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4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精選14篇)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2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台》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3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説:“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話説,“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閲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閲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4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教育傳遞人類知識的功能必然更多的為信息系統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進而落在了培養創新能力上。而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形成了堅實的理論體系,然後應用於廣闊的科技空間。雖然化學屬於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點: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説“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於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中學教育體系中佔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學認為化學知識較難掌握,成績提高慢。與其他科目相比較,化學確實有着較為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學習的難點。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清楚地強調這些特點,同時這些特點,使他們對化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學習化學“難在哪裏”;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這些特點,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化學”,這對他們學習信心地樹立,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下面關於化學教學反思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俗話説:“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麼,質地是什麼,有什麼缺陷等,然後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同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在教學前,我們也要對他們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後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就像一位軍事家戰前觀察作戰地形一樣,我們瞭解學生的過去和現狀,才能知道把學生培養將來的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可以通過分卷調查法、觀察法、實驗對比法等,瞭解反思學生,使一切都瞭然於胸,才能找到適當的解決途徑。

如:學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種心理障礙叫“習得無助”,是指人在長期的持續緊張或失敗後,對自我喪失了信心,即便是解決困難的方法就在面前,或問題非常簡單,也不能通過自己來解決問題,事實上已經有些麻木和機械了,在化學教學中,特別是高一化學,由於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國中化學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學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後,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化學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這樣,化學中再簡單的題目,他們也感到特別的難,難怪有的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作為教師而言,這是我們課前反思的重點,我們的教學內容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僅憑熟悉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師領悟不同,當然最後的結果也不同。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三、對教學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教學模式,每種教學模式都有理論依據,都有專家論證,可以説各有千秋,每一種教學模式的成功運用,都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反過來,無論選用何種模式,都是縛住了自己的手腳,教學內容的不同,學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模式解決,人常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有深刻的含義,它告訴我們不要被傳統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縛,在抓住核心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同樣可以幫助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就象木偶劇的演員那樣,手中的成就這樣幾根,但通過他們可以做出成千上萬種的造型。在例題講解的過程中,我可以毫無準備地與學生同步思維,共同審題,共同試探解題,共同得出正確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師有準備,學生無準備,而教師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都比學生強的基礎上,怎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總之,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無固定的模式,我們可以有多種的嘗試,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們應追求教學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學的多樣性、穩定性、靈活性與獨特性有機的結合和統一。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5

一、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

為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在開課之前教師應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確定選擇的實驗、每個實驗要用到的相關儀器、實驗材料、藥品,哪些需要提前購買或準備、需要多少課時、在學校還是在家庭中完成、具體的方法步驟、學生之間何時交流、怎麼評價實驗效果等。為確保計劃的可行性,這些難度較高的實驗,教師最好提前進行預實驗把握時間。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個課題中,課題背景闡明瞭生物技術與生產生活的聯繫,基礎知識介紹了基本方法與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學生從哪個方面入手來解決問題,實驗設計提供了試驗流程示意圖和參考資料,操作提示則從操作層面給出了指導性建議。由於這部分內容為新加內容,教師在進行每個課題的研究時,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甚至進行預實驗。然後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資料,明確知識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後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探究,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掌握生物技術,形成實踐能力。

三、觀看視頻、錄像,用“講授—演示”法進行教學

“講授—演示”給了我們很好的策略,教師可以播放視頻、錄像、動畫,甚至可以親自在課堂上做實驗演示給同學們看。這樣學生也有收穫,配合講授,學生就能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實驗活動小組

本模塊對學生的要求是在自學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設計並完成實驗,然後蒐集和整理資料,寫出報告,進行口頭交流,相互討論。為落實好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三維目標,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組進行分組。這樣既在活動中實現智慧共享,提供創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時相互激勵,還能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五、適當利用學生社區、家庭中的課程資源

從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目標出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利用社區和家庭的課程資源。比如到製作果醬的車間去參觀,豆瓣醬的製作也可以在家裏完成。有些疑難問題可以在網絡中查找答案,可以尋求有經驗的人的幫助。在具體的活動中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加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

