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讀書筆記3篇

本文目錄野火集讀書筆記《野火集》讀書筆記摘抄中學生《野火集》讀書筆記

1、我是個浪跡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着涼鞋的腳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別人問“客從哪裏來”時,我只有一個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紐約,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暫時揮別,可以離棄,可以忘懷,但家,永遠還是那麼一個。四十年後的台灣,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種,只要他把這裏當“家”,——心甘情願的也罷,迫不得已也罷——只要他把這裏當家,這個地方就會受到關愛、耕耘、培養

野火集讀書筆記3篇

2、愛國要以愛人民——也就是你和我和街頭賣蚵仔煎的老頭——為出發點,政府為人民所僱用,做得好則留,做不好則解聘換人,根本無所謂愛不愛。

3、有一天搭計程車,跳過馬路上一個大坑,受驚之餘,這個嚼檳榔的司機往窗外狠狠吐了一口痰,罵了一句:“操國民黨!”

這個司機完全錯了!他可以“操”養工出,可以“操”市政府,但路上一個坑,與國民黨這個政黨何干?他的咒罵完全不公平。可是,或許有一個可能的解釋:他罵黨,因為他不知道政府哪一個部門負責哪一樁事,路上有坑的時候,他不知道該找誰負責;換句話説,當他要爭權利的時候(譬如行路無坑的權利),他並不知道有什麼管道可循。

我們要的是敢於面對現實、接受挑戰,勇於負責的政府,但是要促成這樣的政府,我們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動精神、有理性的人民。歸根究底,實在是一句老生常談: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

4、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更不忌諱承認啟己的醜陋。試圖遮掩粉飾才真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5、在這個時代,我慢慢的發現,靜下來認真的讀一本書是有多麼的困難。電子產品似乎已經取代了一切,成為了我們唯一的消遣。它們可以輕鬆的的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資料,可是我慢慢的發現,找到的太多,感興趣的太多,頓時我慌了手腳,之後便只剩下發呆。也許,不要求得到的太多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6、這一代應該對上一代充滿感恩之情。這垂垂老去的所謂上一代,曾經在兵荒馬亂之中緊緊摟着懷抱裏熟睡的嬰兒,曾經餓着肚子帶孩子去付醫藥費,曾經推着腳踏車沿路喊“機器饅頭”,讓孩子繳學費,後來又曾經把薄薄一疊退休金換取兒女留學的機票。這個上一代,把自己躺下來鋪成磚塊讓我們這一代昂首闊步地踩過去,“衣食温暖的安定”是上一代咬緊牙根拼了命才達到的終點,對這一代,那卻實個稀鬆平常的起點,感恩,當然應該。

可是,這一代的“大聲嚷嚷”並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已經有了衣食温暖的福,現在大聲嚷嚷,追求的是另一種福,更高層次的福:民主、自由、人權......。衣食温暖的安定只是基本的出發點,這一代當然不能以此滿足;上一代如果認為這一代吃飽了、打個嗝,就該在安定中睡個午覺,那就太天真了。食物夠吃了,開始追求烹飪的精緻;衣服夠穿了,開始求設計的美好;社會安定了,開始要求有所作為。物質豐富與環境的安定都只是社會要進步的基礎條件而已。上一代奠定了這麼一個基礎,這一代或許就能建立一個開放自由、公理伸張的社會,作為下一代的基礎;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下一代繼續“大聲嚷嚷”,或許我們就有了真正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政治家

7、《精神崩潰的老鼠》:一個人,也只不過是只有可能精神崩潰的老鼠。人生的每個階段裏都有看似不可解的難題時時強迫他作抉擇:考試失敗了,愛人變心了,婚姻破裂了,工作失去了。每一個難題都需要一個解決的辦法。究竟乳酪在左邊還是右邊?不管在左在右,當一個人不再能以“新”的方式來應付“新”的情況,當他不計後果的,根本拒絕改變自己的時候,他就是一隻弄“擰”了的老鼠;精神的階梯只是自然的結局。

