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工作方案十篇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

一、課題研究背景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十篇

1、從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的實情來看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校許多學生家長進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學生”,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加上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出現了一部分學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從而態度消極,興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課無精打采,厭倦作業,害怕考試,更缺乏獨立思考和鑽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課題以四年級幾名學困生為實驗樣本,運用觀察、調查、統計、實踐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具體原因,因材施教,恢復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力,有力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學生數學學習進行有益的探討。

2、從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發展來看

從五年級期末的考試成績中看出,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數學素質有所下降。出現了較多的低分,一些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了信心。學習數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斷的積累、沉澱。出現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對數學學習逐漸放棄的過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學中要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學困生的產生,有力地做好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級數學學習學困生轉化取得突破並得以推廣,這對於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和歷史意義。

3、從數學觀的角度來看

數學,作為國小階段的一門主要課程,其重要性已被絕大多數學生所認識,但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對數學學習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還很不正確和到位,他僅僅認識到數學基礎對於記數、算帳有用,不瞭解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一定的關係;看到了數學工具性淺顯的一面,而數學工具性更深層次的一面,以及數學的人文性,學生的認識十分膚淺。一個人的數學觀支配着他從事數學活動的方式,極大地影響着他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動機和動力,決定着他用數學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瞭解學生的數學觀,並積極地引導他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從而指導學生效地進行學習,獲得學習數學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真正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是數學教師應該做好的具有深遠意義的一項工作。

4、從新課標來看

新課標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題從中年級學困生入手,以一切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良好基礎,符合課標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目標

1、課題研究目標

(1)在學困生成困基礎上,搞清學困生的類型及特點。

(2)根據學困生成因,尋求轉化方法策略。

(3)爭取轉化成功,使其在學習、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課題界定

學困,指學習上有障礙,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或集體。

數學學習學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的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

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即是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一定形式的輔導下,學習上有了好的改變。

四、課題研究內容

1.良好的師生關係的研究;

學困生轉化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特別需要老師有信心、恆心和愛心。積極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

2.因材施教的應用;

為了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益,考慮到學困生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個性差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這裏包括從近期學習目標、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並及時反饋信息,瞭解他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查清主要癥結,對症下藥,避免再次分化。對於學習主動、積極進步的表現應有不失時機的加以鼓勵,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促進學困生轉化。

3.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的研究;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寶貴的心理因素,在這種情緒下,大腦異常活躍、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必然會提高學習效率,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對於學困生來説,教師更應該加強學法指導。當他在學習中遭受挫折和失敗時,需要老師耐心的心理疏導和方法點拔,“開小灶”進行知識上的查漏補缺;當他在學習上或行為中出現“閃光點”時,哪怕是課堂上專心聽講,我們都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可以讓他體會到信賴、滿意、親切的情感,從而樹立他的學習信心,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學習中來,增強向優生轉化的勇氣。

4.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動手動腦相結合,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變緊張壓抑的被動接受為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投身到教學過程中來。

5.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對學困生的影響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學生的啟蒙教育,對學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氣氛和健康的社會文化可以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學生從小遠離不良風氣的侵襲。

五、研究方法及對象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從多學科角度開展對學習困難學生教育轉化研究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借鑑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把握研究發展趨勢。

(2)調查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學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動研究法。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不斷完善轉化學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轉化學困的理論框架。

(4)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通過對學困生的跟蹤分析,摸清他學習困難的成因,及轉化效果,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對象:本班38名學生特別是本班3名學困生。

六、研究步驟

研究起止時間:20xx年9月—20xx年7月

1.準備與試點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A、確定課題。

B、學習有關理論,篩選教學改進經驗,做好理論準備。

C、制定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A、實施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個人情況分析,家庭情況分析。對其學習數學動機和興趣瞭解,行為、智力及周圍其他因素瞭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學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並階段性總結轉化學困生策略。

C、對自我教學上進行反思,對教材難點進行深入分析,課堂上加以改進,使學困生樂學、愛學。

D、積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數據、案例。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A、系統分析、整理實驗資料、研究數據,總結經驗

B、成果交流與推廣。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着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裏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説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説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繫。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3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4

一、課題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基本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和社會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接受一種價值體系,學會一種行為能力。

2.實效性,指運用現代德育理論,實施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僅指開發出的具體的課程教材,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得以發展,教師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即使就課程開發的具體產品之一——校本課程教材而言,也與國家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或問題中心的,而不是知識中心的。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小德育綱要》中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個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在於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開拓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尊重別人,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容。隨着獨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學生普遍存在着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獨立能力差,行為偏於情緒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質,長期以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對於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髮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着某些嚴重問題。如:脱離實際、説教過多、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分離等。我們必須面對新情況,研究新方法,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們的教育產生片面性。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關注着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應“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積極支持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見》強調,學校德育工作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意見》還強調,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見,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會、經濟、人文等諸方面力量對德育的支持,以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6、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最有效的影響,是環境的間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師創設的多元化教育環境對兒童的進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體教育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説:“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論和思想都告訴我們,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必須重視創設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開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構建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能體現師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愛家鄉教育模式。本課題研究內容根據我校教師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學實際,確定分七個子課題進行試驗研究。即是:“語文品德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數學科學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英語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音體美等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學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班級工作養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後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

