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區導遊詞範文4篇

本文目錄風景區導遊詞範文湄江風景區導遊詞沂山風景區導遊詞江州義門陳風景區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陪同大家遊覽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希望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遊覽著名的東湖風景區吧。

風景區導遊詞範文4篇

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東部,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之一,整個風景區面積88.2平方公里,其中面約為33.2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東湖湖面浩渺明淨,港汊交錯,素有99灣之稱。東湖的湖面是如此的廣闊,風景是這樣的優美,那麼大家知道東湖是怎麼形成的嗎?東湖瀕臨長江,經青山港和長江相通,在江與湖之間,發育着一片沖積平原,有長達十多公里的環湖長行高地,堤內形成相對低下的凹地,每當汛期,長江水位高於地表時,凹地上游來水便無法外瀉。因此,在窪地內的積水就形成了現在的東湖。

東湖風景區包括聽濤、落雁、白馬、磨山、吹笛、珞洪六個景區,但是現在正式對外開放的只有聽濤和磨山兩大景區。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是武漢市最大的風景遊覽勝地。

進入了東湖的大門後,我們也就進入了聽濤風景區。好的,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叫做黃鸝灣,這個名是來源於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裏沿湖垂柳拂岸,湖岸綠樹成蔭,也正合杜甫的詩意。大家注意到了的這些樹木了嗎?這就是被稱為活化石的第四紀冰川時期的古老植物——水杉。在三百萬年以前它們曾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的各個地區。水杉曾一度被世界各地的植物學家認為已經滅絕了,但1945年我國森林工作者卻在湖北省利川市發現了水杉林區,這成為轟動一時的世界新聞。為了紀念這一古老樹種在湖北省首次被發現,武漢市決定將水杉定為市樹,以其剛毅堅強、剛直不阿來象徵英雄的武漢人民。像大家現在看到的一樣,水杉的葉子在每年的深秋時節都會變紅,在陽光下泛出金紅的光澤,十分耀眼。

繼續往東走,我們就到了聽濤軒。這裏周圍種有翠竹、蒼松,在迎湖面石砌的護坡上,大家可以看到嵌有蘇東坡書寫的“鬆坡”二的青石板,石板上方有幾株蒼翠的勁鬆,挺立在陡峭的巖石岸邊,為這裏的景色增添了一些神韻。在聽濤軒的斜對面就是水雲鄉。

過了荷風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三層綠瓦圓柱的樓閣,這就是聽濤遊覽區的中心——行吟閣。它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建的。説到屈原,我想大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戰國時期楚國人,他開始十分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於是他也常向楚懷王提出一些治國方針,對內實行“舉賢授能”的政策,對外實行“聯齊抗秦”的戰略,由於實施他這一套正確的方針,使得楚國一度強盛。但後來由於受到了小人的排擠,屈原被放逐到江北,當楚襄王繼位後,他又被放逐到更遠的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在江南過了二十年流亡生活的屈原目睹國家的淪亡,於農歷五月初五,在湖南汨羅江懷石投江,以身殉國,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保留了一個民族特色十分濃郁的端午節,而現在的武漢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於1950年特意為他修建了這座行吟閣,閣名出自屈原《楚辭·漁父》中的“行吟澤畔”一句。行吟閣是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22.5米,平面為一正方形。三層四角攢尖頂,層層飛檐,上面覆蓋着翠瓦,古色古香。大家看行吟閣前的這尊屈原的全身塑像,像高3.6米,底座高3.2米,通高達6.8米。塑像造型端莊凝重,表現了屈原昂首視天、舉步欲行,吟《天問》的神態,流露出詩人被放逐後悲憤鬱結的心情。

在行吟閣裏立着紅色的圓柱,順着旋梯,大家可以到上面參觀。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底層的牆壁上掛有屈原的畫像櫥窗內展示的有屈原的生平簡介,還展示了他的一些著作。現在我們到樓上眺望東湖的風景。東湖的水,水碧如藍;東湖的山,山青如黛。放眼望去,遠山,近水,藍天,碧波,還有水際線,林冠線,由深到淺,由濃到淡,構成了一幅層次豐富的畫面。在第三層,我們看到的這名為“行吟閣”的扁額,出自郭沫若之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從行吟閣往南300米,就可以看到滄浪亭了。您看它黑瓦飛檐,它的名也是出自《漁父》裏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在行吟閣的西北,過了瀕湖畫廊,就是屈原紀念館了。該館興建於1958年,共兩層,陳列着後世對《楚辭》研究的專題書畫。一會兒自由活動的時候,大家可以親自去遊覽一番。

我們遊覽完以行吟閣為中心的行吟澤畔後,順路往前走,就到了東湖二十四景之一的“水天一色”。這裏主要是以長天樓為中心的景區,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碧潭觀魚”,這是一組極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而這裏的小橋可是號稱“九曲十八彎”。大家知道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以盛產淡水魚而著稱,其中又以武昌魚最為名貴。別看這只是一條小小的魚,它身上的典故還真不少咧。相傳三國時,吳王孫皓想從建業遷都武昌,就是現在的鄂州,陸凱上書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來加以勸阻,以後元朝的馬祖常也有“南遊莫忘武昌魚”的詩句,由此可見武昌魚的名聲可是在古時候就已經傳開了。解放後,毛主席他老人家經常到武漢來視察,大都住在東湖風景區內,他曾在當時的聽濤酒家吃過武昌魚。於是,1956年他的《水調歌頭·游泳》中也就留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名句。

好,我們再往前走,長天樓便躍入眼簾。這是一座保留着中國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建於1956年,是磚木水泥結構,分上下兩層,總面積達1775平方米,全樓上下可以同時容納千人就餐品茶。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在這裏休息,接待國際友人。站在長天樓上,憑欄遠眺,碧波萬傾,欲接藍天,您是否也會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感慨呢?其實長天樓的名正是由此得來的。

大家看,在長天樓右側的是魯迅廣場。魯迅半身像在映襯在一叢叢蒼松翠柏之間,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意。廣場上芳草如茵,水杉成林。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剛才我們遊覽過的行吟閣在聽濤景區的南面,而這魯迅廣場卻是在聽濤風景區的北邊。前者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後者是紀念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可謂是天作地合。

各位朋友,現在就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自由活動,一個小時以後,請大家到這裏集合,我將帶領大家參觀另一景點——東湖梅園。

好的,經過一個小時的休整,我們將前往武漢市最富特色的園林——東湖梅園參觀。東湖梅園佔地面積約五百多畝,梅樹有一萬多枝,品種達兩百多個,創建於1956年,位居我國四大梅園之首。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就設在東湖梅園內。梅花是武漢市的市花,她那純潔、頑強的品格正是我們勤勞勇敢的武漢人民的象徵。

我們現在到了東湖梅園的正門。請大家先過來看看這幅巨大的廣告牌。廣告牌上的梅花英譯成“mei flower”,大家可能會問了,會不會是翻譯搞錯了呢?歐美人不是將梅花稱為“japanese apricot” 或 “plum”嗎?其實不是這樣的。“japanese apricot”的意思是“李”。實際上,梅花既不是“杏”,也不是“李”,而是我國地地道道的傳統名花。據史料記載,我國應用和栽種梅花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了。在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常用梅子來烹飪食物,它的作用類似我們現在所用的醋。此外,梅子還被作為貢品,祭祀祖先。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梅就從果梅之中分化出來專門作為觀賞花卉。從此,梅就以“花”而聞名天下,廣為種植。直到唐朝,我國的梅花才向東傳至日本和朝鮮等國。由此可見,梅花的真正的故鄉是我們中國。因此,西方把梅花稱作“japanese apricot”或“plum”則是一種誤解,應改正過來。

搞清楚清梅花的歷史以後,我們現在就進園參觀了。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片繁花似錦的梅林。大家看,那隨風招展的梅枝好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那競相開放的梅花,爭奇鬥豔,奼紫嫣紅,看上去如雲似雪,聞起來清香四溢,簡直就是一片梅花的海洋!看到這一番景象,您是不是想大聲喊一句,“這裏真美呀”!這是什麼地方呢?這裏就是著名的梅花崗景區。她是東湖梅園成片梅林的代表景點。請大家到這邊來仔細欣賞一下這裏的梅花吧。這種梅花稱為“單輪硃砂”,您數一下,每朵花上有五片乳白色的花瓣,花瓣背上又灑有淡淡的粉紅暈。大家仔細想一想,它像什麼呢?對了,它就像又白又嫩,白裏透紅的嬰兒的笑臉,您看出來了嗎?

