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讀書筆記3篇

本文目錄俄狄浦斯讀書筆記《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兩彎小徑在秋林中延伸

俄狄浦斯讀書筆記3篇

多可惜,我不能同時把它們踏勘

我久久地目送着一條遠去

看它扭動身子,消失在灌木叢間……

——詩人·弗羅斯特

《安提戈尼》是古希臘著名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此劇的大意是忒拜城的的俄狄浦斯王由於弒父娶母而自行流放,他的兩個兒子厄忒特俄克勒斯和波呂涅克勒斯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殘殺,一同死去。最後王位落在他們的舅父克瑞翁手中。由於波呂涅克勒斯曾勾結外敵攻打城邦,克瑞翁便命令將波呂涅克勒斯的屍體丟棄在田野裏,讓野獸吞食,並宣佈若有誰敢違犯這項法令就將誰處以死刑。波呂涅克勒斯的妹妹安提戈尼出於對哥哥的愛,不顧法令埋葬了波呂涅克勒斯。於是克瑞翁把她囚禁起來,安提戈尼自縊而死。安提戈尼的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兒子,在他聽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後就自殺殉情,海蒙的母親聽到海蒙自殺的消息亦自殺而死。雖然整個故事以悲劇結束了,而這個故事展現出來的衝突卻是永恆的。

神法與人法的衝突

該劇一開始便從安提歌尼和她的妹妹愛斯梅娜之間的衝突展開。愛斯梅娜勸説她的姐姐安提歌尼要服從克瑞翁的命令,違反法律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她的理由是,女人不應該與男人鬥爭,要服從男人。因為女人是弱者,而弱者就應該服從強者的命令,順從是女人的德性。愛斯梅娜勸安提歌尼放棄安葬哥哥的念頭,要“現實些”。而安提歌尼卻認為替親人安葬是最為神聖的義務,是天堂的法律的戒條,凡人必須遵守,這比人間國王的法律更高。古希臘人認為人死後屍體必須安葬,這樣他的靈魂才有所歸依,不然靈魂就會得不到歸宿而非常悲慘。對哥哥的愛以及身上揹負着的這條神聖誡命讓安提歌尼在面對國王克瑞翁的法律誡命時,在面對死的威脅時,毅然選擇了與克瑞翁的命令相抗爭。

在安提歌尼這裏,對神的誡命的信奉和對哥哥的愛要遠遠高於國王的法律,這是她選擇對抗克瑞翁的命令的原因所在。神法是永恆的,而國王的法律卻是一時一世的;神法是不變的而國王的法律卻是變動不居的;神法是人安身立命心靈皈依之所在,而國王的法律卻只是外在的強制,不關乎人的終極意義。

安提歌尼的身上也體現出希臘人重精神輕生死的精神氣質,在神法與人法發生衝突之時,她不畏克瑞翁的強權,慷慨赴死,彰顯了她高貴的氣質。可以説是她對神的信仰和對於神法的恪守,使得她最終得以超越。本來安提歌尼是可以和她妹妹愛斯梅娜一樣選擇順從——女人順從男人,弱者順從強者——一切都我為了能活下去。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安提歌尼也就不能成就她的高貴的道德了,與她妹妹選擇屈辱的抱着“好死不如賴活着”的心態活下去相反,安提歌尼用她的決絕的赴死彰顯的是她對超越於人法的神的意志的體現的法的遵從。這是安提歌尼所信奉的個人倫理(價值)。在安提歌尼身上,一邊是神的誡命也即親人靈魂的歸依,一邊是自己的生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必須做出選擇。而她的選擇是輕死而存義,這正是她崇高之處。從個人倫理(價值)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出悲劇。即在她追求自己所謂的善(神的誡命——埋葬哥哥)的過程中復出了生命的代價。她對她的善的追求被世俗的“凱撒的權力”無情的湮滅。個人的精神上的正義得以實現,而她的肉體確被摧毀。

