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導遊詞(精選10篇)

白塔導遊詞 篇1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

白塔導遊詞(精選10篇)

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

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雲”之譽。

上層室內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餘件。

白塔導遊詞 篇2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後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羣,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羣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餘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葱葱郁郁的橡膠樹林,塔羣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 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着8個小塔,分佈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裏都有一個佛龕,佛龕裏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的“天笛”,山風吹來發現叮叮噹噹的響聲。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美。

據説,這組佛塔最初建於傣歷565年(1220xx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設計、建造、典禮等資料,貝葉經上都有記載。近幾年,政府撥款將羣塔修飾一新。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羣眾,還要在塔前舉行歡慶儀式,男女老少都圍塔跳“依拉賀”,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這組羣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現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地佛教傳説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時正在籌建這組羣塔,但卻不知建在哪裏好,釋迦牟尼知道後,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裏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羣塔。

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説釋迦牟尼講經時,天氣很熱,講得口乾舌燥,打發7個小夥子下山到寨子裏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幹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裏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羣塔,總要向着那個填不滿的腳印裏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其實,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早於建塔前1 000餘年,他也未曾到過雲南。這個傳説,只是佛教徒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祕性而創造出的神話。

白塔導遊詞 篇3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説:“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揚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白塔導遊詞 篇4

遊客朋友們,您們好,歡迎您到北海公園參觀遊覽。

當您走進這座有着近千年歷史的皇家園林,當您仰望美麗的白塔感受着人間仙境般的秀美,急於要走進園中去享受北海山水的時候,我建議您駐足留步,用您幾分鐘的時間,聽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的總體概況,為您的參觀遊覽做一個導遊。

北海公園是我國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這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園林開發始於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金大定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166-1179年)世宗完顏雍(yōng)又在遼初創的基礎上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離宮—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即北海和中海是太液池,瓊華島如”蓬萊”,團城為”瀛(yíng)洲”,中海犀(xī)山台似”方丈”。並將北宋汴京艮(gèn)嶽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將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七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742-1779年)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後,1925年北海闢為公園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傑作。全園佔地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39萬平方米),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

走過由漢白玉雕琢的永安橋、穿過堆雲牌樓,您就來到了瓊華島。瓊華島上樹木蒼鬱,殿宇櫛(zhì)比,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誌。走進永安寺的山門,拾階而上您可以登上白塔。關於永安寺的壯麗景觀我將在您到達時詳細介紹。您走下白塔沿島步行,你可以欣賞到又一些美景。西側,那裏有著名的“閲古樓”內存有三希堂法帖,它是享譽世界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集成。西北面被一組沿湖長廊所環抱,北面山坡上,可見到相傳為秦漢時期的文物“銅仙承露盤”;東側山腳下是瓊島春陰碑,它是老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半月城”亦稱般若香台,在東坡依山而建;下面是“般若香台牌樓”,過“陟山橋”折而向北就來到東岸景區。

沿湖建有北京目前歷史最悠久的船塢;環湖的垂柳掩映着東岸的著名景點——濠濮間、畫舫齋。

濠濮間是一處馬蹄形小山圍成的水潭,在這座人工建造的皇家園林中現出它獨特的野趣。由濠濮間向北就是畫舫齋,著名的古樹——唐槐就在其中,畫舫齋以其寧靜、幽雅的園林意境名揚中外。出畫舫齋西門就可看到清代“先蠶壇”的大門。從先蠶壇北過橋向西而行就到達北岸景區。

北岸景區從東到西佈滿景點:東側有靜心齋——人稱“乾隆小花園”、大西天景點有西天禪林喇嘛廟建築羣,“華藏界”牌樓、“天王殿”、金絲楠木建成的“大慈真如寶殿”、九龍壁等建築;九龍壁西南是“快雪堂”“鐵影壁”,再往西您就看到了北海五龍亭、闡(chǎn)福寺、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

從小西天極樂世界殿出來向南,可以從北海公園西門出園,也可乘遊艇回到瓊華島由南門出園。

北海園林博採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您每到一個景點遊覽,我都將伴隨您,為您做更詳盡的講解。

白塔導遊詞 篇5

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20--年,十一假期期間,獨樂寺白塔寺聯票價格是40元。

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獨樂寺坐落於薊縣西關口北面,始建於唐代,重建於遼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據説安祿 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山門的門楣上,懸掛着一塊醒目的的牌匾,上書“獨樂寺”,這三個大字頗有來歷----出自明朝嚴嵩之手。 觀音閣高23米, 木質,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 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3層式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着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杆圍繞着建成的暗層。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台,直入頂層覆鬥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 獨樂寺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的著名旅遊景點。

景點簡介: 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於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迴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藏有銅製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於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曾珍藏着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百尊,工藝和藝術水平很高。殿內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

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築,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於"十年動亂"之中。現在大悲院後殿裏一尊高3.6米,寬4 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於1984年精心設計、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傳統佛教藝術與現代造型藝術於一體。

在設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温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後展出手臂的做法,採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麼多的手,每隻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着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都有變化,都有聯繫,彷彿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美,又富有音樂。

白塔導遊詞 篇6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着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格完美結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白塔導遊詞 篇7

揚州的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鋭減,窈窕氣質倍增了。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

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説:“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最佳旅遊季節揚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温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其氣候主要特點是: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濕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揚州冬季偏長,4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

白塔導遊詞 篇8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着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格完美結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白塔導遊詞 篇9

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20xx年,十一假期期間,獨樂寺白塔寺聯票價格是40元。

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獨樂寺坐落於薊縣西關口北面,始建於唐代,重建於遼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據説安祿 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山門的門楣上,懸掛着一塊醒目的的牌匾,上書“獨樂寺”,這三個大字頗有來歷----出自明朝嚴嵩之手。 觀音閣高23米, 木質,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 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3層式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着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杆圍繞着建成的暗層。閣內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又是國內最大的觀音塑像。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台,直入頂層覆鬥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 獨樂寺自創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的著名旅遊景點。

景點簡介: 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於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迴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藏有銅製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於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曾珍藏着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百尊,工藝和藝術水平很高。殿內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

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築,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於"十年動亂"之中。現在大悲院後殿裏一尊高3.6米,寬4 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於1984年精心設計、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傳統佛教藝術與現代造型藝術於一體。

在設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温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後展出手臂的做法,採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麼多的手,每隻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着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都有變化,都有聯繫,彷彿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美,又富有音樂。

白塔導遊詞 篇10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於景洪市大勐龍鄉曼飛龍寨子後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3公里。 塔羣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

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五六年(1020xx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築。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有佛龕,內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羣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