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後感700字(精選21篇)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為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為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為一個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為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為一個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着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為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為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讀後感700字(精選21篇)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2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裏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羣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裏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着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為家裏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煙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説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為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3

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想到自己與高爾基生活得巨大懸殊。

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中。

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爭吵,從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着。

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更多想要的東西。是啊,我們經常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用顧着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便足夠了。

從現在考試,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隻想着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像一下作者是怎麼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麼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4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説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温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書裏遍佈着温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裏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鍾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鍾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説:“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於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髮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着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着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着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鍾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鍾書,鍾書不緊不慢地説:“不要緊,以後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温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着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裏,一天不吃不喝,對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着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説,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温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5

這個星期,我們已經讀完了高爾基寫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就是《童年》。它主要講出了馬克西姆?高爾基小時候的生活。書中,有温和的外祖母、嚴厲的外祖父、貪心的舅舅們、可憐但高大的母親、尚未懂事的高爾基……首先,我先向大家展示一下我最喜歡的一段:

她一下子把我從黑暗中領出來,走進了光明,還為我周圍的東西帶來了耀眼的光環!她是我永遠的朋友,是我最瞭解的人,我和她最知心!她無私的愛引導了我,讓我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絕不喪失生的勇氣!

40年前的這些日子,輪船這樣緩緩的前行着。我們做了好幾天才到涅日涅,我還能清晰的回憶起最初那美好的幾天。

天空晴朗,我和外祖母整天都在甲板上呆着。伏爾加河靜靜地流淌,秋高氣爽,天空澄澈,兩岸的秋色很濃,一片豐收前的景象。

橘紅色的輪船逆流而上,輪將緩緩的拍打着藍色的水面,隆隆作響。輪船後面拖着一隻小船,小船是深灰色的。景走船移,兩岸的景緻每時每刻都發生着變化,城市、山川、鄉村、大地,還有水面上漂着的那些金色樹葉。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哦,作者描寫的多麼細膩呀!第一段寫出了當年的小高爾基心理上受到的壓力,但外祖母把他領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哦,多好的一位外祖母呀!她好像是高爾基的唯一知心人一樣。

緊接着,作者將湖岸上的美景寫了出來,繁榮的大城市、高大的山川、美麗的鄉村、五彩繽紛的大地、水面上的金色樹葉。當我閲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的眼前就彷彿出現了這一美麗的場景,啊,作者描寫的實在太棒了!當時,我就心想,一定要好好讀完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回想一下,小高爾基真的好可憐。書一開頭,他的爸爸就死了,再往後,他又來到了一個不和平的大家庭,後來,他媽媽又死了。過了一陣子,他家的房子又被燒了。唉,他可真是可憐透頂了!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我真的好佩服他,在那麼大的災難裏還能生活下去,要是我呀,早就垮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想一想小高爾基的生活,我們也許就不會埋怨什麼沒錢呀、房子小呀……我們要記住,有父母已經是很好的了!要不然換你當一回高爾基試試,去到那麼艱苦的年代。最後,我還是要忠告大家一句,一定要知足常樂,這樣才是好孩子哦!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6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這本書其實類似於高爾基的自傳,講述了他三歲到十歲的生活。主人公的名字——阿廖沙其實就是高爾基的乳名。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不斷地爭吵、鬥毆。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

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裏,也還有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裏。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為了餬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在我看來,外祖母可能是對高爾基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她甚至可以説是高爾基童年裏唯一的希望。她對於高爾基的影響非常大,是她親切和藹的形象使高爾基對這世間抱有一顆温暖的心,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否則我覺得他很難在這麼艱難的生活環境裏支撐下來。

不得不説,書中的外祖父真是一個極其暴躁的人,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對待身邊的人也很粗暴。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家境的衰落、不爭氣的兒女,對於這個老人的生活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看過這本書,我也不得不感歎相比之下,當今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不愁吃,不愁穿,也處於一個和平年代,沒有來自沙皇的黑暗統治,沒有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沒有極其不平等的階級劃分……

