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13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

連環教學法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13篇)

20xx年代,為了喚醒民眾,改良社會,挽救國家,陶行知以極大的熱情奔走於祖國的大江南北,宣傳、組織、提倡、推動了這個平民教育運動。當時推廣貧民教育,最初的困難就是沒有教材。陶行知自編了《平民千字課》。平民千字課編成後,陶行知拿它到北京、南京的平民學校中試用,結果很滿意。陶行知還把《平民千字課》拿到家裏試用。當時家裏辦了一個‚笑山讀書處‛。他家共7口人:母親、妻子、妹妹和桃紅、小桃、三桃3個兒子,母親已57歲,妻子和妹妹初通文字,桃紅8歲上學,小桃和三桃分別為5歲、4歲,沒到入學年齡。桃紅很喜歡這本書,裏面有許多有趣的課文。桃紅每天都要把這本書拿來讀一會兒。有一天,在一邊玩的弟弟小桃也被哥哥讀的書吸引過來。他坐在哥哥身邊,跟哥哥讀書。哥哥讀一課,弟弟也跟着讀一課,哥哥讀完了一冊,弟弟也讀完了一冊。

母親操勞了大半生,沒有機會讀書,行知也送給母親一本《平民千字課》母親笑着對兒子説:‚我又不識字,你送我書做什麼?行知説:‚教母親讀書啊!‛母親説:‚我都57歲了,還能讀書?‛老太太經過兒子的勸導,很快也捧起了《平民千字課》。行知又動員妹妹文美教母親識字,桃紅和小桃也不示弱,他們也成了祖母的小先生。有一天隨美國科學家推士來華進行教育考察的推士夫人到陶行知家做客,見到小桃教祖母讀《平民千字課》的情景,非常驚奇,她立即抓拍了一張祖孫同讀書的照片。

陶母讀了16天《平民千字課》的時候,陶行知正在張家口推廣平民教育。他便用16課中所學過的字給母親寫了一封信,母親居然能完全看懂。陶行知聽説後高興得不得了,他即興賦詩《慈母讀書圖》。更使他高興的是:從哥哥教弟弟、女兒教母親、孫子教祖母讀書這件

事上,發現了自己尋找了很久的開展平民教育的有效方法——連環教學法。

陶行知的連還教學法,使陶行知如獲至寶。他的朋友成了他推廣的對象。他這種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宣傳、推廣平民教育。他在給他妹妹陶文美的信中寫道:‚最近,我足跡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所到的地方。店裏、家裏、學校、旅館裏、私塾裏、甚至於和尚廟裏,我都去勸平民教育,並且很有靈驗,很有樂趣。我過幾天還要到軍隊裏、工廠裏、清潔堂裏、監獄裏、去推廣平民教育。‛連車伕、傭人、廚師也不例外。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2

陶行知以詩教子

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常勸孩子在少年時代要勤奮學習,莫誤好時光,曾作詩贈給孩子: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

蹉跎悔歧路,為一大事來,

做一大事去,多少白髮翁,

寄語少年人,莫將少年誤。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3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來説,好像又上了一堂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鼓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裏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説,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學生的思維方法與成人差別較打,要做好一個教師,就應該多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樣才能讓你的教學與教育更容易得學生接受。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記得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説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陳永東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沒有一個學生掉隊。這樣的老師,正是和同學們融入

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教學研討,陳老師與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如何才能和學生打成一遍:多與學生聊天談心,不要一看到學生就説學習説紀律,多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聊起,多點溝通,當學生認同你了,那麼你對他再進行教育時,就更容易接受,而不會與你搞對抗。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看完這些文章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説,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4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

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5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説:“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中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髮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在教學上,把愛生放在了首位。不僅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禁絕粗話俗話,推行愛心用語,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温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隻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是摧殘人才。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是強化了“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

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同時,讓學生在文明宣傳、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我認為教師學習並實踐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新的教學思想,才能提高教學能力。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四、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的操作要求。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學生的心理髮展是與肢體的活動連在一起的,它猶如活潑稚嫩的觸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愛、保護,並給以廣闊的空間和自由。但傳統教育往往以“塑造靈魂”“培養人才”的急切情緒,加以不適當的干預,或限制時空自由,或束縛手腳行為,或惡語直傷心靈,使其壓抑、萎縮、扭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和舊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可以説是他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説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把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穫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麼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説:“從定義上説,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説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6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過去那種在學校裏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簇繽紛。

