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後感

那天去圖書館(已將近一年不曾走進書店的門,不知道有多少新書,不知道現在的書又呈現怎樣的一種趨勢。大學聯考完後,有將近三個月的時間來“消遣”,在家實在無聊,便去了書店)。一進門,便看見新書介紹“某某著,歷史是個什麼玩意”一下子覺得很新鮮。看似是個很隨意又帶着些戲謔的詞,但是實際意義卻又很深遠。我不太喜歡理論性的書,比如像那些百家講壇系列的,看電視我或許會聽得進去,但看那些所謂“個人結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強。那些,終究是他們自己的見解,或者想法。或許有的人贊同,但只是贊同而已。人家的觀點,挪用了是侵犯知識產權的。高三的時候,堅定了要開影視公司的夢想,但是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現在看電視劇,不僅看劇情,更看場面,揣摩每個背景所預示的情節。邢台台的《虎膽雄心》演完後,《大秦帝國——黑色裂變》就出場了,似乎在書店見過,但再去尋就看不見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國》的書,分好幾個板塊。而這個電視劇濃縮了一段商鞅變法的歷程,很感動很振奮人心。是那種不羈豪放,笑談灑脱,隱忍堅毅,國之棟樑的人。《史記》太史公説商鞅是個很殘暴的人,法度嚴厲,與儒背道相向。然,還有比商紂,夏桀更殘暴的人麼?鞅治法嚴厲為國,而夏桀商紂為私。僅憑這一點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説法。史官記錄歷史,不論真假,都是前人的記載,這些記載,或可稱為一國興盛的功德碑,或可成為陷害良臣的確鑿證據。歷史,過去的事,過去的好事多於壞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懷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良臣可以説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飾也可成為良臣。朝中不説,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間的才子自會記錄。寫歷史劇時間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時間可以跳躍,不去詳細描寫每一天的瑣事,或許在所有的史書中都看不到這一點吧。或者説,歷史是人創造出來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種前進的力量,盛則衰,衰後盛。歷史似乎是一個冷眼旁觀的人,它單純的看這些不斷變化的事情,而這些事情的背後,人們根據不同的利益對這些事情進行不同的評價。我很拘於歷史,時代不能錯,事情不能錯,感情傾向也不能錯。《大秦帝國》的編劇,抑或是原著小説,它保留着《史記》的枝幹,譬如經景監介紹三見秦公得識,商鞅舌戰老士族,朽木立信,變法條約,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舉發謀逆等。但作者將這些枝幹串聯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細節,不失真實卻也不覺真實。編劇於正説過,如今市場中國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講這些投資打水漂的話,就要融入市場,看市場需要什麼就做什麼。關於劉徹,有《漢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後的陳寶國扮。陳寶國,很霸氣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錯,雖然沒有仔細看過,黃曉明版的劉徹,很有那種爆發力,《美人心計》裏,茅子俊版的劉徹,可以説還欠火侯,不知是戲份少還是什麼緣故,怨氣很大,對權力的謀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負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讓他接演《寒衣調》,將劉徹文武雙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現,或許寫不到老年了,因為都希望將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現在少年時代。少年,是一個人最輝煌的時代,充滿着激情,同時也是最容易犯錯的年代。

《大秦帝國》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