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導遊詞4篇大綱

本文目錄古鎮導遊詞內蒙古鎮北堡影視城導遊詞木瀆古鎮導遊詞東溪古鎮導遊詞精選

各位遊客參觀完玉泉公園後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將要遊覽的景點是號稱“東方威尼斯”的麗江古城。也是麗江最著名的景點-麗江古城。我們順着從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來到被稱作為“高原姑蘇”的麗江古城。在此各位嘉賓就會想小x怎能口出狂言敢把這高原小城稱得如此誇張其實一點都沒有被小x誇大麗江古城就是因為有玉泉水貫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城內亦有多處龍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這種有利的條件街道自由佈局不求網絡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鎮穿牆過屋“家家流水户户垂楊”的詩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這裏雖是雲貴高原小鎮卻頗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古鎮導遊詞4篇大綱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鎮。而且大研古城位於麗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聳立着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鋒麗江盆地則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台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説話間我們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應該是一雙水車吧有人説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説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裏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於南宋後期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三萬人1986年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和房屋佈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

麗江的世界文化遺產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和大研古鎮三部分組成但對於各位嘉賓來説吸引力最大的是大研古鎮古城的入口很多大家隨着小x從右邊的入口進入看見了顯眼的水車後緊接着右邊是寫有xx題詞的照壁古城裏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象各位嘉賓看到得着一塊。再往右是水龍柱龍是管水的古城裏的土木建築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這個水龍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災的願望。千百年來古城人民象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古城也請各位朋友象古城人民一樣愛護古城不亂扔煙頭垃圾。再看世界文化遺產標誌圓圈代表地球、自然方框代表人類創造的文明圓圈和方框相連代表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麗江古城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傑作。右邊的這些石刻稱得上是麗江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濃郁的納西風情畫。我們腳下是“巴格圖”是納西先民根據五行學説創造的東巴祭司常用它來定方位和占卜等。

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裏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

這裏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裏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遊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羣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户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從麗江北眺是高聳雲天的玉龍雪山景緻雄奇變幻。民謠説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裏素有“動植物寶庫”的美譽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庫。

走進麗江彩石鋪成的古老街道漫遊鎮北商業中心四方街便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後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牆繞户蜿蜒而去。這股股清流都來自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

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衞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餘”。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温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小x在古城給大家講了那麼多大家也看了那麼多但是馬上就要進入古城了怎麼就沒有看到城門呢其實各位嘉賓是看不到的這也是麗江古城的一奇即看不到城門也看不到城牆因為古城根本沒有城牆和城門因為納西族的頭領姓“木”如果建了城牆和城門就變成了“困”所以古城沒有城牆也沒有城門了。

各位遊客心目中一定有這樣一個問題象這樣的古城在中國有的是為什麼這個高原上的偏僻的古城竟被評上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嘉賓請隨小x一同去遊覽一翻。一條小巷、一户人家一不小心你就站在了一百年的歷史上了這種感覺在路上、在各個庭院中您隨處都能感受到。所以這座古城不是因為拍戲或是故弄玄虛而建的是一座真實的活着的古城不信您看看腳下您就會覺得比剛才走的路光滑多了一塊塊的五花石板象是有許多碎石沾在一起但它是一種麗江特有的樂角巖採自周圍的山上因為五顏六色所以當地人稱五花石人行馬踏經過幾百年磨得光滑透亮雨水一流詩意就在你腳下了這條街就叫新華街。在街道兩旁偶爾會看到一些人家門上貼有不同顏色的對聯納西人有人仙逝都要紀念三年第一年白聯黑第二年綠聯黑第三年貼對聯這是納西人對死去親人的懷念經過一些林立的鋪面清澈的河水小橋垂柳便印入大家眼簾而在各位都沒有見過的這麼清澈的河邊看到了一排排的桌椅和一陣陣的音樂傳入耳中這便是客人所謂的“洋人街”但這條街上的鋪面並非洋人所開這裏的酒吧又書生氣的有叛逆性的有純生意性的各人可各取所需。城市裏的人到麗江“充電”的方便之處就是在酒吧找感覺尤其以外國人為多。有就有朋友有小橋流水只要不醉人生是可找到一刻逍遙的。在經過酒吧街之後便看到了一座小石橋因為早先在這裏賣豌豆所以稱為豌豆橋橋西的小門樓便是科貢坊科貢坊的名於坊後小巷清朝嘉慶年間巷內楊家有兩兄弟同時中舉到道光年間弟弟又中舉此事是麗江人得意之事官府為了表彰楊家激勵來者特立此坊。站在這裏向東望去眼前一片開闊這便是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場佔地約五畝為什麼叫四方街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因為廣場的形狀很象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也有人説這裏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那麼四方街為什麼這樣有名呢如果説我國北方又一條世界聞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話我國南方也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貿易通道它是藏區以及麗江的馬匹、皮毛、藏藥等特產和南方的茶葉、絲綢、珠寶等商品的一條貿易通道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四方街則是這個重鎮的貿易中心從古到今四方街都是一和露天集市這個集市從開始至今有三百年的歷史要體會到四方街的一天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奧妙清晨早起的人們開始買早點是朦朦朧朧正在伸賴腰的四方街午買銅、買山貨、買小吃的商販組成繁榮的市面這是精力旺盛的四方街天剛黑生意人回家了又經過一次摩擦的五花石板還剩着人和陽光的餘温在橋頭曬太陽的老人換成了孩童嬉戲兩側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這是化了粧的四方街凌晨兩點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小巷深不測只有流水之聲高低起伏這是素面朝天的麗江。

