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精選16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

1.結合小説的文體特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精選16篇)

徵,從情節入手,深入細節,欣賞人物形象。

2.深入體會文中“台階”的含義,把握小説的主題。

3.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

一、導入新課

播放《農村老父親》導學視頻。

同學們,看到畫面中那一張張刻有歲月印痕的滄桑面容,那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眸,我們彷彿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們堅強的身影,今天我們將學習李森祥的《台階》,它將為我們生動展現父輩們的現實生活畫卷和深沉的艱苦創業精神。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自讀指導,根據文體特徵把握文章內容

1.請同學們迅速閲讀文本,分析本文與前兩篇課文的差異,明確本文文體。

明確:本文是一篇小説。前兩篇文章都是敍事寫人散文,圍繞中心事件敍述零散事件,詳略得當,表現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稱敍事,語氣似散文一樣自然親和,極似敍事性散文,但仔細分析,文中所敍人事皆圍繞“台階”這一主題有一個發展過程,主題寓於情節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説。

2.請説説本文圍繞什麼展開故事情節,並根據小説文體特徵,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給課文劃分層次,把握文章內容。

明確:小説以浙東鄉村為背景,圍繞“父親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展開情節。

文章結構層次

開端

(1—9段)

第一層

父親年輕時造了三級青石台階,青石台階承載了普通農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層

父親立志造高台階新屋,含蓄表達父親的樸實追求。

發展

(10—16段)

第一層

講述父親艱辛、漫長、執着的準備工作

第二層

描述父親在酷暑嚴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現其造屋的堅強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層

描述父親造新屋的過程。

第二層

描述父親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為修台階做準備。

第三層

描述父親在熱烈的鞭炮聲中既高興又尷尬的表現。

第四層

描述父親將老屋三塊青石板撬來,當作新台階基石,修成九級台階。

結尾

(25—32段)

第一層

講述搬進新屋後,父親坐在新台階層,卻感覺不自在。

第二層

描述父親挑水上台階閃了腰。

第三層

講述父親失去了往日生機,感慨自己的衰老。

3.請根據已分析的結構內容,用一段簡練的文字概述本文內容。

明確:父親總是覺得自家的台階低,對別人家的高台階總是羨慕不已。在他家鄉有這樣一種説法“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因此父親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父親吃苦耐勞,經過漫長的準備,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父親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喜上心頭,但是心願已了的父親卻覺得坐在新台階上不自在,挑水又閃了腰,恍然覺得自己年歲已大,多了種莫名的失落感。

目標導學二:細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父親的形象始終貫穿於各個情節之中,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找出文中體現“父親形象”的語句,並作適當分析。

(1)父親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只是那一來一去的許多山路,磨破了他一雙麻筋草鞋,父親感到太可惜。

明確:從背石板的描寫中,可看到父親強健有力的形象,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反而可惜磨壞了草鞋,也凸顯出了一個勤儉的老實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門檻上,但摔了一大跤。父親拍拍我後腦勺説,這樣是會吃苦頭的!

明確:文章描寫“我”與父親關係的語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體會到父親對“我”的愛,凸顯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親的這雙腳是洗不乾淨的,他一般都去凼裏洗,拖着一雙濕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來。大概到了過年,父親才在家裏洗一次腳。

明確:父親由於長年從事勞作,腳上積了許多沙泥,表現出父親的創業艱苦,“唿嗒唿嗒地走回來”不僅是帶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腳步的厚重,這裏以細節描寫刻畫出一位踏實的勞動者形象。

(4)他今天從地裏撿回一塊磚,明天可能又撿進一片瓦,再就是往一個黑瓦罐裏塞角票。雖然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認真。

明確:雖然一無所有,但是知道積少成多的道理,兩個“撿”字與一個“塞”字,是無數個日月重複的動作,父親是一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創業的樸實者形象。

(5)父親坐在綠蔭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

明確:父親專注的目光,表達了他的決心。他有志氣,不甘人後,要自立於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長遠的目標,絲毫不會動搖。

(6)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

明確:這一系列動作描寫,看似寫出了一個滑稽的形象,實際上是寫出了父親骨子中深藏的樸實與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調樸實卻又讓他顯得侷促不安。

分析總結: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父親也是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辛勤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目標導學三:揭示“台階”意義,深刻理解主題

“台階”既是本文的題目,也是本文的線索,父親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階上。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台階”在文中的含義。

1.“三級台階”意味着什麼?請結合文本分析。

“三級台階”是父親從很遠的山上背下的三塊青石板,每塊三百來斤重,壘成三級青石台階。父親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時,母親一邊坐在門檻上幹活,一邊看“我”在青石台階上玩耍,父親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級台階”承載着一家人的平靜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階”對父親來説意味着什麼?