現在請大家放眼遠眺,我們可以看到東湖梅園三面環水,周圍還種有大片的蒼松和翠竹,自然形成了“歲寒三友”的景觀。這裏面山青水綠,梅花盛開。您看,那小橋,那潺潺的流水,還有那倒影水中的梅花,組成一幅多麼美麗的風景畫呀!我們穿行在梅枝間,漫步在小橋上的時候,是不是有種身處“世外桃源”的感覺呢?現在請大家跟我一樣閉上雙眼,深呼吸三分鐘,讓我們體味一下梅花那“暗香浮動”的意境,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吧!

好,找到了那種感覺之後,現在就請大家隨我到下一個景點“一枝春”館去參觀。“一枝春”館的館名是出自南北朝詩人陸凱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的名句。該館建成於1999年,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對外傳播文化的基地,內設有盆景館和科普館等幾個館區。有興趣的朋友一會兒可以進去參觀一下,而且可以參加由專家主持的梅花講座,機會難得啊!大家看那棟大樓門前的一幅對聯

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風摧雪壓梅花依舊舞春風

它讚揚了梅花堅貞不屈的品格。梅花冰中孕蕾,雪地開花,並向我們傳達着春天的氣息,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歡欣。由於她不畏冰雪,迎寒而開,表現出一種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毛主席生前就酷愛梅花,他在武漢東湖的別墅就取名為“梅嶺一號”,並在房前屋後廣種梅花。他還寫下了好幾首與梅花有關的詩,其中《詠梅》一詩則是膾炙人口,家喻户曉。詩的最後兩句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至今還廣為流傳。

梅花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還在於她千變萬化的種類。據估計,梅花品種已達三百種以上。這裏的梅花,品種已達206種,可以劃分為四個大系,七個大類,二十五種形態。在這裏,我着重給大家介紹的是梅花的實用價值。梅花除了觀賞性強外,全身從頭到腳都是寶。樹根可以用來製作根雕;樹幹堅韌,可以用來製作上等手杖;梅花營養豐富,可以做梅花茶、梅花糕、梅花酒等。而在這裏,我最想説的是,梅花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是她那種知難而上,堅貞不屈的品格,這不正是激勵我們前進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呀!

到這裏,我們的東湖之行就快要結束拉。願東湖的美景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希望您再到武漢的時候還來這裏走走。祝您旅途愉快!再見。

湄江風景區導遊詞風景區導遊詞範文(2) | 返回目錄

好!我們已經來到了葫蘆壁。顧名思義,葫蘆壁正像是10多個連在一起的葫蘆被一刀劈開的形狀,請大家仔細看,壁上的龍身和龍爪若隱若現真正神龍見首不見尾啊!葫蘆壁的盡頭是一座半圓的古橋,就像是弦月掛空,又像是這個葫蘆的提手,值得慶幸的是這裏還沒有一位神勇的力士,要不然這串葫蘆恐怕就被他給提走了。

在這裏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湄花宮,它是個天然螺旋形溶洞,共分為九層,一層一層地往下走,是一個大型的石灰巖溶洞,結構複雜,變化多端。已探明主洞長4500多米,洞廳16個。據地質專家考證,洞內燧石團塊和石條帶數量極多,發育齊全,堪稱世界之最,具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

好!我們已來到了塞海湖的合心崖。合心崖當地人稱合掌崖,就像是兩隻分開的手掌,隔河對峙,這種奇特的景觀,天下之大僅僅只有塞海湖有,已被採用為湄江的標誌圖案。合心崖又稱“東天門”,是湄江三道巖門的第一道門,從這第一道崖門中間望去,可以看到第二道崖門——“中天門”。中天門左高右低,呈欲掩欲開之勢,河流在那裏轉一個彎後,水面漸寬,水流漸緩。回頭張望,鷹崖展翅欲飛,人稱“鷹嘴崖”。第三道崖門——西天門稍遠,是黃羅灣十里峭壁的東大門,崖高80多米,寬20多米,形狀類似東天門。三道巖門層層疊疊,依次矗立,真是“品讀湄江一刻,雖醉三日不醒”。

仙人府景區

現在我們已進入了仙人府景區。這裏是第一個景點古棕崖,絕對高度有320多米。在山崖裂縫中間生長着幾株青翠欲滴的古棕,古棕根鬚飄飄,暴露在壁外,像是乾枯了,千百年來,一直就那樣飄逸着,棕樹本來喜好生長於濕潤的環境中,峭壁長棕可以説是奇絕古今。這幾棵棕樹早在清朝同治年間的《安化縣誌》就已有記載,它那頑強的生命力,莫不令人佩服。

現在我們來到了“正妃仙印”旁邊,這塊記載仙印的巖石長12米,寬有2米,上面有6行黑色像腳印大小的凹狀印。從地質角度上説,這巖石屬於二疊紀棲霞灰巖,由於巖層中硅質透鏡體成層分佈卻又不連續,且巖性不同,才形成了這一個個深陷的腳印。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仙人府景區,首先迎接我們的是“東方維納斯”,鐘乳石高1.5米,通體潔白,女性的胸部、腹部十分明瞭,曲線優美。她側着身子,斷臂、藏頭,似羞非羞。

現在我們到了仙人洞。仙人洞長500米,高63米,寬45米。分為左、右兩個支洞。右支洞長XX米,景點眾多,氣勢奇險。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這洞口石壁上的枯枝,它還在清朝同治年間便是如此,不發芽,也不腐爛,一直以來就這個樣子,當地的頑童用石頭砸也沒有砸下來,真是沒法解釋。如果一定要解釋的話,也許就如一代代老人所傳説枯枝是沾染了洞中的仙氣所致吧。

站在這裏仰頭上望,洞頂有一縷陽光直接照射下來,這叫“一線天”。傳説神仙怕強光,當時開鑿洞府便是依靠這一線天裏映着星光月色而成。

現在我們面對的瀑布叫“長壽瀑”,瀑布從30米高的懸崖上傾瀉而下,在靈龜背上濺起層層水花。太陽偏西的時候,陽光進洞,就在瀑布前形成一道道彩虹,景色十分迷人。

現在我們上“百步雲梯”,請注意安全,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

這裏就是神仙橋了。神仙橋共分三孔,眼前的是迎仙橋,從這裏看是單孔橋,高40米,跨度10米,仙人洞的由來在地質上很難解釋,最先這裏沒有洞,也沒有橋,現在的迎仙橋在遠古時代只是一座石門,石門下有一條小溪,水流從風化崖層滲透而出,通過長時期的浸蝕風化便形成了眼前的橋和洞。

再往前走。在這個觀景台上我們看對面,那是一座雙曲雙拱的石灰巖天然拱橋,三孔橋連為一體,成三孔立交橋,中間最險、最窄的那孔叫“醉仙橋”,最後一孔是“飛仙橋”,傳説仙女們來時從“迎仙橋”降雲收霧,去時過“醉仙橋”,上“飛仙橋”飛昇上天。

我們再往前走,神仙橋的附近這四座小石峯,正是當時神仙們修築神仙橋時剩下的橋墩,都是因為那隻性急的雄雞過早地發出了天亮的信號而沒有造完,到今天,我們就是想把它造好,也沒了仙家手筆啊!