“麗君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麗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蓋房子、娶媳婦、曬太陽。麗江男人對種花、養鳥、寫、畫畫、打麻將有着特別的嗜好和特別多的時間男人擅長一切在院內的活動除此之外他們最愛的一項户外活動便是坐客而納西女人一年當中只有在大年七年級才能睡一天的懶覺。從“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卻單純只有兩個“勤勞”納西女人從早到晚幹活從體力活到小生意從收拾田地到殺豬從縫補衣服到生火做飯個個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們則閒了下來這一閒就不得了。納西人中文人輩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説是納西女人養出了納西文化。

納西族善於學習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築上。古城民居在廣泛吸收漢、藏、白等民族建築風格的同時也把本民族的建築文化和審美意識融於其中形成了許多具有納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數院等建築風格並在門樓、前廊的設置和天井鋪地、六合門及其裝飾等方面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問四合院裏哪一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門和六合門上的窗蕊—“四季博古”。雖説這些也是學習漢、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結果。但是到了現在已沒有哪一個民族像納西族這樣每家都必有六合門和“四季博古”。您看這六合門可裝可卸方便靈活開則為門閉則為窗。平時只開中間兩扇如遇家中有紅、白事客人較多行走不方便時則六扇門均可卸下。六合門上所雕的窗蕊稱為“四季博古”構圖上用名花異卉吉鳥瑞獸、美好典故以此寄託納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祿壽喜、耕讀傳家的美好意願。大家看到這六扇門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圖案這是“松鶴同春”、寓“春”和“壽”這是“喜鵲爭梅”、寓“冬”和“喜”這是“鷹立菊叢”、寓“秋”和“福”這是“鷺鷥天蓮”、寓“夏”和“祿”這是“孔雀玉蘭”、“錦雞牡丹”請大家都想想看它們都分別代表了什麼寓意。 麗江納西人歷來重教尚文許多人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餘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着名。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着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麗江納西古樂曾應邀赴歐洲多國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讚譽。由於樂隊成員多是來自民間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納西壽星樂團”的美譽。

大智大慧的納西先民在漫長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文化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經為主要紀錄方式它是伴隨着納西族漫長曆史發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態文化約形成於唐宋時期有近千年歷史。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幷蓄其他宗教篤信萬物有靈為多神教。東巴文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圖畫象形文。納西象形文只有1400多個單但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表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記敍説明覆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用象形文書寫並保留下來的經文共有兩萬餘冊。卷帙浩繁的經書內容豐富多采。涉含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堪稱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簡科全書。東巴文化以其自己獨特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幾百年來始終吸引着許多中外學者和有志之士前來研究翻譯和觀賞。東巴文化是納西人民對世界人類的偉大貢獻。

