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

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歷史 ,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現存歸德府城之下同時疊壓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時期修建的歸德府城、北宋時期的陪都應天府南京城、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漢時期的樑國國都睢陽城、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

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一)

商丘古城位於商丘市南。自商契建都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共93條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築根據五行相剋相生的理論,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羣。明嘉靖以後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御使、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築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佈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盪漾,環繞全城,水下疊壓着漢朝與唐朝的睢陽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舊址,河中小島上有10幾座各具特色的樓台亭閣。

現存古城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所建。城池內方外圓,形似古錢。磚城周長7.25華里。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原城門外,還各有一甕城,甕城成半圓形,城門於正門不相沖,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説。

現存整個商丘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二)

親愛的遊客們,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

商丘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是依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建立起來的。商丘古城是1986年國務院命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河南省重點旅遊區。是位於京九、隴海鐵路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旅遊區由古城文化景區、南湖景區、商文化景區和火文化景區四個部分組成。

古城景區.

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於商丘市區的南部、睢陽區境內,是我國目前保持基本完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按照古代風水理論修建,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和城摞城三大特點,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在國內獨一無二,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範之作。此城建於明朝正德年間,距今近520xx年。因南門和南城牆為北宋時南京城北城門和北城牆,故距今已逾千年。古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既求陰陽合氣,又講天圓地方;既有金戈之象,又含招財進寶之意。18裏的城郭,下寬六丈,上寬四丈,高一丈二, 7.25華里的內城,下寬三丈,上寬二丈,高兩丈五,門四。東曰“賓陽”,南曰“拱陽”,西曰“垤澤”,北曰“拱辰”。四門外又各有一甕城,城門扭向一邊,俗稱“扭頭門”,謂之“四門八開”。以八卦論,西方為金,東方為木,因金克木,有傷人之凶兆,故東西城門相錯,乃“逢凶化吉”。城內街道如棋盤,取93之吉數,將街道分割成一個個方形,廁所呈梅花形佈局,水井亦恰到好處。地勢呈龜背形,略向南傾斜。南門東西兩側各置一水門,將城內水排進護城河。南北雖水火相沖,但水火亦相濟,故置兩水門於南門兩側,謂之“三水濟火”。南北大街歷經風雨仍保留着濃郁的明清風格。

壯悔堂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主要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劉隅首東一街。

壯悔堂現存建築四座,有壯悔堂、香君樓、東樓和過廳。明末才子侯方域(著名歷史愛情悲劇《桃花扇》的主人公),幼年讀書在壯悔堂。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父親、叔父都是明末朝內重臣),且才華出眾,因社會動盪,使他奔波流離,一生沒能入仕。35歲時,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悔恨萬千,更名其堂為壯悔堂。東樓是其妻常氏夫人(明末東平太守常維瀚的女兒)住的地方。香君樓是其妾李香君(南京媚香樓歌伎,秦淮八豔之一)住的地方故又稱翡翠樓。壯悔堂現為睢陽區博物館。室內有侯方域、李香君、雪苑六子等塑像和其生平圖片展。

拱辰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北端中間,商丘市凱旋大道直通此處。

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20xx年), 1989年重新修建。城樓座落在商丘古城拱辰門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飛檐挑角,九脊六獸,青磚灰瓦,紅柱彩繪,雕花門窗,雄偉高大,十分壯觀。城樓東西兩側,置有踏步,可以拾級而上。登城參觀,向北看,依次是寬闊的城湖,碧綠的湖水,高大的建築,新興的城市;向南看,是商丘古城最繁華的明清一條街,車水馬龍,一街兩行全為商店,各式招牌,五顏六色。

拱陽門

南城樓又稱拱陽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著名景點,位於商丘古地在,磚城南端中間,中山大街從此串過。為重檐歇山頂,長20.3米,寬11.4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343平方米,18根檐柱,下層檐下五踩斗栱,上層檐下三踩斗栱,層面為灰色脊、板瓦,脊飾,旋子彩畫。

