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精選11篇)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精選11篇)

本學期接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同學們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科學探究已經給小朋友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局部同學學會了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和進行實驗記錄的科學探究方法,同學小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據上學期科學老師介紹:同學非常喜歡科學實驗,四個班級由於課堂常規的不平衡,導致綜合能力差別較大,具體表示在,觀察不仔細,操作欠規範。

二、教材簡析: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槓桿,由此開始認識槓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槓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本單元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同學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在探究活動中讓同學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

3、能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機械。

過程與方法:

4、通過實驗和收集數據,發現問題並作出自身的分析解釋。

5、對於自身的預測,用實驗來證實。

對於自身的探究,願意表達自身的想法,並樂意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引導同學們對紙的抗彎曲能力進行研究。並運用學到的形狀和結構的知識,做框架、建高塔、造橋的活動中,知道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發現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可以改變其接受力的大小;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提高探究興趣,發展探究能力。

第一局部(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1——6課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

第二局部(第8課)“用紙造一座橋”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教學目標: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資料的形狀可以改變資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接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送接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

3、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強。

4、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5、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把探究的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得出合理的結論。

6、在探究中能既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7、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於發表自身意見的品質。發展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體驗獲得勝利的喜悦。

第三單元:能量

從同學最熟悉的電動身,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觀察玩具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把電能變成機械能。然後以電能與其他能量的相互轉化為中心,認識各種不同形式能量和其相互轉化,再擴展到認識太陽能,瞭解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局部能量都來自太陽能的轉化與貯存。活動分為三局部。

第一局部(1—5課),探究電流怎樣發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

小電動機怎樣轉動起來,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

第二局部(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認識電能和其它能量間的轉化。

第三局部(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貯存。

教學目標:

1、電流可以發生磁性。

2、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發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磁鐵的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的繞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電池的數量等因素有關。

3、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探究過程,研究電發生磁、電磁鐵磁力大小、小電動機轉動原理,體會到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和運用想象的重要性,將自身的分析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4、認識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並貯存在一些物質中。意識到重數據分析,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得出結論,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留意觀察、善於考慮的重要性。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本單元所關注的是物種的多樣性。引領同學認識

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認識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別;認識生物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的關係以和多種多樣生物存在的意義。

1-2課記錄統計學校中的動植物種類,用生物分佈圖描述,感受學校生物的多種多樣,建立認識。

3-4課從學校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認識。通過分類活動,領悟分類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5課研究人類自身,認識生物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

6-7課引領同學認識不同環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體結構,生物形態結構,體會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8課運用資料分析,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的權利。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維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3、能觀察到生物之間可辨識的不同特徵。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實驗、調查、查閲資料等方法收

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傾聽他人的報告,並能用適宜的方式清楚表達自身的觀點。

4、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維護的意識。能夠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5、能夠體會到仔細觀察常會有許多新發現,發展研究生物的興趣。

三、教學措施:

1、用豐富多彩的親歷實踐活動,引導同學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收集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能力。

2、用激勵的評價語言激發他們的興趣,用展示效果的活動彰顯他們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組:組長、實驗員、記錄員採取輪換制)

3、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指導他們規範操作實驗(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

4、提供效果展示平台,評選製作作品(建高塔、美麗的橋、生物多樣性小報……)迎接學校主題開放活動。

5、建立經常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考核制。課堂常規30%(發言、傾聽、不同意見、獨特觀點)+實驗探究30%(記錄表、實驗報告、效果資料)+卷面測試30%+小組合作自評10%。

操作:常規記錄1人(製表格),科學課代表1人收集

活動記錄、實驗報告、效果資料。小組自評表。

四、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與地點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四、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五、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六、教學措施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3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本冊教材由以下五單元組成: 《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遺傳與變異》、《假設與實驗》,在探究序列中的水平是:

1、探究對象主要是認識系統與平衡

2、過程與方法着重與假設與實驗、拓展與應用;

3、探究水平是以自主探究為主。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是瞭解微生物世界,知道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並有意識地應用到科學知識指導自己日常生活的主要單元。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水滴裏的生命》、《做酸奶》、《饅頭髮黴了》、《搭建生命體的“積木”》。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是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的,引領

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火山與地震》、《地表的變遷》。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是屬於“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範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是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問題的積極性。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我們周圍的變化》《鐵釘生鏽了》、《變色花》、《洗衣服的學問》、《單元總結》。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的教學只要求學生了解一些月球的現象就行了,這是十分複雜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不能講解的太深奧。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中包括以下內容: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證據為基礎;

2、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本單元由以下幾課組成:《假設》、《實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本學期我任教六年級兩個班科學,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性較高,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

2、不足

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

3、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往往活動的實效性較差,學生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不繫統,良好的探究習慣需進一步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待培養。

