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吸引人江蘇導遊詞怎麼寫

江蘇導遊詞怎麼寫最吸引人?歡迎閲讀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範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哦。喜歡可以收藏。

最吸引人江蘇導遊詞怎麼寫

鎮江北固山

各位遊客:在遊覽了金山、焦山之後,下面我們將去“京口三山”之一的北固山。北固山位於鎮江市東北江濱,居金山和焦山之間。高約53米,長2公里,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因,因名“北固”,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著稱於世。因山上甘露寺等寺廟院落都集中在北固山頂峯,所以北固山又有“寺冠山”之説。

北固山由前峯、中峯、後峯三部分組成,後峯是北固山的主峯,背臨長江,峭壁如削,為風景最佳之所。山上古蹟大多與甘露寺“劉備招親”有關。新中國成立後,中峯、後峯闢為後甘露寺公園,1986年更名為北固山公園。北固山風光壯麗,景色宜人,歷代詩人墨客,如李白、蘇武、米布、陸游、辛棄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

【鳳凰池—試劍石】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北固山公園的大門。進入大門,我們在左側看到的這一汪池水,叫做“鳳凰他”,傳説明太祖朱元璋曾臨池召選儒生。古時他水經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鳳凰亭”。

在鳳凰池右邊,有一塊平直一分為二的巨石,這就是“試劍石”,又名“恨石”。石為兩塊,高的一塊約1.5米,矮的一塊減半,中間都有裂縫,平整如削。石上“試劍石”3字清晰可辨。

説起試劍石,還有這麼一段故事:相傳孫劉聯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孫權和劉備同遊鳳凰池,劉備見池邊有一塊巨石,即撥下隨從身上的佩劍,仰天暗自默禱:“我若能順利返回荊州,成霸主之業,劍下石裂;着死於此地,剁石不開。”手起劍落,只見火花飛濺,巨石應聲而裂。孫權見此即問劉備:“你為何恨這塊石頭?”劉備假意地回答説:“我年近五十,不能為國清除賊黨,心中異常憤慨。現蒙國太招我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門卦,如能破曹興漢,就劈開這塊石頭,現果真如願。”這時孫權暗想,“劉備莫非用此話來矇騙我的?”也將寶劍拔出對劉備説:“我也來問問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將石頭劈開。”暗中祈禱:“如能再取荊州,興旺東吳,石頭也裂為兩半。”隨即揮劍劈開另一塊石頭。兩人暗暗自喜,於是就這樣留下了兩塊試劍石。

其實,試劍石的形成來源於地質的演變:距今約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因火山爆發巖漿噴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巖,由於其質地堅硬,且多裂縫,再經風化剝蝕成為現今的形狀,這些石頭並非什麼鋼刀利劍能劈開。

【鐵塔—阿倍仲麻呂詩碑】

各位遊客:大家隨我上山,在風景秀麗的北固山後峯東南,清暉亭旁,我們看到一座四層鐵塔。鐵塔又名“衞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國僅存的六座鐵塔之一,也是江蘇省境內惟一的鐵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鐵塔始建於唐朝定曆元年(820xx年),是唐代潤州刺史李德裕為“資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後屢毀屢建,現塔為四層,一二層是宋代製品,三四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即蓮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圖案,如雲水紋、蓮瓣雙雀、游龍戲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動逼真。鐵塔為北固山增添了莊嚴瑰麗的色彩,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冶鐵技藝的高超。

各位從鐵塔拾級向西走,前方有塊《望月望鄉》詩碑,碑上詩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所作。他生於698年,卒於770年,自幼聰明好學,於720xx年被選為遣唐留學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縣守的率領下從大阪出發來華。晁衡在中國長安進唐太學讀書,後考中進士,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等交誼甚深。唐太宗對他的才華非常器重,先後任命他為唐王朝祕書監衞財卿、鎮南都護等職。753年晁衡受命為唐使,與鑑真大師及日本使臣東渡,途中船泊揚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潔,晁衡思緒萬千,想到36年未回故鄉,欣然命筆,寫下了著名五言詩《望月望鄉》,詩中寫道:“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晁行漢學造詣很深。他的《望月望鄉》詩已收入《全唐詩》,在日本家喻户曉,廣為傳唱。此碑是1990年底建成的。詩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書道院院長田中凍雲執筆,中文碑文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所書,著名書法家趙樸初為詩碑題寫了碑額。

