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五年級上教學計劃(通用3篇)

國小數學五年級上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國小數學五年級上教學計劃(通用3篇)

本班全部學生均掌握了上期所學內容,特別是幾個後進生和轉學生進步較明顯,取得了較好學習效果。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學習較主動積極,初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學期重點是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繼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全冊教學目的要求

1、算方法。使學生會用“四捨五入法”截取積、商是小數的近似值。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並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

2、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想象,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同一物體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圖象會不一樣。

3、使學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能夠用字母表示數,表示常見的數量關係。初步學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簡易方程。使學生初步學會列方程解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4、給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在原有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嘗試、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較熟練、靈活的運用面積公式計算它們的面積。

5、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並能正確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

6、瞭解什麼叫“中位數”,並會找出“中位數”,會區分“平均數”與“中位數”。

7、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知道編碼的組成;體會編碼的實用性;並會自己設計簡單的編碼。

三、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教學內容課時數

第一單元:小數乘法8

第二單元:小數除法14

第三單元:觀察物體2

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數3

解簡易方程10

整理和複習3

量一量找規律1

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三角形的面積2

梯形的面積2

組合圖形的面積2

整理和複習2

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9

第七單元:數學廣角3

第八單元:總複習6

四、教材重難點

1、小數乘、除法。

2、簡易方程。

3、多邊形的面積。

五、培優補差措施

1、教師要了解和正確對待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教師並不是以消滅差異為目的,而是推動有差異的發展。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通過分層目標的設計和實施,使優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快者快學,慢者慢學,先慢後快,全面提高。

2、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繼續堅持進行每週一次的“星級挑戰”,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平時努力做到不歧視,多鼓勵;不粗暴,多寬容。耐心細緻地幫助,上課時多注意,下課督促他們即使地完成有關作業。適當的時候適當地降低作業的要求。鼓勵學生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另行自我發展,找到自己的長處.

六、減負提質措施

1、在集體備課基礎上,還應同年級老師交換聽課,及時反思,真正領會教學設計意圖,提高駕御課堂的能力。教師應轉變觀念,採用“洋思教學法”教學策略,恰當運用教材、媒體、現實材料突破重點、難點,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2、不增減課程和課時,不提高要求,不購買其他複習資料,不留機械、重複、懲罰性作業和作業總量不超過規定時間,

3、通過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紀律等方面提出始終一貫,科學而嚴格的要求。

4、轉變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洋思教學法,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

5、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一起擺擺、拼拼、説説,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在教學中注意採用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編等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溝通知識之間的內

國小數學五年級上教學計劃 篇2

一、內容的增刪和變化

本冊修訂後的教材,一共有十個單元。與實驗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幾個調整和變化。

1.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時記時法的認識

24時記時法的內容原本是安排在三年級上冊進行教學。但在教材實驗過程中,不少教師反映學生解決這部分內容中“求經過時間”的實際問題有一定困難,建議適當後移。考慮到“課標20__年版”把24時記時法安排在第一學段,所以教材修訂時將這部分內容與年、月、日的知識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這樣,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常用的時間單位及其相互關係,同時也方便教師組織演示、操作以及相應的實踐活動。

2.提前安排兩步混合運算,鼓勵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課標20__年版”把兩步混合運算的教學內容由第二學段移至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認識小括號,能進行簡單的正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為此,教材在修訂時作了相應的安排。儘管學生在此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兩步式題(含同級運算式題和乘加、乘減式題),但這些式題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逐次計算”。本冊教材安排的兩步混合運算式題涉及兩步混合運算的各種情形,自然也就涉及運算順序的各項基本規定,因此它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需要我們給予必要的關注。教材在安排這部分內容時,還第一次要求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兩步混合運算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更加宏觀地把握實際問題的結構和數量關係,引導他們把解題思路與相關運算順序的規定有機結合,從而促進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3.按“解決問題策略”內容板塊的整體規劃,教學從問題出發進行思考的策略

從所求問題入手,根據數量關係先找出與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的兩個條件,再把上述條件中的未知項作為新的問題,並繼續尋找與它直接相關的另外兩個條件……像這樣執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條件都能從原題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們稱之為從問題出發思考的策略。與三年級上冊安排的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一樣,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也有着廣泛的應用。體驗並掌握這一策略,不僅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且有助於他們逐步加深策略體驗,不斷增強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併為綜合運用學過的策略以及繼續學習其他策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4.後移平均數的認識,重新設計簡單數據統計活動內容

