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導遊詞550字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湖南導遊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你的閲讀和支持。

湖南的導遊詞550字

湖南寧遠文廟導遊詞

歡迎您來到風光秀麗的九疑山遊覽觀光!歡迎您來寧遠文廟這處景點遊覽!千年古城寧遠縣城西廓,有一組紅牆黃瓦、金碧輝泊的古建築羣。這就是你們大家現在看到的、聞名遐邇的寧遠文廟。

寧遠文廟始建於中國北宋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65年),距今已有1030餘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文廟類建築中(含孔廟、文宣王廟、夫子廟、先帝廟、學宮),始建年代最久遠的兩處孔廟之一。(另一處是山東曲阜孔廟,創始於公元前478年資料見《光明日報》1995年第二版“文廟”一文),同時,是湖南省和中南六省區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文廟。(資料見《中國文物報》1997年6月1日四版)清末民初編撰的《湖南通志》一書,稱寧遠文廟為“湖湘之最大”。

各位遊客,文廟是紀念和祭祀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堂,同時,又是中國古代社會裏唯一官辦的學校,是廟、學合一的教育場所,所以文廟又稱為學宮。它是中國儒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唐代時(距今1300多年)文廟就遍佈中國的州縣,到了近代,文化教育再也不受封建統治的壟斷,現代型,社會化的學校在中國不斷增多,文廟結束了它作為學校這種教育場所的歷史作用,陸續被移作它用,或者被拆除,保存不太多了。今天,它成了我們瞭解中國建築,中國教育儒文化的活教材。

寧遠文廟座北朝南,南北長170.8米,東西寬60.2,佔地面積10282平方米,它採用前園後院式的建築佈局,為莘莘學子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前園是樹影婆娑、鳥語花香、蓮荷相映、游魚可數的優雅林園,後院是莊嚴肅穆、遠離市聲的讀書之處。無怪乎古人用“兩耳不聞窗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來形容當時學子們的生活環境了。

因為寧遠文廟建在地勢平坦的地方,建築師們為了讓人們感到園林廟宇的深遠,沒有開中門,只在兩側開了邊門,邊門一稱登聖坊,一稱為步賢坊,外為磚砌門坊,內為角亭。進入文廟後,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半圓形的水池,叫泮池,它是文廟建築中的專用名詞。泮池象徵的是官辦學校。中國周朝的時候,周天子辦了一個四面環水的大學堂,稱“辟雍”,文廟則用泮池來象徵它。明、清時稱考入官學者為“入泮”,凡是新考入文廟後必須繞泮池而行方能登堂入室進入文廟,叫“入泮”。後人亦有把泮池稱為“學海”的,寓意學海無涯,苦讀成材。其實文廟的泮池是古建築師們為文廟設計的消防蓄水池,把它設計成半圓,既增加了園林的藝術美,又可超到蓄水的作用。你不能不歎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我們繞泮池而行來到池的北面,一座石質牌坊就聳立在我們面前。這座牌坊四柱三門,寬七米,高八米。四根沖天柱上蹲着四尊圓雕石獅,橫枋上用鏤孔高浮雕的手法鏤雕着“櫺星門”三個楷書大字。這座牌坊就叫櫺星門,相傳櫺星就是天上的天田星,櫺星門是文曲星進出的大門。宋代時,一位皇帝把櫺星門從郊外祭天的天壇移入文廟,意為“尊天必須尊孔”,同時也希望進入櫺星門以後的學子,多出人才,為國家所用。文廟內這座石質櫺星門,石條巨大,在沒有大型運輸車輛和起吊設備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安裝上去的?大家可以去設想答案。櫺星門前有一對高1.8米的石獅,正在張嘴咆哮。石獅孔武有力,線條柔和,造型生動,與我國北方圓雕石獅有極大區別。從櫺星門背面雕刻的圖案看,你會發現龍在下而鳳在上,看到這種安排,你也許會想起電影《垂簾聽政》裏的一句台詞,這石牌坊是慈禧太后時所造。不錯,可讓你説着了!文廟經宋、元、明、清十餘次重建、修葺,最後一次大修是在清同治十二年(1773年)至光緒八年(1882年),當時耗白銀六萬餘兩,前後歷時十年。現在建築為清代建築風格。大修時正是西太后當權的時候。

