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四湖夜遊導遊詞

兩江四湖是桂林的特色景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兩江四湖夜遊導遊詞,歡迎參考閲讀!

兩江四湖夜遊導遊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桂林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歡迎大家遊覽桂林市環城水系,我叫X X X,擔任此次遊覽的導遊,我和船上的所有工作人員將竭誠為大家服務,

希望各位給予支持、配合,使大家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舍利塔 在發船之前,請大家看行船前方有一座白塔,那是舍利塔。原塔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塔前原有唐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金剛經》碑,已毀。現存舍利塔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為過街式喇嘛塔,此塔通高13.22米,分塔基、底層、塔身、塔剎4部分。這樣的塔在全國只有2座,一座在青海,還有1座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座了。

基礎設施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船上的基礎設施,今天水上游覽安全是大家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每位乘客座位下方有救生衣,另外我們船上有水手,有專職攝像師為大家服務。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船上禁煙,喜歡吸煙的朋友不妨忍耐一會,喜歡攝像的朋友,請到遊船進湖之後在到船尾甲板上進行,現在我們處在的是桃花江,桃花江和灕江由於水是比較複雜的,為了大家的安全請大家等到遊船進湖再到船尾甲板上進行拍照攝像,進出船艙的時候,請注意腳下安全、不要碰頭。為了保障大家在遊覽的旅途中有個良好的試聽環境,請各位遊客將説話的音量自動調小,以免影響到其他遊客的試聽,謝謝大家的合作。請大家隨身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以免丟失。帶小孩的家長,請照顧好小孩。

遊覽路線

現在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今天的遊覽路線,我們從文昌橋碼頭出發,先遊一段桃花江,然後過一個榕湖雙船閘,將遊船抬升4米左右,進入四個內湖遊覽,依次是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遊覽完內湖之後再通過一個木龍湖升船機,使遊船下降3米左右,遊覽一段灕江,最後在解放橋碼頭靠岸,整個行程大約80分鐘左右,現在大家所在的是桃花江水域。

桃花江 舊名陽江,發源於桂林市靈川縣境內的中央嶺東南側,由北向南流經桂林城西側,全長18.4千米,往東南匯入灕江,是灕江的主要支流。傳説江的源頭有華巖洞,經常有桃花瓣從洞中流出,故名桃花江。桃花江上游兩岸有很多夾竹桃,每當桃花盛開的時候,花瓣掉落江中,場景十分美麗,所以有詩讚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特別是深秋的夜晚,月光灑在江面上有“陽江秋月”之説,也是桂林古八景之一。

勝水壩 請看行船右方,橫卧在陽江故道上的是虹橋,又名勝水壩,東西橫向,長100米,寬20米。全用長方形巨石平鋪,並有由北而南的斜坡。始築於明洪武九年(1376),它既分引了陽江水進城南護城河,向東流,經象鼻山流入灕江,又能使灕江洪水越過堤壩,由陽江故道(今寧遠河)匯入灕江。取名“虹橋”,是因該壩橫卧水中,“隱如長虹”,又名“勝水壩”,是取“壩勝於水而城得水之濟”之意。

南門橋 前方即將通過的是南門橋,它位於桃花江中山路之上,是貫穿桂林市南面的一個重要橋樑。這座橋是有三座橋構成,中間的一座是明國時建成,旁邊的兩座是92年擴建成現在大家所看的的樣子。 獨角亭 通過南門橋之後,在大家的左前方有一座子,大家可以看到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亭子的下面部分,只有一隻腳,所以我們稱它為獨角亭,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使其佔地面積小,不妨礙行人的觀賞同時也減少洪水的浸泡。

朱紫牌坊 前面有座高大雄偉的朱紫牌坊。為什麼在此處建牌坊,據《臨桂縣誌》,西門外有叫牌坊腳的地方,原先應建有牌坊。此牌坊的東側有一浮雕取名“朱紫高升”,因旁邊有一朱紫巷而得名。大家知道唐代官員服飾五品以上為硃色,三品以上為紫色。因此“朱紫”指高升的意思。這裏預祝大家步步高昇。 西門橋 在前方我們即將通過的是西門橋。西門水泊西門橋在宋代時是拖板橋,民國時建成3孔石拱橋,後毀於戰爭。過河要靠渡船或涉水,碰上水大,時有遇難者。解放後,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現在已進行了裝修。