商丘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20xx年),因南門和南城牆為北宋時南京城北門和北城牆,故距今已逾千年。南城樓系知州楊泰修建,周冕續建。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周宗義重修,復建城樓。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戰火。

20xx年9月,按照歷史文獻及圖片原尺寸在原址進行修復。 穆氏四合院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中山東街路南。原為清代建築羣,一宅三院,五門相照,現存前院、東院和後院。

前院現存過廳額上有三幅歷史戲曲人物雕刻,兩邊房檐下各有一組八仙人物浮雕。雕刻細膩,精巧別緻。東、西廂房各面闊三間。正房堂屋為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以上建築均為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硬山式建築。是我國傳統的一種院落式住宅。其窗户、隔扇皆為木質透花雕刻,人物、花鳥栩栩如生。

大成殿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著名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據《商丘縣誌》記載,大殿始建於元延佑四年(1317),明弘治年間知州張璽重建為7間,後歷代重修。

大成殿,又名孔廟,為祭孔聖地。原有大殿、櫺星門、照壁、泮池、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東西廡、啟聖祠、教諭宅和訓導宅。現僅存大殿和泮池。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9脊6獸,飛檐挑角,綠色琉璃瓦頂,單檐歇山,浮雕龍鳳大脊,正中飾一寶瓶。兩端置鴟吻,垂戧脊下均有獸形浮雕,檐下無斗拱,四周平出耍頭承託檐部。耍頭間開方窗,四角四根託角樑,浮雕斜撐,房頂由32根胸圍1米的明柱擎起。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礎,整座建築高大雄偉,造型別致。

泮池:在大殿前,距大殿20米。半圓形,原中間有一座小橋。每逢重大祭日,官員和有功名者從橋經過,無功名者從橋兩邊通過,可以説它是一個等級標誌。

明倫堂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著名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廣場街路東。據《商丘縣誌》記載:明倫堂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歸德府最高學府。後經歷代重修。明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青磚灰瓦,

單檐歇山式建築。檐下無斗拱,平出耍頭承託檐部,四角用四個託角樑承託四角,檐下一週有16根明柱,柱下有青石鼓形柱礎。整座建築座落在高0.6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周用青石砌成。明倫堂高大雄偉,古樸粗礦,建築藝術極具中原風格。

南城樓

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的重要景點之一。位於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古城辦事處商丘古城之上。距商開高速公路東西出入口分別為3公里,2公里,緊依商丘市。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長11.4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343平方米,18根檐柱,下層檐下五斗拱,上層為三踩斗拱。層面為灰色脊板瓦,背脊飾旋子彩畫。商丘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20xx年)因南門和南城牆為北宋時南京城北門和北城牆,故距今已逾千年,南門為拱辰門。南城樓是知州楊泰修建,周冕續建,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周宗義復建城樓。抗戰時毀於戰火。20xx年9月投資150多萬元按舊復原。此樓為典型的城樓建築,內 為雙層空間結構,嚴謹,厚重。具有教高的建築 和美術價值。立於樓上有明清之風蔚然襲來,南可觀南湖秀麗景色,北可見古城風韻。

南湖景區

位於商丘古城磚城和城郭之間。城湖是商丘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環內城一週5公里餘。水面8000餘畝,水深2-3米。後遭破壞,現僅剩5000餘畝。因城河寬廣,故被譽為城湖。湖水碧波盪漾,荷花飄香,令人心曠神怡。寬廣美麗的城湖內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更使人歎為觀止,留戀忘返。故不少遊客看後讚道:“不是西湖勝似西湖”。南湖景區主要景點有:張巡祠、應天書院、歸德明珠、八關齋、文雅台、玄鳥島度假村等。

張巡祠

河南商丘南湖景區重要景點之一。位於河南商丘緊鄰市區,南距商開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商丘站9公里。張巡祠坐落在張巡祠景點中軸線上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大廡殿頂,磚木結構,防