8、心裏知道在我跟某cu説,我相信我們社會民主化不斷擴大,法制在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底氣是多麼的不足。一來,沉迷於小清新情懷疏於關注時事發展。二來,腹內墨水稀缺更無什麼獨特的見解,從眾地喊句口號感覺好像沒那麼突兀。

人總是不喜歡承認自己的淺薄,不懂卻想裝懂。明知沒理,卻還要像白話説的死雞撐撐飯蓋。反駁“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大可搬出莊子逍遙無為那套來忽悠。被冠名“不會鬧事的一代”也可甩出經濟人那套值得不值得去辨證。這樣説來,又未免太斷章取義了。“避諱或遮蓋都是自欺,自欺意味信心不夠”可這似乎不是我一個人的信心不足。

當問及辛亥革命是哪一年或許還需要查百度,而大s和汪小菲哪一年結婚卻可以脱口而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快餐文化娛樂不斷充斥每天的生活,易得的卻廣泛傳播。點開網頁,最抓眼球的往往是那些帶圖的八卦小道消息。對大學生們的沉默沒獨立思考,可以冠冕堂皇地抱怨這是大環境的影響、這是媒體的導向、這是應試教育的結果。

“is it none of my business? 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 ”對於事情的表態,就英文來看,外國人個性會更鮮明。不像我們,態度要曖昧到最後一個標點符號。“不關我的事?不關我的事!”在這樣一個奉行中庸之道的羣體裏,不置可否地辯證有時候是王道,有時候看來卻是多麼的無奈和懦弱。對於一部禁片,很多人會翻箱倒櫃地找到種子資源去下載觀看。對於一本禁書,也有許多人會私底傳閲交流。對於一項禁令,還是會有人提出異議爭取更廣的自由。這一撮人有着特立獨行的想法和處事方式,但如果他們的這些言論思想只是對某些名家的總結和提取概要,那麼也將難以成為中流砥柱。更何況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定論都不是永恆的,在某些特定的時段裏,總在變化。心中還是願意相信青年一代在沉澱正在等待。作為第一個捅破窗紗的人畢竟要有勇氣,而選擇敲碎玻璃的人帶來的也不僅只是一聲巨響後的震動。

9、人生匆促得可怕 ,忙着去改個社會,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時間。大部分的時候,我寧可和孤獨的梭羅一樣,去看雲、看山、看田裏的水牛與鷺鷥。不過,我們不做大人物,總可以做個有一點用的小人物吧?一個渺小的個人,如你,如我,還是可以發光發熱。過程會很困難,沒錯;有些人會被犧牲,沒錯。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之前,你不能説“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鬥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

10、所謂'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打破砂鍋'指的都是同一原則:對真相、真理的全心全意地追求;學問由此而來。

11、你是誰?憑什麼你就做“沉默的大眾”,等着少數人努力了,甚至犧牲了,你再去享受他們的成果?你在買着消費者團體認可的食品,當初這些人投告無路的時候,你是在一旁觀望?嘲笑?還是漠不關心?

《野火集》讀書筆記摘抄野火集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1、我的人生裏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揣測別人對我的看法與評價;該做的事太多了。

2、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試圖掩蓋粉飾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3、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説出心裏想説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作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寄望我們的下一代將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4、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以前,你不能説“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鬥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

5、教育者所不自覺的矛盾是:他們在“智”育上希望學生像野兔一樣往前衝刺(當然也有為人師者希望學生在智育上也如烏龜);在所謂“德”育上,卻拼命把學生往後拉扯,用框框套住,以求控制。這兩者其實不能並存。有高壓式的“德”育,就不可能有自由開放的“智”育,換句話説,我們如果一心一意要培養規矩順從聽話的“乖”學生,就不要夢想教出什麼智慧如天馬行空的優秀人才。“庸材”的“德”育之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育。

6、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台北的交通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他們也閉着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

7、為了享受物質,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個嬰兒的 性命。為了逃避責任,有人在肇事之後,回過頭來把倒地呻吟的人瞄準了再 輾過一次。我們的子女坐在教室裏,讓毒氣給轟倒。我們的朋友喝了偽酒而 失明。我們的兄弟,被車撞斷了腿,每天拄着枴杖,一跛一跛上學校。而我 們自己,心平氣和地吃喝各色各樣的化學毒素,呼吸污濁的空氣,在橫行霸 道的車輛間倉皇怯懦地苟活,要糟到什麼程度你才會大吃一驚?

