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日遊導遊詞範文

導遊詞怎麼寫?小編帶你來看看下面為大家準備的天津景點導遊詞,希望你們喜歡。

天津一日遊導遊詞範文

天津大沽口炮台導遊詞

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聞名中外的大沽口炮台遺址。大沽口炮台遺址始建於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20xx年),在中國近代使上佔有重要地位,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的前哨陣地。大沽口炮台曾與文州虎門炮台遙相呼應,共同捍衞我們祖國的南北大門。

大沽口炮台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到此憑弔,激發心中的文愛國主義熱情。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台,1920xx年3月,毛主席送赴法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去上海。由北京出發,專程到天津下車到大沽口炮台參觀憑弔,並和同志們暢談祖國未來以及個人的遠大理想。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視察天津新港鹼石後再次來到大沽口炮台並留影紀念,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台的重視和關心。

遊客們,我們現在參觀的是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館。它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文字、圖表、歷史照片、實物讚美財現了大沽口炮台的歷史過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石牌坊上的“海門古塞”四個大字,它將把我們帶到那遙遠的戰火紛飛的年代,讓我們目睹帝國主義列強是怎樣踐踏分割祖國母親的軀體,以及中華兒女是如何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用自己血肉之軀組成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不倒長城。為了紀念在四次大沽口保衞戰中為國捐軀的先烈,市政府在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建立了“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碑”,它鐫刻着中國民不畏列強,抵禦外侮的英勇史蹟和光榮傳統。在四次大沽口保衞戰中為國獻身的英烈永垂不朽!

第一次大沽口保衞戰發生在1858年1月英法聯軍佔領廣州,為迫使清政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侵略者公然叫囂“現在只有一個辦法取勝,即佔領天津直接威脅北京”。5月份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炮台,將士奮起反抗,擊沉敵舢舨4只斃敵近百名,法軍炮艇“霰彈”號受重創,艇長被擊斃。正當守台將士與敵人艱苦鏖戰之際,手握兵權的直隸總督譚廷襄,布政使錢昕和卻臨陣脱逃,致使守軍士氣大挫。英法帝國主義乘機攻取大沽口炮台,第一次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北方大門,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美國、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藉口到北京與清政府交換條約文本,率艦隊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壓力。清政府當即照會侵略軍,換約可帶少數隨員由北塘登陸進京。但英法侵略者恃強成性,執意從大沽口登陸,武裝護送公使進京,並於6月25日下午炮轟大沽口炮台,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戰。中國軍隊被迫開炮自衞,新修建的大沽炮台發揮了強大的威力。結果進攻者完全失敗。遠征隊只得退卻,並且在戰鬥中損失三艘英國戰艦,英軍死傷464人、英軍官死5人、傷23人。海軍司令賀布也受了傷,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軍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也是當時英帝國主義在亞洲遭到的最慘重的失敗。

在這次戰役中,清軍將領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當時史榮椿守南岸中炮台,龍汝元守北岸前炮台。他們“奮勇先登,親然巨炮,擊中夷艦。”不幸的是二位愛國將領先後中炮,為國捎軀。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沽口炮台是同治、光緒時期修建的後經“庚子事變”遭到八國聯軍破壞而殘存下來的遺址。

我們現在在登上的炮台是大沽口炮台“威、鎮、海、門、高”五座炮台之中的“威”字炮台,也是當時惟一的一座圓形炮台。始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炮台高20餘米,馬道長57.5米,炮台頂面直徑30餘米。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進行修復。這裏陳列的鐵炮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前膛炮,火藥從炮口填入,然後入入球形炮彈,用火種點燃,引信炮彈即打出,炮彈是實心的,打到目標只能砸一個洞。前面的四門鐵炮是從炮台附近挖掘出來的,炮膛都已殘缺,這是根據1920xx年《辛丑條約》第八款規定:“拆毀大沽口炮台”而人為破壞的,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中間的大鐵炮是根據歷史資料重新仿製的。

大家都知道,天津歷來是是北京的門户,而大沽海口又是“津門之屏”,自明代初期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大沽海口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十分重要。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世宗為防倭患,開始在大沽口“宿重兵”並設置“銅鐵大炮”。自此,大沽海口正式設防。當時置放大炮的炮位就是大沽口炮台的原始雛形。

至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20xx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兩岸各建炮台1座,南岸炮台位於東大沽以東,稱南炮台。北岸炮台位於于家堡以南,稱北炮台。兩座炮台皆青磚砌就。炮台高5米,寬3米,進深2米。這就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

縱觀大沽口炮台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近百年,大沽口炮台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教育後人“勿忘國恥”,牢記“落後捱打,科技興國”的信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我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

遊客們,參觀大沽品炮台遺址活動今天到這裏就要結束了。但願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沽口炮台遺址已列入塘沽區旅遊規劃項目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這裏還要重修“雙忠祠”、建海戰紀念館和演練場,逐步建成集文物保護、遺址展示、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於一體的炮台公園。歡迎大家攜家人和朋友再次來這裏參觀和享受。謝謝大家,再見!