唐式建築。殿內正中有張巡象,高8米,坐姿。大殿前是寬廣祭台,四周有青石欄杆圍護。殿內四周有大型彩色壁畫分別為:[堅守寧陵],

[睢陽之戰],[草人借箭],[張巡就義]等共計8副。以及歷代文人名士的吟詠題字。張巡,名巡。[安史之亂]時叛軍圍攻睢陽,張巡率領將士以弱敵強保衞睢陽並使敵軍遭受重創,最終寡不敵眾城破殉難。為了紀念張巡、許遠等將士1990年於張巡殉難地重建張巡祠,包括廣場區、建築區和墓葬園區。其中墓葬園區有張巡墓冢和白龍亭各一座。

八關齋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南城郭南側,北靠環城路,東依商鹿公路。

八關齋,現佔地666平方米,八關齋原本是佛教用語非指地方,今八關齋是以顏真卿撰文並書的《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而得名並聞名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為八楞石幢,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所撰寫。唐大曆七年(772)立於開元寺內,唐會昌五年(845)隨寺毀,唐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重刻。碑文內容是記載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抗擊“安史之亂”兩解宋州之圍,有病初愈,當地官吏為迎合田神功,競相舉辦八關齋會,以表示答謝神靈的降福。文革時被毀,1996年重刻,因所記為八關齋事,後來漸稱之為“八關齋”了。現存有大門、圍牆、照碧、八角亭(亭內立八楞石幢)珍藏館,千叟宴碑亭和禹王鎖蛟井。

玄鳥島

商丘南湖景區景點之一,位於河南商丘市南端。南距商開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商丘站9公里,位於南湖湖心。佔地8.3畝,新建仿明清四合院,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四角方亭6座,房屋16間,200平方米大廳,綠化面積20xx平方米,島上小石橋三座,石砌溝60米,其風景秀麗,結構玲瓏,一步一景各亭和室都有如“隋堤柳”、“望月亭”、“木蘭花”等雅稱,又可垂釣於島邊,碧波盪漾如置身於夢幻之中,是現代人心中的桃花源,分外迷人。

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三)

現存商丘古城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雖然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説。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東門偏南,西門偏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古城外為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徵天;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徵,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古城內的四合院鱗次櫛比,93條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在古代的八卦學説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歸德古城五百年只是它的“今生”,它的“前世”也非已被探明的四城 疊壓,而是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甚至更加久遠,久遠到萬年前的人類童年時代。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詩般的文明進程中,一座小小的城,不僅沒有缺位過,而且自始至終立體地呈現為一條清晰、堅韌而又無比活躍的歷史生長線,而且成就過那麼多個不勝枚舉的偉大靈魂。產生過那麼多次難以羅列的歷史嬗變。創造過那麼多項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遺留下諸多追思先賢的古蹟名勝。

這一層層疊壓在歷史中的文明奇蹟,立體地再現了商丘自建城以來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變遷史。猶如“活的化石”,實現對其層層準確地剝離,將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佈局、特點、建築規制,有着極為重要的典範意義,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以及相關時期的歷史風貌,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

城市的疊壓其實就是文明的疊壓。當開封“城摞城”奇觀的神祕面紗被層層撩開之際,與之近在咫尺遭受着幾乎同樣命運的商丘古城,已準備好向世人展示她更為悠久的層層疊壓在歷史積澱中的文明奇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一座商丘古城,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更替史。在時間的長河裏,古城儼然已成為一種物語,一種永存。那些大大小小的名典勝蹟,猶如一條條倖存的光陰密碼,引導後人以及後人的後人,如何追尋並破解已往歲月裏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真顏與足跡。而且,這座古城作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載體,也將永遠啟迪子孫後代,熱愛黃河母親,熱愛祖國,並且不斷創造新的文明。

商丘古城的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四)

