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導遊詞3篇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0xx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聖廟街。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河南博物院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河南博物院導遊詞3篇
河南博物院導遊詞範文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河南省博物院參觀,我叫李××,很榮幸成為你們今天的導遊,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導就好了。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讓我們共同度過這一美好的時光。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站在中原這方凝聚着厚重歷史與文化的土地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古老與輝煌,而河南博物院則薈萃了古老文明中的精華,所以説:“承載千年文明,譜寫華夏輝煌”是對它的真實寫照。

河南省博物院是全國著名博物院之一,它是中原地區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設施與科學管理,是我國大型現代化、綜合類的博物館,最早創立於1920xx年,是我國設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1998年5月新館落成開放,佔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萬餘平方米。

你們剛剛在綠草如茵的院子裏看到大大小小的九個建築,大家猜猜看,他們的寓義是什麼?寓意是九鼎定中原。相傳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又鑄建了九個大鼎來代表自己的權力,從此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就建立起來了。

大家隨我往裏走,現在我們站着的位置是展廳的中央。隨我前看,是一幅巨型壁畫和一座雕像,雕像是人牽着象是河南的象徵,同時也寓意着我們人類的出現。壁畫的上面畫的是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下面是有甲骨文和青銅器組成的文字,甲骨文發掘九大故都的安陽市。它包含了我國古代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指事。

我們博物院開放有8個展廳,分別是古文化、古玉器、古建築、楚國青銅器、明清工藝品、恐龍世界及古代石刻與中原豐碑。

下面重點介紹古文化展廳,黃河孕育了東方文明,而我們河南正處於它的下游同時也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出土不少的文物古蹟,這些都集中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一個有一個奇蹟。

朋友們,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蓮鶴方壺。它出土於春秋時期的 鄭國國 君之墓。大家看它壺身高118釐米,口長31釐米,寬25釐米,形狀為方壺、長頸、鼓腹、圓足、有蓋,蓋上裝飾有兩層蓮瓣,中間立着一隻振翅欲飛的仙鶴,頸兩側有龍型雙耳,腹部裝飾蟋龍紋,四角各有一隻翼獸,圈足下有兩隻走獸,這立鶴走獸的搭配使得整個方壺靜中有動,突破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嚴肅靜止的格調,壺蓋上的蓮鶴裝飾更是商周時期所罕見的,充分反映了春秋時期金屬工藝的新風貌,引起國內外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經國家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一級文物。早在50年代, 郭沫若 先生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它喻為時代的象徵。

回過頭來,我們再一起看一下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展區,這個展區叫做“三代輝煌——青銅文明”這裏記載着國家的誕生,三代,指的是夏、商、週三代,其實這三代還有一個磅礴大氣的別稱,那就是“中國青銅時代”,而在蓮鶴方壺出現二百年以後中國就進入了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翱翔的戰國時代,所以我們又説蓮鶴方壺書寫的是一曲中國青銅時代的絕唱。

“窺一斑而知全豹”。以上我們所看到的青銅器雖然只是博物院中的一小部分展品,卻也能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華夏古文化的豐富與燦爛,讓我們帶着這種讚歎與自豪去認識和了解更多、更豐富的古代文化吧!

好,下面可以選取你喜歡的文物拍照留念,請大家注意安全和環境衞生,自由活動十分鐘,之後我們就去第二個展廳了。

謝謝大家,十分鐘後見!

河南博物院導遊詞範文2: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於鄭州市農業路8號,是由我國中科院院士齊康先生主持設計的,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8萬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國家及博物館。在20xx年召開的第18屆客屬懇親大會上,與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併成為中國四大博物院。

在綠草如茵的院區內,共分佈大小建築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傳説大雨時講天下分為九州,又鑄了九個代表權利的鼎。從此歷史上便出現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

整個主建築從空中鳥瞰的話,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鵬鳥。兩側的配房好像大鵬的翅膀,展館的俄大門就像大鵬的頭。後邊與文物庫房相連的過廊,恰似大鵬的尾巴。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會飛速發展,河南的明天會更好。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廳的裝飾物,同時也是河南古代文化的象徵。我們看到一個人推開兩隻大象,他寓意,人類的出現佔領了長期被野獸統治的中原大地,推開了文明歷史的大門,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我們知道河南簡稱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牽着大象。這就説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還有大象出現。後邊的壁畫,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雲是由甲骨文和青銅器花紋組成的。兩側大門上分別繪製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盧舍納大佛和迄今為止已有1000多年曆史的開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13萬餘件,在長出的3000對件文物中,向中華第一笛,中華第一龍,蓮鶴方壺,雲文銅禁等都堪稱國寶。下邊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華第一龍。

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一向被稱為是龍的傳人,龍作為之中華民族的總圖騰,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頂禮膜拜。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龍圖案。龍用蚌殼擺塑而成,身長是1.78米,造型生動,騰躍預飛。與之相對的是虎的圖案,身長1.37米。不過這是複製品,真品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雖然説這是複製品,但這些蚌殼還是6000多年前的。旁邊這張圖片是當時出土時候的照片,中間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當時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有人認為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個人的墓葬,但鎮種説法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畢竟這個時候的歷史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個人的身份地位是相當的高。又因為該圖案的擺放方式,與古代天文學中“東青龍,右白虎”的説法相符,所以不少天文學家認為,這一組墓葬可能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一幅天象圖。

龍的起源於中華民族的發祥史,在地域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中華第一龍發現與濮陽,也與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分不開的。

河南博物院導遊詞範文3:

河南博物院是我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院之一。其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1920xx年7月,在馮玉祥將軍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會,館址設在開封市三聖廟街。1920xx年5月,更名為民族博物館。同年10月舉辦《民族模型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30年12月1日,複名"河南博物館"。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頒佈"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明確了博物館的性質,設置了機構。

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館藏主要文物5678件,輾轉運至重慶。日偽時期,河南博物館更名為"河南省立博物館"。1940年更名為"河南省博物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攜5119件文物運往台灣。

1948年,開封解放,本館獲得新生,舉辦了一些專題展覽。1953年,中央文化部明確本館為地誌性博物館。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隨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人民路。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河南省博物館通過捐贈、發掘、調撥等,進一步充實了文物藏品,為配合社會主義建設舉辦了許多陳列展覽,並在科研等方面成績顯著,成為全國著名博物館之一。九十年代初期,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國家投巨資3億元人民幣,在鄭州農業路建設新館,更名為河南博物院。新館於199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5年來,在院黨委的領導和全體職工的努力下,本院在陳列展覽、文物收藏、科學研究和羣眾工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