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通用16篇)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通用16篇)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裏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仨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圄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電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 《邊城》、 《湘女蕭蕭》、 《湘西剿匪記》、 《烏龍山剿匪記》、 《血鼓》、 《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裏拍攝。

風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圄第一任內閣'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2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着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着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裏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着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脱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鳳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吊腳樓,但河畔的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裏尚留有十多間老屋,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沈從文的故居位於古城內中營街的石板小巷深處,共兩進兩廂,頗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個故居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經風雨橋,過東城門,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擔的鄉民、老屋、挑擔的鄉民與紅傘,形成了一幅對比鮮明的圖畫。

就像沈從文早已仙去,鳳凰古城並不(20xx年度西雙版納導遊詞)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畫卷,但你還是能從一個個的局部來感受到她靈光一現的魅力。鳳凰古城也適合一兩個人在一個小雨的天氣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過去。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3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這裏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過,銅仁大興機場距縣城僅27公里,交通便利.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 ……這裏不僅風景優美,且地傑人靈,名賢輩出。

美麗的小城鳳凰山城,位於沱江之畔,羣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江水從古老的城牆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船數點,山間暮鼓晨鐘兼鳴,懸崖上的吊腳樓輕煙裊裊,碼頭邊的浣紗姑笑聲郎郎,……啊!鳳凰猶如“一副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當你徜徉古城用條石砌成的巖板街時,兩邊的古建築各抱地勢,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重重疊疊,如巨龍飛舞,似鰲魚展翅。細雨聲中,彷彿傳來進香人的牛皮釘鞋敲擊街面,發出“叮叮”的響聲,使人產生隔世之感.

沈從文故居位於南中營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紅石方石板鋪成。天井四周為磚木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四間,共十餘間。房屋矮小,雖無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別緻,古色古香。特別是雕花的木窗帶有湘西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1902 年12月28日,沈從文就誕生在這裏。他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故居歷時一百多年,是沈從文祖父沈宏富手上置辦的。由於歷史演變,幾經易主,為了表示對沈從文老人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勤學自勵,艱苦筆耕,對國家文學事業的卓越貢獻的自學精神,激勵後人。198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購回此屋,重新整修。並帶圖樣赴京送沈從文審定。沈從文帶病接見,對圖樣提出意見,並説:“房子爛了,修一下也好,但要將就修上,不要花很多錢,家鄉還很窮,要儘量節約”。

經過整修,使這百年古院再現原貌。現門上掛有“沈從文舊居”匾額。右邊一室,是沈從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從文書稿手跡,左邊廂房陳列各種版本的從文著作。正屋中堂掛着沈從文的素描畫像。左邊房是卧室,是沈從文出生的地方。右邊房陳列着大理石桌面的書桌等物。

熊希齡故居位於鳳凰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裏,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 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國6年(1917)夏秋之際京津一帶水災嚴重,他負責督辦水災河工善後事宜,並主持募捐,救濟災民。民國七年(1918),得政府同意,將香山靜宜園改建為慈幼院,收養教育受災流浪兒童。他自己掌管一切院務,時20年之久。 他有一首詩寫道:

萬樹桃花手自栽,病中猶為看花來。

兒童月與花俱長,各自拈花笑一回。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 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鬥式,正殿為抬樑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樑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户、門、檐飾件均糸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中國南部長城位於湘黔邊區,上自貴州銅仁,下至湖南保靖,全長380餘里,建於明朝萬曆 43年(公園1615),幾經續修後於清朝嘉靖年間定型,其碉堡牆一般高2.3米,基寬1.7米,頂寬1米,牆體大都就地取材用石塊,頁巖砌成。中間填以亂石和泥土,繞山跨澗,曲折蜿蜒,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嶺上,沿途建有1232 座用於屯兵御用的汛堡、屯卡、哨台、碉堡、炮台、關廂、關門及無數用石塊壘成的兵房,當時一般駐防軍隊8000人左右,如今的一些地名如阿拉營、天星營、黃合營、王坡屯營、得勝營、乾石營、振武營、 牛鬥營等帶營字的地方都是長城邊上的駐軍要點。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4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着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

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着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裏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着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脱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鳳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吊腳樓,但河畔的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裏尚留有十多間老屋,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沈從文的故居位於古城內中營街的石板小巷深處,共兩進兩廂,頗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個故居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經風雨橋,過東城門,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擔的鄉民、老屋、挑擔的鄉民與紅傘,形成了一幅對比鮮明的圖畫。

就像沈從文早已仙去,鳳凰古城並不(20xx年度西雙版納導遊詞)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畫卷,但你還是能從一個個的局部來感受到她靈光一現的魅力。鳳凰古城也適合一兩個人在一個小雨的天氣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過去。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裏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仁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裏拍攝。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沈從文故居  現在沿着石板小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裏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6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裏,並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17年,沈先生15歲時,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了家鄉,輾轉於沅、澧、酉水流域,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創作慾望。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藴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温馨甜美,去體會喧譁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邊城。

陳氏宗祠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於古城區內的西門坡,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整修,那時,每年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

陳家祠堂分為正殿、戲台、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台,更是別具特色。一副‘61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台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熊希齡故居  順着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即孔子廟的挑檐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裏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裏。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時,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為佳話。中舉後,新科舉人熊先生作畫以言志,他畫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並題詞“此君一出天下暖”令四座皆驚。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消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城樓及古城牆  鳳凰縣城所在地原名鎮竿,元明兩朝為五寨長官司所在地,當時建有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改土城為磚城。清康熙年間,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水靖兵備道衙門設在這裏。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建石城。石城周長20xx米有餘。開設四座城門,東門叫升恆門,南門叫靜瀾門,西門叫阜城門,北門叫壁輝門。各有巍峨的城樓。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以“城堡一旦落於敵手,反攻不易,而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通令所屬各縣將所有城牆拆除。鳳凰東、北二門因防水需要,僅拆除城垛碉樓,其他城門城牆全部拆除。所以,現在只能看到東、北二門連接其間的半壁城牆。

現在各位看到的是北門,門外的一道小木橋和碼頭上有搗衣女的身影等景象,想必大家在電影《湘西剿匪記》、《邊城》、《湘女蕭蕭》、《血鼓》以及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裏已經見到過好多次了,不知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沿着半壁舊城牆,出東門,是旅遊商品——條街。這裏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間工藝品供大家選購和參觀,獲得聯合國頒證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吳景蓮(吳花花)女士的扎染工藝品和東門內熊氏的蠟染國畫更是別具一格,曾受到著名畫家張仃先生的好評。

虹橋及沙灣風景區  現在來到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加修,橋面上原有吊腳樓亭,亭內設有32家店鋪,1956年因修公路,原樓亭和兩側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橋下,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曆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一一賽龍舟的地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將兩隻運貨的木船捆紮起來,在這個小河灣裏一爭高下,在沈先生的作品裏,翠翠不就是在這祥的吊腳樓下看龍舟嗎?

