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精選16篇)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

語文教學內容在總結以往成功教學經驗的同時,將在生態課堂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於高一和高二年級教學中側重閲讀教學。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關鍵時期學生語文將在高一和高二時期通過閲讀教學的有效實施為高三語文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精選16篇)

第一,課本篇目必修部分,選擇經典篇目進行課堂學習精講。這一部分,主要是老師引導,按照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推行課堂學習模式,力圖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完成對大學聯考題的針對性題型練習,紮實的完成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第二,課本篇目選修部分,採取由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先有老師制定選修課文部分的學案,學生在學案的指引下,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自行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這一部分主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充分閲讀課本中的經典篇目進行集中學習。

第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進行閲讀。可以採取隔週閲讀的方式,利用語文課堂連堂兩節課的時間進入學校圖書館進行自由閲讀。老師對學生的閲讀有總體規劃,有具體要求,定期查閲學生的閲讀筆記和閲讀心得,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選擇圖書,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第四,主題單元閲讀。這一教學活動以課文單元教學目標為指導,結合相關課外資料,通過學生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閲讀、寫作及組織活動能力的鍛鍊。老師明確單元閲讀主題目標,提供與本單元主題相

1關的參考資料的篇目,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課外資料的搜索、篩選和閲讀。因為之前通過對課本必修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單元主題內容,所以在蒐集資料閲讀時傾向性會比較明顯,單元教學目標會得到更深入的實現。老師每週利用一節課對學生的課外搜索閲讀成果進行總結,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評出最佳的課外資料和最優的閲讀心得。

爾後,班級彙總。以班報的形式編排成閲讀資料進行班內傳閲。班報採取小組輪流編輯的方式,每週一期,報紙主題切合課本單元主題,版塊內容全部來源於學生自己的資料搜索和整理,形式靈活多樣。這種教學形式既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寓知識於趣味中,無形中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學期新氣象。希望通過語文閲讀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實現對教學領域的突破,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學生語文知識基礎,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創造大學聯考語文學科成績的新高。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2

一、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1.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步驟地落實現代民主的、開放的和人文化的語文教育理念;

2.推廣我們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已經獲得的經驗,繼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閲讀推向深入,爭取形成一套與新課標配套的新課型並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確實存在基礎普遍不夠紮實的問題,閲讀能力、分析鑑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並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考慮高一學生要進行軍訓,學校要舉行秋季田徑運動會,國慶放假等方面的影響,影響教學計劃的實施,更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和積極性。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二是破除了比較複雜的記敍、比較複雜的説明、比較複雜的議論三個階段模式,閲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本身實際組織單元;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閲讀;四是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

1、必修2分為“閲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前3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名著導讀”可在課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閲讀鑑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寫景抒情的詩歌散文名篇,也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文章。4個單元分別是:情感與意象(現代詩歌),提要鈎玄(古代敍事散文),品人與品文(記敍散文),博觀約取(新聞、報告文學)。“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內容的角度訓練記敍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徵》《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口語交際”專題為《朗誦》。“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名著導讀”介紹了《論語》和《大衞?科波菲爾》。

(二)必修2“閲讀鑑賞”部分4個單元分別是:情趣與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華(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對話與交流(演講辭)。“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方法的角度進行記敍文的訓練,寫作專題分別是:直面挫折學習描寫,美的發現 學習 抒情,園丁讚歌 學習選取記敍的角度,想象世界學習虛構。“口語交際”專題為演講。“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成語,中華文化的縮微景觀;修辭無處不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名著導讀”介紹了《家》和《巴黎聖母院》兩部長篇小説……

四、 教育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閲讀優秀作品,感受其思想,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閲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引導學生能圍繞教學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具體對象,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學構想

1、繼續貫徹國家課程標準計劃的教學思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新教材的“減負增效”尤為重要,加強探究性閲讀教學和創造性作文教學的實踐和總結,共同研究課堂三種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

3、閲讀教學要以“點”帶面,關注能力培養的不同層級目標,不斷反思教學的實效性。寫作、口語、文言等內容可作穿插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感悟、文言的積累、文化的積澱、文學的評鑑等教學要點的夯實。

4、自由寫作實踐活動也納入正常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之中,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活動。此外,在常規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語文實踐性能力的培養。

5、繼續探討新教材活動課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式。

六、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性學習。落實課前預習疑難問題收集制。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創設交流、表達空間。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充分利用《語文讀本》擴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積極開展週末閲讀活動,每週精選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現當代美文和文言短文,提供給學生閲讀,努力通過學生的自身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閲讀習慣、語感等多方面提升學生閲讀能力。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上的資源,讓學生閲讀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求做好摘記,寫讀後感、隨筆等,這樣,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既達到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好書等介紹。

(四)加強備課組合作交流,統一教學和複習進度、統一練習等。加強備課組內聽課評課活動。為完成教學目標,在集體備課、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電腦教學的優勢,努力探索並走出一條課改的路子,使學生真正想學、樂學和會學,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同心協力,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實行備課資料資源共享,備課方式各施所長。同時,通過相互聽課、評課,相互促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識銜接,充分利用課前3分鐘。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六)注重基礎知識和積累和閲讀能力的提高相結合,注重鑑賞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提高,講練結合。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利用好早讀、早自習和課間時間。作業精選精批,及時校對講解。認真組織好單元考、模塊考試、期末考試的複習工作。

(七)積極參加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安排組織的各項教學教研活動,發揮學科組和備課組的集體優勢,集思廣益,共同進步。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強化教學教研意識,積極承擔課題研究及學校校本教材的編寫,撰寫學科教學論文,提高教學教研能力。加強與外界交流,及時瞭解教學、大學聯考的最新信息。

(八)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及教研活動。20--年1月上旬組織舉辦高一學生“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20--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舉辦學科組課堂教學競賽活動。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觀看鋼筆字規範書寫視頻,強化學生規範書寫的意識。引導和指導學生成立語文學習相關的興趣小組及社團。

七、本期教學進度安排表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3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鑑賞。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閲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閲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一)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共五冊,共用三個學期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其他時間由學生按興趣學習選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部分,即“閲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

1、閲讀鑑賞:這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內容是反映當今時代特色的作品。學習重點各不相同:有側重對形象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的鑑賞,有側重對思變性較強的説理文章進行思考和領悟,有側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閲讀和理解。

2、表達交流:這部分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兩部分。寫作分4專題;“口語交際”共設計五次活動。

3、梳理探究:每冊共有3個專題,學生可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的學習探究。

4、名著導讀:每冊有2部導讀。主要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閲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閲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摘抄或剪貼),寫讀後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

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每週課時組合模式:“一二三”分佈式,即每週一節閲讀課,兩節寫作課,三節課文學習。

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優秀文章等賞析或簡介。

(四)落實“快準美”和“521”措施

語言表達力爭一個“準”字,讀題、審題、思考、解題等力求一個“快”字,書寫、做題步驟、文面卷面等力求一個“美”字。

“521”培優補差要選好苗子、定好調子、走好路子、用好招子,力爭班級大面積豐收。

五、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將嘗試採用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將一部分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説:“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輕鬆,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分層原則。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此外,教師在處理練習時應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可設必做、選做、附加題)作業。學生可以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可以發揮想象,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書中含有以上字詞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

3、重視過程。處理練習的傳統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準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後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準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接受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而重視過程策略,是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過程策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對於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於讓學生説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並將思考的過程説出來,最後再説出答案。運用過程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4、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説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鳳凰之子――沈從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瞭解家中為什麼只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點,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希奇。最希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為什麼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為什麼刀得燒紅時在水裏一淬方能堅硬?為什麼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麼薄又用什麼方法作成?為什麼小銅匠會在一塊銅板上鑽那麼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2.軍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處團總來見司令供辦給養時,同時就用繩子縛來四十三個老實鄉下人。當夜過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詢問了幾句,各人按罪名輕重先來一頓板子、一頓夾棍。有二十七個在刑罰中畫了供,用墨塗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這二十七個鄉下人就被簇擁到市外田坪裏把頭砍了。(《清鄉所見》)

3.抒情詩人:《邊城》《長河》《湘行散記》《從文自傳》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發展,中國行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則無可懷疑。用筆者求其有意義,有作用,傳統寫作方式以及對社會態度,實值得嚴肅認真加以檢討,有所抉擇……人近中年,情緒凝固,又或因性情內向,缺少社交適應能力,用筆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起步,此時卻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轉,過不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這是我們一代若干人必然結果。”

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載《大眾文藝叢刊》1948年第1輯)。中把沈從文定性為“桃紅色”作家,並批判道:“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着......”