“高高的台階”對父親來説,是人生的目標,是贏得一定地位的象徵。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磚一瓦地積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別人的高台階出神。“高高的台階”也是血肉之軀的父親戰勝嚴寒酷暑、疲憊困苦的精神動力,更是父親終日勞碌、堅忍執着的力量源泉。

3.“九級台階”建成之後,對於父親有着怎樣的意義?

一個普通農民,省吃儉用、辛苦勞碌半生,終於建起一棟中意的房屋,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級台階”,是父親的人生傑作,他當天就坐在一級上抽煙,這看起來不經意的一坐,卻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級台階”的建成並沒有讓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樸實反而讓他覺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當這的願望達成之後,他便不復人生目標,很快失落了,這個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標導學四:讀懂結局,昇華情感

父親經過了日積月累的努力,終於築起了“九級台階”,倘若文章就此帶着父親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過,但作者卻延續筆力,寫出了父親的失落,更以“怎麼了呢,父親老了”結尾,雖不是悲劇,但卻如同有悲劇一般的力量令人哀傷。對於作者如此結尾,請你談談自己的理解。

參考素材:在中國鄉村,一個父親的使命也就那麼多,或造一間屋,或為子女成家立業,然後他就迅速衰老,並且再也不被人關注,“我”只是為他們的最終命運而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為真實的一個結尾。

明確:即便是在農村人心中,也同時藏着物質的夢想與精神的夢想,但是物質生活的改善與精神生活的改善並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許正是窺見了這一點,才安排如此結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認識你的父親,去關懷和愛戴自己的父親。

三、板書設計

台階——父親——

(線索)(勞動人民)執着吃苦耐勞

勤勞樸實

善良敦厚

有志氣有理想

謙卑堅韌不拔  寫作特色細節描寫

對比手法

詳略得當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敍事性的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李祥森的《台階》,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的敍述者,敍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考慮到學情我進行了大膽的取捨,結合第三單元寫作要求學生瞭解細節描寫的寫作手法。把人物的細節描寫和對父親的形象分析兩條主線相結合進行備課,力求讓學生了解父輩的艱辛和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理解、熱愛自己的父親。

【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生長在農村,對於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有所理解。但目前的學情是留守兒童滯留農村和農村荒的問題使得農村兒童不理解父輩的艱難困苦,加之叛逆期的到來使得他們對父輩充滿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於是我沒有對文章中的故事內容和情節脈絡做深入的解析,淺嘗輒止,而力求在品讀細節描寫的作用和效果的前提下,分析父親的人物形象,突出父親的責任感和艱辛,以此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理解詞句含義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3.品讀文章中的細節描寫,體會作者熱愛、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尊重父親的感情,並學會理解,熱愛自己的父親

【教學難點】

理解並能初步使用細節描寫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置課堂隨筆練習:描述你的父親,並找一兩個學生起立,現場朗讀。

教師: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剛才聽過大家對於父親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儘管每一位父親的外貌、體型、職業都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有一份責任心,一份對家庭,對子女的責任,為了讓家人享有更好的物質條件,為了讓你們能享有現在的教育資源,父輩們辛苦工作,努力賺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台階》,雖然名字叫“台階”可講的也是一位父親的事情,下面讓我們打開語文書,翻到第11課,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展示學習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理解詞句含義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3.品讀文章中的細節描寫,體會作者熱愛、尊重父親的感情。

二.檢查預習

教師:首先,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請打開導學案,將學案上的作者簡介及生難字詞、成語的相關空格填上,並找一到兩名同學説説自己的答案。

作者相關: 李森祥;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 》 《 》

小説文體: 三要素:____ ;____;____,其中____是小説的核心;____是小説的背景;____是小説的骨架

生難字詞

凹( ) 凼( ) 硌( ) 涎( )水 揩( ) 嘎( ) 籌( )劃 黏( ) 撬( ) 尷( )尬( ) 過癮( )唿( )嗒 熬( )住 憋( )住 門檻( )

成語積累 微不足道:

大庭廣眾:

三.感知課文

教師:現在,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結合你的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説一説本篇文章“台階”有什麼特殊含義?本文的故事情節怎樣發展的,是否能將這篇文章劃分一下文章結構?把答案填在導學案的相應位置。

教師板書:

1. ________ (1--9)