但也正是小時候這悲慘的生活,造就了高爾基……如果他從小就在蜜罐中長大,可能也不會有這堅毅的性格。無論如何,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和諧社會,為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更好的明天!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7

在那夏天的夜晚,忽然幾個亮點一閃兒過,沒錯,這就是星星般的螢火蟲。在我們心中,螢火蟲只是一隻微不足道的小亮蟲,其實,它是一個“食肉的獵人”,手段十分惡毒,即使獅子吃鹿,也沒這麼陰險,那過程,簡直讓你目瞪口呆。它悄無聲息地飛到蝸牛身邊,用隨身攜帶的、小得看不見的、細得象根髮絲的、十分鋒利的兩片鈎狀的顎,對着蝸牛扭着,毒液不知不覺進了蝸牛體內,那隻象櫻桃大小的蝸牛,便成了螢火蟲的美餐。

螢火蟲不僅是因為“食肉獵人”而得名,還因為它身上點着一盞明亮的燈。它那小小的肚子裏,有着許多複雜的結構,它是一種非常細膩的黏性物質,有點象我們畫畫所用的白色塗料。毫無疑問,這就是發光物質。

螢火蟲,讓我立刻想到了好多與它差不多的生命。比如一些小商販。當我們去買東西時就象對待親人一樣和藹可親,當你不做他生意時就對你評頭論足。再比如螞蟻,雖然它十分弱小,但它有我們做不到的合作精神,來完成一項巨大的任務……儘管它們的生命都很卑微,輕輕一碰,輕輕一踩,它的生命就到了盡頭,難道,你沒感受到她的哀鳴嗎?世界上生命和自身的大小沒有一丁點兒關係。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8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説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9

一番相思,兩處閒愁,千言萬語道不盡古往今來痴兒怨女。紅塵過往亦只是南柯一夢,過盡千帆,亦難逃香消玉殞。

讀《紅樓夢》時,不喜歡黛玉梨花帶雨的姿態;不喜歡熙鳳的潑辣刁鑽,可以説對《紅樓夢》中的大部分角色都甚欣賞,他們亦刻薄,亦狠毒,亦陰險,工於心計,不惹人憐。獨有一人,她勇敢,不屈——她就是晴雯。但她卻偏偏活在書裏,終其一生演繹了場並不華麗的悲劇。

晴雯的出現,必定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為她就是另一個黛玉。作者用一個黛玉橫死街頭的悲慘下場,預示了寶黛之間悲慘的結局。晴雯身世悽慘,卻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得到了主人的賞識,並且依舊保留着自己純真的本心,一如對襲人的態度,一如對墜兒的懲罰,雖脾氣火辣卻天性使然,但正是她的純真天性,才導致其最後的悲涼。

寶玉也是如同深愛着黛玉一般深愛着晴雯的,否則寶玉不會同一個奴才的奴才那般要好,也不會在一個下人病倒的時候心急如焚。晴雯也同樣深愛寶玉,否則也不會在病重時依舊拼盡最後一絲氣力也要補好對於寶玉極其重要的雀金裘。魯迅先生説過:“所謂悲劇不過是把人認為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此時的晴雯恰好充當着“美好的東西”。這樣看來,晴雯之死便是必然了。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0

“在俄羅斯的文學中,我從來沒有讀過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還從來沒有如此成功地顯示過您的寫作才能”,這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讀完名著《童年》後所做的輯評。這段文字中的“您”,那個“成功顯示寫作才能”的“您”,正是《童年》的作者高爾基,蘇聯偉大的文學家。在假期裏,我也閲讀了這“更美的作品”——《童年》。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個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在他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當時,外祖父家業開始衰落,兩個舅舅為了分家產而不斷爭吵鬥毆,外祖父也是專橫暴躁。在這個家裏,阿廖沙感受不到幸福,他只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的仇恨之霧。正是因為生活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環境裏,反而使阿廖沙鍛鍊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也是在這個渾濁的環境裏,還有另一種人,另一種生活。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她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還常常講故事給阿廖沙聽,給予他無私的愛。此外還有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等一系列正義的化身。最終,阿廖沙的母親不堪忍受生活重負而逝世了,阿廖沙埋葬母親後,便到“人間”謀生。