“我”在什麼地方?尋覓,也無處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麼?我寫的全是要不得的,這是人家説的......我終得犧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這裏,本來即是為孩子在新環境中受教育,自己決心作犧牲的!應當放棄了對一隻沉船的希望,將愛給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張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節剛過去幾天,早晨,他開始實現這一悲壯的舉動,被兒子制止了。兒子走後,他又用幾種方法尋求解脱,幸好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小舅子張中和及時來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許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師本不該如此離開人世;也許是天意輪迴,中國的文物研究註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樣,沈從文僥倖逃過了這次命運的劫難。在我看來,這是他個人之幸,更是國家之幸。

在醫院,他仍然處於極度的精神錯亂中,把戴着口罩的醫生認定為偽裝的迫害者。出院後,不斷有朋友來看他。隨着時間的流逝,他慢慢從紊亂中解脱出來,變得安靜了。

一和好的音樂對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認輸。它是唯一用過程來説教,而不是以是非説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師。一到音樂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們一樣,整個變了。我似乎是從無數回無數種音樂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當前從一個長長樂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樂的滋潤,心靈豁然洞開,沈從文已領悟到了生命的深層內涵:“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沈從文別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懷念從文》中充滿感情地寫道:“我還記得兆和説過,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靜,看樣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風大浪中已盡了自己的責任,清清白白,無愧於心。他的確是這樣。我多麼羨慕他!可是我卻不能走得像他那樣平靜,那樣從容,因為我並未盡了自己的責任,還欠下一身債。我不可能不驚動任何人靜悄悄離開人世。”終有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5.甜酒•苦酒――沈從文的愛情生活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在中國公學,這個潦倒的書生開始了漫長的求愛歷程。沈從文跟得很緊,追得很累,而張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從文是個好人的同時,張兆和對他竟是毫無感覺。儘管對沈從文連篇累牘的情書不勝其煩,還是個孩子的張兆和卻找不到適當的辦法拒絕沈老師的熱情。她以為沉默是最好的拒絕方式,因而對沈從文的求愛信照例不復。可沈從文不管這些,依舊勤快地寫他的情書。

“‘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於‘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麼遠,我日裏望着,晚上做夢,總夢到生着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為你的眼睛了。”

沈從文曾跟張兆和説:“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親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後,張兆和即拍電報給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縣;1992年,沈從文的骨灰由其家人護送回故鄉鳳凰,一部分安葬於聽濤山下,一部分灑向沱江清溪之中……

二.大師經典――《邊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愁人的美麗:温暖而哀傷

我坐在後艙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對於這條河水這個地方的一切舊帳。原來我離開了這個地方已十六年。想起這一堆倏然而來飄然而逝的日子,想起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變遷,我輕輕的歎息了好些次。……“望着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徹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象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的的確確,這河水過去給我的是‘知識’,如今給我的卻是‘智慧’。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面前萬象百物,對拉船人和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着,十分温暖的愛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這第二故鄉一切光景聲色裏了。我彷彿很渺小很謙卑,對一切有生無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輕輕的説:‘我來了,是的,我依然和從前一樣的來了。我們全是原來的樣子,真令人高興。你,充滿着牛糞和桐油氣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們還互相認識,因為我們過去實在太熟悉了’。”(《湘行散記•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東西,竟如刻骨銘心一般並且頑強地滲透在他的《邊城》等作品之中。他對那些不能真正體味他作品的“城裏人”説:“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後藴藏的熱情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後卻又有着極現實又極恆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比如説隔膜。沈從文小説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脈脈的(《邊城》嘸終處在一派淳樸之氣中)。然而這淳樸之氣下面,卻是深深的隔膜(幾乎是“存在主義”的隔膜)。順順與二老的隔膜,二老與大老的隔膜,二老與翠翠的隔膜,二老與老船伕的隔膜,老船伕與順順的隔膜,老船伕與翠翠的隔膜,翠翠與整個世界的隔膜(甚至對她自己都有隔膜)……註定了一切都將在悲劇中了結(一種比啼哭與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劇)。沈從文以為朱光潛先生對他所作的斷語最在本質上:深心裏,是個孤獨者。這種孤獨感散發在《邊城》的字裏行間。《邊城》,這“邊”字,就有了一絲孤獨。作品一開頭:“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孤獨便又深了點。那獨立山頭的白塔,那類似於“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黃昏與夜晚的悽清幽遠的景色……無一莫把孤獨託現出來。作品背後,是一個無底的企盼(張德蒂的雕塑《邊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畫,極傳《邊城》之神)。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的簡單介紹,為我們瞭解“邊城”做了一點鋪墊工作。但對一部可以稱之為偉大的作品來説,我們所做的僅僅是個開始。一部偉大的作品是要用盡一生去閲讀、體會、沉思,使我們在生命歷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有一盞心靈之燈相伴左右。今天,我們繼續前路,通過對所選部分做出簡要的分析來聆聽大師。

二. 佈置問題

(一)寫了什麼

1.閲讀預習提示,指出小説“寫了什麼”?

明確:以“愛”為中心,圍繞一個“愛”字展開一件件故事。

2.課文中體現了哪些“愛”?

明確: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

3.這些“愛”中所突出的是: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愛情。

(二)怎樣寫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劃分情節脈絡。

明確: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2. “薄薄的淒涼”――隱約的內心波動,無法勃發。

“胡思亂想”――擺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無處言説,人情質樸。

心上沉重――入情漸深

輕颺的夢――愛有所屬

夢外人生――儺送的愛

柔軟的蘆管――翠翠的愛

又摘虎尾草――心有所屬

3.什麼樣的愛

明確:純淨 平等 真摯 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間,可又是深埋在每個人內心深處,誰不希望一場純淨的愛情。

比較: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上邪》

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子夜歌》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簡•愛》:“你以為我窮、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錯了。我們是平等的。就像我們同樣穿行過墳墓,同樣站在上帝的腳跟前,我們是平等的。因為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簡這樣對羅切斯特説。

《呼嘯山莊》:(凱瑟琳在與女僕交談):“我在這世上最大的苦惱,就是希克厲的苦惱;他的每一個苦惱,從剛開頭,我就覺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毀滅了。獨有他留下來,我依然還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獨有他毀滅了,那整個宇宙就變成一個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話西遊》:曾經有一分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你的劍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猶豫了!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説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花樣年華》: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着一塊,積着灰塵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懷念着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着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4.祖孫之愛:

關懷:祖父對翠翠無時無刻的掛懷;翠翠對祖父的依靠

5.兄弟之愛:

尊重:競爭

總結:

柔情似水,這裏,柔情是一種最高貴也最高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着它,讓我們一起去感應,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温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乾淨起來,敞亮開來……

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閲讀《邊城》的那個場景那個瞬間是那樣的不真實,彷彿是一段偷來的並不屬於你的時光……於是,你搖搖頭,笑了。

《邊城》的意義:這美好的柔情也許只能存在於古老的湘西,那偏遠的邊地;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個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個角落。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培養整體感知散文結構的能力,學會有真情實感的口語表達。

3、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母親的關愛。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簡介貝多芬失聰而作此曲,並能扼住命運的喉嚨,奏響人生的最強音。

請大家看看這個“人”字,你們知道它為什麼會穩穩地站着嗎?因為它有一撇一捺,因為它有兩條“腿”,正是這兩條腿撐起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屬於他的世界轟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終勇敢地站了起來。那麼,到底是什麼給了他人生的支點,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整體感知:

問題:課文兩個部分的內容該如何概述呢?

1.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關係

2.第二部分:對母親的追思,對母愛的理解。(過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文本研討:

(一)、我與地壇

1.“我”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進入地壇的? 地壇呢?

明確:“我”——頹廢、迷惘。(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地壇——廢棄、荒蕪、冷落。(我…… 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 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我”被社會遺棄,地壇被人們遺棄,所以我對地壇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與地壇有着怎樣的宿命?

(1)我家與地壇很近。

(2)我與地壇有着相同的命運。(“園子”荒蕪,“我”殘疾)

(3)地壇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氣,讓“我”領悟到生命的內涵。

3、我在地壇裏思考了什麼問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嗎?

明確:a、我該不該去死? (死,應該順其自然 )

b、我為什麼要出生? (無須思考 )

C、我應該怎麼去活? (地壇的述説)

4、是什麼給了“我”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它們有怎樣的特點呢?

明確:景物的特點:破敗、荒蕪、古舊。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着生命的律動。

作者的思想感情經歷了一個從苦悶、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正是地壇這種難以言傳的包孕着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寂與湧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文章中的地壇概括地説,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用文中的話即為:荒蕪但並不衰敗。

5、“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

明確:第一部分最後一段寫出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永存的景象。這實際是在回答前文怎樣活的問題——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遭到破壞而發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頑強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體會到人生的味道。

(二)我與母親

1、為什麼作者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明確:“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母親為“我”做了什麼?她對“我”的關愛有什麼特點?兒子在母親身上讀懂了什麼?

《我與地壇》教案

3、母親離去後,“我”搖着輪椅在園中度過了一天,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

明確: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後到傍晚,從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説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作者反覆講“母親已不在了”充滿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4、如何理解“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着母親的心血。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四、課堂討論[自選一個話題]

1.我們的生命完美無缺嗎?我們應該怎樣活着?

2.面對父母,我最痛悔的 ……

五、課堂總結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當然,人也不例外。

結束語

人為什麼活着?史鐵生沒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於世人。其實,離開了每個人特定的生活軌跡,離開了每個人獨具的人生感悟,這樣的答案近於廢話。他只是説了,園神告訴他,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與福祉。而我想説,生與死之間有段距離,這就叫人生;怎樣走過這段距離,這就叫生活。僅此而已!史鐵生在文章的最後説:“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我説:要是有話我沒説,史鐵生,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話只適合收藏。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6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閲讀《我與地壇》全文,瞭解課文大意。

2、質疑,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敍述抗爭命運挑戰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壇的嗎?文章中如何敍説的?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2.“獨自”去地壇時,作者可不是掛着這般燦爛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寫第一次去地壇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於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悽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説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着什麼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麼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麼?(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坦然:地壇不管天氣怎樣,不管態度怎樣,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麼了啟迪?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於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説,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換句話説,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麼,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於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於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卡夫卡認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並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説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並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採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於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脱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説:“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與人之間會有如此不尋常的關係。導:作者説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請問擺在母親面前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難題?

