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讀後感1500字作文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的一篇軍事著作,後在八年的抗戰中證明了他的思想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其最終指引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論持久戰讀後感1500字作文

論持久戰讀後感

發表的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內以汪精衞為代表的親日派竭力鼓吹“亡國論”“再戰必亡”,為投降日本做輿論準備。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軍隊的節節敗退以及大片國土的淪喪,也使得一部分羣眾對抗戰產生了悲觀情緒。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則常常鼓吹“速勝論”,他們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外國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國迅速打敗日本。在共產黨內,一些人也有輕敵思想,以為依靠國民黨200萬正規軍就可以使抗戰速勝。黨內黨外都有人輕視游擊戰爭,以為游擊戰爭不值一提,抗戰的希望在於國民黨的正規軍隊上。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澄清混亂思想,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中國抗戰能不能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研究會上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講演。

1.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全面地考察和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戰取得抗戰勝利的客觀依據。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之間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中國抗戰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段極為艱苦的歷程,後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而且隨着戰爭的進行,日本各種戰爭資源的加速消耗,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2.“亡國論” 和“速勝論”都是沒有根據的。亡國論者誇大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並把它當作考察中日戰爭的惟一根據;速勝論者則誇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視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他們是戰爭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

3.(4.)毛澤東科學地預言到,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明確指出,通過這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相持階段是最艱苦的,時間也最長,然而它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後勝利的“樞紐”,中國的抗戰力量的生長主要是在這個時候。經過相持階段的努力,中國的力量將轉弱為強,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時,抗日戰爭就能夠進入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了。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游擊戰將成為我方主要的作戰形式,而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形式。在第三階段,運動戰將成為作戰的主要形式。毛澤東在抗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所描畫的這個戰爭過程的輪廓是對於戰爭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他對持久戰特別是相持階段種種特點的論述,起到了戰略指導的重要作用。

5. 毛澤東指出,持久戰是抗日戰爭的總的戰略方針,為了實現總的戰略方針,必須制定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包括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在內的整個抗日戰爭所應該採取的戰略方針。這是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需要實行的戰略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日益壯大,由劣勢到優勢,由弱方到強方,直至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現在國家在統一問題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和阻撓。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重讀毛澤東主席的《論持久戰》,我們能想到什麼呢。我想起碼我們應該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種高遠的眼光,認真分析實際的情況。比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國情和一些情況,及時做好各項的準備。到底怎樣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以什麼方式解決。在這些問題上,我想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都給與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模式。毛澤東主席的這篇著名論斷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時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學習意義。

《論持久戰》的讀後感

一九三八年,面對嚴峻的抗一九三八年,面對嚴峻的抗日形勢,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戰這一光輝理論,駁斥了不切實際的亡國論和速勝論,表明了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念。結合當下的現實在回過頭來再看當年毛主席的這篇經典的《論持久戰》,無不感慨萬千體會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便是毛主席對中國和日本以及周邊環境的精闢分析和大膽預測。

可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毛主席首先肯定了由於這場戰爭的正義性,這場抗戰必勝無疑。但同時,他又不是盲目自信,陷入“速勝論”的錯誤觀點之中。而是一步一步詳細分析中國和日本的國情,提出了與國名黨截然相反的,堅決依靠廣大人民羣眾的,堅持持久戰略方針。

在整篇文章中,無不顯現着用唯物辯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精神。無論是看待日本,還是中國。毛主席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根據具體國情,廣泛發動羣眾,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來共同抗日。在此時,毛主席顯現出了一代偉人的寬廣胸襟。他放下與國民的黨之間的鬥爭,做出讓步,只為了發揮中國最大的人力優勢,聯合所有力量,鼓舞起民眾鬥志,做好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思想準備,去贏得抗戰的全面勝利。

而此後,歷史證明,毛主席的預言是完全正確的。也正是這面正確的旗幟,引導着廣大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

