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沒有悲傷的城市》有感

今天,我介紹的書是《沒有悲傷的城市》。

讀《沒有悲傷的城市》有感

這是一部關於夢想和友愛的書,一個可以感動你靈魂的小説,一個給最絕望的人以希望的美好故事。作者阿諾什·艾拉尼出生成長在印度孟買,1998年移居温哥華。這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售出了十幾國版權。 

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我以為會描繪一個美好的世界。可當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就知道這會是奢望。封面上那一雙無助的眼神,以及下面畫着的那兩滴淚珠,都在告訴我,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故事的敍述從孟買的一個孤兒院緩緩展開。祥弟在孤兒院長滿三角梅的牆下幻想他心中的城市。他相信總有一天所有的悲傷都會消失,孟買會獲得新生,不會再有種族衝突,不會再有孩子如他一般被遺棄,不再有商場被搶劫,不再有出租車被燒燬。他甚至為那座城市想好了名字——卡洪莎,意思是“沒有悲傷的城市”。 在祥弟的眼裏,卡洪莎是一個魔幻般美麗的天堂,人人都不會受到任何傷害,處處是温柔的撫慰。

而就在這時,孤兒院卻因為某些人的貪慾而不得不被搬遷,孩子們也必須要跟着搬到離孟買很遠的小山村裏面。

祥弟決定留下來, 他始終都沒有放棄尋找自己父親的願望,他想要知道自己為何會被遺棄,他要留在孟買尋找自己心中的“卡洪莎”。於是,在一個深夜,祥弟作別自己的三角梅,在他眼裏,這些粉紅色的、鮮豔欲滴的花瓣充滿了愛意,它覺得它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人。他帶着當年自己被遺棄時包裹自己的一塊白布,悄悄離開了孤兒院,進入了真實的孟買城。

在現實的孟買城,祥弟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男人,女人,小孩。但是他很快發現,在這個世界,不管你是多麼善良的小孩,也不管你餓了多少天。人們對你説的只有兩個字:“沒有!”

走出孤兒院,幾天沒有吃飯的祥弟拼命用自來水灌滿肚子;他洗澡時也不願解下圍在脖子上的白布。流浪在大街上的祥弟在餓了兩天之後認識了一對兄妹,桑迪和他的妹妹谷蒂。身為哥哥的桑迪因小兒麻痺症,失去了一條腿。他的半隻耳朵也沒有了——這是拜黑道老大阿南德所賜,他用刀子割掉了桑迪的一小塊耳朵。他們兩,以及大街上的其他人,無論老的還是少的,健全的還是不健全的,都要被迫忍受阿南德的欺凌。他們辛苦一天,通過乞討、偷竊或工作掙來的錢都要上交給阿南德,而且要按照這個惡人給他們定下的比例如數交錢。在他眼裏,有時胳膊和腿壓根全無用處,你只需會看、會聽、能説話就可以了。比如那個被擺在珠寶店門口牆邊的人,手腳都被截去,只留下一個身體,他的價值就在於這幅殘缺的沒有任何殺傷力的模樣被擺在珠寶店或者別的什麼重要的地方,聽取那裏來往的信息,滿足街角老大打劫的罪惡,他無法自己選擇在哪,只能被動的被擺過來搬過去,像一個木箱子,除了需要他講述聽來的信息時,別的時候他其實被看做一個死去的人。最大的悲哀在他求死的那一刻,他無力讓自己吃到那片毒藥,他甚至無力讓自己死。

桑迪兄妹計劃在寺廟祭祀的時候去偷寺廟的錢,然後逃離阿南德的控制。他們極力勸説祥弟加入他們,善良的祥弟最終還是沒能夠拋下自己的夥伴,答應他們進行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偷盜行動。 可是,就在他們三個準備飛出黑暗的時候,命運卻把桑迪和他的夢想毀滅了。就在寺廟祭祀的當天,由於種族衝突,穆斯林在寺廟製造了一起爆炸事件,桑迪當場死亡,而古蒂重傷。宗教矛盾的激化導致阿南德進行報復,他打算在夜裏火燒穆斯林一普通居民的住房,為救古蒂,祥弟無奈地被迫答應阿南德將燃燒瓶扔進那家屋內,由此墜入了無可救贖的深淵。我想,不管今後怎樣,祥弟應該永遠無法原諒自己。

最後,祥弟與古蒂坐在海堤邊,凝視着海水,想着桑迪曾經渴望飛翔的夢。祥弟相信,只要在古蒂的歌聲中等待下去,就會等到悲傷告別城市的那一天。

越是往下讀,心情越是沉重,每每以為悲傷該到停的時候了,甚至期盼會有轉機出現,可以有撫慰人心的救贖出現。但沒有!即便是最後小男孩與小女孩坐在海堤,象徵自由的鴿子從他們身後振翅飛起,但小男孩一直夢想的卡洪沙仍是那麼的遙遠,遙遠到好似永遠不會實現,沒有未來。我的心被那些殘忍的細節揪得很疼,我感到了滿眼不屬於祥弟這個年齡該有的悲傷。我不敢想象他們的生活,我感到了窒息,現實與夢想強烈反差令我不寒而慄。如果我是祥弟,這種種的一切又如何讓我能心懷夢想?幸福真的太遙不可企及了。這本書讓人感到壓抑,讓人感覺很痛楚,很無情,很恐怖。它並沒有多麼煽情的語言可以讓我淚流滿面,但它所描繪的這幅簡單又感人的畫卷,讓人傷心酸楚,讓人無法抗拒。那種震撼將時不時地出現在你的夢中,讓你難以釋懷。 