親愛的遊客們,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我是你們本次商丘之旅的導遊****,我和司機王師傅將盡我們所能為大家提供高質服務,希望大家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最後預祝我們在商丘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光! 大家知道商丘也許是因為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和中國最長的南北大動脈—京九鐵路交會於此,它是個交通便利的城市。商丘市位於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商丘原來是個縣,但是1997年商丘縣改為市,總面積10658平方千米,總人口822萬人。雖然商丘披上了現代化的外衣,但我們仍可以體味到商丘悠久的歷史。大家從商丘名稱的由來就可以知道了,其得名是遠古時期商族部落活動於此,並居於丘地而名為商丘。商丘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她歷史悠久,物華天空,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博大精深。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名人,例如莊子、墨家創始人墨子、巾幗英雄花木蘭、烹飪之祖尹伊、唐代名相魏元忠、《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等。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伯,故《詩經 商頌》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祖先。六世孫王亥中國最早的商業開拓者, "商人"這個稱為也一直沿襲至今;舜封契於高,居於亳;湯建商國;周封微子於商,建宋國;西漢封樑孝王於商,建樑國,在永城芒碭山就有西漢樑王陵墓羣,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漢墓羣;北魏北海王拓跋顥(hao)在此登皇位;宋太祖趙匡胤在此發跡;康王趙構在此建南宋朝;金在此置歸德府;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始設商丘縣。明清至今,均沿用商丘縣的稱謂歷代帝王在這裏設軍、郡、州、府,是豫東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4000多年的歷史,為商丘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歷史人文景觀。

我先給大家講個關於這個景點的故事,話説唐朝有個文人叫韋固,小時候經常到河邊去玩,一天晚上,他見一個慈祥的老人在月光下翻閲書信,一邊看,一邊用一根紅線繩把兩塊石頭系在一起。韋固看見後非常奇怪,隨口問道:“老伯伯,你係石頭幹什麼?”老人説:“我在給當婚的人牽線呢!這一對石頭,就是世上一對夫妻呀!“韋固好奇地問:“那我的妻子是誰呢?”老人説:“就是村頭看菜園子的女孩兒。”韋固很生氣,心想,那丫頭又窮又醜,我可不要,不如害死她算了。第二,他路過菜園,看看旁邊沒有人,拾了一塊石頭向女孩砸過去,女孩”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韋固也嚇得逃往外鄉。十幾年後,韋固做了大學士,給他提親的人非常多,但沒有一個稱心如意的。一天,韋固到張員外家作客,看見張員外的外甥女美貌出眾,心裏便十分喜歡;姑娘看韋固儀表堂堂,心裏也有幾分愛意。張員外看在眼裏,喜在心上,當下託媒人定了婚事,選了吉期。到了大喜的日子。韋固將小姐娶到府上。洞房花燭夜,韋固細細端詳愛妻,發現額角有一塊小疤,就問她是怎麼回事。小姐説:“小時候家裏窮,有一天,我正在菜園裏拾菜,不知哪個野小子打了我一石頭,因此留下了這個疤。”韋固聽後,心裏十分吃驚,就把月下老人的話告訴了妻子,他這才相信緣分是拆不散的。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後來的“千里姻緣一線牽”這段神奇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商丘古城。説起美麗的商丘古城,可以説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現在這座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六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歷史了,“商丘”,“睢陽”,“宋國“,“南京”,“歸德府”這些商丘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名稱,彷彿都在向人們訴説着它悠久輝煌的歷史。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撂(liao)城三大特點,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九十三條街道形如棋盤,內城地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內城四周城牆聳立,巍巍壯觀,古城四面環水,僅有四門與外界相通,從空中看古城像建在水中一樣,需要説明的是,內城的南門和

城牆,是北宋南京城的北城門和北城牆,距今已逾千年。在地面上能保留上千年城牆,實屬罕見。且內城、城湖、城廓三位一體,城內以“八卦”圖形排列,堪稱古代建築藝術瑰寶保存完好的古城,全國獨一無二,整個古城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範之作,商丘古城旅遊區內的景點可以説是星羅棋佈,不勝枚舉,古蹟勝景多達百餘處,主要包括古城景區、南湖景區和火文化景區三大部分。