西門橋的東南側的堤岸上有一浮雕,取名“西門水泊”,是説此處以前經常停泊許多船舶。 兩江四湖桂林市的水上游覽,古已有之,到了宋代,環城水上游覽成為一種時尚。但到以後,由於淤塞,江湖隔斷,城內水上游覽逐漸消失。1998年9月18日,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設桂林市環城水系的構想,把桂林市中心區的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貫通,所以又稱為“兩江四湖”工程。該工程自1999年8月23日正式啟動,20xx年5月2日,兩江四湖通水並首航成功,同年6月2日,一期工程竣工並正式通航。兩江四湖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市的生態環境,使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並被評為“桂林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一個城市”。

攝影介紹

今天大家遊覽兩江四湖,相信很多遊客出門在外都帶來數碼器材將自己看到的美景拍攝下來,那麼如何在一艘移動的遊船上很好的拍攝到風景照片呢,現在由我們船上的攝影大師為大家介紹一下。

榕湖雙船閘 桂林的地勢非常的獨特,是湖高江低的,所以待會我們將通過第一道建築物榕湖雙船閘,將船抬升4米左右。它位於榕湖與桃花江的連接處,是實現內湖與外江環城通航的一個重要控制性建築物,它是利用三峽大壩的原理,水漲船高、水降船落,蓄水與放水的過程。今天各位遊客將可以體驗一下蓄水的過程。當兩隻遊船在閘內停好之後,我們船尾的人字大門將會放下,將桃花江水與閘內斷開,實現蓄水。大家可以看到牆壁上的水痕,待會我們的遊船將會升到水痕的地方,使船底與前方湖水持平,前方的下沉門下降,我們就可以進入內湖了。

榕湖 過了榕湖雙船閘,就進入了內湖。榕湖東西向長860米,平均寬度110米,水域面積約9.46公頃。

信義橋進入榕湖,首先穿過信義橋,該橋的設計與榕湖景區、少年宮等以青少年活動為主題的周邊環境相協調,橋墩呈“V”字型,橋上兩邊各有一道拱圈,橋型線條優美別緻,橋拱天面繪有想象豐富的兒童畫。橋長57米,橋寬26米。 榕湖飯店 通過信義橋,在左方就是我們的國賓館——榕湖飯店,曾多次接待國家的領導人國外重要賓客,也是桂林最早開放的涉外賓館。

我們遊覽的榕湖之所以叫榕湖,是因為一棵千年古榕樹,它在行船的左前方沿岸邊上,高18.6米,胸徑1.62米,冠幅直徑32米。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被貶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路經桂林時,曾系舟於這棵榕樹下。為紀念他,並修造一艘短篷石船於湖上,後人立碑“黃庭堅系舟處”。古榕樹後面有個古老的成名,古南門,又名榕樹門,建於南宋,當時叫威德門。“古南門”三字系郭沫若所書。

古榕雙橋 前面即將通過的是是古榕雙橋,該橋以中國著名橋樑——頤和園中玉帶橋的橋型為基礎,並發展為雙橋形式,漢白玉的近似滿月的橋拱卧於清波之上,充分體現了兩水夾明月,雙橋落彩虹的意境。橋長22.6米,單橋橋寬4米。

北斗橋 行船左側那彎彎曲曲的橋是北斗橋,因橋上的七根燈柱的佈局與天上北斗七星的佈局相同而得名。而與北斗橋相連的這座小島,被稱為湖心島,島上小橋流水、 清幽恬靜,是休閒的好去處。 玻璃橋 前面大家看到的是一座造型優美、晶瑩剔透的小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部採用水晶玻璃材料裝修的橋樑,兼美觀與實用為一體的玻璃橋。