【“南徐淨域”題額—“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古甘露寺】

由《望月望鄉》碑西行不遠,大家在一座圓拱門上看到了“南徐淨域”題額。或許有的遊客會問:此地為何稱作“南徐淨域”?相傳西晉末年,北方混亂,東晉偏安江南,建都於建業(今南京)。當時北方人士紛紛南下,東晉為此設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鎮江)。至劉宋時,正式定名為南徐州,以後“南徐”一直為鎮江的別名。

大家轉過身,看看後面的廊壁上,一塊長方形條石上刻着雄渾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氣魄非凡。相傳在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觀賞江景,劉備見北固山雄峙江濱,大江東去,一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讚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後來南北朝時,梁武帝登北團山時,見北固山景色極為壯觀,興致勃勃地揮筆書寫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無從尋找。到了南宋,潤州(鎮江)刺史、著名書法家吳據將這六個字重新書寫出來。清康熙年間,由鎮江府通判程康莊臨摹勒石。從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順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稱。

穿過“南徐淨域”的門洞,我們就到達了建在北固山北峯之巔的甘露寺。甘露寺始建於東吳甘露年間(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額為張飛的親筆。現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寶曆年間由潤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為了紀念鎮江曾作過東吳都城,使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三國鼎立的史實,故將三國時劉孫聯盟的史蹟、孫劉聯姻的傳説及遺物移上山來,從此,北固山便成為我國著名的歷史勝境了。至今京劇中《甘露寺》(又名《龍鳳呈祥》)這一傳統劇目,已深入民間。因此,凡是來鎮江的遊客,都要到此一遊,登北固山,訪甘露寺,看看劉備結婚的大殿,聯想孫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尋味。

古甘露寺規模宏大,宋代有僧侶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時期,寺宇、殿堂、僧屋計有200多問。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宮。甘露寺又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其建築特點與金山、焦山不同,採用了“以寺鎮山”的手法,故有飛閣凌空之勢,形成了“奪冠山”的特色。

【祭江亭】

我們穿過甘露寺,向西,就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稱北固亭,還有凌雲亭、摩雲亭、臨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稱。

凌雲亭和摩雲亭是因為該亭位於北固山的最高點,上接藍天而得名。由於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巔,故又名“臨江亭”。相傳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夫人孫氏隨劉備去荊州,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孫劉聯盟破裂,彝陵大戰,劉備兵敗,夫人孫氏聽到訛傳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傳是康有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勝境後題寫的。

此亭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石柱上刻有檻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亭外有圍牆、廊路,內設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北固亭,見萬里長江滾滾東去,即興抒懷,借古諷今,譴責南宋統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圖收復中原失地,寫下了對國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及《永遇樂·京回北固亭懷古》等流傳千古的佳作。

【多景樓—狠石—溜馬澗】

沿着祭江亭往前走,在甘露寺的背後,我們看到一座畫樑飛檐樓閣,名叫“多景樓”。古名“北固樓”,又稱“春秋樓”、“相婿樓”、“梳粧樓”。是古代“萬里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市的“黃鶴樓”齊名。把它叫作“相婿樓”和“梳粧樓”,與劉備東吳招親這個傳説有關。據説劉備借得東吳的荊州後,沒有歸還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計,企圖乘劉備過江之機,把劉備扣留起來作為人質,以奪取荊州。可是這一陰謀,卻被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所識破,就將計就計,派大將趙子龍陪劉備過江到鎮江北固山甘露寺招親,並授以錦囊妙計,策動喬國老來促使權母吳國大到甘露寺多景樓相婿。吳國太一見劉備“方面大耳,猿臂過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為喜悦,當即答應將女兒孫尚香嫁給劉備。當日郡主孫尚香在樓上佈置洞房,梳粧打扮,樓下列刀排槍保衞劉備。劉備一見膽戰心驚,孫尚香見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槍,劉備才敢上樓進入洞房。以後,人們就把多景樓叫做“相婚樓”,或叫“梳粧樓”。這樣,孫劉聯姻便弄假成真,這便是民間流傳很廣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其實,劉備招親在多景樓與孫尚香相會是後人根據《三國演義》的故事添加上去的。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精”的詩句。多景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憑欄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東面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縹緲;西邊千峯萬嶺,山巒重疊,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峯塔隱約可見。當年陳毅元帥登臨多景樓時曾感慨地説:“不要看畫了,這裏就是萬里長江畫卷!”