下了橋,步入沙灣,可以看到鳳凰縣舊時八大景中的“溪橋夜月”、“龍潭漁火”、“奇峯挺秀”三大景。

現在看到的是萬壽宮,又叫水府廟,因為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習慣叫江西會館。萬壽宮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鳳凰最大的民間建築物。宮內的遐昌閣仍然保留完整。

三王廟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三王廟,又叫天王廟、三侯祠。

相傳北宋時有三個叫楊應龍、楊應虎、楊應豹的同胞兄弟,武藝超羣,在湘鄂西一帶保邊衞民,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被皇上一起封侯並立廟祭祀。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鳳凰廳同知傅鼐為實行其對少數民族的“剿”、“撫”兼施的政策,修建三王廟,三王廟建成後,人們常常在此地祭祀,求子乞福,一些墨客騷人也常在此地吟詩作畫。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十一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在此地召開大會,響應辛亥革命,誓師起義,並在此地慶祝辛亥革命的勝利。

三王廟正殿供奉的就是三王。後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儺娘。相傳在原始洪荒時期,這裏發生過一場特大洪水,只有一對兄妹逃脱性命。為了繁衍苗家人羣,兄長提出與妹妹成親,妹妹認為兄妹不可成,於是二人從高山上各甩出一葉磨盤,求天地作公斷。兩葉磨盤滾下山後,鬼使神差地合成了一副,於是兄妹兩人拜堂成了親,將苗家繁衍了下來。因此,在千里苗山,流傳着一句歇後語:兄妹拜堂,地久天長。當然,那只是過去特殊時代發生的故事。這裏現在還廣為流傳着儺棠戲和儺舞,也是從祭祀儺公儺孃的儀式中發展起來的。

沈從文墓地  大家沿着當年官道,到達沈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鳳凰惟一通向外界的大道,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到鳳凰視察,然後向朝廷奏呈:“苗疆田土瘠薄,刀耕火種,終年勤勞所獲不多,豐歲僅供口食,一遇歉收,輒形匱乏”,建議將道光十——年至十四年所欠屯租5000餘擔全數減免,將歷年被水沖刷損壞的屯田223畝報廢,體現了這位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情懷。

到了沈氏墓地,上了幾步石級,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斗方大字:“興廢周知”,這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11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為響應辛亥革命,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鬆桃四縣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分府,黎元洪知道後,欣然命筆,為鳳凰題寫了這幅大字。

再上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

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裏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象徵着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這條沱江裏,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

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着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着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一生。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6

親愛的朋友們,現在我們的車子行駛在芙蓉鎮大橋之上,是新世紀築建的苗族人與土家人溝通的橋樑。在此之前,湘西交通主要依賴水路,橋下的酉水將苗族人與土家族人串連在一起,在湘西大地和平相處從不進犯,這種獨特的溝通方式,也讓湘西有了這麼一道獨特的文化,放排的排幫文化。講入苗族區域,我們首先踏入的是古丈縣,古丈縣是全國十大貧困縣,而這個貧困的大山裏,走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才,建國初年的何繼光,一首挑擔茶葉上北京,走紅了大江南北,歌唱家宋祖英,她那美麗動聽的歌聲,被稱為湘西的“百靈鳥”,也隨着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唱響了世界各地,讓國外友人對神祕的東方國度,更加的好奇與嚮往。

有看過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演唱會的朋友一定知道,宋祖英不光唱響了自己民族的歌曲《馬桑樹兒搭燈台》,還穿上了自己民族的服裝,苗家盛裝,在衣服上面與頭飾上面襄上純潔的白銀,讓全場的國外佳賓目登口呆,他們看到了在東方的神祕國度,還有這樣一個民族,將衣服與銀飾搭配的如此完美,如此精緻。演唱會結束後,許多國外佳賓都想把那套苗家盛裝買下,當時他們自行發動了一起拍賣會,以人民幣30萬元做為最底起拍價,而奇怪的是衣服之上的白銀全部拆下來以後,稱完重量最多值人民幣10萬元,那麼20萬元是什麼呢?是苗族銀匠師傅鍛造銀飾的手工藝,全世界的飾品製造工藝,只有中國苗族銀匠師傅鍛造銀飾的手工藝,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要進茶店,介意只需稍稍介紹茶葉,茶葉的出單、哭窮早以過時,全國上下一樣,客人都聽煩了)。(不進茶葉店或進下面該如何講解呢?)朋友們,我們離目的地鳳凰還有二個半左右的時間,朋友們的心肯定特別期待,與它早些相見,其實它也一樣,為了你的到來,它早已在那裏默默等待,鳳凰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它們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座城它有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情況下築建而成的呢?那麼它在中國古時候的邊關重城地位中有起到過什麼作用呢?世界上的任何國度與城池,都離不開人類。

因為文明是人築建的,鳳凰古城的那羣人便是勇敢、堅強、苦難的苗族人,咱們今天車上的朋友有少數民族的嗎?有苗族的嗎?中國有五十幾個民族,除了苗族之外,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而單單隻有苗族人是蚩尤的後代,學者們給出這樣一個結論,世界上有兩個悲慘的民族,一個是猶太族,一個是中國的苗族,因為苗族人度過了幾千年的遷徒生活,為了生存,他們每天與世間萬物都在進行抗衡。關於苗族的歷史,在教課書上並不多,通過歷史書中的記載,苗族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與智慧把自己的家園建設的非常美麗,他們在那裏安居落業,過着世外桃園的生活。