陽橋,前方我們將要經過的是一座三跨變截連續的橋樑,叫陽橋,長 34 米,寬 50 米。該橋歷史悠久,在宋代叫青帶橋,又叫通濟橋,為木橋。因建在陽塘之上,明代時更名為陽橋。橋拱下以及橋下兩邊牆壁刻有表現桂林山水及桂林人文故事的浮雕。 杉湖 湖與湖之間以橋來區分,

遊船通過陽橋之後,我們來到第二個湖——杉湖,東西長約390米,平均寬度180米,水域面積7.02公頃,是四個湖中最小的一個。杉湖與榕湖,都是宋代人工開掘的桂林城南護城河,合稱陽塘。

日月雙塔 杉湖的標誌性建築就是前面高聳的日、月雙塔。

日塔用銅材裝修,金碧輝煌,高41米,共 9 層,是中國最高的銅塔;月塔用琉璃裝修,莊重典雅,高35米,共七層。在湖面下,兩塔之間建有18米長的水族館,把雙塔連接起來。日月為明,象徵着桂林明天更加美好的意思。接下來我們會有幾分鐘的時間給大家拍照留影,想要拍照的遊客請聽從工作人員的安排到船尾的甲板上進行。請大家注意腳下安全,進出船艙不要碰頭。

我們的遊船到此,將會原路返回一段路程去遊覽桂湖及木龍湖,大家可以再次欣賞榕杉湖的美麗景色。

下面我們要連續穿過幾道密集的橋樑。

榕溪橋 前面是榕溪橋,該橋橋型與我國著名石拱橋----趙州橋的橋型相似,橋長26米,橋寬8米。橋拱有各種字體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浮雕。

迎賓橋 迎面是迎賓橋,它將西方的凱旋門的建築形式與我國古代吊橋造型完美結合在一起。

迎賓橋是專供入住榕湖飯店貴賓乘車出入的橋樑。橋長35.50米,橋寬6.50米。迎客門門拱雕刻着盛開的蓮花,栩栩如生,象徵友誼純潔,和平長存。門頂有中國56個民族兄弟姐妹的浮雕,形象生動,象徵着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及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 麗澤橋 接着要穿過的是麗澤橋。麗澤橋是中國第一座自錨式柔性鋼桁樑懸索橋,就是橋樑承受的力全部通過懸索和兩根主纜傳遞到橋塔上。該橋的鋼樑與鋼樑之間靠一個個螺栓連接,共有8萬多個螺栓,橋面上的燈光以地燈為主。

現在我們已進入桂湖水域。桂湖南北向長約1700餘米,平均寬度110米,水域面積約16.6公頃,是四個湖中最大的湖。在宋代就是城西的護城河,據記載,最寬處達120 米,最深 6 米,易守難攻,因此,當時的元軍和明軍攻打桂林的時候 3 個月都攻不下來,後來想辦法把水放幹,才攻入桂林城。

觀漪橋 前面是觀漪橋,採用了拱橋的外型、樑橋的結構,3個連續的橋拱突出了橋身的通透與輕盈。

4根橋頭柱飾分別代表着杉湖、榕湖、桂湖與木龍湖。橋長115米,寬44米。觀漪橋的3個橋拱下面的彩繪分別表現了兩江四湖工程顯山露水、連江接湖、引水入湖的歷程。

寶賢橋 前方要穿過的是寶賢橋,寶賢橋是桂林市第一座採用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建造的橋樑。該橋採用簡潔柔和的裝飾石材,雕刻精美。整座橋就是一尊巨大的石雕工藝品。橋長47.24米,寬12米。

水杉 現在順着行船前方,湖岸出現了一排樹幹挺拔、氣勢不凡的樹林。此景叫“水杉列陣” 。這種高大筆直的樹3 木就叫水杉樹。水杉是我國珍貴孑(jie)遺樹種之一,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而水杉樹的葉子也會隨着一年四季的交替, 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很有觀賞價值。

