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精選23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精選23篇)

理出故事情節,明確寫作技巧。體會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弘揚雷鋒精神,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彭荊風,江西萍鄉人。其創作形式豐富,涵蓋小説、紀實文學、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劇本等。短篇小説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説,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受好評。

學習生字 這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概括本篇課文的五件好事,學習插敍的作用。

第一件:“我們”路過住宿,修屋;

第二件:瑤族老人藉助照看小茅屋;

第三件:梨花姑娘出嫁後,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第四件: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建小茅屋;

第五件: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敍的作用:造成懸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揣摩語句,感悟主題

“她説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句話點名了文章的主題:為別人着想。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這句話先寫花,後寫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虛幻的美景襯托了人物心靈的美好。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話雙關花和人,讚頌的是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

四.拓展教育

辦好事,辦實事,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愛心傳遞,世界會更美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仔細體會記敍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閲讀法。

過程與方法

認真體會並掌握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的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弘揚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

重點 文章的記敍順序和寫人技法。

難點 對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不必説鮮豔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説粉紅似霞的杏花,單是那潔白勝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邊遐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傾其筆力,大繪春花,曾留下許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的--《驛路梨花》。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江西萍鄉人。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説《鹿銜草》《斷腸草》《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説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綠色的網》《紅指甲》等,中篇小説集《蠻帥部落的後代》《愛與恨的邊界》《霧茫茫》等,散文集《瀘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學評論集《彭荊風談文學》,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合作)、《蘆笙戀歌》(合作)、《綠色的網》等。本文發表於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説,寫的是發生在哀牢山中的一個助人為樂的故事。

教學過程

1.快速閲讀課文,找出本文的線索。

本文以“梨花”為線索。

2.劃出文章中描寫梨花的句子。

第一處:4-6自然段(文章的開頭)

第二處:27自然段(文章的中間)

第三處:37自然段(文章結尾)

3.這幾處的描寫哪些是實寫的,哪些是虛寫的?

第一處:實寫;第二處:虛寫;第三處:望梨花(實寫),想梨花詩句(虛寫)。

一、一寫梨花。

1.小説是怎樣開頭的?這樣開頭有什麼好處?

寫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幾個動詞描寫山勢,由近及遠,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為下面小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作鋪墊。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樹林着意渲染山的險峻。

2.文章開頭交代了什麼?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3.“我們”是怎樣發現小屋的?

正當我們處於前不挨村,後不着店,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時,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並發現了小屋。

4.朗讀描寫梨花美景的語句。品味寫景的語言,體會寫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不僅給人以驚喜,更多的是給人以希望和安慰。我們焦急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樣的呢?

一座草頂、竹篾泥牆的小屋。屋裏黑漆漆的沒有燈也沒有人聲。

門是從外扣着的。

白木門板上有黑炭寫的兩個字:“請進!”

火塘裏的灰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牀鋪着厚厚的稻草;倚在牆邊的大竹筒裏裝滿了水。

牆上寫着幾行粗大的字:“屋後邊有乾柴,樑上竹筒裏有米,有鹽巴,有辣子。”

--在這所沒人的房子裏,我們卻受到了許多優待:①邀請的方式是熱情的:“請進!”②準備的物質是豐厚的。③安排是細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呢?

--從瑤族老人嘴裏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寫梨花

1.齊讀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寫梨花有什麼作用?

--本段寫夢中的梨花與梨花姑娘,將人與景結合起來,贊花,更是贊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質。

2.作者為什麼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裏去寫?

寫香氣四溢的梨花林是為了讚美梨花姑娘純潔美好的心靈,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們為什麼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們也要化感激為行動,為小茅屋做些什麼。

小結:文中兩次寫梨花,一實一虛,既寫環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質。

瑤族老人為我們講小屋的故事,是什麼記敍順序?有什麼作用?

--插敍;解開懸念,同時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一、三寫梨花

1.文中寫遇見哈尼小姑娘有什麼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解開了文中的懸念。

2.究竟誰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軍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瑤族老人受益之後,送來米,同樣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餘(修葺)小茅屋,我們都為小茅屋做出了貢獻,因此,我們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們這些人嗎?

--凡照料過小茅屋的,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的後來人,都屬於小茅屋的主人。

4.用書上的哪句話可以概括上一點,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驛路梨花處處開

處處開的不僅僅是梨花,而是助人為樂的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處處開”就是雷鋒精神處處得到了發揚光大,加深了主題。

5.文章結尾以詩句作結有什麼作用?

--引用陸游詩句作結,既點題又點人,把梨花的自然美與人物的心靈美交織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強,昇華了中心思想。

6.怎樣理解課文題目“驛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

二、歸納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軍民之間,各族人民之間團結互助的情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面貌,歌頌了雷鋒精神,表現出社會主義新風尚在祖國處處都閃耀着燦爛的光輝。

三、小結:

文章以梨花為線索,採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節中,再現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純樸民風,謳歌了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

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餘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寫小茅屋主人的熱情周到,引發我們對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讚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1.記敍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來象徵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鋒精神的,所以文中對自然界中梨花、梨樹林的讚美,都傾注着作者對一代新人的讚美、熱愛、崇敬之情。文中或通過夢境,或描寫梨花、梨樹林,或引用詩句,都是把對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這景中。

2.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寫的人物是“我”、老餘、瑤族老人、一羣哈尼族小姑娘;間接寫的是梨花和解放軍。直接寫的人物都在現在出現,間接寫的都是出現在以前的人。這樣寫使文章結構緊湊,容量增大。

驛路梨花

“我”和老餘[修葺]瑤族老人[照管]哈尼小姑娘[照管]梨花姑娘[照料]解放軍叔叔[建造]小屋(主人)(懸念迭起)

--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處處傳)

教學反思

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對《驛路梨花》這篇文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後,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設計課堂問題上下了一番功夫,並且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一點粗略的認識:一、所設問題要激發興趣,這篇文章是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是要表現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羣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從這個認識出發,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自讀--提問--精讀--回答問題,師生共同探討”的課型進行教學。二、所設問題要由淺入深。如果學生在剛剛弄清“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茅屋”這個問題時,就提問“本文為何以‘驛路梨花’為題,有何好處”,學生就會不知從何入手,因此在教學中我這樣提出了幾個問題:

1.小屋的主人是誰?

2.文章為何用“驛路梨花”為題?這樣問題就有了坡度,學生不至於茫然無措。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3

【課時安排】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小説設置懸念和誤會的巧妙構思。

2.體會小説設題的精妙。

3.弘揚傳承雷鋒精神。

一、直接入題,明確目標

二、精讀課文,初識小屋及屋主人

1. 請同學們齊讀8--11段,從文中提煉信息,説説這是一間怎樣的房屋。

2.從小屋陳設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麼特點?

三、略讀課文,體味懸念和誤會的妙處

3.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過程中,作者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和誤會,請同學們跳讀課文,説説這些懸念、誤會及它們的妙處。

4.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細讀課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讀課文,勾畫出和“梨花”相關的內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義及作用。

6.你怎樣理解文章的標題《驛路梨花》?