可憐的阿廖沙!相比起我的童年來,阿廖沙的童年顯得多麼悲慘淒涼、顯得多麼孤獨寂寞,缺失學習的機會。在阿廖沙的童年裏,沒有歡聲笑語,更沒有小夥伴願意陪他玩,有的只是孤獨和寂寞,外祖父和兩個舅舅因家產而整日爭吵鬥毆,只有外祖母還一如既往地愛着他,願意講故事給他聽,她用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心靈!在我的童年裏,衣食無憂,父母將我視為“掌上明珠”,每天還可跟小夥伴們一塊兒玩。就算是天塌下來了,父母也會幫我頂着,自己的生活真可謂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啊!

阿廖沙是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他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喜愛書籍。可因為外祖父家的完全破產,他便只有靠撿破爛賣來餬口了。就在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三年級的時候,也永遠離開了學校的課堂。

而我呢?玩心很大,根本不懂享有學習的權力和機會是多麼幸福。窮苦的孩子也和阿廖沙一樣,他們渴望學習,渴望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裏、注視着周圍嶄新的一切,和大家一起學習。“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憑這句詩,我也定會改掉自己的壞毛病,發憤圖強、勤學苦練的,同時也勸誡天下所有的學子們,你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不要人到晚年才悔恨自己當初讀書少,只有學習努力認真,將來才會出人頭地。總之,《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魅力。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與眾不同的,但不變的是自己的學習生涯。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努力學習,“十年寒窗苦讀終會修得正果”,千萬不要愧對於父母。面對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和困難,我們應該冷靜判斷、鎮靜應對,靠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戰勝不幸和困難。這些,都是《童年》教會我的,它令我受益匪淺。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1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鍾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鍾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於九十多歲後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但字裏行間及一生事蹟卻透露着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大起大落,會歷經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度生活着。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代社會,我們人人是幸福的,沒有飢餓,沒有戰亂,是和平發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麼不知足的,又怎麼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經許下的願,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去落後地區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將那些心願拋諸腦後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着他去去落後地區,體驗當地的生活,讓他明白他是幸福快樂的。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後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2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一樣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歎。但是,兩者就應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燦爛千陽讀後感。故事能夠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完美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後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我相愛的人相守,做自我認為有好處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為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但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説是丟棄於人更為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但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歎,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取。説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温馨,那麼完美。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但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取,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應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蜕變呢?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3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們在裏面不僅能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審美理想形成和破滅過程,更能在字裏行間體會到幾千年來積澱在古人心中的審美意識。今後我們就以“讀紅樓夢賞古典美”為一個子專題,詳細地品評藴含在書中的審美智慧。今天我們就開始第一品,從第四十一回的櫳翠庵説起……

話説當時賈母帶了劉姥姥來至櫳翠庵,妙玉接了進去併為賈母斟了老君眉,賈母遞與劉姥姥品嚐,劉姥姥的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惹的眾人鬨笑。其後妙玉在和寶玉、黛玉、寶釵一起喝茶的時候説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其言:“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可見妙玉確實懂得品茶之道。從美學角度而言,“解渴”源於我們的生理需要,此時對外界的判斷還建立在實用功利之上,而審美是遠離這些利害計較的;後面的“飲牛飲騾”更是這種束縛的極限描述,完全被肉身功利所侷限,根本無“美”可言了。

只有擺脱外在功利束縛,迴歸初心,在祥和的心境中安寧地去把自我身心融入一杯暖茶,細細的回味那淡淡的清香,恰似回望人的生命,絢爛光華總是短暫的,只有內心温暖的安寧祥和才是永恆,這即是超越的美學。茶中上品總會讓我們在靈魂深處獲得許多精神慰藉,因而品茶也就成了歷來文人的一件生活雅事。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4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童年》這本發人深省的書。本書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四歲時,阿廖沙就失去了父親那他失去了享受父愛的權利了嗎?也失去了。我敢這麼肯定的回答,是因為在本書中,他的繼父,他的親人們……都給不了她那種父愛。而他的母親,卻又長期四處漂泊、遠走他鄉,讓他只能與外祖母相依為命,那他的外祖父呢?他的外祖父因為缺錢而變得十分專橫、殘暴,“打”、“毒打”成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罵”、“大罵”成了他思考難題的替代品。

