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應急管制工作籌劃

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xx大,xx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市委六屆八次九次全會的要求,圍繞“無急不應、有急能應”目標,以貫徹落實《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為突破口,以應急管理綜合評估和考核為抓手,着力在加強應急保障能力、應急救援體系、應急知識普及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應急管理工作水平,爭當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排頭兵。重點抓好以下工作(即五項重點工程,六個體系建設):

市區應急管制工作籌劃

一、五項重點工程

(一)市、區應急指揮平台建設。

一是加快市應急平台建設進度。加快市、新區、區、高欄港經濟區等試點單位應急平台建設,充分發揮試點單位作用,以點帶面,全面全市應急平台體系建設,確保市應急平台年6月份前實現與國家、省應急平台無障礙互聯互通。新區、區、高欄港經濟區應急平台年年底前實現與市應急平台無障礙互聯互通。

二是完善應急平台管理制度。繼續完善應急平台體系建設、管理制度,確保全市應急平台管理實現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三是加快應急平台數據庫建設。參照省的標準,出台全市應急平台數據庫標準,繼續加大數據收集、整理力度,確保年6月底前完成應急平台數據庫第一階段建設任務。

(二)應急管理協會建設。

一是完善市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會商制度。充分發揮我市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的作用。通過舉辦應急管理論壇等方式,加強應急管理研究,聚集應急管理人才和資源。每季度至少召開1次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應急管理研究和突發事件防範對策會商會,明確突發事件預防重點,提高突發事件預防的針對性,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市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工作。

二是應急管理協會建設。依託市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市應急管理協會建設,建立健全政府、社會、公民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整合社會各類應急管理資源參與突發事件預防、處置等工作,出台相關的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充分調動各企事業單位、公眾的積極性,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捐贈,完善相關制度,打造具有珠海特色的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和協會。

(三)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編制。

繼續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xxx”規劃評估驗收工作。按照“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完善應急管理體制,突出綜合協調機制建設,加強科技支撐能力,強化基層應急工作基礎”的原則,以提高政府風險管理和應急管理能力為目標,組織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努力構建珠海特色的應急管理體系,以保障和諧珠海、幸福珠海建設,促進珠海可持續發展。

(四)市民公共安全體驗館建設。

爭取省政府支持,加強與市有關企業溝通,會同市安監局、公安局、衞生局、文體旅遊局、環保局、三防辦、人防辦、氣象局、紅十字會等部門市民公共安全體驗館建設,全面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和逃生技能,進一步提升市民危機意識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五)應急管理“應訊通”網絡建設。

進一步完善各區、經濟功能區、鎮(街)和村(居)學校、企業等基層組織,市、區應急委成員單位24小時專人值班或24小時電話值班網絡,完善“應訊通”管理使用等相關制度,確保全市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通信暢通,實現全市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要求。

二、深化“五個應急體系”建設

(一)應急預案體系。

一是認真抓好市、區總體應急預案的修訂。

二是繼續抓好專項應急預案的編制和修訂工作,加強應急預案有效銜接,增強應急預案的實操性,認真組織編寫數字預案,着力推廣應急預案桌面、鏡像模擬演練,提高應急預案的演練率,增強預案的科學性和實戰性。

(二)應急管理保障體系。

一是進一步加強應急隊伍特別是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管理教育訓練,編寫應急隊伍學習訓練大綱和相關規章制度,應急隊伍教育制度化、管理規範化、訓練常態化,提升全市應急隊伍的實戰水平。年上半年,全市舉行應急隊伍“大比武”,精選比武尖子,組隊參加省下半年應急隊伍“大比武”,打造珠海應急救援精鋭之師。

二是繼續健全長效規範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和撥付、監督制度,整合全市應急設備裝備,加強各相關單位應急設備和裝備配置。

三是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市、區分區域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健全應急物資相關協調和徵用機制。