四、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11、在課堂教學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學會制定研究計劃,掌握探究活動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和小專題研究。開展資料蒐集活動。

五、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科學遊戲、辯論會、報告會、交流會、科學幻想等。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4

一、學情分析

本屆六年級共任教3個班,三個班級都為新接手班級,總體上來説3個班在紀律可以,總體上的科學習慣較好。其中2班孩子發言上很被動,需要老師加以引導。4班的孩子差生不交或不寫作業的情況比較多,課堂參與感不強。5班的孩子在生生互動環節上容易走神,變成小組內相互交流。總體來説,在通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初步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足之處在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課堂時間的有限或者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為了結論而實驗,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因此本學期要重點選擇有效材料,整合探究活動,激發他們的思維,根據每個班的優缺點去引導改進。

二、教才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工具和機械》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生物的多樣性》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單元教學重難點

“工具和機械”單元: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有的機械可以省力,有的機械不能省力但能發揮其他作用。不同的機械具有不同的結構和不同的功能。

“形狀與結構”單元:柱、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各有不同特點,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增加樑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某些性能。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是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瞭解圓頂形、球形等有與拱形相似的特點。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結構。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物體穩定性好。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能量”單元: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性質。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電池數量等有關。能量有多種形式,能相互轉化,儲存在一些物質中。

“生物的多樣性”單元: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

同種生物也會具有不同的個體性狀。生物不同的形態結構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

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六、教學進度安排: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學重難點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六、教學進度表

單元:

內容:

課時: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

8課時

第二單元

形狀和結構

8課時

第三單元

能量

8課時

第四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

8課時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6

一、班級概況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能力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要藉助於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經過前面三年的科學課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學習方法,能夠比較獨立地進行一些探究活動。他們開始對一些問題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能夠選取自己認為可以進行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探究,開始有選擇地利用觀察、實驗所獲取的證據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解釋。

二、各單元教材分析

1、《工具和機械》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課):通過使用工具,發現關於工具和機械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工具和機械的興趣。第二部分(第2-7課):通過設計、觀察、研究槓桿等不同類型的簡單機械,認識這些機械的構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課):通過研究自行車這一常見的交通工具,總結和提升有關工具和機械的認識。

(2)主要教學目標:對各種簡單機械(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等)進行實驗,包括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裝置,並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件,瞭解它們各自的功用,嘗試着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形狀與結構》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7課)是探究形狀結構的科學道理。其中,第1-6課是分別研究條形、拱形、框架等結構,第7課是認識橋樑的結構。第二部分(第8課)是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

(2)主要教學目標: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課),認識電流能夠產生磁性,製作電磁鐵並研究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電動機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感受電能轉化成動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課),通過尋找電的用途,研究電的來源,認識電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間的轉化。第三部分(第8課)探究煤、石油、天然氣能源礦產與太陽能之間的關係,認識我們使用的能量幾乎都源於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2)主要教學目標: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動機怎麼會轉動起來,研討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電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1)本單元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課),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第二部分(第5課),以人類自己為研究對象認識到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第三部分(第6-8課),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初步理解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生物賴以生活的環境。

(2)主要教學目標: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工具和機械》單元

常用的工具:螺絲刀、羊角錘、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實驗裝置和實驗器材:槓桿尺、輪軸、滑輪、滑輪組、搭斜面的木板、測力計、鈎碼、鐵架台。

做小桿秤的材料:筷子、粗線、螺絲帽。

做滑輪遊戲的材料:長繩子和兩根光滑的木棒。

觀察用的實物或圖片:鐵皮剪、理髮剪、核桃夾、桿秤、木螺釘和鐵螺釘等。

2、《形狀與結構》單元

做實驗的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長、厚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摺紙樑和做拱形的紙,鐵墊圈、完整的和剖開的乒乓球,塑料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

搭吊橋的材料:瓦楞紙板和繩子。

做紙橋的材料:舊報紙、膠帶。

觀察用的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塑料飲料瓶。

3、《能量》單元

做電產生磁實驗的器材: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開關、導線、指南針。

做電磁鐵實驗的材料: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直徑不同的塑料管、長短粗細不同的螺栓。

研究電動機觀察、實驗器材:玩具小電動機、紙杯、橡筋圈、V形粗導線、鐵絲支架、磁鐵。

手搖發電機、各種電池或電池圖片。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

考察校園生物器材:放大鏡、小鏟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擬實驗的材料:不同形狀的紙魚,球形燒瓶、長頸玻璃瓶、温度計。

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

適合教學需要的各種動物、植物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徵的不同性狀圖。

四、具體教學措施

1、指導學生大膽利用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物和現象進行有根據的推測,作出假設性解釋。比如推測小電動機轉動原因,煤的成因,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徵推測它們生活的環境等。