千像寺導遊詞

找不到你要的內容?問一下客服! 內容不錯,打賞一下! 收藏本站,客服免費幫您找東西! 服務不錯,打賞一下!

千像寺位於天津市薊縣盤山風景名勝區的盤山園陵東,屬乾隆行宮“靜寄山莊”。為行宮外八景之一,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遺址、遼代《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等。

千像寺又名叫“佑唐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唐末毀於兵火。遼初重修,建有佛殿、僧堂、庫廚。佛殿分三層,前殿供彌勒佛;中殿供南海聖佛;後殿為清代所建藏經閣,供玄奘法師像,像兩旁有六個紅木巨箱,內裝經卷。藏經閣兩邊有配殿,西供藥王,東供真武。乾隆十年奉敕重修,正殿懸乾隆書額“雨花福地”。

寺周圍的巨石巖壁上,有線刻佛像三百餘尊,大小不一,高l.5-2米,寬0.4-o.49米,佛座高1.3米,蓮座寬1米。佛像分立式、趺座兩大類,有的三四尊一組,有的一尊獨佔一石。佛像面頰豐腴,儀態端莊,頭戴寶冠,褒衣博帶,背託佛光,腳踩仰俯蓮花,淺條流暢,頗具唐代藝術風格。

千像寺院中的《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系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寬一米。碑額四角雕飾蟠螭,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碑正面銘文一千六百餘字,系薊州軍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書。書法剛勁俊秀,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被譽為“京東第一碑”。

碑文中記述了遼代薊州和盤山的開發情兄,及該寺的創建經過。碑中稱薊門“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紅稻青粳,實漁鹽之沃壤,襟河控獄,當旆戟之奧區。”為研究盤山地區的歷史、地理、物產等,提供了史料。又記載了千像寺得名的來由:“自昔相傳有尊者挈杖遠至,求植足之所。僧室東北隅,巖下有澄泉,恍惚之間見千僧洗缽,瞬間而泯,因此構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澗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顯其殊勝也。”碑的側面為遼重熙十五年(1046年)補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兩寺因土地問題發生爭訟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記錄。

此碑西面,有《盤山古剎佑唐寺重銘碑》與之並立,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鬆溟德庵撰書。在藏經殿前,尚存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經殿碑》。

幹像寺後山崖上,有一巨大的圓石,屹然獨立於另一巖石之上。人們用手推撼,石體微微晃動,名“搖動石”,為盤山八大怪石之一。明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袁宏道的《遊盤山》中均有記載。《遊盤山》中寫道:“搖動石者,兩石相載,大於車輪。試單臂徐引,則左右動搖,若多人共牽則不復得試。”清詩人王瑛的《搖動石》寫道:“頑石若有靈,所處亦良險;不必待生公,逢人頭便點。”搖動石上,南有線刻佛像,東有“搖動石”等刻字。

搖動石旁有洞窟一處,名“契真洞”,洞口鐫有篆書“無量壽佛”四個字。洞內有一尊浮雕坐佛,高約二米,為天津市內僅有的石窟佛像。

潮音寺導遊詞

找不到你要的內容?問一下客服! 內容不錯,打賞一下! 收藏本站,客服免費幫您找東西! 服務不錯,打賞一下!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到潮音寺來參觀,在海河下游的寺廟中,最著名的就是潮音寺了。首先,由我介紹一下潮音寺景區的概況。

潮音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20xx年),和天津為同年。至今有六百年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他位於海河入海口,是船隻入海見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們稱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歷經明、清兩朝及中華民國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經塘沽區政府復修,現為國家2A級

旅遊景區,塘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宗教活動場所。

潮音寺佔地總面積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築組成,是全國少有的座西朝東的廟宇。潮音寺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修身養性、休閒觀光、獵奇考證的好地方。參觀整個廟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歷史的發展變化。

進入潮音寺景區。我們首先見到的是一座高8米、寬6米的過街牌坊,這座牌坊是明清建築風格,做工考究,色調古樸典雅,採用傳統的繪畫雕刻技法,上繪有108條形態各異的龍形圖案,有的見首不見尾,有的雙龍環繞,個個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聯所寫:“雕龍生靈性,祥雲浮潮音”。