納西古樂是古城文化的靈魂與象徵是麗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風景。納西古樂是唐宋以來的一些詞牌和曲牌音樂。在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以後這種音樂就陸續地傳到了麗江。這種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成為絕音但自傳至麗江後被廣泛地傳播開來在鄉村在小鎮隨處都聽到這美妙的聲音。納西古樂保存至今還有22個曲目其中有的融進了納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風格。納西古樂被中外學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稱為“音樂活化石”、“和平之音”、“仙樂天音”。聆聽納西古樂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境。

經過近二十年的弘揚與宣傳納西古樂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世界樂壇上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樂會出訪英國引起轟動1997年2月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受到高度評價1998年在被稱為中國最高音樂殿壇的北京音樂廳演出進一步證明了納西古樂的藝術價值1998年5月受挪威國王的邀請在挪威國慶節上隆重演出之後相繼前往法國、比利時、瑞典、台灣、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納西古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日益為世界所認識和青睞。

聞名於世的麗江壁畫分佈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着一種圖畫象形文“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XX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着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穿過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許多小橋在我們腳下這座小石橋大家不防坐下來休息一下看到橋旁“百歲坊”樣不難猜測這就是百歲坊試想一下百歲坊的由來一般人都會想百歲坊老人有關這就對了。好了關於麗江古城的介紹就先到這了剩下的時間大家請盡情的欣賞古城風景在欣賞的同時呢別忘了保護古城的環境。

內蒙古鎮北堡影視城導遊詞古鎮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鎮北堡西部影城距銀川市35公里,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這裏保持並利用了古堡原有的奇特、雄渾、蒼涼、悲壯、殘舊、衰而不敗的景象,突出了它的荒涼感、黃土味及原始化、民間化的審美內涵,儘可能地保留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讓電影藝術家們在這一片西部風光中心情盡興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電影《紅高梁》就是從這裏走向世界的,當它榮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金熊獎》。從此,在這裏攝製影視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目前,在這裏拍攝的影視片多達50餘部,國內外的一些“影帝”、“影星”、“明星”大多從這裏升起,這裏也是“大腕”導演們頻頻“涉獵”影視片獲獎機遇的地方。鎮北堡西部影城,它誕生在兩座曾被世人遺忘的古堡中。沿公路邊的古堡俗稱“老堡”,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是古代軍事要塞的兵營,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被地震摧毀,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據傳説,當年明朝參將韓玉將軍準備在賀蘭山這一帶修建城堡時,曾請所謂“風水先生”看過這裏的“風水”,先生走遍四周,説這地方正處在賀蘭山山脈中間,有“卧龍懷珠之勢”,更有一條“龍脈”延伸下來,預言此處將來“必出帝王將相”,於是韓玉才決定把城堡建在這裏,就成了現在的鎮北堡。古往今來這裏帝王將相倒是沒有出過,但轟動世界影壇的影視作品和明星、名導卻是出了不少。到了清代為防禦外族的乘虛而入,於是,在震毀的“老堡”旁邊不到200米處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比“老堡”略大一點的土城堡,這就是所稱的“新堡”,它大約落成於舊堡被震毀後的兩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距今已有290多年的歷史。這種古堡,在當地俗稱“土圍了”,是中國西北地區特有的“覆土建築”。古代人也講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堡牆體沒有一塊磚石,完全用黃土夯築而成。經過數百年的雨雪風霜以及人為的破壞,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邊防要塞的雄資已經蕩然無存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961年,在附近南樑農場勞動的張賢亮發現它具有一種衰而不敗的雄渾氣勢和發自黃土地深處的頑強生命力。到80年代,他平反後,第一次將鎮北堡寫進了他的小説《綠化樹》,在書中稱“鎮南堡”,並將它介紹給影視界,電影《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就是在這一時期拍攝並獲得國際大獎的,這塊神奇的土地,就是著名作家張賢亮及同仁們創辦的“西部影視城”、“中國一絕”的鎮北堡西部影城之基地。

木瀆古鎮導遊詞古鎮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歡迎大家來木瀆古鎮旅遊!木瀆位於蘇州城西南十公里處,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個風景區,以吳越遺蹟、山林石景和木瀆古鎮為特色,既有山林之勝,又有園林之美。

