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師德個人總結範文

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智慧的靈泉,是道德的典範,是人格的楷模,是學子們人生可靠的引路人。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為您整理了教師師德個人總結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範文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範文範文一

今年暑期通過學習《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和教育部長賙濟同志的文章《愛與責任---師德之魂》、楊蘭娟等教師的先進事蹟,教育政策法規,《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以及觀看《奠基中國》電視片,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學習與討論,使我收穫很大、體會深刻。

師德師風教育活動不但是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舉措,也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育系統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進一步提高了加強行風建設的自覺性。師德師風所包含的內容,自古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育人”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現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其中在業務素質上,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要求教師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先進的教學理念。

為此,我覺得我們學校在師德建設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不間斷地、長期地組織學習,加強實踐,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

一、在學習活動中提高師德認識。

學習是修養的前提。學習可以使逸者得勤,昏者得明,迷者得醒,喪魄者得救。中國古代思想家也早就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裏的學、問、思、辯是“行”的前提,只有通過學習思考,草能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才能使修養不迷失方向。為提高教師的師德意識,引導教師自覺抵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組織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1、學習政策、法規、增強法制意識,規範教育行為。

我國的《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一系列教育法規、政策的頒佈,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規範了學校的辦學行為,規範了教師的從教行為,為我們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政策準繩。我們經常要認真學習,使大家作到知法、懂法,然後才能守法、執法。不僅讓教師明確自己的權利,還要讓教師明確自己應履行的義務,使教師增強法制意識,樹立依法執教的觀念。

2、學習先進教育思想、理念,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師德水準。

人們的意識和觀念決定着人們的行為取向。“有什麼樣的教育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行為,教育實踐。”沒有教育觀念的改變,即使是採取了一些措施、做法,那麼,其師德的表現行為也只是短暫的,形式的,虛偽的。再説,師德建設有着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教育該的發展繁重任務的要求,師德內涵在不斷提升,教育理念需要不斷的更新。我們以***同志“三個代表”和“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樹立“人才多樣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觀;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

樹立“為學生的一生髮展和幸福奠定基礎”的教育價值觀。只有當他真正確立這些正確的教育觀念,真正懂得了教師人生的價值,明確自己對人民所負有的使命,其行為活動才能與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融為一體,始終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富強緊密聯繫在一起,才能對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獻身精神,樂於做“人梯”,甘當“鋪路石”。通過舉辦師德師風專題講座,進行師德大討論等活動,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加強對“面向二十一世紀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深刻認識,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積極探究教育規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助式的新型師生關係。使廣大教師真正成為既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質、敬業愛崗精神,又能教書育人和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複合型人才,保障教育事業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3、學習優秀教師的事蹟,汲取身邊的閃光精神。

只有不斷從整個社會中汲取精神營養,才能不斷豐富和提高修養水平。注重用優秀教師的高尚師德和感人的事蹟來鼓舞、鞭策教師,以他們為榜樣,學他們的精神,走他們的道路。多組織教師聽全國先進教師、德育先進工作者的事蹟報告會。通過這次學習,楊蘭娟的名字已在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在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中,大力弘揚無私奉獻精神。回顧四周,我們教師中也不斷湧現出大量的敬業、愛生的事蹟:有的教師長期利用課餘和假日時間堅持為因慢性病休學的學生補課;也有的教師拒收學生家長的重金厚禮,這樣感人的事蹟層出不窮。我們要不斷學習身邊的榜樣,組織校內教師的事蹟的交流活動,組織一幫一的互幫互學活動,使身邊的“春蠶精神”、“蠟燭精神”不斷髮揚光大。

二、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師德素質。

教師修養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抽象空洞的東西,而是教師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可以説,離開了教師的社會實踐,特別是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就不可能有教師的修養。因此,高尚的師德,需要在敬業愛生的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去鍛鍊,而不能單純靠説教、靠學習。要説與做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此,可以開展多種活動,使教師在活動中培養自主意識,提高修養水平,陶冶高尚情操,引導和激勵教師努力作到“三全”、“三愛”、“三讓”、“五心”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愛事業,愛學生,愛學校;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滿意,讓學生滿意;對待學生:熱心、誠心、關心、耐心、細心。還可以開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動:1、與學生交朋友。愛是教育的橋樑。在教師中開展與學習、思想品德後進的學生交朋友的活動。2、開展我為學生辦實事的活動。師愛要表現在實際行動上。

我們要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把為學生服務落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展我為學生辦實事的活動,增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融洽師生關係。例如:師生共同參加社區利民活動,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動,送教下鄉活動,每學期為學生提供無償家教等活動。3、舉辦“三熱愛”活動,組織愛生演講活動。4、開展禁説忌語活動。為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杜絕教育忌語的活動。把教師急躁或不冷靜時易説的一些話,例如“真笨”、“你天生不是學習的料”、“你這樣的學生我教不了”等刺傷學生自尊心,甚至有損學生人格的話彙集起來,印發給每一位教師,時時提醒,並相互監督,形成互相制約的氛圍。