五、總結延讀,一花引得百花開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驛路梨花》領略到邊疆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和他們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也提到“文明、和諧、友善”,我們的自願服務理念是“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 現在,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麼想法?聯繫現實談談。

六、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處處開

愛暖人間

雷鋒精神代代傳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掌握速讀技巧。

2.通過訓練,提高速讀質量。

3.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4.學習文中助人為樂的精神。

重點1.提高速讀能力

2.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難點:對文章中心主題的理解

一、導入新課:

課前玩飛花令,引出《驛路梨花》

二、 速讀訓練:

(一)介紹“速讀口訣”,幻燈出示

1、老師板書解釋“心專一,眼掃視,記要點,勿出聲,忌回視”。

2、師生齊讀,齊背。

(二)公佈速讀比賽規則。

1、比速度:讀完舉手示意,合上書本。記錄自己所用時間。 閲讀完後學習掌握幻燈上投影的字詞

2、比效果:速讀後分大組搶答故事中人物與情節的相關問題。

(三)速讀開始

(四)搶答開始:

1、整個故事由好幾個小故事構成,這些小故事是由一個什麼問題串聯在一起?

2、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這些人物各自為小茅屋做了什麼事?

4、圍繞“誰是小茅屋的主人”這個問題,文中先後有三個懸念、兩次誤會,你能指出來嗎?

5、如果按小茅屋的來歷為順序來寫,事件先後順序該怎樣安排

6、課文寫作順序的好處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誰?

8、 你從小茅屋的故事中聯想到了什麼?

9、請為“驛路梨花處處開”對出下聯,點出文章中心

(五)小結,計分,再次温習口訣

三、課文細讀

1、本文題目叫《驛路梨花》,找找看,文中關於梨花的景物描寫到底有幾處?分別起着什麼作用?

2、題目“驛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還指什麼?

四、拓展思考:總有一天,梨花妹妹也遠嫁了;瑤族老人也老了;我與老餘也沒機會回來了。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小茅屋會變成怎樣呢?

五、結束語: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頭的一次熱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車時給陌生人及時遞上的一元硬幣,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傾情捐助… …不管歲月怎樣流轉,時代怎樣變遷,雷鋒精神不會老,助人為樂的精神不曾遠去。讓我們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裝點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2.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感知詩歌的內涵,合作探究詩歌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熱情。(重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之強盛而努力學習的自信心。(重點)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保衞黃河》。同學們,黃河被譽為“母親河”。她滋潤了一片黃顏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個黃皮膚的偉大民族。古往今來,眾多的英雄豪傑,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黃河之邊,站在高山之巔,歌唱着黃河,讚歎着黃河。當狼煙四起,抗戰爆發之時,詩人向着黃河母親,唱出豪邁的頌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頌》,讀一讀,品一品,感受黃河的無窮魅力,學習黃河的不朽精神。

設計2:(知識導入)

同學們,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打開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關於黃河的詩句、俗語等。(生答,師小結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祖國大地之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她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燦爛的古國文化,她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黃河用她堅強的風骨、博大的胸懷、奮進的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

設計3:(對比導入)

對比播放展現黃河洶湧澎湃,祖國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國,人民慘遭塗炭的畫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學習。

設計4:(激發興趣)

播放《黃河大合唱》音樂片斷。通過音樂來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詩歌興趣導入文本的學習。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首次朗讀,初步感知

1.自己放聲朗讀,讀後正音。

2.聆聽名家朗讀《黃河頌》,思考我們要學習黃河的什麼精神?

學生明確:偉大堅強

3.詩人光未然又是在什麼情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學生簡介背景:光未然寫這首詩歌,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許多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開始通過自己創作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此為其二。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實的圖景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幅壯闊的歷史畫卷。

目標導學二:再次朗讀,研讀交流

1.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2.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並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表達意見。

3.全班齊讀詩歌。

目標導學三:賞析文本,讀後研討

1.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瞭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2.思考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黃河的?寫出黃河什麼特點?

“色彩、氣勢、形態、力度”,“雄渾壯闊”“蜿蜒宏大”。

3.正是黃河這種雄渾壯闊、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詩人澎湃的讚頌之情。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種讚頌之情,是通過哪個句子抒發出來的?出現了幾次?分別讚美了黃河的哪些方面?

“頌”“搖籃”“屏障”“精神”。

4.試想讚頌黃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讀時,讀法、感情是不是一樣呢?

不一樣。應分別是“深情”“堅定”“激昂”。

5.最後一段就是尾聲,主要寫了什麼?

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精神

6.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衞黃河,保衞中國。

目標導學四:配樂朗讀,體味詩情

1.教師小結:《黃河頌》,以它充滿鬥爭性的激昂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英勇搏擊,今天它仍然以其氣勢磅礴的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開全文閲讀

2.師配樂朗讀朗誦詞作示範,各小組自由練習。

3.各小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樂朗讀表演。

4.師生共同評出最好的小組。

目標導學五:鞏固總結,拓展延伸

1.鞏固總結: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足夠強大。所以,我們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黃河是搖籃,養育了炎黃子孫;黃河是屏障,護衞了神聖國土;黃河是臂膀,激勵着中華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象徵着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可在我們今天呢?近代以來,黃河屢次氾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傑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氾濫? 請同學們下課後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來保護我們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學法指導]

朗讀提示:①詩歌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②“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不妨越讀越激昂,以表現的黃河的氣勢。

③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④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學提示]

朗讀時,教師時時提醒學生,出感情才能讀好詩歌。朗讀技巧的指導不必過多過細,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老師視情況適當的範讀。

[教學提示]

通過深入理解詩歌,朗讀時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樂的輔助,將學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藉助表演和評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壓力,更易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板書設計

黃 河 頌

望--------------- 頌 ---------------學

雄渾壯闊 搖籃 偉大堅強

屏障

精神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繫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

2.藉助音樂。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強化了對導語的解析及新聞的語言品味。

不足之處:

1.對於詩歌,尤其是現代詩的賞析,在課堂上學生很難主動融入。

2.因為時間有限,課堂有些環節引領不夠,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改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

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瞭解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教學重點

父親的形象特點及其意義。

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

識記字詞:凹(ao)凼(dang) 門檻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籌(chou)劃黏(nian)尷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廣眾

閲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我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九億農民。關心國事大事就不能不瞭解一下

中國廣大的農村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下面我們來學習一篇小説《台階》,《台階》

一文為我們刻畫了一箇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瞭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自讀課文。

瞭解故事情節。要求學生在書上圈點勾畫。

複述課文。

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稱,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複述。在複述的過程中注意刻

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口齒清楚,內容連貫,並富於感情。複述之後組織學生進行適當

的評價,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

思考、討論、理解、瞭解人物形象。

思考題:

a.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b.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將自己的理解和疑難問題,通過四人小組討論,與同學交流。

然後進行課堂發言。

提示:

a.“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階,羨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悦真是無

法形容。

c.父親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小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引導學生找出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情節,讀一讀,議一議。

思考題:

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麼特點?

“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

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段描寫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為什麼失去了一部分勞動能力的父親“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

理解?

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麼多筆墨?

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寫得詳細?

提示:

教師可指導學生重點研讀課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親這一形象的特點。

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引發想像,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穫,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5題,理解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拓展延伸

思考題:

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是什麼?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説塑造了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裏有我們民族拼命

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代表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農民的突出

特徵。同時,這一形象還告訴我們,農民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於經濟落後。

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

日子。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師小結

這篇小説,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

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業

寫成“研討與練習”

調查附近農村的經濟現狀。從農民家庭收入的角度,與改革開放之前比較,看有了哪些

發展。寫一份500字的調查報告。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節,體味關鍵語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頌揚之情,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教學設計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感知內容

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

學生默讀,複述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出示問題組:

1.本文寫了什麼內容?哪些細節最讓你激動難忘,説給大家聽

2.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然後四人小組互相複述故事

研讀課文

1. 教師導學

學生朗讀課文重點片段,在朗讀中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

2. 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險隊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具體表現在那裏?

(2) 作者為什麼給失敗者斯科特作傳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險的意義是什麼?