沿着多景樓下山向西,我們可以看到一塊形似伏羊,大小與真羊相仿,無角的石頭,左側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傳孫權曾騎在狠石背上和劉備共商破曹大計,定下了赤壁之戰的妙計。而現在我們見到的狠石,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從鎮江市碌碌巷(今綠竹巷)南荒場路口移來,經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隻無角伏羊。

由根石下山,山下石壁上刻着紅色“溜馬澗”三個大字。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峯後測的峭壁上,兩面雲崖夾峙,中通一線小徑,地形非常險峻,又名“走馬澗”、“跑馬坡”、“跑馬坡”。相傳這裏是孫權與劉備在此賽馬比能爭勝的地方。據説,一天劉備與孫權在甘露寺中飲酒,只見江風浩蕩,白浪滔天,波峯上有一隻小船,舟人駕駛自如,如登平地,劉備不禁讚歎道:“南人善駕舟,北人善騎馬,信之有也。”孫權聽了此話自思道:“劉備莫非是嘲笑我不會騎馬?”就命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騁下山,又加鞭回到嶺上來,對劉備説:“難道南人真不會騎馬?”劉備聽了便敞衣上馬,飛奔下山,又回上山來。兩個人將馬停在山坡上,揚鞭大笑。後人就將此稱為“溜馬澗”、“走馬澗”、“駐馬坡”。在其懸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馬”二字。

各位遊客:北固山的主要景觀我們都已欣賞到了,回顧我們剛才走過的景點,這裏的寺廟、樓閣、山石、草木彷彿都凝聚了歷史的瞬間。往事成過去,青山依舊在,但願北固山的遊覽能讓您得到歷史的啟迪,美好的觀感!

江蘇蘇州寒山寺導遊詞

各位遊客:説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寒山寺的鐘聲使他消除了煩惱,繼續寒窗苦讀,後來再次赴京應試,終於得中了進士。因而,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惱,啟迪心靈的智慧,寄託幸福的期望,給您帶來美好吉祥的預兆。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遊覽。

【寒山寺創建歷史—寒山寺大鐘】

寒山寺位於蘇州閥門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樑代天監年間(502—520xx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後來在唐代貞觀年間,這裏來了兩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為“寒山寺”的。傳説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後來被人識破,兩人就雙雙乘鶴而去。又傳説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裏的一口鐘,飄洋過海東渡日本,到了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

在寒山寺,最為遊人感興趣的就是那口大鐘了。寒山寺的鐘,歷來受到詩人們的題詠,這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相傳張繼詩中所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在日本明治38年(1920xx年)由小林誠等一批工匠精心鑄成一對青銅鐘,一口留在日本觀山寺,一口送來蘇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在日本,蘇州寒山寺幾乎家喻户曉,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國小裏,甚至把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

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蘇州舉辦首屆除夕寒山寺聽鐘聲活動以來,已連續舉辦了20屆。20個除夕,近3萬以日本人為主的海內外遊人來寒山寺聆聽夜半鐘聲。

【景區概況—寒山別院】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進人寒山寺景區了。寒山寺景區擁有“古寺、古橋、古關、古鎮、古運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橋指寒山寺兩側大運河上的江村橋和楓橋,即張繼詩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這兩座橋。古關指大運河和上塘河交匯處的鐵鈴關,建於1557年,為明代抗擊倭寇的關隘,城樓雄偉,現設抗倭史蹟陳列室。鐵鈴關、滸墅關、白虎關是歷史上有名的“蘇州三關”。古鎮就是楓橋鎮,粉牆黛瓦,一派姑蘇水鄉風光。古運河即開鑿於隋場帝時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從寺前流過。

各位遊客:前面那座金碧輝煌,宏偉莊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會兒我們進了寺內再去參觀。現在我們取道寒山別院去寒山寺。

寒山別院是1993年修築的,滿園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怕,蒼松、翠竹、桂花、櫻花、臘梅、草坪與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橋、聽鍾坪、覓詩廊等,景物交相暉映。園中的那座鬆茂亭內,於1993年立了一塊碑,碑文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大釗30歲時用行草書寫的《楓橋夜泊》詩。1956年,他的女兒李星華將這幅原作捐獻給國家,現存於中國革命博物館。寒山寺內還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國年間以及現代文人學者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照壁—山門—主庭院—五百羅漢堂】