上面是“望仙亭”,我們站在望仙亭上,看那白雲悠悠,橋下流水潺潺,橋外林木森森,林中鳥語啾啾,真個是世外桃源,神仙府第。專家學者連番

感慨:“這裏神奇險峻,堪稱天下一絕!”

前面是“七裏鬆”。林間松針鋪路,柔軟舒適,松樹或挺拔巍然,或傾斜欲倒,千姿百態,牛鈴雅谷,妙趣橫生,彷彿世外桃源。對面土屋正是“秦人舊舍”,我們就在這裏即興自娛。

湄峯湖景區

我們現在進人了湄峯湖景區。現在站立的大壩是“湄江大壩”,採用雙曲雙拱形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曾獲得了國家水利部最佳設計獎。大壩高82米,壩頂長224米,寬8米,壩底是夾層空心。水庫蓄水6000萬立方米,每年豐水季節,洪水從5個溢洪口飛瀉而下,長虹瀑就像撕成了一片片的白雲往下面摔落,在壩腳揚起40多米高的水花,氣勢非常壯觀,絕不亞於黃果樹瀑布。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水花間懸掛一道直徑100多米的彩虹,絢麗奪目。水花200米內,全部煙雨朦朧。

請大家回頭仰望。這座壁立100多米的灰巖就跟大象的鼻子一樣,當地人叫它象鼻山,大象的鼻子正成20度傾角直插江面,好像乾渴已久正在吸水的形態。

湖面兩邊的山峯分別是祝融峯和穿雲峯。兩岸隔江對峙,危崖高聳,將湄江擠成了一個狹窄的江口。雄偉巍峨的江口大壩橫江而建,如同一把石鎖鎖住了這一江秀水,一湖風光。好,請大家隨我坐船觀景,上船時,請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

湄峯湖歷來就有“小三峽”的美稱,湖面隨山向內伸長30多千米,四季綠水成碧,明潔如染,水面早晚時間薄霧如紗,鷹鷺輕飛。水中觀景,如在畫中。

我們在這裏沿山路往上攀緣就到了神農田。神農田距湖面直線距離100米左右,洞內是一組特大型梯田景觀。相傳,洞內梯田是大江口內一位得道成仙的老農所造。洞口左邊的洞頂上懸掛着一個直徑有1米的蓮花鐘乳石,清嘉慶年間《安化縣誌》和楓物卷》也記載它叫“蓮花洞”,春夏季節,洞內清波盈盈,那一級級的梯田,看上去正像一朵盛開中的蓮花。

神農田當地人叫它“千丘田”,“千”是虛數,實數是255丘,最高的梯田有1米高,田埂有80釐米寬,成45度外傾。洞頂溶巖鏤空。鐘乳石有鯉魚跳龍門、倒掛蓮花苞等等。洞內洞底仍舊是梯田,大的套小的,小的套細的,連環相扣,數不勝數。據説,如果誰能夠數清楚了洞中的梯田,就有緣能夠看到得道成仙的老農。

大家看對面正有一位將軍牽着烈馬在看着我們。那位將軍鎮定自若,烈馬仰頭長嘯。將軍牽烈馬,傳説大江口裏原來只有馬,沒有將軍,自從朱允墳率軍路過這裏,便冒出了那個稱為將軍的山頭,還有的老人説,冒出的山頭不是將軍,只是一名兵士,當地一直留傳着一句民謠:“將軍騎烈馬,摔在沉坑橋底下。”將軍死了,士兵牽着烈馬,一直在這裏忠心地等待着將軍歸來!

這四座小山峯連在一起看,就像一隻駱駝在湖裏吸水,肚裏裝得很飽的,圓圓的。據説它顛落了主人的百寶箱,主人一氣之下令它喝乾湖水,那位狠心的主人早已做古,可忠心的駱駝卻一直在這裏拼命地喝水。

前面的山崖叫“銀壺崖”,峯頂上有一個天然的壺嘴,一道清泉從壺嘴中溢出,四季不斷,當地人稱“銀壺篩酒”。據説在水庫未修之前,巖下有一個飯鍋大的圓眼,當地人説是供奉神仙的金酒杯。

這裏就是猴家託古樹羣。據初步考證,這裏共有85科、510種木本植物。古樹羣主要以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為主,那邊的是銀杉、香樟、香楠樹。最大的那棵根杏樹要4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試一試。這些樹據説已經有些年歲了,那些最大的銀杏樹都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當地人對這些樹敬若神明,從不敢加以破壞,所以才從時世特殊的“大鍊鋼鐵”年代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

我們對面的那一處景點叫“金龜戲蝦”,也叫“湖心島”。它整個的形象正像一隻金龜伸着脖子,在水中與魚蝦嬉戲。島上現在已經開發了跳水、游泳、釣魚等娛樂項目。

好,我們的遊程到此便結束了,祝大家旅途平安,歡迎大家再來湄江遊玩。謝謝!

沂山風景區導遊詞風景區導遊詞範文(3)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沂山風景區,首先讓我代表沂山風景區管委會的全體員工,對您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下面的旅程將有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在途中如果您有需要和幫助,請及時提出,我們將給您最滿意的答覆。在此,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今天的行程是這樣安排的,我們將由東鎮廟景區開始向西的其他四個景區遊覽。東鎮廟歷史悠久,始建於西漢太九年級年(公元前1XX年),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東封沂山,於主峯玉皇頂,設“泰山祠”。到隋朝,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詔祭沂山,並把泰山祠遷至半山腰。到宋朝,趙匡胤於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在九龍口(現在的位置)上重建東鎮廟。

現在我們看到的東鎮廟是1985年在其舊址上重建的。主要古建有三山門、將軍殿、鐘樓、鼓樓、大殿、後殿。趙匡胤對於東鎮廟的重建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打天下時,與後周大將韓通激戰於穆陵關,卻屢戰屢敗。趙匡胤夜宿沂山山神廟,山神託夢可助其打敗韓通。果然應驗。趙匡胤感恩神靈相助,登基後,欽定重修沂山廟宇,重塑了東安王金身。

東鎮廟至清末,光緒三十年有碑360餘幢,其中御碑16幢,形成了全國著名的“東鎮碑林”。

我們經過三山門,看到的第一座大殿是“將軍殿”,裏面供奉的是尉遲敬德、秦瓊。這兩位大將是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時的兩個護衞將軍。傳説李世民得天下後,由於殺人太多,經常受孤魂野鬼侵擾而長夜難眠,兩位將軍知道後,自願到門外守護,使其安睡。唐太宗為體恤部下,把兩位將軍的畫像貼在門上,同樣起到了守護作用。自此之後,尉遲敬德和秦瓊兩位將軍逐漸演變成了民間的門神。

大家過了將軍殿之後,請跟我由左面向後遊覽。古碑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古代帝王所立的碑,也就是御碑。帶有龍冠;一類是各地方官員所立的碑,大多是豎向碑;一類是文人墨客留下的詩文碑,大多是橫向碑。

大家看到的這棵銀杏樹,高18米,胸圍4米,原為兩棵,西雄東雌,為宋仁宗趙禎三年(1030年)祭祀東鎮所植。此樹是元朝雷擊後補植,距今也已有700多年。西邊的雄樹,於1968年砍伐,打造成縣城劇院整個禮堂的坐椅。大家可想一下那棵樹有多麼的高大。因為雄樹被伐,剩下的雌樹只花不果,然而奇事巧成,這棵雌樹於上世紀80年代頂端自生雄樹,又開始結果,人稱“母子連體樹”。