櫺星門兩邊是植滿鬆、梅、桔、樟、竹等象徵品格高潔的樹種。用以警示學子們要做品德高、節氣高的人。

過櫺星門行數十米,就來到園、院相分的大成門。大成門硬山單檐,三級馬頭封火山牆,上蓋黃色琉璃瓦。大成門為過廳式大門,三孔長方形大門,並排而立。門上嵌鑲着金色的門釘和威嚴的鋪首獸頭。門前後檐的檐下各安着兩根5米高的雲龍石柱。它是用整體灰色大理石採用鏤孔高浮雕的工藝製成,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動感和力感極強。像這樣的石雕龍鳳柱,寧遠文廟共有20根,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正是因為它,寧遠文廟才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看,前檐的石柱上還裝飾着一對雄獅戲子的圓雕木襯。它玲瓏剔透、活潑可愛、雕琢精細,是木圓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正中大門上的門匾,邊框裝飾着木鏤孔“九龍護匾”圖案,那首尾纏繞的九條皎龍,翻雲播霧,雲彩中鳴叫的鳥,活潑可愛,多麼精美的工藝!

大成門兩側分別是“鄉賢祠”和“名宦祠”,它們分別是用來褒揚當地有德於民眾的社會名流和有政績的官員的建築物。為硬山單檐青瓦木結構建築。

進入大成門,就是內院了。院的正中是一個佔地千平方餘米的天井,天井的北面是一座建築在1.8米高平台上的重檐歇山頂的宮殿式建築,這就是寧遠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高16.5米,面闊5間(27米),進深三間(25米),四周柱廊環繞。殿前檐及後檐共有12根龍鳳石柱,全部採用高浮雕鏤孔工藝製作,造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龍盤鳳舞、瑞雲飛翔。文廟的龍鳳柱羣,不同於曲阜孔廟的雕龍石柱,曲阜孔廟的石柱是先將石柱依石先雕龍柱形,然後平地起花,淺浮雕雕出雲龍圖案。而寧遠文廟的則是依石先雕龍身、雲彩,後雕被雲龍纏繞的柱徑。一般龍身高出圓柱10—15釐米,龍頭最高處,高出柱身25—40釐米,為了體現龍纏柱的力度感,藝術家們把它的鱗片設計成攢尖三角形,少了半圓形魚鱗的軟弱感。更有意思的是,文廟大成殿的四角檐柱下,是一隻雄獅託鼓石礅,孔武有力的雄獅,奮力承擔着正殿大廈的千斤石柱,這是一幅寓意極深的“師(獅)承重託”圖設計。因為歷代皇帝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暗喻:“老師承擔着為民族、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託!”各位遊客,我們不妨把它看成古人對為人師表者用心良苦的暗示。

大成殿內正中的神龕上,一座4米高的孔子塑像,端坐其上,他正在為弟子們講學呢!殿前的石砌月台,四周圍着石護欄,每塊石護欄,都雕有寓聰明、吉祥、福祿壽齊至的圖案。正中的御路,裝飾着五龍丹墀,寬4米,長4米,採用高浮雕鏤孔工藝,精雕細琢。它和安裝在文廟建築物上的20根龍鳳石柱羣一樣,受到藝術家、專家們的讚歎:“不惜為國寶!”大成殿前兩側東廡西廡,是供奉中國曆代著名儒學家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左右兩側,左邊是明倫堂,也就是學生們上課的地方,今天,稱為教室。我國古代社會的教育職責,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明白社會倫理道德,明白做人的行為規範,所以給它起了這個名,右邊是尊經閣,就是收藏儒家經典著作的藏書處,即今天稱為圖書室的地方,為了適應江南多雨的氣候,這些房舍都設有小走廊,用走廊把院內各個建築都連結起來,使全院渾然一體。夏秋可擋風雨,冬春可擋雪雨。