三、在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情感投資中提高師德信念。

師德建設要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師的心理特點之一是服理、服人而不服勢。絕大多數教師是通情達理的,富有一定的正義感,敬佩有學識、有修養的人,喜歡説服,討厭壓服。因此,加強情感投資是加強師德建設的突破口。在對教師中存在的某些有損師德形象的問題時,我們是注重擺事實、講道理,申明利害關係,引導教師自己去思考,去明辨是非,和風細雨地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批評,以勢壓人。有的教師往往因為一時急躁,偶爾發生一些問題,我們堅持做到點到為止,從理解、愛護的角度做善意的批評,用啟發的方法解決一些認識問題,作到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交融。

教師是活生生的人,面對艱鉅複雜的教育任務,在實際生活、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幫助教師學會、控制和調節情緒,培養耐挫能力,是加強師德建設的又一突破口。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體驗,有積極的和消極的情緒體念之分。

同樣的情景,作用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例如,同樣是對待學生的頑皮、淘氣,有的教師會大動肝火,氣得“血壓升高手冰涼”,有的教師則把它看成是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天真活潑的表現,並加以正確引導,顯得十分冷靜。任何一種情緒刺激因素都必須經過人的大腦的調節、加工、處理後才能發生反映,所以從本質上説,情緒的發生、發展以及情緒的強度、持續性等,都可以通過人的意識加以控制。教師的工作隨時都有不順心的事件發生,如學生不聽規勸,發生“頂牛”,工作受挫等,如果不能自制,便會發生情緒衝動,做出缺乏理智違反師德的事來,如發火、斥罵、發牢騷甚至體罰等,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疾病。

因此幫助教師瞭解和掌握情緒調控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很重要。如幽默感和教育機制常能使教育教學中出現的緊張局面“化險為夷”。一句俏皮話,一個小小的玩笑,一個對學生善意的揶揄,使學生敞懷大笑時,緊張空氣得到了緩和。我們成立了心理輔導指導中心,每月一次的心理輔導講座、研討、指導,內容都是平時比較常見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例,有關於教師的,有關於學生的,大家興致很高,覺得受益非淺。因此,對教師的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這幾方面要結合起來進行教育,才能真正塑造教師美好的心靈。

通過這次師德師風的專題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更進一步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以及***同志“三個代表”的理論精神,及時掌握黨的工作重點方針,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從思想上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鑽研精神,不要遇難而退,要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做鬥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英雄並非出於危難時刻,我相信在平凡工作中的我會時時刻刻以在災難中挺身而出的英雄為榜樣,也會成為教書育人中的一位無名英雄。

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範文範文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師該如何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哪?正如有人説的那樣“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育系統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

誠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通過此次寒假期間學校組織師德師風教育學習,我簡單得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素養。本人系統的學習了《義務教育法》、《中華人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按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盡職守,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

三、愛心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於發現,並且多加鼓勵,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孜孜不倦,積極進取

有句話説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孜孜不倦的學習,積極進取,開闢新教法,並且要做到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時時刻刻準備着用“一眼泉的水”來供給學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囗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鑽研精神,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做鬥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範文範文三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燃燒的蠟燭”,教師是“人梯”……工作就是奉獻。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其社會作用是巨大而又深遠,但日常工作卻是平平凡凡、默默無聞的,在這裏沒有顯赫一時的財富和權力,沒有令人羨慕的榮耀和名聲,也沒有悠閒自在的舒適和安逸,只有一顆熱愛和忠誠於教育事業的心,是一顆教師崇高職業理想最閃亮的星。

我深刻體會到,無論是當班主任或是當體育老師,還是目前所做的總務服務工作,都要從熟悉到熟練,腳踏實地的把本職工作落實到實處,真正把學生的根本利益放在前頭。一個人只有在實踐行動中作出了奉獻,才能充分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強大和充實,體會到人生真正意義和價值,才會感到幸福感,所以在素質教育前提下,提倡奉獻精神與肯定人們的利益和幸福決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遵循正確的教書育人方向是師德建設的核心。

在學習了汶川地震中優秀教師羣體的先進事蹟,讓我明白了許多事情,我看到了人民教師高尚師德的光芒。我懂得了做老師的責任,通過師德師風的學習,讓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呢?我認為,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一個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會依法執教,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會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竭盡全力地去教育學生;才會自覺自願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為人師表、廉潔從教。

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較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正確認清和對待教師責任,提高意識、能力。歌德説:“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奉獻是世世代代進步人類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質,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奉獻,通過向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終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對此,我們的責任在於教育和引導,重在樹立讓學生滿意的思想觀念,努力實現學生合理的要求。為了把教育寓於服務之中,使我們的教育得到學生的認可,成為社會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