8、幾流的人民就有幾流的政府,就有幾流的社會,幾流的環境

9、沉默不是美德,是恥辱、

10、我是個浪跡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着涼鞋的腳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別人問“客從哪裏來”時,我只有一個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紐約,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暫時揮別,可以離棄,可以忘懷,但家,永遠還是那麼一個。四十年後的台灣,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種,只要他把這裏當“家”,——心甘情願的也罷,迫不得已也罷——只要他把這裏當家,這個地方就會受到關愛、耕耘、培養。

11、在台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蟬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牀上去,他寧可閉着眼假寐。

12、如果要維持一點基本的人的尊嚴,我們就不得不仰靠一個合理的社會秩序。這個社會秩序不僅要求我們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還要求我們制止別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惡事只盡了一半責任,另一半的責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別人來破壞這個社會秩序。

13、所謂政府,是為我這個小市民做事的;他凡做一件事,我要用監督的眼光衡量它的效率與成果,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就得換人。事情做得好,不是我必須涕淚感激的“德政”,是他“分內”的責任。 “政府”,通常是個很嚇人的名詞。

14、我們要的是敢於面對現實、接受挑戰,勇於負責的政府,但是要促成這樣的政府,我們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動精神、有理性的人民。歸根究底,實在是一句老生常談: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

15、人瘦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來冒充胖子。

16、很長時間後的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與惡之間的力量在戰鬥,而僅僅是兩個不同的惡,在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爭鬥。

17、當我站在十路口,看見紅燈未滅就在烏煙瘴氣中衝過街去的一張張殺氣騰騰的臉,我覺得驚駭:是什麼,使這個城市充滿着暴戾與怨氣?

18、現代日本的身強體壯、腦清目明,分析起來,乃是以古典大陸哲學、東方宗教文化強身,再以西洋文化固腦,將東洋跟西洋文化融合,提煉出的一種東瀛經驗。只是,相較於日本人重視長時間積累,凸顯本質性的文化模仿與創造,當代台灣社會所呈現的,往往是一種渴望立即見效的,建構式速成拼貼文化。追究起來,我們得勇於承認,混血與變異恐怕才是台灣文化的本質。

中學生《野火集》讀書筆記野火集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篇一

也許跟大多數人不太一樣的,第一本讀到的龍應台的反而是《目送》,柔軟細膩的筆觸。《野火集》這樣剛性的文,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主旋律..反道行之,於是感受到的並不是龍應台的尖鋭,反倒是一顆焦急的心。像是當代魯迅,救國從救愚民開始。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我很開心的是,台灣的知識分子始終不會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事實。時代變遷,我以為就像那些abc一樣,他們對於母國和母語已經有了不同的認知,其實不然。 我們的生活,充斥着骯髒和恥辱,可是人民的忍耐力確是愈發地堅韌,忍受不良商家的劣質產品,忍受警匪的勾結,忍受帶着癌變細胞的魚羣在污濁的河水裏繼續繁殖...我們還可以忍受,我們還不會生氣。

《生氣,沒有用嗎?》

作為一介凡夫俗子,你可能不會想着去改變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條例,例如:國家公僕只是個稱謂,納税人都得謹小慎微地跟政府辦事;又比如你不曾想過要去為了下一代的文明而開始文明。

