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5篇)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5篇)

歡迎各位到我們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孔夫子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請允許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道一聲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們這次洛陽之旅的導遊,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是某師傅,他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大家在行車過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陽的這兩天裏,將由我和某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衷心的希望成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當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去解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們能相聚在這個車上,是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珍惜這點緣分,相互照顧,並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車內衞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們的這次旅行圓滿成功!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5

各位朋友,龍門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等)眾多的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的,前後長達400多年之久。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個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的,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的特點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的,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的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那麼,成千上萬的佛像是何人所為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ⅰ)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的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ⅱ)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ⅲ)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條主要路線。]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

為什麼龍門的達天閣供奉魁星?風水書中有云:飛龍在天,霸王卸甲,一甲管三山,三山有三穴。此話怎講呢?龍在飛天的時候,會留下兩樣東西:一是龍身上的水,二是頭、身、尾的三片鱗片。山上的水成了滇池,從龍身上留下的鱗片就好像楚霸王脱下的盔甲一樣,這三片鱗片形成三座山,每座山各有一個穴位,稱為財穴、智穴、權穴。我們的西山龍門就屬於三穴之一的智穴。各為在左龍門纜車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留意周圍的地形?你會發現石頭很多,土很少,樹也不是很高大,這説明什麼問題呢?説明這裏的土壤不是很厚,所以樹根扎得不深,樹長的也不是很高大。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是生金的,土不多,金也就不多,財也不旺,因此龍門就不是財穴;但是風水書上又説:“土乃龍之肉,水乃龍之血,石乃龍之骨,草木乃龍之毛。”我們寫文章講究的是文章要有“文骨”,寫文章寫得好才可以中狀元,才可以“金榜題名”!作為智穴的西山龍門,自然要供奉文運之神魁星、武運之神關羽、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我代表雲南旅行社歡迎大家來到雲南,並對大家參加我社旅遊團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大家的導遊,我叫張娜,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今天我們將遊覽的是龍門。龍門是昆明的一個重要景點,以往我們都是用歷史、詩詞歌賦的眼光去欣賞它,現在我們不妨換個方式,從風水的角度去觀察龍門吧。

何為“風水”?從表面上看,是指風和水,即自然界中的現象,因此古往今來對“風水”一詞又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歷史上最早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説:“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而《辭海》對於風水一詞是這樣定義的:“風水,也叫勘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近年來學者們對《辭海》的定義持不同見解,主要傾向是不同意將風水與迷信劃等號。他們認為風水是古人在還不懂得現代很多科學道理的情況下,講究的一種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工程學!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龍門的風水:

龍門為什麼要修建于山上?提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人啞然失笑。雲南94%的地方是山區,平地都拿來蓋樓房了,龍門當然要修在山上啦!這種認識是很片面的,古時候在修建一個建築物時都喜歡去看風水,看風水首先要看“龍”。龍即是龍脈,風水中以龍的變化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其中的主山為“來龍”,由山頂蜿蜒而下的山樑叫“龍脈”,也稱去脈,成語“來龍去脈”就源於此。山脈有不同的走勢,因此龍也有不同的姿勢。

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2

這裏順便説一下,龍的側勢為什麼是“由西向東”,為不是“由東向西”呢?風水師常以我國的四條大河來劃分龍脈,稱為三大幹龍。長江以南的山脈為南龍,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山脈為中龍,黃河、鴨綠江之間的山脈為北龍。三大幹龍的起點為崑崙山,崑崙山位於中國的西部青藏高原,所以這裏要説“由西向東”。把龍門修建於昆明西山上,正是考慮到風水中“龍”的講究。

龍門修建於西山的東麓,也是有講究的!看風水除了看“龍”以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是看“水”,現實生活中,有關“水”的講究比比皆是,比如:香港匯豐銀行的樓頂就有一個大蓄水池,這既不是游泳池,也不是養魚池,而是“風水池”!風水學認為“水”是聚財的,五行相生“金生水”,黃金熔化後就變成了“水”一樣的東西。“水”在風水學裏代表着財富!第二是看“向”,即朝向。風水書裏寫道:“龍勢向西,宜坐北向南(陽坡);龍勢南北,以選址在東坡。總的原則是背山面水迎吉避兇。”昆明的西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即“龍勢南北”,所以西山大部分重要建築,包括龍門,都選址於西山的東坡,而最東面正好對着滇池水,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4

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於1820xx年,是觀賞 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緻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築,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闢為公園,唐繼堯曾撥 款修葺,並立其銅像於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 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着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迴紆折,檻外銀水 玉山;湧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雲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卧波,而大觀樓則聳立於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大觀公園緊傍 滇池,滇池是個煙波浩淼風姿秀逸的高原湖泊,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巖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199.5公里;湖面面積318.27平方公里;湖水最大深度為8米,平均深度為5米,蓄水量約15.7億立方米。在雲南眾多的湖泊中,它的面積最大;在全國的內陸湖泊中,它佔第6位。 滇池四周的山脈均屬 崑崙山系, 雲嶺山脈的東支逶迤南下,總稱 烏蒙山,有大小數十個山峯。

雲南昆明西山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5

遠古: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這一帶過着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原始生活。約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帶已有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狩獵、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並已能紡紗、織布。滇池地區和稻穀種植至今至少已約有數千年的歷史。

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各氏族部落,以叟族為主,屬氐羌族語系。氐羌,是中國古代分佈在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到雲南北部一帶的古老遊牧民族。其中一部分從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僮語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公元前三世紀(紀元前298~277年間),楚國大將莊蹻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其故城在今晉寧縣晉城鎮。“莊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西漢王朝建立後,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徵發巴蜀地區士卒,滇王被迫歸降。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寧為滇池縣,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把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推行到了西南邊疆,標誌着古代雲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開始。郡縣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制社會的解體。漢族移民和中原內地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任用“大姓”為地方官吏,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