2.造台階的準備 (_--_)

3. _________ (17--24)

4.造好了高台階之後——父親老了 (_--_)

學生瀏覽課文之後,和教師一起填黑板上的空

[文章的脈絡:

1.為什麼要造台階 (1--9)

2.造台階的準備 (10--16)

3.開始建造新屋和台階 (17--24)

4.造好了高台階之後——父親老了 (25--32)]

四.品味細節

教師:現在我們瞭解了這篇課文的情節脈絡,也從中發現了文章前後數十年的歲月流逝,新屋造好了、台階變高了、父親也老了,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的父親建造了一棟台階高高的新屋,揚眉吐氣了一把。可是在他新屋建成的那一天卻及其不適應大家的目光,很尷尬,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這段對父親的描寫

(21自然段 “父親的雙手……露出尷尬的笑”)

這一段描寫及其傳神,生動形象的表現了父親內心激動喜悦,卻不適應大家的目光,手足無措的神態,這種有目的性的細化描寫的方法,就是細節描寫,請大家看白板

(白板展示 細節描寫定義及相關知識)

現在相信大家對細節描寫有了些模糊的印象,現在我們從這篇課文中找幾段細節描寫,一起分析一下,這篇文章從內容脈絡上可以劃分四個部分,現在以排為單位,每排重點細讀一個部分,找出你所負責的部分裏的細節描寫,並前後桌互相討論,説一説這段細節描寫有什麼作用。

第一部分

1.第4自然段 我對台階的一系列舉動

2.第5自然段 對於父親腳的描寫

……

第二部分

1.第13自然段 搖擺的樹枝,父親的目光

2.第15自然段 磨穿的鞋堆的超過台階

……

第三部分

1.第19自然段 父親的頭髮沾滿露珠

2.第20自然段 父親雙手的描寫 手足無措

3.第24自然段 父親對台階的一系列舉動

……

第四部分

1.第26自然段 父親在台階上磕煙槍

2.第27自然段 父親坐枱階的描寫

……

(同學來找描寫,能找那個説那個,不必找全)

歸納細節描寫,從中總結父親的形象

1.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2.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興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的身上還有着中國農民傳統的謙卑。

五.課堂小結

從悽楚、辛酸中走出的父輩,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裏,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恰是撐託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層台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悦,感謝父親!

六.作業

描寫你的父親或母親,最少採用三次本課所學的細節描寫,總字數500字左右。

【板書】

台階

李森祥

1.為什麼要造台階 (1--9)

2.造台階的準備 (10--16)

3.開始建造新屋和台階 (17--24)

4.造好了高台階之後——父親老了 (25--32)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改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

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瞭解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教學重點

父親的形象特點及其意義。

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

識記字詞:凹(ao)凼(dang) 門檻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籌(chou)劃黏(nian)尷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廣眾

閲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我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九億農民。關心國事大事就不能不瞭解一下

中國廣大的農村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下面我們來學習一篇小説《台階》,《台階》

一文為我們刻畫了一箇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瞭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自讀課文。

瞭解故事情節。要求學生在書上圈點勾畫。

複述課文。

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稱,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複述。在複述的過程中注意刻

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口齒清楚,內容連貫,並富於感情。複述之後組織學生進行適當

的評價,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

思考、討論、理解、瞭解人物形象。

思考題:

a.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b.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將自己的理解和疑難問題,通過四人小組討論,與同學交流。

然後進行課堂發言。

提示:

a.“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階,羨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悦真是無

法形容。

c.父親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小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引導學生找出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情節,讀一讀,議一議。

思考題:

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麼特點?

“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

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段描寫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為什麼失去了一部分勞動能力的父親“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

理解?

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麼多筆墨?

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寫得詳細?

提示:

教師可指導學生重點研讀課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親這一形象的特點。

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引發想像,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穫,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5題,理解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拓展延伸

思考題:

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是什麼?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説塑造了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裏有我們民族拼命

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代表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農民的突出

特徵。同時,這一形象還告訴我們,農民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於經濟落後。

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

日子。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師小結

這篇小説,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

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業

寫成“研討與練習”

調查附近農村的經濟現狀。從農民家庭收入的角度,與改革開放之前比較,看有了哪些

發展。寫一份500字的調查報告。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4

課題: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於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週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的強烈思念之情。調子是悲愴的。

學生由於年齡的限制,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着樸素的情感,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對於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師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21世紀的信息社會,網絡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我們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本課將實驗由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當堂檢索。

教學創意:

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由教師指導,自主獲取知識,擴展課堂教學;配以音樂感染學生。