大家看到樹下這塊碑,是山東按察司使劉時效於成化八年所立的碑。這塊碑的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書法價值。其體為大草,飄逸大方而舒展。二是在於碑文內容的考證。其中的第一句是:曾稽舜典肇加封。其中的意思是説劉時效,考證舜帝時便開始對沂山加封。這塊詩碑是對沂山歷史地位的定義。

大家看前面這棵柏樹是漢柏。據傳此樹每遇自然災害如風災、水災、蝗災來臨時,就會發出一種獨特的聲音,皇帝在宮殿裏能聽到它的吼聲,這種聲音只有真龍天子才能聽到,所以此樹又叫“吼柏”。這時皇帝就會親自或派大臣來沂山祭祀。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棵柏樹,稱為“漢柏”,最早是堯鬆漢柏,現僅存柏樹,唐代詩人杜甫自有詩稱讚此樹:“半枯龍骨欲摩天,得地蟠根歲幾千。高節自來擎日月,赤心終不變桑田。”現存柏樹雖歷盡滄桑仍枝繁葉茂,使古老廟宇充滿着勃勃生機。

好,我們再看這一塊碑。這塊碑是弘治元年(1488年)太子太保、户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珝所立。此碑為大理寺少卿李守貞代祀沂山時劉 所作詩序。碑文講述了李守貞由孔子的家鄉曲阜、東嶽泰山,又來到東鎮沂山祭祀,然後轉道東海。碑文書法藝術極高,他的變化風格獨具匠心,其中包涵真、行草、隸等多種體,更為奇特的是碑文中有“亂石鋪街”法,驗證了板橋體並非鄭板橋所創。“在”“學”“東”等簡體在同一碑中出現,説明我們繁體向現行使用文發展過程是人們經過漫長探索而來的。

大家看到碑樓裏的這塊御碑,高近7米,寬2米,重達19噸。下面馱碑的是龍王大太子,因為能負重所以專為帝王馱碑。這塊碑從碑文上考證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詔定嶽鎮海瀆神號碑。文記述了朱元璋創業之初的不朽功績,其後是太祖將嶽鎮海瀆為首的高山廣水以山水本名稱神,連同各州、府、縣的城隍廟和歷代忠臣列士詔定天下祭祀。這塊碑其中還有一個故事。相傳此碑為宋太祖趙匡胤御製,朱元障來祭祀沂山時看到這塊碑碑石高大是趙匡胤的,西邊是元朝皇帝鐵穆爾的,東西兩側前人佔先,所以令工匠將東為上的宋碑上的磨掉,刻上了自已的碑文。一塊石碑兩個皇帝使用也是十分少見的。

大家看到正中這座大殿,就是東安王殿。裏面供奉的是東鎮沂山之神——東安王,在民間人們稱東鎮爺爺。右邊是甘羅,他十二歲做了宰相,其實已晚了三春,為什麼説晚了三春呢?因為它九歲的時候就應該坐宰相了,結果十二歲才做了宰相,所以説他晚了三春。左邊是嶽良好,他八十二歲中狀元,它是早三春,為什麼説它是早三春呢?它應該八十五歲中狀元,結果八十二歲就中了狀元,所以説它是早三春。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兩位名相為東安王侍奉,可知其神位是很高的。大家還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大殿是木質結構的,這些木材全部取自東北,然後又用桐油浸過,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居然1994年建廟,到了1995年在殿樑上生出了靈芝,此事中央電視台曾做過專題報道。每年四月初八,是東鎮爺爺的生日,也是東鎮廟一年中最大的廟會。數以萬計的善男信女來東鎮廟進香,以保佑全家平安。

大殿後面的這座古建是寢殿,裏面供奉的是東鎮娘娘。殿前東南側的這幢“東鎮沂山寢廟成記”碑中對後殿的建設有詳細的記敍。明成化八年前東安王與東鎮娘娘同在大殿中供奉,古人認為,男女之神同供奉以為瀆禮,於是另建寢殿,將東鎮娘娘移至寢殿供奉。

大家可以看到大殿西側這塊御碑,是元朝皇帝鐵穆爾於大德二年(1298年)所立,該碑有蒙漢兩種文,是國家一級文物。從碑上考證,在當時五嶽四海都有所加封,鐵穆爾下旨加封了五鎮,其中加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其中碑文中的巴斯巴文是最古老的蒙古文。説起這塊御碑,還有一段故事:元朝推翻宋朝後,元成宗鐵穆爾到沂山祭祀,但他來到之後,看東邊高高聳立的是宋太祖的御碑,心裏很不服氣,古人以東為上, 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要從文上做文章。於是將蒙文刻在上面,漢文刻在下面,體現以蒙壓漢。但是當時的陪祭官是漢人,他想如果按照鐵穆爾説的做,必將留下千古罵名。便建議鐵穆爾説:“在此看碑的大多是漢人,不認的蒙文,不如在上面再刻上一塊小碑,所以在上面刻上了碑上碑“大元增封,東鎮元德,東安王詔”。同時,陪祭官又建議説:“你是真龍天子,在碑上再雕刻四條龍吧”。鐵穆爾也同意了。大家可以想蒙古人信奉的是雄鷹,他們的圖騰應該是雄鷹而不是龍。所以説鐵穆爾的願望沒有實現,但是今天從團結的角度來説,蒙文在中間,漢文在兩邊,蒙漢大團結,蒙漢人民一家親。

前面這棵樹是唐槐。原為三株,現僅存一株。相傳此槐為唐中宗工部尚書尹思貞所植,此樹在50年代曾枯萎,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香火鼎盛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此樹1200餘年,高大摩天,蒼勁挺拔。從樹底根部,又重新長出新杆,猶如羣孫簇擁膝下,耐人尋味,妙趣橫生。

請大家跟我繼續向前參觀,大家看到這座是鼓樓,東面對稱的那座是鐘樓,始建於元代,於1994年重修。

前面這塊御碑,是康熙大帝親手所題寫的“靈氣所鍾”碑,它高3.9米、寬1.41米,是康熙五十二年(17XX年)所立。碑文的“鍾”是匯聚和專注的意思,説起“靈氣所鍾”還有一段原由:大家都知道,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長達62年。每當遇到天時不順的年景,無論天氣乾旱,還是洪水氾濫,他派重臣或道人來東鎮廟祈求保佑,總有靈驗,所以他在位52年時,來東鎮廟親書了“靈氣所鍾”四個大,以感謝神靈的賜予。這四個大蒼勁有力,透着不可抗拒的王者氣魄。

左邊這塊御碑是乾隆所書的“大東陪嶽”碑,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祭告沂山時所立。置於康熙所題“靈氣所鍾”碑左下側,這也充分説明了乾隆皇帝對太皇的敬仰之情,再次重申和定義了東鎮沂山在全國名山之中的地位。非常遺憾的是原碑已毀於文革期間,我們現在看到的是XX年夏天覆立碑。

東鎮碑林,其撰文、書丹、全部出自名人之手,不但記述了歷代封建王朝致祭東鎮的香火盛事,也記載了當時軍事、政治和自然災害等狀況,同時歌頌了東鎮沂山奇山異水、秀麗絕佳的自然風光,碑刻體,正、草、隸、篆、行書、狂草均有。東鎮碑林可以説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學、書法和古代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好了,東鎮廟之行就為大家講解到這裏,真誠地邀請大家的再次光臨,下面我們將要去的是百丈崖景區。

