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寶拉格草原上的藥師佛洞與蒙醫蒙藥導遊詞

朋友們,走出古老的皇城北京,驅車向北3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太僕寺旗的一處“世外桃源”。這就是距北京最近的京北“第一天然草原”——面積850平方公里的貢寶拉格草原。

貢寶拉格草原上的藥師佛洞與蒙醫蒙藥導遊詞

貢寶拉格,蒙古語意為深深的泉水。這裏的草原是野生動植物生長的樂園:狼、沙狐、野兔在這裏出沒;百靈、喜鵲、沙雞在這裏鳴唱、翱翔;麻黃草、甘草、狼毒、防風等珍貴藥材數不勝數;金蓮花、馬蘭花、芍藥花、地椒花等爭奇鬥豔、競相開放;牛羊遍野,蒙古包點綴其間;炊煙裊裊,牧歌悠揚,一派人間天堂的意境。 在太僕寺旗貢寶拉格蘇木境內,有一座天然的藥師佛洞。相傳有人曾在洞中偶然拾得一個佛像,當地人便供奉起來,牧民們每有災病,便到洞中求神像保佑平安健康。清乾隆年間,禮部侍郎齊召南在貢寶拉格草原騎馬不慎摔裂頭骨,腦漿滲出。宮中蒙古醫生聞訊趕來,當即取活牛膀胱將齊召南頭顱包住,隔着牛膀胱用手摸索着引導摔裂的頭骨依裂縫對合。然後,讓齊召南按時服用蒙藥。沒過多久,齊召南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康復如初。像上面這樣對於蒙古醫生行醫治病的記載,在許多史料中都可查到。蒙醫蒙藥,早已是醫學寶庫中的瑰寶。與西藥不同,蒙醫蒙藥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成吉思汗軍中,已有專門的軍醫。 蒙醫的形成,與蒙藏兩大民族在歷史上的密切交往有很大關係。 元帝國建立後,闊端、忽必烈先後在今甘肅涼州和六盤山地區會見藏族紅教喇嘛八思巴,與藏人建立了友誼。16世紀初,黃教領袖宗喀巴所領教派迅速發展,很快為蒙古人所信奉。從那時起,蒙古族在與藏族密切的宗教交往中,開始系統學習流傳於藏族宗教界的藏族醫學理論。之後,隨着和漢族、阿拉伯民族的醫學交流,蒙古醫學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體系。18世紀左右,蒙古醫生寫出《蒙藥本草從新》、《普濟雜方》、《蒙藥正典》、《珊瑚驗方》等許多醫著。到清代後期,蒙醫蒙藥已遠近聞名,尤其是對骨科及刀劍外傷等病症的奇特療效,更是為人嘖嘖稱道。 有一位腦震盪後遺症患者長期遭受病痛折磨,在國內許多大醫院求治無效,最後找到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蒙醫專家。這位專家一不用針,二不用藥,只是用布把患者頭部包好,然後用小棍敲擊。第二天,這位患者的病就好了。這種療法為蒙醫所獨有,叫“以震治震”。 《元史》裏記載,成吉思汗勇將布智兒作戰受傷,血流如注,奄奄一息。軍醫速取活牛剖腹,將布智兒置於牛腹內,以熱牛血浸泡,很快將布智兒搶救過來。《清史稿》中還記載了蒙古族名醫綽爾濟,將重傷患者置於白駝腹內進行搶救的成功經驗,蒙醫管這種治療辦法叫罨療法。 當年忽必烈曾用魚皮作靴治療腳腫,這是有關皮療術的最早記載。現在所知的皮療術有許多,如:用羊瑟必素分離法治陳舊性骨折,用驢胎衣裹患處治腰腿痛,用開膛雞治麻疹不透和疹出不暢等等。特別是讓關節炎患者伏身於剛取出的羊瘤胃之上,外裹剛剝下的熱羊皮,治療效果甚佳。 其實,蒙醫治病方法遠不止上述這些。其療法,細分起來有消、解、温、補、和、汗、吐、下、靜、養10種常規療法和蒙古灸、藥浴、温泉療、冷敷、皮療及七十七脈放血術等8種理療法。蒙醫不僅療術奇特,它的用藥也十分獨特。服用過蒙藥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蒙藥乾麪兒狀的多。這是因為,蒙藥多用生藥,用生藥的好處是,藥物中易溶於水的成份不會在製作過程中流失。 傳統的中藥,大多取材於植物,所以又叫中草藥。蒙藥則廣泛取材於植物、礦物、動物,品種達1340種之多,與傳統中藥相比,礦物藥與動物藥比例偏高。 蒙藥有好多特殊的炮製方法,牛羊奶、酸奶汁、羊油等常被用作輔料加工藥材。蒙藥用藥方法靈活科學,往往依患者病情和用藥時間的不同,分別投放不同的藥物。 朋友們,來貢寶拉格草原旅遊,藥師佛洞是必須拜謁之處,蒙醫蒙藥也是應該瞭解並試着體驗一下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