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範文

《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短片小説大師莫泊桑的作品。于勒生活在一個小職員家庭中,他想向上層社會爬,也想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創業,但是都失敗了。

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範文

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劇。所以説于勒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個受害者和失敗者。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但是他們的靈魂,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所腐蝕透了。他們自私,虛偽,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憐又可悲的拜今相,菲利普夫婦的兒女,女婿,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題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短片小説大師莫泊桑的作品。莫泊桑的小説,以豐富多彩的主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簡潔明快的語言,幽默機智的藝術風格著稱於世。莫泊桑的小説絕大多數寫當時法國社會中下層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寫小市民,小職員,小商人等等,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家庭瑣事,種種遭遇中,從他們的言談行為,心理變化之中,自然而又深刻地寫出資本主義種黑暗,污濁的陰影:虛偽,貪婪,欺詐,冷酷,糜爛;

于勒生活在一個小職員家庭中,他想向上層社會爬,也想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創業,但是都失敗了。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劇。所以説于勒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個受害者和失敗者。

在資本主義這個大染缸裏,于勒從小就沾染上了資產階級的 思想和惡習,行為不正,糟蹋錢,花錢如流水,逼得父母動老本,不僅把自己應得的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最後,于勒被叔叔嫂子驅逐到美洲去淘金。從此,他由家庭進入到社會,並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居然闊綽了一個時期,開了一個大店鋪,做了一樁大買賣。但是,好景不長,他在競爭中終於失敗了,破了產,到處流浪,有家而不得歸,最後被收容在一艘海輪上,靠買牡蠣為生,過着豬狗般的生活。

于勒的沉浮,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從於勒的身上,看到了一點時代的眉目。另一方面,作者從於勒的身上,還形象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價值標準和人和人之間關係的本質。當於勒花了家裏的錢的時候,便一文不值,成了全家人的恐怖壞蛋流氓,當他在美洲發了財,並願意回來與哥哥同過快樂的日子的時候,哥哥嫂子便把他當成了快樂和福音,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全家叨唸着他,盼望着他,當他成了窮光蛋的時候,哥哥嫂子對他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遠,他成了賊,流氓,被視若毒蛇猛獸,,怕重新回來吃他們。這裏,家人對與于勒的評價,完全取決於金錢,金錢成了資產階級衡量人的標準,道德標準,與是非標準。

小説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于勒並不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他只是作為暗線,是虛寫和略寫的。他身世沉浮,際遇坎坷,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本來有很多可寫的地方,但是作家把這些都置於幕後,輕描淡寫。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價和道謝的兩句話:“兩法郎五十生丁。”“上帝保佑你,我的年輕的先生。”對於他的外貌,只有一般性的描寫,如“衣服襤褸”,“又老又髒”,“滿臉皺紋,眼光始終離不開他手中的活”,“滿是皺紋的手”,“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而小説的主要的筆墨都集中在菲利普夫婦的身上,他們夫妻才識這篇小説的主人公。

《我的叔叔于勒》用大量的篇幅集中塑造了菲利普夫婦這一金主義的形象。這篇小説就是通過夫婦對於于勒的態度的聚變來表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這一主題的。對主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小説的只要人物。

菲利普夫婦雖然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但是他們的靈魂,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所腐蝕透了。于勒變化着的身世,好像扇測靈魂的窗子,從中可以一下子洞察到他們的心深處。于勒“揮霍家產——經商發財——衰敗窮困”三次身世的起落浮沉,菲利普夫婦也採取了“懼怕憎恨——奉為福星——深惡痛絕”三種不同的態度,前後迥異,強烈對比,把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貪婪、冷酷的內心世界充分地展現出來,刻畫了他們那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是一個職員,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他雖然生活拮据,但是還高於一般的勞動人民。他們虛榮,虛偽,發財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會,一舉一動總愛擺出上流社會的一副架勢。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愛效顰上流社會。當他看到“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時髦的漂亮的太太吃牡蠣”時,便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雖然錢不多,還是問母親和兩個姐姐:“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他們極端自私、貪婪。接到于勒的來信後,他們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于勒這個福星的早日到來多次寫了他的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使他急切盼望于勒歸來的心情躍然紙上。等於勒來了,他們就可以花于勒給他們的錢了,他

們已經用於勒的錢“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打算置一所別墅,而且就買別墅的問題已經同人進行了商談。你看,這毫無着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劃!多麼可笑!可憐!

可鄙!可是,當於勒真的就在眼前的時候,小説又着重描寫了他的神態:“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神色很狼狽”,前後對比深刻揭露了他急劇變化的複雜心理。

菲利普太太克拉麗絲除了有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通過她的言行神態着意描繪了他精細、潑辣、刻薄的個性。比如,當菲利普準備請大家吃牡蠣的時候,她説:“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她説的何等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實質,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看看這番話,我們似乎聽到了她的語氣聲調,也不難想象出她的表情動作,更可以窺察到她的心理活動。同時,作者還揭露了菲利普夫婦性格中冷酷的一面。當他們發現了盼望了十二年的“福星”,竟然是個窮光蛋的時候,頓時大失一驚,臉色蒼白,眼神異樣,甚至“哆嗦”起來。接着,由恐懼到激怒,又由激怒到切齒的痛恨,兄弟“福星…‘希望”,又變成了寇仇!多麼冷酷無情!至此,讀者的視線已經窺到了他們的靈魂最深處。他們的內心世界裏,裝着的唯一的東西就是“錢”。他們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恩怨愛憎,完全是圍繞着“錢”來轉動的。作者把非利普與于勒在海輪上見面的場面,精心安排,着意渲染,寫得有聲有色,是匠心獨運的。這個場面,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除了上述人物之外,作者還寫了菲利普的兩個兒女、女婿。姐夫因為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知道他們家有一個人富翁于勒叔叔,才最後“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金錢勢力無孔不入,滲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每個毛孔裏,就連婚姻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愛情也滲透了銅臭。這些次要人物,既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題的作用。另外,就是作品中的“我”了。“我”是作為敍事的主體貫穿全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從“我”的眼力看出的。對人物、事件的感受、評論,都是從“我”的角度説出來。“我”是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他對於勒深表同情。面對着窮困潦倒的于勒,他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儘管他母親罵他是“瘋子”,他還是給於勒“l 0個銅子的小費”。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的感情和希望。作者處在十九世紀後期的法國社會裏,看到的是虛偽自私,貪婪狡詐,而這篇作品中的“我”,卻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也是作者沒有完全失望的表現。

總之,在這篇小説中,人物形象寥寥無幾,但卻有明有暗,有虛有實,有詳有略,寫出了層次,突出了重點,在語言動作中生動地突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力地表現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