用龍應台的話説是“生了梅毒的母親”,不免悲涼,又感覺到她的無奈。野火,指控現代的中國人喪失道德勇氣,要求學生爭取獨立思考的空間,它要求政治的開放和容忍。這是一顆赤子之心,用忠言希望喚醒官員的耳朵,用良藥治癒病態的社會。

《不會鬧事的一代》讓龍先生直接被請去喝茶了,大抵是因為“鬧事”二。中國人講究詞韻,每一次遣詞造句都是文的昇華。我想着龍先生定是斟酌了很久,最後認定了“鬧事”才是最能返璞歸真的。教條主義,繼承中華文明幾千年儒家思想的薰陶,尊師重友,勤勉上進,這都是精華。糟粕固然在沿襲的歷程裏被逐步放大。文中龍先生講到的,我們被模式地灌入知識,規則,法令,卻要求我們在思想上能解放天性,找到自我。這種要放又不要放之間所造成的一些扭曲或許我們我們這一代缺少點闖勁,又多了點無端端的叛逆,享樂又有點拜金的誘因吧。

我不覺得龍先生的文是犀利的,反倒是最尋常人家的親切關懷。聲聲道出的都是她對於國家的愛。頗有點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意味。

篇二

1、人生匆促得可怕 ,忙着去改個社會,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時間。大部分的時候,我寧可和孤獨的梭羅一樣,去看雲、看山、看田裏的水牛與鷺鷥。不過,我們不做大人物,總可以做個有一點用的小人物吧?一個渺小的個人,如你,如我,還是可以發光發熱。過程會很困難,沒錯;有些人會被犧牲,沒錯。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之前,你不能説“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鬥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

2、愛國要以愛人民——也就是你和我和街頭賣蚵仔煎的老頭——為出發點,政府為人民所僱用,做得好則留,做不好則解聘換人,根本無所謂愛不愛。

3、所謂'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打破砂鍋'指的都是同一原則:對真相、真理的全心全意地追求;學問由此而來。

4、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更不忌諱承認啟己的醜陋。試圖遮掩粉飾才真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5、在這個時代,我慢慢的發現,靜下來認真的讀一本書是有多麼的困難。電子產品似乎已經取代了一切,成為了我們唯一的消遣。它們可以輕鬆的的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資料,可是我慢慢的發現,找到的太多,感興趣的太多,頓時我慌了手腳,之後便只剩下發呆。也許,不要求得到的太多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6、這一代應該對上一代充滿感恩之情。這垂垂老去的所謂上一代,曾經在兵荒馬亂之中緊緊摟着懷抱裏熟睡的嬰兒,曾經餓着肚子帶孩子去付醫藥費,曾經推着腳踏車沿路喊“機器饅頭”,讓孩子繳學費,後來又曾經把薄薄一疊退休金換取兒女留學的機票。這個上一代,把自己躺下來鋪成磚塊讓我們這一代昂首闊步地踩過去,“衣食温暖的安定”是上一代咬緊牙根拼了命才達到的終點,對這一代,那卻實個稀鬆平常的起點,感恩,當然應該。

可是,這一代的“大聲嚷嚷”並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已經有了衣食温暖的福,現在大聲嚷嚷,追求的是另一種福,更高層次的福:民主、自由、人權......。衣食温暖的安定只是基本的出發點,這一代當然不能以此滿足;上一代如果認為這一代吃飽了、打個嗝,就該在安定中睡個午覺,那就太天真了。食物夠吃了,開始追求烹飪的精緻;衣服夠穿了,開始求設計的美好;社會安定了,開始要求有所作為。物質豐富與環境的安定都只是社會要進步的基礎條件而已。上一代奠定了這麼一個基礎,這一代或許就能建立一個開放自由、公理伸張的社會,作為下一代的基礎;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下一代繼續“大聲嚷嚷”,或許我們就有了真正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政治家