大成殿四周處牆上繪着孔子生平的“聖蹟圖”,記述了孔子從自學成才到立學授徒的一生。考試大收集

各位遊客,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世界公認的歷史文化名人,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就要求:“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新中國建立後,學術界開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孔子的思想學説進行研究,60年代初形成熱潮。“文革”時期,受左的錯誤影響,採取了不加分析一概否定的態度。70年代後期,孔子及儒家理論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學術研究取得一大批新的成果。1989年10月8日在中外學者紀念孔子誕辰2540週年與學術討論會上,xx同志在會見部分中外學者會上説:孔子是中國偉大的古代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國的珍貴文化遺產,對於孔子思想中一切好的東西,我們都要很好地繼承學習。

文廟,實際上是儒家思想在整個封建時代所佔地位的物化象徵。但它每一建築,甚至一石、一柱、一花紋、一雕飾,又無不藴含着人民羣眾的智慧,這使文廟不僅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內涵,而且在中國建築史上、美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們研究中國儒家文化的典型實例和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景觀。

由大成殿經明倫堂或尊經閣,沿走廊而行,我們來到了文廟最後的一座殿堂——啟聖祠。啟聖祠是供奉孔子祖父母、父母牌位的地方。意思是作為長輩,他們啟蒙和培育了孔子這位聖人。啟聖祠為硬山前重檐建築,馬頭牆上有精美的灰塑圖案,前檐有兩雕琢精美的鳳柱,正在引頸高鳴展翅欲翔,經祠左右的走廊過廳,出院可達後園,後園為學倉及廚房等建築,是後勤供給的地方。現被縣文化館佔用。

各位遊客:精美的寧遠文廟石雕、木雕、泥塑、壁畫會使你終生難以忘懷。由於水平有限,我難以用更多的詞藻來形容它,全靠各位朋友去理解、去觀察。我給大家導遊到這裏,祝大家通過對寧遠文廟的遊覽有所收益,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心情愉悦。謝謝!

九龍井原始檵木林導遊詞

九龍井是一片神奇的原始檵木林,可稱“天下一絕”。面積為20餘畝,共174株古檵木,形狀奇特,平均樹齡達500多年。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原始次森林。

首先,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九龍井的馬口分水石,這個石壩將一池滿滿的水分成了九支,流往下游的七村八洞九百九十九畝田地。這水壩不大,只有一道條石,精雕細刻如一道門檻。請大家仔細看,是兩塊條石鍥合而成,當地人稱這石為“馬口分水石”,這個分水石跟大唐名臣元結還有着密切的關係呢!元結時任道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據説唐朝時候,有一年大旱,九龍井的水自然也就不夠用了,下游兩村的村民因為引水灌溉經常發生糾紛,進而發展成慘烈的械鬥,雙方都有傷亡。道州刺吏元結恰巧在江華視察,公務之餘在陽華巖遊覽,得知這一消息,趕緊前往調處。

刺史大人到了,事態平息下來,但在如何用水灌溉的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元結問:“這九龍井究竟是公有還是私有?”兩村的人都説:“這井自古有之,自然是公有!”元結説:“既是公有,這水理所當然地人人都有份,如何還要相爭呢?”又説大旱之年,水貴如油,這點救命水,大家都想先用多用,這自然都在情理之中,但凡事都講個法度、規範,大家何不定個規矩、章程出來,把水調配好,按先後秩序輪流放水,不就成了嗎?他思考了片刻,吩咐手下把兩村的田畝面積、分佈情況如實查清上報,自己四下走走,仔細地勘查了一遍地形,然後對兩村的頭人説,從明天開始,大家按他的調配,燃香放水,一柱香一畝田,誰也不準違反,大家齊心協力抗旱,共同渡過難關!