然而從克瑞翁的視角來看,就不止是一個個人倫理(價值)的問題了。對克瑞翁來説他首先是國王(是城邦所有人的父親),然後才是海蒙的父親,才是安提歌尼的叔叔和未來的公公。在克瑞翁看來波呂涅克勒斯曾勾結外敵攻打城邦是不可饒恕的罪行,這給城邦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使城邦有傾覆之虞。他作為國王就必須對這種對城邦造成巨大威脅的人給予嚴懲以儆效尤。所以他必須制定法律來維護城邦的完整。神法與人法的衝突在克瑞翁身上體現得更加突出。克瑞翁是以雙重身份出現在劇中的,一方面他是城邦的護衞者——國王,另一方面卻是一個父親,一個公公。在安提歌尼觸犯他的命令將要執行死刑時,他的手上一邊是城邦的永固,一邊卻是親人的幸福。在這兩者之間他同樣必須做出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卻比安提歌尼的選擇要更為費人思量。選擇是艱難的,最終他選擇了大義滅親以維護城邦的永固。他忠實地履行了自己作為一個國王的使命,卻葬送了兒子的幸福。他所要維護的價值是世俗社會中最重要方面——城邦的利益。為了城邦他必須捨棄個人的小我,這也成就了克瑞翁的不凡,他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克瑞翁堅持:國家的法律必須得到遵守,不管事情的大小,不管是對——還是錯。毫無疑問,統治者將是最賢明的君王,或為此他是最堅定的國民。在戰爭時期,他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沒有比不服從命令更危險的事情:城邦將毀於此,家園成為廢墟,軍隊潰不成軍,勝利成為泡影。而簡單的服從命令拯救成千上萬善良民眾的生命。因此,我堅持法律,永不背叛。在克瑞翁這裏,家庭與城邦的對立,神法與人法的對立顯得特別突出,這也是由克瑞翁雙重身份所決定的。雖然最終他選擇了堅持他的法律處死安提歌尼,但是這種衝突並沒有得到解決,他們之間的張力依然十分緊張,並通過安提歌尼的死亡、海蒙自殺的悲劇而顯得更加的永恆了。人們還沒有足夠的智慧來解決這個永恆的衝突。選擇的艱難依然頑強的存在着。

惡法非法?——希臘人自然法觀念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裏,“自然”的觀念佔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都以自然為基礎。在劇中一開始愛斯梅娜就是以自然法來勸安提歌尼放棄對克瑞翁的反抗,服從他的命令。在古希臘人的自然觀念中,女人應該服從男人,弱者應該服從強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服從克瑞翁的命令也是順應自然法的要求,因為克瑞翁是國王,掌握着強權,對他的服從自然是自然法的要求。但是在此之外,安提歌尼提出了神法的規定性——家庭成員必須由親人埋葬,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夠安息。在這裏安提歌尼以神法來對抗自然法的要求。自然法與神法的衝突也凸顯了出來。

其實在古希臘人那裏,除了自然的觀念外還有神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講,自然要高於神,自然的背後是命運。而命運是希臘人信仰的最高存在,它是終極的信仰。安提歌尼以神法的要求來對抗克瑞翁的人定法實際上是對自然法的一種反叛。而克瑞翁命令的合法性的來源正是自然法的邏輯推演。因此在古希臘人這裏惡法亦法。因為它是自然法的延伸。

現代觀念對於自然法的消解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着不同的對於自然法的理解,自然法的內容也在不斷變遷,但是,它的核心內容卻沒有變。自然法的核心理念是自然與理性以及對於終極的善的追求。自然法一直堅持對終極善(正義)的追求,終極的善(正義)藴含在自然法之中。自然法的要求是評判世俗法好壞的標準。隨着現代性的彰顯,“進步”、“進化”等觀念開始佔據人們的心靈。歷史主義、相對主義以及懷疑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興起使得自然法的基礎——理性得以動搖。特別是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更是使自然法的根基產生了很大的動搖,有人評價他是自然法的送終人。

隨着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原來越相信明天會比今天好,將來必定超越現在,我們人類正朝着原來越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進步的觀念。進步的觀念是歷史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念。歷史主義堅信,一切的道德觀念、價值意義都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變遷,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今天我們認為的善,在明天將會成為惡,而將來的善説不定就是由現在的惡衍生而來。所以看待我們今天的所有價值觀念以及道德都要有“歷史的眼光”,沒有永恆的真理和善,有的只是一時一世的價值。所以就沒有必要去追求那虛無縹緲的空洞的終極的善。這就是歷史主義對自然法終極善的追求的一種消解。