配樂讀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a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兒子忽然失去了雙腿,母親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無可奈何,心裏憂慮太多太多

b有一個細節就寫出了母親的這種心理痛苦,“有一回……反應”,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讀,評)所以説母親也在受折磨,無處發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兒子,寬慰着兒子。(細節:“曾經有過…… ”)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後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於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回報母親,並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麼説“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後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註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作者: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於求成

怎樣活 承受苦難,堅忍生活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7

學習目標:

1、 瞭解作者的有關知識及詞的主旨。

2、 體會作者用典、對比、類比手法的運用。

3、 品位語言,領悟作者的愛國熱忱。

積累運用: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倉皇( )

無覓( ) 孫仲謀( ) 狼居胥( ) 廉頗( ) 佛狸祠( )

2、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1) 千古江山 (2)贏得倉皇北顧

(3)可堪回首 (4)烽火揚州路

3、文學常識填空。

辛棄疾,字 ,號 , (朝代)詞人。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 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 ”。

4、對“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懷念廉頗,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頗那樣的名將了。

B.作者以廉頗自比,表達了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抒發了不被朝廷重用、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C.作者懷念廉頗,用追述趙國不重用廉頗而加速滅亡的事實來影響南宋統治者。

D.作者以廉頗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戰的將領,必將重蹈歷史上趙國滅亡的覆轍。

5、對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慨歎江山依舊,當年“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已無處尋覓了)

B.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讚揚當年劉裕北伐的英雄氣概)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自比廉頗,功績顯赫,壯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借劉義隆不作充分準備,倉促北伐遭致失敗,警告韓侂胄不要急於事功)

6、下列詩句修辭方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B.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C.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屬於倒置語序的一項是( )

A.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B.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C.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十三年, , 。

(3)憑誰問, , 。

閲讀訓練: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復國,但孤立無援,其豪放詞每有蒼涼沉鬱、粗獷悲憤之致,從下片中你能讀出這種韻味嗎?試舉例分析。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軒為何獨鍾情於孫仲謀呢?“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和“生子當如孫仲謀”為例,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11、辛棄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來,抒情寫意,嘗試從他的其他詞中尋找一例進行賞析。

12、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詞寫於1205年鎮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執政的韓侂胄欲以北伐鞏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戰派辛棄疾任鎮江知府。鎮江瀕臨前線,乃軍事重鎮,辛積極備戰,並勸諫韓不可草率用兵。韓不但不聽,反而將辛調職。若換個角度理解,本詞堪稱一篇“諫書”。

B.“懷古”,即為傷今。然而,本詞自始至終保持着豪邁的基調,不愧為豪放派辛詞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調,可從兩個角度折射出來:其一,選古代英雄事蹟 詞的題材;其二,刻畫俠肝義膽,抒發忠義之情。

C.詩言志,詞也言志。上闋讚頌孫權、劉裕,旨在表明詩人自己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同時也是對韓柁胄的期望;下闋借對劉義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敗史實的譏諷,警戒當權者:切勿急於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轍。

D. 《永遇樂》用典較 多,且全圍繞一個明確的中心,即:借典故來表達詩人對救國大業的深謀遠慮。詩人“懷古”的態度,不是以歷史學家的眼光去評價史實,其用典原則是“古為今用”,即以藝術的眼光取材,調動歷史人物為自己抒懷服務。

課外閲讀:

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鏊,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1)兜鏊,俗語叫頭盔,詞中借指兵士。

13、上片兩句一問一答,寫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何處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後兩句仍一問一答,寫詞人登樓所見所想“不盡長江滾滾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詩人哪首詩的詩句?

15、此詞即興抒懷,借古諷今,通過讚頌 ,暗諷 。

學後心得:

答案:

1、xiè xiàng gē jiā huáng mì móu xū pō cí

2、(1)長遠的年代(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區域名,相當於現在的“省”

3、幼安,稼軒,南宋,蘇軾,蘇辛

4、B 5、C 6、B 7、C

8、(1)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2)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3)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下片先回溯歷史,用諷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訓;詞尾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作者的悲憤之情,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10、孫權的風流餘韻雖蕩然無存,但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卻歷歷在目。雖處羣雄紛爭的時代,吳國卻能出現和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土不受外敵侵犯,寫孫權既激勵自己,又擔憂時局。

11、如《摸魚兒》一詞,下片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用楊玉環和趙飛燕死於非命來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語闢典精,用意深刻。

12、B(“俠肝義膽”的評價,有悖原詩意——詞中所歌頌的英雄都是與國家命運相系,並非個體的“義士俠客”。)

13、神州在哪裏?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詩人杜甫《登高》。

15、三國時期的英雄(孫權),南宋朝廷的無能(無人,苟且偷安)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8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我國明末清初時期民主啟蒙思想發展的情況,瞭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對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評價。

2.積累有關的文言文知識,提高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礎精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亦猶夫人之情也( )  ②孰與仲多( ) ③曾不慘然( ) ④視之如寇讎( ) ⑤至桀、紂之暴( ) ⑥攝緘縢( )

⑦固扃 ( ) ⑧有不廢然摧沮者乎(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②而使天下釋其害:

③去之而不欲入者: ④後之為人君者不然:

⑤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⑥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

⑦豈天地之大: ⑧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⑨若何為生我家: ⑩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

⑪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

3.翻譯下列語句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譯文:

②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譯文:

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譯文:

④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譯文:

4.文學文化常識填空

黃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 ,字 ,號南雷,學者稱 。著有《 》《 》《 》等。

【交流探究】

1.通假字 視之如寇讎:

2.古今異義

①亦猶夫人之情也 古義: 今義:

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 古義: 今義:

③曾不慘然 古義: 今義:

④攝緘縢,固扃鐍 古義: 今義:

⑤一人之智力 古義: 今義:

⑥不易無窮之悲 古義: 今義:

⑦雖愚者亦明之矣 古義: 今義:

3.一詞多義

①為 ②使

4.詞類活用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②離散天下之子女

③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④ 雖愚者亦明之矣

5.虛詞

①焉

②於

6.文言句式

①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

②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

③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④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

7.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8.本文作為説理透徹的議論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課文小結】

1、中心主旨

本文探究了為國君的根源,明確提出國君應明確自己的職分,為天下興利除弊;並痛斥今之君視天下為私產,奴役天下人的可恥行徑。

2、寫作特色

1.對比論證

【拓展提高】

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惡:厭惡。

C.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溢:洋溢

D.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這樣。

解析 C項,“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例句:離散天下之子女

A.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腦 D.名之為獨夫

解析 例句和C項均為使動用法。A項為形容詞作動詞;B項為名詞作動詞;D項名詞作動詞。 答案 C

3.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猶夫人之情也

C.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D.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

解析 B項,“夫人”在這裏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而”,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⑧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組中,A項正確,①③⑤連詞,錶轉折;②連詞,表並列;④連詞,表順承;⑥用在表時間的詞之後,補充音節;⑦連詞,表修飾;⑧與“已”連用,表限制語氣。 答案 A

5.下列語句中,從句式角度看,不同類的一項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D.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解析 B項是一般陳述句,其餘三句為判斷句。答案 B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 經營:籌辦,謀劃。

B.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潤。

C.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 寇讎:強盜,仇敵。

D.非導源於小儒乎 導源:引導出來。

解析 D項,“導源”的意思是“出自、來自”,“從„„開始”。

答案 D

7.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①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②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

B.①後之為人君者不然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C.①以博我一人之產業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

D.①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②我固為子孫創業也

解析 A項,都是介詞,把。B項,①代詞,的人;②用在表時間的詞語後,補充音節。C項,①助詞,的;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①動詞,是;②介詞,替。

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作者認為正是由於後世的君主“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結果使得天下因為君主的原因出現了種.種不安寧的情況。

B.後世的君主,在爭奪天下時,“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絲毫不感到內疚,反而用“創業”來掩飾。

C.黃宗羲撥開了籠罩在帝王頭上的光環,指出了後世君主的貪婪和罪惡,直斥“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頭不僅指向封建帝王,還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觀念的淺陋的小儒們,表現了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 D項,説法錯誤,作者只是批判淺陋無知的“小儒”,並不是對整個儒家思想的否定。

【譯文】人類社會開始之後,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會上對公眾有利的事卻無人興辦它,對公眾有害的事也無人去除掉它。有這樣一個人出來,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為利益,卻讓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禍患作為禍患,卻讓天下人免受他的禍患。那個人的勤苦辛勞,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拿出千萬倍的勤苦辛勞,而自己卻又不享受利益,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願意的。所以古時的君主,考慮後而不願就位的,是許由、務光等人;就位而又離位的,是堯、舜等人;起先不願就位而最終卻未能離位的,是大禹了。難道説古代人有什麼不同嗎?喜好安逸,厭惡勞動,也像常人情況一樣啊。

後代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天下的利害大權都出於自己,我將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患都歸於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讓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將自己的大私作為天下的公利。開始時對此還覺得慚愧,時間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將天下看作是廣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享受無窮。正如漢高祖所説的“我的產業所達到的成就,與二哥相比,究竟誰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流露於言辭了。這沒有其他原因,古時將天下看成是主,將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經營的,都是為了天下人。現在將君主看作主,將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沒有一地能夠得到安寧的,正是在於為君主啊。因而當他未得到天下時,使天下的人民肝腦塗地,使天下的子女離散,以增多自己一個人的產業,對此並不感到悲慘,還説:“我本來就是為子孫創業呀。”當他已得到天下後,就敲詐剝奪天下人的骨髓,離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樂,把這視作理所當然,説:“這些都是我的產業的利息呀。”既然這樣,作為天下最大的禍害,只是君主而已!當初假使沒有君主,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東西,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難道設立君主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古時候天下的人都愛戴他們的君主,把他比作父親,擬作青天,實在是不算過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們的君主,將他看成仇敵一樣,稱他為“獨夫”,本來就是他應該得到的結果。但小儒死守舊義,認為君臣間的關係存在於天地之間,難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紂那樣殘暴,竟還説商湯、周武王不應殺他們,而編造流傳伯夷、叔齊的無從查考之事,把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死,看成與老鼠的死沒有什麼兩樣。難道天地這樣大,卻在千千萬萬的百姓之中,只偏愛君主的一人一姓嗎?所以説周武王是聖人啊,孟子的話,是聖人的言論啊。後代那些想要憑着他像父親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別人窺測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話對自己不利,直到廢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這難道不是來源於小儒嗎?