五、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課題以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小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愛家鄉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通過本土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以實際行動建設家鄉、服務家鄉,並能弘揚家鄉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推崇以德為先的人生追求。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七、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文獻資料法: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頒發的有關文件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基礎;調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資源,從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篩選、整合,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礎。

2.行動研究法: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開展開發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實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不斷調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3.經驗總結法:在各子課題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總結開發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具體經驗,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理性認識,以獲得可供應用和借鑑的操作性經驗和教育理念。

八、課題研究的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是由於學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課題都是學科性較強的課題,經驗豐富,大多數課題組成員都是初次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屬於“摸着石頭過河”,沒有什麼經驗。做出來的課題計劃還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夠開闊,急需有經驗的教師從旁指點。

二是由於學校課題組成員平時教學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課題研究時間緊的情況下,需進一步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課題研究的關係。如何使課題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個問題。

三是由於老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對德育資源如何開發與利用不甚瞭解,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後期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引發周圍人對德育的重視。

下一階段,我們將針對存在着的一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

一是繼續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二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活動,重視課題的實質性研究。要在繼承傳統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德育資源,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相信隨着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學生、教師與周圍的自然、社會聯繫會更加緊密,這使尋找、發現、利用更多的資源不僅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強總結提煉,爭取將成果彙編成冊。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的活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的背景、現狀以及問題。課外閲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閲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國小課外閲讀指導策略”是指教師從學校學情出發,給予學生必要的讀書指導,也就是研究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擴大學生課外閲讀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並保持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愉悦的情態,投入到課外閲讀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現閲讀的個性化。國外對於課外閲讀一直是很重視的。如美國多利斯.布朗研究發現,早期給孩子讀書,能夠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和參與,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經過研究認為:課外閲讀為教學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並“能發展學生的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都重視中國小的閲讀教學實驗。中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學生的課外閲讀。進入當代,對課外閲讀的研究理論也有增無減。如萬雲英在其《注意培養兒童的課外閲讀興趣》中指出,國小各年級學生獨立閲讀理解水平的高低,與其平時課外閲讀書籍量的多少有很大關係;舒華的“課外大量閲讀對兒童伴隨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的論述;伍騰提出的為享受樂趣而讀書的理論等。新課改以來,許多兒童文學理論家也對兒童文學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針對兒童課外閲讀的研究理論的確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收效還不太令人滿意。在國小階段,對國小生進行課外閲讀有效指導的教師還比較少。另外,中國國小語文課外閲讀指導策略在理論上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未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因此,在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討,必將有助於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

2、研究目的及意義。

一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國小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明確規定國小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課外閲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閲讀的繼續和拓展,是閲讀能力訓練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鑑於這些,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指導是勢在必行。

二是我校當前閲讀現狀的需要。我校學生全部來自農村,自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活動,學生的課外閲讀較之以往有了很大進步,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認識不足,理解偏差。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大量的閲讀能夠為學生提供廣博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口頭表示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促進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從而使其個性健康發展。自我校開展“書香校園”活動以來,部分家長、學生的課外閲讀觀念有了一定改變,85%以上的家長認為課外閲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也願意投資為孩子購買幾本課外讀物。可是,她們印象中的.“課外讀物”僅僅限於“教輔資料”、“優秀作文選”之類的書籍,她們認為這些讀物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是對孩子有益的。也有的家長認為,為孩子買兩三本課外書就行了,甚至這幾本書至少能夠管到孩子國小畢業。部分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認識,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就能夠了,缺乏從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意識。與此同時,由於她們的工作原因,不可能也沒有時間給予自己的孩子較多的指導與引導,許多家庭沒有書櫃,也沒有閲讀的意識與習慣,在家長的直接影響下,許多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閲讀的意識和習慣較差。

(2)書源較少,好書難覓。一方面,孩子的生活環境讓她們沒有條件接觸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沒有條件接受科學、有效的課外閲讀指導,僅僅侷限於手裏一本《優秀作文選》,或是幾本幾年沒有更新的課外書;另一方面,文檔僅供參考由於許多學生家長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也不可能幫助學生挑選合適的圖書,再加上平時工作較忙,週末也往往沒有時間陪孩子一起光顧新華書店去挑選合適的圖書。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不可能讀到比較多的優秀圖書;第三,我校圖書室中的圖書資源也不夠豐富,裏面的大部分圖書還是“普九”時期上級為了達標統一配置的,雖然圖書的總量不少,但真正適合學生閲讀的圖書其實也並不多。這樣一來,學生的閲讀量與閲讀面自然不可能有較大範圍的突破,學生的閲讀質量自然也不可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形式,走馬觀花。大部分孩子手裏有一、兩本課外讀物,但這些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買書時是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給孩子購買的,書的內容孩子並不一定喜歡,加之內容長期得不到更換,孩子的閲讀興趣極不濃厚。因此,閲讀時,只是走馬觀花,對書的內容不求甚解,更談不上能對提高自身素質有所幫助了。甚至,有的孩子只在每週二早讀全校統一的課外閲讀時間,拿本課外書做做樣子。