六、設計好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不僅能瞭解課題活動效果,還能發現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心理上的變化。在這種難度較大、歷時較長、自由度較高的教學活動中,最後的實驗評價能起到激發學生成功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勇於克服困難的效果。可以利用檢核表評價操作行為、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用這些輔助手段保證本模塊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保證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6

剛開始給學生上音樂課,不僅把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等介紹一遍,還特別對作品的一些“要害之處”——曲式結構、反覆記號等進行詳之又詳的講解,有時還極其負責的列出了幾道題目考核大家,可學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頭接耳説閒話,認真聽講者寥寥無幾,四分之三的學生昏昏欲睡……

我們在大學時期的音樂課都是這樣上的:老師在把和作品相關的知識介紹完之後,會對一些“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像在顯微鏡下看細胞的結構那樣細緻入微,分析透徹。這種講解法確實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在我們腦海中已形成定式,音樂課理應這樣上,但看着學生對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如此不感興趣,不由不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能如此簡單地套用嗎?第一,培養方向不同:音樂院校是培養專門音樂人才的,高中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的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修養。第二,基礎不同:音樂院校的學生都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高中生們幾乎沒接觸過專業音樂知識。認清這些就不難發現,把高中音樂課上成音樂院校純粹的作品分析課,顯然是教學上的一種誤區,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罪魁禍首!難以想象,當學生們面對着一堆從來沒見過音樂專業符號、術語的時候該是多麼的痛苦!又怎麼會有興趣聽課呢?長此以往,高中音樂課恐怕要失去其價值了吧?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那麼,高中的音樂課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呢?筆者認為:高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知識面(包括文學、歷史、地理等),對於事物也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在教學時,如果還照搬照抄原來的老方法,把音樂課上成枯燥的“解剖課”,是絕對行不通的,應在音樂的內容和含意上作更寬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樂文化的高度上欣賞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樂更貼近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可能更容易被廣大的學生接受,也較容易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對作品的感受體驗、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顯微鏡”式。

要想採用“人文式”教學,“學科綜合”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説,只有把幾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才能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文式”。兩者的關係猶如繁花與綠葉,是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具體做法;

一、 音樂與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風格各異的音樂,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聯繫。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歷史知識貫穿到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既複習了歷史知識,又掌握了音樂知識。如講到“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一課中《祝酒歌》時,我講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文革”結束時,中國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無以言表,於是曉光、施光南這兩個不會喝酒的人一夜之間用激情創作了至今還膾炙人口的《祝酒歌》,利用這段學生已學過的歷史,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麼是音樂的時代風格。再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讓學生自己討論並分析一下我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然後再聽《黃河怨》《河邊對口唱》等作品,學生內心所受到觸動、所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絕對不是普通説教能比擬的。

欣賞“中國民歌”時,結合各地的地理特點講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點,比如:南方地區氣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到處都是楊柳垂岸,小橋流水,連人都長的小巧玲瓏,使得音樂風格也委婉秀麗;北方地區石山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土地,氣候寒冷,人長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調也高亢、嘹亮,質樸。學生聽了之後,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遊時的見聞,都認可兩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二、 音樂與文學的綜合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 如我在上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鬥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中國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大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複習了那首著名詩篇。再如欣賞“音樂與詩歌”中《陽關三疊》時,我讓學生在瞭解了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後,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這種做法很新鮮,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也就很高,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薰,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後 ,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三、 音樂與美術的綜合

音樂與美術也是姊妹藝術。人們常常把音樂稱作“流動的畫面”,把美術稱為“凝固的音樂”在音樂課中,加入一些美術作品,對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欣賞《伏爾加船伕曲》時,我把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這幅世界著名的油畫。學生通過聽音樂、看油畫,更深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

“人文式”教學使我們的課更生動,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使音樂課真正達到了“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目標,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音樂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中音樂課的“人文式”教學必將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7

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有着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性。從學科本身來講,課堂上出現各種意外事件的頻率比較高,再加上高中生處於強烈追求個性,突顯自我的特殊時期,所以能否較為妥善地處理好課堂突發事件就顯的尤為重要。俗話説的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只有“沉着”,才能“應戰”,才能將被動局面扭轉。下面我談談在英語教學中一次處理突發事件的案例。