現在,我們就到木瀆古鎮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座石牌坊,上坊寫着“瑞門入勝”四個,也就是説,當我們跨進這座吉祥門,就走進了古鎮悠遠的歷史畫卷。説起木瀆的“古”,我給大家講一下 木瀆之名的來歷。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這裏大興土木,修姑蘇台,建館娃宮。木材源源而至,竟把這一帶的河流港瀆全部堵塞,稱為“積 木塞瀆”。“木瀆”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這條河道雖然貌不驚人,但在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當年吳王為了討伐楚國,從陸地上開挖了這條全長230多公里的人工運河,經水路發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果,由此奠定了吳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為這條運河由伍子胥建議並率眾開鑿,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稱此河為“胥江”。

河邊的這條長廊稱河棚,全長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與民居邊成一體,為上街賣菜的菜農、船民和過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曬,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歡迎。遠遠望去,百米河棚顯得錯落有致,高低不一,彷彿姑蘇園林中一道貼水的長廊,風姿綽約,平添了幾分美感。

大家看,這兒有兩座橋,一座叫“斜橋”,一座叫“邾巷橋”,兩橋一橫一堅,取袂而築,相依相偎,因而又稱“雙橋”。請看。從太湖來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銅坑的香溪在斜橋下合二為一,一清一濁,形成一條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斜橋分水”。

木瀆不僅是一個水鄉古鎮,由於鎮上私家園林眾多,因而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現在我們要參觀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見長的私家園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也就是僅次於狀元的榜眼,所以人們稱他的故居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佔地約十畝。它的佈局為前宅後院,坐南朝北,有照牆、門廳、大廳、樓廳、花園,形成一條縱軸線,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羣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里,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並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這是馮宅大廳。名“顯志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場所。堂名是主人當年春風得意時所題,顯示了胸中的雄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風範。

這裏是馮桂芬的書房名“校邠廬”。馮桂芬高中榜眼之後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官場的腐敗,不久就辭官回鄉。在這期間,馮桂芬寫下了他的政論代表作《校邠廬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的國情提出了四十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採西學、制洋器”,成為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聲,又被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馮桂芬性格剛烈,嫉惡如仇,這副對聯“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正是對馮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總結。

郊鄰廬的建築結構較為別緻,匯聚了榜眼府內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為三軒連綴,江南罕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又有獨到之處,兩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並飾以倒掛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採光,這種集技術和藝術,實用和美觀於一體的建築風格,正是當地香山幫巧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這副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榜眼府中的第二寶。此畫又名《姑蘇繁華圖》,由清人徐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繪,全長1225釐米,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時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為“一城、一街、一鎮、一村”,而木瀆佔了一村、一鎮,因此在民間流傳着這祥一句話:“姑蘇繁華圖,一半在木瀆”,木瀆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東溪古鎮導遊詞精選古鎮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01、序 

各位尊敬的朋友,您們好!

我是東溪古鎮的導遊員xxx,很高興能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和你一起暢遊古鎮。

可能大家在媒體上對我們東溪古鎮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東溪鎮原名叫萬壽場,建場已經2200多年了。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東溪設丹溪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4年)撤丹溪縣為東溪鎮,建鎮時間長達1300多年。

東溪鎮現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漢墓羣、鹽馬古道、西南最古老的郵局--麻鄉約民信局、“旌表節孝”牌坊等古蹟,這些古蹟演繹了東溪歷史的興衰,積澱了厚重而豐富的文化。

XX年,東溪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XX年1月,被列為“重慶市十大旅遊名鎮”。

02、書院街(明清古街)

我們現在走着的這條街叫書院街。

書院街是東溪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條街是因東溪鎮舉人文明善修建的“明善書院”而得名,書院1000多平方米,直今原址保護,幾經修復,現在成了東溪鎮“書院街國小”。

當地人習慣上稱書院街為明清街,全長300多米,街面由長條形青石板鑲成,狹窄彎彎,曲徑通幽,寧靜而古樸。走在上面,是不是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03、麻鄉約民信局遺址

大家快看,這就是東溪最有歷史價值的“麻鄉約民信局”,它創建於清同治年間,就是現在的郵政局的前身。XX年2月,三峽博物館考古專家來這裏考察後確證,“麻鄉約民信局”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是西南最古老的郵局。