(4)興趣不濃,自覺性差。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外閲讀興趣不濃,甚至能夠説是很淡,有一小部分同學根本沒有閲讀的興趣,雖然已是國小中年級或者高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課外書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眾所周知,興趣是做好許多事情的老師,只有對這件事情有了興趣,才可能發自內心地去做,去認真探索,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也只要有了興趣,才不需要教師和家長去督促。根據分析,發現許多學生把時間浪費在電腦網絡遊戲上面,有多位家長向我反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利用週末時間進網吧打電腦遊戲,平時每天晚上則沉迷於電視動畫片,缺乏閲讀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有些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閲讀一些書籍,也是流於形式,效果很差。

(5)、缺乏指導,收效甚微。國小生由於年齡特點,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選擇圖書進行閲讀,在閲讀過程中也不懂得如何去讀精、讀透一本書,雖然語文老師難得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但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指導得特別仔細、到位。而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一方面沒有這個意識,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對學生的課外閲讀往往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只要看到學生捧着書,怎麼去讀,是不是讀出效果來則往往不被她們所關心。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還有可能讀得認真一些,不太感興趣的,或者尚未入門的圖書則一般不容易受到她們的喜歡,她們也沒有自制力會強制自己去認真閲讀。這樣一來,學生不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即使是認真讀過幾本書,也往往是文檔僅供參考囫圇吞棗,收效甚微。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對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進行研究的課題方案。

二、研究目標。

1、從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入手,點燃學生對課外閲讀的渴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2、經過研究,使教師形成正確的閲讀教學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親歷閲讀的過程中實現多重對話,初步構建集字詞句積累、閲讀理解、情感體驗、口頭表示、書面表示等多維一體的語文發展體系。

3、經過校本研究和專家引領等途徑,構建學習型教師團隊,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主動成為行動研究者,研究並形成一定的課外閲讀指導策略,從而形成學校教科研特色,使“課外閲讀”成為學校的課改亮點,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閲讀內容。

2、研究如何組織閲讀的交流研討。

3、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閲讀。

4、研究如何拓寬學生閲讀的渠道。

5、研究如何優化閲讀的評價。

四、研究範圍。

閲讀的概念是看(書報)並領會其內容。課外閲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閲讀活動,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指導策略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指導農村學生合理分配時間,教給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策略,從而指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課外閲讀。

五、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深入家庭,學校班級,就學生課外閲讀狀況細緻調查,科學客觀地記載、分析,找準問題所在。

2、行動研究法:針對閲讀教學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3、個案研究法:選取典型對象進行研究。對收集到的各種個案進行細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斷以進一步提出改進建議。在研究開始、過程中、結題時,均以研究對象進行單項或綜合的調查、分析,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

5、文獻研究法:收集、整理和運用國內有關課外閲讀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比較的基礎上,為課題研究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

六、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經過動員學習,使課題研究實驗人員明確文檔僅供參考此研究的重大意義,並深入學習,轉變觀念,建立機構,制定措施,保障實施計劃按步驟順利進行。

2、課題研究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問卷調查全校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

2.收集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對課外閲讀的建議。

3.更新、充實學校的圖書室、閲覽室、班級圖書角。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動機制。(1)營造晨讀、午讀氛圍。(2)每週的閲讀課正常上起來。(3)開放閲讀覽室,指導閲讀。(4)班級設立“讀書快樂吧”組織。(5)開展與家長與教師的共讀活動。(6)組織、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讀書徵文活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閲讀活動。(1)學校“經典誦讀社團”,開展正常的社團活動。(2)每月開展讀書系列活動。(3)組織學生參與“誦讀經典”活動等。(4)舉行讀書報告會、我的閲讀故事評比等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2、撰寫結題報告。

3、推廣研究成果

七、研究人員分工

陶月俠: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撰寫研究報告。

羅永華:組織與協調工作,教學理論指導,把握課題的研究方向。

張學軍:負責具體研究工作;撰寫階段小結。

陶斯亮負責開展調查問卷、調查分析、撰寫中期報告。

宋麗梅:整理典型案例、收集各類資料分類歸檔。

鄭愛芳:負責研究過程中聲像、圖片資料的拍攝、記錄等。

八、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課題組成員的研究能力:

本課題成員由自治區級、吳忠市級骨幹及青銅峽市級骨幹培養對象組成。她們都曾經參與過市級、中心級、校級的課題研究。

陶月俠:紅星中心國小教研組長,國小高級教師,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課堂駕馭能力強,教學質量高。

陶斯亮,紅星中心國小副校長,國小高級教師,吳忠市級骨幹教師,語文綜合能力強,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全面負責課題的研究。

羅永華:紅星中心國小校長,國小高級教師。自治區級骨幹教師,善於從教育教學的理論高度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於撰寫論文,多篇論文獲獎。

張學軍、宋麗梅、鄭愛芳:國小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國小語文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善於把電教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具有一定教研能力。

九、保障措施。為了保證課題的紮實推進和有效實施,我們還將狠抓以下“四個落實”:

1、時間落實。一是統一指導的時間要落實,每週開設1節課外閲讀指導課,指定一定量的時間為課外閲讀活動時間;二是學生自由閲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增加自由閲讀的時間,將每天下午第六節課(學校成立的《經典閲讀》社團)時間讓學生自由閲讀課外書。

2、活動落實。開展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筆記展評等活動,使課外閲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

3、指導落實。首先應選好讀物,能夠是教師統一指導的讀物,能夠是學生自由選擇的讀物,也能夠是由教師結合課文推薦課外讀物。在上好閲讀指導課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搞好每週一詩、讀書記載和自辦報刊,同時有選擇地觀看知識含量高的影視節目和光盤(如影視欣賞、電子閲讀、上網瀏覽等)。

4、檢查落實。對課外閲讀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如經過隨時個別詢問、檢查讀書筆記、小組調查或“閲讀彙報課”等形式進行檢查反饋。對學生課外閲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閲讀筆記要經常檢查,創立和使用閲讀成長記錄袋,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

十、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課題成果的預期:

通過開展此項課題研究,解決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中對課外閲讀價值認識不足,自覺閲讀興趣不濃,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教師課外閲讀指導不夠的問題。怎樣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閲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閲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方法的指導

2、呈現方式:

(1)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學生在課外閲讀中存在的問題

(附問卷調查表)

(2)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撰寫《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的相關論文。

(3)撰寫《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4)階段性成果總結。

(5)學生閲讀積累分類彙編成冊。

(6)學生優秀閲讀評比展示。

(7)完成《農村國小有效開展課外閲讀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科研五年發展規劃為指導,依據教育部《關於實施農村中學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和陝西教育局“教科研工作要點”等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不斷提升教師的師德、師能和教科研水平,切實加強我校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師德好、業務精”的教師隊伍。

二、總體目標

強化“科研興教、科研強校”的意識,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以建設一支“師德好、業務精”的教師隊伍為目標,堅持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素養和文化知識素養,開展有學校特色的多元化校本培訓,培養能滿足現代教育發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師隊伍,讓全體教師獲得可持續提升。

1、課題研究:開展“教師教育科研常識”的專題講座、討論,邀請專家指導和引領,力爭有1~2個市級以上的立項課題,圍繞主課題立數個縣級、校級子課題;做好自治區級、市級立項課題的過程管理和結題工作;做到使每位教師都具有教科研常識,創造人人蔘與課題研究的學習型校園。

2、教師培訓:依據計劃,按照以“整體推進、分層發展、協同優化”的基本策略,通過多形式、廣渠道、大強度推進教師培訓,13年做到每位教師通過校本培訓24課時以上,分層培訓和上級部門培訓達人均24課時以上。通過校本培訓和上級部門培訓,力爭每個專業30%的教師成為校級骨幹教師,10%以上的教師成為市級專業骨幹,5名以上教師成為石嘴山市學校知名教師。通過師徒結對、教師定期繼續教育培訓,增加學校專業化的培訓,“研究型”教師比例達85%以上。

三、組織機構

組長:薛建

副組長:朱欣榮

成員:常江濤 韓瑞

四、具體措施和工作

1、營造科研氛圍,強化教育科研作用

通過宣傳、參與、督促、檢查等措施,強勢推進,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教

育科研是實踐先進理論,是解決教學教育實際的、現實的問題,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的最佳路徑,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全體教師相信科研、依靠科研,主動的參與科研。比如:開展學習教科研培訓活動,每月兩週星期五下午為教師的學習時間,形式多樣。再比如開展“請進來,走出去”活動,邀請專家、領導來校指導,以教研組為單位一年外出學習一次。再如為教研組訂閲《信息快教科研訊息報》,讓教師瞭解教育最新信息。

2、完善管理體制,加強科研管理工作

依據《榆林市教育科學研究管理制度與工作條例》、《20xx年榆陽區教育局工作要點》和我校實際情況,修改完善《鎮川國小教育科研工作條例》,制訂學校09年校本培訓計劃,將教科研有關工作序列化、常規化,“到什麼點就做什麼事”,利於教師早明確、早準備,提高科研工作質量。

3、普及課題研究常識,促進教師課題研究意識

教師課題研究氛圍不濃,極大原因是因為教師不懂、不會,覺得層次高深,難度係數大。如果普及課題研究常識,比如每位教師都瞭解教育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以及課題研究是解決現實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困惑與疑慮,是教學需求,是為有效教學服務,是為減輕教師負擔服務,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何樂而不為呢?積極組織教師進行“教師教育科研常識”專題系列講座,做好石嘴山市xx區立項課題的過程管理工作,且及時向教師彙報課題研究內容及進程。邀請教科研專家對課題進行指導,提高課題的可操作性。

4、以評比為抓手,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學校本學期開學第2個月進行新教師的彙報課展示,舉行教師基本功競賽,優質課、説課技能競賽,教學設計、教育教學案例、專業課教師技能操作評比,