這本書吸引我的,就是他所經歷的一樁樁事:認識聰明能幹的小茨岡、目睹小茨剛的死、認識落魄的“好事情”……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處理問題的方式、對待人們的態度……鑄造了阿廖沙的童年環境。作者對每個人的描述,都恰到好處,讓人對其非常瞭解,彷彿他就是你身邊的一個人。我最喜歡的還是外祖母。她善良、温和、堅強,竭盡全力地呵護阿廖沙,教會他做人的道理,守護他幼小的心靈,為他開闢追夢的道路。她用她的童話故事來安慰他的精神世界。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是的!上帝給了阿廖沙悲慘的童年,卻增強了他對事情的處理能力,對困難、挫折的承受能力。還賜予了他一位“天使”――外祖母。阿廖沙所經歷的一切,是為他的未來做墊腳石,當然,這也要歸功於外祖母,否則,他可能會變壞,學外祖父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很多人説:“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比起來,真是太悲慘了。”的確,是很悲慘,可他的童年不也給他穿了層“保護衣嗎”?使他不成為我們這樣的“瓷娃娃”,一碰就碎。有一個詞語是“先苦後甜”。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也不能讓爸爸媽媽把我變成一碰就碎的“瓷娃娃”。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童年很苦,那麼請你與高爾基比一下。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5

《燦爛千陽》的閲讀純屬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在地鐵報上斷斷續續的讀了後買來讀的,讀完後也向朋友力薦,覺得這本書真正寫的是好,感動,從頭到尾的感動。看完後,也私下很有負罪感的感到幸福,因為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為自我自小被家人的愛環繞。當看到《燦爛千陽》的作者與《追風箏的人》同為一人的時候,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我不要看,我怕我揹負不起書中沉重的感覺。。。

前些日子在噹噹買了一堆書,書送到家裏,才突然憶起,這本書,是説不要看的。但既然買了,總沒有不看的道理,況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極盡溢美之辭讚揚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一是震撼二是心酸,書中以一個不幸女人的一生為線索(此刻覺得,這個國度的女人,大概離幸福的距離比任何地方的都要遠點)從她的視角寫出國家的動盪對國民的影響。這話太籠統,可總結來,就是這感覺。裏面有很多家暴的情節,並沒有描述到多麼詳細,但聊聊數語卻帶給人無數的想象空間,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戰起來。也對瑪麗雅姆生出敬佩,這樣的環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愛心温暖另個與她同樣不幸的人。書中有個細節描述到萊拉的父親帶他們兄妹去卡米揚大佛遊玩,寫到周圍景觀的閒散適宜,農人在田間勞作,農作物在微風中俯仰。。。。。。我的思緒也彷彿被帶到那個孕育温馨、神祕與期盼的下午,數章後一筆帶過大佛被毀,伴隨同時的還有戀人的失散和親人的過世,雖然沒有過多的描述,卻有種心酸的感覺讓我無法繼續讀下去。卡米揚大佛的被毀以前在新聞裏看到過,只有看到書裏帶過,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毀了,一向都不相信,這樣一件民族瑰寶,怎樣就會被毀了,怎樣會下得了手。。。結尾有點點大團圓性的,萊拉和她的愛人踏上

了回鄉的路程,尋找身心的最終歸宿。這個,我有點點懷疑,當一個人,做為人的基本權利被徹底否決,徹底踐踏後,他仍然會將否決與踐踏他的地方作為歸宿麼?當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悲涼與無奈的。

阿富汗,一個多麼遙遠而讓人費解的地方。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6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7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裏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着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説,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鬥。

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為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後在從與虎妞的結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為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

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酸、失望,還帶着絲絲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的確,祥子為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為只有“生命”才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8