教學結構:

情境導入

——整體感知——品味精彩語句——擴展思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計算機lanstar教學軟件、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

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並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着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後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佈置作業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目標

(1)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2)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意藴。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黃河的悠久歷史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黃河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難點: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調動並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件:黃河大合唱之--《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頻,保衞黃河的歌曲

導入新課:

被譽為母親河的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魂之所在,歷來為人們所歌詠。同學們到過黃河沒有? (沒有)好,咱們先來看看黃河,好嗎?(播放壺口瀑布的視頻)這黃河以他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他,因為他古老,他孕育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歷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危在旦夕。黃河以他的雄渾力量激勵他的兒女奔赴抗戰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日演出隊來到黃河邊,來到壺口瀑布,濤濤黃河水在詩人胸中掀起萬丈狂瀾,他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隨後又一氣呵成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唱遍大河上下,激勵中華兒女為祖國尊嚴而戰。《黃河大合唱》共八個樂章,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黃河頌》

一.初讀課文,感知歌詞

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感受黃河頌。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揣摩思想感情。邊讀邊思考邊體會,詩歌結構分為幾部分?詩歌飽含什麼樣的感情?(要表達的感情是什麼樣的?)(自由誦讀)

1詩歌分為幾部分?

生:分為兩部分,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部分。歌詞分為描繪黃河,讚美黃河

2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的讚美,歌頌,愛國之情

總結:也就是體現在一個字上的話就是“頌”。黃河頌是對黃河的頌歌,那麼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表達的情感基調是什麼樣? (應該是讚美之情激昂,雄健,熱情悲壯 自豪 深沉 贊訟 豪邁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這種感情基調呢?請同學選擇你喜歡的一節練讀,看你所選的這一節該怎樣去讀? (練讀)

師:聲音洪亮,讀得很用心,但是情感節奏把握不到位。

師:那麼我們來聽一段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朗誦的語氣語調,及情感的把握(聽讀)

4:聽完誦讀後説説他為什麼會讀得那麼好呢?

讀得這麼好還源於作者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我們要想讀得更好些,需要把握詩歌內容。感受詩句的內涵,受到詩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那讓我們一 起賞讀課文,品讀歌詞

二.賞讀課文,品味歌詞

師:下面我們以朗誦詞為例一起來揣摩讀詩的方法,拿出你的筆把關鍵的詞句畫一下

師:哦,朗誦詞。在歌詞之前加朗誦詞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在影視作品裏頭也會經常發現這樣的形式,對吧?這樣,老師來把朗誦詞讀一下,同學們邊聽邊體會、邊思考,看一看朗誦詞在作品當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範讀)

(一)品讀朗誦詞

1:這段朗誦詞擺在歌詞之前你們認為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好,請你説説。

領起下文,領起下文的,是英雄氣魄,民族精神,偉大堅強,讚歌,(齊讀)

2誦讀詩歌應該注意什麼?

(1)理解詩歌內容。在朗讀時要通過對文章字詞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朗讀重音和朗讀節奏,讀好關鍵詞,把握時代背景這樣,才能在朗讀時做到傳情達意。

(2)把握詩歌的情感。朗讀時要讀得熱情悲壯,讀出黃河滾滾奔流的氣勢,讀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偉大而又堅強的精神。

(3)注意關鍵詞的語氣

(4)把握時代背景。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詩人光對黃河的頌歌,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二)品歌詞

運用這種讀詩的方法做一個訓練:下面我們以縱列小組為單位,賞讀歌詞部分,每組讀一節,(這組讀望黃河,這組頌黃河的第一層,這組讀頌黃河的第二層,這組讀頌黃河的第三層。)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用聲音傳遞情感,邊讀邊賞,説説你喜歡的理由,應該怎樣去讀?並作有感情誦讀。

1品讀

2賞析

3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讀詩歌,昇華主題

1美讀

現在我們一起帶着你對文章的理解,對詩歌飽滿的激情,以及對詩歌中關鍵語的把握。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組合,可以分角色,可以配樂,可表演,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給大家。(練讀),

自己組合,如果要分角色可以採用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小組中選擇同伴合作,試着練一下,等會請同學們表演

師:選擇一組來讀,你們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讀的?(展示讀)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有合作經驗,這樣來全班合作讀,

下面我們來配音朗讀,在畫面、樂曲聲中,進一步感受黃河勇往直前的氣魄、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特別要要讀好關鍵詞。讓我們一起投入感情,放聲朗讀吧!老師讀第一段(齊讀)

老師讀第一段

一個同學讀英雄氣魄那段

女同學讀第一節啊

男同學讀第二節啊祖

剩下後面的一起讀

要求:讀出關鍵詞的語氣,讀出情感,

師:在你們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黃河滾滾東流的氣勢,感受到了黃河永往直前的氣魄,也感受到了黃河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老師想問一下作者在這裏只是想讚美黃河嗎?

