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的導遊詞怎麼寫

遵義的導遊詞怎麼寫【1】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做客積善之家的餘慶縣。今天我們將要遊覽觀光的是雲貴高原上一座美麗的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我是你們本次遊覽活動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肖,我身邊這位是咱們的出遊伴侶張師傅,張師傅已有十年的駕駛資歷,車技精湛,並且有豐富的在喀斯特山區驅車的經驗,是我們行程中的保護神。

遵義的導遊詞怎麼寫

朋友們,在大家憑窗遠眺島湖相連的高峽平湖之時,我將向大家簡要介紹飛龍湖的基本概況:在構皮灘水電站修建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攔壩人工湖泊,因其形狀似一隻騰空而飛的巨龍,故把該湖泊取名飛龍湖。湖區總面積23k㎡,由34個孤島和眾多半島組成,形成了“湖連谷、湖中峽、峽湖相間”的獨具匠心的水上景觀,極具觀賞價值。湖區平均氣温為16.4℃,夏季為25.4℃,冬季為7.6℃,適宜於各個季節遊覽。此刻看完了水面上變幻莫測的雲霧之後,相信大家也像我一樣被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所折服了吧!同時也期待身臨其境去感受這大自然的恩惠吧!不過在下車之前,請大家仔細清點自己的隨身物品,不要遺落了東西,同時在景區遊覽時,請記得愛護環境,不要亂扔垃圾。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正是橫在亙湖邊的“天下第一飛龍長廊”,該飛龍長廊全長999m,寬7.8m,高4.5m,可容10人並排而行。該龍的頭部正對飛龍湖區,同時向外噴灑着甘露,寓意了一種祥瑞的美好意境。該龍身通體金黃,暗合了古代傳説中祥龍的形象。踏入長廊,大家不妨閉目冥想身處龍腹,凌空而飛的壯麗景象。此刻,大家還不趕快拿起手中的相機將這美好的一幕定格,並給家人帶去那份美好的遐想。

走完近一千米的長廊,我們便進入了另一番景象,這裏有不一樣的民居——竹樓,不一樣的民俗民風,這裏世居的少數民族苗族朋友,他們不僅能歌善舞,更熱情好客,他們在農閒十分會歡聚一堂自編自唱,並且會用獨特的油光水滑的烏江鰱魚招待來自遠方的客人,這時掬一口特色的小葉苦丁茶,吃一口烏江鰱魚,賞一下水上音樂噴泉,這種意境豈不快哉美哉。

看完了民族風情,我們又一次踏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從湖邊到山邊,綿延數裏的荷花讓人好不喜歡,竟不知不覺聯想到了楊萬里的那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刻這個季節荷花朵朵雖已變為蓮蓬累累,但是朋友們不難看到另一番景象,勤勞的農家女正唱着山歌,採着蓮蓬,喜獲豐收。朋友們也可以自己去體驗採蓮的樂趣呢。若能在雨天的荷田觀景亭中小憩,細細品味古人説的“留得殘荷聽雨聲”,漫賞“無窮碧”的晶瑩剔透、翠綠欲滴,那將是何等愜意的一幕啊!

飛龍湖平均水深200m,湖面最寬處為200m,最窄處為50m,船閘符合500噸位以下的船舶航行。覽湖而不能戲水想必是一種遺憾,現在我們將泛舟湖面,去感受人在畫中游的美妙意境。順流而下,我們就看見了一個半浮於湖面的洞口,該洞名為石家洞,據説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大渡河兵敗後,其族人逃到貴州曾在這個洞中避難。據當地村民説,石家洞有四個洞口,三個在臨江的峭壁上,它們分別是正洞、方洞、扁洞。而且方洞的頂部還有“太平天國,天下太平”八個大字,其石壁上還有這樣的題詞:“險甲天下天險,萬兩黃金徒自有,不如山頭一局棋,楚子滎陽弘林永曆元年”[1]。這些過往今時今日我們已無法考證,但它仍是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緬懷歷史,不禁思緒萬千。但這一湖山水還等着我們觀看呢,可不能辜負了這旖旎山水的期許。拍照的朋友們請注意自己和相機的安全哦,可不能因為貪戀美景而“濕身”呦。當然這只是玩笑了,因為我們坐的又不是八十年代的竹排,安全是絕對有保障的。