樟樹 通過寶賢橋之後,請大家將目光轉向行船的左前方,在這湖邊是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大家可以發現這樹的根系非常發達,穿過了圍牆插入水中,不知道各位遊客能猜得出它是什麼樹麼?其實是一棵樟樹,具有吸塵防蚊的功效。下邊的 “樹根”密佈,遠看真假難辨,而實際上是人造的。因樟樹離地面太高,影響景觀, 於是建造了這一組以假亂真的人造樹根, 就把樟樹、湖岸、湖面融為一體,成為了

一個新的景點。 老人山 西岸有一座山,狀似一位頭戴風帽的慈祥老人,待我們進入灕江,遠望此山更像。這座山叫老人山。老人山從地質上説,它的生成年代相當久遠,大約是在3.67億年前至3.74億年前在淺海中沉積,它形成數十萬年以後,才有了疊彩山,又過幾十萬年,伏波山、象鼻山、獨秀峯等才陸續出現,是名符其實的“老人”

西清橋 老人山前的這座橋叫西清橋,為步行橋,橋身裝修全部採用名貴的紅松木。橋長48.8米,寬4.5米。傳説是由大科學家牛頓在英國倫敦教書時親自設計並建造的數學橋,整座橋沒有用一顆釘子和螺絲固定,後來有人想探究奧祕,曾把橋樑拆開,卻無法復原。實際上這座橋是英國橋樑設計大師威廉姆·埃斯里奇在遊歷東方以後,受中國橋樑的啟發而設計的。其橋身相鄰桁架之間均構成11.25度的夾角,在18世紀,這種設計被稱為幾何結構,故名“數字橋”。

寶積橋 接下來要穿過的是寶積橋,寶積橋因位於寶積山下而得名。橋身採用中國古代城牆形式設計建造,以達到與寶積山上宋代城牆遺址等周圍歷史人文景觀相協調的效果。該橋的橋型設計為桂林所獨創。橋長50米,寬24米。橋拱下用陰刻手法描繪了3萬年前寶積巖人的生活狀況。

寶積山 大家看到湖邊有一座燈光打造的五顏六色的山,它叫寶積山,寶積山以山坳奇石壘如珠寶而得名,寶積山西北麓有華景洞。洞內空明軒豁,地面平坦,有支洞盤旋而上,曾塑有鬼谷子像。山上還遺存宋代 300 餘米城牆及便門,南麓有寶積巖,發現了距今 3 萬年的古人類化 石和文化遺存,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是桂林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

木龍橋 下面我們要經過的這座橋是木龍橋,因橫卧在木龍湖之上而得名。通過木龍橋大家就可以發現,橋下宛如桂林的溶洞,“唐碑西安,宋刻桂林”,桂林除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稱處,還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譽。而現在我們要經過的這座木龍橋就可以欣賞到桂林的摩崖石刻文化。

木龍湖 過了木龍橋,我們就進入到木龍湖宋城景區。木龍湖景區的建設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參照清明上河圖中的一段而 設計建造的。

疊彩山 我們看到的是疊彩山的北麓,它的最高峯是仙鶴峯,因山峯酷似仙鶴而得名。山峯上部有仙鶴洞,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有線電報機房曾遷至洞內。現闢為“仙鶴碑林”,摩崖多幅現代書畫作品。瞻鶴洞前原有一座長方形的青磚灰瓦平房,是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長葉挺在桂林被國黨祕密囚禁的地方,已不存在。

接下來大家可以欣賞行船右方的一段民樂表演 疊彩橋 前邊這座優美精巧的橋樑暫名叫疊彩橋,設計靈感來源於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仿此橋而建的木龍橋,白天象一條身姿矯健的蛟龍橫跨木龍兩岸。入夜,燈火齊明,它又象一道絢麗的彩虹,彷彿是《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上的虹橋飄落在木龍湖上。)

木龍塔 前方看到的這座塔是木龍塔,它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37米,是典型的樓閣式寶塔。