2、指導學生認真收集數據,意識到要尊重數據,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如研究槓桿尺的實驗,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3、本冊中的很多內容適於動手操作,材料簡單易得,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保證學生能真正地動起手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

4、建立能量概念,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在學生三年學習的積累上進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原有的知識,並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學概念。

5、充分用好多媒體工具。由於本冊教材有許多內容都是學生平時沒有看過或者無法通過感觀來認識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7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狀況分析:學生整體學習熱情較高,對科學探究活動興趣濃厚,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知識面廣,思維活躍,喜歡動手;但是獨立探究能力不夠,部分學生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對知識的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對本學科的認識還不夠。

2、認知特點分析: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能過體驗到科學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是怎樣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這種能力任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不斷的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四、教材分析:

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學生要學習選擇使用工具並體會它們的作用,研究槓桿、滑輪、斜面等簡單機械和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通過探究認識簡單工具和機械的功能和特點。學會正確的選擇和使用工具。感受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學生要認識身邊常見的樑、拱形、框架等形狀和結構,研究物體不容易倒的形狀特點,探究怎樣用紙做一座能承重的橋。通過研究認識不同的形狀和結構承受力的特點不同,能滿足不同的需要。

第三單元“能量”:學生要製作和研究電磁鐵,探究玩具小電機是怎麼轉動起來的,研究各種能量形式及其相互之間的轉化。通過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點可以產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瞭解太陽能的轉換化和儲存。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學生要調查校園裏生物的種類和分佈,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人是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活動實驗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8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下冊共由“人類祖先的足跡”、“綠色社區調查”、“養好小金魚”和“雨具的改進”四個單元組成,分別涉及新課程標準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教材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專題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三、教學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科學知識

1、注重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並強調應用於日常生活。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人體與細胞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有序的生態環境從小世界看大科學。

四、學生情況分析:

1、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和場地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還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時間

內 容

課時

備註

1

2.9-2.13

開學報名、準備開課

2

2.16-2.20

1.1向人類的祖先“提問”

1.2追尋人類祖先的足跡

3

3

2.23-2.27

1.3探尋人類祖先的奧祕

1.4展現人類祖先的生活畫卷

3

4

3.2-3.6

第一單元複習

3

5

3.9-3.13

2.1我們心目中的綠色社區

2.2我們的調查研究計劃

3

6

3.16-3.20

2.3調查小組在行動

2.4我們的綠色社區建議

3

7

3.23-3.27

第二單元複習

3

8

3.30-4.3

3.1小金魚之死 3.2制訂偵破方案

3

9

4.6-4.10

3.3做好偵破準備 3.4揭開金魚死亡之謎

3

10

4.13-4.17

3.5給金魚安個舒適的家

3

11

4.20-4.24

第三單元複習

3

12

4.27-5.1

4.1尋找雨具的缺點 4.2我們的改進設計

3

13

5.4-5.8

4.3智慧就在我們手中 4.4金點子行動

3

14

5.11-5.15

4.5成果展示會

3

15

5.18-5.22

第四單元複習

3

16

5.25-5.29

期末複習

3

17

6.1-6.7

期末複習

3

18

6.8-6.14

期末複習 檢測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9

教學目標:

1、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藉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能通過查閲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準備好資料本。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台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裏向着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麼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

三、分析與總結

師:這麼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説説理由。

請同學説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颳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户晚上還關着,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植物的生活環境包括什麼因素?

生物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拿小麥來説,它的生長髮育不僅受到陽光、温度、水、肥料、空氣等生物因素的影響,還受到蚜蟲、蝗蟲、鼠、鳥類等生物因素的影響。

二、為什麼植物也會動?

高等植物不能象動物一樣自由移動整體的位置,但植物體的器官(根、莖、葉、花)在空間可以產生移動,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就是植物的運動。高等植物的運動主要有兩種類型: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

1、運動方向與刺激的方向有關。凡運動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為負向性。多發生在根和莖部。向性運動的種類與刺激的種類有關。光、重力、水分和化學物質均可引起向性運動,分別稱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側與另一側的生長速度不同而發生彎曲,所以向性運動只發生在正在生長的區域。切去生長區域或停止生長的部位都不會有向性運動。

2、為什麼含羞草受到刺激會後葉子會合上?

感性運動的定義:植物體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運動,稱為感性運動。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後葉片閉合,許多花朵和複葉都有晝夜週期性開閉的現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長在經常有暴雨的熱帶,每當大雨來臨時,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幾滴雨點,就能夠使小葉合攏、葉柄下垂,這樣,當雨水猛烈下降時,可以使整個植株免遭傷害;

3、為什麼向日葵的花會隨太陽的移動而移動?