3. 小結

作者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來寫了這個悲劇,頌揚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從高精神。他們的精神讓所有人仰慕,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體驗與反思

導學

斯科特等人為人類事業而獻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了這片文章對你有什麼啟發?聯繫生活實際討論。

作業

積累字詞句寫一篇讀書筆記。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8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讚頌鄧稼先獻身國家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1.研究文章的句式變化及其作用。

2.學習文章謀篇佈局的特點。

解決辦法:

1.反覆研讀,以讀帶講,在讀中感受語言形式,體味感情。

2.討論研究,對難點重點,我們應集思廣益,互相補充提示。

3.錄相觀摩。利用《飛越太平洋》等科研電影的片斷,使學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艱辛和意義巨大,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質疑。學習是師生互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像導演一樣指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發揮主體作用,質疑環節則是轉換師問生答的形式,放手發動學生思考問題,突破知識點。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組織觀看電影片斷,片名《飛越太平洋》其中有研製原子彈艱難過程及發射成功的片斷。觀摩有利於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讀書會。本文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回憶性散文,其中有許多處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並不難懂,組織讀書會,讓學生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熱情,提高授課效果。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今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嗎? (生答)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擁有的核武器呢?是誰領導研製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核武器的?——鄧稼先。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因為為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甘心情願的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蹟吧!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鄧稼先獻身國防的崇高精神的讚美。

這節課,我們在解決基礎知識,閲讀課文基礎上,重點研究第一小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同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後,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愛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鄧稼先,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指導人。1924年生於安徽懷寧縣,是清代著名金石書法家鄧石如的第六代孫,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鄧以蟄曾流學日本、美國,任北大教授。鄧稼先在戰亂中讀完高中、大學,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學,學成之後,毫不猶豫的回國報效,他先後領導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國國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永久紀念他對中國國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3.放朗讀錄音:在教師指導下提前錄好,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4.掃除文字障礙

認讀:

xiòng xūntǐng

夐 曛 鋌

解釋成語:可歌可泣,家喻户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師範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餘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6.本文結構特點。作者根據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個部分,六部分相對獨立,但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分組討論,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論: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製兩彈,為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蹟。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的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朴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讚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讚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着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蹟,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佈局而別具匠心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質疑:剛才我們從總體上分析了本文謀篇佈局上的特點,同學們還有什麼細節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探討。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答:(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入侵掠奪,都是因為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後,被動挨打。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後捱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繫,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為讚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為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讚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羣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佈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我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信息,作為常識記在頭腦中,同時瞭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準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準備下節課全班朗讀。

3.將這節課學生質疑的問題,回憶整理在筆記本上。

4.為下節課設計一段導語 。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劉禹錫)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帶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愛蓮説》

(周敦頤)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説》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後鮮有聞:鮮:少。(xiǎn)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説説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徵隱士,牡丹比喻象徵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徵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歎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敍、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悦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

菊花隱士陶後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

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四。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麼是細節描寫;接着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後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後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徵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敍事的記敍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國小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緻的觀察。記敍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並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麼是細節描寫

導語:請同學們讀兩個句子,幫助老師判斷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

出示任務:1.你認為哪一個句子好?為什麼?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説説增補了哪些內容?

3.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而具體的刻畫。

小結:根據表現內容,細節可以大致分為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動作細節、景物細節等。大家之所以認為第二個句子好,正是因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較,第二句對周邊景物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描寫,更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因此,要想更好表情達意,抓住細節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賞典型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他面色死灰,兩隻眼上都結着一層翳……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裏的殭屍……

2.父親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着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3.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欣賞以上帶有細節描寫的語段,並説一説分別運用了什麼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好在哪裏,有什麼作用。

反饋指導:

1.作者對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時的動作、肖像細節進行描寫,寫出了作者當時驚訝又有些害怕的心態,為後文表達內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真實的感受,讓讀者也彷彿置身文中,令人難忘。

2.作者對父親踩黃泥的細節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幹。

3.作者描寫了賣油翁觀看陳堯諮射箭的表情和動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頷之”兩個語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結:細節描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裏,如果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的關鍵。在寫景的文章裏,細節描寫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點,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憶生活細節——總結細節描寫方法

請同學們説説你曾經留心過的生活細節。當我冬夜苦讀時,母親為我送來熱騰騰的奶茶,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不小心犯錯時,父親的手掌憤怒舉起又輕輕落下,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____________時,老師(同學、父母……)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愛的細節。

出示任務: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討論細節描寫的方法。

指導反饋:

1.善於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發揮想象和聯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寫人記事的時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徵,善於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方法。

3.用心靈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養成反思、省悟的習慣,在描寫中滲透個人獨特體驗。

(四)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學會運用

1.那天,他在雪地裏罩住了一隻小鳥。

課文示例: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務:先讓學生比較後分析總結其中的方法,教師引導補充。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增加了許多動詞,從而把整個捕鳥的過程描寫得細緻、生動、到位,這種方法就是——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學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隻蝴蝶,一不小心又讓蝴蝶飛了。

出示任務: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提示:細化“好不容易”“捉住”的過程。給學生5分鐘時間寫完,分組交流,推薦,全班展示優秀的細節描寫片段。

2.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麼程度?(2)怎麼個“瘦法”?(3)穿得有多“差”?

課文示例: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脣,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小桔燈》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生動,是因為作者抓住特徵,步步追問,在細微處駐足,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學習的。

學以致用:請抓住人物特徵,給下面的句子加上細節描寫:

那天,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他彎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風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爺爺什麼樣子?可以扣住他的臉、頭髮、眼睛等外貌特點來展開細節描寫。

3.出示任務:下列語段的細節描寫都很成功,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才寫得這麼生動吸引人?

(1)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裏都洋溢着笑意。

(2)三個月後,小草莓結出了果實,小小的果實竟然壓彎了枝頭,但纖柔的莖並不生氣,興奮地揹着自己的碩果炫耀着:“看,這是我的果實。”

(3)那抹夕陽紅,如絲綢般掛在天邊,好似隨風飄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導反饋: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具體生動,展現人、事、物的特徵,更好地表情達意。

出示任務: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刻畫細節,使下面的語句更加充實生動。

小草發芽了。

學生寫完後分組交流。

(五)牛刀小試

出示任務:讀一讀前兩個單元寫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根據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者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指導反饋:完成修改後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修改前後的不同,然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有一雙敏鋭的眼睛,更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發現生活中每一細微處的美,做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細膩筆觸的幸福之人。

(六)作業: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許多難忘的時刻。所謂難忘,可能是驚喜、興奮、有趣,也可能是慚愧、尷尬、甚至是難堪。回憶一個自己難忘的時刻,並以《的那一刻》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七)板書設計:

抓住細節

細心觀察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以小見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徵,步步追問 畫龍點睛

運用修辭,充實生動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材依據:

《偉大的悲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記敍的是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展開了一場富於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後,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出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

二、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本單元要緊緊圍繞“探險”這一中心話題來設計教學,希望能在學生內心深處埋下“上下求索”的種子,樹立“敢於冒險,樂於探索”的意識,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獨立的價值,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對文本的解讀走向深入《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我們準備藉助這類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單元目標就設定為:

1、理解文章內容,激起學生探索奧祕的興趣,培養敢於探險的勇氣、樂於探究的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必要時為所熱愛的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2、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提高對這類文章的閲讀能力