來到潮音寺廣場,映入您眼簾的是兩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頂有球形裝飾,遠望像一雙眼睛,注視着渤海,給人以神祕遐想。在明朝永樂年間,這旗杆就成為南北入河出海船隻的導航標,船民們以旗杆作為家鄉的象徵。每當遇風遇險,只要望一望家鄉的旗杆,看到高懸的紅燈,就知是菩薩奶奶來搭救,化險為夷了。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觀音菩薩的來歷:傳説,有一劉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漁,落難於一荒島,遇一老婦接濟柴米、引水,故曰:“劉氏海難化險,乃南海觀音顯靈”。劉氏受點撥返沽口,老婦隨船而至,劉氏背老婦下船,在海河邊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婦背西面東圓寂。眾人得知,集資修男孩大寺供奉觀音菩薩。後明朝嘉靖皇帝為“安民心,抗倭寇,撥庫糧,建潮音寺”;又因廟內有一口井,俯耳可聽潮漲潮落之音,傳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筆更名“潮音寺”。故眾人説先有柳仙洞,後建潮音寺。潮音面向大沽口,潮音寺門朝東。

在更名潮音寺的同時,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説。但是修建潮音寺工期很緊,關鍵時刻工匠計算失誤,檀木截短,焦急無策之時,忽一老漢顯現説“京城有個土屯亭,京西又現魚刁樑,你們何不砌個雙山牆”。工匠們聽後茅塞頓開,只顧幹活,在找老漢時,老漢早已遠去,人們都説這是魯班師父點化,所以潮音寺又名“雙山寺”。

各位遊客,潮音寺的山門和天王殿合一。這裏供奉着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彌勒菩薩是彌勒佛的化身像,是佛祖的接班人,又稱大肚彌勒佛,也稱笑佛。“大肚能容 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常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幅對聯可見笑佛的胸懷坦蕩,同時也開到人們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才能皈依佛門。四大天王又成四大金剛,他們手中各持的法物分別代表“風調雨順”,起到保護平安的作用。

進入正殿,這個殿供奉文殊、普賢、觀音三尊菩薩,又稱“三大士”。觀音菩薩當地人稱菩薩奶奶。傳説,觀音菩薩從南海隨船而來,面東而坐,就此雕塑成像,當時為了日日報平安,年年有好收成,漁民們將渤海精靈之魚,作為菩薩奶奶的坐騎,漁民們因此出海打漁都滿載而歸,這個傳説極為傳神,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現在我們來到南配殿,南配殿供奉的是王三奶奶,是俗家得道成神的一位典範。此人為河間人氏,少時習醫,後嫁於大沽王家三子為妻,稱王三奶奶。夫因病故去,他此後志研醫道,治癒民間病疾,沿海河兩岸行醫,所得酬報施捨於人,修建廟宇,保障一方百姓脱離病魔苦境,深得兩岸百姓敬仰,後來人們將她供奉為神,視為救命的神醫。神奇的故事越傳越廣,一百多年來海河兩岸傳頌着這神醫王三奶奶的醫德、妙手治雜症的故事。“摸摸王三奶奶的手,能活九十九”,當然這不過是傳説而已,大家有心,可以去摸摸王三奶奶的手。

南配殿院中的這個亭子叫柳仙亭。看到柳仙亭,難免會提到柳仙。柳仙為道教中一仙,當地人稱柳四爺。五大仙他排在第四位,居於洞中,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多瘟疫,柳仙出世,驅瘟神、救百姓。柳仙洞邊有一樹與其相伴,人們病發時取其樹葉、樹條和樹皮熬水服用,多靈驗,因此稱之為柳四仙爺,流傳於世間,後供祭於此。建廟後於觀音共處,潮音寺的佛道俗三家共處一寺之中,供奉至今,國內其他寺廟也極為少見。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現在我們來看院隅這個五獅捧月雕塑。看到五獅捧月的雕塑,就提到了民國一任總統曹錕。曹錕系西沽籍人士,出生於西沽潮音寺西南側,曹家是西沽首富,深宅大院四合套。曹錕是曹家最受寵的少爺,從小就爭強好勝,膽識過人,被稱為孩子王,經常聚小夥伴在潮音寺玩耍。一天在潮音寺後院見一奇大的壁虎,小夥伴都嚇呆了,獨有曹錕用樹枝戲逗壁虎,鄉人説:“小曹錕今敢鬥壁虎,將來必成大器”。後來曹錕拜神鞭趙五爺為師習武,走上戎馬之路,率軍征戰。一次攻打湖北嶽州,凱旋歸來,又喜得貴子取名得嶽,雙喜臨門之際,出資修葺潮音寺。用漢白玉雕塑了“五獅捧月圖”以示權貴,放在正殿的脊上,後修復落地於此供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