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勝地導遊詞800字

女士們、先生們:

旅遊勝地導遊詞800字

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衚衕和參觀四合院。衚衕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掙扎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地瞭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鑽衚衕,串四合院。

為了使大家遊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衚衕和四合院的知識。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藴藏着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衚衕”的知識。

北京城內的衚衕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確實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衚衕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衚衕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衚衕”二字,分別夾在“行”字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蘙集》中的“蘙”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明朝人對這種寫法非常得意,説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從表面上看具有“少數民族團結”的內涵,然而二字都夾在“行”字之間,就暗示着蒙古人(元朝統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歷代眾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衚衕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字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後較集中的成果認為衚衕一詞原是蒙古語。本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衚衕,也有專家説,衚衕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鎮,包括衚衕。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説服力的。他認為衚衕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為中心,分佈居民。

衚衕一詞既然來源於蒙古語,那麼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衚衕”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以錦衚衕”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衚衕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衚衕”(《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衚衕即現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衚衕。

既然元代才出現衚衕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麼呢?回答很簡單的,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裏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為宣武區的歷史早於內城。換句話説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後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衚衕的地名相對要少,而以坊、巷、裏、街等為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裏、清泉巷等。

以上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旅遊勝地導遊詞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