在評比、競賽中激勵教師不斷學習,強化教學技能的訓練,提高教師的自我素質。

五、工作具體安排

1、理論業務學習:

a、每學期分發1本業務學習筆記,開放教師閲覽室,為每位教師業務理論學習搭建學習信息平台。

b、有組織、有計劃開展教科研培訓的活動,邀請領導、專家來校進行《師

《課題研究》、等專題講座或校內教師教學研討。

2、專業技能提高:

a、師徒結對,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強化青年教師的成長。

b、以活動為載體,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開展新教師的彙報課活動,開展教師基本功競賽,教師的教學技能優質課、説課競賽,教學設計、案例評比,專業課教師的技能操作競賽,開展教研組每月一節的研討課,一學期兩週的推門聽課和課堂教學診斷課活動。

c、落實教師定期下外出培訓工作。

d、邀請其他兄弟學校教師來校指導工作。

e、收集教學設計、案例、反思等,彙編成冊。

3、教研組建設

a、定期開展教研組活動:每週兩節課為教研組的集體備課學習時間,每月兩次教研組安排的組內交流課和評議。

b、外出學習:對於兄弟學校先進的、或具有特色的教學經驗,各教研組組織一次外出學習和交流,回校後形成學習調查報告,並組織組內討論學習。

c、學期末,各教研組對活動進行總結。

4、課題建設

a、開設“教師教育科研培訓”系列專題講座。

b、積極組織教研組、教師申報榆陽區、市級、自治區級的小型課題。 c、定期召開立項課題會議,做好課題的`過程管理,收集、整理課題資料。 d、成立校教育科研學術委員會,做好論文評審送交前的指導工作。

5、骨幹教師培養

a、校內、校外結對培養。

b、“走出去”學習。

c、寫教學反思,對當前教育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有效的科研活動。

6、研究型教師的培養

a、定期下參加各級各類的教育教學培訓。

b、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拓展教學科研的研討氛圍。

7、評比

對於本次學校以上的校本培訓為主的教科研活動中,評比出學期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優秀教研組,給予精神鼓勵和一定的物質獎勵。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7

為了推進“低重心,大面積,專題式”的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羣眾性草根式教育教學研究,使教育科研有效地發揮改進教育教學、解決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作用,同時幫助教師積累專業生活經驗、豐富和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而使教育科研真正能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經研究決定,我校開展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教師小課題研究。

一、基本涵義及定位

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研究範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立足校本、貼近教師、植根課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實現教育科研大眾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小課題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於改進教育教學和參與研究。

二、選題要求

選題本着“小、活、實、短、平、快”的原則進行,一線教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選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小,即研究的範圍、問題規模小,內容具體,但問題必須具有普遍意義,能由點及面,實現推而廣之,可以圍繞問題持續深入滾動研究;活,即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簡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實,即問題是本學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改進和有效上,凸顯實效性;短,即週期短;平,即符合教師的實際研究水平,快,即見效快。選題範圍主要是研究班級教育管理和學科教育教學,學科教育教學主要是研究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

三、研究週期

視研究內容而定,可長可短,時間短則兩至三週,長則三至五個月,一般不超過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擬採取行動研究、敍事研究、教育觀察(課堂觀察)、調查研究、課例研究、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組成

一般為1—3人,不超過3人,可以是個人課題,也可以是小組課題。

六、操作流程

小課題研究一般可以採取“深入問題場景(課堂)———發現問題和困惑(提出小課題)——分析、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法(研討對策)——合作實施或個體實踐——總結提升”的操作程序。

1.學校沙龍會於每學期期初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開展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為主題的科研沙龍活動,指導教師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有價值的小課題,用敍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填寫《小課題研究方案》,選題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實效性和推廣性等標準。

2.教師收集有關這個問題的相關材料及他人的實踐經驗進行學習,思考和規劃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該問題的措施和行動,籌策並制定出行動的計劃。

3.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實踐,及時記錄和收集研究過程的`原始真實材料(包括視頻材料),寫教育教學筆記。一個階段後,教師進行行動反思,調整行動計劃。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淡化形式,注重實效。儘可能把小課題研究中的教育行為作為一個過程表述,即不是靜止描述教育行為,而要説清楚事情的演變過程,總結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説明教師及學生行為變化的曲折過程,並儘可能用較為全面的事實表述實際效果。

4.教師進一步開展研究實踐(“二度研究”),並收集整理研究過程的材料,準備參加學校或區級的鑑定和評審活動,沙龍會要定期督促、檢查研究工作,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定期召開小課題研討會,開展小課題階段成果交流、研究課展示活動,促進各課題組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

5.學校沙龍會要及時幫助教師及時總結小課題研究的經驗教訓,開展校內、校際或區級的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鑑定和評審、成果推廣活動,校內、校際活動由學校沙龍會安排。研究工作結束後,課題負責人要及時向學校或區教科室申請結題。結題時主持人須提交研究報告(結題報告或敍事報告)、《研究工作報告表》、《研究成果申報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結題研究課教案或主題教育方案)。

6.學校採取豐富多樣的成果推廣形式,搭建展示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平台,如開展課堂研討、科研沙龍、小課題成果交流會、小課題論文評比等活動;彙編《小課題研究課題通訊》、《小課題結題報告集》、《教師小課題感言集》、《教師小課題論文集》、《教師反思、評課集》等文本資料。