穿過寒山別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橋就是江楓橋。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山門前的照壁,黃牆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是由浙江東湖名土陶浚宣所寫,字體古樸蒼勁,給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剎增添了莊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大家發現沒有,寒山寺的山門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築或寺院建築都以坐北朝南為最佳,而寒山寺的廟門為何要朝西呢?據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師説,這乃是“因地制宜”。原來蘇州是水鄉。隋代開的那條運河正位於寒山寺的西邊。唐宋之際,水上交通日益發展和繁忙,為便於路過的商人、船民、農民、信徒乘船來此朝拜進香,廟門便朝兩靠河邊開了。還有,人們都知道《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兩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稱極樂世界,光明聖潔,無一煩惱,所以廟門朝西開,也表示崇敬嚮往佛國聖地,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再者,寺院多火燭,歷代寺僧都以大運河的水來消防滅火。按中國五行學説,水能克火,從風水上來剋制火災。然而,和尚們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間的災難。歷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戰火和火災,前後共五次火毀。破壞最嚴重的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一把大火,將古寺樓閣化為塵埃,除詩碑外無復留存。現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20xx年重建的,宣統二年(1920xx年)又加修繕,重建大殿,一時成為吳中名剎。

寒山寺現存主要建築和古蹟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楓江樓等。下面讓我們進內參觀。各位請看:這塊“古寒山寺”的匾額,是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的手筆。進入山門,迎面是慈顏常笑的彌勒佛坐像,背面是韋馱的威武立像。

穿過山門,我們來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園,園內青松挺拔,迴廊曲折通幽,左側的花壇兩面嵌有兩塊石刻,一為明代崇禎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為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妙利指的是初建時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這兩塊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歷史淵源。

接着我們來看看左側的五百羅漢堂。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鍍金五百羅漢,在羅漢堂中央矗立着一尊於1995年落成的觀音銅像,高2.5米,重1.5噸,是由日本宗教畫院、日本禪宗畫家協會贈送的,於1995年落成。

【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十八羅漢像—大銅鐘】

在進大雄寶殿前,我們先留意一下大雄寶殿前的漢白玉欄杆,全長34.50米,柱高1.5米,欄板高0.7米,採用蓮花寶座和海棠的圖案。這隻鐵香爐上鑄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廣大,意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為大器。大殿前的一對石柱,稱為“露盤”,是和尚就餐前放飯盛水,以供所謂餓鬼食用的器具。

殿內正中供奉的是釋迎牟尼佛木雕像,左邊長者為迦葉,右邊年輕的叫阿難,他們是如來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後,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從弟,聰明有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0xx年,把佛祖生前的講經説法都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了佛經。1920xx年“戊戌變法”改良家康有為參拜寒山寺,曾寫了一副“真經書貝葉,法果證菩提”的對聯,點出了佛經的歷史,墨寶現珍藏在寒山寺楓江樓裏,成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兩側沿牆分列着明代時從山西五台山清來的鐵鑄十八羅漢金身坐像。釋迪牟尼佛像背後東牆上嵌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擔胸笑顏,畫面上還有講述寒山、拾得勸人和好歡顏的詩篇:“我若歡顏少煩惱,世間煩惱變歡顏。”南牆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鶴山人鄭文焯於1880年在楓橋船中所作的指畫豐子像石碑。據説豐乾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師傅。

大殿後測東南角懸掛的這口大銅鐘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贈送的,銅鐘高80多釐米,直徑近70釐米,周圍鑄有陽文漢字《姑蘇寒山寺鐘銘》,為1920xx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寫。

【普明塔—寒拾殿—藏經閣—鐘樓】

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邊是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樓即是寒拾殿。屋頂上雕了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的塑像。

