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讀後感(共8篇)

本文目錄教育名著讀後感讀《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教育名著《綠野仙蹤》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2016教育名著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2000字教育名著《綠野仙蹤》讀後感

讀《不跪着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着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説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着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教育名著讀後感(共8篇)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着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着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着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説,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着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意味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讀《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教育名著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老子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我們對此話頗有觸發,可將之引申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如何教,而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果把學生當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那就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認為:教、學、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領,是引導,是為了學,最終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説:“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説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教育的規律。因此,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術,導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説文解字》曰:“學,覺悟也。”學,是對教過程的理解和體悟,是教的終極目的。做,是為了鞏固學的成果,是教與學的反饋,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的過程,是聯繫實際的過程,也是檢驗教與學的正確與否的過程。這個過程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把理論用於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是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教、學、做三者是學習知識、認識知識、掌握知識、發展知識的過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作用、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和諧融合。其理由是:通過認知、體驗、實踐,促進感悟,使之內化於心、外顯於行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主體認知和行為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內容、學的內容和做的內容必須和諧地統一起來;教師不但要將教法和學生學法聯絡,並且要將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概而言之,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教法必須符合學法,做到邊教邊學。其實,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更新猶如快馬加鞭,一日千里,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因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此乃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教學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説明。”陶行知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説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因而做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脱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有幸拜讀《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黎明的曙光,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陰影和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讓我們深深感到教育原來是如此的美麗。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何謂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説,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識和經驗都源於生活,都源於生活實踐,知識的內涵與生活的內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誕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其實,“教學做合一”與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這就是説,生活是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是無窮無盡的,活到老,學到老。因此,陶行知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 這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歸根結底則是一句話:“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本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所以,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耽讀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嶄新的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回顧陶行知先生的話,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創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徹頭徹尾的形而上學思想,是脱離客觀實際的唯心主義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範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唯物主義教育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過麪包生活,受麪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麼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學情況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個有生命的蠟燭,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黨的教育事業,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繼續奮行,引領我們繼續探索和領悟。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也是“教學做合一”的最高境界,只有愛其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偉大旗幟。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甚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均不為教師所關心。我們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為情感活動的中心是愛,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人的交流,聯繫這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就是愛,愛是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認為,人的心靈是由慾望、理性和精神構成的。慾望和理性,主要調控人的物質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則指向主體的存在被社會所認可和肯定。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漂亮;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可愛;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聰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所構成的。教育應該把育愛與教真有機地整合起來,其終極價值是使人真正成為有自然情感、社會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受教育者富有“愛滿天下”的人,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知識、熱愛智慧、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熱愛人類,熱愛事業、熱愛生活。只有育愛,才會使受教育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會自覺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學做真人,踐行真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説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激發愛的情感,經常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師生互動,充當學生的一員,與他們交流、溝通、合作、互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我們在人生的教學道路上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們深深感到,愛心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播下愛的種子,“被陽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師愛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為一名教育者,自己心中應該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温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温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擔負着黨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對學生有愛、有信任,心甘情願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及業務水平,努力使自己成為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成為學生的一頭源遠流長的“活源頭”,用自己的愛編織着學生成長的搖籃。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用我們的愛心鑄造我們崇高的師魂!讓我們一起努力,為托起明天的太陽而奮鬥不息!

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教育名著《守望教育》讀後感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名著《綠野仙蹤》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在大家的印象中,這本書應該到看過了吧!這是一本有關教育我們的小説。也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美國幻想故事,一場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把多蘿西和她的小狗圖圖捲入了撲朔迷離、危險驚奇的夢境裏。在尋找回家的路的過程中,多蘿西陸續結識了沒有腦子的稻草人,沒有愛心的鐵皮人和膽小的獅子,他們為了實現各自的心願,互相幫助,歷經艱險,最終憑藉着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都如願以償地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這告訴我們只有靠着自己的毅力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有就像古人所説的那樣,“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多蘿西、稻草人、鐵皮人與獅子同心協力,互相幫助,共同度過了難關。

故事中有一段他們再過一條壕溝,但是沒有工具只有膽小的獅子他可以越過去,獅子知道只有它揹着他們才可以過去,但是他沒有退縮,他知他很怕,可是他為了他的夢想他要去嘗試,去尋求他的夢想。在這從中我們都要向他學習這一精神。

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其實我也是一隻膽小的獅子,我在上國中的時候因為學校的制度我是和一個全部是好學生,本地户口的學生在一起,在那時我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而且他們也排斥我,我也不敢嘗試去靠近他們,可以説我和班級裏的男生從不説話的,並且他們説的話太深奧我很難理解,真的我其實也不笨,只是反映有點慢而已,但他們都説我很笨,説我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根本不會創造什麼奇蹟,可是我覺得不會,從那時起我每天努力的學習,便會忘了我還有朋友,有一天我的朋友説你不想和我們玩了嗎,(那我們絕交吧),這句話雖説簡簡單單,但是傷了我的心,就從那時我就想着離開這個學校從新開始。但在考試的時候想到了這一點我再也考不下去了,我發現我不能去那些聰明人身邊,可能我真的就像他們所説的一樣只能和那些拿苦力幹活的人在一起吧。那時我信了,我真的去了那所我覺得和我會有共同語言的學校。在那入學的前一天我想了一晚上我要融入這個班級的話我第一要和每個人搞好關係啊,是的我成功了,剛到學校我就和那些人相處的很好,他們不會排擠我,對我很好班裏的男生和我也成了朋友,沒有以前的痛苦只有快樂,我還去嘗試着去做班委,他們都説我乾的很好,大家都信任我,班裏的每個人還有我的朋友幫我完成了我的夢想,讓我不在害怕在班級裏的一切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嘗試,這樣才能成功,這樣才能讓你的缺點改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還有許多的可以學習的,比如説朋友的力量;完成夢想的毅力;自己解決問題,從不依靠他人等。並且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必須朝着自己制定好的目標向前駛去,在前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艱險,勇於拼搏的,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想要達到每一個自定的目標,是要計劃的,並且要付出艱苦勞動的,要不怕困難,帶着一顆善良的心,與同伴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那麼你們所想的美好的一天必定會到來。這此文中,多蘿西和他的朋友為了完成他們的夢想,不怕困難,互相幫助,打到敵人,讓他們先後完成了夢想,她也在女巫的幫助下回到了家鄉德克薩斯,結束了漫長的旅行。我也要在以後生活中,學習中多學習學習多蘿西,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退縮,自己想辦法解決。

