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還記得當年齊豫那朦朧憂鬱而又似歎惋般的歌聲唱紅海峽兩岸的《橄欖樹》嗎?其實,這首歌是用三毛曾寫過的詩歌來填的詞。三毛,原名,陳懋平,這個一生有着傳奇經歷的女子,借自己遊走世界許多國家的真實經歷為素材寫成許多書,這些書曾風行於那個年代,影響了許多年輕人。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當三毛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完有關撒哈拉沙漠紀實後,不由然的產生了一種魂牽夢縈的鄉愁之情,她覺得,撒哈拉沙漠彷彿就是她前世的故居。三毛抑制不住來自內心深處的嚮往之情,便收拾好簡單的行李,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以三毛與荷西的生活為線索,撒哈拉沙漠為背景寫成的。

在這本書中,三毛將自己的感情潑灑在文字上,毫無保留的向人們展示這裏非常真實的一面。我們不光會看到茫茫無際的撒哈拉沙漠,漫天的黃沙,暴曬大地的烈日,更有濃濃的異域風情和當地民族的對於我們來説奇特的生活方式。

沙漠本是個物資稀缺的地方,加以嚴酷的氣候環境,交通的不便,使得西屬撒哈拉地區的沙哈拉威人文明程度普遍較低,思維方式更是古板呆滯,因而鬧出來許多啼笑皆非的事。就如《懸壺濟世》,這章中,善良的三毛雖身在異國,而且花費的錢財絕大多數靠的是荷西在磷礦所賺的,但她還是願意幫助別人。三毛幫領居治病,給他們從沒見過的“靈藥”,並且每次都是成功的幫上了忙。日子長了,鄰居習慣了三毛的幫助,當她發現家裏的紅藥水不見了,正去找時卻發現,沙哈拉威婦女正滿臉塗着紅藥水,手舞足蹈着,見此狀,三毛也就沒多在乎,而是在心裏偷樂着。可在《芳鄰》這章,我們也見到沙哈拉威人自私的一面,他們經常借三毛家裏的東西,而且“給了他們也是不換的”,鄰居會荒謬到讓三毛説出”除了我的牙刷和丈夫外,還有你們什麼不感興趣“的話,而對方卻接上”你的牙刷是什麼樣子的?“弄的三毛苦笑不的。

在沙漠本應該會過上十分枯燥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被他的鄰居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可單是如此嗎?不,“在這個人為了愛情去沙漠受苦時,我心裏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了”。她為的是荷西。

《橄欖樹》裏是這樣唱到,“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三毛來沙漠,沒看到歌詞中生機昂然的景象,但也能在臨近黃昏時,看到落日將沙漠染成血紅色的悽壯的盛景,感受異域民族風情獨特的味道。可是,她更強調,“為了心中的橄欖樹”。三毛的半生漂流到過許多國家,可她總覺得心無處可依,人無處可留。當她遇到荷西后,她終於找到自己的歸處了。三毛與荷西結婚是為了兑現當年初次與荷西在西班牙見面所下的承諾。《結婚記》則是對荷西與三毛結婚的實錄,繁忙而又快樂。

荷西的痴情與三毛的真情,讓愛情在沙漠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一泓清泉一般,雖湧湧不斷,但也十分可貴,他們因此珍惜着對方。在《荒山之夜》一章中,荷西與三毛去遠離城鎮的地方找他們都十分喜好的化石。但天色已晚,荷西為了探路,下車,指揮三毛開車,因沒注意身後的沼澤,陷進去了。“我遠遠的看着他,卻無法替他出力,急得全身神經都要斷了,這好似在一場噩夢裏”。正當三毛快要急瘋了時,遠處開來了一輛車。可她沒想到這些人是沙漠裏的地痞,非禮她。荷西不顧自己,讓三毛快跑。三毛趁地痞注意力轉移時逃跑。經歷了生死逃離又趕緊返回救荷西。之後,兩人都幸運的活下來了。這是真愛,將對方的生命看成自己的生命來愛,無論在何時何地兩人都心繫着對方,也無論在多大災難面前,都不願放開對方的手獨自逃走。

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確實很艱苦,但他有荷西的陪伴,她從原來的一隻愛流浪的花蝴蝶,變成一個守家操勞的温柔賢惠的妻子。荷西在磷礦辛苦的工作,三毛把持家裏的雜物。當然,西屬撒哈拉這個不安定的地方也註定給了三毛不尋常的經歷。她經歷了當地的政變,人民由原來的安樂變得警惕、焦躁,也見證了巴西里與沙伊達堅貞不渝的愛情。

三毛與荷西相處了六年,荷西在一次潛水中身亡,三毛悲痛欲絕,幾次想要自殺,可被父母,朋友百般勸説制止。但在她48歲時,也許迫於精神的壓力,她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三毛遇見荷西了,找到了這棵樹,但造化不由人,荷西走了,這棵樹也被連根拔起,帶到了天國去。一段情,繫着許多人,結束時,帶走了各自的靈魂,留下的只是空空的軀殼。流浪遠方,歸處究竟有多遠;尋尋覓覓,真愛究竟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