每當期末到來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有所減退。特別是在教師講解練習題時,學生有時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學期期末複習階段,我在班級正講解翻譯練習題。當我叫一名學生回答翻譯題時,他居然站起身,想都沒有想就大聲地説:“我認為這道題正確答案是D.”這引來了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然後,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到我這裏來,那個答錯問題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我想他們都在想老師怎麼處理此事。於是,我等大家全都安靜下來後,不緊不慢地説:“雖然你剛才是所答非所問,但是老師還是能感受到你對我和英語這門功課還有一分熱情,我希望你能再多投入一點熱情給英語。同時,受到感動的我也願意給你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請坐。”然後,我又繼續講解練習。在這節課剩下的半小時裏,我欣喜地看到不僅剛才那位上課溜號的同學格外認真地聽我講課,其他同學的注意力也變得高度集中。

從那次事情後,我在上課時就格外注意起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的同學來,不斷給他們鼓勵,信心和希望,結果發現他們在上課時的表現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我上課也更有效率了。卡爾·羅傑斯有句名言:一旦真誠、對個人的尊重、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等態度出現了,振奮人心的事情就發生了。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們的幼稚和天真;用充滿愛的眼睛欣賞學生„„即使是成績最差,行為最隨便的孩子,他們也有自尊,也要我們所説的“面子”。很多課堂上的突發事情其實並不需要教師和學生對立起來,如果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心和肯定,那麼我想教與學就將不再是心血來潮和靈感突發的過程了。

我上面提到的例子,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我們做教師的幾乎每個人都能夠遇到,但要真能夠做到恰如其分,得心應手,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我本人來講,在平時很多的教學過程中就犯過不少錯誤。解決一系列的問題除了自身的素質之外,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自身的努力,加上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加上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深厚的愛,我想我會把這種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提升為一門教育藝術的。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8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説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説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説:“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9

課本是學生學習、閲讀的根本,是大學聯考題目答案的依據。“學生的智力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學生的課本閲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對學生的大學聯考有利,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終身發展也很有利。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閲讀政治課本的能力,學會閲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象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説:“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大學聯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3、抓住近義詞——培養信息轉換能力。

信息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閲讀後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着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4、注意對應詞——學得靈活。

“主要”對應“次要”、“現象”對應“本質”、“物質”對應“意識”、“主觀”對應“客觀”、“正確”對應“錯誤”……我們首先就應該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對應詞,在課本上做好批註。這樣,就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的目的。

5、重讀關鍵詞——抓住知識重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徵的一些詞語。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誌、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一,等等,就屬於“關鍵詞”。

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我們可以採用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劃上點、線、圈、勾等着重號,或用彩色把關鍵詞加以突出。

6、尋找反義詞——正確理解知識點。

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學會從對立面去觀察事物,能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專家在編寫教材時,為了對概念、觀點、原理等進行準確的表達,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確的詞語。我們在閲讀時,應該使用反義詞的方法,準確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觀點和原理,進而培養辯證思維。

7、重視“引言”——注意前後兩課之間的聯繫。

現行政治課教材,每一課都有一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一個課之間的有機聯繫。重視引言,能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繫,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8、板書標題——使學習“綱舉目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單元)有課(單元)的標題,節有節的標題,框有框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複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敍述的條理性。

9、區別字體——吃透知識點。

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三種字體: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説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閲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體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繫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從而把知識點吃透。

10、層層追問——發散思維。

一般地,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們閲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後句、前後段、前後節、前後課的內容聯繫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段意、框標題、節標題、課標題或其他),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類問題。這樣,一句話就就誕生幾句話,一段就擴展成幾段。這樣,前後知識的聯繫也就越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

11、邏輯推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係。

在新課的學習時,應儘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在舊課的複習時,應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這不僅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識網絡,便於對知識的記憶。

12、帶問閲讀——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帶着問題去閲讀課文,從而使閲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閲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0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通過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體現出來,而教學理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新課程改革中,在丘廣輝主持人的領導下,教研組秉承“立足教研,服務教研”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為一線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提供了示範、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時也讓我們青年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改革高中教學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對高中政治教學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為,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 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脱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説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 我認為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20xx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説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 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説明實際問題的能力 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 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 而真正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為主體 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 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繫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繫,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質疑導思激活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 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通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1