伴隨着歷史主義的勃興的還有相對主義的盛行。相對主義堅信人的認識和價值都是主觀的,相對的,沒有是非對錯的客觀標準。其中最著名是論斷是休謨的有關事實與價值判斷的論述。他認為事實判斷是客觀的,而價值判斷都是主觀的,二者之間的鴻溝是無法跨越的,不能夠從事實判斷推出價值判斷來。是和應當應該截然分開。這就是被人稱為“休謨的鍘刀”的著名論斷。它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正是相對主義宣稱的價值的主觀性導致了自然法的對於價值(善、正義等)的追求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在一個社會中,你所認為的善於我而言有可能卻是惡,所有價值都是依主體的不同而不同,個人主觀價值在這裏得到了更大的彰顯。對於那種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義以及善的觀念,人們給予了普遍的拒斥。

最後給予自然法以致命威脅的是實證主義在法學領域的興起,實證法學的形成。實證的方法最早產生於自然科學領域,這種自然科學方法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的成功使得它在社會科學領域得到而來很多信徒。孔德在最初在社會科學領域採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孔德的工作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代社會是一個拒斥形而上學的時代,相對於自然法的空洞的邏輯思辨,實證法學的實證方法更能讓人感到實實在在的成果,這使人們看到了法律研究的新路徑。實證法學對實在法體系、概念的研究使得法律成為現代社會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並使得法律這個工具更加的有效率。

總之,自然法受現代觀念的影響開始變得式微,而實證法成為了現代法學的中流砥柱。

實證法的困境與自然法的復興

二戰前,實證法學已是主導的法學思想。但是隨着二戰後人們對於納粹法律的反思,導致了自然法的復興。實證法學所面臨的困境在納粹法律得到了很大的體現。在戰後對戰犯的審理過程中,人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即依據當時制定的法律而做出的行為在當時不為犯罪,而實際上這些行為都是有違最基本的正義觀念的。對於告密者案,法官感到非常頭痛。

在納粹統治時期,許多人通過向黨和政府檢舉自己的敵人來發泄心頭的怨恨。被檢舉的事情包括:私下發表批評政府的言論;偷聽敵台;和臭名昭著的流氓無賴以及特務狼狽為奸;囤集超過許可數量的乾酪;沒有在五天內報告自己丟失了身份證,如此等等。因為這些事情都擋了當時正義實施的道路,所以如果它們被證實了的話,被告就會被判處死刑。在有的案件中,判決的權威依據是“緊急狀態”法,在有的案件中,判決的作出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雖然這些判決是由那些被合法任命的法官們作出的。而在納粹下台以後,人們紛紛要最對這些

告密者進行懲罰。然而懲罰卻沒了合法性依據。按照實證法的觀點,法律就是制定的法律,和道德以及正義觀念是沒有聯繫的。既然按照當時的法律來説不是犯罪那麼它就不是犯罪。問題的弔詭之處正是在於此處——惡人何以逍遙於法律之外?這是實證法學無法迴避的事情,實證法學將道德和正義觀念完全摒除在法律之外的做法,使法律本身喪失了合法性與合理性。價值無涉的法律很有可能成為對自由和尊嚴造成破壞的工具。

二戰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對納粹罪行的反思。何以在人類進入文明幾千年後的20世紀會發生如此對人類的尊嚴和自由進行踐踏的罪行?我們何能在世俗建立真正的自由的國度,以讓人能自由、尊嚴地過活?如何才能建立起自由的社會秩序和法律規範對惡進行防範?於是,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入了曾經被我們丟棄的自然法思想,以自然法的要求來評判現存法律制度的優劣,以促進法律向善的發展。自然法得以在全球範圍內復興。

自然法學與實證法學背後的價值諸神之爭

自然法學關注的首先是善的問題,它的途徑是通過人的理性去不斷地發現善,以善來指導我們的行為,成就我們的行為規則,在我們的行動中達到具體的善,於是自然法就成了我們行為的準則。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自然法的終極價值就是一個善。

在此,我們通過對實證法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實證法摒棄道德、正義等觀念,它持一種價值無涉的立場。只要是制定出來的法律哪怕它制定得再差那也是法律,主張“惡法亦法”。雖然實證法學在價值上宣稱是價值無涉,但實際上它背後堅持的任然是一種價值觀念——秩序。實證法學所有的的理論架設都是為這個價值服務的。秩序才是實證法學的精神內核。