四是繼續加強應急避護場所建設,規範應急場所標識,提高公眾應急識別和避險能力。

五是整合信息員資源,主要整合全市各級各類信息員,如地質災害防治巡察員、災害信息員、突發事件信息員等,變“一員專用”為“一員多能”、“一員多用”。

(三)深化應急管理宣教培訓體系。

一是深入開展“十個一”宣教活動。一是“一個網”。推動市、區應急管理專門網頁建設,充分發揮省、市、區三級應急辦網頁作用,建立網上培訓基地,更新和完善應急網學習教育培訓功能,增強互動欄目、應急幹部培訓欄目,充實應急知識考核內容;二是“一個隊”。依託市紅十字會,充分利用社會民間文藝團體和骨幹組建市應急知識“四進”文藝宣傳隊,並從中挑選優秀節目參加省政府應急辦主辦的應急管理之夜專題晚會。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形式,普及應急知識,增強市民危機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擬於年1月舉辦啟動儀式,全年組織到企業、學校、社區、鄉村演出30場以上;三是“一塊欄”。擬在《珠江晚報》開闢“應急知識”宣傳專版專欄,大力宣傳普及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和減災知識;四是“一首歌”。委託市應急管理協會舉辦“永不放棄——廣東省應急管理之歌”歌詠比賽,在全市唱響廣東省應急管理之歌,市、區至少舉行1次應急隊伍“歌詠比賽”,以此謳歌“應急人”精神,弘揚應急文化;五是“一次談”。委託市電視台開闢“應急之聲”欄目,針對國際國內發生的突發事件及時組織社會各界應急管理專家、學者、市民開展一次應急管理“大家談”活動;六是“一次賽”。委託市電視台於下半年組織一次以家庭為主的應急知識競賽,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七是“一張報”。會同中國電信珠海分公司、中國移動珠海分公司、中國聯通珠海分公司創辦應急管理手機報,探索通過手機拓寬“應訊通”功能和應急知識宣傳渠道,提高運用現代信息開展應急知識宣傳和應急培訓、傳播應急知識教育培訓水平,增強應急知識宣傳的時效性、針對性;八是“一本書”。組織編寫《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範文選編》,印發全市各級突發事件信息員人手一冊,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時效和質量;九是“一部法”。制定《珠海市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信息發佈與傳播辦法》,規範突發事件預警和信息發佈與傳播,有效防範與應對突發事件;十是“一批欄”。在全市人流密集的街道、港口、碼頭、市場、商場、廣場安裝一批應急知識公益宣傳欄,根據每季度突發事件專家趨勢分析情況,有針對性地向市民滾動播放預防突發事件知識和温馨提示短信,增強市民在惡劣天氣情況下自我保護意識。

二是完善應急管理培訓規章制度。依託市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制訂全市應急管理領導、幹部、工作人員應急管理培訓規劃,建立一支由教授、教官、學者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應急管理宣教培訓團隊。

三是創新應急管理培訓形式。分期分批選派應急管理領導、幹部參加省政府組織的應急培訓。充分依託市委黨校、廣東第一反應教官團隊對全市各級各類應急管理幹部、突發事件信息員進行輪訓,年內擬舉辦六期應急管理培訓,其中一期市應急委成員單位領導幹部培訓,一期鎮(街)領導幹部培訓,一期突發事件信息員培訓,三期企業、學校、社區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培訓。

四是建立健全應急知識技能宣教培訓保證體系,主要建立市、區、鎮(街)、社區(村)、企業、學校應急知識技能宣教培訓保證體系,即思想保證、組織保證、檢查保證、經濟保證體系。

(四)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

一是應急通信建設。全市數字集羣無線對講系統等應急通信建設。

二是環境預測預警監控系統建設。加快我市第二期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危險廢物監控工程,擴大環境空氣質量、河流水質監測等環境監控預警系統建設,構成水、大氣、重點污染源、危廢等環境監測全方位預警體系,增強環境預警預防能力。

三是氣象探測網絡精細化預報。根據防災減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新需求,在完善現有公眾氣象服務內容和種類的基礎上,做好市公眾氣象網的改版工作,進一步拓寬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發佈功能,擴大公共氣象服務的覆蓋面,豐富氣象服務信息。

四是加強與有關企業的溝通,應急產品的研製和開發。積極推薦我市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直升飛機等應急產品的專利申請和市場開發工作。

(五)基層應急管理體系。

一是規範基層應急管理建設標準。深化基層應急管理“五個一”工程建設,繼續市、區應急管理示範區建設,每個區在年上半年至少建設3個應急管理示範區(即一所學校、一個社區(村居)、一家企業),對示範區建設好的區推薦參加年下半年全省應急管理示範區建設經驗交流會。

二是開展基層應急管理達標考核工作。按照《珠海市基層應急體系建設標準》,每年對各區應急管理示範區進行考核評比,評出10個應急管理示範區進行表彰,並授予基層應急體系建設達標單位。

三是抓好企業應急管理試點工作。企業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建設,不斷完善企業應急值守、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等相關工作制度和應急聯動機制,以點帶面,全市企業應急管理工作。

(六)深化應急管理考核和評估體系。

一是健全考核機制。完善《珠海市應急管理工作考核辦法》,做到對應急值守、信息報送等日常工作每月考核通報一次,全面工作每年考核一次。

二是加強應急能力評估。依託市應急管理諮詢委員會,建立應急能力評估體系,健全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應急能力評估制度。

三是強化應急管理督查。結合貫徹落實《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加大應急管理工作督查力度,應急管理各項工作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