如果我們到商丘古城而不到古城湖看一看,真是一大遺憾。那麼今天我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古城湖。八千畝的水面無比壯觀,美麗的護城湖像一條玉帶繞城四周,長達10餘華里,湖水清澈見底,碧波盪漾,春夏之交,岸邊垂柳臨風,湖面波光粼粼,水鳥歡唱,蒲葦搖曳,荷花飄香,倘若駕一葉小舟,仰觀古城風貌,俯察水中游魚,談古論今,定會觸景生情,無比愜意。在美麗的城湖正南方矗立着一座巍巍壯觀的祠堂——張巡祠,張巡祠是為紀念在“安史之亂”中血戰睢(SUI)陽而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仿唐建築。至今站在大殿前依然可以想象到當年張巡等英烈為保守睢陽而英勇殺敵、浴血奮戰的戰爭場面,雖最後城破失守但他們為平息叛亂,保護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勛,千餘年來張巡等英烈一直受到海內外人民的無限崇拜和敬仰,文人墨客也多有吟詠,文天祥的一首“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的詩句更是傳頌千古。在美麗的南湖景區還有一景是不可不看的,那就是八關齋。八關齋是因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晚年在我們商丘有感於八關齋會寫下的《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而聞名。《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為八稜石幢,共983字,其字體結構嚴謹,端莊雄健,被歷代書法家譽為顏真卿楷書中的精品和神品。

而我們商丘古城三大景區之一的火文化景區更引人入勝,有燧皇陵、閼伯台、開元寺等,也向你講述着一段段悠久的歷史。商丘是火的發源地。早在1萬年前,燧人氏在這裏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歷史的新紀元,燧人氏被人們譽為火祖,故商丘主火。燧皇陵至今還矗立在商丘大地上。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園,是上古時期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位於商丘古城西南三裏處。據《歸德府志》、《韓非子》、《左傳》、《三皇五帝時代》等典籍記載:“燧皇陵在閼伯台西北”。據專家考證,燧人氏為天下第一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燧人氏立方牙、觀天象,確立了中華第一姓——“風姓”,研究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曆法,確立了商丘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華第一都。由於他貢獻巨大,被後人尊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商丘是火的誕生地,歷史上多次在此取火,1992年4月12日,國際旅遊觀光年“黃河之旅”首遊式點火儀式在這裏舉行;1992年9月18日,河南省七運會在此取火;20xx年12月19日,“信用河南聖火”在此點燃;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與北京、南京並列為全國十運會三個取火點之一,20xx年7月15日,河南省省委書記徐光春,河南省省長李成玉、國際乒壇名將鄧亞萍、全國勞動模範,永煤集團總經理陳雪楓在此共同點燃了“華夏文明之火”。 大家都學過:“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吧”!她的主人公花木蘭的故鄉就是我們商丘。花木蘭可謂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英雄,“代父從軍”的壯舉廣為人知。自從美國動畫片“花木蘭”放映以來,她作為“巾英雄”的形象,更是風靡世界。花木蘭本姓魏,是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人,公元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5月周武帝率五路大軍親征,因父年老,弟年幼,木蘭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戌邊歸來,隋文帝欲封她為尚書,她堅持不授。歸家後,脱去戎裝,又現女兒真面目。木蘭女扮男裝的事情聞達皇上,皇上非常愛慕,欲選進宮中,木蘭抗旨自殺,唐初追封為“孝烈將軍”,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縣營廓鎮建造了木蘭祠。該祠

始建於唐代,後多次重修擴建。原祠有大殿、獻殿、後樓、僧人住室等百餘間。大門內有花木蘭的戰馬塑像和花木蘭全家塑像,1943年毀於戰火。如今,木蘭祠堂大殿已原樣重建,木蘭仍戎裝躍馬,威風凜凜,東西殿房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現在的木蘭祠已成為豫東的一大遊覽勝地。