教育名著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本學期,我拜讀了何炳章先生的《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

《從教育原點出發》——“自育自學”理論與方法。共收入何炳章先生38篇文章。這38篇文章大體分成四個部分:《揭示教育本質的理論》,《堅持從教育原點出發的實驗》,《點面磨劍近三十年》,《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從中有許多收穫,得到許多啟示。

在閲讀這本書得時候,我結合學校開展的信息技術條件下“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教改課題,重點閲讀了關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一部分。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課題正詮釋着這句話。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培養他們自覺閲讀,提出問題,釋疑歸納的能力。“把課堂變成基本上由學生自學的學堂”,是我們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何炳章先生在關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一部分裏提到的做法:

1.提高全體教師認識。

2.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3.開展多種自學活動。

4.校內設立自學堂。

5.校外鼓勵超前自學。

給了我教學觀念的徹底轉變,我在實際教學中嘗試以下的做法:

1、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

使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好方法。創設“自覺學”、“自己學”的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

2、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願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而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設計適當的自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提高自學問題的有效性,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的激發。

3、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學生學習的效果。為此,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前預習開始,到課內探究和課後幫教,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監控、反思、調節、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

4、進行科學的學法指導

俗話説:“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善於為學生創設提問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6教育名著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匪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閲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閲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藴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説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

教育名著讀後感2000字教育名著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XX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説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脱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説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説: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範文二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閲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閲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藴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説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教育名著《綠野仙蹤》讀後感教育名著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在大家的印象中,這本書應該到看過了吧!這是一本有關教育我們的小説。也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美國幻想故事,一場突如其來的龍捲風,把多蘿西和她的小狗圖圖捲入了撲朔迷離、危險驚奇的夢境裏。在尋找回家的路的過程中,多蘿西陸續結識了沒有腦子的稻草人,沒有愛心的鐵皮人和膽小的獅子,他們為了實現各自的心願,互相幫助,歷經艱險,最終憑藉着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都如願以償地完成了自己的心願。這告訴我們只有靠着自己的毅力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還有就像古人所説的那樣,“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多蘿西、稻草人、鐵皮人與獅子同心協力,互相幫助,共同度過了難關。

故事中有一段他們再過一條壕溝,但是沒有工具只有膽小的獅子他可以越過去,獅子知道只有它揹着他們才可以過去,但是他沒有退縮,他知他很怕,可是他為了他的夢想他要去嘗試,去尋求他的夢想。在這從中我們都要向他學習這一精神。

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其實我也是一隻膽小的獅子,我在上國中的時候因為學校的制度我是和一個全部是好學生,本地户口的學生在一起,在那時我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而且他們也排斥我,我也不敢嘗試去靠近他們,可以説我和班級裏的男生從不説話的,並且他們説的話太深奧我很難理解,真的我其實也不笨,只是反映有點慢而已,但他們都説我很笨,説我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根本不會創造什麼奇蹟,可是我覺得不會,從那時起我每天努力的學習,便會忘了我還有朋友,有一天我的朋友説你不想和我們玩了嗎,(那我們絕交吧),這句話雖説簡簡單單,但是傷了我的心,就從那時我就想着離開這個學校從新開始。但在考試的時候想到了這一點我再也考不下去了,我發現我不能去那些聰明人身邊,可能我真的就像他們所説的一樣只能和那些拿苦力幹活的人在一起吧。那時我信了,我真的去了那所我覺得和我會有共同語言的學校。在那入學的前一天我想了一晚上我要融入這個班級的話我第一要和每個人搞好關係啊,是的我成功了,剛到學校我就和那些人相處的很好,他們不會排擠我,對我很好班裏的男生和我也成了朋友,沒有以前的痛苦只有快樂,我還去嘗試着去做班委,他們都説我乾的很好,大家都信任我,班裏的每個人還有我的朋友幫我完成了我的夢想,讓我不在害怕在班級裏的一切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嘗試,這樣才能成功,這樣才能讓你的缺點改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還有許多的可以學習的,比如説朋友的力量;完成夢想的毅力;自己解決問題,從不依靠他人等。並且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必須朝着自己制定好的目標向前駛去,在前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艱險,勇於拼搏的,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想要達到每一個自定的目標,是要計劃的,並且要付出艱苦勞動的,要不怕困難,帶着一顆善良的心,與同伴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那麼你們所想的美好的一天必定會到來。這此文中,多蘿西和他的朋友為了完成他們的夢想,不怕困難,互相幫助,打到敵人,讓他們先後完成了夢想,她也在女巫的幫助下回到了家鄉德克薩斯,結束了漫長的旅行。我也要在以後生活中,學習中多學習學習多蘿西,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退縮,自己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