我們先登塔遠眺。寒山寺始建時,就有“妙利普明塔”,後毀於戰火,北宋重建寶塔,元代末年又毀,後600多年來寒山寺一直無塔,建塔是寺僧們的心願。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舉行隆重的開光典禮。塔高42.2米,5層,呈正方形,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塔;塔剎為銅鑄鍍金,高9.6米,重12噸,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塔外四周掛有108個風鈴,塔內各層都有木梯可供遊人登臨。登上寶塔,東可望蘇州古城,南觀蘇州新區和大運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獅子山,吳中美景幾乎盡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迴廊,廊間可觀賞古代名人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下了普明塔,讓我們去參觀一下“寒拾殿”。請看:門上方這三個字的匾額為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寫。進入殿內,抬頭可見在一座巨大的蓮花座盤上,有兩個祖胸露乳、蓬頭赤足的胖子:兩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圓口淨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帶、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開眼笑的樣子,好像在跟我們遊人逗樂呢。寒山、拾得確有其人,是唐代詩僧。寒山曾隱居浙江天台寒巖,自號“寒山子”,他善於作詩,人稱詩僧,其詩內容有釋道思想,語言通俗,把深奧的佛學玄理用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有《寒山子詩集》流傳於世。拾得原是個孤兒,被大台國清寺高僧車於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養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詩》中收有寒山詩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詩一卷,共50來首。據説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經豐幹禪師點化,終於和好,朝夕相處,親密無間。他們三人經常聚會談禪,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齊名。你看他倆一持荷花,一捧淨瓶,一“荷”一“瓶”,其諧音就為“和”“平”了。意為和和氣氣,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為“和聖”,抬得為“合聖”。所以民問講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寒山、拾得有一段對話值得我們品味。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拾殿的樓上是藏經閣,上面祕藏珍貴佛經、書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後牆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於眼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細膩,形象生動。內牆環壁嵌有的《金剛般着波羅密經》石刻和董其昌的題跋41塊。這些都是傳世珍品。

現在我們到鐘樓去看看那隻聲音洪亮,清越深遠的鐵鐘。樓上懸掛的鐵鐘是江蘇巡撫陳菱龍重修寒山寺時,為保存古蹟,仿舊鐘式樣鑄造的,鐵鐘高1.2米,直徑約1.2米,重約2噸。鑄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即1920xx年。寒山寺的鐘聲歷來被詩人們題詠,那悠揚的鐘聲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鐘聲為何要敲108響呢?唐代大智禪師懷海創立“百丈清規”佛教典儀中規定在晨昏二時雞大鐘108聲,以“覺醒百八煩惱之迷夢”。根據我國佛教經典和風俗,108響鐘聲有3種含意:第一種含意是因為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古代稱五天為一候,按農曆360天計,一年分為知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種煩惱之數。所以要聽108下鐘聲,表示回顧舊歲,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種含意是表示對佛門108位長老的懷念。第三種是説人生禍福相依,沉浮無常,一年中有108個煩惱,佛經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鐘聲能除去一個煩惱,敲108下,就除盡所有煩惱,一年中化兇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鐘108響,最後一個鐘聲正好是新年零點開始。各位遊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來,聆聽這108響鐘聲,消除人世的108個煩惱。

【碑廊—弘法堂—“機江第一樓”】

寒山寺的碑刻素來聞名,而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楓橋夜泊》詩碑了。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就到碑廊去觀賞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楓橋夜泊》詩碑到底有幾塊呢?答案是:一詩七碑。

北宋翰林學士殉國公王珪(1019—1085年)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石刻,為張繼詩第一石,可藉此碑早年失傳。為恢復歷史遺蹟,弘揚民族文化,在海峽兩岸有關人士的努力下,於1996年用王珪字跡集成的張繼詩第一石又重立於普明塔旁。這要感謝台灣博斯年圖書館,他們無償慷慨惠贈3000餘字的王珪手跡墓誌銘拓片,經蘇州著名書法家費之雄集字,蘇州碑刻博物館雕刻藝術家時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張繼詩第一石的神采,為了解王珪書體特徵和風格提供了實物。

全詩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選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個,即:月、滿、天、江、火、對、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餘的都是通過原字部首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結合;部民”以“目”和“民”組合等等。字作為正楷,介於顏、柳書體之間。碑石選用了有一定年代的無字舊青石碑,總高2.5米,寬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約13釐米見方。詩碑碑拓於1996年9月已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第二塊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寫,因寺失火,僅存殘碑一塊,剩下不到10字,現展示在碑廊牆內。第三塊碑為清代俞樾所寫,保存完好,現市面上常見的《楓橋夜泊》條幅即是俞樾書碑的拓本。該碑陳列在碑廊內。第四塊碑是與唐代的張繼同姓同名的河北滄州人張繼於1947年12月14日書寫的。張繼寫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這幅墨跡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絕筆了。這塊詩碑保存較好,現陳列在普明塔院內,詩的原件保存在台灣中國國民黨中央史館。

第五塊碑我們在寒山別院鬆茂亭內,已先睹為快了,就是李大釗書寫的那塊。

第六塊碑是當代書畫大家劉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時年86歲高齡的畫家把自己關在房內約5個小時,用整個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楓橋夜泊》。劉老完成這件作品後病倒了多天,但他對這幅作品非常滿意,認為不亞於俞樾所書。根據劉老生前願望,這塊碑於1994年鐫刻完成後置於寒山寺碑廊內。