遊了這麼久大家也餓了,那我先來介紹商丘的小吃。商丘的四喜丸子很著名。惠樓山藥為主料製作出的四喜丸子,更是一枝獨秀,它進一步地使人們享受到山藥之甜美。其實,四喜丸子也是由來已久了。 明朝萬曆年間,傳説神宗過壽日,全國不少地方都要敬獻壽禮。惠樓山藥年年進貢朝廷,這次為神宗送壽禮,仍然離不開山藥,不過單單山藥總覺得不新鮮,惠氏八世老祖惠英明,在壽禮上動了腦筋,特製作出一席福壽山藥宴,其中一道是用上等惠樓山藥、芝麻、蜂蜜、白砂糖、玫瑰醬、桂花糖、小磨香油及其他優質材料合理調配,通過打皮、籠蒸、油炸成丸子(初起名為“四季丸子”),包裝得精美無比,帶着進京了。神宗見惠英明製作的福壽山藥宴,感到別有趣味,也嚐到宴中的“四季丸子”,覺得滿口盡是無法形容的美味,心裏簡直樂透了,藉着酒興,即命名此丸子“四喜丸子”。從那時起,由惠樓山藥做成的四喜丸子出了大名。四喜丸子食之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滋補壯身,健脾胃,補腎益精,為歷代朝臣喜食的山藥菜點之一。

睢州燒雞,是地方名吃,已有220xx年的歷史了,由張家祖傳,傳到張老太,已是第六代傳人。張老太做燒雞講信譽,贏得了眾人好評,於是慢慢就把張家燒雞叫做張老太燒雞。張老太真名叫陳乃芝,不過外人都知道她叫張老太,因為她是張家燒雞店的主婦,擔負着掌握技術又是老闆的角色,她親手加工的燒雞,在豫東盛名不衰。睢州張老太燒雞,採用祖傳祕方,做法經殺、沾、清、幹、油、煮六道工序,配以十二種中藥和香料,成品達到透爛爽口,食而不膩,回味無窮,素被稱為豫東名吃,享有“張家燒雞三日香”的美稱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佔統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裏,在耳邊迴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痴、物我兩忘。所以,有人説,河南梆子就像 “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麼過。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了河市樂和 " 撂地 "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 照碧堂 ”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於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 豫劇豫東調。豫劇豫東調曲調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廣泛流行並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四平調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 特產 ” 。四平調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四平八穩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式 " ,借四平八穩之意,依 " 平調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 四平調 "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麪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河南商丘古城的導遊詞範文5篇(五)

親愛的遊客們,我代表商丘旅行社的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到來。

商丘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是依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建立起來的。商丘古城是1986年國務院命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河南省重點旅遊區。是位於京九、隴海鐵路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旅遊區由古城文化景區、南湖景區、商文化景區和火文化景區四個部分組成。

古城景區.

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於商丘市區的南部、睢陽區境內,是我國目前保持基本完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按照古代風水理論修建,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和城摞城三大特點,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在國內獨一無二,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範之作。此城建於明朝正德年間,距今近520xx年。因南門和南城牆為北宋時南京城北城門和北城牆,故距今已逾千年。古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既求陰陽合氣,又講天圓地方;既有金戈之象,又含招財進寶之意。18裏的城郭,下寬六丈,上寬四丈,高一丈二, 7.25華里的內城,下寬三丈,上寬二丈,高兩丈五,門四。東曰“賓陽”,南曰“拱陽”,西曰“垤澤”,北曰“拱辰”。四門外又各有一甕城,城門扭向一邊,俗稱“扭頭門”,謂之“四門八開”。以八卦論,西方為金,東方為木,因金克木,有傷人之凶兆,故東西城門相錯,乃“逢凶化吉”。城內街道如棋盤,取93之吉數,將街道分割成一個個方形,廁所呈梅花形佈局,水井亦恰到好處。地勢呈龜背形,略向南傾斜。南門東西兩側各置一水門,將城內水排進護城河。南北雖水火相沖,但水火亦相濟,故置兩水門於南門兩側,謂之“三水濟火”。南北大街歷經風雨仍保留着濃郁的明清風格。