參觀完東鎮廟之後,下一個景區是到山東省最高的瀑布——百丈崖瀑布景區。由東鎮廟到百丈崖景區乘車需要8分鐘左右時間。我們看到前面的村子叫上寺院村,這裏曾是沂山香火盛極一時的明道寺舊址。在此處出土了1600餘年前的北魏石佛,可謂是佛教文化中的瑰寶,現存於臨朐縣博物館。該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71)年,佔地面積50多畝,是青州最大寺院。它毀於公元845年。此寺毀掉之後,又於北宋在此建造舍利塔,此塔設計獨具匠心,形制多樣、砌築工整、雕刻玲瓏,是宋代最大的舍利塔之一。在明道寺與東鎮廟之間還有青竹庵、尼姑庵、鳳陽寺等近十處佛道寺院。

過了南門售票處,大家看到前面有一個蓄水壩,它建於70年代中期,設計形式拱圓形。每到雨季時大水漫過壩頂,在此形成壯觀的瀑布羣。

好了,我們已經到達百丈崖景區停車場。從停車場沿台階路而上450米到達百丈崖瀑布,大約需要20分鐘。

大家看到的石刻《沂山行》是原臨朐縣委書記王慶德題寫的。前邊路北側巖石上的一幅石刻,是沂山上最大的石刻,它高1.9 米,寬1.5米,是由明朝貢生陳幾先題寫的“海嶽”。

大家看前邊巖石上有個大“中”,它是明朝道人雪蓑題寫的,其意為“樂在其中”。

各位遊客,這就是著名的百丈崖瀑布。

百丈崖瀑布落差86米,一瀑三疊,可與廬山瀑布相媲美。我們現在看到下邊的一疊,它落差68米。每到雨水季節,溪水飛流直下,俯衝谷底,洶湧澎湃,正如唐代詩人李白所題的百丈瀑布詩: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

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

但見瀑泉落,如從雲漢來。

臨朐八景詩中有詩讚曰:百丈瀑布六月寒。

百丈崖瀑布還有一大奇觀。每當晴日午間,瀑布水氣上升,因太陽折射,形成一個圓形光圈,大如面盆,映於水崖之上,遠遠望去,恰似十五的明月,人稱白日見月。

由於百丈崖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與當地的小氣候,這裏比山外温度至少低5攝氏度。

每年的十二月份至第二年的二月中旬,夏季濤濤的溪水變為冰瀑,其氣勢宏大,巍巍壯觀,它是北方最為理想的攀冰基地。山東電視台與各個户外運動俱樂部曾多次在此舉辦攀巖、攀冰、速降、溪降等大型比賽。由於百丈崖周圍氣温較低,崖下冰塊可持續到5月份下旬。

沿石階路而上,在百丈崖北側我們看到的是呂祖洞。此洞是為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取名,相傳唐僖宗年間,呂洞賓周遊名山大川,選修身養性吉地,走遍江南北國,未得中意之處,一日漫遊到沂山百丈崖,登高一望,風景如畫,轉身突見百里東鎮周圍有兩圈銀光圍繞,不僅驚喜曰:“瑞氣回合,吉祥之徵,此乃仙鄉也”!便由此洞修煉,後人為紀念取名“呂祖洞”。

由呂祖洞沿石階上行300米到達迎仙亭,也稱觀瀑亭。站在此亭中可以一覽百丈瀑布三疊雄偉壯觀的景色。

繼續攀登,登上崖頂就會看到玉帶溪。玉帶溪是為太九年級年(公元前1XX年)漢武帝東封沂山時,以祭祀官公玉帶之名御賜。在玉帶溪的中部有公喜亭。相傳公玉帶陪漢武帝祭祀沂山時遇見道人李少君,欣喜異常,一再稱讚東鎮沂山是仙鄉。 後人於此建亭紀念,故名公喜亭。在公喜亭北側的山石上有一石刻“塵凡淨地”四個。

公喜亭再向西前進便是法雲寺景區。首先進入的是古鬆羣景點,古鬆羣佔地面積3萬餘畝,海拔近900米,百年以上的古鬆數於千計,千年以上的古鬆十餘棵。古鬆羣景點是沂山風景區管委會成立後於XX年8月份新開發的景點,其中新修石階路2.2公里,增加景觀十餘處。

沿台階路攀援而上,進入的是奇鬆怪石區。映入眼簾的全是形狀怪異的花崗巖,千奇百怪、姿態萬千。古鬆自生於巖崖縫隙,或斜身外探,或依石而生,或生於兩石間,猶如破石而出。其間的石階路依山順勢,曲徑通幽,可謂峯迴路轉,柳暗花明。

穿過奇鬆怪石區在向陽坡上,大家看到的這棵古鬆就是濰坊晚報的新聞視角中多次報道的沂山鬆王。它樹高近8米,胸圍3.5米,據專家測算樹齡15XX年左右。松樹是堅貞不屈的象徵,大家不妨在此留影以作紀念。

繼續前行到嶺頂,松林間有一空地,這就是齊長城觀望台。大家看東面方向的山嶺就是齊魯古長城的遺址。所謂齊魯古長城,也就是齊國與魯國的分界線,北置齊國,南置魯國,那裏也就是濰坊地區與臨沂地區分界線。古長城在臨朐縣南境,長達50餘公里,由於時代變遷,漸失城防意義,不為軍事所用,任風雨剝蝕,人為破壞,現僅存遺址,但它仍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中華古國悠久歷史的見證,我們的祖先用勤勞智慧創造了人間奇蹟。

走到這兒,大家可要放慢腳步了,這裏是品氧園。據中科院測定:這裏每立方厘米大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8.9萬個,是普通空氣中負氧離子的4400倍,氧氣的最高濃度達到20.9%,因此,被稱為“超潔淨天然氧吧!”大家可以在此深呼吸,盡情地吸氧!

現在我們已經登上了古鬆羣的至高點,大家可以在此稍坐休息,讓我們看這塊奇石。這塊奇石叫試劍石。相傳此石為仙人呂洞賓在此苦練“循天劍法”時,劈而成,故名“試劍石”。

好了,我們欣賞完試劍石,再往前走500米,就會到達沂山第三大景區法雲寺。

古鬆羣的西起點、法雲寺前的這座湖名叫聖水湖。這是在沂山風景區管委會投資260萬,歷時近1年時間建造完成。該湖為重力石砌壩,壩高18米,總砌體達到5000方,水面XX多平方米,蓄水達3萬立方米。大家可以順這座吊橋登上壩頂去體驗一下“高峽出平湖”的感覺。

遊覽了聖水湖,我們現在到法雲寺景點參觀。

法雲寺始建於東漢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是當時青州境內最大的寺院,也是該地區的佛教活動中心。它原名“發雲寺”,因處於沂山的中心四面環山,常有霧氣籠罩,白雲沉浮而得名“發雲寺”,後來又因佛家尊稱曰“法”,兩諧音,後改名“法雲寺”,並一直沿用至今,法雲寺在沂山眾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蘭若古老,所以人民又稱之為古寺。

我們現在看到的法雲寺是1994年依據史料記載,在原址上重建的。法雲寺依地形而建,座西面東,分前、中、後三座大殿,左右有偏殿、鐘鼓二樓、水榭等。

進入寺廟請大家注意一下:第一、寺內不能大聲喧譁,第二、殿內的法器不能隨便觸摸。第三、據説大殿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所以我們只能大步跨過,不能隨意踩踏。

下面大家請隨我到法雲寺內參觀。首先看到的是法雲寺的寺門,匾額上的“法雲寺”三個大及寺內大殿匾額題,都是原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老先生所題。

進入寺門迎面是天王殿,裏邊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大家看這幅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是對彌勒佛心胸和形象的真實寫照。彌勒是梵文音譯“慈氏”,它的真名叫阿逸多,也就是佛經所説的慈氏菩薩和阿逸多菩薩。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並非三世佛中的彌勒佛,而是中國的布袋和尚-契此,相傳五代樑朝時,奉化有個和尚,常背一個大布袋,肚子很大,言語無常,四處坐卧,它能預報天氣,為人們説福禍,極為靈驗,因而名聲很大。他在嶽林寺圓寂時口中念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頓時醒悟,原來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來人們便根據他的模樣,塑造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