2主旨:

作者想借黃河讚美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祖國,藉此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衞黃河保衞祖國。

四.課堂延伸 知識反饋

1你這節課的最大收穫是什麼?(鼓勵學生自由談)我們能不能利用這節課學到的朗讀方法和技巧,來解決這一類問題呢?

2下面我播放《保衞黃河》的VCD,我們邊聽邊看文字,找出要重讀的關鍵詞,聽後我們一起來朗讀。(播放《保衞黃河》的音樂,同時展示文字幻燈片)

讓學生找重讀關鍵詞,並説説重讀的理由,鼓勵試着讀一下,然後師生齊讀,在高昂的氣氛中結束歌詞的學習。

六.課堂小節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黃河頌》,我們對歌詞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我們對黃河的關注才剛剛開始,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是保衞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資料、開展廣泛的課外閲讀,有機會親自到黃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進黃河。

最後讓我們一起欣賞黃河頌的歌曲,在歌聲中,再次感受黃河的英雄氣魄和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兩篇短文是古今傳頌的名篇,內容都具有典型意義,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陋室銘>輕鬆活潑,清新別緻,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愛蓮説>描繪蓮花形神兼備,作者借蓮花自況,表現了高潔的節操。

教學設想

1、把握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於瞭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於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通過比較閲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於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目的

1、背誦默寫,理解課文內容及其寓意。

2、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3、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提高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陋室銘>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出示掛圖,提問:這是什麼花?大家喜歡不喜歡這種花?為什麼?(根據回答情況適當引導。)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因此深得人們喜愛。它很早就出現在我國文人的筆下。在他們的作品中,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徵,或被贊為百美並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可以這樣説,對蓮的喜愛,已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文化心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朝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説》,看他是怎樣讚美蓮花並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的。

解釋:説是古文的一種文體。

可以敍事,可以議論,但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分讀後集體朗讀。

三、研讀課文。

1.讓學生對照註釋,疏通課文。稍作準備後指名學生講述第1段意思。

教師講評,強調實詞蕃、染、植的意義,要求同樣以沾染為意,説出一個帶染字的成語。(答:一塵不染。)

提問:作者讚美蓮的這些句子包含了蓮的

哪幾方面的特點?

討論後歸納:不同流合污,不妖豔媚俗,剛正不阿,傲然堅貞。

齊讀第1段,試將讚美蓮的句子背出來。

2.學生自讀第2段。

提問: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第一層,是作者對三種花的評價;第二層,是作者的感慨。

提問:兩個層次的句式分別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層三個並列分句,句末都有一個也字,這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幫助表示判斷的語氣詞。這種句子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呀的形式,也等於呀表示感歎。

第二層,句式基本相同,但語氣各不相同:第一句陳述,第二句設問,第三句感歎。想一想:這三個句子作者用不同語氣來表達,其中有什麼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淵明那樣愛菊花的人不多,語氣比較平穩,所以用陳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用問句形式加強語氣。第三句是説愛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説世上追求富貴的人多,這裏隱含着作者對當時不正世風的批判,感情強烈,所以要用感歎語氣。

強調:鮮,這裏讀作xin,意思是少。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裏也有,如鮮為人知的鮮就是這種用法。

思考:這一段兩層意思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第一層以三個比喻來評價菊、牡丹和蓮三種花,這裏雖然沒有貶褒之詞,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為高尚。第二層作者發表感慨,突出自己對蓮的喜愛。前後聯繫,我們不難理解,作者愛蓮,是要以蓮自況,表明自己是一個像蓮那樣品格高潔的君子。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齊讀第2段,試背誦。

四、總結課文。

1.教師歸納: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課文第1段主要用記敍句法描述了蓮花優美的姿態,突出它的高潔品格,表明自己對蓮花的喜愛。第2段先用議論對三種花進行評價;再抒發感慨,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不良世風。真正體現了言簡意豐、文筆多變。

2.提問:本文題為《愛蓮説》,主要是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可為什麼要把菊和牡丹跟蓮放在一起談論呢?