至此,我們的飛龍湖一日遊就告一段落了,坐上咱們開往飛龍大酒店的旅遊車,我將向大家介紹沿途的民俗民風,以及當地的特色小吃,好讓大家收拾起遊玩時的好奇心,再次憧憬着下一站的旅途。

海龍囤遺址導遊詞【2】

一、介紹

所處位置及地形

海龍囤遺址位於遵義西北30餘公里處的太平鄉龍巖山,又名龍巖囤。它居羣山之巔,羣山環峙、孤峯挺立,形如細頸葫蘆,北、東、南三面臨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 ,全是絕壁;後為一蒂,僅羊腸小道通到“白雲台”、“金鼎山”一帶的深山大箐。面積1.5平方公里,植被完好,山川險峻,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年代

據文獻資料推斷,海龍囤的始建年代應不晚於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是在抗蒙的大背景下出現的軍事屯堡。此後歷經修葺。明萬曆年間,楊應龍主政播州時進一步加固城牆,並於囤前築九關,意欲使之成為“子孫萬代之基”,不料卻在不久後的1600年初夏毀於“平播”的戰火。

背景歷史

唐朝時,以當今遵義為中心的“播州”廣大地區被“南詔國”彝人佔領,公元876年,朝廷派楊端前來平亂。事平後命楊端“世襲”播州,建立了持續七百餘年、共29代的楊氏土司政權。

明朝末年,楊氏29代“土司”、驃騎將軍、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與川、渝地方發生矛盾,後激化為軍事衝突、演化為叛亂。1600年,國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後傾全力調8省之24萬軍隊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龍巖囤”被焚燬,後又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為“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播州從此“改土歸流”、分為兩府,一曰平越府,劃與新建的貴州省;一曰遵義府,隸屬四川省。

挖掘過程

20xx年3月,貴州省文物局正式啟動海龍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4月2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銜的聯合考古隊在副所長李飛的帶領下進駐海龍屯,展開田野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使用了全站儀對考古現場進行全面測繪、進行三維激光掃描和航拍與航測。 海龍囤完全是一座城的建置。其規模龐大,佔地1.59平方公里,城垣、城門、月城(甕城)、衙署、軍營、校場壩、敵樓等一應俱全。城牆狀似“9”字形,繞山巔一圈,囤前留一條“尾巴”隨山勢逶迤而下,東南接山險,接近於“一字城”的設置。東西兩端城牆保存較

完整處,高達七八米。囤後設後關、西關、萬安關三關(後兩關為吊橋關),兩兩圍合為土城、月城,形成兩重甕城的格局。囤東上囤道沿城牆蜿蜒,必要處設以關隘,以扼其要,如今尚存者有鐵柱、銅柱、飛虎(三十六步)、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內沿城牆的高地及險要處,遺有“四角亭”

“繡花樓”等遺蹟,可能為查看敵情的敵樓。囤內最核心的遺蹟,是坐落於中央偏西處的兩組規模龐大的建築羣,居南者當地人稱“老王宮”,居北者為“新王宮”,彼此相距約200米。均因山取勢,從東北向西南逐級抬升,佔地各2萬平方米左右。