在彌勒佛的兩邊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教之中的四大天王與我們通常所説的天王不同,他們分別是:執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執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執龍的西方廣目天王;執傘的北方多聞天王。他們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在中國的寓意是風調雨順,象徵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在彌勒佛的背面供奉的是韋馱:韋馱與四大天王都是護法天將,共同擔任佛寺的嚴戒工作,保護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佛經上説,佛曾於法旨讓韋馱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韋馱是佛國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佛經上説:“釋迦牟尼圓寂後,有個捷疾兔偷走了佛的兩顆舍利,韋馱發現後,拼命追趕,奪回舍利,立了大功,於是讓他擔當保護釋迦牟尼的重任。韋馱曾許願,要在賢劫千佛中,永恆地保護佛法,為眾生服務”。

拜完彌勒佛和韋馱菩薩,我們穿過天王殿,後邊是南北配殿。

北配殿供奉的是菩提達摩,也稱達摩師祖,因他在少林寺首創禪祖,所以被列為初宗。“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從殿前的楹聯中充分概括了達摩的身世。按照禪宗的説法,達摩為二十八世,來到中國以後,因他是第一個把佛教傳入中國,所以被尊為佛師祖。他所開創的中國佛教宗派稱為禪宗,左邊供奉的是慧真,右邊供奉的是慧可。

南邊配殿是伽藍殿,供奉的是伽藍神關羽。相傳關羽被殺以後,託夢給湖北當陽玉泉寺的普淨大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大師點化他:“你過五關斬六將,這些人頭,又向誰去討還?”關羽聽後,頓時覺悟,皈依了佛門,成了伽藍神,也就是寺院的守護神,其兩邊所立是關平和周倉。

遊覽了南北配殿,登上台階便是大雄寶殿。所謂大雄,是佛教説法,是説釋迦牟尼佛像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並有神力降伏羣魔,故稱“大雄”,所以“大雄”是佛教徒對佛的尊稱。

寶殿正面供奉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衞國淨飯王的太子,釋迦牟尼長大後,深感人間苦惱,所以29歲出家,35歲悟道成佛,80歲在拘屍城郊的一片婆羅林中圓寂。

釋迦牟尼左邊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為佛國眾菩薩首席,她的職責是協助佛普度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快樂。人們所熟知端莊美麗、楚楚動人的觀世音菩薩能使盲人復明,朽木開花,中國淨土宗教傳開以後,觀音受到人們的廣泛尊敬,為了滿足世俗的需要,觀音逐漸由男變女,成為一個大慈大悲的女菩薩,按佛經上説,觀音有33種化身,其中有一些女身,觀音為了説法需要,而固定成為了一名女菩薩。

釋迦牟尼右邊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觀無量壽經》記載:“她以智慧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惡魔、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成為大勢至菩薩”。她頭頂寶瓶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脱。

大雄寶殿四周站立的是十六羅漢。羅漢是梵文音譯“阿羅漢”,佛教認為,一個人因為修行功夫不同,故取得成果不同,也就有高低之分,羅漢是小乘佛教低於佛、菩薩,佛經稱取得這一果位就可以滅盡一切煩惱,他們將永遠進入涅磐不再生死輪迴,並弘揚佛法。

穿過大雄寶殿,登上66級台階到達藥王殿。中間供奉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如來佛,又稱大醫主佛,因為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脱終生病痛,苦難和災害,所以人們尊稱為“消災延壽佛”。左邊是日光菩薩,右邊是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聖”。藥王殿四周站立的是十二夜叉將軍。夜叉是梵文音譯“捷疾鬼”,夜叉種類頗多,有地夜叉,虛空夜叉,飛行夜叉等,每個夜叉將軍身下又有3000個夜叉,他們隊伍非常龐大,他們的職責是保護眾生和修行者安全。

藥王殿台階南側這棵高大的松樹是有名的沂山迎客鬆。迎客松樹高15米,胸圍2米,它虯枝外探,斜向道旁,猶如一位巨人伸手探臂向遊客招手致意。此樹為明朝嘉靖(二十四年三日)皇帝朱厚璁祭祀沂山時所植,距今已有450餘年樹齡。

迎客松樹下是聖水泉。它是沂山四水(沂水、汶水、彌水、沭水)之一的汶水源頭。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皇帝趙禎祭告東鎮沂山時,賜名“天水”,觀文殿大學士武城龐籍為其撰書。據傳,聖水泉是人蔘精的浴池,由於人蔘精洗過澡,內容百草之髓,可解百毒,治百病,身體健康者飲用還可延年益壽,沂山水中還含有鎂、鈣、鉀等無機鹽,種類較多,量較大,有助於降血壓,還有保護血管之功效。

藥王殿北面是蟠龍松。相傳此樹為元成宗鐵穆爾皇帝登封沂山時所植。據史料記載,一共種植三棵,後來兩棵枯死,僅剩這一棵,距今已有700餘年樹齡,又稱“御鬆”。樹高6.5米,呈現出老態龍鍾的風韻,頗像蟠龍之姿,被古樹專家指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名木。

藥王殿殿後有一棵奇鬆——慄抱鬆。距今已有470餘年的歷史,在古板慄樹的根部又自生三株幼板栗,大小不一,人稱“四世同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40年前,從老樹腐朽洞穴處,自生一株油松,高3米。老慄新鬆,異樹同體,相映成趣。待到秋後古板慄,碩果累累,據當地人介紹所結的果實有一股濃厚的松香味。

沿慄抱鬆旁邊的這條石階路上行,可到達神農閣賓館。

神農閣是按照三星級賓館標準而建造的,可供300人同時用餐,120人會議活動,並設有露天舞台。您可在此夜晚賞月,清晨健身,不但是休閒的好去處,而且還可以滿足您的胃口,品嚐到沂山的山珍野味。其中有“靈芝燉山雞”、“沂山全羊”等名吃,還有玉竹、何首烏、槐花、野菊花、薄荷、野芹菜等藥膳100餘種。神農閣夏無酷暑,最高温度在26度左右,是您休閒、度假、避暑的最佳場所。

下面我們將要遊覽的是玉皇頂景區。

玉皇頂是沂山主峯,海拔1032米,是山東省內五大高峯之一,每當太陽西下,立於玉皇頂極頂可觀覽臨朐八大景詩之一的“沂山晚翠接雲端”。讓我們一同去體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我們所要攀登的這條路線,十分陡峭,沿途路險,石滑,請大家相互照應。注意安全。

好了,大家可以在此稍作休息,再往前走15分鐘我們將要進入的是天衢門。

天衢門東側是望海亭和探海石。望海亭為六角,瓦木結構,高6米。該亭始建於宋初。此亭亭名源於東北側探海石。立於亭上,眾景薈萃,憑欄觀雲海,聽松濤,頓感不愧其名。清雍正間吏部主事張曾裕有詩讚歎:立台半轉觀三溟,坐石未動覽千山。

玉皇頂的東側有一巨石飛身外探,猛看似有墜落之感,姿態極為險峻,高約3米,長約6米,寬約3.5米,名為探海石。相傳很早以前,沂山虎豹成精,危害百姓,玉皇大帝命仙人張果老離蓬萊,到沂山驅除虎害,時間久了便非常想念東海的仙友,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站在探海石上可以看見對方,醒後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便按夢中的點化登上探海石,果然應驗。它和泰山的探海石一樣,每當晴日清晨,人登探海石上極目遠眺,在紅日噴薄而出的一霎那可看到東海波光閃耀,托起一輪美麗的紅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玉皇閣是沂山最高的建築,相傳此閣是玉皇大帝詔會羣神的地方。由於登臨能夠觀看沂山萬千風景,所以人們又叫它“觀景台”。在玉皇閣西側有石刻“東鎮沂山,人世蓬萊”,是遲浩田將軍登沂山時所題。另有極頂石“1032米”石刻。