我在假期裏有幸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幼年時期三歲至十歲這段時間生活的斷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後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兩個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貪財、自私的人。他的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毒,連小孩也熱烈的參加了一份。兩個舅舅為了爭奪財產,每天打得頭破血流。他們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們害死。阿廖沙每天過着心驚膽戰的日子,只有他的母親和外祖母疼愛他。這本書獎的就是阿廖沙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時,雖讓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是他並沒有被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的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反而他鍛鍊成長為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這與他的頑強毅力是分不開的,難道他的這種品質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遇到點困難就害怕,就知難而退。就拿做題來説吧。每次一遇到難題,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説不會,而沒有仔細去理解它。最後,不是抄別人的,就是扔了不做。那時,我們為什麼不去想想高爾基小時候呢?他遇到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我們為什麼不像他學習呢?

《童年》這本書主要揭露和批判了當時俄國幾十紀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徵,鞭打了小市民的卑鄙靈魂。我想我們應該廟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後我要説的是:“黑暗終究會過去,我們向着光明而奮鬥吧!”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9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説,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為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20

自從我讀了《昆蟲記》中“蟬和螞蟻”這個故事後,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勞者。

拉封丹的這個寓言家喻户曉:整整一夏天,蟬不做一點事,只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於儲藏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備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曬時,一隻飢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遇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何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終,這隻可憐的蟬餓死了。

可是,在這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看來,這一切都是造謠。其實,蟬才是真正的生產者。本來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後,便對螞蟻有了一種看法。因為這是法布爾親身觀察的經歷。

蟬的嘴如同微型鑽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貪婪吮吸着樹裏的汗液。就這樣,它蚊絲不動,聚精會神,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可是,不一會兒,螞蟻就會和其它昆蟲前來搶奪漿汗,蟬被不罷休的螞蟻趕走,昆蟲們趁機痛飲。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乾了,它們又去折磨第二隻,第三隻蟬……螞蟻真是一個強盜!

蟬卻是個失聰者。只要避開它的六隻眼睛,哪怕在它旁邊放幾十枝爆竹,它也無動於衷。有句俗語用它身上較合適:“像失聰者那樣大喊大叫。”

書是可以治癒笨的。你看,不看書,哪知螞蟻是強盜,哪知蟬是生產者,是失聰者?這故事使我知道:螞蟻是強盜,表現勤勞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勤勞者。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21

記得書的開頭是這樣:“我們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祥子,因為駱駝只是一個外號。”當時我就在想,祥子大概就是擁有駱駝精神的人,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我的眼前瞬間浮現出廣袤而無人煙的大沙漠,唯有駱駝馱着它們背上那兩座峯巒行走在這風捲塵飛的世界裏,沉默孤傲,似乎它們走的每一步都很認真,執着,每一步都用生命在行走。

主人公其實也就是一個高級車伕,被生活磨練出一種意志。他的生活時代是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生異常的坎坷。那是的舊中國黑暗無比,他的身體裏卻住着一個不屈不饒的靈魂。

“只要他打定主意,他便隨着心中所開的那條路二走;假若走不通,他能一兩天不出聲,咬着牙,好像咬着自己的心!”

他確實很努力,可生活總是虧待他。辛苦了三年買來的洋車,在他與命運相賭時,卻輸得一塌糊塗。他説過,他可以忘記這三年來受過的所有的苦,但無法忘記他的車。就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樣,總有一種可以忘掉所有痛苦的人,卻怎麼也無法忘掉所得來的幸福。他們都同樣奮鬥過,可他們總是那樣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而祥子能生活在那樣的黑暗年代,靠的不僅僅是堅韌的心,更多的,還是睿智的頭腦。即使生活得非常心酸,也懂得為自己而活,淡淡地,平靜的,有一個目標奮鬥就好。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很勤勞或者聰慧,但他們總會丟失一件東西,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勤勞的人他不懂如何把握;聰慧的人,又會嫌許多麻煩。在這個開放式的社會,有很多蛀蟲,他不是勤勞者,更不是智者,結果只會被社會腐蝕,不會有任何人來憐惜他們的殘渣剩骨。

對待生活看法不同的我們,是否敢於挑戰生活,突破生活的重圍,以熱情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