苗族人最先的這個家園,在中國的四川泯江與雅龍江一帶也就是現在羌族人居住的蘆溝湖一帶,從蒙古草原上,騎着高頭大馬的羌族人,在夜間突襲了苗族部落,把苗族人趕出了自己的家園,苗族便有了第一次的大規模逃生遷徒,苗族人沿泯江而下,一路向北,到達了黃河流域,在黃河流域靠岸後,登上了北方大地。來到它鄉的苗族人,面對廣闊平坦的北方大地,苗族人沒有放棄生活,他們有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在北方大地重建了自己的另一個家園。這時一位苗家婦女產下一名嬰兒,這個嬰兒與其它的小孩長像不一樣,他頭上有兩角,剛出生就能説話,也能走路,他就是苗族人尊稱的始祖—— 蚩尤,蚩尤長大後,非常勇敢,武藝超強,於是苗族人把他當選為苗族部落的酋長。蚩尤後來把附近的少數民族全部團結起來,成立了“九黎部落”,這種做法,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鄰國聯盟,就相當於現在歐洲的“北約”。在北方大地之上,還有另外一個強大的民族,黃帝部落,兩部落因為旱地(可以種莊稼,可以放家畜的地方)經長互動干戈,蚩尤部落每每佔領上風,蚩尤部落打仗非常勇猛,蚩尤是中國歷史上的戰神,頭上有角,銅皮鐵骨戰無不勝,兩部落在歷史上7年之內打了37次大仗,黃帝部落連連敗退,暫停不戰,待部落稍做恢復之後,黃帝找到弟弟炎章商談之後,兩部落進行了聯盟,同時炎黃部落製造出了最原始的指南針,當時稱戰車,在凌晨兩三點天還沒亮,也是人睡的最熟的時候,炎黃部落用戰車定位,所以攻擊非常具有方向,蚩尤部部落被突襲之後,四處亂竄,當天亮起時分,蚩尤的九黎部落只剩下一片廢墟,這次戰域被稱為“涿鹿之戰”發生在北方河南一帶,沒有了家園的苗族人,開始了他們的第二次遷徒。

有一些苗族人,漂洋過海,去到了異國它鄉,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苗族人的分佈,美國有一個“夢”的組織就是苗族的後人,他們在美國有自己的教育機構,教育孩子學習苗族文化,亞洲的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地都有苗族人的分佈,蚩尤帶領一支苗族人,往南遷逃,炎黃部落繼續追殺,在黃河岸邊蚩尤為了保護自己部落的人一人孤身奮戰最終戰死,炎黃部落把蚩尤的皮剝下,把骨峭幹,把筋抽出做了一面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面鼓,炎黃部落後面與其它部落打仗的時候,把這面鼓擺在最前方,由兩人敲打,來鼓勵軍心,連戰無不勝的蚩尤部落都被我們打敗了,還怕什麼仗打不贏。

後來因為鼓的獨特節奏,成為了人們生活之中的樂器,今天的苗鄉同樣是鼓鄉,學者稱世界上有兩個民族,用獨特的敲擊方式,讓鼓有了靈魂,一個是非洲的土著居民,一個是中國的苗族人,苗族人把對祖先的懷念與崇拜,用雙手擊鼓表達了出來,蚩尤戰死後,部落一直向南遷徒,面對濤濤的黃河水,苗族人得到了水牛的搭救,他們座在水牛背上,渡過了黃河,我們如果有機會前往苗寨,一定會看到,在寨門之上掛了許多的水牛頭,苗族人視水牛頭為聖物、平安生,大家可以摸摸牛頭,可保平安的。

渡過黃河,橫渡長江,苗族人來到了今天的湖南洞庭湖一帶,湖南史冊記載,最先來到湖南的一羣人是“五溪苗蠻”(古時漢人稱少數民族為“蠻”),那麼洞庭湖,是不是像現在所説的,洞庭魚米香或者湖廣熟天下熟、不是,湖南其實是一個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方,最先來到這裏的苗族人,看到的洞庭湖一片荒野,湖南三面環山,中有四水,北方開一口,冬天寒氣由北而入,寒氣無法散去,非常冷,夏天烈日當頭,熱氣無法散去,所以中國的四大火爐其中就有長沙,但是苗族人並沒有因此屈服,他們又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在洞庭湖流域開始重建家園,繁殖生熄,慢慢部落又壯大起來了,這時炎黃部落剛發生爭戰,炎章戰敗後向南遷移,得知苗族部門又一直在南方的洞庭湖生活,於是炎帝部落向苗族部落發起了進攻,炎章去世後,葬於湖南株洲,後來一直到舜帝年間,才將苗族部落擊崩,於是苗族人只能往湖南與貴洲的大山遷徒,這次遷徙時間長達520xx年以上。

中國古時候開始通用貨幣後,苗族人每次遷徒之前,都會將自己家裏值錢的東西販賣成貨幣,中國古時候用銀做為貨幣的時間最長,苗族人也因此接觸到了銀。中國古時候的老百姓手中拿到的都是碎銀,只有當官的人、從商的人手中才有銀碇子,如果有那個百姓得到了銀澱子,那就發大財了。碎銀非常不方便攜帶,就如同硬幣,而且苗族人行走在大山裏,常常攀爬,一不小心,碎銀很容易丟失,苗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他們利用銀的軟度,用硬物在每個碎銀上,打上一個小孔,然後用繩子串連起來,幫在身體上,時間久了苗族人感覺到曾經身體所發生的一些疾病竟然沒有了,他們用自己的信仰解釋了這一作用,銀是人身體的保護神,是因為帶上銀以後,得到了天神的保佑,其實現在科學證實,銀裏面的銀離子會通過人體、毛細孔進入體能,銀離子能殺菌,從而對人體的每個器官都起到了保護作用,所以當人感冒時,銀還可以用來刮沙。