雖是這樣,如果後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這產業,把它永遠傳下去,也不怪他將天下當作私有了。既然將它看作產業,旁人想得到產業的念頭,有誰不像自己呢?於是用繩捆緊,用鎖加固,但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並不能戰勝天下要得到它的眾多的人。遠的不過幾代,近的就在自身,他們血肉的崩潰,就應在子孫的身上了。過去南朝宋順帝願以後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對公主所講的話,也説:“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這話真可痛惜啊!回想他們祖上創業之時,志在佔據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頭沮喪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職責,那麼唐堯、虞舜的時代,人人都能推讓君位,許由、務光也並非超塵絕俗的人;不明瞭作君的職責,那麼就連市井之間,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許由、務光因而絕跡於後世而聽不到了。雖然君主的職分難以明瞭,但用片刻的荒淫享樂,不值得換取無窮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一道理的。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9

【目的要求】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係。

2、學習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

3、重點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領並培養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課的文言實詞。

5、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要點難點】

1、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文選》。《過秦論》是賈誼的議論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鑑。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説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少時即以博學能文稱於郡中,二十餘歲召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張政治改革,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國家。他的改革主張遭到一些貴族和大臣的打擊、誣陷,死時僅33歲。賈誼的文章氣勢雄偉,暢達,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為最。政論文以《過秦論》、《論積貯疏》等文章膾炙人口。後人編纂了他的政論文集《新書》十卷。

3、本文結構特點採用逐層推進法。在用佔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敍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後,在篇末點明論點。論點的出現不僅水到渠成,勢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實的對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礎知識點:

⑴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於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説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檜。

⑵ 注意到一詞多義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亡、制、兵、策。

⑶ 掌握以下詞類活用的詞:席、囊、弱等。

【寫作背景】

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豔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於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着社會財富的增加,統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慄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資治通鑑》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貴卻對此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説什麼國家“已安已治”。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為了向漢文帝説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通過論史諷喻,委婉地批評當時的政治,用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振聾發聵(kuì愧),以引起漢文帝及上層統治者的警覺。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漢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河南郡洛陽人。十八歲便以飽讀《詩》《書》、善寫文章名揚郡中,為郡守吳公召於門下,後薦於漢文帝,任博士,年僅二十餘。參與朝政議論,見識超羣,一年間越級升為太中大夫。因建議改定製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國,遭到守舊派周勃,灌嬰等人讒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抑鬱悲憤,寫出著名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數年後召回長安,任樑懷王太傅。先後多次上疏,提出重農業、行仁政、削弱諸侯勢力、制服匈奴侵擾等重要政見和具體措施。後梁懷王墮馬死,誼憂傷哭泣年餘,亦死,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能抓住當前社會主要問題、預見未來隱患,作出精闢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如《過秦論》《治安策》(又名《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名文都顯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見解和對國家大事極其關切的激情。故劉向把他比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主張國家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重視禮樂,嚴明等級;同時也雜有法家運用法術勢,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諸侯權勢和道家的貌似曠達實為消極等思想。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張上是積極進步,富有進取精神的,而在對待個人不幸遭遇方面則表現為悲觀失望。賈誼散文開兩漢政論風氣之先,扣緊時代脈搏,篇篇鍼砭時弊,説理透闢曉暢,深刻犀利,言詞激切,理足氣盛,如《論積貯疏》《治安策》等是;而《過秦論》更以鋪張揚厲,排比渲染、詞采絢麗見長。影響所及,非但兩漢,下及唐宋奏議,駢文莫不受其遺澤。故魯迅評為:“惟誼尤有文采,而沈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漢文學史綱要》)賈誼政論見《新書》,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賈子次詁》和《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蒐集賈誼散文,賦作較完備。

【段落大意】

依課文分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優勢,政治雄心;概述商鞅變法與張儀連橫的情況以反西河之戰

首告大捷的情況:總的是寫秦孝公的功業,他為秦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主要是寫秦惠文王、秦武王與秦昭襄王的功業。

第三段,總寫秦始皇帝的功業,即其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四段,總寫陳涉起義的情況及其亡秦的結果。

第五段,歸納作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主題思想】

望漢王朝借鑑秦亡教訓:

賈誼在這篇文章裏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覆轍。這是賈誼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為他們謀畫“長治久安”之道,事實上只能是一種幻想。但是這篇文章表現出賈誼對農民起義的力量和意義有所認識,寫出了他反對統治者施暴政於人民。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寫作特點】

1、敍事鋪陳對比:

用敍事來説理,可以説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説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説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因此我感到,要想寫好説理文,必須在善於敍事的基礎上來説理才行。所謂在説理文中的善於敍事,還同一般敍事文不一樣,要善於概括事實,善於描寫事物的大的、總的、突出的方面,善於勾勒整個歷史發展的輪廊等等。只有這樣,只有通過這種敍事的特定手法,以此為説理的基礎,才可能有把握説服讀者。我們説,寫好説理文,主要是靠“論”和“斷”。“論”不能是空論,必須要根據事實立論,即所謂“擺事實,講道理”,道理是根據事實來講清的。“斷”也不能是武斷,必須從大量事實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才是精確的判斷。《過秦論》就恰好有這個特點。他把大量事實擺出來,結果道理可以不講而自明,或少講而大明。

2、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説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説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鋭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説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3、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並沒有什麼希奇,而本篇精采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作業練習】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對的一組是( )

A、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籬(fān)

B、墨翟(dí) 謫戍(zhé) 絜(xié)

C、銛(xiān) 隳(huī) 逡巡(quān)

D、牖(yǒu) 棘矜(qín) 鋒鏑(dí)

2、書寫全對的一組是( )

A、度長契大 嬴糧景從 雲集響應

B、甕牖繩樞 同年而語 價值連城

C、鉏耰棘矜 攝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膚皸裂 崛起阡陽 門廷若市

3、選出“因”字用法相同的兩項( )

A、……蒙故業,因遺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D、廉頗……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二、語言運用

1、對下列名詞狀語的分類、用法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席捲天下 ②雲集響應

③船載以入 ④西舉巴蜀

⑤內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積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歲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講成“像……那樣”。

B、④⑤⑩句表處所,譯為“在……”。

C、⑦⑨是時間名詞作狀語,譯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譯為“用……”,也表工具,譯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屬於以下哪種詞類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B、名詞作狀語。

C、使動用法。

D、意動用法。

①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

② 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

④ 贏糧而景從( )

⑤ 外連衡而鬥諸侯( )

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選出下面譯文正確的項:

①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

B、不愛惜珍貴的器具、貴重的財寶及肥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

C、不愛惜珍貴的祭器、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貴重的器物和寶物以及肥沃富繞的土地,因而招來了天下的士人。

②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A、試着讓山東的國家與陳涉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權勢和軍力,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B、假使讓餚山以東的國家與陳涉的軍隊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權勢和軍力,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C、假使讓山東諸國與陳涉比比長度,較量權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

D、嘗試着讓餚山以東的國家同陳涉的軍隊比比權勢和軍力的大小,簡直不能相提並論。

4、找出不是判斷句的一句( )

A、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B、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劉備天下梟雄

三、文學、文化常識

1、下面是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和作者的稱謂,請回答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A、司馬諫議 杜工部 賈太傅 庖 丁( )

B、歐陽文忠 範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肅( )

C、王臨川 韓昌黎 柳柳州 沛 公( )

D、蘇子瞻 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2、下面的成語典故與哪一組人物有關

完璧歸趙 脱穎而出 遊刃有餘 碧血丹心

A、藺相如 平原君 伯 樂 竇 娥

B、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關漢卿

C、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鄒 衍

D、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萇 弘

3、對下列文章篇名解説不正確的項是( )

①《過秦論》 ②《出師表》 ③《察今》 ④《送東陽馬生序》 ⑤《〈指南錄〉後序》 ⑥《論積貯疏》 ⑦《答司馬諫議書》 ⑧《左忠毅公逸事》 ⑨《石鐘山記》 ⑩《師説》

A、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體名稱,如“表”、“序”、“疏”等。   B、⑤中的“序”是書序,“後序”是附在《指南錄》書後的一篇序文。④中的“序”則是贈序,相當於現代的臨別贈言。

C、“表”、“疏”是臣下寫給皇帝的奏章。

D、“説”是議論文;“記”則可記事、寫景、抒情、議論;“書”,指書信體。

四、閲讀思考

閲讀下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嘗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與管仲一起事公子糾

──《史記•管宴列傳》

1、給未加標點的句子加上標點。

2、為下面句中加黑的詞,選出正確的義項:

⑴ 鮑叔遂進管仲( )

A、進獻

B、進言

C、靠近

D、舉薦

⑵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

A、不像

B、不才

C、不孝敬

D、不好

3、與句中加黑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⑴ 及小白立為桓公( )

A、立土動及百尺

B、今其智乃僅不能及

C、及至始皇

D、戰、守、遷皆不及施

⑵ 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賢( )

A、嘗與鮑叔賈,分錢財多自與

B、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見其不知量也

D、是以古之人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⑶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

A、所識窮乏者德我歟

B、而心目耳力俱窮

C、固將愁苦而終窮

D、窮兇極惡

4、與“知我不羞小節”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B、吾從而師之

C、鮑叔終善遇之

D、孟嘗君客我

5、與“三仕三見逐於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管仲囚焉

B、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C、冀君實或見恕也

D、吾幽囚受辱

6、下列兩句的譯文正確的項是

⑴ 召忽死之( )

A、召忽也死在這件事上

B、召忽為公子糾而死

C、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自殺

D、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被殺身死

⑵ 以身下之( )

A、把自己放在下邊

B、自己(鮑叔)甘居管仲之下

C、(鮑叔)能親身禮賢下士

D、(鮑叔)就此退下,不再參政

7、文中説“管仲貧困,常欺鮑叔”在文中具體指哪件事?

