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後感(共9篇)

本文目錄蘇東坡傳讀後感400字的讀後感作文:《蘇東坡傳》七年級年級讀後感:《蘇東坡傳》讀後感言關於蘇東坡傳的讀後感1500字九年級優秀讀後感:蘇東坡傳讀後感900字八年級讀後感:讀《蘇東坡傳》後的感想優秀讀後感作文: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讀後感範文: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關於蘇東坡傳的讀後感1500字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閲讀《蘇東坡傳》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共9篇)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説的吧。

林語堂先生説:“我理解蘇東坡,是因為我喜愛他的緣故。”我想,這喜愛除了對其文的讚賞,更包含了對其人的投契。比較他們二者的人生,我竟發現極大的相似之處。

且不説同樣闊達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們都生逢亂世,遭遇變革。秉承儒家入世的宗旨,他們都想成為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驚醒昏聵的統治者,救活苦難的國與家,於是嬉笑怒罵,激昂文字,成為當權者心中的芒刺。他們為此而遭受痛苦,身心俱疲,所以在“痛何如哉”之際,於道家出世的思想中尋一刻的慰藉。蘇一生有幾次想辭官歸隱,甚至買田築舍,但卻苦於政治迫害,終未如願。林語堂先生則在《生活的藝術》中説:“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心滿意足。儒道兩家的思想,在兩顆濟世救國的心中撞出燦爛的火花。林把台灣家中的書房名為“有無為軒”,正是有為之時,也有不為之事的意思。

尼采説:“國家和文化時反向發展的。”雖不甚正確,卻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在《吾國吾民》中説:“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為這種現象作歷史的註釋。

可是我不禁有所感,現在算是治世了,“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多,“不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少。放眼文壇,處處是讚美者、謳歌者,疾呼者甚是寥寥,甚至如北大的學子,有被拉去“會談”的風險——狡兔死,走狗烹,現在國家強盛了,我們還要疾呼者做什麼,思想偏激的人都滾一邊去!於是便有了北京一幫浮浪子“黜魯迅而豋金庸”的所為。

白居易説:“歌詩合為事而作。”我想樂天先生若見到當今如郭敬明或玄幻小説一流的,恐怕會無語吧。再看當今垃圾文學的盛行,可謂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很多沉迷於此的人,大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勁頭。

嗚呼,我只願還能幾位像蘇東坡,像林語堂,像魯迅那樣説真話,做實事的文人,那種激昂文字的鬥士,發出不啻驚雷的吶喊。須知我們的國家還處於關鍵的時刻,治世之中仍有暗流,安然的夢,還是以後再做吧。

讀了《蘇東坡傳》,目睹一個朝代的興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幾句淡話。淺學無知,倉促完篇,若有謬誤之處,還望諸公見諒。

400字的讀後感作文:《蘇東坡傳》蘇東坡傳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説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説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七年級年級讀後感:《蘇東坡傳》讀後感言蘇東坡傳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七年級年級讀後感:蘇東坡傳讀後感言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而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説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他決心爭論變法,可見他永不放棄的性格!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説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説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説‘無可奉告’‘閣下聽説,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説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祕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説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那正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篇章裏,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志氣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關於蘇東坡傳的讀後感1500字蘇東坡傳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閲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説的吧。

林語堂先生説:“我理解蘇東坡,是因為我喜愛他的緣故。”我想,這喜愛除了對其文的讚賞,更包含了對其人的投契。比較他們二者的人生,我竟發現極大的相似之處。

且不説同樣闊達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們都生逢亂世,遭遇變革。秉承儒家入世的宗旨,他們都想成為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驚醒昏聵的統治者,救活苦難的國與家,於是嬉笑怒罵,激昂文字,成為當權者心中的芒刺。他們為此而遭受痛苦,身心俱疲,所以在“痛何如哉”之際,於道家出世的思想中尋一刻的慰藉。蘇一生有幾次想辭官歸隱,甚至買田築舍,但卻苦於政治迫害,終未如願。林語堂先生則在《生活的藝術》中説:“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心滿意足。儒道兩家的思想,在兩顆濟世救國的心中撞出燦爛的火花。林把台灣家中的書房名為“有無為軒”,正是有為之時,也有不為之事的意思。

尼采説:“國家和文化時反向發展的。”雖不甚正確,卻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在《吾國吾民》中説:“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為這種現象作歷史的註釋。

可是我不禁有所感,現在算是治世了,“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多,“不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少。放眼文壇,處處是讚美者、謳歌者,疾呼者甚是寥寥,甚至如北大的學子,有被拉去“會談”的風險——狡兔死,走狗烹,現在國家強盛了,我們還要疾呼者做什麼,思想偏激的人都滾一邊去!於是便有了北京一幫浮浪子“黜魯迅而豋金庸”的所為。

白居易説:“歌詩合為事而作。”我想樂天先生若見到當今如郭敬明或玄幻小説一流的,恐怕會無語吧。再看當今垃圾文學的盛行,可謂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很多沉迷於此的人,大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勁頭。

嗚呼,我只願還能幾位像蘇東坡,像林語堂,像魯迅那樣説真話,做實事的文人,那種激昂文字的鬥士,發出不啻驚雷的吶喊。須知我們的國家還處於關鍵的時刻,治世之中仍有暗流,安然的夢,還是以後再做吧。