壯悔堂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主要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劉隅首東一街。

壯悔堂現存建築四座,有壯悔堂、香君樓、東樓和過廳。明末才子侯方域(著名歷史愛情悲劇《桃花扇》的主人公),幼年讀書在壯悔堂。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父親、叔父都是明末朝內重臣),且才華出眾,因社會動盪,使他奔波流離,一生沒能入仕。35歲時,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悔恨萬千,更名其堂為壯悔堂。東樓是其妻常氏夫人(明末東平太守常維瀚的女兒)住的地方。香君樓是其妾李香君(南京媚香樓歌伎,秦淮八豔之一)住的地方故又稱翡翠樓。壯悔堂現為睢陽區博物館。室內有侯方域、李香君、雪苑六子等塑像和其生平圖片展。

拱辰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北端中間,商丘市凱旋大道直通此處。

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20xx年), 1989年重新修建。城樓座落在商丘古城拱辰門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飛檐挑角,九脊六獸,青磚灰瓦,紅柱彩繪,雕花門窗,雄偉高大,十分壯觀。城樓東西兩側,置有踏步,可以拾級而上。登城參觀,向北看,依次是寬闊的城湖,碧綠的湖水,高大的建築,新興的城市;向南看,是商丘古城最繁華的明清一條街,車水馬龍,一街兩行全為商店,各式招牌,五顏六色。

拱陽門

南城樓又稱拱陽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著名景點,位於商丘古地在,磚城南端中間,中山大街從此串過。為重檐歇山頂,長20.3米,寬11.4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343平方米,18根檐柱,下層檐下五踩斗栱,上層檐下三踩斗栱,層面為灰色脊、板瓦,脊飾,旋子彩畫。

商丘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20xx年),因南門和南城牆為北宋時南京城北門和北城牆,故距今已逾千年。南城樓系知州楊泰修建,周冕續建。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周宗義重修,復建城樓。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戰火。

20xx年9月,按照歷史文獻及圖片原尺寸在原址進行修復。 穆氏四合院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中山東街路南。原為清代建築羣,一宅三院,五門相照,現存前院、東院和後院。

前院現存過廳額上有三幅歷史戲曲人物雕刻,兩邊房檐下各有一組八仙人物浮雕。雕刻細膩,精巧別緻。東、西廂房各面闊三間。正房堂屋為明三暗五。前出後包,以上建築均為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硬山式建築。是我國傳統的一種院落式住宅。其窗户、隔扇皆為木質透花雕刻,人物、花鳥栩栩如生。

大成殿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著名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據《商丘縣誌》記載,大殿始建於元延佑四年(1317),明弘治年間知州張璽重建為7間,後歷代重修。

大成殿,又名孔廟,為祭孔聖地。原有大殿、櫺星門、照壁、泮池、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東西廡、啟聖祠、教諭宅和訓導宅。現僅存大殿和泮池。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9脊6獸,飛檐挑角,綠色琉璃瓦頂,單檐歇山,浮雕龍鳳大脊,正中飾一寶瓶。兩端置鴟吻,垂戧脊下均有獸形浮雕,檐下無斗拱,四周平出耍頭承託檐部。耍頭間開方窗,四角四根託角樑,浮雕斜撐,房頂由32根胸圍1米的明柱擎起。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礎,整座建築高大雄偉,造型別致。

泮池:在大殿前,距大殿20米。半圓形,原中間有一座小橋。每逢重大祭日,官員和有功名者從橋經過,無功名者從橋兩邊通過,可以説它是一個等級標誌。

明倫堂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睢陽區著名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內廣場街路東。據《商丘縣誌》記載:明倫堂建於明正德年間,為歸德府最高學府。後經歷代重修。明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青磚灰瓦,