你們看,這道石門厚重結實、兩邊的石柱古樸蒼桑,是不是很有歷史的厚重感?這道門特別厚重,據説這些裝飾圖案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如果用紙和顏色拓印出來,就相當於我們綦江的版畫。門楣上這四個繁體叫“當欋向術”,“欋”是大路的意思,整體的意思是説面臨川黔大道”,傳遞信件方便快捷。這左右環繞的兩個圖案,就是“麻鄉約民信局”的郵徽,真是神奇,現在我們還能用手親自觸摸到140多年前的郵徽。

據當地人介紹,“麻鄉約民信局”是綦江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運輸鉅子陳洪義創建的。麻鄉約民信局和現在的郵局一樣,郵遞信件和匯兑是它的主要經營項目。歷史上的東溪走在了社會發展的前沿,這個“麻鄉約民信局”見證了東溪政治、經濟、文化輝煌的歷史。

04、南華宮建築

古街青石板是古鎮獨特美麗的風景之一。我們腳下這條青石板路已有XX多年的歷史了。

請大家繼續跟着我往前走。

前面我們將看到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南華宮。

這座就是東溪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南華宮了,它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有1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273年的歷史。大家看經歷了近3XX年的風雨浸蝕,石門上的對聯跡還依然清晰:

上聯:樹了菩提台空明鏡

下聯:恩留粵嶺澤沛珠江

橫批:嶺南觀瞻

南華宮是磚木結構的建築。正大門上方這個是當時的戲台,面積約40平方米。台前這個橫欄上的木刻浮雕,技藝精湛,精美絕倫,人物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講述着一個個歷史故事。戲台兩側是觀戲的廂堂,就是我們現代人説的包廂、雅間。從這裏我們就能領略到當時南華宮的侈華了。

以前南華宮是東溪最熱鬧的地方,後來又是兩廣籍入川駐東溪的移民會館,每年正月間要在這裏開“同鄉會”,開完會、祭完祖宗還要唱大戲。

現在,東溪的戲迷來此唱“玩友”,在戲台上唱戲,即使是沒有音響,街上的人也能聽得一清二楚,老百姓對此不解,都説南華宮的風水好,是塊唱戲的寶地。

其實,音響效果好是因為戲樓頂上這個像大“喇叭”一樣的“八角井”。大家快看,戲台頂上這個“八角井”,就像一個大喇叭花一樣懸在空中,它就是戲台的音響。

據建築專家介紹,戲台頂上這個“八角井”,在建築上被稱為藻井,它的形狀像喇叭,具有擴音的作用。應該説這就是古代的音響了。據專家説,這裏的藻井是目前西南地區保存得最完整的“喇叭”。南華宮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遺產,而南華宮上的大喇叭還有重要的科考價值。

再看後面的大殿,這些佛像均是明清時代的藝術品。

東溪以前有南華宮、萬天宮、萬壽宮,這座南華宮最具特色,濃縮了東溪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見證着東溪的人文歷史。

05、龍華寺建築

龍華寺東溪古廟中保護的比較完整的寺廟。

龍華寺的歷來可以追溯到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距今已經有285年的歷史了。

龍華寺的名稱來源於一條昂首遠視的石刻盤龍。也就是説龍華寺是建築在盤龍上的。相傳宋真宗景德元年(10XX年),有一位陰陽先生來此,發現這裏山形像盤龍,推斷這裏是龍穴寶地,就請來能工巧匠,依山勢而刻了這條盤龍,祈願子孫後代能成為人中之龍。龍是原始人類的一種圖騰,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把寺廟建在盤龍上,其寓意是非常明顯的,它寄託了東溪人美好的願望。據説這裏的薔薩特別靈,匯聚了天下香客,終日香火繚繞。

龍華寺的建築雖説幾經修繕,但寺廟的佈局還是當初模樣,古人建寺廟有很多講究,所以現代人修繕時一般都不能輕易改變建築結構。站在這裏是不是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

06、川黔古鹽道

我們即將踏入的就是東溪最富盛名的川黔古鹽道了。

這裏是鹽道的入口,當年鹽道兩旁都是商鋪店面,搬運鹽巴等商品的工人,就在這條石板路上來回行走。這裏就是當年東溪鎮最繁忙的交通樞紐。你們看,現在這些已經破舊的木質樓房,大都是那個時代遺存下來的,這些木板都變成深褐色了。

我們腳下的石梯也是那個年代修建的,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有的石梯中間都被凹下去了,這些凹下的地方,是從古直今,無數雙腳踏出來的,我們現在相當於是在踏着古人的足跡在前進。