現在軍事上的醫療沙布,就是用銀絲與錦絲織成的,銀絲能為傷口殺菌,可以為傷員多爭取搶救的時間,苗族人在喝水的時候,一不小心銀子落入水中,如果銀子變黑,這水一定不能喝,他們認為是神靈在幫助他們,所以現在苗族人在喝水時還有這種習慣,在水源旁轉上一圈,口中唸唸有詞,他們在乞求神靈賜水,完了之後才能喝,科學證實是銀可以鑑別毒性,長時間的大山遷徒後,苗族人終於在湖南湘西與貴洲邊境大山最深處停下了遷徒的腳步,這一帶是現在黔東南,停留下來的苗族人,又開始接受另一種生存環境的挑戰,同時這一帶的苗族部落又出現了另一位祖先姜央,姜央的出現讓苗族人的文化得以傳遞,因為之前在遷徒過程中,為了不讓漢人得知自己的過去與未來,苗族人將自己民族所有文字性的記載,一把火全燒光了,姜央讓苗族人,通過生活與風俗習慣,記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苗族人談戀愛,是必須得唱苗歌,苗歌被稱為古歌,每一句每一首都記載了不同時間,苗族人的生活環境,苗族古歌唱到,始祖蚩尤戰死後化為一顆楓香樹,從樹心飛出了一隻蝴蝶與楓香樹葉談戀愛,在水裏產下十二個蛋,其中有一個蛋孕育出了苗族祖先姜央,古歌被列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女孩身上所穿的衣服,被稱為刺繡,衣領花紋非常精美,顏色絢麗,那是苗族人對自己最初家園的懷念與記載,曾經的美麗家園,如同世外桃園,但以成為夢境,在衣袖上面,繡上三道不同顏色的花紋,代表了他們祖先曾遷徒渡過的泯江、黃河、長江,刺繡被列入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科學家稱苗族人是最先感受到銀給人身體帶來好處的一羣人,所以苗族人的生活之中離不開銀,他們也通過白銀鍛造成衣的方式,記載了自己的歷史與文化。苗族人家裏再窮,有女兒的一定要為女兒做一套苗家盛裝,等女兒成年後,讓她穿上去參加苗族人談戀愛的圍場蘆薈節,純白銀飾,也因此像徵了純潔的愛情,出嫁的時候婆家會準備一套,做為禮金,在大喜之日穿上。

家裏生小孩了,外婆會準備一個長命鎖,一對鐲子,一對腳鏈,送給自己的外孫,苗族人認為小孩戴上銀以後可以辟邪,掛在胸前的長命鎖,鈴鐺發出叮鐺聲,髒東西就不敢靠近了,爺爺奶奶會準備銀筷子、銀碗送給小孩,長時間得到銀離子保護的小孩,身體肯定健康,而苗族人認為是銀保護了自己的小孩,千年流傳至今,精練的手工鍛造,被列入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7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這裏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過,銅仁大興機場距縣城僅27公里,交通便利。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 ……這裏不僅風景優美,且地傑人靈,名賢輩出。

美麗的小城鳳凰山城,位於沱江之畔,羣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江水從古老的城牆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船數點,山間暮鼓晨鐘兼鳴,懸崖上的吊腳樓輕煙裊裊,碼頭邊的浣紗姑笑聲郎郎,……啊!鳳凰猶如"一副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當你徜徉古城用條石砌成的巖板街時,兩邊的古建築各抱地勢,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重重疊疊,如巨龍飛舞,似鰲魚展翅。細雨聲中,彷彿傳來進香人的牛皮釘鞋敲擊街面,發出"叮叮"的響聲,使人產生隔世之感。

沈從文故居位於南中營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紅石方石板鋪成。天井四周為磚木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四間,共十餘間。房屋矮小,雖無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別緻,古色古香。特別是雕花的木窗帶有湘西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經過整修,使這百年古院再現原貌。現門上掛有"沈從文舊居"匾額。右邊一室,是沈從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從文書稿手跡,左邊廂房陳列各種版本的從文著作。正屋中堂掛着沈從文的素描畫像。左邊房是卧室,是沈從文出生的地方。右邊房陳列着大理石桌面的書桌等物。

萬樹桃花手自栽,病中猶為看花來。

兒童月與花俱長,各自拈花笑一回。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 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鬥式,正殿為抬樑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樑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户、門、檐飾件均糸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8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這裏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209國道和湘黔省道從縣境穿*過,銅仁大興機場距縣城僅27公里,交通便利.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

……這裏不僅風景優美,且地傑人靈,名賢輩出。

美麗的小城鳳凰山城,位於沱江之畔,羣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江水從古老的城牆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船數點,山間暮鼓晨鐘兼鳴,懸崖上的吊腳樓輕煙裊裊,碼頭邊的浣紗姑笑聲郎郎,……啊!鳳凰猶如“一副濃墨淺彩的中國山水畫”。當你徜徉古城用條石砌成的巖板街時,兩邊的古建築各抱地勢,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重重疊疊,如巨龍飛舞,似鰲魚展翅。細雨聲中,彷彿傳來進香人的牛皮釘鞋敲擊街面,發出“叮叮”的響聲,使人產生隔世之感.

沈從文故居位於南中營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紅石方石板鋪成。天井四周為磚木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四間,共十餘間。房屋矮小,雖無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別緻,古色古香。特別是雕花的木窗帶有湘西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1920xx年12月28日,沈從文就誕生在這裏。他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故居歷時一百多年,是沈從文祖父沈宏富手上置辦的。由於歷史演變,幾經易主,為了表示對沈從文老人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勤學自勵,艱苦筆耕,對國家文學事業的卓越貢獻的自學精神,激勵後人。198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購回此屋,重新整修。並帶圖樣赴京送沈從文審定。沈從文帶病接見,對圖樣提出意見,並説:“房子爛了,修一下也好,但要將就修上,不要花很多錢,家鄉還很窮,要儘量節約”。