通過對二者的解構我們可以看出,由於自然法學訴諸對善的追求,而現實之中善卻又是不斷變遷的,從而使得它必須不斷地要求實在法做出改變以適應它的要求。這就使得法的穩定性大大的降低了,法律的秩序性不能得到保障。此外,由於自然法所具有的思辨性和空洞性則容易是法律陷入虛無的境地。而實證法由於訴諸對秩序的要求,從而摒棄道德、正義等觀念以求價值無涉,以此來保證法律的秩序性和效率。但是這卻是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遭到質疑,法律更有可能淪為一種製造惡的工具。由於自然法學和實證法學所具有的這些缺陷,所以二戰後,哈特和富勒的論戰結果雙方都做出妥協。哈特承認實在法必須要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而富勒也接受了實證法學的方法。

秩序和善這兩位大神的爭論仍在繼續,他們之間的衝突也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如何才能夠建構起一套內涵善的秩序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在這個難題沒有解決之前,當價值諸神大戰的時候,我們人類能做的就只有將悲劇縮小更小的範圍之內。

正如克瑞翁在面臨一方面是家庭的悲劇而另一方面是更大的城邦的悲劇的時候所做出的抉擇一樣。當價值諸神面臨凱撒之時,諸神得為凱撒讓路。我們雖然可憐安提歌尼,認為她的慷慨赴死使她變得崇高,在屈辱的活着和高貴的死去之間她選擇的是高貴,她的死使我們記住了她。她跟隨了她堅信的神的腳步,我想她的確是“幸福地死去了”。而如果凱撒為諸神讓路,安提歌尼的悲劇將不會出現,但是,我們面臨的將是整個城邦的悲劇,克瑞翁所描述的景象:“城邦將毀於此,家園成為廢墟,軍隊潰不成軍,勝利成為泡影。”便會出現。

所以在我們沒能構建出一個內涵善的秩序之時,當價值諸神起紛爭之時,我們只有堅信法律,堅信我們所需要一直遵循的秩序。僅此而已。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俄狄浦斯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着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範,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通過倒敍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祕密。雖説只有一條情節,但並不等於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複雜情節。什麼是複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後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於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後,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後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僕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裏,“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説,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人物不是為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並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説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衝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着,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説,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註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麼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歎,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説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並不是不無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與命運的抗爭

這部劇最讓人慨歎的就是其中表現出的不可逆的命運。俄狄浦斯的一生,無論是起是伏,是榮是辱,是歸去或是離開,甚至就是出生,總有揮之不去的命運相隨。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無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貴的人”。壯年時期的王者,其生命閃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對一個陌生人正當防衞之後,他一語道破斯芬克斯的謎語,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們擁戴為王,娶城邦孀婦王后為妻,並育有兩個強壯的男孩子和兩個高尚的女兒。這是“仁慈的幸運的寵兒”所擁有的美滿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忒拜居民都用羨慕的眼光注視的好運。可是,當阿波羅關幹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預言被揭開謎底後,出現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防衞實際上是弒父,由幹榮譽而得到的婚姻成為了亂倫!俄狄浦斯從神壇上轟然倒下,從前擁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豔羨的好運支離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滅殆盡。一切都不過是在不可逆轉的命運操控之下,人的幻覺而己。

在那為人所無法洞悉的命運將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註定的軌道推進時,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爭都成為徒勞。人在面對這種必然趨勢時,是渺小而無力的。生命也因此成為一種幻覺: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哀,功勛或者罪惡,都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價值都在於表現生命的幻覺,抗爭的徒勞。如果這樣認為,那將是對《俄狄浦斯王》價值的誤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隱含的更深意義和更高價值還在於表現了抗爭的意義。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他成為英雄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奴隸;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俄狄浦斯王》成為光照千秋的悲劇典範而不是過眼煙雲的鬧劇。

俄狄浦斯的“抗爭”,不是盲目與自私的,而是自覺和負責任的。如果説,他開始的“抗爭”——逃離科林斯,避免“殺父娶母”,還多少帶有為“自我”色彩的話,那麼,後來的“抗爭”——找出殺死拉伊俄斯的兇手,則更多地是一種拯救臣民的社會責任感。當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時,卻毫不猶豫地給予自己最嚴厲的懲罰——刺瞎雙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後的抗爭,不僅昇華了俄狄浦斯的個人境界,而昇華了悲劇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讓我們看到:人的意志和命運的抗爭時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麼熾熱和耀眼,那種義無反顧又是怎樣的崇高和悲壯。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謎