對了,我差點忘記告訴大家了,這條川黔古鹽道,是西漢五年(公元前2XX年),漢高祖劉邦開闢的,距今天已是2200多年啦。更奇特的是,從這裏到下面的太平橋,是由99999塊條形青石板鋪成的,它象徵着東溪古鎮安定繁榮,長長久久,天長地久。

07、觀音閣

這裏是明未清初時建的觀音閣,你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近代民間自發修建的,真正的觀音閣已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被毀壞了。據説,當年的觀音閣建築氣勢磅礴,其繁華不壓於華龍寺。現在觀音閣裏最具歷史價值的是那尊塑於明初的卧佛,佛身長兩米多,卧於天然的崖壁縫隙中,佛面慈愛,神態安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08、太平橋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太平橋,始建於明太祖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30多年,全長30米,寬5米,拱開橋孔,橋兩頭都有石獅鎮守,石欄上由石雕獸頭裝飾,橋下中央處還有一把能隨風自然轉動的重達42公斤的斬龍寶劍。不過現在這隻斬龍寶劍已經不知去向了。

相傳當年的丹溪河水流湍急,每到夏季時就會洪水患難,丹溪河上的幾座石橋都要被淹沒,兩岸的民居住宅會被沖垮,貨物被沖走,造嚴重災害,商業無法正常運轉。 是一位叫宋列的商人,歷經千辛萬苦,從數百里之遙的貴州省堯龍山獲得斬龍寶劍,懸掛於太平橋下中央位置,鎮住了洪澇災害,才使太平橋得平安,從此商賈往來,日漸昌盛。

東溪的老百姓把劍神化了,每年的7月20日都要自發祭劍,過新年時還要到橋上走個來回,因此當地就有了“過年走走太平橋,平安長壽樂逍遙”的諺語。

09、烏龜石

大家看,前面河面上的這塊石頭像不像一隻老龜?

你看它的頭部、身子,説它是老龜還真是栩栩如生呢。

傳説這一個龜是從天上偷偷下凡的,他思戀人間的美好,在人間過了兩年才被玉皇大帝發現。因違犯天規,被玉帝就地懲罰成石。聽老人們講,在早些年,這個烏龜石的龜眼、龜耳、龜鼻、龜舌還清晰可見。只是無情的歲月把它浸蝕的面目全非了。

10、東溪民居

太平橋這一帶古時候是東溪最繁華的水碼頭,丹溪河兩岸,方圓數裏都是明末清初建的民居,民居是隨山勢而建的吊腳樓,蔬密有秩自然天成。這種穿鬥木架結構的古建築現在已成為稀罕之物,只有東溪還保留着一部份,大家看,這種小樓是不是很神奇?

11、黃葛樹博物館

這棵黃葛樹被稱為“黃葛樹之王”,要兩個成年人合在一起才能抱住,專家考證它的年齡至少也在5XX年以上啦。

黃葛樹是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也可以叫着黃桷樹、大葉榕樹、馬尾榕、雀樹。它的生命力很強盛,枝繁葉茂、鬱鬱葱葱,是常年翠綠植物。黃葛樹是重慶市的市樹。

東溪被稱着是黃葛樹自然博物館,現在你看到的河兩岸和古道兩旁的黃葛樹就多達5000餘株,面積多達300餘畝,其中5XX年以上的黃桷樹就有1000多棵,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黃桷樹羣,也有人説東溪是罕見的黃桷樹王國。密佈成林的黃葛樹,別具特色的吊腳小樓,潺潺流淌的河水,構成了這一帶“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這裏常有美術、攝影愛好者來寫生、攝影,近年來,也受到很多影視劇導演的青睞。

12、李白與東溪

東溪鎮唐朝時叫丹溪縣。據考證,從秦漢時期開始東溪就屬古夜郎國轄地,夜郎是前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部落酋長國,因“夜郎自大”這一句家喻户曉的成語,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夜郎在西漢時期即已滅國。丹溪縣是古夜郎國的一個行政區域。

據説,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流放到夜郎國時,於肅宗元二年5月來到丹溪,他遊歷了丹溪美景後詩興大發,寫下了許多讚美丹溪的詩篇。