經過整修,使這百年古院再現原貌。現門上掛有“沈從文舊居”匾額。右邊一室,是沈從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從文書稿手跡,左邊廂房陳列各種版本的從文著作。正屋中堂掛着沈從文的素描畫像。左邊房是卧室,是沈從文出生的地方。右邊房陳列着大理石桌面的書桌等物。

熊希齡故居位於鳳凰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裏,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

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國6年(1917)夏秋之際京津一帶水災嚴重,他負責督辦水災河工善後事宜,並主持募捐,救濟災民。民國七年(1918),得政府同意,將香山靜宜園改建為慈幼院,收養教育受災流浪兒童。他自己掌管一切院務,時20xx年之久。

他有一首詩寫道:

萬樹桃花手自栽,病中猶為看花來。

兒童月與花俱長,各自拈花笑一回。

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20xx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

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鬥式,正殿為抬樑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樑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户、門、檐飾件均糸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中國南部長城位於湘黔邊區,上自貴州銅仁,下至湖南保靖,全長380餘里,建於明朝萬曆

43年(公園1615),幾經續修後於清朝嘉靖年間定型,其碉堡牆一般高2.3米,基寬1.7米,頂寬1米,牆體大都就地取材用石塊,頁巖砌成。中間填以亂石和泥土,繞山跨澗,曲折蜿蜒,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嶺上,沿途建有1232

座用於屯兵御用的汛堡、屯卡、哨台、碉堡、炮台、關廂、關門及無數用石塊壘成的兵房,當時一般駐防軍隊8000人左右,如今的一些地名如阿拉營、天星營、黃合營、王坡屯營、得勝營、乾石營、振武營、

牛鬥營等帶營字的地方都是長城邊上的駐軍要點。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某某旅行社的導遊,為大家講解張家界旅遊、鳳凰古城、長沙、韶山等地的景點及民俗風情。

概況(地理位置、自然景觀、風土人情)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 菲尼克司 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鳳凰古稱鎮竿,位於我州的西南邊,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萬,是以一個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鳳凰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秦屬黔中郡,唐設渭陽縣,元、明設五寨長官司,清舌廳、鎮、道府,成為湘西軍事政治中心。鳳凰的旅遊資源主要是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裏特殊的歷史留下了眾多的古蹟,特殊歷史文化塑造了一羣名人。

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暉、南華疊翠、龍潭漁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20xx鳳凰古城 導遊詞20xx鳳凰古城 導遊詞。有譽滿天下的古城風貌,有唐代留下的最完整的石頭城--黃絲橋、苗漢隔絕的歷史見證苗疆邊牆--中國南方長城有被譽為華夏洞王的奇樑洞等。鳳凰古城,位於沱江之畔,羣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沱江從古城牆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舟遊船點點,懸崖上吊腳樓,鱗次櫛比,碼頭邊手拿棒槌洗衣的姑娘笑聲朗朗。沱江河畔的東門和北門古城樓雄偉壯觀。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四通八達。明清時代木質結構的房屋,錯落有致。這一切使得古城猶如一副濃墨淡彩的中國山水畫。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遊鳳凰之後説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長汀,一是湖南的鳳凰。

鳳凰的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景觀,它的風土人情,它的文物古蹟和它的美麗傳説,而且還在於它的光榮傳統,它的鬥爭精神。用沈從文先生的話説,即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歷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為一的遊俠精神,鑄成了這地方人格與道德的另一種典範。這種遊俠精神一旦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只要領導得當,就能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衝鋒陷陣,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來。確實如此,試看我國近代發生的一些大事,無不有鳳凰人蔘加,而且往往總是站在鬥爭最前列。第一次鴉片戰爭捨身報國的定海三總兵鄭國鴻,第二次鴉片戰爭青巖、開州教案中正氣凜然的貴州提督田興恕,辛亥革命光復南京組織敢死對血戰雨花台被孫中山先生授予陸軍中將的田應昭,抗日戰爭中血戰嘉善、會站長沙衝鋒陷陣的都有鳳凰 竿軍 。這裏地方雖小,卻出過中華民國的第一人民選熊希齡,出了被稱為 鄉土文學之父 、影響遍於世界的沈從文,還有著名畫家黃永玉等等.

沈從文故居

現在我們沿着石板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裏就是我國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這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正中有一小天井,天井四周是木瓦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兩間,前庭三間。這座古院雖然沒有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玲瓏,古色古香,特別是那些帶有湘西特色的雕花木窗,格外引人注目。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五年所建。1920xx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裏。1920xx年,沈先生15歲,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著部隊,離開了家鄉,展轉於沅、酉水流域,幾年的部隊經歷,使他目睹了水深火熱的生活,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沈先生的創作慾望。

1920xx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1928--1930年,沈先生在上海中學任教師,兼《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主編。1930--1933年,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1939年,主編全國中國小國文教科書。1939--1949年,在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任教授。在二十七年的創作生涯裏,沈先生先後創作了《邊城》、《鴨子》、《神巫之愛》、《一個女演員的生活》、《湘西散記》、《湘西》、《沈從文自傳》、《黑鳳集》、《長河》、《八駿圖》、《沈從文散文集》、《沈從文文集》等一系列文學作品,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比他年長20多歲的魯訊先生齊名。五十年代之後,沈先生就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潛心於中國文物的研究,寫出了填撲我國空白的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及《唐宋銅鏡》、《明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一系列文物論著。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

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0

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着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

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着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裏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斜陽西下,橋邊岸畔不少婦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聲隨着水波盪漾開來。頑童脱個精光,在水中嬉戲,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淺水處享受流水輕柔的撫摸。岸邊更有不少寫生的學生,也為小城增添了一道風景

鳳凰古城最有名的是那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濃郁土家族風韻的吊腳樓,但河畔的吊腳樓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龍潭那裏尚留有十多間老屋,細腳伶仃的木柱立在河中,托起一段沉沉的歷史。

沈從文的故居位於古城內中營街的石板小巷深處,共兩進兩廂,頗像北京的小四合院,整個故居都是磚木結構,青瓦白牆,木格花窗。經風雨橋,過東城門,路上是行色匆匆挑擔的鄉民、老屋、挑擔的鄉民與紅傘,形成了一幅對比鮮明的圖畫。

