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讀後感範文:片段的感悟

並沒有像書中後記中的描述那樣,讓我用一夜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小説,而是用了兩個禮拜的午休時間才讀完《朗讀者》。米夏遊泳池邊對漢娜的視而不見與漢娜的不辭而別,這之間到底是誰對誰錯?這是沒有唯一答案的。從整個故事中,我所看到的都是一種隱忍之中包含的愛,還有對當時逃避過懲罰的錯誤之後的懺悔。漢娜不願意在法庭上承認自己不會讀寫,而把最終的罪行攬到自己身上,導致被判終身監禁。米夏在最終審判之前,錯過了那次與法官面談時本可以呈述實施就能減輕漢娜服刑時間的機會,那種後來心中翻騰的懊悔最終讓他在20xx年間堅持錄製朗讀錄音帶,寄給在監獄中的漢娜,他也在實行他對於法理和道德以及情人之間的懺悔與救贖。

《朗讀者》讀後感範文:片段的感悟

1

在《朗讀者》的故事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懺悔與救贖,還有一種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的愛。我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是不是正確的,當我看到漢娜在那個即將出獄、重新獲得生命的重要時刻選擇了自殺時,我腦海裏面的第一反映竟是她是為了米夏而選擇結束生命的,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能給他一片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因為她明白,米夏是不可能在他出獄之後對其置之不理的,但是她明白自己已經不再適合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了,與其卑微地或者不如高傲的死去,這是漢娜這個文盲所固有的精神高地。

2

原諒,這是個具有程度的動詞。原諒的難以程度,與此前傷害的深淺成正比。那個小女孩作家,直到漢娜死去也沒有辦法對其在集中營中的“助紂為虐”給予原諒,因為在她幼小的心靈裏留下的傷痕,是無法用時間和金錢來修復的。但是,她最終選擇了留下那隻精美的茶葉罐,這又不失是一種安慰。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給予的原諒,因為這裏面沒有誤解與誤會,而有的就是明知殺人是不對的,但是他們還是那麼做了,就那麼活生生的剝奪了別人生存的權利,這是沒有辦法能夠給與原諒的,比如抗戰時期的日本,比如昨天在美國發生的槍擊案的槍手。所以,在現實中不要總是將自己置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這樣容易給別人造成傷害,當你真正意識到那一點再回過頭來想找回一次原諒時,你會發現是那麼的艱難。在這一部分的描述中,我覺得作者是很現實的描寫,而且就是能在生活中俯身而拾的東西,沒有那般的高大上、沒有那般的神奇翻轉、沒有那般的牽強附會,都沒有,有的就是現實中的生活,就像你被偷了錢包總會去咒罵小偷、被給了一拳總要先還回去一拳是一樣的。

3

正確的事情不要去猶豫,不要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這是我在讀完《朗讀者》之後的第三點感悟。米夏與漢娜的交集可分為三個階段,當他還是高中生時與漢娜相處而直到漢娜消失的階段,在法庭上遇見漢娜而直到漢娜被判刑的階段,開始向獄中的漢娜郵寄朗讀錄音磁帶到漢娜出獄前一天自殺的階段。這三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的結束米夏都會有後悔的如果來假想:第一階段他假想如果在泳池邊他能第一時間和漢娜打招呼,那麼他就不會遭受漢娜消失帶給他的痛苦以及念念不忘而影響到的愛情婚姻;第二階段他假想如果在審判長面前如實道出漢娜是文盲的事情,漢娜就不會被判刑20xx年,而他也不必在懊悔中度過20xx年;第三個階段他假想如果在聯繫到獄中的漢娜後,能夠去看看獄中的她,也許就不會出現漢娜的自殺。以上三個假設,我感到最讓米夏後悔的莫過於第二階段,他與審判長的那次會面,他已經完全準備好了,但最終還是沒能將實情呈述,他猶豫了,因為要説明情況也就意味着他曾經與漢娜之間的關係要公佈於世,他猶豫了,他選擇了愛惜羽毛而錯過了那個最佳的機會,才導致後來的一系列懊惱和悔恨。

4

《朗讀者》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其中所承載的道理和內涵並非一遍兩遍就能讀懂讀透,在閲讀之餘還要加上不斷的思索和與生活的聯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略真諦和韻味。

本文作者:文藝小礦工

公眾號:寫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