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給教師的建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了一百條寶貴建議,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深思熟慮,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從教之路的堅固橋樑,它使我看到我的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發學生思考比使學生學會知識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識到要想上好一節課,就要用一生去準備這節課,這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給教師的建議》

一、 因材施教、各施所長——分層次教學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學生,因此在教育教學上不能制定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檢測標準……這看似公平的班級授課制其實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學生“學不夠”,而有的學生“學不了”,學生個性的主動發展就此磨滅。應當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如果每一名學生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去培養,只能培養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魯迅先生筆下的“奴性”。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名學生都有他擅長的領域,因此學校在普及基礎知識的同時,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學生所擅長的學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不僅能夠應用於學生,同樣應用於教師。當今社會,教師要逐漸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研究型教師”。學生各有所長,教師也是一樣。教師也要善於發現與培養自身所長,並在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必定會使教育事業突飛猛進,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真正的“靈魂的導師”,真正的學生智慧火花的點燃者。

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在於引發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説:“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裏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他的這一觀點也和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謀而合。

教師往往把學生當成一塊璞玉去塑造。其實,雕塑刀並不是拿在教師手中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師總是用一堂課能否順利進行來作為教師這堂課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據。學生順着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最終會使整堂課變成灌輸的機器。教師是一名引導者,應當引導學生自發的去思考,也許這堂課沒有預期順利,學生的自發思考屢屢“卡殼”,不用擔心,因為進步的階梯從來不會攀登得輕而易舉。我們教師應當成為蘇格拉底,不斷地用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啟發學生,就像產婆在艱難的幫助孕婦生產。過程雖然艱難,但是順產的嬰兒經過了種種磨難之後必然是最健康的。經過學生思考而產生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教師也不要急於去將正確答案告知學生,而是引發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黑格爾説:“存在即合理。”只要學生的觀點言之成理,就是學生經過思考的產物,就是值得教師鼓勵的。

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做一名終身學習的教師

正如莊子説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及的一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我想,這位歷史老師的觀點就是當下的“終身學習”觀點。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先有一桶水。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成長分三個階段: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和關注學生階段。我認為這三個階段是並駕齊驅的。終身學習就是一種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師不始終關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麼他在教育事業的道路上就不會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勸學》的第一句話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更應當以身作則,成為學習的主體。正如這位歷史教師,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節課,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自己,而不是臨時抱佛腳。“臨時抱佛腳” 雖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遠不及“厚積薄發”來得意義深遠,從而對學生的影響也深遠。正如勸學中所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但凡偉大的教育家,他們的言論或許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中國的孔子、莊子、荀子,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們的觀點都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看法不謀而合,因此他們之間能夠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熟讀《給教師的建議》,並運用於實踐當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成長,更能讓教師通往教育事業巔峯的橋樑越發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