明確:這是一種映襯的寫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讚頌蓮是多麼美好,多麼高尚,自己對它是多麼喜愛,文章就顯得單調,意思不容易表達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蓮來比較着寫,就更能突出蓮花的可貴。這就是映襯手法的好處。另外,映襯還有正襯和反襯之分,這裏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它們有什麼不同,我們可在課後認真地加以揣摩。

3.評價: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裏,面對當時的不良世風,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潔的品格,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他因為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種目空一切,自視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2)香遠益清,亭亭淨植(3)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4)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2.熟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愛蓮説>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和作者

同學們學過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七言律詩,知道作者是誰呢?明確:劉禹錫。這首詩裏有一句富有哲理流傳至今的名言大家還記得嗎?明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麼,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再背一遍呢?(要求學生背齊,老師提示第一句,學生背完好老師給予稱讚)。

像這樣好的作品和好的詩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劉禹錫不僅在詩歌領域大有作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頗有成就。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陋室銘》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書題目)

所謂陋室,顧名思義就是簡陋的房子。銘,古代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補充其特點: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韻的。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人,自幼好學,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劉禹錫是中唐時期政治上的激進派,主張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擠,一再被貶,因而作此銘文,自剖肝膽,表達了自己處陋居窮而不改人格與德操的信念。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字注音。

禹yu錫xi馨xin鴻hóng 儒rú牘dú

(2)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試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再讀課文,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

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五、研讀課文

劉禹錫身居陋室,反説陋室不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間陋室有那些獨到之處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寫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

1、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學生翻譯,答案見書本。老師重複解釋,隨後提出疑問:這兩句詩着重在於哪兩個字呢?

2、明確:綠和青.

我們能不能想象一下這樣一個景況:遠看,一個小木屋隱藏在青山綠水之間,若隱若現;近觀,小木屋四周綠樹環繞,鬱鬱葱葱.再走近一點,可以看到碧綠的苔痕鋪滿石階,青葱的草地撒滿陽光,草色映入眼簾,也使小屋充滿青綠之色。同學們想一想生活在這樣一種景色之中會有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明確:安靜,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曠神怡。正如<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芳草鮮美,落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這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樂土,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作為一個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於此呢?何不鍾情於這個小木屋呢?板書:景色清幽

但是同學們在想一想,作者喜愛陋室,説陋室不陋僅僅是因為景色優美嗎?明確:當然不是,還是陋室中的生活。

3.請一位同學讀出文中描寫陋室生活的語句,然後全班齊讀。

4.我們來看一看劉禹錫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確:鴻儒。鴻儒:博學之人。白丁;沒有學問的人,淺薄之人。

5.學生翻譯此句。

6.老師補充翻譯:只和博學之人來往,不結交那些世俗淺薄之人,可見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書:友人博學。

7.那麼除了交友之外,作者還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確:彈琴,讀經。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佛經。

8.從素琴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

明確:聯繫生活中的琴,可見作者不喜奢華。

9.那麼該怎樣理解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呢?

明確: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案牘:書桌和木簡,這裏指官府的公文。

10、為什麼作者一方面調素琴,一方面又認為樂聲亂耳?

明確:劉禹錫是憎惡官僚權貴的。他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學之人談笑,彈彈素琴,讀讀經書,而不是聲色犬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夠在紛擾世俗的社會中保持一份高潔傲岸的節操,在看似簡陋的屋子裏卻活得逍遙自在,安貧樂道。板書: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見,陋室雖然簡陋,但關鍵看是誰住了。同學們説一説什麼樣的人住進去才不感到簡陋呢?

明確:像劉禹錫那樣品德高尚之人。

12、這正是應驗了哪一句話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主題?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學生翻譯此句。

板書:惟吾德馨。並重譯此句,加強印象。

13、那麼文章到此已經告訴讀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那為何還要寫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呢?那不顯得多餘嗎?這兩句話和緊接在後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找一位同學把這三句話連在一起翻譯一遍看一看,然後再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這三句話到底有何關聯。

明確:山不在於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龍就成為靈異的水了。同樣,房子不在乎簡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顯得簡陋了。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句話在表達上極其類似,由前兩句話可以很快的導入到本文的主題。我們把這種形式稱之為類比引題。

14、與此相類似,我們還可以看一看後面還有一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確:南陽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揚子云的亭子都很簡陋破舊,但因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樣被人們景仰。

我們這一課是講劉禹錫的陋室,幹嘛又提到諸葛廬和子云亭呢?它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