日形勢,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戰這一光輝理論,駁斥了不切實際的亡國論和速勝論,表明了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念。結合當下的現實在回過頭來再看當年毛主席的這篇經典的《論持久戰》,無不感慨萬千體會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便是毛主席對中國和日本以及周邊環境的精闢分析和大膽預測。

可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毛主席首先肯定了由於這場戰爭的正義性,這場抗戰必勝無疑。但同時,他又不是盲目自信,陷入“速勝論”的錯誤觀點之中。而是一步一步詳細分析中國和日本的國情,提出了與國名黨截然相反的,堅決依靠廣大人民羣眾的,堅持持久戰略方針。

在整篇文章中,無不顯現着用唯物辯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精神。無論是看待日本,還是中國。毛主席都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根據具體國情,廣泛發動羣眾,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來共同抗日。在此時,毛主席顯現出了一代偉人的寬廣胸襟。他放下與國民的黨之間的鬥爭,做出讓步,只為了發揮中國最大的人力優勢,聯合所有力量,鼓舞起民眾鬥志,做好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思想準備,去贏得抗戰的全面勝利。

而此後,歷史證明,毛主席的預言是完全正確的。也正是這面正確的旗幟,引導着廣大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

論持久戰讀後感

《論持久戰》用客觀和全面的哲學方法論分析中日戰爭,辯證地闡述了中日戰爭的形勢,毛澤東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社會實踐互化的典範,他引用了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對中日戰爭的作如此分析:“(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説,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毛澤東用客觀的和全面的觀點分析和比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基本特點。(1)敵強我弱:日本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潛力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國則是一個軍力、經濟力和組織潛力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2)敵退步我進步:日本帝國主義從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目的在於擺脱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霸佔中國領土,這是日本必然失敗的主要根據;中國則與日本相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日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的主要根據。(3)敵小我大:日本是一個小國,其人力、軍力、物力、財力均感缺乏,戰

爭是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中國則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廣土眾民,能夠支持長期戰爭。(4)敵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國主義由於是侵略,必然受到國內外堅持正義人民的反對,失道寡助;中國則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必然得到國內外大多數堅持正義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論持久戰》還闡述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範疇。比如,用“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有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揭示了必然性和蓋然性的辯證關係。此外,《論持久戰》還引用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些帶有中國傳統哲學特色的名句,來説明全面看待中日戰爭和採取合理的戰略戰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透過對“盧溝橋事變”以來抗戰十個月的經驗總結,尤其是“亡國論”和“速勝論”喧囂塵上、四處瀰漫的狀況下,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説一頓;或者是隻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誇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他強調指出:“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那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以簡練的語言論述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學地預見到戰爭中敵我力量互為消長的總趨勢,中國由劣勢、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保守到退卻。這樣,毛澤東就得出了抗日戰爭必然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和戰爭態勢,正確地預見了戰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歲月中,“以民為本”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其中,毛澤東的貢獻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於侵略中國,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團結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實行“軍民一致”,才能瓦解敵軍、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是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實事求是,從而預言了戰爭趨勢。毛澤東用他的正確的、科學的思想指導中國走向解放,對於我們這天的學習生活也起着必須的指導作用,只有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論持久戰讀後感

作為一箇中國人,毛澤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雖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帶領了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走到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曾經也有過懷疑,毛澤東是怎麼樣讓思想、政治、軍事,這三個方面很有機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個毫不相關的問題在主席身上為什麼沒有一點點副作用呢?畢竟,人無完人,他是怎麼做到的?還記得家裏的爺爺一直把毛澤東作為一個神一樣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當然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已盡遠離了毛主席的時代,他那些曾經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思想已經被我們所淡忘了,也許他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讓我們對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這一次讀了《論持久戰》之後,我對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從書本上,還有各個圖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認識。