(二)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傳記。文中人物的優秀品質,是任何一個閲讀此文的人都會感觸良深的。所以,教學此文,捨棄什麼,都不應捨棄這一點。在教學中,要努力通過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透過人物具體的語言、行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題中“偉大”的含義。要做好這一點,我覺得采用重點語句圈點批註的方法,比只是讓學生口頭説效果會更好,印象會更深,而且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也會有所幫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傳記的節選,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歷盡艱辛即將到達南極點時,卻發現對手挪威的阿蒙森隊已捷足先登,只好從南極絕望而歸,最終悲壯覆沒的故事文中處處閃耀着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祖國和事業獻身的精神及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並頌揚了斯科特誠信的紳士風度和勇於承認失敗的優秀品質本文題材生動,情節引人入勝,主題令人深思,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讀來令人感動,也讓我們敬佩。

學習時要通過快速閲讀梳理故事發生的整個經過和結果,把握以時間為序的寫作順序,即理清故事情節;重點是通過細讀文中一些令人激動難忘的細節來理解:為什麼説斯科特他們是失敗的英雄,為什麼這場悲劇被冠以“偉大”二字,即品味文中動人的細節,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還要通過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去感悟這一出悲劇中所包含的人類崇高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四)學情分析:

學習本文的學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對外界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險的文章恰恰能夠滿足孩子們這樣的心理,同時,我所執教班級的學生大部分知識面較寬,他們思維活躍,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對待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們對探險為主題的故事很感興趣,然而這一時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們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中成功與失敗的含義,沒有清晰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準備按照“課前預習課堂交流--深入解讀文本--領悟精神內涵--昇華情感--拓展延伸”等過程來進行,以期實現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掌握字詞、理清故事情節,概括內容要點

2、過程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看待成敗的人生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快速閲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評價: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4、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

五、教學難點:

1、聯繫語境,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旨,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六、教學準備:

1、文章篇幅較長,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預習

2、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圖片導入

1、PPT:展示南極圖片,教師簡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 1957年1月23日建於南極點,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就在這白雪皚皚的南極上。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不為勝利的阿蒙森作傳,卻為斯科特一行作傳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偉大的悲劇》。

2、作者介紹:茨威格,探險南極展開角逐,角逐的結果斯科特一行失敗告終,最後英雄的體魄留在這位出生於奧地利的猶太作家為人正直高潔,一生著作頗豐。起初,他以寫詩和翻譯作品作為步入文壇的“敲門磚”,一俟進入到小説領域,他那過人的文學天賦就立刻光芒奪目。同樣使他蜚聲文壇的傳記作品更是其創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經為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司湯達、弗洛伊德等許多著名人士作傳。他的傳記不拘泥於史實,着重表現人物的性格。

《偉大的悲劇》是茨威格以斯科特為首的英國南極探險隊所作的一篇傳記。這篇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捲、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學習和研究這篇傳記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多方面的啟迪和收穫。

(二)快速閲讀,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內容,完成表格。

時間 地點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極點

1912.2.17 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 三人無法離開賬篷

1912.3.29 帳篷裏

1912.10.29

1912.11.12

(三)品味文章,研讀語段

“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1.魯迅曾説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你認為斯科特一行的南極探險“悲”在哪些方面?(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要求學生以文中的語句為依據)

明確:失敗之悲:“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

作證之悲:“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奧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個人決定驕傲地在帳篷裏等待死神的來臨。而且始終沒向世界哀歎過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2.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義?(學生分小組交流,教師與學生交流)

明確:事業失敗的悲傷,替人作證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壯,世人悼念的悲痛&hellip;&hellip;

3. 斯科特一行人的“偉大”之處體現在哪裏?(要以文中的具體事件為依據)

明確:

(1)斯科特接受了為他人作證的任務: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信,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失敗。體現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爾遜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對於科學研究的執着精神,英雄的氣概。

(3)奧茨在暴風雪之夜離開營地:不願拖累同伴,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

(4)三個人在帳篷裏驕傲地等待死神的來臨:勇敢無畏的犧牲精神,對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熱愛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記日記:無私的愛。在生命的最後一息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

(6)英國國王跪下悼念這幾位英雄: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側面表現斯科特一行人的偉大。

(四)品味語言,妙談體會

1、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者什麼也不是。作者在這裏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説法嗎?(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後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

2、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衝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國旗怎麼會“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裏表現出斯科特內心什麼樣的複雜感情?

(明確)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斯科特和夥伴們萬分痛苦、沮喪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為他人業績作證的任務?他不接受不行嗎?)

(明確)斯科特受英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動,其人格才顯得無比高尚,贏得人們的尊敬。

4、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於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繫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人留下了話。(聯繫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

(明確)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之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念。雖是美好的,卻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説是”海市蜃樓”,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衝擊。

5、一個人雖然在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讚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句話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點題的作用。

八、結語

師: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迴盪,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與那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維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板書設計:

偉大的悲劇

茨威格

探險事業的執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體主義精神 失敗之悲

誠實、守信、勇敢 作證之悲

對祖國、親人、朋友的愛 世人之悲

九、教學反思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課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地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文章重點是對斯科特探險隊崇高精神品質的頌揚和讚美,為了揭示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內涵,作者在把握事實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突現悲劇的不同凡響的意義,使讀者心靈受到震撼。教學過程中我想以這些震撼人心的細節為重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飽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體會斯科特隊員的偉大高貴的品質,並在閲讀中逐漸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文章對斯科特五人在失敗和死亡面前所表現出的坦然和勇敢進行了着力的描寫,而在這方面學生的情感體驗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品味關鍵詞句,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突破這一難點,達到深刻閲讀體驗的目的。 這節課時努力實踐這些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整堂課以“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整體感知、細節品味等途徑,運用朗讀、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與高貴偉大的靈魂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2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説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脱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歎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説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閲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説哩

--敍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閲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關背景。

2. 講述文章內容,背誦課文,揣摩語言,説出文章給人的啟示。

二、過程與方法

1. 課前收集有關作者等資料,孫權和呂蒙的故事。反覆朗讀課文,揣摩文中生動的對話描寫,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

2. 小組合作,對比閲讀《孫權勸學》與《傷仲永》,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識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於國於己都意義重大。

2. 勉勵學生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翻譯、背誦課文。揣摩文中的對話,感受人物形象。

難點:美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韻味 。體味對話的情味

教學資源:自制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練習資料;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這部作品道出了三國時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瞭解一下三國時呂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紹

1. 多媒體出示“司馬光砸缸”的圖片,請一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

2.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資料。之後,多媒體顯示。

(三)整體感知,背誦課文

1. 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多媒體播放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請一位學生認讀,由其他學生訂正。

2.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理解字詞,翻譯課文。(有不會翻譯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解決不了的提交老師)

2)小組競賽。全班分四個小組,分發練習資料,完成後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詞句解釋)

教師指導,並適時點撥。

3.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背誦思路。學生齊背。

(四)合作研討,品析對話

1)品析本文言簡意豐、富於情味的對話描寫,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説話的口吻、神態、心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撥。(課件顯示)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説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個性。

3)積累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體驗反思,總結全文。

提問:呂蒙由不學到乃至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思考,踴躍發言。教師評議,讚賞中含期盼,給他們信心。

(六)比較閲讀,延伸拓展

比較閲讀《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小組合作探討後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七)積累運用,佈置作業

1)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呂蒙不愛學習,你會怎樣勸説?請寫一個片段。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及重點]

l.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3.學習詳細得當的敍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製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木蘭這個人物嗎?哪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下關於木蘭的故事?(學生講故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你認為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裏?(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

她替父從軍,是出於關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是出於保衞家鄉、保衞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高官厚祿,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願和理想。好,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木蘭詩》中是怎樣塑造木蘭的形象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解決生字詞。

2.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明確:(用課件打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説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三、共同、研習課文