根據“課標20__年版”的要求,第一學段的統計教學,重點應讓學生了解統計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不要求認識正式的統計圖表,也不要求認識平均數以及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為此,教材把原來安排在三年級下冊與平均數有關的內容後移至四年級上冊,同時,引導學生基於解決問題的需要,繼續瞭解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進一步體驗數據中藴含着信息,感受數據分析的意義和價值。與二年級上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冊教材一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經驗,瞭解並初步掌握數據的簡單彙總、排序和分組方法;另一方面,則引導他們對收集和整理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初步體會分析數據時不僅要關注個別數據,也要關注一組數據的方方面面,概括簡單分佈情況,這樣才能從數據中獲得更多也更有價值的信息。

二、教材簡析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材下冊共安排了九個單元,分四個領域編排教學內容。

1.“數與代數”領域

“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本冊教材的主要內容,共安排7個單元,包括“兩位數乘兩位數”、“千米和噸”、“解決問題的策略”、“混合運算”、“年、月、日”、“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小數的初步認識”。

2.“圖形與幾何”領域安排了1個單元,即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統計與概率”領域安排了1個單元,即第九單元“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4.“綜合與實踐”領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動,包括:“算24點”和“上學時間”。第十單元是本冊教材的“整理與複習”。還增設探索“有趣的乘法計算” 專題活動。

三、各單元分析

第一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安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適用於三位數乘兩位數,甚至三位數乘三位數的計算中去。因此,在整數乘法中,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具有很強的基礎性,把它組成一個單元,有利於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本單元安排了6個例題,具體如下:例1:兩位數乘10的口算(包括幾十乘幾十)

例2: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例3: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不進位)

例4: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進位)

例5:兩位數乘幾十的筆算

例6:用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建議

1.教學兩位數乘10,鼓勵學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證,從中選擇比較方便的方法。

例1教學12×10,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從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得到算法的啟發。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探索算法。

2.為解決實際問題而估算,體現估算的意義;創設需要估算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經歷估算的過程。

例2的編寫,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關於估算的教學思想,即估算不單是一種數學計算方式,更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教學估算不是學生被動接受怎麼算,而是主動探索新算法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解決怎樣的問題用到了估算,體會是如何估算的,還要體會到估算都有什麼作用。

3.意義建構筆算的豎式,首先要解決分幾步乘以及每步乘的結果寫在哪裏的問題,然後要解決如何進位的問題,最後形成完整的計算法則。例3和例4都是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例3着重教學豎式的結構,包括乘的步驟以及每一步乘得的結果的書寫位置;例4着重教學乘法過程中的進位,並形成計算法則。這樣安排分散了難點,有利於課堂教學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重點並有效地解決難點。

4.教學兩位數和幾十相乘,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簡便的豎式怎樣寫,還要他們體會這樣寫的合理性。本單元計算兩位數乘幾十,一般採用筆算,尤其是像37×30這樣需要進位的乘法,不要求學生口算出得數。兩位數乘幾十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特殊情況,它的豎式在遵循計算法則的前提下,有特殊處理的方面。例5教學的這些乘法,使學生掌握簡便形式的筆算技巧。

5.教學連乘計算的實際問題,重視解題思路的形成,發展推理能力。

6.結合乘法計算,滲透乘法運算律和積的變化規律。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5題以及單元複習中的第8題、第10題、第11題都是結合乘法筆算,在滲透乘法運算律和積的變化規律。

第二單元:千米和噸

(一)教學內容

千米和噸不與其他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一起教學,是因為認識千米和噸需要相應的生活經驗支持,要在現實的情境裏體驗1千米是多長、1噸是多重,要聯繫萬以內數的知識進行千米和米、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低年級學生一般不具備認識千米和噸的條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級下冊教學這兩個計量單位。本單元共安排了兩個例題進行教學,分別是:

例1:認識千米

例2:認識噸

(二)教學建議

1.因地制宜,安排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長度。

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儘管有些學生會聽到或看到這個長度單位,但並沒有形成1千米的長度概念。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低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缺少感性認識來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無法像較小的長度單位那樣,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2.創設學習“噸”的情境,幫助學生體會1噸有多重。

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1噸的物體很重。學生認識噸,不可能像體驗1克、1千克那樣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樣直接看到,只能間接體會。

3.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驗“千米和噸”的實際應用,並進行簡單的計算或估計。

練習三中第3、第4題都是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學生困難不大;第5題不必算出精確得數,通過估算就能解決。教材還安排了填表和測量的活動,如第8題,瞭解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的長度;第9題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數或時間,推算出從學校門口到哪裏大約長1千米。這些培養學生能力的活動,切不可忽視。

第三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安排了兩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具體安排如下:

例1:初步體會從問題出發的推理過程,解決有三個已知條件的,求還剩多少的兩步計算問題。

例2:利用從問題向條件的推理,解決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兩步計算問題。

(二)教學建議

教材安排遵循“策略”的教學規律,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學習策略:先體會策略,再運用策略,逐步達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安排求一共多少、還剩多少、相差多少的兩步計算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的數量關係適宜從問題出發進行推理,學生很熟悉這些數量關係,有助於他們初步學會從問題向條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從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1.首次教學從問題向條件的推理,加強對學生引領的力度,凸顯思路的特點和方法。

