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導遊詞550字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於湖北的導遊詞,歡迎閲讀借鑑,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湖北導遊詞550字

天下第一宮—黃帝宮遊覽區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我叫×××,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共同遊覽,度過這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特祝大家旅遊愉快!(地點:停車場。面向東北,朝遊客)

黃帝宮位於鄭州市西南37公里,新密市東部,武定湖畔。被謄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研創地。這裏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着許多的傳奇故事和優美動聽的歌謠:

“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巖宮。

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

石頭縫裏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

黃帝風后研八陣,雲巖立宮聚羣英”。

這是一首從明代流傳下來的歌謠。黃帝宮旅遊區分六個景點:有武定湖、龍鳳島、黃帝宮殿、黃帝御花園、風后八陣兵俑城和原始部落村。(進入大門後行進中)

迎在我們面前的水面叫武定湖。武定湖發源於北部二公里處的武定崗,其由此曲折向南注入洧水。湖面長度為4華里。要説武定湖的由來,還要追溯到黃帝時期。武定是黃帝的一員大將,他與黃帝的女兒雲珠在對面的馬驥嶺上一見鍾情,在一次打仗的時候,武定為了救自己的心上人不幸被毒箭無情地奪去了生命,從此離開了雲珠。黃帝也為此感到非常痛心,為了紀念武定,就把此湖命名為武定湖。(進入大門後行進中)。

這裏原是一座吊橋,古時常在城池前的壕溝上設置以作防禦。不過這座吊橋比古時稍微改進了一點。過了吊橋,我們便來到了四面環水的龍鳳島,大家可以數一下,前面的土山頭是不是九個?按民間的説法,它是九個龍頭,這個島好比一隻鳳,因此這裏稱為九龍朝鳳之地。正是如此,黃帝才在此地建立了宮殿。4520xx年前黃帝與他的正妃嫘祖在此戀愛定情,而得名“情人島”。(地點:吊橋,過吊橋行進中)

情人島50多畝大,島上有一個黃帝時期留下來的城堡。我們可以瞭解到古時人們用夯土造城堡的方法,上面如今還可以看到夯土層。(城堡東門前)

過了門洞,進入古城堡內,不少人稱此為世外桃源。西部為窯洞賓館,你知道嗎?這些窯洞是從黃帝時期遺留下來的。以前曾是黃帝的十八員戰將居住的地方。後來最南邊的一間改為水上碼頭,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有十七間。窯洞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居住在裏面可以體會到古代自然美,和現代的星級享受。在窯洞的周圍是小木屋度假村,裏面是仿二星級賓館標準來裝飾的,是為遊客提供歇息和度假的場所。居住在這裏可以體會到古老的、野外的、大自然的氣息。我們大家不妨一試。(小木屋附近)

走出北門,我們看到的是黃帝宮殿景區,這裏有黃帝宮殿、王母洞、黃帝議事亭和九龍廟等景點。過鐵橋時請大家不要擁擠,注意安全。(鐵橋南頭)

前面的巖石雖無土,但蒼松翠柏卻根入石巖,生長茂盛。唉,誰能説出它是什麼巖石,也就是石頭的名字?……對(或不對),也就是我們在家內常擺放的盆景石:上水石。由於它能吸收大量水分,當太陽照射時能散發出水蒸氣,像雲霧一般,所以古人稱這裏為雲巖。(地點:在鐵橋行進中)

東面的亭子為黃帝議事亭,這裏是王母洞,不少善男信女便在此祈禱。進入景區時,我曾向大家介紹了一首歌謠,其中一句“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可惜,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一位遊客能找出這300多所廟的存在,大獎還無人領取,不信您找找看?王母娘娘雖然還坐在空中的王母洞內,可是“三柏二石一所廟”並不曾見,其實,這句所説卻是三棵柏樹長在兩塊石頭上,石頭上建了一所廟。而這個景點,在鐵橋的下面,已被淹沒。然而這裏的柏樹卻是從石頭縫裏長出來的。下面我們一起到王母洞和黃帝議事亭觀賞一下。(地點:鐵橋北頭)

好!我們看看這裏由上水石自然構成的“龍頭”。雖然一些部位已經脱落,但眼睛等部位還比較明顯。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有龍頭而沒有龍身?其實我們剛走過的王母洞一帶正是龍身子,一直向東延伸。(地點:龍首石南面)