銅鼓舞 現在我們城牆腳下的為大家帶來一段銅鼓舞,迎接各位遊客的到來。

疊彩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疊彩山的北面,疊彩是桂林的名山,唐代桂管觀察使元晦《疊彩山記》雲:“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這裏是觀賞、品味“山以石紋橫布,彩翠相間”的最佳位置。

木龍湖升降機 現在我們要通過的是第二道建築物木龍湖升降機進入灕江。木龍湖升降機是連通灕江與四湖、實現內湖與外江環城通航的重要控制性建築物,是中國第一個載客觀光用垂直升降升船機。木龍湖升船機最大提升荷載為74.4噸,最大升程為3.54米,採用濕運過閘形式,即遊船駛入升船機的水廂,經過捲揚機,使遊船下降3米左右,再駛入灕江。就像我們乘坐的電梯一樣,經過捲揚機,從2樓下降到1樓。整個過程大約3-5分鐘,請大家耐心等待一下。

灕江 現在我們已進入灕江。灕江發源於桂林市興安貓兒山,由北向南流經興安、靈川、桂林城區、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桂林段49.3千米。灕江晶瑩清澈,奇峯夾岸,是巖溶地形發育最典型、豐富和集中的地帶,有“百里畫廊”之稱,是享譽世界的黃金水道。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劉克荘的“千峯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等千古名句對灕江作了精彩的描繪和熱情的歌頌。現在遊船要從疊彩山的東面通過。疊彩山前有木龍石塔,高4.34米,建於唐代,是中國最古老喇嘛式石塔。石塔前是木龍古渡,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來桂林考察時,途經木龍古渡。這裏也是著名影片《劉山姐》中劉山姐與莫老爺對歌的拍攝地。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疊彩山主峯明月峯,以高、險、秀著稱,以峯高可攬明月,故名明月峯。峯頂有拿雲亭,狀其高,可抓住雲彩。若登上此峯,雲山、城景、江水盡收眼底,是遊人必登的山峯。1963年1月,朱德、徐特立、吳玉章、謝覺哉四老同登此峯,並在峯頂留下唱和詩。當時朱德77歲,徐特立87歲,朱德《登疊彩山贈徐老》詩:“徐老老英雄,同登明月峯。登高不用杖,脱帽喜東風”,給名山增輝,激勵人們奮發努力,不斷攀登高峯。此峯又被譽為英雄峯,諸位是英雄的,不妨去攀登一下。

灕江東岸還有一座一半山體插入灕江的山——伏波山,伏波山得名有很多種説法,主要是兩種,一個是因山體阻擋住波濤,有伏波平浪的意思,故名伏波山。另一個是傳説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安南時曾在此駐軍,其有神力,可以一箭穿三座山,後人為了紀念他,則名伏波山。伏波山景區內還有伏波晚棹、大鐵鐘、千人鍋還珠洞、試劍石等景點,喜歡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

解放橋 前面的大橋是解放橋。宋代時此處有由船體相連而成的拖板橋,叫東江橋。明代重修,更名永濟橋。清代又多次重修。當行人踏上浮橋,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柳色青青,波瀾驚起,景緻迷人,故有“東渡春瀾”之説,為桂林八景之一。民國28年(1939)12月~30年(1941)8月建石墩木桁架上承式簡支橋,定名中正橋。日軍侵桂時,二、三孔鋼樑被炸斷,光復後,設浮橋。1951年2月~7月,在中正橋原址,利用原墩台,建鋼木合構桁架橋,為紀念桂林市解放,命名為解放橋,以後幾次改建。現在的解放橋為五跨空腹箱型連拱造型,是從40個方案中挑選出來的。橋型優美,氣勢宏偉。該橋橋面寬45米,相當於舊橋橋面的3倍。

現在,我們這次遊程就要結束了。請大家在座位上坐好,注意安全,待我們的工作人員將船停好方能下船,謝謝大家對我們工作的支持,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諒解。

歡迎各位再來桂林,再次遊覽兩江四湖,我們的遊船到此結束,祝各位遊客旅途愉快,謝謝各位遊客,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