雖然新課程已經實施有多個年頭了,但是好多教師仍是一頭霧水,而且經常能夠聽到老教師這樣説:"真是不知道怎麼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實,並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還沒有徹底地去改變自己頭腦中的老觀念,以至覺得無從下手。下面談談自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兩點體會。

一、從課堂活動入手,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活動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學生學習過程中,要使教學的內容更易於學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過他們自己參與教學過程獲得。而課堂活動則是最好的實施辦法。高中新課程計劃在實施中強調着眼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諸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強調加強對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組織,大量增加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等課堂學習活動,並把綜合實踐活動列為必修課,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從課堂活動入手,加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知識,提高認識事物能力,發揮創造才能的舞台。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課堂活動過程中,由於學生素質、紀律觀念、教學條件等原因,活動操作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課堂混亂,冷場,答非所問,時間不夠用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中精心準備、合理組織,研究教材,研究學情,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從改善師生關係如手,創造寬鬆的教學氣氛

在傳統觀念下,教師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只要求學生尊重老師,所謂師道尊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割裂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缺乏必要的溝通。而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係緊張,有些逆反心理強的學生甚至暗中和老師對抗,嚴重影響教學工作。新課程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即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實施者、探索者。

教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教師教給學生東西。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體驗都是教學的結果。因此,教師要轉變以往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知識學習與智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倡導教學民主,建立雙向互動的師生關係。這是發揮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為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自覺、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使教師的教在對學生的學的誘發、組織、輔導、調節、反饋等方面而發揮作用,而不只見傳授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樣,使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形成促進學生髮展的合力 。 在教學過程中,要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為樂學。便接受為探究,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相統一。還要注重知識的昇華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

總而言之,課程改革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説,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全新的教學方法,適應高中新課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為新課程的行家裏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學生其他素養的發展必須通過理解和運用語言來實現,我們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堅守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地。讓我們一起共勉。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2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音樂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近幾年大學聯考基本能力學科的開設, 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音樂教師也應該學會反思、善於反思。那麼,音樂教學反思該從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一、 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音樂課的備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可以先給自己設計 這樣的幾個問題以供反思。例如:“學生對本課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樣設計學習民歌的教學方式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唱民歌的教學環節中會出現哪幾種問題,如何對症處理”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會覺得有的放矢,備課也不會流於形式。因為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有興致,或者無動於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積累經驗教訓,並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症下藥。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於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

三、 在課後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許多種,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交流進行集體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鑑意義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案例反思。所謂案例反思,就是通過具體的典型的教學個案,來研究和揭示其內在規律的一種寫作方式。雖然案例有其個別性、特殊性,但是也從中體現出了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等等。教師將這些典型案例通過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可以提供給同行借鑑。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觀摩分析他人的範例來進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築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還是旁觀者清。所以,教師應該多觀摩分析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樣內容的課,會有什麼不同,什麼相同,我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等等。音樂教師往往由於自身條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長,比如器樂,比如聲樂,要善於利用自己的特長,別人的特長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鑑,看看別人是如何來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無論是主課也好,副課也罷,教學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為更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3

伴隨新一輪課改的進行,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新課程理念全面推行。作為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着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絃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由於我校地處城郊結合處,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生雖然比較積極,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我選擇最為適合學生的教法,弱化知識點的強硬輸灌,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項能力,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閲相關學科書籍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脱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並茂、圖文並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絡型課件製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於課後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説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蒐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並未考慮到,是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後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後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後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可見通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鋭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後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並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同時,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己教的輕鬆愉快、學生學的輕鬆愉快的好教師。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隨筆 篇14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並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宂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複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但複習效果並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於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沒有在頭腦裏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係。為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並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範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國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認真鑽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係,能運用自如。對於每一部分的知識點,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侷限於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濕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複習國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係。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複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取以板圖為主,以教具——經緯儀為輔的教學方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並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儘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徵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繫及其發展變化過程。複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類型的圖,並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後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並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大學聯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並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裏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後除了加強做大學聯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並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大學聯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閲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並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並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複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於難於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紮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

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