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工作總結十篇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1

本學期在學校的安排下,本人擔任高一(1)~(6)整個年級六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共計課時12節,現將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十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學期,熱愛黨的教育事業,鑽研業務,團結同志,熱愛學生,師生關係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學任務。認真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結合學科特點,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從本學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強的特點出發,注重從高中學生更熱衷於從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去探討問題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學期初制定歷史教學德育滲透計劃,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課過程中自我素質得到昇華。

二、教學情況:

由於多年沒有下到高一教學了,對高一學生學情的掌握,着實費了一番工夫。針對職業教育擴招帶來的普通高中學生基礎較差的特點,着重從紮紮實實地落實基礎知識入手,並通過對具體史實的講解,逐步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從國中的“是什麼?”到高中探討“為什麼?”的轉變。

本期來,我在高一歷史教學中,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海洋裏感受到探索與思考的樂趣,力圖發揮歷史學科的啟智與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認真上好第一節課。以生動而充滿時代精神的歷史事蹟去吸引他們,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已的眼界。以歷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歷史責任去感召他們,使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現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時也講明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使學生感到歷史不是難記難背枯無味的東西,只要有嚴謹的樂於思考與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學好。上好第一節引導課,還能轉變學生國中時把歷史課當作副科來應付的心理,以積極熱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學習中,推動教與學的互動良性循環。

其次,發揮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認真抓好課前預算習。在學生預習這一環節上,按照學校教導處的要求,制定學案,規劃整篇課本知識,重新組合內容,指導學生製作預習提綱,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一學期來,我所任教的6個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做到了這一點,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覺地將每節課前提醒學生預習時,完成學案,並提出的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老師參與討論共同解決。課後,又督促學生完成課後練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精神,同時對我的教學也起到有力的推動。

第三,落實教學常規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方法到學習內容,我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思想理念為準則。對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刪除;對一些需要補充的知識,堅決補充完整,講明講透。我在講清大學聯考解題要求後,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向他們介紹一些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教會他們用自已的頭腦去客觀分析和認識歷史,開放歷史思維,不要迷信課本,人云易雲。

教的6個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做到了這一點,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覺地將每節課前提醒學生預習時,完成學案,並提出的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老師參與討論共同解決。課後,又督促學生完成課後練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精神,同時對我的教學也起到有力的推動。

第三,落實教學常規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方法到學習內容,我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思想理念為準則。對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進行刪除;對一些需要補充的知識,堅決補充完整,講明講透。我在講清大學聯考解題要求後,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向他們介紹一些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教會他們用自已的頭腦去客觀分析和認識歷史,開放歷史思維,不要迷信課本,人云易雲。 第四,在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的同時,我也重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上,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設置不同類型的題目,並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也養成提出問題設置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單元結束後,我都會指導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根據教材的寫作思路把握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繫,用書面的形式將歷史知識結構整理出來,使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不夠。困惑是學生需要精彩的課堂與歷史知識的枯燥性的矛盾;忠於課本要求與實際學習需要而補充知識的矛盾;補充知識擴大課時與課時緊張的矛盾。這些教和學之間矛盾需要在往後的歷史教學中切實解決的,同樣的,對我教學水平推動和提高,有較大的幫助,也讓學生在老師的推動下,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2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藉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後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户,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3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走私的危害:鴉片氾濫,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虎門銷煙的時間:1839年6月;

領導人:林則徐;

意義: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堅定決心。

鴉片戰爭爆發時間: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洋銀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税税率須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

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

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

1)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後,列強憑藉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並發展了“經世致用”的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呼籲變革。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4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原因: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增強,將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經過:

1)1894年7月25日,豐島戰役,甲午戰爭爆發;

2)9月中旬,平壤戰役大敗;

3)黃海之戰,日本海軍完全掌握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

4)10月,遼東半島戰役,日軍攻佔了大連、旅順等地;

5)1895年初,威海衞炮台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中國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税。

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5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19世紀70年代;核心內容:電機的發明和運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電力時代到來了;

相關領域的變化:

1)鋼鐵冶煉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鋼材逐漸取代熟鐵,成為風行世界的新材料;

2)內燃機的發明,帶動汽車工業的誕生和迅速崛起,交通運輸展現新面貌;

3)化學工業稱為重要的生產部門。

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

1)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形成的壟斷資本,加劇了競爭的無序性,擴大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成為經濟危機和社會衝突的重要原因;

2)進入壟斷階段後,資本輸出成為西方列強重要的擴張手段。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6

古代商業

1、商業發展的概貌

(1)古代中國“市”的形成與發展

宋以前,縣以上的城市設市。市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進行嚴格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

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商業都會的興盛

漢唐長安洛陽;宋朝開封臨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軍事、商業的中心。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興城市。如南方揚州、成都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出現“揚一益二”〖唐朝〗的説法。

宋朝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3)商人活動〖包含:古代商業發展的一些經典場景〗

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因此後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

秦漢至隋唐,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經商受時空限制,商業發展比較艱難。兩宋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鬆。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朝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明清時期,城鎮商業在壓制政策下依然繁榮。

→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商幫”,其中,徽商和晉商影響最大。

2、古代對外貿易特點→官府控制下朝貢貿易;

①中國的對外貿易,歷史悠久。西漢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唐朝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時,中國同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貿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貢貿易佔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繫,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漸趨萎縮。只開廣州,由“十三行”統一經營。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7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户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於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佔據着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鍊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峯;

⑵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匠户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①青銅器鑄造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發明於春秋時期