植物隨光的方向而彎曲的能力稱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莖、葉處於最適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於接受充足的陽光而進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莖尖、根尖、胚芽鞘尖端、葉片或生長中的莖。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長;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長;有的器官與射來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長。由於植物的莖有向光性的特點,所以葉子能儘量處於最適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長旺盛的葉子對陽光方向改變的反應很快,它們竟能隨着太陽的運動而轉動,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頂端(最上面的新長出來的部位,不僅僅是花)在一日中隨陽光而轉動,即所謂的太陽追蹤,葉片與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陽運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葵花白天隨太陽由東而西轉動,正午時分朝南而轉向西方,到夜間八點半鐘左右由西而東轉,至於夜葵花已朝向東方而並非在第2天太陽初升時才從西而轉向東方的。葵花的運動機制尚無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為什麼都向下生長?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響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長的特性這就是向重力性。如莖向上生長,和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負向重力性的表現;根向下生長,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處生長,這樣,既有利於植株的固定,又有利於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在無重力作用的外層空間,將植物由直立改為水平放置,則植物繼續徑直生長,不會出現彎曲現象。

當這些植物的莖橫放或植株倒伏時,開始呈負向重力性反應,下側積累較多的生長素、赤黴素和乙烯,生長快,節間向上彎曲生長。仔細觀察,會發現:買來的小葱,平放在家裏。過兩天,葱的新葉向上翹起的現象,這就是負向重力性。還有傾倒了的植物,莖葉會向上生長。

6、為什麼牽牛花的莖會繞着樹枝轉?

達爾文在觀察西番蓮卷鬚向支柱快速彎曲運動時發現,卷鬚的末梢接觸到支柱後,在20~30秒內就能激發出明顯的彎曲來。他認為這樣快速的運動不是向光性生長的機理所能解釋的,並大膽提出:卷鬚的向觸性運動是靠電波傳遞和原生質收縮來實現的。牽牛花的莖也是這樣,黃瓜、絲瓜的須能自己纏繞着竹竿也是這個原因。

7、為什麼養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適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進植物的生長。肥料中的化學物質在植物周圍分佈不均勻而引起的生長變化稱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較多的土壤生長。

8、為什麼養花要澆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須的(1﹪)。植物中的養分的傳輸也需要水分,就像人體的血液。同時植物體內的水分還有調節體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節,植物的葉子大量的蒸發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佈不均勻時,植物根趨向較濕地方生長的特性稱植物的向水性。由於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減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動速度很慢,所以根從土壤中獲得水分主要是通過根系不斷生長。根的向水性有利於根系不斷佔據土壤中較濕的區域。土壤中水分過多,以致土壤通風不良時,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長。這是因為高等植物的根對氧具有顯著的正向性。所以,澆水要適量。

三、光合作用與哪些條件有關?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綠葉裏通過陽光照射,產生動物需要的氧氣和植物生長需要的養分,這些養分就長成了新的葉子、花朵、種子、長粗長高了莖和根。光合作用為植物的生長製造了必須的養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據對光照強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為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兩類。陽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長或生長良好,如馬尾松和白樺。陰生植物是適宜於生長在廕庇環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漿草,它們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長不良或不能生長。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所以適應不同的光照,是與它們的生理特性和形態特徵的不同有關。

2、農作物雖然沒有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陸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過葉片氣孔進入葉子。浸沒在水中的綠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和重碳酸鹽。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0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學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教材的主線,根據探究過程依次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六組,稱為“探究過程能力”,在強調培養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探究活動的選擇上,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開設“問題銀行”,使學生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的科學品質;配有“小科學家記錄本”,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在表現形式上,充分考慮國小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利用遊戲、卡通、故事、童話、謎語、詩歌、連環畫、科幻作品等國小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特別是重視滲透環境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從小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六年級上冊包括五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第一單元:植物角里的科學;第二單元:讓生活充滿陽光;第三單元:大家動手做樂器;第四單元:登上健康快車;第五單元:我們所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

二、教學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習慣較差,第一節課便主動坦言從來都不喜歡科學。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習慣於被老師牽着走,很少主動去觀察身邊的一節並去產生疑問並思考或實驗從而獲取知識更不用説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了。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着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閲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1

始業教育;種子發芽實驗(1)(2)

2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蚯蚓的選擇

3

食物鏈和食物網;做一個生態瓶

4

改變生態瓶;維護生態平衡;單元小結

5

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

6

光是怎樣傳播;光的反射;光和熱

7

怎樣得到更多的光熱;做一個太陽能熱水器

8

評價我們的太陽能;單元小結

9

地球表面的變化;地球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10

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土壤中有什麼

11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12

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13

我們的小纜車;用橡皮筋作動力

14

象火箭那樣驅動小車;測量力的大小

15

運動與摩擦力;滑動與滾動;運動與設計

16

設計小賽車

17

複習

18

期末考查

19

成績登記彙總;撰寫質量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