比如説這首:“丹溪一拱氣霏霏,黃桷森森綠相圍。地接川黔通百貨,泊船漁火敞千扉。杏花雨潤太平橋,楊柳風披客子衣。遙指夕陽人影散,誰家官舫又來歸。”

從詩中就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夜郎國丹溪縣在丹溪岸邊,依山傍水,岸上層樓櫛比。遇集日,碧波水面帆檣往來,街上商賈往來如梭,黃童白叟,綠女紅男,熙熙攘攘,此情此景,李白詩詩興大發啦。李白詩中所指的丹溪就是咱們的東溪鎮。李白的詩見證了當年東溪的繁榮昌盛。

13、王爺廟

這座王爺廟,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260多年。它的整體佈局體現了東溪古鎮古建築的特色,是東溪古建築的精華。

你們看,這裏的戲台是不是要比南華宮的大些?對面的觀戲台也比南華宮的寬,而且這左右廂房更是好多地方的古戲台不能比的,而且左右廂房下面還有一間間精緻的客房。從這些設施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座王爺廟,其實就是一個集戲院、客棧、求神拜佛、甚至還是喝茶聊天的多功能娛樂地方。

站在戲台後面的陽台上,可以飽覽丹溪河美景,河水清澈,綠樹成蔭,這樣的美景只有東溪才有。

在古時候王爺廟下面是一個貨物集散的大碼頭,從貴州省桐梓縣方向和綦江方向來的貨物都在這裏上下,然後再運往全國各地。可以想象那時候的王爺廟該是如何的繁榮,到碼頭來接送貨物的人,在船還沒有到來前,就會在這裏喝茶聊天或欣賞一段精彩的川小品,這是富人的侈華生活。遠來的送貨取貨人便在客棧裏住下來,聽戲、喝茶,享受娛樂帶來的歡娛。

王爺廟大門一開,映入視野的是湍流不息的丹溪河,河上船帆點點,碼頭人來攘往,讓人聯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詩句。

在門的兩邊各有一棵上千年黃葛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與丹溪河邊的黃葛樹相輝映,構成了美倫美奐的壯美景色。

1998年8月7日,東溪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災,河水漲到廟殿觀音菩薩的腳下時就瞬間消退了,當地人説這是“觀音洗腳”。據當地人講,這種“觀音洗腳”的現象是第三次了,人們都説這是觀音菩薩顯靈,這廟裏的菩薩特有靈氣。

14、“撫我孑遺”碑石

(離開王爺廟,上公路往承平灘方向走)

請大家隨我來觀看一塊耐人尋味的石碑。

這塊石碑立於1925年6月,它是國民黨川東邊防軍第五縱隊司令曹天泉,在1925年5月,與當時任蔡鍔領導下的護國軍旅長賀龍,借道東溪徹夜長談後立下的自醒碑。

大家發現沒有,石碑上的“撫我孑遺”四個中,那個是錯的?

(讓遊客細辯認後,用肯定的語氣説)説的對,“撫”錯了,按照繁體的筆劃,“撫”旁邊的“無”下面,應該有四點,但碑文只有三點。

為什麼只有三點呢?據記載,這個少一點的意思是説曹天泉在安撫百姓工作方面還差了一點,也就是説他曹天泉還做夠。

曹天泉人稱曹老碾,是綠林好漢出生。因搶東溪活財神陳五爺得了十五挑半銀子而發跡。他深信“有槍便是草頭王”,用銀子招兵買馬,扯起棚子打天下,殺富濟貧。他手下人馬多的時候有四、五千人,實力可左右整個綦江縣。曹天泉後來被貴州軍閥周西成收編,蘆溝橋事變後,他主動請纓抗戰,戰場上被炸斷了左腿,傷好後離開軍營,在貴州經營馬幫,在雲貴川三省,紅黑兩道聲名顯赫,只要有曹老碾信物,馬幫道上就暢通無阻。後因腳傷復發,死於解放前夕。

15、結束語

各位朋友,東溪之行,在這裏就暫時告一個段落了。

東溪鎮的古蹟還很多,只是這些古蹟分佈在場鎮周邊,如果有興趣,待午餐後,可以自由組合去觀看。我們會安排導遊陪同大家去。

附:東溪鎮周邊景點

國民黨參議院、七孔子崖漢墓羣、貞節牌坊、琵琶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