1.二百年來,木蘭這個形象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請根據課文進行探究分析。

明確:(學生的發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結合課件適當引導並指導學生誦讀)

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歎息,設置懸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板書: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木蘭想到了什麼?“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

原來,是木蘭看到皇上徵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為保家衞國的大計,於是“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出木蘭基於家庭情況,經過停織歎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深明大義、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寫出木蘭做入伍前準備,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板書:急切準備)和赴戰地途中的見聞、感受。先寫木蘭緊張籌備,整裝待發。用“東”、“西”、“南”、“北”這種民歌常用的鋪陳手法,藉以突出準備工作的繁忙。“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寫出了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地的荒涼。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板書: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板書:征途遙遠)。

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感情,又寫出了出征的歷程,行軍的疾速。讀着,我們好像聽到了黃河的濤聲,燕山的馬嘶,看到主人公縱馬奔馳在漫長崎嶇的征程,去迎接戰鬥。

問: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木蘭十年征戰的情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給我們描繪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渲染了戰場的氣氛和環境的艱苦,描寫簡潔、生動,使我們好像聽到了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使我們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

十年的征戰的血與火的考驗,使木蘭經受了嚴酷戰爭的磨鍊,終於歷盡艱辛,屢克頑敵,成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英雄而凱旋歸來。對一個改扮男裝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尋常的經歷啊!在呵氣成冰的夜晚,木蘭肯定會有很多次思念家鄉的徹夜不眠,也肯定會有很多次懷着家醜國恨和戰友們風馳電掣,越過數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艱苦戰鬥。

木蘭戰功卓著,入朝受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勛位如此之高,賞賜如此之多,然而,木蘭卻不屑一顧。她深切地懷念着故鄉。十年奮戰對她來説,並非為了受賞加爵,而只是為了爭得安定地從事勞動的生活權力,因此,木蘭堅決地作出瞭解甲歸田的請求。

處於長期封建戰爭動亂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勞動生活,他們把這一願望,寄託於木蘭形象之中。木蘭辭歸這一情況的設置,正反映了人民羣眾的理想。“辭官”一節,在木蘭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木蘭在建立功勛後,沒有以此為階梯,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相反,卻解甲歸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藝術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詩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而有別於封建文人的作品。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的情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粧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粧,欣喜興奮的感情。

到此為止“完成了木蘭這一藝術形象的最後一筆,一個淳樸、勤勞,既英武豪放,又美麗動人的古代傑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們的眼前。“出門看火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

木蘭穿上男裝,在戰場上馳聘格鬥時,同男戰士一樣吃苦,一樣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蘭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勛和蔑視功名富貴的美好心靈,受到了人們由衷的讚美。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分析時,要求學生反覆誦讀,達到當堂成誦)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認為木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東西?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發言)(木蘭形象分析)木蘭既是一個女孩子,更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勤勞善良,純樸孝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為國家盡忠效勞,表現出深明大義、勇敢堅毅,果斷的效國忠心和英雄氣概。從軍十二年,她憑着自己的堅強毅力和機智謹慎,女兒身份一直沒被揭穿。在凱旋歸來後,她不貪圖富貴,甘願過回簡單安定的農家生活。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秀勞動婦女的象徵。

3.你打算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由發言)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側重於“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薰陶;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於“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為兩課時進行。)

二、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二)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敍事之間的相互關係。敍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敍事服務於人物特點。

(三)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説説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1)隨機朗讀(1——4)自然段;

(2)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設計説明]

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職業——蹬三輪 身體——殘疾 生活——塌敗小屋 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1)默讀(5——22)自然段;

(2)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説明]

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敍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1)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2)討論:老王死後,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3)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説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閒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2),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你準備怎樣對待剛才(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説明]

聯繫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後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並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敍事內容及主題,為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1)聯繫課後第二題,舉例説明本課語言特色;

(2)歸納語言特點:簡潔 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1)舉例説明敍事特點;

(2)歸納敍事特點:瑣碎 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彷彿“他者”的敍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瀰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1)典型習作(上節課後作業)投影閲讀;

(2)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3)修改各自上節課後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後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 生活艱苦精神悽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 善良 樸實

語言 簡潔 樸素

2、楊絳作品———————————— 真實震撼

敍事 瑣碎 平淡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6

本文體裁是敍事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藴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説去分析去品味。對文章的閲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寫長媽媽的幾件事,表達了對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作者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並且記敍時有一定的順序,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本篇運用了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握語句中藴涵的感情。

綜上所述,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有:

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重點)

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説教法】

1、聽説讀寫結合法:

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説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為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法:

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

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説學法指導】

1、圈注法:

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

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本課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

多媒體。

【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這樣設計,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為一個整體。(約需1分鐘)

二、板題,解題

根據預習作業,學生七嘴八舌起來介紹魯迅,同時教師給以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能力。(約需3分鐘)

三、電腦出示目標

為了加深印象,學生默讀識記,約需2分鐘。

四、整體感知

為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文章寫了長媽媽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説出來。這些事表現了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2、文章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題1,讓學生速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的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第一問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第二問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比較容易。

題2,回答前兩問,較容易;第三問,學生理解較難,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為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

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研讀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刻畫人物的方法,仔細品味本文的語言。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精讀課文,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閲讀的:

1、全文中找出描寫長媽媽品格風貌的句子,並體會所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

2、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進一步體會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讓學生速讀全文,用筆勾畫出你認為在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我着重從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方面指導,描寫法有對長媽媽進行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這一點以前訓練過較為容易;對比映襯法,學生接觸不多,能説到這一點較難,因此我提出幾個

問題:

⑴ 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麼?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怎樣的感情?

⑵ 《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麼?突出了“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通過這一提示點撥,學生容易理解兩者的“對比”關係,對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了瞭解,有完整的印象。

這時教師小結:長媽媽這一形象主要通過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來刻畫的。

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解決1後,請學生找出給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學生可能會説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我順勢導入第二方面,主要讓學生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自學,質疑,教師巡迴指導,點撥。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所藴含的感情時,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⑴“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變化角度來考慮,學生能較好理解。特別是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讓學生聯繫上文內容,加以體會。在理解這些語句藴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口頭作文練習

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誰講的真實生動傳神。然後推舉出幾名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和教師圍繞本節課的訓練重點加以評價。這樣對本課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學會了應用,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七、教師總結

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3、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站起來歸納總結,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去指導今後的學習。

八、佈置作業

把課堂上的口頭作文,寫在週記本上。

教學目標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而故事的講述者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幾次都提起,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麼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就走進魯迅先生為她專門寫的《阿長與<山海經>》。

二、出示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詳略描寫的安排

2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作者對主人公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驚駭擄去震悚惶急瘡疤詰問疏懶霹靂孤孀懼憚粗拙渴慕

2.釋題:結合課文內容,誰來説説阿長與<山海經>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阿長買<山海經>。

那文章的題目為什麼不直接叫“阿長買<山海經>”?

還寫了阿長的其他許多事情。

四、重點研讀

1、用自己最擅長的讀書方式瀏覽課文勾畫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並思考: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些事情?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

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

明確:她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好事、很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熱情樸實的人。

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指名學生讀19——29段

這裏,作者詳細敍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

①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②為什麼作者説“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難點

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4、深入探究。題目中“與”表示兩者有並列關係,作者用意何在?