第七塊碑是1998年新豎在“楓橋詩碑廊”內的由革命前輩陳雲所書,原件是他82歲時贈給評彈名家劉韻若的。

碑廊內與俞樾手書碑相對而立的是康有為1920xx年在寒山寺題的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為曾慷慨於古鐘流失到日本,他風趣地説:也怪豐乾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閣邱點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兩菩薩化身的天機。若不是泄露天機,再有轉世者到來,寺內就不會空空地連古鐘也保不住了。

碑廊斜對面是弘法堂,裏面供有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他於620xx年去西天取經,645年返回長安,翻譯了大量的佛經,還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在《西遊記》裏,他是孫悟空的師傅唐僧,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形象。右側是唐代高僧鑑真,他五次東渡日本失敗,第六次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753年在蘇州張家港黃泅浦起航,這次歷盡千辛萬苦,成功抵達日本,傳播佛教、建築、雕刻、農業、文學、醫學、書法等知識和技術,被譽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歲的鑑真在奈良後招提寺病逝。左側還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銅像,820xx年,他隨日本遣唐使來華,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蘇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楓橋參拜寒山寺,最後到達唐京城長安,學習佛學、詩文、繪畫等,三年後回國成為日本真言宗密教創始人,被譽為“日本的鑑真大師”。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賜“弘法大師”諡號。

遊客們:參觀完碑廊和鐘樓之後,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登上“楓江第一樓”。楓江樓在寺的南面,上下兩層,飛檐鬥角。舊時的楓江樓在解放前就坍塌了,現在的這座樓是解放後從蘇州城裏移來的一座著名的花籃樓。因樓的底層南部比一般廳堂少用兩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處換上了兩個雕刻精細的木質花籃,故名“花籃樓”。花籃樓的樓梯就像南京靈谷寺塔裏的樓梯一樣,圍繞着中心柱盤旋而上,十分精緻奇特。順着樓梯,登上樓頂,臨窗眺望,遠山近水,風光如畫。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説不盡的詩情畫意!

各位遊客:寒山寺的參觀就到此為止,但願寒山寺的鐘聲能給您帶來美好的祝願。

江蘇揚州概況導遊詞

【城市面貌概述—地理位置和地形—得名由來—歷史沿革—氣候特徵—交通狀況—旅遊資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徵、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徵境內的丘陵山區為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為淺水湖蕩地區。儀徵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為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20xx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為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為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説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遊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為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説,“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為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唐天寶六年(747年),揚州人口達47萬,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來這裏學取真經和漢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唐天寶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鑑真大師,由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元時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為東宣撫使,在揚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後,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落下來。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人口只有12萬,只有唐朝繁榮時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市步入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建立起現代工業,發展了傳統的工藝產品,修繕了園林古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一個旅遊勝地,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揚州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偏長,達4個多月,夏季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年平均氣温15“C,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出。無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梅雨季節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颱風一般最早出現於6月,最遲11月,以8至9月居多。揚州市內的水路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內的水陸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流經揚州郊縣,在揚州境內與運河、淮水相連。瓜洲輪渡碼頭通宵服務,已經成為揚州客運、貨運中轉的咽喉。全市境內由數十條幹線和支線組成公路交通網,連結蘇南、皖北,呈放射狀通向蘇北腹地。以揚州為中心,東有寧通一級公路,南有揚瓜公路,西有寧揚一級公路,北有誰江公路、寧連一級公路,構成了一條條高效快捷的運輸網。建造揚州到鎮江的長江大橋已經經國務院批准並付諸實施,新建的南京祿口機場距揚州只有100多公里。

遊客們:揚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會本,風物佳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美景脱穎而出。新建的二十四橋與湖中五亭橋互為呼應,更襯托了瘦西湖的秀逸。

揚州的園林既多且精,各具特色。如“個園”的疊石假山勢出春夏秋冬四季;“何園”中西合壁,而園中國的“片石山房”竟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留下的惟一的園林傑作;其他如“小盤谷”、“卷石洞天”、“冶春園”等,且不説內中如何,就是看看這些名字也令人心痴神醉了。

江河奔湧,滄桑萬變,揚州是個説不完的故事。xxxx深情地讚美、祝福故鄉:“古城揚州是我的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是啊!揚州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琅琅的明珠,我們堅信:它不僅有美好的今天,更有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