玉皇閣後面是玉皇廟,廟內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道教的最高統治者,法力無邊,可以統領一切。

在玉皇閣正前方的山崖下是太清洞。相傳老子騎青牛遍遊神州,定陰陽,查善惡,行至沂山,居於此洞為沂山降妖伏魔。因老子是“三清天尊”之一,住在三天界的太清仙境。此洞因而得名“太清洞”,俗稱“老子洞”。

玉皇頂的西側是山東省電視台——沂山轉播台。該台建於1974年,它承載着向膠東地區和沂蒙山區廣大人民轉播電視信號的重任, 傳遞了信息,同時也為古老的沂山增添了現代氣息。

在沂山極頂可以觀賞到三種特殊天氣的勝景:雲海、日出和日月同輝。

雲海多出現於春秋兩個季節。需有足夠濕度、較高氣壓和空氣上下對流不大的特殊氣候。雨過方晴或久雨後的第一個晴日,在極頂多見沂山勝景——雲海。放眼百里,雲海無邊,如波濤洶湧,排山倒海;又如千軍萬馬,勢不可擋。讓人疑如仙境,心曠神怡。

在玉皇頂或海拔比較高的山峯如歪頭崮、獅子崮,每到晴日的初晨通常能夠看到日出。極目遠眺,東方乍明的雲海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一霎那滿天紅霞盡染,氣象萬千,令人心馳神往。

另一勝景為沂山日月同輝奇觀。日月同輝顧名思義,就是白天在天空中同時看到太陽和月亮,有幸見到者可謂吉祥之兆。由於沂山海拔高,空氣質量好,能見度相當大,這種現象在沂山時常出現。

遊覽完玉皇頂景區,下站我們要去歪頭崮景區,乘車大約需要10分鐘,沿途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天然石獅——獅子崮。

獅子崮是天下第一形象的山峯,遠觀如一隻卧崗等待捕捉獵物的雄獅,故名“獅子崮”,它是沂山的第二大高峯,海拔973米。在雄獅背部南側石斷崖下有“鎖虎樁”。相傳,沂山有猛虎為害,仙人張果老路過東鎮沂山,聞知此事,施法將虎擒拿,鎖於此樁,囚禁懲處。

下面我們來到的是歪頭崮停車場。停車場西邊這座亭叫天台亭,始建於東漢永元間,1994年春復原。傳説此亭是為去天台山採藥的仙女所建,專供她們在此休息或觀賞歪頭崮的美景。

俗話説:“沂山不登歪頭崮,如入寶山空手回”。我們由此遊覽歪頭崮需走850米的台階路,來回往返大約需要1個小時。歪頭崮三面都是峭壁,只有這一面能沿石階路到達山頂,所以在攀登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累的時候,可以在原地休息或原路返回天台亭。

現在我們沿石階路去歪頭崮。利用這段時間我給大家講一下歪頭崮由來。傳説很久以前,歪頭崮比主峯玉皇頂還要高,由於高於天外,常常偷聽天宮祕事。有一次被東方天王抓了個正着,一巴掌把它的脖子打歪,頭也永遠不能扶正,故稱歪頭崮。

各位遊客,我們在攀登的過程中要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其目的是安全,大家想看風景的時候可以停下腳步仔細觀賞。

大家注意一下,在前方20米處的石壁上有一天然巨石,沂山的天然石佛,大家目光向前平視看去:她頭戴寶冠、眼睛、鼻子、嘴、下巴都非常形象,有參拜的可以在此參拜一下,石佛是非常靈驗的。

看完天然石佛之後,我們繼續前行,在西南側山坡上很多巨石壘砌,形狀各異,其中一處,酷似《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形象,仰卧山坡閉目酣睡,豬鼻子上翹,形象逼真,觀者無不驚奇叫絕,人稱八戒石。

前面這段非常陡峭的石階路,被稱作沂山的十八盤,雖然它沒有泰山十八盤的雄偉、壯觀,但它獨具自己的特色,有句話説:“沂山十八盤,登上仙人間,人在天上走,雲於腳下翻”,就是説,它處於兩座山的中心位置,每當清晨或雨過天晴,雲便從這裏發生,形成雲海,繚繞在我們的腳下,我們一步步登上台階,猶如進入仙境。

登上十八盤之後,看一下我們右邊石壁上的摩崖石刻-救苦觀音。據有關資料統計,東魏唐代摩崖造像,三十餘尊,由於北周,唐末兩次毀佛運動,至清末已所剩無幾,輪廓清晰的,只有“救苦觀音”。“救苦觀音”較好地保存,據説是自保其身的結果。相傳唐末武宗毀佛時,當工匠舉錘剛把觀世音菩薩鼻子砸下一小半時,不料觀音顯靈開口説道:“砸毀我,我無愁,眾生苦臨頭,災難誰搭救”。工匠一聽,觀音生氣降臨,嚇得扔掉錘子逃跑了。直到今日,每逢香火,許多善男信女都要在這裏燒香化紙,祈禱救苦觀音保佑。

救苦觀音左前方是風動石:這塊巨石重三噸多,而且只有三分之一立於平台之上,三分之二探出平台,面臨萬丈深淵,風吹能動,卻掉不下去,讓人膽戰心驚,真可謂:“英雄曰其觀,懦夫丟七魂”。

經過風動石,在右邊石壁上是一處保存非常完整的“人世蓬萊” 石刻。上書:“人世蓬萊,同治乙丑,了一子書”。據考證該石刻是清末青州的一個史官,驚歎歪頭崮是人間難得的仙境,刻下了“人世蓬萊”這四個大,形容歪頭崮的山水可以同蓬萊相媲美!

前面看到城堡式建築就是十八盤的盡頭南天門。南天門始建於宋朝,清代中期倒塌,1994年重建,是通往歪頭崮的必經之路。

進入南天門首先看到的是王靈官廟。裏面供奉的是宋朝真人王善,他是保護遊客和修行者安全的護法神將。

穿過古榆林沿石階而上60米便到達碧霞祠。沂山碧霞祠是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行宮,全國最早的碧霞祠有四座:分別是泰山碧霞祠、沂山碧霞祠、北京碧霞祠和台灣碧霞祠。沂山碧霞祠始建於北宋景佑年間,因年久失修復加戰亂至清末中期倒塌,為發展旅遊事業於1994年進行了全面重修。其佈局為中國傳統院落式結構,正殿為老母殿,左、右偏殿分別為送生殿和眼光殿。

進入碧霞祠首先看到的是乾隆皇帝於乾隆二十年祭遊東鎮沂山時親手栽植的白蠟樹。聽當地人講,此樹經歷二百年的風雨,非常有靈氣,香火不盛,此樹也隨之枝梢乾枯。近些年沂山香火漸盛,枯樹發芽,靠着僅剩的一點表皮吸收養分,卻依然枝葉茂盛,傳為“神木”,人們喜稱為“枯木逢春”。

大殿內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又稱“泰山老母”,是全國最早的“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祠”之一。據説,因為小泰山之稱的沂山,其景色優美,特別是北奇、南險、東秀、西幽的天賜佳景,被泰山老母選為第一行宮,並時常移居沂山。