8、這段文字的中心是?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C(“逡”讀qūn)

2、B

3、B、E

二、語言運用

1、A、

2、①C ②A ③A ④B ⑤C ⑥D

3、①A ②B

2、A

三、文學、文化常識

1、A、官

B、諡號

C、籍貫

D、字

2、D

3、B

四、閲讀思考

1、曰:“時,賈,與,貪,也。困,愚,也。君,肖,也。走,怯,也。敗,之,辱,恥,也。母,也。”

2、①D ②B

3、①C ②B ③C

4、C

5、C

6、①C ②B

7、嘗與鮑叔賈,分錢財多自與

8、讚揚鮑叔牙能知人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詞中典故的內涵,品析詞人在一連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品味本詞蒼涼悲壯的意境,鑑賞詞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詞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標 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典故的內涵和用意。

教學難點 感知詞人辛棄疾的抒情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讀

1、導入新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眼看着宋徽宗、欽宗被俘,親歷着金兵南下的鐵蹄,歎息着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經歷着南渡的狼狽不堪。悲憤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寫作背景:辛棄疾的時代是一個迫切需要英雄的時代,而又是一個無法給英雄提供舞台的時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機遇與希望,而又不斷失望與惆悵的一生,下面四句話概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齊讀:英雄暮年六十六歲壯心不已, 掌權宰相草率北伐為己私利, 四十三年恥辱依然清晰記憶,高唱收復失地豪邁悲壯歌曲。

3、緊抓標題。

京口:古城名,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樓,今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

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懷古傷今。

引導學生回顧懷古題材的結構:臨舊地——思古人——憶古事——抒已懷。

二、初讀

1、自由讀: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大聲誦讀這首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

(1)停頓,封狼居胥 根據課下注釋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釋劃線詞語的含義。

英雄無覓 尋找。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英雄業績。

尋常巷陌 普通。

金戈鐵馬 精鋭部隊

元嘉草草 草率

贏得倉皇北顧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裝句: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古人為了押韻,產生了倒裝現象,而我們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語序來理解句義。

3、齊讀。

古人云:一登高樓萬古愁。

(1)詞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主旨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3)這種情感是用什麼手法體現的?

運用典故。

三、細讀

1、明典故——瞭解事典語典。

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詩詞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説、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後者稱語典。它常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説、明説的話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詞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請結合註釋,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確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嘗試對這些“古事”進行簡單概括。

教師示範: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儘量用動賓短語概括事件)。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內容。

古 人 古 事

孫 權 置鎮京口,雄踞一方

劉 裕 起兵北伐,建立劉宋

劉義隆 草率出師,倉皇而逃

拓跋燾 率兵追擊,建立行宮

廉 頗 一飯鬥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請同學們任選一典故,談談你從這些典故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結合文本和註釋,抓住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字詞,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內容。)

懷古人物

情感態度

寫作意圖

(1)孫權

抓稱呼——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稱人稱字,以示尊敬。孫權,東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孫權始置鎮京口。孫權以江東區區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抓稱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稱之,讚頌孫權,表達對他的敬仰。

抓關鍵詞——千古江山。“千古”,照應題目“懷古”,富於時代感;“江山”,可實指京口之江山,虛指天下之江山。“無覓”,英雄已逝,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的英雄。“風流”,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小結: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儘管物換星移,滄桑鉅變,舞榭歌台,遺蹟淪湮,然後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相輝映。這兩句歌頌、追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流露出江山依舊、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孫權:仰慕歌頌(情感態度) 歎為英雄後繼無人(意圖)

(2)劉裕

抓稱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稱乳名,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於家庭成員和較親密的人中之間的稱呼。直接稱呼劉裕小名,可見京口百姓對劉裕的親切、自豪之感。劉裕出身於“尋常巷陌”,以京口為基地,先後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

抓關鍵詞——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申為普通、平常。巷、陌,這裏都指街道。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裏指代精鋭的部隊。氣吞萬里如虎: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串講: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陽照着那些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説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這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令一心收復失地的辛棄疾羨慕不已。以寄奴稱呼劉裕,既有追慕劉裕馳騁沙場、氣吞胡虜的威風凜凜,又有憧憬當世能有英雄如劉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勛。

劉裕:敬仰讚美(情感態度) 表建功立業雄心(意圖)

(3)劉義隆

抓稱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劉義隆雖為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後一次北伐,剛愎自用的他輕信王玄謨之策,草率出師,結果以慘敗告終。其實,當時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並不佔明顯優勢。倘能精心策劃,謹慎用兵,雖未必能實現統一大業,然而收復部分失地,是極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於事功而輕啟兵端,結果卻是各路大軍悉數潰退,不僅沒有取得預期勝利,反而招致拓跋燾的大舉南侵,最終使得兩淮慘敗,胡馬飲江,國事從此一蹶不振。《資治通鑑》裏記述元嘉北伐慘敗後,評價説:“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 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抓關鍵詞——草草: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為草率馬虎。 贏得:落得,剩得。 倉皇:驚慌失色,狼狽不堪。北顧: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現實,借古諷今,藉此事詠歎當時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事。以古鑑今,用劉義隆草草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鑑。他提出了“金國必亂必亡”,“更須二十年”這一積極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棄疾在語重心長地告誡朝廷當權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間幾次北伐,由於“草草”從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壯舉,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慘淡。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詞人的擔心三年後就得到了驗證:韓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果一敗塗地。用元嘉正式年號,具有反諷意味,曲折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極度不屑和諷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對當時國事的深深憂慮。

劉義隆:不屑諷刺(情感態度) 勸為政者勿草率(意圖)

(4)拓跋燾

抓稱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音譯,這是蔑稱或仇稱。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後改為祠廟,稱佛狸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普通百姓來説,是無關宏旨的。當地的百姓已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不會審查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當前的金人入侵聯繫起來。

抓特寫鏡頭——憶:四十三年前 烽火揚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復故土,告誡南宋早日收復故土。 望:四十三年後,一片神鴉社鼓。 悲:百姓鬥志鬆懈,擔憂百姓安於異族統治,民族意識模糊。

抓關鍵詞——望中猶記,不禁回憶,卻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卻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還有金主完顏亮的身影。佛狸祠是兩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跡象徵,也是漢人恥辱之象徵。歷代文人詠“佛狸”帶有深深的敵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棄疾更是對“佛狸”所代表的異族侵略者深惡痛絕,他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 血污,風雨佛狸愁”。在佛狸這個稱呼裏,對敵寇的刻骨仇恨、對時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對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失望交織。

拓跋燾:恥辱悲哀(情感態度) 諫為政者勿忘卻(意圖)

(5)廉頗

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困於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

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矇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的慨歎,再回過頭來體會作此詞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歎於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頗聯想到自己,雖和廉頗一樣都有着報國殺敵的愛國熱忱,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頗也悲歎自己。但是廉頗尚還有人來問,然後自己卻無人過問帶兵打仗之事,從而表達了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憤慨。

廉頗:同情悲歎(情感態度) 望為政者用人才(意圖)

4、探典故

(1)從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

這首詞通過追懷往古、臧否人物表現出對人生的深刻透視,以及壯心不已、知其難猶奮力為之的人生價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評歷史,借古論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引發聯想,創新意境;簡潔精煉,內涵豐富。

四、美讀

1、全詞總結:

層次:英雄難覓——現狀堪憂——我心未老。

情感: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景仰,對英雄風流不再的惋惜——對朝臣盲目出兵的擔憂,對當局安於偏安的憤懣——對北定中原的渴望,對報國無門的惆悵。

主題:懷古——憂世——抒志。

2、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把他滿腔的濃濃愛國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義投放到全詞中,就讓我們一起誦讀全詞,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誦讀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可配樂)

五、拓讀

比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異同。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1

一、簡介

1、作者介紹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説家,與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他的短篇小説《變形記》等和長篇小説《審刺》《城堡》和《美國》影響很大,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

卡夫卡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學博士後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工作。1917年開始患結核病,只活了41歲。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愛文學,閲讀和研究大量文學和哲學著作。他對中國的文化懷有特殊的興趣,有人説他是“西方唯一中國式的作家”,他鑽研過中國哲學,喜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2、作品特色介紹

卡夫卡的作品表現了“異化”和“悖謬”的哲學命題。“異化”指“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馬克思語)。《變形記》則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人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生產力方式,作為異化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它們操縱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隸,也就是“非人”,“非人”與動物有何區別?變成“甲蟲”也就很自然了。把虛幻的離奇荒誕現象和現實的本質真實結合起來(用現實主義手法寫非現實主義的內容),這就構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説。

“悖謬”指“一個事物兩條邏輯線的相互矛盾與抵消”,如《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對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親情,可是變甲蟲後,他的親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為家掙錢,甚至成了“家醜”和“家庭負擔”,於是誰也不同情他、憐憫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獨中悄然死去,倒使家裏人如釋重負,開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説具有荒誕性的特色,表現在情節與人物行為上出現違反常情與理性的情況,但其中又包含真實性,即從社會現象來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如“突變甲蟲”事,既符合“突發事件”的社會現象可能性,又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生存競爭高壓下,人被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的社會現實的本質真實性。此外,在整體的荒誕情節中,又有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內容。如變甲蟲後的行動,符合甲蟲習性;而思想情感與人物相合。

3、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際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藝術上使用極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等言行心理。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課文節選了原小説的一半內容。

二、課文內容

1、內容結構

小説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

第1部分,寫格里高爾變甲蟲,驚慌而憂鬱;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卧室。

第2部分,寫格里高爾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3部分,寫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而死,家人開始過新生活。

2、情節線索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的線索:變甲蟲——成累贅——絕望死

家人的線索:驚慌同情——厭棄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個當時社會的小人物,父親破產,母親生病,妹妹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幹活,在公司受老闆的氣,指望還清父債後辭職。對父母,他是孝子;對妹妹,是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好職員。變甲蟲,他還為還父親債擔憂,眷戀家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而艱難地爬回卧室。這樣善良,厚道而又在責任感的人,最終被親人拋棄。格里高爾的悲劇是令人心酸的,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

4、主題

通過格里高爾“變形”前後的經歷以及家人親情的變化,批判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係異化的社會現實。

5、寫作特點

體現了“荒誕性”包含“真實性”的特點。具體分析見前“作品特色介紹”。

作文題:

以“偶然”為話題寫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隻蚊子

高三(8)鄒菁菁

先説説:“蚊兄”的光輝事蹟吧,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薰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準目標,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為什麼被叮了,我還是稱他“蚊兄”呢?因為我想到:有時自詡為天地之王的人類,竟還不如一隻蚊子。

可不是嘛!巴爾扎克就説了:“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可人類中這樣的傻子實在不少,人家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於是書店中常掀起一陣陣“科普潮”、“米蘭•昆德拉潮”、“老莊潮”,可買回家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靜下心來去品味書中真諦呢?於是在電視上我們就能看到一羣羣瘋狂的“追星族”,對明星們簡直是五體投地一般崇拜。於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圍觀者,他們有時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沒有人願意見義勇為。這些人確實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聲也就罷了,因為要改正並不難。只需做之前先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出於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貴之處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換成人類的詞彙,即:不在錯誤的氣氛中迷失。

“氣氛”實在是個可怕的詞。因為什麼事一旦成了氣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幾乎人人如此了。而萬一這氣氛不幸是錯誤的,那麼後果用“誤國誤民”形容不為過。在這種錯誤的氣氛中保持獨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澆油且樂此不疲的人是敗類。

屈原説:“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魯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筆去喚醒國人;拉斐爾畫出人類的美,讓人們從仰慕天神轉而仔細審視自身的美。 他們都是在錯誤的氣氛中站得住並且努力抗爭的真英雄。

日軍侵華時,有軍官以殺人取樂,還展開殺人競賽。他們失去人性,視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軍隊中竟沒有人以此為恥,更不用説制止暴行。在當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蠱惑,大放反華厥詞。像這般的人不會獨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憐。恐怕連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們。

在錯誤的氣氛中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我認為這是人最可貴的品質了。隨波逐流,代價一定是慘重的。

我們人應該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連一隻蚊子也不如?