有相同的地方。都在作者的人生路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山海經》的作用,激發了作者的學習興趣,魯迅的讀書生涯就是從《山海經》開始,作者對它的印象也最深。文中説“最初得到、最為心愛、到現在還在眼前”就是例證。長媽媽的作用:長媽媽的善良、樸實、熱情、樂於助人、主動承擔教育責任、對孩子真誠的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教育着我。所以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激、懷念之情。

5、齊讀最後兩段,感受情感。

五、課堂練筆

1、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説什麼?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説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説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脱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2、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跑到書店書攤,買到這本書的情形?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8

學習目標:

1、理清脈絡,概括小桃樹的生長過程。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的獨特情感;

3、瞭解明暗線交織,比較小桃樹和“我”的人生經歷,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4、理解作者借小桃樹所抒寫的情志,教育學生為理想奮鬥。

重難點:

1、理解作者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寄寓着什 深刻的意義。

2、明暗線交織,小桃樹的形象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蒐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句,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在詩人筆下,春天的桃花是美麗嬌豔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似乎只有桃花才能代表春天的美麗。然而,當代作家賈平凹卻一直對一棵弱小的、可憐的小桃樹念念不忘,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作品《一棵小桃樹》。

二、文題解説

點撥:題目“一棵小桃樹”點明瞭寫作對象,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説明這是一篇託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借小桃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詞語

1、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懺悔( chàn ) 佇立( zhù ) 纖纖( xiān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孱頭( càn ) 蓄( xù ) 恍然( huǎng ) 猥瑣( wěi ) 渺小( miǎo )

摞( luò) 馬嵬坡( wéi ) 灼灼( zhuó ) 苦澀澀( sè ) 顫抖( chàn )

剎那( chà ) 赤裸( luǒ ) 幼稚( zhì )

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楚楚:軟弱柔美。

孱頭:軟弱無能的人。孱,瘦弱,軟弱。

矜持:拘謹,拘束;莊重,嚴肅。

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文中形容桃花繁盛明麗的樣子。

猥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四、整體感知

1、速讀全文,思考寫小桃樹的經歷是按照什麼順序?

點撥:先寫眼前情景 1、2;

接着回憶過去 3—8;

最後又回到現實 9—14

2、行文思路:

點撥:一、(1段)交代“我”寫小桃樹的緣由;

二、(2段)寫眼前情景,抒發憐憫、痛心、自責的心情;

三、(3 - 8段)回憶小桃樹以及“我”的經歷;

四、(9-14段)回到眼前情景,呼應開頭,點明主旨。

3、第1自然段有什麼作用呢?

點撥:引子。暗示小桃樹與“我”的關係是不平凡的,有它的特殊意義、經歷。設下懸念,吸引讀者。

五、分析比較,理解內容

1、文本主要寫了哪些人和物?

點撥:“我”、小桃樹、盆景、爺爺奶奶。

2、本文寫盆景、爺爺種花有什麼作用?

點撥:運用對比,突出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

3、文中多次寫到奶奶有什麼作用?

點撥:一是突出了小桃樹與奶奶的密切關係:奶奶買來桃子才種下桃樹,奶奶打掃衞生才發現桃樹,奶奶的保護才留存桃樹。

展開全文閲讀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對象,文章在歌頌小桃樹的過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對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文本敍述了一棵小桃樹的經歷,中間還寫了“我”的經歷,談談小桃樹和“我”的經歷,分析兩者的聯繫。

點撥: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裏——拱出一點嫩綠兒——長到二尺來高——有院牆高(豬拱,被遺忘)——開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是我的經歷:荒僻山村,從小有夢想——走出山來到城裏,感到渺小,孤陋寡聞,但想幹一番事業——長大後,讀不懂人世的大書,感到自己太幼稚天真,經受磨難——心裏到底還有一朵花呢(矢志不渝追求理想) 。

小桃樹長在家裏土院子的角落裏,暗示“我”從小生長在荒僻落後的小山村;小桃樹得不到良好的生長條件,暗示“我”從小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裏,孤陋寡聞,後來到城裏才知道天地更寬廣;它長得瘦小,暗示自己感到渺小,未能成為大才;着重寫它在風雨摧殘中的情景,暗示作者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經受風風雨雨和種種磨難;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我被感動,不忘初心,對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

總結:明暗兩條線索交織,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暗線是“我”的經歷,使小桃樹和“我”建立了聯繫: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託物言志顯得自然、感人。

六、精讀重點,把握主旨

1.找出文中描寫小桃樹在不同階段中的形態、顏色、動作、神態的語句,説説表現了小桃樹什麼特點?

點撥:摹形着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着頭,抱緊着身子”“努力撐着”“掙扎”“抖着”“搖着”“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鬥。

2.“蓄着我的夢”指什麼?為什麼説“我的夢”是“綠色”的?

點撥:反映了作者孩提時代對美好的未來、幸福的人生的朦朧嚮往;是説自己為美好幸福的未來而奮鬥,這是生機勃勃的,欣欣向榮的,充滿希望的。

3.重點句理解賞析

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那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着,抖着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點撥:(1)“竟”是“竟然”的意思,小桃樹在風雨中俯身的瞬間,“我”竟然看到樹頂還保留着一個花苞,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我”內心的驚喜、感動。

(2)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花苞比作指示燈,寫出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對“我”的激勵作用,讓“我”飽含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4.最後一段“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育出一個桃兒來的。”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點撥: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只要不屈不撓地奮鬥下去,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定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七、主題概括

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八、課堂小結

作者明寫的是一棵小桃樹,明寫的是小桃樹的生存環境,卻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臨的那個瘋狂的虐殺一切的年代,讓讀者從中品味到縷縷辛酸與苦澀,從而喚起人們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風細雨的今朝。告訴我們,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九、加深理解

1.背景鏈接

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苞,豈止是“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追求理想的象徵。

2.作者簡介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中國當代作家。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代表作品有《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他的《浮躁》獲得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秦腔》獲第一屆紅樓夢獎首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又經常忽視的景象,但卻能引人入勝。他的散文,濃的如酒般醇厚綿長,淡的如溪水清純透明。在一種古樸而又平淡的氛圍中,賈平凹道出他對生命、歷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散文具有一種深邃的哲思。

十、拓展延伸

1、你從小桃樹的身上得到什麼啟示?

點撥:敢於克服困難,在逆境中頑強拼搏,作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不懈追求理想。

2、比較小桃樹和紫藤蘿的經歷,體會作者要抒發怎樣的真摯情感?

不幸遭遇 經歷風雨後 面對挫折的態度

小桃樹 角落裏、被遺忘、被豬拱、討人嫌、遭風雨、花零落 百折不撓、

欲綻的花苞 困境不氣餒,心中有夢,

頑強鬥爭,不懈追求

紫藤蘿 花朵稀落、伶仃、

東一穗西一串 紫色的萬花燦爛的花瀑

生命無止境,人生美好,

生命永恆,勇氣倍增

3、校園、庭院、公園裏有許多花草樹木,哪一種你最喜歡?哪一種牽動過你的憂愁和歡樂?請寫一段簡短的話。

展開余文

十一、隨堂測試

1.第⑩段中説“可憐的小桃樹兒”,作者認為小桃樹的“可憐”表現在哪幾方面?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

點撥:寫小桃樹長在角落,不被重視;長得很委屈,樣子很委瑣,花兒單薄等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被人鄙視,孤獨寂寞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等的摧殘來表現它的可憐。

2.文章結尾“我心裏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樹啊!我該怎麼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作者產生安慰之情、感激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點撥:因為在風雨摧殘中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的小桃樹讓作者明白: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就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3.下列句子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請加以賞析。

(1)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

點撥:將人世比作大書,將自己對人世的認識比作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表現了社會的錯綜複雜,自己的幼稚天真。

(2)但它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點撥:將花苞比作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光,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十二、推薦閲讀作品:

1.《醜石》

2.《文竹》

3.《靜虛村記》

板書設計:

我的小桃樹

環境 經歷 現狀

小桃樹:(明線) 角落裏 遭遇 花苞欲綻

我:(暗線) 偏僻小山村 磨難 安慰追求

託物言志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實詞“矜”、“頷”、“釋”、“忿”、“徐”、“遣”;虛詞:“爾”、“以”、“但”。

能力目標:培養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品中的文學形象,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誦讀教學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課文的朗讀、背誦。

2、文言詞的積累。

3、把握人物形象,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難點:

1、自主閲讀文言文,自行提出並解決問題。

2、訓練學生的拓展思維。

3、由人及己,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閲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短小精悍卻又耐人尋味的文言文故事--《賣油翁》。(為了使這節課的學習更為順利、高效,我把同學們分為男生、女生兩個組,在下面的學習活動中來一場較量和比賽。希望各位同學暢所欲言,幗國不讓鬚眉,好男兒也不怕與女鬥!)問:哪位同學能説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生:“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師:為答出的組加分)

解説:“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是古人常説的六藝之一。這“六藝”指的是“禮、樂、御、射、書、數”六種學問的技能。這就難怪康肅公陳堯諮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賣油翁”卻不以為然,我們來學習這篇短文,看看這是為什麼。

二、整體感知:

1、用多媒體投影全文,教師範讀。(聽一聽)

2、男女生以搶答的形式給紅色標誌的字詞正音,清除讀音障礙。(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頷(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瀝(lì) ⑩遣(qiǎn)

3、學生自由讀,整體感知課文。(讀一讀)

4、師生討論朗讀技巧。(議一議)

康肅:傲慢、輕篾稍快、偏高

敍述部分中速、平緩;對話部分

賣油翁:鎮定沉着較慢、較低

5、播放課文flash動畫,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把握朗讀語氣並理解課文大意。(學生可以小聲跟讀)

6、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要求整齊、響亮、準確、有感情、語速恰當)。(試一試)

三、精讀探究

1、學生分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習課文,小組解決不少的問題派代表寫在黑板上。(教師調動:巴爾扎克説: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會思考提問的人,將是學習的優勝者。教育家陶行知説:愚者問得笨,智者問得巧,我們快速議議,看看男、女同學哪方提的問題好,能難倒對方。)

2、全班一起先解決黑板上有關疏通文意的問題。

3、用多媒體投影重點詞語,學生掌握並積累。

矜:以此自矜--自誇

頷:但微頷之--點頭

但:但手熟爾(惟手熟爾)--只不過

忿:康肅忿然曰--氣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術、射技

以此自矜--憑藉

以:以我酌油知之--憑藉

以錢覆其口--憑藉

但手熟爾--語氣詞,通“耳”

爾:

爾安敢輕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全文。(為複述者所在組加分)

5、小組再次探究,解決教師投影的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認為賣油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身懷絕技、謙虛穩重)

②你如何評價陳康肅這個人?(自我炫耀、趾高氣揚)

③這個故事可能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戒驕傲,勿賣弄,智者超然物外,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誦訓練

1、投影背誦方法:

①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②抓住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關鍵詞背。如:

康 肅 公 賣 油 翁

第一段開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頷之”

發展:“吾射不亦精乎?”“無他,但手熟爾”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籌):取、覆、酌

結局:笑而遣之“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2、教師按背誦方法帶學生一句一句背誦。

3、學生自由背誦。

4、集體背誦全文。

5、個別背誦全文(給背誦者所在組加分)

五、作者簡介:

投影:歐陽修,字永叔,溢號文忠,號醉翁,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歸田錄》。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六、相關連接

投影:想一想,議一議:

①説出與“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②説出與“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達芬奇畫蛋

……

(不拘於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課外作業)

投影:

1、賣油翁走了之後,陳康肅會怎樣,寫一段你所想像的內容。

2、自由組成小組,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課後排練,在語文活動課上表演。

3、上網查閲《賣油翁》有關學習資料,瞭解唐宋八大家有關資料。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21

【導學目標】

1.體會文本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偉大。

3.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課時計劃】1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着導學目標,認真閲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這部《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點綴(zhuì)漫步(màn)遲鈍(dùn)閒暇(xiá)

凸現(tū)拍攝(shè)蔚藍(wèi)合攏(lǒnɡ)

(2)詞義

遲鈍: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

閒暇:泛指閒空沒有事的時候。

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

心有靈犀: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2.作者名片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於1999年至20__年連續五年獲得科幻小説銀河獎,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

3.文體知識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聽範讀錄音,小組互讀精彩片段。

2.整體感知

(1)請看標題--《帶上她的眼睛》,你能設計幾個怎樣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們?

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帶上她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交流點撥】①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②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呢?(因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裏面再也無法出來了。)

③為什麼出不來了呢?(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將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連貫起來,寫成一段話,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驟三精讀課文探究寫法

1.本文曾獲得1999年第11屆銀河獎一等獎,其能夠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構思的巧妙。

【交流點撥】第2段:“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第43段:“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寫出了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花季才剛剛開始啊,就被終身囚禁,太慘了!開頭的那句“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是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伏筆。

2.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運用旁批法來體會其作用。課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筆和照應之處,通過旁批的方式,説説這裏的伏筆和照應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每個同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旁批,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或疑惑。寫完之後交換看,精選最棒的一則旁批交流。鄰座的同學互相觀摩,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組長負責組織。

(1)“熱,熱得像--地獄。”小女孩説的這句話非常奇怪,為什麼會熱呢,因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這不合常理。而且還説熱得像地獄,這就更加難以理解了。這幾處就是埋下的伏筆。

因為“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當然會熱得像地獄。

(2)小女孩為什麼不想讓大家知道她現在的處境呢?不想讓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個被囚禁在地心裏再也出不來的人呢?

【交流點撥】小姑娘是想一個人承擔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難,不想朋友們為她擔心,這是一個懂事的小姑娘。從反面來説,這也説明這個小姑娘處境實在是太慘了,慘得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向別人提起這個事情。

(3)“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是一處伏筆,照應後文的“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交流點撥】因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沒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對這些小花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她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小花--那麼脆弱,卻又那麼頑強。

3.同樣的脆弱,同樣的悲慘。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樣是脆弱的。所以説,文中這麼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麼樣?請你設想一下。

【交流點撥】同它對接,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我看到了“落日六號”內整潔的陳設。我走了進去,那個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長高了,這是在失重環境中長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對着我微微一笑,説:“你來了。”這二十年的光陰,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煙消雲散。我帶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資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類對地心世界的認識更為充分,一個嶄新的紀元開始了。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點撥】今天通過對科幻小説伏筆的旁批與品味,我們不僅讀出了構思的精妙,也讀出了科學及獻身的精神。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1、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2、比較小桃樹的成長和“我”的人生經歷,領會小桃樹的深刻內涵,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作者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磨難,要頑強地鬥爭,不懈地追求。

教學難點:學習比較閲讀的方法。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蒐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句,結合“閲讀提示”自學課文。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歷代詩詞中,題詠桃花的傳世佳句多不勝數, 大家課前蒐集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詞,我們欣賞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華。——《詩經》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王維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杜甫

鴨頭春水濃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臉。——蘇軾《送別詩》 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將進酒》

可以看出,古代詩人看到美麗的桃花、桃樹,引發了許多人生的思索。今天我們看一下,著名作家賈平凹看到桃樹、桃花時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呢?板書課題《一顆小桃樹》。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彙報自學,展示自我

1、介紹作者

賈平凹,當代著名作家。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1984年《臘月正月》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7年《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1989年《愛的蹤跡》獲全國優秀散文獎,1997年《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20__年《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__年《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2、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懺悔( chàn )