第二天,兩村百姓早早來到源頭,等候刺史大人分水,卻見井水彙集處,已築了一道石壩,兩側開了幾道水渠,將水一分九支。清清的泉水像是稱量過似的,一點不多一點不少地流向四面八方。細看那道石壩,兩村的人都驚叫起來,那不是宗祠大門的門檻嗎,回去一看,兩村宗祠的門檻都還真的不見了。兩塊門檻都立在壩上,鍥合得一絲縫隙都看不見。有眼尖的,發現那石板上隱約有字。撥開水簾細看,見兩塊石上赫然刻着兩行大字:“神泉天賜,水流同源;世代共有,永享太平!”但隨着歲月的流逝和水流的磨蝕,現在,這些字已經模糊不清了。等大家明白過來,要謝這位愛民如子、秉公辦事的刺史大人的時候,四下尋遍了,哪裏還有元結的影子,原來他把事辦好後,連夜動身回府,又去處理別處發生的爭水糾紛去了。

從此以後,兩村百姓按照分水石的調配,再沒有發生糾紛械鬥,大家和睦相處,友善如初。

好了,請大家隨我一同走進這片神奇的森林,揭開她神祕的面紗。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九龍井的核心位置了,大家是否感受到了清寧幽靜,綠意沁脾呢?閉上眼睛,輕輕呼吸帶着芬芳的空氣,彷彿置身一個綠色王國;睜開眼睛,聆聽小鳥用清脆歌喉跟您打招呼,看着太陽從濃濃的檵林上射下千萬條彩色光芒,彷彿置身一個神話世界。

咱們九龍井有四絕,第一絕就是剛剛咱們看到的馬口分水石,這第二絕則是咱們四周的古檵木。檵木這種植物成長速度非常緩慢,也長不了很大,而且是世界上瀕臨絕種的植物。所以這174株千姿百態的古檵木不僅是九龍井一絕,也是世界一絕。這174株古檵木每一株都造型獨特,有的似喝醉酒的老人;有的像一支修長的玉手;有的像身段婀娜多姿的少女;請看您的腳下,到處都是拱土而出的樹根,好像是專門為您設計的休息凳似的;每一處都是一缽盆景,那麼精緻,那麼耐人尋味......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片“袖珍森林”還有一棵龐然大物,他支手遮了“半邊天”呢!就是這棵古樟,它葉茂莖粗,根系發達,盤根錯節,已經三千多歲了呢!胸徑有1.78米,四個大人合抱都顯困難。高有20米,冠幅18米×16米,樹蔭覆蓋了半片林子。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抱一抱九龍井四絕的第三絕——千年古樟。這棵古樟絕在不僅是碩大,而且本是同根生,卻分枝長成了兩棵一大一小的古樟。民間還流傳着許許多多關於九龍井的美麗傳説,都是歌頌九龍太子與荷花姑娘的動人愛情故事,傳説這兩棵古樟就是九龍太子與荷花姑娘的化身,他們終日為愛廝守,一起守護這片神奇的森林。

請大家順我手指的方向往下看,可以看到古樟下面不是泥土,而是泉眼,這就是九龍井四絕最絕妙之處了。整個九龍井原始檵木林共有九個泉眼冒水,而這棵古樟下面的泉眼是最大的泉眼。它長流不息,源源不斷,從來都未曾乾涸。九龍井也是因此而得名。大家可以掬起泉水嘗一嘗,這水才是真正的礦泉水、純淨水啊!涼氣從口而入會一直抵達五臟,甘甜爽口。就是這汪水養育和灌溉着七村八洞九百九十九畝田地。

九龍井不僅僅只有四絕,還有好多蕨呢!不要誤會,這個蕨是蕨類植物、蕨菜的蕨。春天的時候,漫山遍野,隨手可得。可是純天然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喔!