請向北看,這是彎月狀的一泓清水,名為九龍潭,潭中有一小島,島上建有“九龍廟”,又名“龍抓王小廟”。在潭北的尖石巖上,有一處帶狀瀑布,瀑布如噴銀吐玉,常年不斷,水衝石巖,聲音大如龍吟,似驚雷轟鳴,被世人稱之為“響水潭”。有響水詩曰:“文殊謁罷道心清,坐澄流水下古城。地不蘆巖懇瀑布,滿天風日聽雷聲。“好!請向前面走。(地點:九龍廟西對岸)

現在我們將要參觀的是黃帝宮殿。這裏所敬奉的是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他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兒子,生於河南省新密市東部大樊莊村的軒轅丘。黃帝37歲登基天子位,壽命是110歲。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在蚩尤興師作亂侵犯中原後,黃帝當時因缺將少術,先後九戰九敗於蚩尤,於是率兵退守於現在的黃帝宮一帶練兵講武,並在此立宮建殿,成為當時中原一帶政治、文化中心。為了討伐蚩尤,黃帝招賢納士,先後拜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將相。與風后研創了我國最早的八陣兵法,並率兵運用八陣兵法一舉戰敗蚩尤,從而統一了中原。這裏有許多壁畫,記載了黃帝一生的重要經歷及豐功偉績。大家可以觀看一下。(黃帝大殿內)

好!請往這邊走,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嫘祖殿。這裏供奉的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是我國古代最早養蠶織絲的人,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女性代表之一,據史書記載,黃帝娶西陵氏的女兒作元妃,她勤勞而聰明。在桑林裏勞作時發現野蠶吐出的絲既細又結實,她就試着抽絲製作衣服,穿在身上比原先的樹葉獸皮輕便柔軟多了,又好保存。於是她就教老百姓植桑養蠶,製作服裝。從此,天下百姓不再穿獸皮和樹葉了。為了紀念嫘祖對人類的貢獻,後人把她作為蠶神來祭祀。(嫘祖殿前)

石人山原創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石人山風景區的一名導遊員,大家一路顛簸,辛苦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石人山風景區管理處的全體員工歡迎和感謝大家的到來!

朋友們,當您離開喧囂的都市和擁擠的人羣,迴歸自然,選擇石人山,到這人間仙境來,我很榮幸做您的導遊,伴您去這一座自然的樂園,帶您進入童話世界、人間的仙境、科學的殿堂、知識的海洋去遨遊,去領略鳥語花香、藍天碧水、翠峯幽谷、縹緲雲霧……

各位朋友,在遊覽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和要求的話,我會接近權利為大家提供幫助,也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祝願大家玩得開心,遊的盡心,一路順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山青水秀的石人山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善良、淳樸的石人山人。希望我這個石人山人能夠成為您的朋友,也希望我的存在能夠使您的石人山之旅更加精彩。

各位朋友,從魯山縣城驅車向西約兩個小時,我們就可以到達風景秀麗的石人山,在這段時間裏,我把魯山的概況向大家作以介紹。

魯山縣城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隸屬於平頂山市,全縣總面積2432平方公里,轄6個鎮,14個鄉,547個行政村,有漢、回、蒙、苗、壯等19個民族,總人口83萬。魯山縣北、西、南三面環山,沙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東部形成沙河的沖積平原,是典型的山區縣,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説。

特殊的地形地勢造就了魯山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有煤、鐵、石膏、水晶等40多種;水資源總儲量達到9.4億立方米,建有大、中、小型水庫39座,其中地熱泉5處,均在開發建設之中;土特產品有柿子、板栗、獼猴桃、拳菜、辛荑、杜仲、銀杏等,其中“魯山綢”早在1920xx年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博覽會上已經名譽海內外,現瑞士好士門公司專營此綢;張良鎮蔬菜種植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特別是張良所產良姜,辛辣濃香,纖維獨特,久煮不爛,相傳,劉邦與項羽爭雄時,曾身染重疾,服了良姜後即愈,後遂將良姜定為貢品。