[評語]:這篇作文寫得很機智。從挨蚊子叮一口想到這個“蚊兄”“獨醒”,進而聯想到世上之人無主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之現象,批駁此類人“連一隻蚊子也不如”。文筆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2

作為一名教師,擔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應該在成長的歷程中,為自己規劃未來,我相信“勤能補拙”,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勤奮的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如何儘快的走向成熟,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使自己在進行教育事業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來前進和發展,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巨大任務。特做分析計劃如下:

優勢分析:

1)熱衷教師職業,熱愛思品教學,有較強的責任感和進取心。

2)能靜下心,積極地閲讀一些教學的相關雜誌,關注最新的課改動態。

3)謙虛好學,能自覺接受新事物、新觀點。

4)通過13年課堂教學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能夠勝任國中各階段教學工作。

不足之處:

1)十幾年來,我的教學工作一直以來缺乏規劃,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專業的培訓,在理論學習和教科研方面發展得不夠,沒有很好地把實際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師的路上步子邁得還較慢。

3)在學科教學中,很大程度依賴於教材,缺乏自己對於文本的深入解讀,自己的教學缺乏創新和研究,對於教材開發的力度不夠,沒有很好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整理、積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強。

4)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方面,自己平日的課堂教學缺乏親和力,與學生的接觸太少,沒有深入走進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不瞭解學生的發展需要、成長需要,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師形象,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一年目標

為了更好地實現專業的成長,我將立足崗位,以學校大局和學生的發展為重,認真踏實工作。

二年目標

我計劃通過二年的時間,達到有對教育理想的執着追求,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有較高科研工作能力,專項特長突出,學生、家長滿意的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把自己教師的愛平等的給予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每一個學生思品素養的提高,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走進學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為學生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接近學生,超越教材的課堂教學,研究教材,立足於學生的角度研究教學,備出高質量的課,同時上出精彩的語文課。

(3)研究教學,對於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寫好自己的教學總結和反思,對於自己的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充分的研究,探尋適合自己教學風格,記錄自己和學生成長的足跡,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做一名研究型、發展型教師。

(4)勤於研究,勇於實踐,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多學別人之長,多讀書,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自己的思品教學既有工具性又閃耀人文的光輝。

(5)練好過硬的基本功,豐富自己的教育機智,同時注重自己的修養和教態。吸收他人修養中的元素,使自己的修養更加立體。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併為自己的職業理想持之以恆的努力。

三年目標

1、轉變教師角色,樹立服務不同種類學生意識

專業工作是為人類謀求福利的社會公益事業。教師這一職業必須以教育為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以為只有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和學習真正完整地還給學生。特別是針對新的招生況,我們如何面對。教學中我將通過不斷反思、盤點等一系列內省性活動來完善自己的角色行為,獲得創新和超越的活力。

2、實施行動研究,深刻領會課程理念

專業理論研究要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因此,我將立足於新課程課堂教學,力爭每年進行一項行動研究,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

3、明確專業研修方向,建設專業發展強勢領域

學會與同伴合作,向更多的前輩、專家、同行學習,使自己的專業視野更寬廣,進而來擴充自己的專業實踐內涵,形成自己的專業發展優勢領域。

4、加強理論學習,加快專業成長步伐

理論是實踐的嚮導,是專業發展的基礎。近三年,我計劃每年讀3-4本教育教學理論專著,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3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常識;

2.瞭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人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言,説説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像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鬥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説:“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説:“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脱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感受人物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1)項羽

明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沽名釣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明確: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

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

善聽人言,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明確:根據劉邦入關前後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説明範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瞭解。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後果是被劉邦利用。

(4)張良

明確: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着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明確: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

(6)曹無傷

明確: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7)項莊

明確: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8)樊噲

明確:忠誠,勇猛。

4.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明確:(1)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

5.“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説明了什麼?

明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範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於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得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範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6.課文中劉邦對張良、項羽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説話人怎樣的心理動態?體現了人物間怎樣的關係?

明確: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等等,還由於不同的關係和場合,另有不同的稱謂。通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説話人的心理狀態,看出人物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

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後。

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三次稱張良為“君”。“君”是對對方尊敬的稱呼,且常常用於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僕。很顯然,這裏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係,以求得張良獻計為目的。

宴後,經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餘悸,但還未脱離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願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願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為“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於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為了活命要緊。

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即便“王關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忍氣吞聲方為上策。

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

對張良,用尊稱,是為了問計,是為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

7.討論:你如何看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

(教師引導:人物性格、品質、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如

殺人如不能舉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到……去)

(2)舉

殺人如不能舉 (全、盡)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舉起)

舉大計亦死 (發動)

(3)謝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 (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 (兼道歉和告辭義)

使君謝羅敷 (告訴)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圖)

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態)

(5)為

使子嬰為相 (動詞:做)

為擊破沛公軍 (介詞:替、給)

約為婚姻 (動詞:成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認為)

客何為者? (動詞:幹、做)

人為刀俎 (動詞:是)

何辭為? (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

吾屬今為之虜矣 (介詞:表被動)

(6)以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介詞:把)

軍中無以為樂 (介詞:用來)

樊噲側其盾以撞 (連詞:而)

以待大王來 (動詞:來)

(7)因

因擊沛公於坐 (介詞: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副詞:於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採”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3.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 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籍吏民(造户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上前)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2)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3)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4)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詞用作名詞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後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貪於財貨

具告以事

長於臣

因擊沛公於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於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 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課後瞭解楚漢爭霸,從中汲取古人智慧。

附:板書設計

鴻門宴

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項羽 劉邦

范增 張良

項莊 樊噲

項伯 曹無傷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4

師:今天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本單元是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一共四篇課文,我打算只講前面兩篇短新聞,後面兩篇報告文學打算一帶而過。知道為什麼嗎?

生(齊):後面兩篇太長了。

師:不是太長了。(稍作停頓)是又臭又長。

(生笑,且面露驚詫)

師:我們只學經典。前面兩篇短新聞可謂新聞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賞。先看作者(點擊PPT):

羅森塔爾,美國《紐約時報》記者。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獲普利策新聞獎,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今天早讀你們讀過這篇新聞了,能否告訴我,你覺得,它憑什麼獲獎(點擊PPT)?

憑什麼獲獎?

在講《別了,“不列顛尼亞”》的時候,我們説過,新聞有三個主要特徵,還記得是哪三個?

生:真實性、時效性、可讀性。

師:非常好。我們首先看真實性。這篇新聞真實嗎?

生:真實。

師:這種真實,足夠具體嗎?足夠徹底嗎?對於奧斯維辛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真相,它有足夠具體和足夠徹底的呈現嗎?

生:沒有。

師:對,作者對那些殘酷的真相點到即止,甚至刻意迴避。顯然,真實性不是它的優勢。那麼,時效性呢?夠不夠及時?

生:不及時。隔了十多年了。之前已經有過許多報道。

師:對,關於奧斯維辛,所有該知道的,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在千百篇相關的新聞報道之後,就連作者自己都説“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所以,顯然,時效性也不是它的優勢。那麼,它到底憑什麼獲獎?

生:可讀性。

師:為什麼説它有可讀性?

生:語言。

師:不只是語言。一篇文章的可讀性不會僅僅體現在語言方面。除了語言之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和欣賞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1:角度。

生2:細節。

生3:結構。

生4:手法。

師:除了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所傳遞出來的……?

生(齊):思想和情感。

師:好,我將它合併為“情思”。(板書:語言、角度、細節、結構、手法、情思)那麼,現在就請大家從這些方面去發現和欣賞——這篇新聞為什麼有可讀性。

生1:我覺得開頭的景物描寫很好,眼前的景象跟歷史的記憶形成鮮明的對比,温馨的氛圍反襯了曾經的悲慘,感覺到一種淡淡的淒涼。

師:非常好,歷史與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板書:對比、反差),歷史本是沉重壓抑的黑白,現實卻是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還有孩子們在追逐遊戲。這曾是一個負載了深重罪惡的人間地獄,它怎麼可以轉眼變得如此陽光明媚?它應該是一個永遠讓人懺悔的地方,怎麼可以轉瞬就變得快樂温馨?這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感觸,情緒充沛的文字將讀者也帶入情境。用這樣明媚的景象來表達悲傷情緒的手法,在古詩詞中也經常運用,叫什麼?

生(齊):以樂景寫哀情。

師:非常好,繼續找(板書:以樂景寫哀情)。

生2:我覺得作者的語言很平和,他沒有具體地去寫那些慘不忍睹的畫面,卻花很多筆墨在寫參觀者,寫他們的反應。

師:很好!用平和而節制的文字,透過參觀者的表情和心情,來委婉含蓄地表現畫面的慘不忍睹,這樣的描寫叫什麼?