就像沈從文早已仙去,鳳凰古城並不是一幅完整的水墨丹青畫卷,但你還是能從一個個的局部來感受到她靈光一現的魅力。鳳凰古城也適合一兩個人在一個小雨的天氣在老城中的老街、小巷、河畔慢慢地走,用心去品味那曾有的過去。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

這裏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仁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屯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邊城》、《湘女蕭蕭》、《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血鼓》、《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裏拍攝。

鳳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景點介紹】

沈從文故居

現在沿着石板小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裏就是我國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6年)所建。1920xx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裏,並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20xx年,沈先生15歲時,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了家鄉,輾轉於沅、澧、酉水流域,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創作慾望。1920xx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2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藴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温馨甜美,去體會喧譁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邊城。

陳氏宗祠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於古城區內的西門坡,民國四年(公元1920xx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0xx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整修,那時,每年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

陳家祠堂分為正殿、戲台、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台,更是別具特色。一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台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熊希齡故居

順着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即孔子廟的挑檐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裏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裏。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時,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為佳話。中舉後,新科舉人熊先生作畫以言志,他畫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並題詞此君一出天下暖令四座皆驚。

熊先生成名後,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國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公元1920xx年)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政府,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職務。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民國十四年(公元1920xx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土無收,熊先生知道消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城樓及古城牆

鳳凰縣城所在地原名鎮竿,元明兩朝為五寨長官司所在地,當時建有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改土城為磚城。清康熙年間,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水靖兵備道衙門設在這裏。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建石城。石城周長20xx米有餘。開設四座城門,東門叫升恆門,南門叫靜瀾門,西門叫阜城門,北門叫壁輝門。各有巍峨的城樓。1940年,國民黨第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以城堡一旦落於敵手,反攻不易,而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通令所屬各縣將所有城牆拆除。鳳凰東、北二門因防水需要,僅拆除城垛碉樓,其他城門城牆全部拆除。所以,現在只能看到東、北二門連接其間的半壁城牆。

現在各位看到的是北門,門外的一道小木橋和碼頭上有搗衣女的身影等景象,想必大家在電影《湘西剿匪記》、《邊城》、《湘女蕭蕭》、《血鼓》以及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裏已經見到過好多次了,不知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沿着半壁舊城牆,出東門,是旅遊商品條街。這裏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間工藝品供大家選購和參觀,獲得聯合國頒證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吳景蓮(吳花花)女士的扎染工藝品和東門內熊氏的蠟染國畫更是別具一格,曾受到著名畫家張仃先生的好評。

虹橋及沙灣風景區

現在來到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加修,橋面上原有吊腳樓亭,亭內設有32家店鋪,1956年因修公路,原樓亭和兩側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橋下,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曆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一一賽龍舟的地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將兩隻運貨的木船捆紮起來,在這個小河灣裏一爭高下,在沈先生的作品裏,翠翠不就是在這祥的吊腳樓下看龍舟嗎?

下了橋,步入沙灣,可以看到鳳凰縣舊時八大景中的溪橋夜月、龍潭漁火、奇峯挺秀三大景。

現在看到的是萬壽宮,又叫水府廟,因為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習慣叫江西會館。萬壽宮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鳳凰最大的民間建築物。宮內的遐昌閣仍然保留完整。

三王廟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三王廟,又叫天王廟、三侯祠。

相傳北宋時有三個叫楊應龍、楊應虎、楊應豹的同胞兄弟,武藝超羣,在湘鄂西一帶保邊衞民,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被皇上一起封侯並立廟祭祀。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鳳凰廳同知傅鼐為實行其對少數民族的剿、撫兼施的政策,修建三王廟,三王廟建成後,人們常常在此地祭祀,求子乞福,一些墨客騷人也常在此地吟詩作畫。清宣統三年(公元1920xx年)十一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在此地召開大會,響應辛亥革命,誓師起義,並在此地慶祝辛亥革命的勝利。

三王廟正殿供奉的就是三王。後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儺娘。相傳在原始洪荒時期,這裏發生過一場特大洪水,只有一對兄妹逃脱性命。為了繁衍苗家人羣,兄長提出與妹妹成親,妹妹認為兄妹不可成,於是二人從高山上各甩出一葉磨盤,求天地作公斷。兩葉磨盤滾下山後,鬼使神差地合成了一副,於是兄妹兩人拜堂成了親,將苗家繁衍了下來。因此,在千里苗山,流傳着一句歇後語:兄妹拜堂,地久天長。當然,那只是過去特殊時代發生的故事。這裏現在還廣為流傳着儺棠戲和儺舞,也是從祭祀儺公儺孃的儀式中發展起來的。

沈從文墓地

大家沿着當年官道,到達沈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鳳凰惟一通向外界的大道,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到鳳凰視察,然後向朝廷奏呈:苗疆田土瘠薄,刀耕火種,終年勤勞所獲不多,豐歲僅供口食,一遇歉收,輒形匱乏,建議將道光十年至十四年所欠屯租5000餘擔全數減免,將歷年被水沖刷損壞的屯田223畝報廢,體現了這位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情懷。

到了沈氏墓地,上了幾步石級,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斗方大字:興廢周知,這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20xx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為響應辛亥革命,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鬆桃四縣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分府,黎元洪知道後,欣然命筆,為鳳凰題寫了這幅大字。

再上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沈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

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裏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象徵着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一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這條沱江裏,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又迴歸大地!