春秋—塊鍊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料煤冶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①絲織—上古學會養蠶繅絲世界最早

西周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鼎盛時期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後期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新石器時代開始燒製陶器

商代燒製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燒製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製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峯造極的水平。

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

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

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於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後,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八、有關市的發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也較完備;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區。

九、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1、先秦:商業城市開始興起

2、漢代: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以“市”為標誌的全國商業中心形成

3、唐朝:長安、洛陽、廣陵(即後來揚州,當時號稱“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開封)

5、明清: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於天下”)

商幫的出現(晉商、徽商勢力最強)

十、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業起源很早,並且在不斷地發展;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

2、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體看來,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於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商業繁盛促使了古代都會的大量興起。

十一、簡述古代中國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這一政策得以長期推行的原因。

史實: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嚴禁商人“衣絲乘車”和購置土地,並“重租税以困辱之”

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

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鬆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時期:朝廷昧於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依然堅持抑商政策並實行閉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原因:①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係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②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税和徭役徵派的主要承擔者。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

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從根本上説,“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十三、明清為什麼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③後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範“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8

城市的發展概貌:

1.自周秦迄唐: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

2.唐:坊市制

3.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出現了夜市、曉市、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

4、因經濟發展興起的`城市:

漢唐絲綢之路(敦煌、樓蘭);唐宋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明州、揚州、杭州、登州)

明清工商業發達地區興起的中小工商業市鎮(棉紡織的松江、冶鐵的佛山、制瓷的景德鎮)

(1)含義:主張重視發展農業,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措施

(2)理解(哪些現象屬於“重農抑商”):農本商末的思想;鹽、茶等重要商品的專賣制度;關卡重税;歧視商人;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3)首倡: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4)原因:商業的不穩定性及商人流動性大的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生矛盾。

(5)推行:漢初嚴厲推行;中唐以來以後又有了某種鬆動。明清時期固守重農抑商思想。

(6)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世界

⑺評價:A、該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於封建經濟的確立,封建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維護國家統一具有積極作用

B、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該政策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9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一)二戰後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暴露出了傳統資本主義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

(2)二戰後,發達國家吸取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接受凱恩斯主義,採取了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的政策。

2、方式:(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是國家干預的重要方式(2)國家干預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以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保證經濟運行的有序狀態,這些計劃是指導性的,側重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引導。(3)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採購以及利用税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國家政府幹預經濟的重點有所不同。)

3、作用:(1)進步性:用國家的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障了生產的社會性。(2)侷限性:但是,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着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業經營的變革:

1、人民資本主義:

(1)背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股份公司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

(2)含義:股票不再為少數資本家所有,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企業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資本家已無法擁有企業全部的所有權。

(3)認識: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和大量吸收資金的作用,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但是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2、經營者革命:

(1)原因:企業生產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產過程的日益複雜,要求企業經營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術知識。

(2)含義:企業所有者退出了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3)影響: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經營管理人員增加,成為“新中間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一歷史工作總結 篇10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這學期即將結束,在這學期裏我是擔任高一(7)班至(12)班的歷史老師,這是我初次執教。在這學期裏讓我覺得老師並不是那麼容易當的,不像父輩們所想的那樣輕鬆。以下是我這學期的一些工作總結:

一、 學情

平山中學是二級達標校,在校學生相對一些學校而言,平山學生是向學的,素質也不錯。不過,還是有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國中歷史考試是開卷考,所以有些學生就不是很重視歷史,認為平時聽聽就行了,不做複習工作,結果期會考雖然考得不錯,但總體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長期下去,勢必不利。另外,由於開卷考,所以有時在教學過程中聯繫國中知識時,有些學生就很茫然。故在教學中,須注意這點,得問清,不然,自以為這些知識學生國中有學,可以不講,結果有的學生就會聽不懂。最後,就是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幾次考試,發現學生在這一方面很薄弱,故平時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學收穫

1. 備課。經過一學期的教學,發現備課並非那麼容易,要備好一堂課,不僅要備好教材,而且要備好學生。在備學生這一塊,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差異,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要事先備好學生可能提出的一些問題。如果一名教師對於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總是不會解答,這樣容易使學生對教師失去信心,進而難以學好,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有充分的課外知識儲備。

2. 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才發現實際教學與自己所設好的課總有些出入。因為,不同班級各有特色,有的沉悶,有的活躍,而且,班級中的學生各有差異,所以,在教學中,教學過程要有所改變,對於沉悶的班級,在教學中有時就穿插一些趣事,而對於活躍的班級,要適可而止,免得課堂秩序失控而影響教學。在授課過程中,要隨時應變突發情況,從而使教學順利進行。雖然教學中總是與事先有出入,但從中也學到不少,這就是教學相長。

3. 聽課。這學期共完成了20節聽課記錄,除了聽歷史科外,還聽了其他學科的課。在聽課過程中,多少有點收穫,從中學了一些教學方法以補足自己,同時也見識到同一問題的不同教學。

4. 參加教研。在教研中,交流備課、授課、評課等發麪的問題,從中受益。

三、 教學反思

在學情這一塊,已經分析了學生存在的問題,所以,在下次教學中,應多加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有學生反映高一 一節課的內容比國中的多,接受不了,所以要求我上課放慢速度。因初次執教,難免在教學中速度有些快,自身除了放慢速度外,當然得讓學生適應自己的教學速度,否則,課是上不完的。另外,因初次執教,所以教學經驗不足,這須多加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