生(齊):側面描寫。

師:太棒了!這就是角度!換個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效果。繼續。(板書:側面描寫)

生3:我覺得13自然段中那個關於姑娘的描寫很好。

師:好,我們一起來朗讀這一處。

(生齊讀:“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為着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

師:這一處的描寫手法叫什麼?

生(齊):細節。

師:如果用電影拍攝的手法來説,可以叫什麼?

生:鏡頭。

師:對準人物的面部進行近距離的細緻刻畫的鏡頭,叫什麼鏡頭?

生:特寫鏡頭。

師:好!就是特寫鏡頭。(板書:特寫)這個特寫,有什麼樣的效果?

生:我覺得在一個壓抑的環境中,她的笑容很鮮明很美好。

師:就像是一個黑白的世界裏,突然跳脱出一抹彩色,很鮮亮,很富有生氣,是嗎?

生:是的。

師:她的笑容,她的夢想,她青春的生命,在地獄一樣的集中營裏,顯得格外炫目,這樣寫有什麼樣的效果?

生:讓人感覺到和平的寶貴、生命的珍貴。

師:很好,如果作者選擇一個面露恐懼的糟老頭子來做特寫,可能就沒有這個效果。這個人物被作者刻畫得越可愛(板書:可愛),她的死才會讓讀者覺得越……?

生(齊):可惜。

師:對(板書:可惜)。同時,對那些扼殺她生命的納粹,我們才會覺得越……?

生(齊):可恨。

師:非常好!(板書:可恨)這樣的描寫極富張力。繼續説,還有哪些寫法值得研究。

生:我覺得標題好。

師:為什麼?

生:他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就讓讀者感到很好奇,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反而很想讀下去,看他寫什麼。

師:是啊,作者自己都説“沒有什麼新聞”,那他還寫什麼啊!懸念!標題就設下了懸念,特別吸引讀者。(板書:懸念)

生:我注意到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師:你感覺到什麼?

生:我感覺到生與死的對比和反差。廢墟下面是死亡,上面是生命。特別震撼的感覺。

師:非常好!知道雛菊的花語是什麼嗎?(生搖頭)是天真,純潔,夢想,美,還有愛。都是世間最美麗的。今天廢墟上面的一切都是他們曾經的夢想,可是他們自己卻成為了這夢想下面的土壤。

生:我注意到兩個地方:一個是第5自然段最後一句説到的“400萬”,這樣驚人的數據;一個是第10自然段説到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

師:包括後面的交代“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是吧?

生(點頭):對。

師:這樣狹窄的盒子,要塞進去這麼多人。作者在用數據説話。數據是最有説服力的。這是“列數據”的手法。(板書:列數據)

生:參觀者對解説員説“夠了”,這裏我覺得很好。可見那裏的景象真的慘不忍睹。

師:對,不忍心再看下去了,而且,這樣的慘景太多了,看也看不完。同時,這句話也有對納粹的強烈憤怒:這樣的滅絕人性慘絕人寰,你們真是夠了!

生:我注意到這裏:“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師:你怎麼理解?

生:我覺得那裏的人們太絕望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

師:人類禱告是為了得到什麼?

生:拯救。

師:對。什麼是禱告呢?禱告就是人對上帝説話,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禱告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事情。(板書:人——上帝)曾經有一段簡單而深刻的對話:

有人問:“告訴我,在奧斯維辛,神曾經在哪裏?”於是有人反問説:“人曾經在哪裏?”

禱告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事,上帝造天地萬物時,只對人吹了一口氣,讓人成了有靈魂的生命,只有人類才有靈魂,上帝只跟人類對話,不跟野獸對話。奧斯維辛沒有人,只有滅絕人性的魔鬼和野獸。這裏沒有人,所以上帝也不在場。所以奧斯維辛毀了人,毀了詩,甚至毀了上帝。

我覺得你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沒有找出來。請看文章的結尾,有什麼特點?

生1:回到了現實。

生2:呼應了開頭!

師:對,回到了現實,呼應了開頭(板書:首尾呼應)。再次描繪那個陽光明媚、綠草如茵、孩童嬉戲的畫面,兩幅完全相同的畫面,首尾交疊,有什麼效果?

生:我覺得作者在呼籲。

師:呼籲什麼?

生:呼籲人們珍愛和平,珍愛生命。

師:真好。作者並未用戰爭的恐怖來迫使人們遠離戰爭,而是用和平的美好與珍貴來喚醒人們。這篇和風細雨甚至充滿詩的意境的新聞,它的可讀性,就是它獲獎的原因。

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籍猶太人作家、政治活動家埃利·威塞爾曾經説過:“‘大屠殺’現在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話題,容易引人注意,並很快獲得成功……”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格拉斯也曾説過:“爭鬥,尤其是血腥的爭鬥,總是故事的好材料。種族滅絕很早就隨着洪水和旱災、豐年和荒年的輪替而進入故事畫面。”許多作者喜歡選擇大屠殺、大災難作為寫作題材,他們喜歡宏大敍事,借用事件本身的震撼力來俘獲讀者。但這篇新聞的作者羅森塔爾,對於大屠殺卻處處點到即止,甚至刻意迴避,他拒絕用血腥的畫面來博取眼球,為自己的作品加分。他選擇了一種温和的方式,這是寫作的智慧,也是他對於自己寫作藝術的高度自信!

聖經説:“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就像我們寫文章,所有的字詞,都在那一本《現代漢語詞典》裏。但不同的人,用同樣那些字詞,寫出了不同的文章。人間的故事每天都在重複發生,愛,恨,生,死,但每一個講故事的人,都應當對舊事物重新發現。就像歌德所説:“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沒有不是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點擊PPT:

獨特性

決定存在的必要性

你的文章的獨特性,決定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你的文章跟前人的一模一樣,那麼,它可以消失了。它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就好像我昨天買了一件衣服,今天又發現了另一件色彩款式都跟它十分相似的衣服,你覺得我還會再買下來嗎?

生:不會。

師:對,因為它對我而言,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它跟我昨天那件衣服雷同了。但如果我家裏有一千件衣服,今天又發現一件色彩款式都非常漂亮獨特、讓我十分動心的衣服,我不缺衣服,你覺得,我會買下嗎?

(生笑,有説會的,也有説不會的。)

師:我會。這不是“女人的衣櫃裏永遠缺少一件衣服”的貪婪,而是因為求新是人性的本能。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它不夠“陌生化”,不夠有“獨特性”,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羅森塔爾在千百篇已有的關於奧斯維辛的宏大敍事的新聞之後,獨闢蹊徑地以陽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戲為切口導入,又以陽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戲收束。為什麼是孩子?(點擊PPT)

因為孩子,我們才更有責任守護這個世界的和平;因為孩子,我們才更有必要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昨天觀看的《美麗人生》,那位父親在地獄一般的集中營中,為孩子營造了一個童話世界,把死亡變成了一個遊戲,他守護了孩子的心靈,不讓它沾染一點恐懼。這樣的愛、勇氣和智慧,是這位父親賜予整個世界的恩典。

大家有機會再去看看《辛德勒名單》,這是一部黑白的影片,只有最後一個鏡頭是全屏彩色:倖存的猶太人重獲自由,走出一片新天地。另有一個片段是局部彩色:一個紅衣小女孩在死神陣營裏兀自穿行,喚醒了辛德勒麻木沉睡的人性。

(播放短片:《辛德勒名單》電影紅衣女孩片段)

邊播放邊解説:紅衣女孩穿行在死亡陣營中,身邊不時有人被擊斃。辛德勒的目光緊緊追隨,十分牽掛她的安危。在童聲合唱的音樂背景中,排列成隊的人被德軍軍官逐個擊斃,紅衣女孩在槍林彈雨和德軍的鐵蹄聲中躲入牀底……

辛德勒是一個發戰爭財的納粹商人,他本來一直花天酒地,對猶太人的命運無動於衷,直到有一天,這個穿紅裙子的小女孩牽動了他麻木冷酷的心,讓他內心深處的人性開始復甦。然而有一天辛德勒在手推運屍車上看到了小女孩冰冷的屍體,屍體被埋下又被刨起,最終被扔進了焚屍爐(點擊PPT)。

辛德勒深深地震驚了。他開始認識到納粹的瘋狂與戰爭的罪惡。他開始羅列一份名單,代價就是用全部的財產去賄賂德國的軍官並供養這些名單上的“工人”。

我想請問同學們,為什麼周圍是令人窒息的黑白世界,只有紅衣女孩是彩色?有人説這簡直是神來之筆,你覺得導演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生:為了表現小女孩可愛的生命強烈觸動了辛德勒的心靈。

師:很好。黑白世界中唯一的紅色,象徵生命的鮮明的顏色,那麼飽滿,又那麼脆弱。還有,紅色是血的顏色,而血,在西方宗教中意味着救贖。耶穌就是用自己的血來救贖人類的。辛德勒在拯救猶太人的同時,自己的靈魂也得到了救贖。那個紅衣女孩,就是他靈魂的救贖。

所以,孩子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孩子讓這個世界永遠充滿了希望,就因為如此,希特勒才會在猶太婦女身上做不育試驗,希望通過讓猶太婦女不育而讓整個猶太民族徹底滅絕。

然而羅森塔爾反覆用明媚的畫面來感召每一個人:為了孩子,我們有責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來看看普利策新聞獎評審組寫給他的頒獎詞,看看我們剛才對作者文字的觀察與欣賞,是否跟那些評委一致呢? (點擊PPT)

奧斯威辛作為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殺人工廠”而為人們熟悉,各國記者紛紛報道它的殘酷、血腥。羅森塔爾本着記者的良知獨闢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的框框,着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對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名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看來,我們比他們觀察得更細緻,歸納得更細緻。