纖纖( xiān )

點撥:可以從修辭手法使用的角度鑑賞語言,也可以通過具體的詞句的品析,體會語言的魅力。

“我深深閉了柴門,佇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樹在風雨裏哆嗦。”

(“哆嗦”一詞使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小桃樹遭受的磨難。)

“纖纖的生靈,枝條已經慌亂,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裏,三點兩點地在黃水裏打着旋兒。”(“慌亂”一詞使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桃花被打落在泥水裏的悲慘景象。)

“它長得很委屈,是彎了頭,緊抱着身子的。”

(“委屈”一詞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突出小桃樹生活的很艱難。)

“第二天才舒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

(細節描寫,突出它的脆弱。)

“它竟然還在長着,彎彎的身子,努力撐着的枝條,已經有院牆高了。”

(“彎彎的”與“努力撐着”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小桃樹的堅強。)

“那瓣片兒單薄得似紙做的,沒有肉的感覺,沒有粉的感覺,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白的臉,又偏苦澀澀地笑着。”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小桃樹花的慘淡、柔弱,但又是那麼堅強。)

“花幸好並沒有立即謝去。就那麼一樹,孤孤地開在牆角。”

(“孤孤”一詞寫出了小桃樹的孤獨寂寞。)

“我每每看着它,卻發現從未有一隻蜜蜂去戀過它,一隻蝴蝶去飛過它。”

(寫出了小桃樹遭受的冷落、不公平的待遇,讓人心生憐意。)

“雨還在下着,我的小桃樹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

(“掙扎”一詞使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寫出小桃樹雖然備受打擊,仍然堅強。)

“一樹的桃花,一片,一片,濕得深重,像一隻天鵝,眼睜睜地羽毛剝脱,變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展開全文閲讀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寫出小桃樹受到自然界摧殘。)

“那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着,抖着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花苞比作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總結:

摹形着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着頭,抱緊着身子”“努力撐着”“掙扎”“抖着”“搖着”“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鬥。

2、小桃樹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磨難?

點撥:小桃樹是在幾乎被“我”忘卻時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連奶奶也説它沒出息。它在生長過程中被豬拱折過,險些被砍掉。它第一次開花就遭到經風雨的摧殘。

3、討論哪些地方表現了“我”對小桃樹的深情?

點撥: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當初懷着它能給我帶來幸福的希望,讓它“孕育着我的夢”而種下它,所以“我”偏愛它;見到它長得纖弱,沒人管它,為自己漂泊他鄉忘卻了它而難過;當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見到小桃樹在風雨中掙扎,更痛苦而又無可奈何了。最後看見小桃樹勇敢地與風雨搏鬥,保留下一朵欲綻的花苞,“我”受到感動。

4、這篇散文借小桃樹抒發了自己的情志、理想,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情感傾向的句子。

點撥:啊,小桃樹啊!我該怎麼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會開嗎?你開的是灼灼的嗎?香香的嗎?我親愛的,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出一個桃兒來的;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兒,對嗎?

(二)比較閲讀,體會作者情感

請同學們將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進行比較,體會作者要抒發怎樣的真摯情感?21教育

1、圈點勾畫出文章中表達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的語句,然後填寫表格進行比較。

小桃樹 我

成長環境 生長在院子的角落裏,見不到陽光,被豬拱折過,還險些被砍掉。 生長在農村,到城裏後才發現自己的渺小——可以推測我最初在城裏的成長環境不盡如意。

成長經歷 小桃樹開花時,即遭受了風雨的摧殘,枝條被搖撼,花瓣一片片落下,容顏褪盡。 我滿懷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的願望,但卻“發現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經受這人生挫折。

面對挫折的態度 小桃樹雖然遭遇不幸,它卻不屈不撓,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頑強地生長着。 我的脾氣一天比一天地壞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暮老了”。

2、“我”為什麼如此愛戀它小桃樹?

點撥:補充賈平凹的經歷:賈平凹生於陝西的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當代青年作家。父親是鄉村教師,母親是農民。“文~”中,家庭遭到毀滅性摧殘,他淪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機會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字。此後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

小桃樹的坎坷生長經歷又和“我”的生活道路相似。小桃樹寄託着“我”的夢想,也承載着“我”幼年的思想感情。

3、作者僅僅在寫花嗎?

點撥:作者不僅僅是在寫花,也是在寫自己的坎坷經歷,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不僅僅是在

4、説説最後一段的作用?

點撥:小桃樹的頑強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念。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章寫法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點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兒埋在角落裏——萌芽(嫩綠)——長到二尺來高(瘦,黃,沒人理會)——有院牆高了(被豬拱折,討人嫌,被遺忘,奶奶照顧)——開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是我的經歷:“我”出生在偏僻落後的山村小院,從小有夢想——離家出山,進城讀書,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幹一番事業——長大成人後,方知人世複雜,社會複雜,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種.種磨難——像小桃樹一樣,我心裏“到底還有一朵花呢。”對理想對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了。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是一篇狀物抒情、託物言志的散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借小桃樹揭示了 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的“小桃樹”開出燦爛的桃花。

六、佈置作業

1、蒐集並默寫描寫桃花的古詩詞名句。

2、課外閲讀賈平凹的散文《醜石》。

板書設計:

我的小桃樹

小桃樹:(明) 飽受風雨 險遭砍伐 冷落掙扎

我:(暗) 孩提存着夢想 進城感到渺小 長大發現幼稚

託物言志

七年級下冊語文《驛路梨花》的教學設計 篇23

教學目標:

1.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衞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為了家喻户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説説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歎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女兒性情 英雄氣概 女兒性情

三.賞析人物

1、學生再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説。板書: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教師小結: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傑出巾幗英雄形象,在代父從軍中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心願。

2.學生舉例我國曆史上的 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3、其實在地方戲曲中也有歌頌巾幗英雄的作品,學生欣賞豫劇《誰説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欣賞動畫片《花木蘭》,比較中西方人物形象異同。

附板書: 木 蘭詩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 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並當堂背誦。

2、進行片斷寫作訓練,提高想象和聯想能力,進一步理解木蘭形象。

3、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發現文中的創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上節課木蘭形象導入本課內容。

2、學生提出不能翻譯的重點詞,教師給予解釋。

(惟、願、市、旦、度、策、強、將、著、貼、火、走、安)

二、品味語言

1、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並説明理由。

例舉: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並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誇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鬥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擴寫第四段,並當堂交流。

三、體驗反思

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十幾年沒見面了,見到木蘭會做些什麼?會説些什麼呢?

四、探究發現

1、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老師講的理解,你在與《木蘭詩》進行心靈的碰撞時,你有什麼創造性發現嗎?(困惑處或者不同見解處)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復唧唧”聲與“不聞機杼聲”的矛盾。

(“唧唧”聲有三種説法:織機聲、歎息聲、蟲鳴聲。)

②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③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隻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裏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是北魏漢化的結果)

④木蘭不當官是不慕功名富貴嗎?

(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A、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B、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女性的命運!

(可以與“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法國的女英雄貞德的故事等進行比較)

(無論是花木蘭、梁紅玉、穆桂英,還是“奧爾良姑娘”貞德,她們“幸運”地躍出歷史地平線的機遇,無論是在歷史的記錄裏,還是在傳奇的虛構中,其背景都是烽煙四起、強敵犯境的父權衰微之秋。換言之,除卻作為妲己 一類的亡國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於歷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權、男權衰亡、崩塌之即。)

⑤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説:一説“元魏時禁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粧。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説,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五、佈置作業

1、描寫家人團聚場面,字數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