“新王宮”是此次工作的重點區域。由於大量遺存裸露於地表,工作中採用了調查、勘探、試掘與發掘相結合的辦法,基本釐清了它的總體格局。環“新王宮”城牆的發現,是此次發掘最大的收穫之一,它框定了“新王宮”的範圍,使釐清格局成為可能。城牆土石混築,長504、寬近2米,保存較好處尚高出地表1米許,多處則未在地表留有痕跡,因此長期未被發現。“宮牆”圍合的“新王宮”面積達1.8萬平方米。其內建築因山取勢,大略分作五級,逐級抬升。其規制:正堂居中(今海潮寺),前有天井,側有兩廂,中為甬道,前為九級踏道,前為大門,兩翼有八字石牆,外接“宮牆”,門前復為踏道。正堂後有穿堂,後接建於高台上的後堂(F7),此為正衙,面闊五間,明間設須彌座雕龍石榻,傳為楊應龍“寶座”,今座尚存,榻已佚。此一組建築構成“新王宮”的中軸線,方向為38°,正前有山巒遙遙相對。鎮於“新王宮”中央的海潮寺始建於平播後不久的1603年,後歷經多次重修。中軸線兩側由多棟建築組合而成的數重院落櫛比鱗次,不完全對稱。後堂之右(背對“寶座”、面向大門之左右,下同),有一方池(C1),中央深陷,今仍為井,與其前一屋(F1)連為一體,池中之水用暗溝經F1底向右引出。F1與後堂間有小道間隔。F1前、正堂之右,為一組兩進院落(F10),正房(F10-1)居中,磚牆厚實,設考究石窗,其前兩側有廊,中為天井,前橫一屋(F10-2),再前為庭院,有踏道上下;正房內出骨質戥子1件,陶權2件,另有鹿角等;屋內地面經後期擾動較甚,中掘深坑;結合種種,疑其為囤中府庫。F8前及其右側,尚有房屋數組,或破壞較甚,或尚未清理。後堂之左,系一組四合院式建築(F8),由正房、左右兩廂及“前廊”(破壞較甚,結構不明)組成,中央天井深陷,或兼具蓄水防火之功;天井內出石質硯台、青銅象棋子(仕)各1件,結合“嚴禁碑”中“書房聽點題單”句,疑其為書房。以上F1、F7和F8共用一石砌台基,台基高約2米。F8前、正堂左側,是一棟面闊五間的

建築,僅局部揭露;其開間不足2米,頗顯狹小,但做工極為考究,屋內墁磚二層(底層為長方形磚,上層為方磚),間鋪5釐米厚細沙;結合“左祖右社”的普遍建置,頗疑此係供奉祖先牌位的“楊氏家廟”。F8左側系一高台,因山所建的台基高約4米,民間稱“三台星”(F17),實為五台,逐級抬升,中央各設踏道;兩側山牆基用石雕梟混線,頗顯精緻;台之兩側前端設對稱踏道,居左者通往“水牢”,實系一石砌券拱通道(L2);《平播全書》記楊應龍自縊於“卧房”,明軍攻破後,於“後房”得其屍首,知卧房居於新王宮後端;結合種種,疑F17即是土司寢宮。若推論不謬,則新王宮的整體佈局遵循了“前堂後寢”的普遍模式。只是處於地形等因素的考量,寢宮未接後堂,而居於其左後方。“水牢”(L2)西鄰F9,僅對其東稍間進行了清理,發現青花瓷片上萬片,另有鐵鍋碎片、灶台、水槽等,表明此係一廚房。F9西端緊鄰城牆處,有並列二坑,設進水孔和排水孔(排出城牆外),疑係廁所。“新王宮”及其附近共探明房址20餘棟(組),限於篇幅不逐一介紹。

二、價值及研究意義

海龍囤是一處融保衞國家利益與維護土司家族利益於一體,集關堡山城與土司衙署於一身的土司城堡。它是為鞏固中國西南邊陲而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勢力聯合修建的防禦性工事,它的修建因此融合了播州楊氏長期山城防禦實踐的經驗積累以及當時中原普遍流行的築城理念,以之為代表的山城與處在穆家川的平原城一起構成了播州楊氏的城邑體系,其內中軸線對稱、正堂居中等做法,反映了土司對中央朝廷的精神認同。地方與中央的良好關係,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繁榮。楊氏的防務智慧甚至影響到釣魚城的出現,以及明清時代該地區數以百計的堡寨的修建,從這個意義上講,海龍囤是中國西南山地建築的傑出典範。

偏處西南一隅的海龍囤,與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息息相關,是中央與地方互動,家與國關係相互轉換的重要場域,是中國唐宋羈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產物,它完整見證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由羈縻之制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歸流”的演變,也見證了楊氏家族統領下播州的輝煌與覆滅。

正因此故,海龍囤的發掘,對從考古學的角度推進西南土司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

就現實而言,結合申遺所開展的考古發掘工作極大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使多方在文化遺產諸多問題上達成共識,對遺產保護產生了積極作用。發掘過程中所開展的一系列慈善扶貧及公眾考古活動,在與大眾的互動中迴應了社會的關切從而強化了學科存在的價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