這裏所説的“客觀報道”,就是新聞一直強調的“零度寫作”,作者要冷靜地敍述,理性地旁觀,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情感和想法。前幾天給你們看過了柴靜的《人物》專訪,柴靜的新聞節目就常常被人們批評“太感性”,呵呵。

然而,羅森塔爾毅然決然地讓自己深沉的情感在文字間肆意流淌。他打破了框架,卻收穫了成功。在所有關於奧斯維辛的新聞中,他獨樹一幟。正因為是這樣慘痛的題材,如果作者居然還能保持絕對冷靜和完全理性,那恰恰就是人性的缺失。造成奧斯維辛悲劇的原因正是人性的缺失。羅森塔爾的這篇新聞,就是在用人性呼喚人性,用温暖感染温暖。

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阿多諾曾説:“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因為奧斯維辛讓詩歌失去了得以存在的人性基礎,它宣告了藝術與美對於現實世界的徹底失敗。所以,那些奧斯維辛的倖存者,最終也走不出奧斯維辛的死亡陰影:

1951年,沒有死於毒氣室的波蘭詩人布洛夫斯基開煤氣自殺;

1970年,用詩化的語言成功再現了集中營中猶太人悲慘命運的奧地利詩人保羅•策蘭從塞納河米拉波橋上跳下;

1987年,極有可能獲得這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的作家萊維跳樓自殺……

萊維這樣説(點擊PPT):

幾乎每一個有良心的倖存者都會覺得自己活下來是一種罪惡,有些人為了自己能夠多活一兩天,只能做納粹的勞動工具,親手推送自己的同胞進入焚屍爐。萊維曾回憶説自己偶然找到了一點水,他卻只告訴了身邊一個最親密的朋友,將其他囚犯自動忽略。這種罪惡感牢牢纏繞着包括萊維在內的許多幸存者,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存活是踩在了無數死去的人肩膀上。他們不堪記憶和良心的負重,不得不自殺而終。他們覺得自己好像只是代替那些死去的人而活下來,為了講述歷史的真相,為死難者作證,一旦完成使命,他們就覺得應該追隨死難者,回到他們自以為早就該去的地方。對他們來説,活下來講述故事是一種神聖使命,也是一種痛苦折磨,每一次的講述都像重新揭開傷口,血肉模糊,永難痊癒。

如同《俄狄浦斯王》中所説的一樣:“我不願意忍受兩次苦:經受了艱苦,又來敍述一次。”

然而格拉斯説:

“但我們仍然在寫作。我們靠心中的承擔來寫作……無人有保持沉默的慾望和能力。引導迷路的德國走上正道,引導它從田園詩中,從迷茫的情感和思想中走出來,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在奧斯維辛之後寫作——無論寫詩還是寫散文,唯一可以進行的方式,是為了紀念,為了防止歷史重演,為了終結這一段歷史。”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5

教學目標 :

1、篩選信息,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2、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3、陶冶學生性情,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研習習文本為主,並設置問題加以點撥、引導。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上課前三分鐘聽樂曲,並説出音樂名和作曲者?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

簡介貝多芬(可讓學生自己解説,師明確):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上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同命運勇敢抗爭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課推進:

(一) 關於作者: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國中。1969年去陝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加入中國作協。代表作有小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虛筆記》、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等。其中《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

(二) 整體感知,梳理文脈:

第一部分,寫地壇,着重寫地壇給我的啟迪。

第1至4自然節,寫我與地壇的緣分;第5至7節,寫我在地壇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使“我”懂得怎樣生活。

第1節為過渡段。第2至3節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4至第9節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我”創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回憶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第10節結束回憶。

小結:從內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我與地壇的故事);後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在地壇環境中我與母親的故事)。

(三) 重點鑑賞,第一部分:

1、品讀文章,初步感悟

播放背景音樂《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學生自己品讀第一部分。

2、提出問題,交流探究

(此環節建議:提出的七個問題,可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全部給出,並可分組討論,集中探究。)

①我是在什麼情況下來到地壇的? (你在與之相類似的情況你會到哪裏,為什麼要去那裏?)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

②“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麼時候?為什麼説這時候才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太陽……”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藤……”的時候,也就是説地壇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誇”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於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着什麼?(可提示學生逆向思考)

③“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麼?

明確:生命的暗示

④“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荒蕪並不衰敗。“蜂兒、蟬蜕、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課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着,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湧動的。

⑤課文中象這樣藴涵着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麼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六個譬如。

⑥在園子中有了這麼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終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1、為什麼生與死?2、怎樣活。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不是由他一個人完成,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他的母親。

⑦如何理解地壇和作者之間的關係?(最後總結)

明確:地壇已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可展開説明)

3、課上誦讀課文景物描寫部分並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二,重點點拔)

明確: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請看這一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這不是寫出一種永恆嗎?(例析)

三、課堂小結: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覆吟讀的優美散文,作家史鐵生以極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所思。今天我們所共同探討的這一部分,講述所圍繞的核心就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那座古老的荒蕪而不衰敗的地壇最終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

四、課下作業:

1、閲讀《我與地壇》(讀本)全文。

2、寫作實踐:仿照第一部分寫地壇的相關內容,描寫一處與你的心靈家園息息相關的一處地方。(字數不少於300字)

第二課時

一、新課推進:

(一)研讀第二部分,體驗母愛。

精讀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親的愛的特點? (分組探討,結合自身體驗)

明確: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有誰能象史鐵生那樣用心體味母愛呢?更多的時候,母愛都是從我們身邊默默地流走,熟視無睹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們沒有發現她,她當然毫無怨言,可是,對於我們來説,沒有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麼大的不幸呀!

(二)提練概括母親的形象,

明確:2、3、8段。善解人意、疼愛、理解、體諒、寬容、痛苦、擔憂、驚恐、默默承受、堅忍……(可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詞語用自己的話概括母親形象)

(三)提出問題,交流探究(以下提供瞭解讀第二部分12個問題,教師可加以選擇應用)

1、在第一段中,作者説“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你能具體説一

下嗎?你曾無意中甚至説因為自己的所謂個性,所謂逆反心理故意竟給母親出過難題嗎?“難題”是哪些?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擔心……她只是不知道……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後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2、母親是怎樣面對這樣的“難題”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這苦難只好我來承擔”。

3、從母親對待“難題”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母

親?

明確:一位疼愛兒子,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這樣的一位母親給作者留下了什麼?用課文原文回答。

明確:“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5、再回頭看看前面的那個“遺留”的問題,誰能給出他的答案?

明確: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作者生存的啟示:要堅強的承受苦難,要堅忍的活下去。這正是回答作者“怎麼活?”的疑問的答案。

6、文章是如何來寫母親的形象的?為什麼這樣寫?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並不是直接表現,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愛展開。反覆寫表明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文章更加動人。也更自然。

7、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明確: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着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8、作者與作家朋友談到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時,認為朋友的想法過於簡單天真了,聯繫作者發表第一篇小説後的想法,體會作者的情感。

明確:通過對比突出母愛的偉大,突出了母親苦難的命運,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第五段,這些蒼涼的文字來自心靈深處,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這樣凝重蒼涼的文字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動的熱流。

9、作者讀懂了母愛,理解了母親的痛苦,也理解了母親的命運,體會到了強烈的愛與痛交織的情感,母親的命運給了作者什麼啟發?

明確: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10、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思考,在最後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

明確: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11、在這些“想到”的內容中,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最後一句:“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我們怎麼來理解這些“腳印”“車轍”“我”“地壇”以及“母親”的關係?

明確: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就如同是地壇給予作者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作者的心裏,母親已經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忍果毅的生命融為了一體。

12、第二部分寫母親是為什麼?

明確:非常概括地説,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開始,史鐵生是不理解母親的,逐漸地,隨着思考的深入,隨着精神追尋的深入。精神閲歷的廣泛,隨着年齡的增加,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彷彿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忍受着命運的重壓。也就是説,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二、課堂小結:

第二部分寫母親。他愛地壇,更愛自己的母親,尤其體會到母親的痛苦與無盡的關愛以後。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自己,可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無私的母愛包容着餓兒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兒子走出陰影。但是她終於沒等到。兒子成功之日,多麼渴望和母親一起分享。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於是,他又搖着輪椅來到這古園,他反覆地想,為什麼母親不再等兩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覆想着同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就像他當初反覆思考生命與死亡一樣。這時候,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他心中“滲透得深徹”,而母親那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鮮明而深刻”,從而使他對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生活、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

三、課下拓展: (可任選一個或兩個拓展,作為課下作業)

(一) 閲讀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合歡樹》,進一步解讀母親。

(二) 在讀完這篇文章後,同學們對“苦難”及“人生”又有什麼新的感悟呢?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而活?怎樣的活?

(三) 回家時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用心靈解讀父母的愛。模仿史鐵生的語言與風格,注重展示內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議論,把父愛或母愛用心靈記下來。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6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以“校教學工作處工作計劃”為行動指南,以“小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例為平台,立足教學,聚焦課堂,抓實常規,積極創新,切實有效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全面提升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力求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二、工作目標及主要措施

1、學好理論,更新觀念,提高素質。要求教師積極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各種業務培訓活動,並在工作之餘相互推薦自己喜歡的理論書籍和專家論著共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來適應日新月異的教學形勢。“組興我榮,爭創一流”是我們的共同心願。指導本組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每人認真通讀一本理論專著,要圍繞“新課程標準”中的“減負”、“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熱點問題,結合語教學實踐,通過專題學習和討論,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2、鼓勵教師每人訂閲報刊,平時通讀教學研究刊物,及時瞭解語教學動態和教改趨向,開拓視野,拓寬改革思路。

3、鼓勵本組教師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和課題研究,自覺學習理論,深入研究探索,認真總結經驗,積極撰寫論文。

三、狠抓常規,改革教學,提高效率。

抓教學常規的落實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儘量照顧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要。為此,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完善教育教學五認真,進一步提升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檢查,期末有評價。

四、開展以課例為載體的公開教學,認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動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台,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根據校本研修計劃我們本學期推出3個形式不一的公開課例,並以此為平台開展研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