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着沈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着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裏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淨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仨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圄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和神奇的風動巖、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祕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巖以及如畫的電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 《邊城》、 《湘女蕭蕭》、 《湘西剿匪記》、 《烏龍山剿匪記》、 《血鼓》、 《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裏拍攝。

風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圄第一任內閣'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某某旅行社的導遊,為大家講解張家界旅遊、鳳凰古城、長沙、韶山等地的景點及民俗風情。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 菲尼克司 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鳳凰古稱鎮竿,位於我州的西南邊,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萬,是以一個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鳳凰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秦屬黔中郡,唐設渭陽縣,元、明設五寨長官司,清舌廳、鎮、道府,成為湘西軍事政治中心。鳳凰的旅遊資源主要是厚重的歷史文化。這裏特殊的歷史留下了眾多的古蹟,特殊歷史文化塑造了一羣名人。

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暉、南華疊翠、龍潭漁火、山寺晨鐘、奇峯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有譽滿天下的古城風貌,有唐代留下的最完整的石頭城--黃絲橋、苗漢隔絕的歷史見證苗疆邊牆--中國南方長城有被譽為華夏洞王的奇樑洞等。鳳凰古城,位於沱江之畔,羣山環抱,關隘雄奇。碧綠的沱江從古城牆下蜿蜒而過,疊翠的南華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漁舟遊船點點,懸崖上吊腳樓,鱗次櫛比,碼頭邊手拿棒槌洗衣的姑娘笑聲朗朗。沱江河畔的東門和北門古城樓雄偉壯觀。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四通八達。明清時代木質結構的房屋,錯落有致。這一切使得古城猶如一副濃墨淡彩的中國山水畫。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遊鳳凰之後説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長汀,一是湖南的鳳凰。

鳳凰的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景觀,它的風土人情,它的文物古蹟和它的美麗傳説,而且還在於它的光榮傳統,它的鬥爭精神。用沈從文先生的話説,即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歷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為一的遊俠精神,鑄成了這地方人格與道德的另一種典範。這種遊俠精神一旦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只要領導得當,就能在國家和民族需要的時候,衝鋒陷陣,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來。確實如此,試看我國近代發生的一些大事,無不有鳳凰人蔘加,而且往往總是站在鬥爭最前列。第一次片戰爭捨身報國的定海三總兵鄭國鴻,第二次片戰爭青巖、開州教案中正氣凜然的貴州提督田興恕,辛亥革命光復南京組織敢死對血戰雨花台被孫中山先生授予陸軍中將的田應昭,抗日戰爭中血戰嘉善、會站長沙衝鋒陷陣的都有鳳凰 竿軍 。這裏地方雖小,卻出過中華民國的第一人民選熊希齡,出了被稱為 鄉土文學之父 、影響遍於世界的沈從文,還有著名畫家黃永玉等等。

現在我們沿着石板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裏就是我國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這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正中有一小天井,天井四周是木瓦結構的古屋,正屋三間,廂房兩間,前庭三間。這座古院雖然沒有雕龍畫鳳,但顯得小巧玲瓏,古色古香,特別是那些帶有湘西特色的雕花木窗,格外引人注目。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五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裏。1917年,沈先生15歲,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著部隊,離開了家鄉,展轉於沅、酉水流域,幾年的部隊經歷,使他目睹了水深火熱的生活,親歷瞭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沈先生的創作慾望。

1922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1928--1930年,沈先生在上海中學任教師,兼《大公報》、《益世報》文藝副刊主編。1930--1933年,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1939年,主編全國中國小國文教科書。1939--1949年,在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任教授。在二十七年的創作生涯裏,沈先生先後創作了《邊城》、《鴨子》、《神巫之愛》、《一個女演員的生活》、《湘西散記》、《湘西》、《沈從文自傳》、《黑鳳集》、《長河》、《八駿圖》、《沈從文散文集》、《沈從文文集》等一系列文學作品,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比他年長20多歲的魯訊先生齊名。五十年代之後,沈先生就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潛心於中國文物的研究,寫出了填撲我國空白的驚世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及《唐宋銅鏡》、《明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一系列文物論著。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

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為了您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 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所以鳳凰的美呀在宋祖英的歌裏,在黃永玉的畫裏,在沈從文的書裏······接下來請大家跟隨我們的阿妹走進鳳凰,瞭解鳳凰.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如《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的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佔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先生920xx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沱江泛舟〕沱江河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她依着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着艄公的號子,看着兩岸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鳳凰之最,莫過於古樸清雅的吊腳樓了。清一色的灰色吊腳樓,依附沱江之流而順勢展開。飛檐相勾,灰瓦淡牆,雕花窗台,古式蓮燈,成排的樓閣依附於沱江兩岸,沒有半點庭院相隔的小氣與阻礙。壁連壁,檐接檐,家庭式的客棧店鋪既不誇張也不落俗。整條街的商鋪相望,竟似走在千年歷史的畫卷裏。

住在吊腳樓上,最為享受的是黃昏時分倚着陽台的木製欄杆,臨江而望,有泛舟的人劃開江面的層層波瀾。掌舵的船工身着湘西的民族服飾,一頂竹籤斗笠,一根竹篙,掀起江南水鄉的含蓄淳樸之美。不禁唱起:“妹娃要過河,是那個來推我嘛?”遊江的人,酣暢地飲着江風,笑聲十里。船工隨興而來的山歌,更是把遊客的興致推到高處,有許多遊客甚至附和着唱起了山歌。

“郎從門前過,妹在家中坐喲,我泡碗香茶麼咿呀咿子喲,給郎喝,喲呵!”雖無錦章緞句,卻也通俗自然。 〔熊希齡故居〕 伴着山歌我們來到了 熊希齡故居 1869年6月25日(農曆)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20xx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xx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絕大部分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內,據相關歷史記載。南長城始修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歷時六十多年,長城南起貴州省銅仁市交界的亭子關,北到湘西吉首市的喜鵲營,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全長三百八十二里,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最為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修建南長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苗民起義,所以城牆每三五里便設有營盤、邊關和哨卡 南方長城的修建,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長城壁殘垣無聲的訴説着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初墓的荒涼堅守這裏時的承諾,彷彿帶我們走入了一個古老的夢境 據當地的老百姓説:“南長城是沿山靠水,就地取材建築而成的,如果有石頭的話,就用石頭來壘起,沒有石頭的話就用黃土夯制,儘管南長城不那麼高大,但是他並不缺少作為長城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所應該有的一切,並且他的軍事建築,象哨卡、堡壘關口等等。比北方長城更為密集。”南長城今天的遺存讓我們震撼。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現在戰火硝煙已經成為過去,當年的戰場如今已經變成了旅遊景區,歷史已成過去,南方長城將再一次撩起人們對歷史的無限回憶和敬仰。