特殊的地形地勢也賦予魯山重要的軍事價值。自古以來,魯山縣就是一個軍事重鎮,以沒大嶺為例,該嶺位於石人山北部,古稱紅石關,據此,進可攻擊黃淮平原,退可藏身於伏牛山腹地,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此外,西南之三鴉關和西北之歇馬關,是豫西名城洛陽通往豫西南重鎮南陽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7年11月,這裏曾是豫、陝、鄂邊區黨政機關所在地。建國後,國家黨、政、軍領導人依然看重這裏的戰略地位,先後在山區修建了6座軍工企業,一處空軍基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裏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

魯山縣人傑地靈,甘冽的沙河之水哺育了一代代勤勞、智慧的魯山人民。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就出生在石人山腳下。唐代刺史、文學家元結,憂國恤民,清 廉為政,南宋抗金名將牛皋,精忠報國,一世英名,他們都是魯山這塊土地上孕育的兒女。除他們之外,還有許多魯山籍名人,在此不再向大家一一列舉。

但是,生活在這塊人傑地靈土地上的魯山人民卻長期被貧窮困繞 着。1994年,魯山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縣。魯山縣山多、水多、災多。據《魯山縣誌》記載,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20xx年中,就有54次遭災,再加上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可謂是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正是由於這種自然和歷史的緣故,貧困一直困繞着魯山人民。1993年初,新的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縣人民共同捐資捐款,展開了以旅遊扶貧為龍頭的旅遊扶貧、交通扶貧、產業化扶貧、對口幫扶的“四輪”驅動戰略。幾年時間,魯山人民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今天,魯山已形成了“一山一湖三條線”的旅遊格局。一山即石人山;一湖即昭平湖;三條線即軍事文化旅遊線、民俗風情旅遊線、温泉沐浴療養線。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魯山全縣交通運輸、建築建材、林果山貨、土特產加工、旅遊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大大改善了魯山人民尤其是西部山區人民的生活。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進入景區公路,再過半個小時,我們就可以到達石人山山門了,那麼下面我就將石人山的概況向大家介紹一下。

石人山古稱堯山,因堯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而得名,至此劉姓起源。不知道咱們今天來的朋友中有沒有劉姓的?如果有,請別忘拜一拜自己的先祖劉累。在唐代,因山中許多山峯酷似人形,更名為石人山,延用至今。

石人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它位於平頂山市魯山縣西部,地處伏牛山腹地,沙河的源頭,主峯玉皇頂海拔2153.1米,屬山嶽型自然風景名勝區。石人山雄踞中原,既有北國山嶽的雄偉峻拔,也不乏南方山水的鐘靈毓秀。在景區26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奇峯、怪石、飛瀑、温泉、山花、紅葉、湖面、雲海、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及眾多人文景觀構成了完整的風景體系。專家評價其兼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尋幽覓奇的理想場所。

奇峯林立、怪石紛呈是石人山自然景觀的一大特色。鳳凰台壯美飄逸,姐妹峯灑脱舒展,神指峯直插霄漢,和合峯親密相連,加上蓮花峯、競秀峯、神龜峯、巨蛙峯等翠峯秀嶂,構成了數十處天然奇觀。更令人稱奇的是滿山異姿紛呈的象形山石,似人、似獸,美不勝收,其中尤以眾多酷似人形的石柱最為著名,他們或仰或立、或蹲或倚,千姿百態,無狀不有。劉累石、睡美人、太白醉酒、送子觀音、將軍石等,個個神韻逼真、呼之欲出。而冠領風景區大名的石人,則橫空出世,俯瞰萬象,令人感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瑰偉神奇。

河南登封風穴寺森林公園導遊詞

我們現在正前往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途中,在您親臨其境之前,給您介紹一番“風穴山景區”。

出汝州城東北行9公里,便進入了“風穴山景區”。這裏是中嶽嵩山少室南麓,景區以風穴山為中心,總面積達48平方公里,主要由風穴寺及其周圍的風穴山、玉皇山、石樓峯、大小風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雲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龍門、一線天、馬廟湖、旋風垛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這裏,我重點給您介紹一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剎--風穴寺吧!