讀了《蘇東坡傳》,目睹一個朝代的興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幾句淡話。淺學無知,倉促完篇,若有謬誤之處,還望諸公見諒。

九年級優秀讀後感:蘇東坡傳讀後感900字蘇東坡傳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國小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時期更多的詩詞,説起來人人會唱的《但願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九年級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老師的講述了吧。老師非常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後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後想想也並沒有什麼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為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為東坡人生之坎坷而歎息,為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為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為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可以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為快的人,因此後代有了無數的好詩詞,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誹謗,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己也説“我真是不可救藥”;他是那種遊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積極入世為官,到幾經升遷貶職最後只想卸甲歸田,他執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為百姓造福也為自己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裏同農人談天説地縱使農人並不知道他在説什麼;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個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悦,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個翛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遊,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吧——只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愛、喜悦、快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我彷佛可以看到他舉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鋤頭快樂的耕耘並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該是其中一個。在面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天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八年級讀後感:讀《蘇東坡傳》後的感想蘇東坡傳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八年級讀後感:讀蘇東坡傳後的感想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而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説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他決心爭論變法,可見他永不放棄的性格!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説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説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説‘無可奉告’‘閣下聽説,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説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祕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説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那正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篇章裏,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志氣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優秀讀後感作文: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蘇東坡傳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説是他的名氣的骨幹。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户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一有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讀後感範文: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蘇東坡傳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寫書人與被寫人的名字都如雷貫耳,所以,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經典之作。

當時讀它依然帶着一些目的性和應急性——為了講好《大學語文》的一節專題,即《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蘇東坡》。後來瞭解到,這本書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歡蘇東坡,首先是喜歡他那些“明月幾時有”“橫看成嶺側成峯”等等朗朗上口的詩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所打動,被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態度所折服,讀完這本書後,更覺得他“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也只有林語堂林大師的如椽之筆能把他誇盡、寫真、寫活。林大師説:“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而我們知道,有時我們愛上一個人,或者將之視為偶像是因為我們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這樣的人是我們窮極一生也無法成為的,無論是先天的天賦,還是後天的風骨氣韻,或者是大時代給與的波瀾壯闊。我們掙扎在自己的人生裏,一不留神就變成了塵埃,那麼渺小,那麼為現實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別人的閃光天賦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們在暗夜裏羨慕嫉妒恨的標的之一。

對韓寒如此,對邁克爾傑克遜如此,對蘇東坡更是如此。蘇東坡的智慧與才情,不但驚豔了同時代的人,還穿越了千載的悠悠歲月,温暖着我們,和我們同悲同喜。這樣活潑潑的生命,這樣平易近人的古人,這樣的心胸才華,這樣跌宕起伏的命運和他在命運流轉之間表達出的達觀幽默,享受生命的態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個出來。

每當想到世間曾經有一個這樣偉大而温暖的靈魂生活過,我就覺得非常感動。蘇東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讓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種境界。

關於蘇東坡傳的讀後感1500字蘇東坡傳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閲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説的吧。

林語堂先生説:“我理解蘇東坡,是因為我喜愛他的緣故。”我想,這喜愛除了對其文的讚賞,更包含了對其人的投契。比較他們二者的人生,我竟發現極大的相似之處。

且不説同樣闊達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們都生逢亂世,遭遇變革。秉承儒家入世的宗旨,他們都想成為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驚醒昏聵的統治者,救活苦難的國與家,於是嬉笑怒罵,激昂文字,成為當權者心中的芒刺。他們為此而遭受痛苦,身心俱疲,所以在“痛何如哉”之際,於道家出世的思想中尋一刻的慰藉。蘇一生有幾次想辭官歸隱,甚至買田築舍,但卻苦於政治迫害,終未如願。林語堂先生則在《生活的藝術》中説:“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心滿意足。儒道兩家的思想,在兩顆濟世救國的心中撞出燦爛的火花。林把台灣家中的書房名為“有無為軒”,正是有為之時,也有不為之事的意思。

尼采説:“國家和文化時反向發展的。”雖不甚正確,卻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在《吾國吾民》中説:“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為這種現象作歷史的註釋。

可是我不禁有所感,現在算是治世了,“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多,“不合時宜”的文人愈來愈少。放眼文壇,處處是讚美者、謳歌者,疾呼者甚是寥寥,甚至如北大的學子,有被拉去“會談”的風險——狡兔死,走狗烹,現在國家強盛了,我們還要疾呼者做什麼,思想偏激的人都滾一邊去!於是便有了北京一幫浮浪子“黜魯迅而豋金庸”的所為。

白居易説:“歌詩合為事而作。”我想樂天先生若見到當今如郭敬明或玄幻小説一流的,恐怕會無語吧。再看當今垃圾文學的盛行,可謂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很多沉迷於此的人,大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勁頭。

嗚呼,我只願還能幾位像蘇東坡,像林語堂,像魯迅那樣説真話,做實事的文人,那種激昂文字的鬥士,發出不啻驚雷的吶喊。須知我們的國家還處於關鍵的時刻,治世之中仍有暗流,安然的夢,還是以後再做吧。

讀了《蘇東坡傳》,目睹一個朝代的興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幾句淡話。淺學無知,倉促完篇,若有謬誤之處,還望諸公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