古樹、古井、古蕨構成了一幅遠大古而神祕的自然風光圖,地上蕨類植物密佈,而且四季常青,一泓清泉汨汨流淌,透明清澈,這片原始羣落更具靈氣,更加秀美。讓人無不稱奇叫絕,是世人休閒、觀光、避暑的最好去處。

各位遊客,介紹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江華秦巖導遊詞

大家好!歡迎光臨湖南江華秦巖旅遊風景區。首先向各位介紹一下秦巖的由來:秦巖屬江華古八景之一,相傳為秦時人們避秦亂的地方,因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在巖壁上書有“秦巖”二字而得名。全巖空氣流通,温度清新宜人。全程遊覽行程為3.3公里,現在向遊人開放的有“桃源洞”、“水晶洞”、“仙人洞”,傳説中神祕的“天仙洞”正在探尋之中。

着先我們參觀的是桃源洞,請大家順我手指的方向往對面看,這是一處氣勢宏大的瀑布,瀑布沿着這絕壁流下,匯入下面的汪洋大海之中。當我們站在這瀑布前時,會有一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

現在我們進入了秦巖深入的桃源仙境。各位請看:那是一隻鴿子,相傳當年秦人避難於此,一有情況就靠此鴿“飛鴿傳書”傳遞烽火信息。後來天下太平,完成使命的它也就神態安祥的在此棲息了。請各位看這邊:玉鼠偷桃,那裏有三個仙桃,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其中有一個已經被那隻憨態可掬的小老鼠吃了一半,凡人如果能吃上一個便可以成仙,看上一眼更會延年益壽。請大家多看幾眼,都會長命百歲的喔!大家往地上看,這地上是一幅“二龍搶珠”圖,中間有一顆龍珠,左右兩邊各有一條龍,相傳兩條龍都想獨吞這顆龍珠而達到主宰這一片天地之目的,由於二龍爭搶龍珠時鬧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把玉皇大帝都從寶座上震了下來,玉皇大怒,便將二龍定格在了這巖石之上。

請看這個四四方方的小坑原是一口小井,坐在旁邊的是一隻得道成仙的蛤蟆,名曰仙蟾,原本有一股仙液長年從它口中滴出來,小井之水卻怎麼也滴不滿,也不幹涸,這井中之水可作醫用,清熱解毒,能治百病。可惜這一藥劑被心存不良的遊醫發現,為了將這仙液據為已有,在一天深夜,用劍把仙蟾砍成兩半,這時候巖洞內突然陰風徒起,巖洞外面更是雷雨交加,金山瀑裂,衝出滾滾洪流,將這個遊醫衝到了金山腳下做了一名守山蟹卒。另外半身蛤蟆還留在這裏,從此以後,井中之水也就乾涸了。

各位朋友,請看這個巨大的石鍾,很久以前它是懸掛在洞頂上的,是洞中的報時工具,本方巖主委派了兩個和尚定時撞鐘,七年級撞一下可響到十五,十六撞一下可響到三十。久而久之,兩個和尚感到大麻煩,心想:如果一年撞兩次不是省時又省力嗎?到了第二年正月七年級,他們連續撞鐘十二下作為上半年的時鐘數,在他們於七月七年級撞下半年的鐘聲時,撞前十一下都平安無事,就在撞最後一下時,金鐘突然墜下地來,兩個和尚沒來得及跑開就被壓在了鍾底。讓我們離開這兩個懶和尚,走過前面這兩個富貴門和長壽門,遊客們無論你們從哪扇門過去,富貴和長壽都會伴隨着各伴的。

現在我們來欣賞咱們秦巖其中一處絕景“玉犬望臘”,俗名“狗望臘肉”,因為臘肉很香,所以前面離地三丈三尺三寸高的石坪上那條玉犬就數萬年如一日的昂着望着它頭頂上的一塊薰香臘肉,直流口水,就是吃不到,因此也有了“到此聞到臘肉香,還俗不再做和尚”這麼一句古話。這一景是咱們瑤族生活一個剪影片段。