蘇格拉底被譽為希臘的第一位聖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問題正是當時希臘人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劇中的“斯芬克斯之謎”給人印象也頗深。讓—皮埃爾?威爾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謎語結構的雙重含義和“逆轉”模式》説,“《俄狄浦斯王》不僅在題材上圍繞着一個謎語展開,而且,從它的序幕、展開、結局來看,它本身就是以謎語的形式構成的。”的確,而這個謎語的謎底最簡單又最複雜,就是一個“人”。這是悲劇的核心,是悲劇的謎之魂。所有關於兇手之謎、俄狄浦斯之謎,都在這裏匯合。設立此一謎語的是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過路人凡是猜不出謎底的都要被她吞掉,這個可怕的謎語不知己經斷送了多少無辜的生靈。神話的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好像在暗示我們:世間最大的奧祕就是人。人類只有不惜以自身為代價,前仆後繼地執着追尋,方才有望最終揭開這一奧祕。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謎底掩蓋着真正的疑問:即人又是什麼?

如果我們將謎語內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預言他將“用手杖探着路前進”聯繫起來考察的話,便可發現,謎語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這一點正契合俄狄浦斯名的含義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親釘住雙腳腳跟,被拋棄,又被救,遂被解開被釘之雙腳,他這時仍是嬰兒,是“早晨”,所以他是“四隻腳”。後來,長大成人,直至當了國王,他確實是兩隻腳走路。最終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別針刺瞎了雙眼,被驅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終於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謎語中所謂的三條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俄狄浦斯,希臘文原意是“腳腫的人”,其中還暗含有另一層意義,即“懂得關於腳的謎語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謎語恰恰就是一個“關於腳的謎語”,這顯然不是巧合與偶然。他的名具有一種謎語式的對立結構,體現着俄狄浦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個棄嬰;他既是科任託斯王國的養子,又是遭人辱罵的冒名兒子;他的家是兩座王宮,但是,他被迫去四處漂流;他聰明無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謎,可是他愚蠢至極,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國王,又是殺父娶母的雙重罪人,引來更大的災厄……俄狄浦斯這種謎一般對立的品格構成了人類及其本質的雙重象徵。

俄狄浦斯的悲劇也可以説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整個人類在認識自身問題上的無奈與悲哀,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劇。確實,人類不是一種可以描述或下定義的存在,他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個一直也沒有解開其雙重含義的謎。也就是説,斯芬克斯之謎永遠不會出現真正的謎底,“人又是什麼”永遠不會存在明確的答案,而這沒有謎底的謎語卻正是一個永恆的誘惑。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如果説俄狄浦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最終被命運捉弄的結局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心中產生無限的惋惜和同情,那麼索福克勒斯或者説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對人類必定自食惡果難逃悲慘命運的暗喻,引發的是我們更為深沉的思考和發自內心的恐懼。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劇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臘命運劇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講述了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淫母,真相大白後自挖雙眼行乞滌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過這個故事,似乎想告訴人們命運固然是不可戰勝的,但是俄狄浦斯並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展開英勇的鬥爭,他的品德,他那種完全不顧自己痛苦的行動,他那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真相的決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説,這是一曲人與命運作殊死鬥爭的悲歌。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有他的進步性,但是從劇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偉大,越是無畏的與命運的抗爭,他最終的失敗就越慘烈,命運也就越神聖不可違抗,對一個英雄來説命運都是如此容不得絲毫逆行,那對我們尋常百姓來説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臘人強烈的命運觀,索福克勒斯的進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為對人與命運抗爭的讚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意識上的緊箍咒,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逆天改命一説