第一次拜讀毛澤東主席的作品,也許只是讀了一篇作品就判斷一個作家的好壞,太武斷了,可是,在我看來,我一個從未經歷過抗日戰爭,不瞭解戰爭真正情況的人,在看了主席寫的這一片文章之後,也對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充滿的信心。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有學習過他的詩,有聽聞主席的文采,這次讀了主席的文章之後才知道毛主席的確是一代文學大師,也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還能夠冷靜下來正確的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並且用一篇文章,簡單明瞭的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不得不讓人佩服,還有不得不驚歎主席對抗日戰爭三個戰爭階段的預判。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未來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萬多個字中,主席將抗日戰爭中,中日交戰的優勢、劣勢都總結了出來。短短38個小段落,從開始國人對這一場戰爭的各種看法開始,引出了持久戰這個主題,接着討論了兩種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國必敗論、二是速戰論,最後在文章最後的幾個自然段(小節)裏,毛澤東主席為中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二十字裏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與國民黨鬥爭中總結出的珍貴的戰爭經驗,是我們贏得抗日戰爭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也給在困苦鬥爭中的中華人民,給與了一個強大的信心。

通讀了整篇文章,感覺到論持久戰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了中日戰爭的優劣勢,特別是在第六段,在於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通過與美國記者的一問一答,主席系統地、詳細地回答了中國會不會亡國;在什麼條件下,中國可以戰爭日本;戰爭前途會怎樣發展;及關於中國東北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整篇文章中,毛主席總共提出了21個問題,前半部分問題主要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最後為什麼中國會贏得勝利,還有總結批評了兩個當事主要存在中國戰敗輪和速勝論。後半部分是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中國如何通過持久戰贏得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和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性。在我個人看來,主席將整篇文章分為了38個小段落,前30個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當時的中日局勢,當時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為一個侵略國家的優勢劣勢(主要見第十分點),中國憑什麼可以贏得這一場戰爭(第十一段)。後八個小段,主席提出了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等等。每一個小點,都能夠看到主席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抗日戰爭的根本問題做出了很正確、精闢的論述,成功的預見到了抗日戰爭未來的發展路線,做出了正確指導抗日戰爭的決策、政策,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論持久戰》,它不僅成為了國內戰爭,乃至世界戰爭中的著名的軍事理論,同時它也是哲學上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現在,世界總體和平的今天,也許不會在發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樣的慘烈的戰爭,但是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從這一篇文章一種學到東西。在此我簡單的談一談我讀完這一篇文章後,我的一點點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須得樂觀,當然並不是盲目的樂觀。樂觀的前提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了情況,才積極地思考,對待事物。第二點,要辯證的分析現有的問題,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統統列出來,對於有利的因素不要過分的誇大,但是對於不利的事情也是認真對待,不能忽視問題的重要性。要學習的是毛澤東主席辯證唯物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第三,就是積極努力去做事,不要因為一些困難就放棄,不努力什麼也沒有。

論持久戰讀後感

當做一件事情,相對於自我一時的實力來説難度太大,但自我實力的增長快於該事情難度的增長,使得在自我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我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遠的未來某個時刻能夠具備完成這件事情的實力或可能性,而且自我不在乎所付出的代價的巨大,是運用持久戰策略的先決條件。只要此先決條件具備,運用此策略能幹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實際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時實力不濟的弱小實體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導策略。在偉大的事業面前,任何人或團體的實力都不是從來就強大的。這也是做成任何偉大的事業都要經歷較長時光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實體正是利用長期的時光實現了實力的積蓄,使自我的實力與事情難度的比較發生了轉化。

我們從事期貨行業,持久策略同樣能給予我們以正確的指導。從虧損走向盈利,到持續盈利的過程,就是一個“持久戰”的運動過程,是一個由弱到強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速勝論”和“亡國論”。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期貨交易的能人,實際上任何人的任何潛力都是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每一個成功的交易者(其實是每個成功者)都經歷了一個很艱難的潛力成長的過程,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過程中,發揮自我的優點而克服自我的缺點的過程中,逐步修正自我,慢慢地走向成功,而最終用堅持換得實力上的轉化,取得“戰鬥”地勝利。

