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實施方案3篇

本文目錄國小數學實施方案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實施方案國小數學總複習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

國小數學實施方案3篇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數學課堂導入方式也不斷髮生變化,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精心設計課堂導入。

目前國小數學教學中在課堂導入上卻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現象。例如:許多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重視教學中“導入”環節,認為導入太浪費時間,不如抓緊時間教書本知識或加強練習;有些教師雖然也很關注導入,可形式過於單一且呆板,譬如:回顧己學過的相關知識和內容,並從這些預備知識中轉入本節課的學習;還也有些教師一直都很注重課堂導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

基於對上述情況的分析,本研究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國小生的特點、數學學科的特點等內容,設計課堂導入,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旨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情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研究的內容

1.國小數學典型課堂導入案例的分析。

2.如何根據國小生的特點,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性的導入。

3.探討多種形式的課堂導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三.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 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課前的預設能力和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

2.通過研究,探索如何從貼近學生生活、調動學生興趣、找知識間的連結點、脱出教材制約等方面,來創設有效的探索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

3.通過研究,促使教師養成反思習慣,在科研和教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養。

四.理論依據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作用在於讓學生熱愛數學,迫切希望瞭解數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而課堂導入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在講解新知或數學教學活動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啟始環節。

理想的導入是老師經驗、學識、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教師譜寫優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也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應注重內容美,要能喚起學生的情趣,激發其旺盛的求知慾,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美;引人的導入能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愉悦,從而引起共鳴,使他們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全身心投入數學學習中。

同時,良好的新課導入更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着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運用合適的導入方法,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五.關鍵詞的界定

導入,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本着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具體特點,精心設計一小段(三至五分鐘不等)與新課內容相關的課引,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教學是沒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課如何開頭,也沒有固定的方法,由於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每堂課的開頭也必然不同,因此課堂導入方法要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實際選取不同的導入方法。

六.研究的實施對象和範圍

xx區xx國小學生的數學課堂教學。

七.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12-xx.2)。

1.收集與學習有關課堂導入的基礎理論、書籍,瞭解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制定研究計劃,商討實施步驟,撰寫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2-xx.4)。

1.根據上階段查閲的文獻資料,系統分析,構建研究方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課堂導入設計。

2.結合“同課異構”,分析、討論課堂導入設計的不足和成功之處,選取其中幾節課,形成個案分析。

3.加強案例收集,及時反思,並在網絡平台上與同行分析交流。

4.邀請同行指導,不斷調整實驗方案,摸索改進,積極實踐,並進行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4-xx.6)。

1.通過對比,整理篩選有效的反思方案,指導教師積極運用。

2.根據研究過程中的經驗、啟示、反思案例,組織課題組成員撰寫相關論文。

3.整理並彙總研究材料與階段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八.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通過《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瞭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鑑,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2.觀察法。制定課堂觀察量表進行課堂觀察。

3.案例分析法。大量收集國小數學課堂典型導入案例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4.經驗總結法。對教學實錄、教學案例的課堂導入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

九.預期成果

1.完成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2.教育隨筆、教學反思、教學日記。

3.展示相關課題的優秀課例示範資料。

4.攢寫相關論文一篇《國小數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研究》。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實施方案國小數學實施方案(2) | 返回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練習是教師瞭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自己教學效果及時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説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對學校的實際,學生學習的科目多,開展的各項活動多,在校,數學老師根本找不到額外的時間,也根本“抓不着”學生。怎樣解決提高質量又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這一矛盾問題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讓課堂練習(包括複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當前國小數學課堂練習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盲目的多練。

2.側重書面練習。

3.侷限於封閉性的練習。

4.多是“一刀切”的練習,

5.側重技能訓練,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擬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二、研究的意義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力爭使課堂練習有效、高效,為促進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據和內容。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二)建構主義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過自己親身探索、體驗、認知,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知,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才能完全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形成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創設靈活多樣、富有激情的課堂練習,誘發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巧妙地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識,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創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四、課題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課堂練習設計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兩方面的實際出發。首先,就是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其次,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課堂練習的設計追求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可以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靈活。題型可以有口算練習、應用練習、操作練習等,在練習時既可以讓學生集體練習,還可以有獨立練習,當然也可以是小組合作練習,既能減輕學生練習的心理負擔,又能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使學生興趣盎然,提高練習的效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拓展性習題,思考容量大,使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學有餘力的學生就會在解題過程中出現強烈的表現慾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通過練習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禁錮、所束縛。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但一節課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練習具備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實驗的目的及內容