合上書,重新觀察封面,這時,我才明白那不是淚,而是淡紅色的血滴。這個城市裏流的血比淚更多。

這不僅不是一個沒有悲傷的城市,反而整個城市充滿了死亡和腐爛的氣息。這是一個沒有快樂的城市,一個充滿不幸與悲傷的城市,一個充滿飢餓、種族衝突與死亡的城市,滿城都是悲傷的人,悲傷的景:孤兒院院長薩迪克夫人被丈夫趕出家門,傾注她全部心力寄託她全部希望的孤兒院又要拆除;孤兒院女工吉奧蒂有個酗酒常常醉倒在廁所裏的酒鬼丈夫;桑迪和他妹妹古蒂;無腿男孩“頭獎”,瞎子喬都,眼睛上有個洞沒腿老乞丐“帥哥”,被切掉手腳的達巴,互相殘殺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徒、血肉橫飛的街道……用慘絕人寰來形容也不過分。

作者以一種明亮又憂鬱的曲調,渲染了一種令人心碎的美。這份純真的夢,在祥弟的心中堅不可摧,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他始終相信卡洪莎確定的存在,只要他不停的追尋,就終究會出現。為此,他選擇了用堅定和智慧去捍衞,矢志不移。

沒有華麗的語言,質樸而潔浄,宗教的信仰成為了成人尋找勇氣的一個出口,即使像泡沫一樣虛無,像藉口一樣荒唐,但是依然是一種寄託,甚至演變成另一種傷害。就像被稱之為聖地的耶路撒冷,陰寒之氣不期而至,在孟買這座城市亦然,有的戰爭是因為政治,有的廝殺卻是因為信仰,當印度教遇上了伊斯蘭教,在這片本就渾濁的天空裏增染了紅色的血光。

孩子的世界本該簡單而純潔。在街道上赤腳奔跑的孩子,在飢餓裏食不果腹的乞討,在凌辱下支離破碎的身體,再次驗證着世界的殘酷與無情。

孩子,即使一無所有,至少也還能做夢。但是當孩子連做夢的權利都失去了,不得不面對現實時,他們選擇逃避這種生活重擔的惟一方式,就是忘掉所有的夢想。那些一無所有的孩子創造出來的夢想最終也會告訴他,他們的夢想是多麼的渺小和無足輕重,以至於在現實世界中輕而易舉地就被碾成玻璃般的碎片。而那些為了逃避現實而繼續做夢的孩子們,則會被這些碎片割得體無完膚。

當祥弟向桑迪和谷蒂描述他理想中的樂土時,桑迪和谷蒂才發現自己已經多久沒有這種作為兒童所應有的奢侈夢想了,以至於他們幾乎快忘記了,他們原來也可以擁有夢想。

也許孩子們的夢想永遠不會成真,但並不意味着他們不能擁有夢想。在書的結尾,作者告訴我們關於夢想的真正註解:毫無理由地去相信它,也許它就是一個夢,但也許它會成真的。

《沒有悲傷的城市》與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曾經在看電影時,雖然同樣震撼,但多少覺得那有些不真實。而這本書它他卻讓我感到那不是虛構出來的幻想,而是現實,是真真切切存在於世界某一個角落的現實。它很多時候它都是一個小男孩的自言自語,讓讀者很容易順着他的視線,去發現城市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在作者對這些紛爭毫無隱晦的描寫裏,我們可見一個印度下層社會和這個社會中多文化的宗教衝突,以及生活其中的人,關於他們的選擇、恐懼和快樂。

在1993年孟買種族大騷亂的背景下,艾拉尼流露的是對生活在現代城市底層人民的憐憫。他將更多的目光聚集到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的底層人民生活。在全球化和數字化風靡全世界的時候,讓那些沉迷於奢侈品牌和去高級餐廳就餐的人們知道,在世界上還有他們所不瞭解的困難、疾苦和無奈,還有一些逐漸對生活所體現出來的勇敢姿態。

書中的這些人不僅僅在孟買存在,他存在於很多地方,比如我們的國家,那麼大的地方,一城一縣一鎮,地上或者地下,總能看到相似的殘缺的身影。有時他們是真的,有時則如同書中那樣,是被動的不幸。

現在的我們,在父母、學校的庇護下,就如同故事中的孤兒院一樣,我們過得很幸福,我們的身邊充滿了美好。可是,在圍牆以外的世界呢?它和我們想象中的那一個美好的世界是否吻合?是否有一天,我們也會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殘酷與無情?到那時候,我們又應該怎麼做,是否也會放棄最初的夢想,放棄做人的原則,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我不知道答案,一切只能由現實來告訴我們。我只希望如果真的有那樣一天,所有人能和祥弟一樣,永遠對未來充滿希望,願意相信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希望大家有空可以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