈴,風吹鈴動,叮噹作響,妙趣橫生。塔頂有剎,為覆鎔體形,上有法器、寶蓋,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軸檐懸行數十步,就到了毗盧殿。該殿興建於明成化年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築,顯得莊嚴宏大。大殿前面有一個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態各異的石獸,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自東門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聖橋,此橋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兩層,上層內塑四面觀音像一尊。整個閣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當您進了寺內,一定會驚歎於這組建築羣的佈局特色。是的,你也許去過少林寺,也許去過白馬寺,但和眼前的風穴寺略一比較,就會發現,在整體佈局方面,風穴寺絕不同於少、白二寺那樣,將寺院各建築統一以中軸線為淮,對稱排列開來,而是依山就勢,錯落參差,富於江南園林之營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懸鐘閣,那七祖塔,那毗盧殿,那觀音閣,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此不會使人產生一覽無餘之感,而始終懷揣着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來一個個驚喜。更奇的是,當你從毗盧殿出來,扭臉瞅見東邊的一扇圓圓的月門時,千萬別以為一出月門便把風穴寺看完了。其實步出月門,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順石路走下漫坡,接聖橋猶如一條彩虹越澗飛起,過了橋便是觀音閣,閣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兩米餘,水色清湛,清冽甘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原來觀音閣後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澇不減,四季長流。泉水經竹林自一個石雕龍口中噴出,揚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濺,再聚而成溪,繞過漣漪亭,最後匯入喜公池。離開觀音閣順山澗繼續往裏走,但見兩岸石壁屹立如鏟,又行數百米,更有懸崖不見夠縫,若遇多雨季節,水自崖上跳下來,如珠如玉,似針似線,霧沫星華,悠悠拖地,宛若垂簾,故名為珍珠簾”。看罷珍珠簾,回頭沿石階攀援而上,在翠嵐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氣,舉目遠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盡收眼底。再四周環顧,遠處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們的遊興了。可知風穴寺不僅寺內讓人目不暇接,環寺的風光更是美不勝收。

有道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寺院大多建於山中,然而有水無山少風骨,有山無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廟方更具風韻之美。風穴寺得以與青山綠水長相廝守,酣坐於羣山環抱之中,暢居於碧水歡唱之所,遊人至此,山趣水韻,碧聲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發賞心樂事”之喟歎呢?古往今來,無數騷人墨客,賢達政要,陶醉於風穴寺的無盡景色,古代的元結、劉希夷、岑參,當代的李準、姚雪垠、徐慎、蘇金傘、閻連科……還有不少外國朋友都對風穴寺給予極高的評價。可以想見,如此獨好之勝景,若竟緣慳一面,豈非終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