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水鄉的導遊詞(精選3篇)

蘇州水鄉的導遊詞 篇1

從古到今,許多人嚮往江南水鄉,千百年來,蘇州水鄉幾乎成了江南水鄉的代名詞。

蘇州水鄉的導遊詞(精選3篇)

蘇州就是江南水鄉最美的地方,那的美景如煙如霧,如詩如畫。有溢翠流全的田野,寧靜安祥的水村,更有園林野台樓閣太湖之美景。蘇州古城裏,小橋,流水,人家這般清新寧靜是從古城骨子裏傳出來的,蘇州城到處是橋,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誰也不清一路上經過多少座橋,所以在蘇州“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就失去了誇張色彩了,蘇州城大概有橋三百,在水陸頻繁割據的地方飛起一道道彩虹。

橋是瞭解姑蘇風土人情最好處,佇立橋頭,看傍水人家,綠樹掩映。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聲音遠遠傳來,慢了半個節拍,如空谷迴音,使人恍如隔世。看蘇州姑娘上橋來了,對襟小衫幾盡是絲綢,瀟瀟灑灑。琵琶扣盤得雅緻古樸,一級級石階走過來,風情萬種,還有挽滿籃沾露香花的賣花姑娘,大橋走來,空氣中飄流這一路的花香,你看,小橋上的姑蘇風情是如此的美,橋走多了,生命的步伐調便會從容自在,所以蘇州人都悠哉遊哉的,好像生來就有一種閒情逸志。姑蘇人有了好心情,便有了消受美好自然的辛福感。

蘇州城最讓人難忘的是水巷,覺得它是城裏最大方最自然的,房子一幢幢清水出芙蓉般在河邊亭亭玉立着,河水想流就直截了當的流下來,想出門就訪友了,走出家門踏上河埠在跳上船就凌波而去。每天看到河裏的是來來回回的船。甚是一番熱鬧。閒下來,安安靜靜對着窗外的水和天讀書,讀唐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讀宋詞“過盡千帆皆不是”。蘇州的水巷裏的河上沒有帆,只有櫓,那就改成“過盡千櫓皆不是”吧。你想起許多發生在蘇城裏纏綿悱側的故事,對着靜靜的流逝的河水發呆,有丁丁冬冬的評彈索絃聲。隱隱傳來不知唱的又是哪一對才子佳人的命運。­蘇州的水巷是萬千變化的,神奇莫澈,春秋晨昏,各有不同,蘇州水巷的寫不盡,畫不完的!­水巷還有低低的河埠和高高的風火牆,還有石庫門,石井和河畔人家…。那都是一道道優美的風景。

我們開始踏進蘇州小巷,人們會感覺一種靜,一種深入骨髓的靜。是的,比起其它城市,蘇州顯然少了一份浮躁之氣,多了幾份清幽之氣。這清幽之氣就來自蘇州小巷,來自小巷裏散發清韻的青石板,來自小巷 裏簡潔的石庫門,來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古民宅。這讓人靜的蘇州小巷的清幽之氣由來已久,是從許多宋版線裝書飄逸而出的,或從明清青花瓷裏盤旋而至的,或從古城庭院深深的園林裏散發出來的。那伴崑曲票友們咿咿呀呀的笛聲裏迴環往復的,是窮極一樓閣廊台之變化的蘇州園林裏修煉而來的,在茫茫的夜裏,看月光下故蘇城,千家燈火匯成古城的温馨。

看着河裏劃過的船,感覺從“夢中搖來,向夢漂去”蘇州的橋。水巷,小巷讓我在蘇州城裏踏這靜謐與愜意。看這枕河的尋常百姓家的花也枕河,再看到村池裏的鴨就知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古宅上空的綠樹與繁花,讓姑蘇城更加的靜謐。( 文章閲讀網: )

柔情盪漾的故蘇水鄉讓你感受活在當世的人間天堂,是最美,最靜,最清幽的地方。

蘇州水鄉的導遊詞 篇2

蘇州,是江南的漁鄉、米鄉更是水鄉。

清晨,天邊剛剛泛起紅暈,鳥兒都沒鳴唱,山也靜靜的,蘇州人家就提着油燈,架着小木船在湖泊中輕輕盪漾,趁魚蝦都沒醒來之時,拿着大網叉,挖起一網泥漿,在湖水中分揀出小魚小蝦,給水田裏的大魚吃。太陽露出半邊臉時,小木船上就有了一小堆魚蝦了,回到自家的田地裏,在種水稻的綠色水田中放養着的魚已經開始活動了。這時,男人們扛着一桶桶魚蝦,用大鐵叉往水田中撒,大魚們就衝上來翻滾着,把魚料一搶而空,吐出幾個打泡泡,大概是在表示感謝吧。

當太陽完全升起時,湖邊往往會有一羣水娘們划着一個個圓圓的大木盆,在水中拉起一種綠色和紅色相間的植物,摘下上面的果實,那是水菱。她們的動作是那麼的輕快,還不時發出一陣陣銀鈴般的笑聲。倘若你走過去,她們會用一種方言熱情的跟你打招呼,或是剝出幾個剛採的小水菱遞給你。白嫩的水菱,就像那些蘇州水娘們的笑臉一樣可愛,咬一口,一股清涼的感覺直沁肺腑!

他們的屋後假使有一條小溪,那麼在夏天月明人靜的夜裏,常常會瞧見一些孩子,拿着小手電,提着根木棍,在消息中捉青蛙。蒸、爆、炒......無論哪種燒法,孩子們捉回來的青蛙,被水娘們一做,就成了一道美味。

蘇州,不論什麼,都與水有關,是名副其實的水的故鄉。

蘇州水鄉的導遊詞 篇3

同裏,對很多人來説仍很陌生,但在江南一帶,她已是顆燦爛耀目的水鄉明珠、旅遊新熱點。 如果你一起嚮往周莊那東方威尼斯的韻味,那就更加不能錯過同裏。 同裏鎮位於太湖邊、運河旁,四周為五湖環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同裏,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裏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於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裏”,同裏之名,由此而來。

現在的同裏,在“保護古鎮,開發旅遊”的規劃下,先後完成了“一園”、“二堂”、“三橋”和同裏湖旅遊度假村的項目。目前正積極恢復耕樂堂、計成故居、丁字河道、南園茶樓、珍珠塔等景點,務求以最佳旅遊風貌,重現千年古鎮的風姿。 歸納各景點特色,同裏主要有三多:橋多,明、清建築多和名人雅士多。我們不妨逐一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