(一)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主要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六、研究方法及對象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閲法、調查法等。

實驗的對象:一年級的八個班 

七、實驗的具體策略

1.支持性練習策略

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着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練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順應教師的預設時,教師應採用支持性策略調節學生的思維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設計時,就要估計練習時學生思維可能出現的障礙,準備一些支持性教學策略,給學生的思維“搭腳手架”。我們應用的支持性練習策略有:畫龍點睛的語言點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與學生進行數學對話、傾聽、資料鏈接,情境再現等。

2.提供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往往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引入練習之中。比如學習圓柱的特徵後,為了鞏固圓柱的側面長等於底面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向學生出示一道操作練習題,要求學生動手做一個筆筒。學生在做筆筒的過程中,學生要經過多次嘗試,反覆計算、剪和粘才能做成功。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指導外,更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以儘可能大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大膽去操作和實踐,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克服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生體會探索學習掌握知識的快樂,較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3、改變作業批改方式。

課堂練習的批改要及時,最好是當面批改,趁學生的大腦還沒有忘記練習的思維過程的痕跡時,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確,如果不對,錯在什麼地方,及時糾正,練習結果很有效。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對學生的作業不只給學生一個等級,而在批改後,給每個學生有針對性的寫一句話,有鼓勵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指出努力方向的,把作業當作學生與老師平等交流的一個平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期待。

4、錯題收集。

每個學生的錯題都具有個性特徵,這要求教師要儘可能面對面地輔導。輔導後要求學生把錯題收集在一起,分別寫出錯誤原因和訂正過程。學生堅持這一做法,既避免了犯同類的錯誤,減少了不必要的失誤,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練習活動

(1)心算能力訓練。

課題實施近二年時間裏,教師利用早讀和每節數學課課前時間進行心算題訓練。訓練形式有聽算、視算、比賽算、定時算、“開火車”算、同學出題大家算等。心算訓練在較短的時間內比學生的反應速度和正確率,具有挑戰性。同時心算題容易,能產生成就感,學生對心算訓練樂此不疲。

(2)速算比賽。

每月全年級開展一次速算比賽。每次出口算題80道,共80分;簡算題16道,共80分;總分160分;在30分鐘內完成。140分以上的為優勝者,向優勝者發獎。

(3)開展作業本評比活動。

要求學生把自己的作業本編上頁碼。每天都要先改錯,然後再完成當天作業。書寫要工整乾淨、美觀大方。本子寫完後要不缺頁數、不破損。優的個數達到12個以上就被評為優秀作業本。優秀作業本在全班展覽,併發獎品。通過作業本的評比,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每次作業,養成做事認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4)組織好“綜合實踐”課。

除運用好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外,還要研究、開發其他的“綜合實踐活動”。如《節約能源》、《你喜歡什麼電視節目》、《綠化校園》、《數與編碼》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八、備課與觀課議課研討

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中要體現有效練習,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在備課中要事先預設好。

教師在上公開課時要把這一課題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其他教師在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

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對此進行反思,寫出心得體會

九、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通過實驗,探索適用於我校國小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國小數學總複習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國小數學實施方案(3) | 返回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實施該課題研究主要基於以下幾點思考:

(一)六年級數學總複習時間長、內容多,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複習課如果組織不好,只作簡單重複,則如炒冷飯。基礎好的同學覺得索然無味,基礎差的同學塞不進去,整個課堂毫無生氣,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如何科學地組織總複習課,使每一層次學生各有所得?如何使宂長的複習時間仍然充滿生機,趣味盎然?如何讓學生實現國小階段數學思維能力再一次飛躍?