〔奇樑洞〕 奇樑洞位於縣城北四公里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巖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巖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一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巖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

巖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裏立着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着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迴盪着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20xx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裏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裏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尾: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灣沱水繞城過一條紅紅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腳樓一道風雨古長城一座滄桑古城堡一個神祕奇樑洞一羣聞名世界的人

鳳凰城下鳳凰遊,楚客沱江俏影留。糯米酒香杯中溢,苗寨山歌情悠悠。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為了您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 鳳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風采依然,古老樸實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樑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所以鳳凰的美呀在宋祖英的歌裏,在黃永玉的畫裏,在沈從文的書裏······接下來請大家跟隨我們的阿妹走進鳳凰,瞭解鳳凰.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文物專家。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如《邊城》、《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

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鳳凰人民的驕傲。他的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也給後人研究中國和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

(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佔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先生920xx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沱江泛舟〕沱江河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她依着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着艄公的號子,看着兩岸已有百年曆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鳳凰之最,莫過於古樸清雅的吊腳樓了。清一色的灰色吊腳樓,依附沱江之流而順勢展開。飛檐相勾,灰瓦淡牆,雕花窗台,古式蓮燈,成排的樓閣依附於沱江兩岸,沒有半點庭院相隔的小氣與阻礙。壁連壁,檐接檐,家庭式的客棧店鋪既不誇張也不落俗。整條街的商鋪相望,竟似走在千年歷史的畫卷裏。

住在吊腳樓上,最為享受的是黃昏時分倚着陽台的木製欄杆,臨江而望,有泛舟的人劃開江面的層層波瀾。掌舵的船工身着湘西的民族服飾,一頂竹籤斗笠,一根竹篙,掀起江南水鄉的含蓄淳樸之美。不禁唱起:“妹娃要過河,是那個來推我嘛?”遊江的人,酣暢地飲着江風,笑聲十里。船工隨興而來的山歌,更是把遊客的興致推到高處,有許多遊客甚至附和着唱起了山歌。

“郎從門前過,妹在家中坐喲,我泡碗香茶麼咿呀咿子喲,給郎喝,喲呵!”雖無錦章緞句,卻也通俗自然。 〔熊希齡故居〕 伴着山歌我們來到了 熊希齡故居 1869年6月25日(農曆)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20xx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

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xx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南方長城〕

中國南方長城絕大部分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內,據相關歷史記載。南長城始修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歷時六十多年,長城南起貴州省銅仁市交界的亭子關,北到湘西吉首市的喜鵲營,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全長三百八十二里,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最為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修建南長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苗民起義,所以城牆每三五里便設有營盤、邊關和哨卡 南方長城的修建,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 、漢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往。

南長城壁殘垣無聲的訴説着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初墓的荒涼堅守這裏時的承諾,彷彿帶我們走入了一個古老的夢境 據當地的老百姓説:“南長城是沿山靠水,就地取材建築而成的,如果有石頭的話,就用石頭來壘起,沒有石頭的話就用黃土夯制,儘管南長城不那麼高大,但是他並不缺少作為長城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所應該有的一切,並且他的軍事建築,象哨卡、堡壘關口等等。比北方長城更為密集。”南長城今天的遺存讓我們震撼。

南方長城,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文化實體遺存,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涵溶了那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現象,構架了那個朝代治國方法的精神實質,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鮮活的歷史史料。現在戰火硝煙已經成為過去,當年的戰場如今已經變成了旅遊景區,歷史已成過去,南方長城將再一次撩起人們對歷史的無限回憶和敬仰。

〔奇樑洞〕 奇樑洞位於縣城北四公里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巖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巖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一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巖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

巖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裏立着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着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迴盪着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黃絲橋古城〕 黃絲橋古城位於縣城正西24公里處,古稱渭陽城,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20xx年),朝廷為了安撫和鎮壓少數民族,這裏設立了鳳凰直隸廳和沅永靖兵備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這裏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苗民起義,也就是歷史學家稱這次起義是清朝中之戰,從此清朝走向落。黃絲橋古城屬南方長城的一部分,是苗漢相爭的前沿陣地。

城牆周長686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總面積29070平方米,城牆高5.6米,厚2.9米,城牆上走道寬2.4米可以跑馬,大小箭垛300個,開東、西、北三門。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尾: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灣沱水繞城過一條紅紅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腳樓一道風雨古長城一座滄桑古城堡一個神祕奇樑洞一羣聞名世界的人

鳳凰城下鳳凰遊,楚客沱江俏影留。糯米酒香杯中溢,苗寨山歌情悠悠。

關於鳳凰古城的導遊詞 篇16

第一次來到鳳凰古城,就被它的美給吸引了。它到底有多美呢?那就隨我來吧,聽我來給你介紹。

我們先坐上了遊船,湖水清澈見底,可以看見水底的水草。水草隨着水在飄動,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輕柔的跳着舞。捧起一些水,涼絲絲的,沒有一點瑕疵。從遠處看,虹橋和旁邊的房屋互相輝映,就像一副濃墨,淺淺帶着色彩的山水畫。從側面看,兩旁的房屋古色古香,黑色的房頂,白色的房身,再配上剛剛下過了雨,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下了船,我們去購物。我們先去買這的特產—薑糖。我先嚐了一個,恩,味道不錯,剛開始甜甜的,吃到最後,突然有一股微微的姜味,有一些辣。這裏還有特產,那就是血粑鴨和臘肉。鳳凰古城裏還有許多景點,比如,三王府,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三王府裏講的是祭拜的三個人物,就是李一龍,李一虎,李一豹。站在三王府上面,可以看見整個鳳凰古城的全景。再往上走,是信佛的,我進去拜了拜,就出來了。鳳凰古城是美的,他們這裏的人也很美,非常熱情,阿妹們還跟我們一起對山歌,優美的山歌在山谷中迴盪……

鳳凰古城真美,但是如果用一顆浮躁的心去觀賞她時,只能看出鳳凰古城外表上的美,但是如果用一顆平靜的心去觀賞她時,那你才能真正領略鳳凰古城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熱情的苗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