1、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為了教好每位學生,讓每位家長放心,我認真完成家長拜託的任何事。有時家長出門在外,託我多多關心他們的孩子,我就會在工作之餘找那些孩子聊天,為他們分憂解愁,有時還輔導他們的學習,並定期與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長聯繫。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為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為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2、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温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温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通過大家的努力,王芳、鄒曉靜合格地畢業了。伸展在學生們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許不是那麼平坦,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3、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

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裏,我想説的是,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真情的付出使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就是王芳和鄒曉靜這兩位學生,在我請產假期間,攜手來看望我,拿着家長給她們準備的雞蛋,帶上自己收集廢品後換錢買來的水果,她們的心是透明的,她們的真誠至今令我深深感動。當我不經意間向學生噓寒問暖時,我已贏得了學生的心,學生的愛。在我生病住院時,學生們來看望我,他們告訴我,我不在時,他們也能得紅旗。有的學生精心製作賀卡,寫上幾句祝福的話語“老師,祝您早日康復!” “老師,收到我的祝福了嗎?”雖是寥寥數語,卻足以表達他們對老師的愛,那一刻,誰見了都會羨慕地説一聲:“當老師真好!”是的,當老師真好!在我看來,無論是那些憨厚的小助手,還是那個在我喉嚨沙啞時提醒我輕聲教課的有心人;無論是那個花了好常時間編制中國結又將它偷偷塞進我手心的膽怯女孩,還是那幾個在我參加排球比賽前不斷撿球給我練習、又不斷朝我喊加油的調皮蛋,他們的行為都是愛的表現,這份特殊的愛值得我珍藏一生一世。誰説做老師的只有清貧陪伴,我説,我們教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7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 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育才學校公約草案》規定指導員(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 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民辦教育更應如此。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8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實踐家、詩人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為平民教育事業做出着貢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他將名字“知行”改為“行知”,這表明了他認為“行”是檢驗“知”的標準,和毛澤東提倡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出一轍。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意義就是“知行統一”和“探索真理”。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他認為脱離生活,脱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羣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呆子”。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學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教師不是處在世外桃源,學生面臨的挑戰,教師同樣首先遇到,他應先於學生獲得這些本領和品質。否則,他就無法引導學生既學會生存又學會關心。這裏的關鍵問題是,教師應有一種清晰的辯證觀,即懂得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關心和奉獻他人之間的辯證關係。教師應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發學生懂得這種辯證關係,使之把學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單純利已的功利目標上。

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學生。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改“教授法”為“教學法”。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着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已成為當務之急。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並勉同志》詩。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斷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典範。他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工作,探索、開闢了一條中國新教育道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了終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豐富的教育遺產,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成為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種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

認真的讀完《陶行知詩歌與教育》,我發表以上的觀點,其實,陶行知先生的光輝點不僅僅如此。我是一名職業教育教師,更加註重的是學生的行,即實踐,職業教育是一個相當難的教育,對學生我就更加應該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追求愛的教育”和“創造教育”。我會向陶先生學習,我的學習不會是簡單的模仿,我要學會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華,為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9

撰聯談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堅強的民主戰士,同時也是一位人民教育家。他經常用對聯形式宣傳改革教育的思想主張。

1920xx年,陶行知先生為了推行‚改革全國鄉村教育‛的主張,創辦了曉莊師範。3月15日舉行開學典禮那天,他為典禮會場撰寫了一副對聯:

和牛馬羊雞犬豕做朋友;

對稻粱菽麥稷棉下功夫。

這副對聯,表達了他一貫主張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改革宗旨。他不但這樣主張,而且身體力行,脱下長袍馬褂,穿上布衣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生產,挑糞種地,睡地鋪,住牛欄。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兩副對聯:

從野人生活出發;

向極樂世界進軍。

這副對聯,通過形象的比喻,反映了他將求實精神與遠大目標結合起來的教學思想。另一副是他掛在自己辦公室的對聯:

捧着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字裏行間,都閃耀着一位人民教育家為了人民的教育事業不謀私利,鞠躬盡瘁的高尚精神的光輝。

為了豐富農民業餘學習生活,陶行知先生還在南京某農村辦了一箇中心茶園,讓農民一邊喝茶,一邊聽書、講時事、放留聲機等。他還特地為茶園撰寫了三副對聯:

為農民教育之樞紐;

是鄉村社會的中心。

多謝你來幫助;

少了我也不行。

嘻嘻哈哈喝茶;

嘰嘰咕咕談心。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0

“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 是陶先生一生奉獻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的先驅,他創立的“生活教育”學説,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彷彿聽到他那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生活就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1、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2、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幹。他批評那種自古以來不許孩子動手的惡見。我想愛動手是動腦、好奇、好學、好創造的表現。如愛迪生被學校開除後,要不是他母親讓他在地下室搞實驗,偉大的發明家不久夭折了嗎?3、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如果不加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則猶如睜眼瞎,大千世界將在他面前白白流過。4、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特別要有問的自由,從問題的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5、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從鳥籠式的學校裏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空間,才能蒐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6、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任。給他們一些空閒消化所學的,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的事情,使他們不致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解放兒童的眼睛體現出學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兒童的腦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解放兒童的手無疑是動手實踐的能力,解放兒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兒童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教學的創造性。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處,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

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1

站在教室外面聽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裏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2

讓學生找重點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的教學手段非常有新意。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史的內容非常煩瑣,各種文史資料、插圖、題注,學生們往往眼花繚亂,甚至無所適從。因此,陶行知老師在教‚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他一反以前先講述課本內容再分析重難點的做法,而是説:‚同學們,請大家先把本課要講習的內容瀏覽一遍,把你認為是重點的地方標出來,十分鐘後我們開始講課。這十分鐘裏,你們可以自由討論。‛

學生們開始埋頭閲讀課本,並時不時有學生交頭接耳一番。

十分鐘後,陶先生説:‚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隋唐時期一課,哪位同學回答一下:隋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一位學生站了起來:‚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隋陽帝的暴政,而結果是在隋朝統治土崩瓦解的形式下,唐朝建立起來。‛

陶先生讚許地看着他的弟子:‚對。隋朝滅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唐朝從太宗時期開始進入繁榮階段,史稱‘貞觀之治’。到玄宗前期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今天將學習唐朝前期這一段我國封建社會極盛時期的歷史。那麼,同學們,在這段時期,你們認為影響最重大的是哪一段?‛

另一學生舉手:‚陶先生,我覺得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最重要了,因為在這兩個時期唐朝

正處於鼎盛時期。‛

這回立即有學生表示反對:‚不,我覺得貞觀之治才是重中之重。‛陶先生微笑地看着這位反對者:‚你的理由呢?‛

或許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該學生的音調立即壯了不少:‚因為唐朝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興旺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可以説的具體一點嗎?‛

對方沉思了一會:‚唐太宗李世民借鑑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比較注重各方面發展,這樣唐朝從他開始興盛起來,才會有後來的開元盛世。‛

陶先生點頭道:‚説的不錯,這確實是個重要階段。那麼,為什麼歷代王朝第一位君主往往都比較重視社會生產呢?待會兒我們會詳細講述。蘇珊同學,你剛才認為開元盛世也是個重點,你的理由呢?‛

那位叫蘇珊的立即站了起來:‚這段時期不僅是唐朝的全盛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時期,理所當然是一個重點了。‛

陶先生笑逐顏開:‚有道理。那麼,除了這兩個重點,大家誰還有不同意見?百花齊放呵,大家有話儘管説。‛另一女生舉手道:‚老師,武則天統治的時期是不是也是一個重點呢?‛

陶先生笑道:‚問的好,貞觀之治是一個開端,但開元盛世並不是直接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説武則天在位的這段時期也不容忽視。唐高宗時武則天掌權,後來稱帝,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統治期間,繼續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會經濟不斷髮展,可以説她在位的時期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下面我們開始詳細講述這三個時期。‛

帶着自己找出來的幾個重點,學生們頓時有了明確的方向感。

一節課快到尾聲時,陶先生問:‚誰能説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立即有很多同學舉手,其中一個答道:‚我發現,如果把我們前邊分析過的幾個重點串起來,就是這節課的一條線索。‛

陶先生十分滿意的點點頭,哈哈笑道:‚説得對,既然大家都這麼聰明,那麼,以後課堂的重點和線索就交給你們自己去找了!‛

陶行知教育故事 篇13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説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麼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係才有利於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着,嘗試着„„通過閲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並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