説的《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即“戀母情節”,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節”是各種心理症的本源。由於嬰兒時代和童年早期的環境狀況,每個孩子都渴望從與自己異性的父親或母親身上得到慾望的滿足,而怨恨與他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原始的社會和文明的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原理禁忌,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禁忌;因此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覺到,卻一生永遠地埋藏在潛意識深處。有時候,潛意識壓抑的俄狄普斯情結突破潛意識的封鎖,溜到意識裏來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生活裏。例如:某個男人與一個年紀大他許多的女人結婚,一個女孩為了某種原因殺害了她的母親。有的人畏懼婚姻,有的人又表現出太過分想結婚(或離婚)。這些例子都是社會提供給我們的表現形式。“俄狄普斯”情結想其他精神分析理論元素一樣,暗示着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身上。對多數人而言,這種存在觀念對於他們的道德背景簡直是一種侮辱,他們很不容易接受這種感覺。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亂倫”這兩個,他們馬上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厭惡。正是在這種厭惡導致的罪惡感下俄狄浦斯的母親兼妻子約卡斯塔上吊自殺,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其實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個悲劇性的開始,因為這個世界上畢竟沒有無因的懲罰,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關係,就是他們這種血親間的亂倫導致了上天的懲罰,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懲罰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説俄狄浦斯無意識的亂倫悲劇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識的亂倫鬧劇。意大利著名導演帕索里尼在改編這部電影時去掉了這一點,或許説沒有在電影中點明。因為這個偉大導演想要傳達給人們更為重要的一個觀點,一個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觀點,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隻屬於希臘人的,而屬於全人類

於是我們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時空的轉換,有發生在現代的開頭和結尾,通過巧妙的用鏡和中段的古代故事連接在一起,導演想通過這種獨具匠心的安排傳達給我們一個訊息,俄狄浦斯不僅過去會發生,現在也會發生,甚至將來乃至永遠都會發生,俄狄浦斯已經不不再單單是一個英雄的悲劇或者是某種人類潛意識中的情節,而是整個人類都會遇到的困境,一種“俄狄浦斯困境”,我們人類一手締造了現代文明,卻為了眼前的利益,破壞着生態環境,相互殺戮和掠奪,生活的質量每況愈下,到處都是人們的哭泣和絕望的吶喊,最終這一切可怕行徑導致的惡果反作用人類自身,使人類陷入了一個往復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劇的源頭都是由上一代的不倫導致,最終陷入了不倫的俄狄浦斯嚐到苦果,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也遭到了最為悲慘的下場,冥冥之中人類走上一條暗合宗教原罪説的道路,我們揹負着罪惡來的世間,為的就是贖罪,為的就是償還,為的就是製造新的原罪者,我們真的該相信命運這一説麼?也許命運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為別人言語的干擾就懷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為是的逃離命運時卻還是將去向留給命運決定,他的驕傲和衝動讓他錯殺了自己的父親,從養母那裏影響來的戀母情節讓他不禁享受與生母約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僅成了一個罪人還成了人們的笑柄,他確實與命運做過頑強的抗爭,但前提是他已經相信了命運,也正是因為相信才會逃避,可以説他在鬥爭前就已經認輸了,假如這些都沒發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只是假設,畢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我們也是,如果我們沒有被自己內心的慾望控制,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沒有破壞,沒有戰爭,沒有疾病的樂園,但是我們確實被控制了,不論怎麼樣的補救工作都是在認可物慾的前提下進行的,最後我們仍難以避免自掘墳墓,作繭自縛的悲慘結局。

從索福克勒斯到弗洛多德再到帕索里尼,幾千年的時光流逝而去,可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但沒有被人淡忘,反而不斷被人們提起,變成我們每個人自己真實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悲劇由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羣人的悲劇,最後再變成人的悲劇,這本身的就是一個悲劇,面對這個悲劇我們何去何從,是在命運前無所事事的坐以待斃?還是在與命運的鬥爭中鬱鬱而終?我想,這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一番……..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俄狄浦斯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人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由神決定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而人的一切逃避與掙扎都是徒勞的。該劇流露出淳樸的宿命主義觀點。至今,《俄狄浦斯王》在希臘國內仍擁有崇高的地位和知名度,在很多劇場裏它仍是保留劇目。俄狄浦斯刺瞎雙眼是對自己在無意中弒父娶母的懲罰,以此平息神明的怒火,達到解救受到詛咒的民眾的目的。這一舉動使整齣戲劇的悲劇情緒達到最高潮,也使人物的不幸在最大程度上感染觀眾。雖然主人公未必對於犯下的罪孽有任何主觀意識,但由於命運弄人,個人卻最終要承擔罪責。該劇是迄今發現的,最早闡述人倫觀念的劇本,也是一部傑出的悲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