2.解答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從問題想起的好處。

3.編排必要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要在練習中逐漸完善和穩定。教材編排的練習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針對策略的特點而進行的專項訓練,二是應用策略解答的兩步計算問題。根據問題先説出數量關係,再説説缺少什麼條件。利用“從問題想起”的策略推理分析兩步計算問題的數量關係。

第四單元:混合運算

(一)教學內容

在教學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統計的兩步運算,還初步接觸了乘加、乘減的計算。本單元教學混合運算,把計算從加減或乘除的同級運算擴展到加(減)乘(除)不同級運算,要求學生體會並掌握運算順序,學會使用遞等式表示運算過程與步驟,初步運用混合運算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水平,本單元只教學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安排了三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乘法和加、減法的兩步混合運算

例2:除法和加、減法的兩步混合運算

例3:含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教材把不同級的混合運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減法”和“有除法也有加減法”兩段,各安排一道例題教學,降低了認知難度,能方便教與學。

(二)教學建議

1.聯繫解決實際問題,體會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應遵循的規定,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規定?教材讓學生結合現實的素材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這就是把運算順序的教學與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相結合的主要原因。

2.在教學運算順序的同時,教學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初步體會列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算式,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列出分步算式再通過“代入”,把分步算式合併成綜合算式;另一種是根據題目的數量關係式直接列出綜合算式。逐步體會 教材突出列綜合算式要依據問題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先思考問題的數量關係,在列綜合算式的習慣。3.學會思辨

3.精心安排題組練習,使全單元的教學效果更好。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需要掌握多種類型計算的運算順序,有同級的、不同級的、有小括號的,如何把這些運算順序構建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結構,便於學生及時提取,正確使用呢?教材安排了一些計算題組,通過比較相同和不同之處,幫助學生熟悉並全面掌握運算順序。如p35/4儘管數據相同,數的位置相同,但是運算符號不同,運算順序也不同。相類似的安排還有p37/3、p39/3、p40/2。

第五單元:年、月、日

(一)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的計量單位中,時間單位比較抽象,難以體驗一個單位具體有多少,而且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時間單位的教學分成兩段安排。本單元是教學時間單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級教學的時、分、秒的基礎上,再來教學年、月、日的知識,以及24時記時法。全單元安排四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認識年、月、日

例2:認識平年和閏年

例3:認識24時記時法

例4:求簡單的經過時間

(二)教學建議

1.安排學生在年曆上收集、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比較不同年份二月的天數,教學平年和閏年的知識。

平年和閏年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它的二月份。教材把平年和閏年二月份的月曆作為學具,指導學生認識平年和閏年,體會有關閏年的規律。

3.聯繫生活常識,利用圖形直觀表示24時記時法的原理與方法。

4.解決“求經過時間”的問題,放開思考與算法。

日常生活中常有“求經過時間”的問題,其難易程度差異很大。本單元教材通過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懂得“經過時間”的含義,初步學會求經過時間的思考方法。例4:例題安排的是求整點與整點之間的經過時間,要求獨立思考,允許解法多樣。問題要求“《動畫劇場》從14:00開始播放,16:00結束,播放多長時間”。這個問題不是很難,教材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生可能看着鐘面思考,也可能仿照例3的直條思考,然後教材指出,還可以用減法計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經過時間”的含義。其實,在鐘面上或直條上直接數出播放時間,與列式計算,其思考過程是一致的,都是從16小時裏去掉14小時,只是它的表現形式不同,教學時要溝通它們的相同點。“試一試”是求非整點時刻之間的經過時間,教材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思考。用一條線段表示從8:00到9:00,再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鐘,在8:10下面標註開始,在8:40下面標註結束,學生直接看着線段圖計算播放時間。學生可以直接數,也可以列式計算。

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些知識是平面圖形面積的起步知識,在以後教學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全單元安排七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例2:認識面積

例3:認識面積單位

例4、例5、例6: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例7: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二)教學建議

1.加強直觀感受,在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上抽象出面積的意義。

過去的國小數學教材裏有“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叫作它們的面積”這句話,本單元沒有這樣寫出。而是聯繫具體材料,以豐富的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自主抽象與概括。

2.教學常用的面積單位,加強操作活動,形成面積單位的初步觀念。

與面積單位的基本概念有關的知識是:什麼是面積單位、有哪些面積單位、各個面積單位分別是多大、怎樣使用面積單位等。

3.通過測量,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4.通過計算正方形的面積,推算出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把面積單位的進率安排在本單元最後教學,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積公式,通過計算推理出相關的進率。