7、《精神崩潰的老鼠》:一個人,也只不過是只有可能精神崩潰的老鼠。人生的每個階段裏都有看似不可解的難題時時強迫他作抉擇:考試失敗了,愛人變心了,婚姻破裂了,工作失去了。每一個難題都需要一個解決的辦法。究竟乳酪在左邊還是右邊?不管在左在右,當一個人不再能以“新”的方式來應付“新”的情況,當他不計後果的,根本拒絕改變自己的時候,他就是一隻弄“擰”了的老鼠;精神的階梯只是自然的結局。

8、心裏知道在我跟某cu説,我相信我們社會民主化不斷擴大,法制在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底氣是多麼的不足。一來,沉迷於小清新情懷疏於關注時事發展。二來,腹內墨水稀缺更無什麼獨特的見解,從眾地喊句口號感覺好像沒那麼突兀。

人總是不喜歡承認自己的淺薄,不懂卻想裝懂。明知沒理,卻還要像白話説的死雞撐撐飯蓋。反駁“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大可搬出莊子逍遙無為那套來忽悠。被冠名“不會鬧事的一代”也可甩出經濟人那套值得不值得去辨證。這樣説來,又未免太斷章取義了。“避諱或遮蓋都是自欺,自欺意味信心不夠”可這似乎不是我一個人的信心不足。

當問及辛亥革命是哪一年或許還需要查百度,而大s和汪小菲哪一年結婚卻可以脱口而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快餐文化娛樂不斷充斥每天的生活,易得的卻廣泛傳播。點開網頁,最抓眼球的往往是那些帶圖的八卦小道消息。對大學生們的沉默沒獨立思考,可以冠冕堂皇地抱怨這是大環境的影響、這是媒體的導向、這是應試教育的結果。

“is it none of my business? 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 ”對於事情的表態,就英文來看,外國人個性會更鮮明。不像我們,態度要曖昧到最後一個標點符號。“不關我的事?不關我的事!”在這樣一個奉行中庸之道的羣體裏,不置可否地辯證有時候是王道,有時候看來卻是多麼的無奈和懦弱。對於一部禁片,很多人會翻箱倒櫃地找到種子資源去下載觀看。對於一本禁書,也有許多人會私底傳閲交流。對於一項禁令,還是會有人提出異議爭取更廣的自由。這一撮人有着特立獨行的想法和處事方式,但如果他們的這些言論思想只是對某些名家的總結和提取概要,那麼也將難以成為中流砥柱。更何況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定論都不是永恆的,在某些特定的時段裏,總在變化。心中還是願意相信青年一代在沉澱正在等待。作為第一個捅破窗紗的人畢竟要有勇氣,而選擇敲碎玻璃的人帶來的也不僅只是一聲巨響後的震動。

9、我是個浪跡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着涼鞋的腳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別人問“客從哪裏來”時,我只有一個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紐約,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暫時揮別,可以離棄,可以忘懷,但家,永遠還是那麼一個。四十年後的台灣,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種,只要他把這裏當“家”,——心甘情願的也罷,迫不得已也罷——只要他把這裏當家,這個地方就會受到關愛、耕耘、培養。

10、有一天搭計程車,跳過馬路上一個大坑,受驚之餘,這個嚼檳榔的司機往窗外狠狠吐了一口痰,罵了一句:“操國民黨!”

這個司機完全錯了!他可以“操”養工出,可以“操”市政府,但路上一個坑,與國民黨這個政黨何干?他的咒罵完全不公平。可是,或許有一個可能的解釋:他罵黨,因為他不知道政府哪一個部門負責哪一樁事,路上有坑的時候,他不知道該找誰負責;換句話説,當他要爭權利的時候(譬如行路無坑的權利),他並不知道有什麼管道可循。

我們要的是敢於面對現實、接受挑戰,勇於負責的政府,但是要促成這樣的政府,我們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動精神、有理性的人民。歸根究底,實在是一句老生常談: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

11、你是誰?憑什麼你就做“沉默的大眾”,等着少數人努力了,甚至犧牲了,你再去享受他們的成果?你在買着消費者團體認可的食品,當初這些人投告無路的時候,你是在一旁觀望?嘲笑?還是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