七、成果表達方式

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研究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多樣有效的成果表達方式,一般可以採用行為(教學)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報告外,可以採用教育教學的敍事、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調查報告、個案報告等方式,經典或優秀的活動方案、教案、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程資源、學生作品等也可作為成果表達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學校層面的小課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組織實施,區級小課題的申報和管理由學校教科室對上報課題進行指導,並擇優(小、實、新)上報區教科室。

2.區級小課題申報時間和區級科研課題申報時間一致,研究方案字數在1000字左右,研究報告字數在20xx左右,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工作報告(進度)表、課題研究成果登記表、課題研究報告表樣式見附件。

3.建立小課題管理制度。

小課題研究工作的管理與實施,學校教科室須依據制度來規範執行,讓制度在具體推進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保證小課題研究活動的實效性。探索制定《小課題管理辦法》、《小課題結題鑑定評審制度》等制度,從把握到實施,從面上展開到點上突破,有效地實現科學、規範的管理,把小課題研究與對學校的考核、督評及對教師的考評掛起鈎來,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此保證小課題研究健康、有序、有效開展。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8

活動目標:

1、受藏族音樂,舞蹈的風格,喜愛學習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學習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彈簧步。甩袖等)

3、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感受多民族服裝的特點。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日常活動中瞭解藏族舞蹈及服裝的特點,觀看過民族大聯歡的錄像帶,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

(2)、磁帶、錄音機。

(3)、民族的服裝娃娃、圖片若干。

(4)、安門圖片、裝飾畫、藏族服裝、蠟筆。

活動過程:

Ⅰ、組織問好。

(1)、教師彈曲子,幼兒更節奏拍手。

(2)、練聲:《我是小小茶壺》、《山谷迴音真好聽》

(3)律動:《手碗轉動》、《喜洋洋》

Ⅱ、與幼兒談話,引起幼兒興趣,導入課題。

“今天,老師帶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民族娃娃來,你們想看看她嗎?想和他做好朋友嗎?”(出示藏族娃娃)“看,她漂亮嗎?”(漂亮)“小朋友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嗎?”(56個民族)“那知道有那些少數民族嗎?”(藏族,朝鮮族,汗族,蒙古族,等等……)“那你們知道老師手上這個民族娃娃是哪個民族的嗎?”(知道)“她是哪個民族的呀?”(藏族)“!小朋友真聰明,那你們是從哪裏看出她是藏族來的小朋友?”(她穿的衣服袖子很長。腰上還有五彩腰帶)“哦,原來是從她的衣服上看出來的,藏族小朋友的衣服很漂亮,小朋友想和她做好朋友嗎?”(想)“那我們就先來聽聽藏族小朋友唱的歌,看看藏族的.舞蹈,下面小朋友先聽聽藏族的歌……

Ⅲ、欣賞《北京的金山上》

(1)、欣賞《北京的金山上》

(2)、幼兒聽音樂拍節奏,熟悉音樂旋律

(3)、欣賞舞蹈:教師示範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兒興趣。

(4)、小結:“剛才小朋友跟音樂拍的節奏真好,來表揚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聽完這首藏族歌曲後小朋友能告訴老師,歌曲的名字是什麼嗎?”(北京的金山上),“這首很好聽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學習基本工作。

(1)、“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彈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師來學習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腳按拍子點地,雙手一上一下翻動

②雙手捧哈達,從身體前方慢慢托起至頭頂上方,右腳做彈簧步,當手升到頭頂的時候雙手左右搖擺。

③踏點步,雙手一切甩袖。

④雙手從下往上翻,做彈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腳前後點地。

⑥“巴扎嗨”是雙手在身體的右前方做獻哈達壯,彎腰屈膝,右腳跟前側點地,“嗨”時雙手合拳拍擊一次原地上跳。

Ⅴ、學習舞蹈。

(1)、幼兒完整學習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來我們跟着音樂來跳一遍藏族舞蹈,好嗎?”(好)

(2)、幼兒隨着音樂跟老師表演舞蹈。

Ⅵ、小結舞蹈

今天我們班小朋友學了什麼舞蹈呀?舞蹈的名字是什麼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Ⅶ、總結:

(1)、除了藏族以外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秋天來了,天氣變冷了,那些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想叫我們大(1)幫的小朋友幫他們畫幾件漂亮的衣服,你們願意嗎?(願意)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用各種顏色來裝飾各民族服裝。

Ⅶ、評價幼兒作品。

來,舉起你們給那些兄弟姐妹畫的衣服來看看,畫得真漂亮呀。我們把你們給民族娃娃畫的衣服,送到天安門去給他們,好嗎?(好)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着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幼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幼兒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幼兒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幼兒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幼兒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幼兒舞蹈動作的準確性。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兒基本上還是跟着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為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9

一、課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中國的教育界引發了一場關於語文教育問題的大討論。無論是語文界的教育專家,還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甚至眾多的學生家長,都對目前語文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並表示了極大的憂慮。究其問題的根本,在於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以至於越來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師教得死,考試考得死,學生學得死。