5.適時安排關於周長和麪積的比較。

周長和麪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屬於兩類不同的量。周長和麪積都存在於平面圖形上,學生容易混淆求周長和求面積的問題。所以,及時安排周長和麪積的比較,幫助學生區分這兩個不同的教學內容,是教學不可疏忽的任務。(1)比較計量單位及其使用。(2)比較概念及其算法。(3)體會周長相同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面積相同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6.編排“動手做”,激發對圖形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滲透圖形的運動。

這裏安排的“動手做”,分別把一個較大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若干個較小的長方形,通過在大長方形和正方形裏畫小長方形,得出最多能分成的個數。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用計算和考慮圖形的周長或面積,只要關注圖形的形狀特點,思考怎樣把小長方形“放”在大圖形裏面,可以橫着放,也可以豎着放,可以思考怎樣放正好,怎樣放還會有剩餘,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一個物體、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在直觀圖形的幫助下比較兩個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能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本單元繼續教學分數,把若干個相同的物體看成一個整體,認識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單元一共編排5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表:

例1、例2: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例3:“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例4: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例5:“求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建議

1.教學整體的幾分之一,創設有趣的情境,引發認知需要;借用集合圈,把若干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凸顯幾分之一的本質特徵。

2.教學整體的幾分之幾,突出它與幾分之一的關係。

3.求整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是多少,加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4.把幾釐米改寫成十分之幾分米,把幾角改寫成十分之幾元,為教學一位小數作準備。

5.編排“動手做”,開展形象思維,體驗分數1/4的意義。

第八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教學內容

學習小數是認數的一次重要擴展,在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往往採用小數表示。本單元初步教學小數的知識,也為第二學段系統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基礎。全單元編排四道例題,具體安排如下:

例1、例2:認識小數

例3:小數的大小比較

例4: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二)教學建議

一位小數的含義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聯繫實際初步體會一位小數的含義,是本單元在知識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學任務。至於比較小數的大小和計算小數加、減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數含義的基礎上進行,都為深入體驗一位小數的含義而安排。

1.聯繫實際事例引出一位小數,初步揭示一位小數的概念。

“十分之幾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是國小數學對一位小數意義的概括性表述,學生需要在豐富的感性認識中逐漸形成這個概念。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裏,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初步認識一位小數以後,例3安排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例4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數意義的實際應用,也是小數概念的繼續加強。

3.精心編排練習題,加強概念,發展數感。

練習十一是全單元的綜合性練習,在紮紮實實練習有關一位小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十分重視一位小數的概念的進一步強化,以幫助學生髮展數感。(1)數形結合,加強一位小數的概念。例如練習中的第1題、第3題、第5題。(2)感受數之間的關係,發展數感。例如練習的第10題。

第九單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學內容

例1:簡單的數據彙總

例2:分析數據,並進行簡單的數據排序和分組

(二)教學建議

1.把各個小組的數據合併,是常用的彙總方法;把數據按不同標準分類,是常用的數據整理方法。

2.分析數據、引發思考,發現並解決問題。

統計教學要體會數據裏藴含着信息,既然是“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數據裏的信息。學生開展統計活動,不僅應得到有用的數據,還要對數據進行深入的思考,發揮數據的作用與價值

四、教學進度(略)

國小數學五年級上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兩級分化現象嚴重。學習的主動性遠遠不夠。當然,班上也有很多積極向上的學生,也有很多思維活躍、善於思考的學生。針對班級的實際情況,在下學期的數學教學應重點採取以下措施:

1、幫助後進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加強課後輔導,對其作業降低要求。

2、深入調查學生的作業要求,改進作業的佈置及檢查方式,增加趣味性、開放性、實踐性作業。

3、強化培養、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把學習習慣的好壞與期末數學成績的評價相結合。

4。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多開展一些數學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課堂“數學之星”的評選,嚴格要求的同時鼓勵學生上進。

二、教學內容

圖形的變換,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數學廣角和綜合應用等。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因數與倍數,在前面學習整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基礎上教學初等數論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和合數。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法、減法,結合約分教學最大公因數,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認識圖形的軸對稱和旋轉變換;探索並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圖形之間的關係,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表面積公式,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眾數和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在學習了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基礎上,本冊教材教學眾數。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都是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徵數。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比較穩定、可靠,但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中位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可靠性比較差,但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眾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也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當一組數據中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適宜選擇眾數或中位數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向學生滲透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整數、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數的特徵;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3、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4、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5、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6、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7、通過豐富的實例,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8、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

五、教學中需要準備的教具和學具

1、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及模型

2、演示分數用的教具

3、其他教具教師還可以根據各部分教學內容的需要自己準備或設計製作一些教具和學具。如教學體積時製備1m3、1dm3模型,容納1L、100ml液體的量杯;教學因數與倍數時,可根據教科書上的圖製成教具等。教師還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製作其他適用的教具。

六、課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