(二)如果該課題研究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就可以向“國小數學總複習的有效性研究”這個方向進行拓展、延伸,真正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二、課題研究的界定

課題研究場所定在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是實施複習教學的主陣地;年級為六年級,六年級有整整半本書的總複習內容。而且總複習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和運用所知識的系統化過程。這個過程的優化對於國小階段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尤為重要。總複習不同於單元複習、學期複習,對學生來説,知識容量多、跨度大、時間長,所學的知識遺忘率高;對教師來説則感到時間緊、內容多,知識的綜合性強,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複習效果。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該課題的研究並不是孤立的研究,在教學活動中情境的創設、媒體的選擇、活動的組織、師生的評價、訓練的設計、信息的反饋等都是研究的內容。爭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得學生在總複習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掌握一定的複習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三、研究目的及其意義

《如何更好的搞好國小六年級數學總複習》課題研究,目的一是使自己和身邊的老師對“總複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引起師生對“總複習”方式的重視,;二是確實改良變現有的複習方法,增強學生自主複習的意識,掌握一定的複習方法,使學生的複習具有持久的動力;三是通過實施優化複習課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

所以實施該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就在於:培養學生複習的能力,養成自主複習的的意識,掌握一定的複習方法,為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改變一些老師複習課的傳統思維,改變以練代講,以題海戰術高總複習的老套路;為全面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服務;為實現高質量的素質教育服務。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對象及其要點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總複習中學生複習能力、複習意識、複習方法,教師複習課的設計等的研究。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寶塔區川口國小六年級學生。

其要點如下:

(一)教師總複習課的教學設計的對比研究。

(二)學生在自主複習能力的研究

(三)學生複習方法、複習意識的研究

(四)總複習教師練習的研究。

(五)總複習要達到的目的和層次的研究。

五、研究的理念基礎

(一) 複習課如何上?著名特級教師詹明道老師曾提出過指導性的意見可概括為三個:理(梳理)、化(內化)、練(精練)

新的課程觀要求: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倡導、實施新的學習方式。

(二)現代學習理論認為:

1.學生的學習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只有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2.學校應着眼於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動力才會源源不斷。

六、研究的目標

(一)教會學生一定的複習方法,有一定的複習意識,能進行簡單的自主複習。

(二)改變教師和學生對複習的片面理解。

(三)教師能夠以一定的理念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基礎為出發點,設計適合學生,並且學生喜歡的複習課。

(四)教師能夠選擇有利於學生的習題,不搞題海戰術。

七、研究的假設

(一)學生能對複習課有個正確的認識,掌握了用圖、表、知識網絡等方法自主進行復習。

(二)教師設計的教案能夠體現複習的特點,有利於學生知識網絡的形成,有利於學生成績的提高。

八、研究的程序

(一)研究階段劃分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1月)制定方法,學習相關的理論和經驗,提高自身的理論研究水平。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2月—xx年5月)認真研究,做好研究記錄,定期與其他教師和學校其他課題組人員交流研究的經驗和體會,自己上一些研討課,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研究計劃,做好階段研究總結。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進行資料彙編,做好實驗研究報告,迎接結題驗收工作

(二)研究時間的安排

自己一切可利用的時間。

(三)研究活動形式預設

自己理論學習、優質課堂教學觀摩、與其他老師的課堂教學研討、師生調查問卷、師生座談會等

九、研究的方法

(一)調查法:對國小生目前對複習課的理解設計調查問卷,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根據調查情況,提出研究的方法。

(二)行動研究法:依據科學的理論和實際情況,並集思廣益,進行實驗教學,從實驗中汲取精華,改革教學。

(二)教學經驗總結法:與其他的教師,不斷的交流,總結經驗,把在實現中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局部經驗發展為普遍意義,進而成為探求事物發展活動的規律。

十、研究的成果

自己通過進行“國小數學總複習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升了自己的教學素養。

通過文獻研究,大量的理論學習,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更新了教學觀念,形成了個性化教學特點,並且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同時轉變了師生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老師只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二)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能力。

通過自主梳理、互助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並通過討論、交流,自已的思路會不斷的明確、豐富,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不斷髮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合作意識,學生在共同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在交往中提高了交際能力,形成了和諧的人際關係。

(三)經過實驗,本班的學生的個性特徵得以充分發揮,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課堂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測試,發現優秀率、合格率都有提升。在六年級下學期的平時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都名列於年級前茅,受到了領導、老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成績的提高得益於複習過程的科學組織,得益於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總結出了“國小數學總複習的有效性研究”的教學模式。

經過反覆的實踐、總結提出了“引導梳理知識——交流完善知識——提升運用知識”的提高國小數學高年級複習課有效性的教學複習模式,即在數學複習課前佈置作業,讓學生自主梳理知識(學生蒐集知識,建構網絡),互助交流完善知識(小組合作,補充知識;班級交流,完善知識);有效設計,提升運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