從大量的現實和有關的調查中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儘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閲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穫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説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衝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粧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我們的課題“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就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為了教而教,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興趣的現狀提出來的。應該講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們認為,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我們希望通過多渠道的研究,能尋找到一條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的新道路,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説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我們要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師生自然擺脱語文教學的形式主義和繁瑣哲學。在教與學中自覺地意識到:不熟讀背誦課文,經典語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擴大閲讀,就不可能擴大知識面,豐富營養,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直接的和間接的閲讀,閲讀能力就不可能有實質的提高,寫作就會無病呻吟,搞文字遊戲,抒虛情假意。因此,要使師生共同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把語文教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當然,語文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應是它的施教者——教師的素質要提高、觀念要更新。我校作為中新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內的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是經嚴格考核選拔出來的,他們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着較新的教學理念,願意嘗試,敢於創新。新的學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學思想來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眾多來自各所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學研究所追求的目標來將他們統一到一起,開始譜寫嶄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學校沒有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沒有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的制約,更適合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的基礎,從社會的要求、學科的要求、學校的要求、師生的要求幾方面來看,我校確定的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可行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脱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思想。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於心智的存在。所以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要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讓學生從生活體驗積累中上升到生活體驗的實踐。

三、理論基礎:

顧黃初先生早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裏,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裏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瞭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顧先生還為我們詮釋了“貼近生活”的內涵:“第一,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第二,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第三,根據現代生活的發展前景來規劃語文教學的未來。”這三點,正告訴了我們“生活化語文教學”具體的做法。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須集中精力從事那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叫學生髮現真理。”這些理論也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四、研究目標: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要讓教師努力研究改進傳統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並要在解放教師教學思想,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閲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讓語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五、主要內容: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主課題包括以下三個子課題:

1、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責任人:洪越)

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壓縮語文課文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各項基本知識,基本能力。課堂教學以教給方法為主,將多出的課時用於指導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不迷信教師,也不迷信課本,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探討,學會與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責任人:吳萍)

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閲讀量和寫作量,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學會在廣泛的閲讀中吸取他人對生活的體驗,並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教學。同時要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天地,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料,培養學生自己吸收文化並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3、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責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過建立課外活動基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他們懂得“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的道理。最終走出狹窄的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礎上,學會創造生活。這個創造性一方面要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反映出來,所有的習作是內心體驗的反映,言之有物,言為心聲,有思想,有想象,有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學生創造性的開展語文活動中體現,自辦刊物、報紙,自辦電視台、廣播站,成立劇社等。

六、研究對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校為九年一貫制的學校,按現有的規模,先以7-9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初步建立課題框架,爭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終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礎上,再延伸至1-6年級的學生,使得課題起到連貫性、整體性,真正成為我校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準則。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國文教學生活化、課內外結合等文獻的收集和研究,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研究水平的基礎上有提高和突破。

2、調查、檢測法:

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級學生採用問卷、測試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並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相應的做法。

3、行動研究法:

教師課堂教學短時、高效行為的研究,研究這種做法的效果。

4、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實踐能力的方法。

七、成員組成及分工:

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洪越

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及分工:

1、卜延中負責課題的創意和指導

2、洪亮負責課題的組織、統籌

3、洪越負責課題的策劃、協調、管理,課題方案的制定,並負責子課題一“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

4、吳萍負責子課題二“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

5、毛文生負責子課題三“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

八、實施步驟:

(一)前期工作:(20xx年4月——20xx年8月)

A、籌建課題組,制定主課題,構建子課題,明確各子課題的負責人。

B、各子課題負責人制定本子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後的成果展示形式。

C、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

D、制定和健全學習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後,請有關專家提出修改方案,並進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分析,最終完善方案。

(二)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課內:仔細研究國小、國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國中階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確定三年的分層、遞進的教學重點和目標。做好與國小的銜接,制定每篇課文的教學時數和每課時的教學目標。

課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瞭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充分意識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這一道理。加強古詩文的誦讀和對課外名作的閲讀,學習寫心得、體會。

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課內:進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縮短教學課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節課重在實實在在真正有所收穫的完成一個教學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宂長的分析,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課時,對課外的閲讀和寫作進行指導。

課外:由學生創造性的開展多種活動,由被動吸收知識轉為主動獲得,並能寫出一定的活動計劃、調查報告、觀察日記等。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和網絡資源,來獲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並學會交流信息。

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課內:由老師教轉為進一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留給學生,最大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好與高中的銜接。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經驗總結和一定的理論建設。

課外:能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制定自己的閲讀、寫作計劃。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參與一、兩項課外團體活動,並在語文的某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彙報(20xx年10月)

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一總結,請專家論證、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的方案。

(四)成果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A、總結研究執行情況,做好結題工作;

B、撰寫科研報告、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學生寫自己在這種生活化教學下的收穫和體會;

D、制定課題延伸計劃;

E、請市、區專家進行評估驗收。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0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理論依據