風穴寺位於羣山環抱的風穴山深處。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據五代後漢時(公元950年)鐫立的《風穴七祖千峯白雲禪院記》碑載:“後魏山前為香積寺。屬當兵火,像毀寺焚。有鄉人衞大丑收以材石,構成佛堂於此山之西北,鎮壓風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風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來風穴寺幾易其名,魏時曰“香積寺”,到隋代又名之為“千峯寺”,唐時因寺倚風穴山,再更名為“風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顯了。該寺唐初已初具規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觀。後歲月浮沉,風穴寺也幾度興替。風穴寺暨塔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風穴寺,院中建築頗具歷史文物價值。位於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飛檐挑角,金碧輝煌,它在木構建築中甚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坐落在高1米多的磚砌台基上,殿頂為單檐歇山式,造型古樸雄偉,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塊磚瓦,皆規範一致,比例協調。中佛殿右側是風穴八景之一--初建於宋代的高大的懸鐘閣,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鐘樓,它殿閣重檐,翼角反翅,蔚為壯觀。鐘樓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橫樑,樑上懸掛一口大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年間所鑄,也是河南省現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鐵鐘。此鍾鑄造精緻,音律準確,聲音洪亮,故而明人張維新就留有“一聲法撞飄空界,滿地鬆陰寶月寒”的詩句,因此,“風穴鐘聲”也成為汝州八景之一。自鐘樓向北數步,有一座高聳雲端的九層疊澀密檐磚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的魂靈,因貞禪師為風穴寺的開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風格獨特,塔基較小,平面為方形,外部輪廓腰粗頭腳細,呈拋物線狀。塔身四角直壁,其上疊澀出檐九層,通高22米,每層四角系鈴,風吹鈴動,叮噹作響,妙趣橫生。塔頂有剎,為覆鎔體形,上有法器、寶蓋,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軸檐懸行數十步,就到了毗盧殿。該殿興建於明成化年間,為單檐懸山式建築,顯得莊嚴宏大。大殿前面有一個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態各異的石獸,生動活潑,栩栩如生。自東門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聖橋,此橋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兩層,上層內塑四面觀音像一尊。整個閣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當您進了寺內,一定會驚歎於這組建築羣的佈局特色。是的,你也許去過少林寺,也許去過白馬寺,但和眼前的風穴寺略一比較,就會發現,在整體佈局方面,風穴寺絕不同於少、白二寺那樣,將寺院各建築統一以中軸線為淮,對稱排列開來,而是依山就勢,錯落參差,富於江南園林之營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懸鐘閣,那七祖塔,那毗盧殿,那觀音閣,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此不會使人產生一覽無餘之感,而始終懷揣着“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來一個個驚喜。更奇的是,當你從毗盧殿出來,扭臉瞅見東邊的一扇圓圓的月門時,千萬別以為一出月門便把風穴寺看完了。其實步出月門,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順石路走下漫坡,接聖橋猶如一條彩虹越澗飛起,過了橋便是觀音閣,閣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兩米餘,水色清湛,清冽甘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原來觀音閣後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澇不減,四季長流。泉水經竹林自一個石雕龍口中噴出,揚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濺,再聚而成溪,繞過漣漪亭,最後匯入喜公池。離開觀音閣順山澗繼續往裏走,但見兩岸石壁屹立如鏟,又行數百米,更有懸崖不見夠縫,若遇多雨季節,水自崖上跳下來,如珠如玉,似針似線,霧沫星華,悠悠拖地,宛若垂簾,故名為“珍珠簾”。看罷珍珠簾,回頭沿石階攀援而上,在翠嵐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氣,舉目遠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盡收眼底。再四周環顧,遠處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們的遊興了。可知風穴寺不僅寺內讓人目不暇接,環寺的風光更是美不勝收。

有道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古以來寺院大多建於山中,然而有水無山少風骨,有山無水欠精神,惟依山傍水的寺廟方更具風韻之美。風穴寺得以與青山綠水長相廝守,酣坐於羣山環抱之中,暢居於碧水歡唱之所,遊人至此,山趣水韻,碧聲佛歌,怎不受“良辰美景”之感染,發“賞心樂事”之喟歎呢?古往今來,無數騷人墨客,賢達政要,陶醉於風穴寺的無盡景色,古代的元結、劉希夷、岑參,當代的李準、姚雪垠、徐慎、蘇金傘、閻連科……還有不少外國朋友都對風穴寺給予極高的評價。可以想見,如此獨好之勝景,若竟緣慳一面,豈非終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