單檐歇山式建築。檐下無斗拱,平出耍頭承託檐部,四角用四個託角樑承託四角,檐下一週有16根明柱,柱下有青石鼓形柱礎。整座建築座落在高0.6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周用青石砌成。明倫堂高大雄偉,古樸粗礦,建築藝術極具中原風格。

南城樓

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的重要景點之一。位於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古城辦事處商丘古城之上。距商開高速公路東西出入口分別為3公里,2公里,緊依商丘市。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長11.4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343平方米,18根檐柱,下層檐下五斗拱,上層為三踩斗拱。層面為灰色脊板瓦,背脊飾旋子彩畫。商丘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20xx年)因南門和南城牆為北宋時南京城北門和北城牆,故距今已逾千年,南門為拱辰門。南城樓是知州楊泰修建,周冕續建,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周宗義復建城樓。抗戰時毀於戰火。20xx年9月投資150多萬元按舊復原。此樓為典型的城樓建築,內 為雙層空間結構,嚴謹,厚重。具有教高的建築 和美術價值。立於樓上有明清之風蔚然襲來,南可觀南湖秀麗景色,北可見古城風韻。

南湖景區

位於商丘古城磚城和城郭之間。城湖是商丘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環內城一週5公里餘。水面8000餘畝,水深2-3米。後遭破壞,現僅剩5000餘畝。因城河寬廣,故被譽為城湖。湖水碧波盪漾,荷花飄香,令人心曠神怡。寬廣美麗的城湖內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更使人歎為觀止,留戀忘返。故不少遊客看後讚道:“不是西湖勝似西湖”。南湖景區主要景點有:張巡祠、應天書院、歸德明珠、八關齋、文雅台、玄鳥島度假村等。

張巡祠

河南商丘南湖景區重要景點之一。位於河南商丘緊鄰市區,南距商開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商丘站9公里。張巡祠坐落在張巡祠景點中軸線上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大廡殿頂,磚木結構,防

唐式建築。殿內正中有張巡象,高8米,坐姿。大殿前是寬廣祭台,四周有青石欄杆圍護。殿內四周有大型彩色壁畫分別為:[堅守寧陵],

[睢陽之戰],[草人借箭],[張巡就義]等共計8副。以及歷代文人名士的吟詠題字。張巡,名巡。[安史之亂]時叛軍圍攻睢陽,張巡率領將士以弱敵強保衞睢陽並使敵軍遭受重創,最終寡不敵眾城破殉難。為了紀念張巡、許遠等將士1990年於張巡殉難地重建張巡祠,包括廣場區、建築區和墓葬園區。其中墓葬園區有張巡墓冢和白龍亭各一座。

八關齋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商丘古城南城郭南側,北靠環城路,東依商鹿公路。

八關齋,現佔地666平方米,八關齋原本是佛教用語非指地方,今八關齋是以顏真卿撰文並書的《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而得名並聞名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為八楞石幢,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64歲時所撰寫。唐大曆七年(772)立於開元寺內,唐會昌五年(845)隨寺毀,唐大中五年(851)宋州刺史崔倬重刻。碑文內容是記載河南節度使田神功抗擊“安史之亂”兩解宋州之圍,有病初愈,當地官吏為迎合田神功,競相舉辦八關齋會,以表示答謝神靈的降福。文革時被毀,1996年重刻,因所記為八關齋事,後來漸稱之為“八關齋”了。現存有大門、圍牆、照碧、八角亭(亭內立八楞石幢)珍藏館,千叟宴碑亭和禹王鎖蛟井。

玄鳥島

商丘南湖景區景點之一,位於河南商丘市南端。南距商開高速路口3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商丘站9公里,位於南湖湖心。佔地8.3畝,新建仿明清四合院,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四角方亭6座,房屋16間,200平方米大廳,綠化面積20xx平方米,島上小石橋三座,石砌溝60米,其風景秀麗,結構玲瓏,一步一景各亭和室都有如“隋堤柳”、“望月亭”、“木蘭花”等雅稱,又可垂釣於島邊,碧波盪漾如置身於夢幻之中,是現代人心中的桃花源,分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