(一) 理論背景和依據

1. 背景。21世紀,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心理素質的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素質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從現實看,我們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當然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我國中國小階段獨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不高。據權威部門測試,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為17%,許多中國小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他們身上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中國小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的關注,在實施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心理教育。

2. 理論依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對中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的過程。

心理學認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通過自己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實現的。贊科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對學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因為課堂教學所佔時間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課堂教學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 學校背景

我校學生結構複雜,外來務工子弟的學生比較多,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教育的也較多,還有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得到家庭的關心比較少,使得部分孩子學習中出現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現一些小的思想傾向。所以國小生課堂學習中的心理輔導顯得極為重要。面對這一問題,1999年和20xx年,我校相繼提出“農村國小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和“培養國小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兩個課題,目的是想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相關學校心理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篩選,針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同時對不同特徵的問題學生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心理疏導的要求與方法。兩個課題分別於20xx年和20xx年成功結題,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我校也被評為無錫市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

而要徹底扭轉這一現狀,學校還應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經驗上進一步總結、提煉、昇華,立足於課堂內外的時間。尤其是教師在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時,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鑑於上述客觀事實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經學校研究決定在我校繼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通過此課題研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三) 本課題國內外現狀的分析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它在人才素質中具有核心和關鍵的作用。國小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由於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閲歷還沒有,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往往在學生的心理上出現障礙現象,產生“心理負效應”。

而心理學的發展往往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心理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較成熟,國外圍繞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學校心理學,20世紀初產生,30年代後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歲-18歲這一年齡段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和有學習不良、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等的兒童、青少年。現在國際上已專門成立了一個學校心理學聯合會。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較完整和成熟的體系,我國香港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國的模式。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並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驗,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縱觀上述研究現狀,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準備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研究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國小1―6年級)科學可行的教育內容,同時結合我校實際,建構既能有效教育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又便於教師易於操作,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主戰場,以各學科教育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積極性,這才是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

二、 課題的界定

(一) 什麼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 什麼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髮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素質”之“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心理過程”之“心理”――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個性心理特徵是個體心理活動過程體現出來的特點。整個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對於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什麼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四) 什麼是“滲透性學習”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指出:“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應該端正學校教育思想,將心理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要以“學習為主導教育,課堂教學滲透教育,學校、班級、家庭通力合作”為主導思想,注重環境薰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努力讓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輝。

三、 實驗目標

(一) 總目標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

提供探求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操作方法,並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二) 具體目標

通過研究,使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教改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研究,使教師能把現代教學心理的研究成果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能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通過研究,促進學生養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個學生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接納自己。

通過研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 課題的主要內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內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義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從根本上説,心理健康必須符合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要求,即實踐標準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依據;從實踐活動的時間維度上講,心理健康隨着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着,表現為辨證的發展性;從實踐活動的空間維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滲透型課堂教學結構研究。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於將心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進行滲透,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

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係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結構而是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的不同而變化的。心理教育的滲透性課堂教學結構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體驗問題,獨立自學,尋找解題方式;明確問題,交流點撥,知識歸納;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3.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滲透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教師定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師去實施。 第二,激發興趣。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學科成績的好壞往往受個體興趣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與認知之間關係,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並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目的。 第三,堅持表揚。表揚就是對學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產生激勵效應。表揚就像陽光,沒有它,學生就不能健康成長。教師只有以深厚的師愛,寬容的師德,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並以愉快的心情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雲。第四,暫緩評價。不要輕易評價學生創新成果。教師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令人難以估量的。教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學生心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正確評價能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五,鼓勵質疑。讓學生大膽發言是正確處理學生與思維之間關係的最好方法,要鼓勵學生刨根問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創設種種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廣開言路,讓廣大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討論,互相急論,引導學生無所顧慮地提出不同意見,同時再讓學生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釋。第六,教學相長。心理學上所談的教學相長的心理相容原則就是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師生之間關係的原則。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有師於課堂教學,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人際關係的榜樣,並將成為學生今建立人際關係的一種潛在模式。 4. 積極學習心理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教師要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髮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滲透策略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依託教材內容滲透心理教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課堂管理中進行有效滲透,使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備受學生歡迎,也有利於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2. 依託教學語言滲透心理教育。滲透心理教育,教師的教學語言尤為必要。課堂教學滲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師的情緒自我調控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控,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以富有愛的教學語言培養良好的心理氣氛,以此縮短師生距離,使課堂保持教與學的熱情。

3. 依託生際交往滲透心理教育。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積極開展人際交往,處理好人際關係,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課堂上和諧的生際關係,適當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是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展示。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社會,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人際關係。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依託學生和諧的人際關係,提高交往中的素質,健全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4. 依託隨機事件滲透心理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適時開展活動,有助於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機事件的發生,並適時進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 課題組組成了科研小組實施和協調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並有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2. 學校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聘請市、區教研室領導及有關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進行理論指導和運用指導。學校提供足夠的研究經費作為保障。

3. 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核心組成員來自校長室、教導處、教研組長和青年骨幹教師,都為重要的研究者,有組織、能力和物質保證,有利於課題的順利開展。

4. 組織課題研究人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和骨幹教師形成學習組織,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率先行動,定期交流,撰寫課題研究的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