大殿左邊為送生殿,相傳遠古時期,皇帝接九天玄女的天書,征伐宥龍等部落,統一華夏,戰爭連年不斷,成年人多數死於戰亂,剩下的只有獨兒、弱婦,幸虧這位送生娘娘將那些無依無靠無法生存的獨兒女收攏,再四處奔波安排給無兒無女的人們收養,她的做法拯救了人類,功德永留世間,後來人們便稱她為“送生娘娘”,塑像祭拜,若有缺少兒女,有求必應。

大殿右邊為眼光殿,相傳眼光奶奶年輕時,嫻熟善良,節食縮衣,孝順老人,有一年,天降災難,一方人全都雙目失明,唯有她免於災難,從此她便整天為失明的老人煎藥熬湯,但仍不見好轉,萬般無奈,她只好冒生死進山採藥,拯救了這一方的人們,在眾生獲救之時,她已駕雲昇天成為神仙,後來人們變塑像在此,長年祭拜她,並感激她的救命之恩,若患有眼疾,也是有求必應。

由碧霞祠繼續北行,可攀巖登上歪頭崮崮頂。立於崮頂環顧四周,令人心胸開闊,腳下三面都是萬丈懸崖,低頭下望白雲繚繞,令人生眩。正如詩讚曰:俯首聽天外,垂手懸雲間。

歪頭崮崮頂北側是長春亭,它始建於北宋景佑年間,後來明末清初,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於1994年重修。據説長春亭是為紀念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來過沂山而建,因丘處機道號長春真人,故名長春亭。“長春亭上一坐,返老還童百年”。大家可以在亭中休息,因山頂面積非常小,三面都是峭壁,請大家不要推擠,注意安全。

在歪頭崮西南側的巨石,高7米許,直徑3米有餘,挺拔如柱,頂端有一天然洞穴,大如面盆,水清見底,雖下無泉源相通,卻四時注水,常年不斷,所以名為“天池”,相傳此處是碧霞元君的淨面處,當然就是天泉神水,據當地山民説,世俗凡人若有皮膚病,取此池的水洗便能痊癒。

大家遊覽到此,我們沿原路下山。俗話説:“上山容易,下山難”請大家要相互照顧,關照好老人和兒童。

江州義門陳風景區導遊詞風景區導遊詞範文(4)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是江州義門陳風景區, 景區距九江市區僅五十公里,地處幕阜山山脈,屬贛北深山區,境區峯巒疊翠,澗溪縱橫,地屬中亞熱帶過渡地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森林覆蓋率為72%,風景區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屬江州轄地,現屬德安縣車橋鎮境內。北與瑞昌市交界,西與武寧縣接壤,南與永修縣毗鄰,素有“德安西大門”之稱。地理分佈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江州義門陳氏自始祖陳旺開基以來,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東佳書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義風蔚然而日益昌盛。

義門陳重視教育、崇尚仁義、追求大同、團結和諧。“江州義門陳”這個家庭創造了十五代、三千九百餘口、歷時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擊鼓傳餐、百犬同槽、孝義傳世、耕讀傳家、家無私財、族產共有、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平均分配、和諧相處的人間奇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諧團結最緊密的大家庭。義門陳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演繹出一個真實的桃花源仙境,實踐了孔聖儒家思想精華的大同世界、構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古代和諧社會,成為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歷史典範。

至今有很多陳氏後裔仍稱義門故里為“百犬槽”,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傳義門陳氏養犬百隻,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隻腳拐,常眠於正宅屋頂,似一朵祥雲覆蓋着義門;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則餘犬不食。皇上聽説,十分驚奇,即派人做米饃一百個送往義門驗試。來人將一百個米饃放在地上命家人喚犬來食,因非正食之時,只到九十九隻犬,只見其中一犬含起一個米饃向來人點一下頭後,直往正宅屋頂,餘犬站於原地不聲不動,送饃一犬迴轉,再向來人點頭後,輕吠一聲,則餘犬上前將饃分而食之。來人驚歎不已,並於“百犬牢”門上寫一聯“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中異類皆效義,一吠突起百犬吠齊怒寨內同聲共護門”。《中國姓氏通書》將義門陳“百犬同槽”稱為世界奇觀,因而有“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8221;之説。

公元1026年,宋仁宗宣陳兢入朝,賜梨一個,鴿一隻,陳兢謝恩後當即一人把梨子吃了,仁宗問陳兢“為何獨吞?”兢曰:“義門陳氏不分梨(離)。”仁宗點頭讚賞。兢將鴿子一隻帶回家中和酒,閤家三千餘人共嘗,使者問兢“為何一鴿閤家共嘗?”兢答曰:“陳氏一門感知天恩加厚矣,世代好鴿(合)以謝天恩。”使者復奏,仁宗贊曰:“誠哉,義門也。”

聽了這麼多義門陳的典故,相信大家一定對江州義門陳景區更加嚮往了吧!好!現在請大家跟隨我去了解景區的真面目。

義門陳文史館:江洲義門陳文史館展出了數百件在義門陳舊址出土的生產、生活用品和宋代磚、瓦、陳氏宗譜等實物。

義門陳森林公園:義門陳森林公園位於德安縣鄒橋鄉、車橋鎮,總面積105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740公頃,森林覆蓋率71%。活立木蓄積量18萬立方米,毛竹15萬株。此處的箭樓峯為全縣最高峯,海拔630米,駕馭眾山之間,森林公園集自然美景於一體,以奇麗多姿的峯、寺、溪、谷、湖和古樸自然的天然森林著稱。綠樹、翠竹、古寺、怪石、熔洞無不顯露幽、秀、美的風姿。公園的森林植被茂盛,品種繁多,自然景觀豐富,環境質量優越。

義門東塘河畲族自然村:該村是集生活和旅遊為一體的休憩型景區,景區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村民生活區,畲族小樓與小洋房相映成趣;二是休閒娛樂區,建有畲族民俗展覽館、畲族特色門樓、民俗亭、畲族風情閣樓、情侶柵等;二是農業觀光區,建有苗木、花卉園圃100餘畝,食用菌生產基地,花果四季飄香,遊客可親自參加田園勞動,採摘瓜果蔬菜,自烹自食,盡享田園風光和農家樂趣。

東佳書院:東佳書院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學館至少早半個世紀。據中國古代書院史之研究,義門陳“東佳書院”是七世祖陳崇創辦於唐代(公元890年),當時屬義門家學,稱“東佳書堂”,因聲望日漸遠播,各地求學者慕名接踵而來,隨之擴大規模,改稱“東佳書院”,比“白鹿洞書院”還早五十年。當時書院有房數十間,藏書數千卷,帖號“天下第一”,成為宋初江南著名書院,博得宋太宗賜御書三十三卷和親題“真良家”的封號。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文德翼《求是堂集》)。 書院建址在東佳山(今德安縣愛民鄉巖泉桂村距義門陳宅約30華里),東佳書院因此而得名。東佳書院的東佳山巔有白石巖景點(據傳是八仙中的何仙姑梳粧之處),石色潔白如玉,光可照人,更有紫石壁屏,其石紅黃二色交相輝映,高數十丈;泉出屏下,飛白瀉碧譽為奇觀;山腰上下有兩洞,一曰白石洞,洞高丈餘,內有石港通泉源,其上有百鳥洞,內亦有曲港直通幽徑;屏巖之下有泉,名東佳泉,泉有二竅,一曰智竅,一曰慧竅,有時泉水奔流聲聞數裏,有時涓涓滴滴聲如仙樂,有“東佳屏壁東佳泉,東佳書院育英賢”之説。東佳書院不僅是當時名流敬仰、相互讚譽的文章聖院,也是文人墨客對景潑墨,抒意呤哦之佳境。

湖塘水庫:面積4000畝的湖塘水庫風光秀美,人説是德安“千島湖”。 湖塘水庫湖島相望,山水一色,遍佈羣山的溶洞洞中套洞,奇妙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