我們從事期貨交易的目的在於為了持續的盈利,跟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永久的和平”一樣,雖然這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但是必須能實現的目的,只要我們在交易的過程努力增強自我的交易潛力,持之以恆。

在一波行情中我們就應跟隨行情的主流方向去做,而不能逆之而行,就像在抗戰中,我們就應跟在中國人民的後面,而不是認為日本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一波行情中逆向的力量是很小的,是漸漸的縮小,並且在最後完全被消滅,就像在抗戰中日本是退步的,寡助的一樣。相反順着主流而為是對的,因為它在發展,壯大。也許在一波大的行情中會有很多個小的回調或反向,但是最終大的方向是順着主流的方向的。也許他的回調和反向是遇到敵人較為頑強的抵抗或是主力方未來更好的進攻而暫時的“勇敢的犧牲”,但我們得堅信“血”不是白流的,它是主力方的一種戰術性的安排,故在做期貨交易時,不要認為主要的趨勢受阻或回調而錯誤地認為主要趨勢的結束而正在反轉從而慌忙的進入場。在那裏,“勇敢的犧牲”不是説我們把自我的全部資金犧牲掉,而是指損失在我們能夠承擔的範圍內,通常指止損點以內的犧牲。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內因: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外因: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敵因:日本國內和其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同時這三因素也是“戰爭要打多久”的條件。同樣我們在決定一個行情是假突破還是真的突破,何時突破,以及其突破後能走多遠,也是如此。在內因上對主要力量方的力量的強弱,以及積聚的速度和趨勢的思考;在外因上,LME銅、現貨、匯率等因素的強弱;在敵因上,對方力量的大小,以及下降的速度和原因,只有我們對戰略因素作出了客觀而全面的決定,才能對行情作出在行動性的反映,對行情有客觀準確的把握。

最後,我想談一下在對具體行動上的感悟。

在做交易的時候,我們會應對不一樣的行情如:折返、突破、折磨行情,對於不一樣的行情我們就應有不一樣的作戰方針。對於折返、突破、折磨行情我認為應用“游擊戰”的策略為之行動。事先設好要消滅的目標,既要獲得額定利益,當我們入場時並已獲得了自我的目標點之後,要毫不猶豫地出場,因為我們無法抵抗價格反轉之後“大兵壓境”對自我的小資金的損失,對已突破的行情我們就應用“運動戰”相對應。在行情快速朝自我設想的方向運作時,我們應主要堅信地跟隨,並運動性地設好自我的止損獲利空間位置,而當行情回調時要運動性地防禦,在重要的位置設好自我的止損出場點後,同時給予行情較大的發揮空間。

在開盤的時候,是最容易出現多空雙方的爭奪最顯著的時候,此時是我們“乘敵之隙”而戰爭入場的好機會,但是一旦敵人(行情)醒悟過來後,我們得快速地離開。並客觀存在得市場上重新實現行情得走勢和變化。

在選取入出場點使跟打仗一樣就應時到持續者計劃性、主動性、靈活性。只有我們預先設好入出場點得位置時,才能在行情真正到達時不有準備地行動,而在做計劃和行動時持續很好得主動性,把行情的主動性權把握在自我手中,而不是讓行情牽着自我走,也許在計劃與實際行動間如何做到靈活性時一個很難得事,因為計劃總是與行情不一致的,這是要我們進行調整,持續之行動性的隨機應變的潛力,它是對一個人合潛力在瞬間的測試。如在入場時何時不能追勢,何時能夠,出場時何時行與不行等。

總之,做交易就是一場持久的戰爭,在盈利的目標動力的驅動性下,做好全面性和局部性的事前思考,並能夠區分不一樣的行情,同時應用不一樣的策略做交易,而在行動中持續主動性和靈活性,並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