在這仙人揮手告別這世外桃源時,我們也將參觀完畢這桃源洞的美點了,看着這美麗迷人的桃源景色,大家是否都明白為什麼叫桃源洞了,這滿園的桃樹和滿樹的桃花,再看一看寬闊平整的天空,就連我這個每天都在此工作的人也無法平靜內心的激動。朋友們,我相信,只要我們珍惜寶貴的時光,生活也一定會有這般美好。

好,各位朋友,請大家隨我一同走出這如詩如畫般的桃源仙境,去參觀秦巖的另一個迷人的“水晶洞”,領略一下水府龍宮的悠深意境。

“聞説桃園好避秦,茲巖名跡棧還真,居然空首超凡境,只少長嶺越世人。幽澗秋深芝草秀,石田春蓁此中,芽苗便可求仙雲,莫向迷津更問津。”各位朋友,這首詩是浙江省餘桃縣西村一位名叫韓子祁陽的人於明朝神宗皇帝萬曆20xx年所書寫,這2個大字(秦巖)是東漢時期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所書,在兵荒馬亂中偶遷此地,於是就在此石壁上奮書“秦巖”二字,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秦巖石刻共有一十三方,都是歷代文人墨客所書而刻在這洞口或裏面的巖壁上的。

“別有洞天”的題詞意境深遠,這是唐朝道州剌史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元結刻於永泰二年,距今也有千年歷史了,此洞洞口四季如春,此時洞內卻是寒風凜咧,風中夾雪,請看石壁上似乎是皚皚的白雪。不過再住前十來米後,裏面將會風平浪靜,温度宜人。

各位請看上面有成百上千只仙鶴,它們那細長的脖子和高蹺起的鶴頂,正在戲耍水中之魚,我們現在就要進入了東海龍王的龍宮了,大家請看前上方那塊平整的石塊就是龍門的牌匾,仍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龍門”二字。

從古到今,秦巖就有着多少撲朔迷離,津津樂道的傳説,特別是至今還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仙洞更是使人們神往了千萬年仍沒有露出其廬山真面目。更有離奇的傳説是:每次進洞若干人,總會在清點人數時少一個人。天長日久,越傳越玄,古今遊客無不對其趨之若婺,夢寐以求。所以,這裏就出現了一個欲解千古之謎的壯舉,經過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開掘,沒想到又出現了一條天然地下河,這裏河面平坦,水流平穩,水面清晰,空氣清新,雖然沒如願的找到天仙洞,但可以坐在這遊船上優哉遊哉樂似神仙!

朋友們:“良田萬傾洞裏邊,秦巖深處住神仙,也是江山美如畫,桃園洞裏好耕田”大家看這一片舉世矚目的仙人田,一層層的梯田平整肥活,這一條條田埂就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我們彷彿看到了一羣羣仙人們在辛勤勞作,仙人們就將這片良田中產出的萬擔稻穀藏進桃源洞內的仙人糧倉。

朋友們,還有這邊是一片廣闊的仙境寶地,一派亮麗的田園風光。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成千上萬只喜鵲會不約而同的來到這裏,自覺為牛郎織女架起一座天橋,成全他們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哪位遊客如有興趣的話,到七夕的凌晨,來到這裏,有可能聽到他們夫妻二人的竊竊私語。這裏有詩為證:牛郎織女情義真,衝破天規鎖層層,感動仙鵲將橋架,七夕佳偶自天成。只願世人多恩愛,留得美名天下聞。

好了,各位朋友,我現在又回到剛剛入洞的大廳了,咱們再回過頭來欣賞一下這個比足球場還要寬敞的大廳,恢宏壯觀、寬廣深遂。

各位朋友,大家辛苦了,我們今天遊歷了一番人間仙境,秦巖的景點也就參觀完了,祝大家一路順風,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