明確:這兩句話是再一次證明了我們的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開頭是用山和水來證明,後面結尾是用歷史人物來證明,中間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因此劉禹錫在最後能夠水到渠成地引用大聖人孔子的話何陋之有來結束全文。抒發了一種追求高尚情趣,不慕榮華,安貧樂道的志向。因此我們把這種寫法稱之為託物言志(板書)。

15、學生一齊大聲朗讀此文。

16、當堂背誦《陋室銘》。

六、佈置作業。

1、默寫這篇短文。

2、由劉禹錫我們可以想到很多,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有較好的物質生活和經濟條件,那麼我們該怎樣正確地對待生活學習條件呢?同學們能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

七、板書設計

景色清幽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學惟吾德馨

情志高尚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7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説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脱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歎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説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閲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説哩

--敍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閲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8

一、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側重於“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薰陶;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於“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為兩課時進行。)

二、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二)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敍事之間的相互關係。敍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敍事服務於人物特點。

(三)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説説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1)隨機朗讀(1——4)自然段;

(2)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設計説明]

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職業——蹬三輪 身體——殘疾 生活——塌敗小屋 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1)默讀(5——22)自然段;

(2)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説明]

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敍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1)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2)討論:老王死後,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3)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説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閒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2),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你準備怎樣對待剛才(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説明]

聯繫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後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並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敍事內容及主題,為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1)聯繫課後第二題,舉例説明本課語言特色;

(2)歸納語言特點:簡潔 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1)舉例説明敍事特點;

(2)歸納敍事特點:瑣碎 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彷彿“他者”的敍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瀰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1)典型習作(上節課後作業)投影閲讀;

(2)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3)修改各自上節課後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後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 生活艱苦精神悽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 善良 樸實

語言 簡潔 樸素

2、楊絳作品———————————— 真實震撼

敍事 瑣碎 平淡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3.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留心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

重難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寫作--修改--點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讀文學作品時,有時會被其中的一個情節所吸引,讀來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比如《紅樓夢》中對鳳姐出場的描寫,為什麼會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因為作者往往運用了細節描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細節描寫。

寫作指導

如何寫好細節

1.選用典型細節。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於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2.細緻觀察事物。要使得描寫生動形象,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非常細緻的觀察。

3.細節描寫要服從表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細節具有深刻意義。

4.細節描寫必須真實。所謂真實,是指細節描寫能夠精確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徵。

5.精心錘鍊詞語。在細節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期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

6.巧妙運用修辭。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格,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7.善用標點符號。

作文一、修改作文

修改上一單元的作文。寫作提示: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作文二、________的那一刻

寫作提示:

1.首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如“衝過終點線”“走上領獎台”等。

2.回憶那一刻的細節或場面,再現當時的情景,要儘量寫得具體,還要寫出當時的感覺。

例文欣賞:

接過試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的思緒彷彿在那一刻永恆地靜止了。

一張試卷,一張觸目驚心的試卷。它彷彿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的心頭,周圍一切融為一片寂靜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試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苦澀至難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體中穿行。我手顫抖着接過試卷,一陣冷風吹過,使我忍不住打了個擺子。我恍若雷擊,呆呆地看着試卷,眼中沒有焦距,腦中更無所想。愛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淚,似乎淚水也躲避着不願見到這試卷。臉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罷工了,不喜亦不懼,我頂着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就這樣靜靜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學們的臉上有的掛着爛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揚形成優美的弧線,似乎考得也不錯。我的心又再一次墜入冰窖,一陣寒風吹過,似乎比之前更涼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頭,卻着實不敢。與其説不敢,倒不如説心虛。我怕抬頭撞上老師的目光,怕抬頭看見同學們的笑臉。我雙手緊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涼的身體又似乎在出汗,每改變一下動作都要用盡全力。

那一刻,我聽見窗外的鳥兒在歡呼雀躍,心中的淒涼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藍的天空不知何時又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紗;樹葉在秋風中不那麼綠了;花兒也收起了燦爛的笑容。萬物歸於沉寂。

一陣秋風吹過,把我的思緒帶回。再看了眼分數,便把試卷摺疊了一下,剛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數,心思回到課堂,神色平靜地聽老師上課。

未來的路還長,那片刻被我銘記於心,在我每一次想放棄的時候,那一刻又浮現在眼前,或許那一刻的痛並非一個悲劇吧。

【點評】本文回憶了接到試卷的那一刻的複雜感受。通過細緻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極力表現“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難受。環境也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結尾點明主旨:那一刻給“我”鞭策,讓“我”奮發。

作文三、照片裏的故事

寫作提示:

1.可以回顧一下七年級上冊學過的《學會記事》,敍述故事時應條理清楚。

2.注意聯繫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背景,對拍照時的細節做出生動具體的描寫。

例文欣賞:

照片裏的故事

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住宅正以建築符號的形式,闡釋着一個鄉村的變遷。它折射出來的,不只是農民居住觀念的更新、消費的升級,更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題記

閒暇時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塵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冊,儘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我還是懷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開了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着的是年輕時的爺爺和奶奶。照片上的爺爺穿着一件破舊的軍大衣,褲腳上還打着幾個補丁,腳上蹬着的一雙棉布鞋也笑破了臉,奶奶穿着一身紅色的棉襖,烏黑的秀髮上彆着一朵大紅花。這是他們的結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們身後的那一棟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磚建築成的,房頂是用廉價的布瓦蓋的,門前的房樑上還懸着些幹玉米,據説那時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時時都為生計發愁。每到遇上颳風下雨的時候,爺爺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漏雨。聽爺爺説那時候家裏還經常會跑進來一些蛇、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呢!撫着照片上的爺爺皺緊的眉頭,我似乎感觸到了爺爺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輕輕翻開第二張照片,十幾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張照片是爸爸媽媽剛結婚時照的,背景是剛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紅磚瓦房,牆壁粉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柔和,堅固。爸爸站在旁邊一臉的自豪。儘管沒有裝修,但那時的爸爸和媽媽卻已感到很滿足了。一旁的爺爺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樂窩前安詳而幸福地微笑着。這已經是一張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媽媽手上戴着金戒指。

懷着驚喜的心情,我又翻開了第三張照片,眼前頓時一亮,原來是一張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一棟漂亮的小洋樓了,這才是一棟真正的房子啊!三層,寬敞的陽台,全新的設計風格,美麗的彩磚。房子裏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舒適的沙發、空調、冰箱一應俱全。今年爸爸還想給我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呢!照片上爺爺和奶奶精神矍鑠,爸爸媽媽一臉滿足幸福的笑容,我,天真爛漫笑得多開心,彷彿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這三張對比鮮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進步史。三十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巨大的變化讓我感慨良多,這三張照片只是三十年經濟發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合上相冊,我莊嚴地把它們重新封起來。生命的痕跡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劃過,生活的影子也在這照片永恆的記載和折射中,漸行漸遠……我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我們的全家越來越幸福,而記載生活的照片越來越美麗,照片背後的故事越來越精彩。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實詞“矜”、“頷”、“釋”、“忿”、“徐”、“遣”;虛詞:“爾”、“以”、“但”。

能力目標:培養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作品中的文學形象,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誦讀教學法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課文的朗讀、背誦。

2、文言詞的積累。

3、把握人物形象,體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難點:

1、自主閲讀文言文,自行提出並解決問題。

2、訓練學生的拓展思維。

3、由人及己,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閲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短小精悍卻又耐人尋味的文言文故事--《賣油翁》。(為了使這節課的學習更為順利、高效,我把同學們分為男生、女生兩個組,在下面的學習活動中來一場較量和比賽。希望各位同學暢所欲言,幗國不讓鬚眉,好男兒也不怕與女鬥!)問:哪位同學能説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的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生:“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師:為答出的組加分)

解説:“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是古人常説的六藝之一。這“六藝”指的是“禮、樂、御、射、書、數”六種學問的技能。這就難怪康肅公陳堯諮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賣油翁”卻不以為然,我們來學習這篇短文,看看這是為什麼。

二、整體感知:

1、用多媒體投影全文,教師範讀。(聽一聽)

2、男女生以搶答的形式給紅色標誌的字詞正音,清除讀音障礙。(比一比)

①矜(jīn) ②圃(pǔn) ③睨(nì) ④頷(hàn) ⑤矢(shǐ)

⑥忿(fèn) ⑦杓(sháo) ⑧酌(zhuó) ⑨瀝(lì) ⑩遣(qiǎn)

3、學生自由讀,整體感知課文。(讀一讀)

4、師生討論朗讀技巧。(議一議)

康肅:傲慢、輕篾稍快、偏高

敍述部分中速、平緩;對話部分

賣油翁:鎮定沉着較慢、較低

5、播放課文flash動畫,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把握朗讀語氣並理解課文大意。(學生可以小聲跟讀)

6、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要求整齊、響亮、準確、有感情、語速恰當)。(試一試)

三、精讀探究

1、學生分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習課文,小組解決不少的問題派代表寫在黑板上。(教師調動:巴爾扎克説: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會思考提問的人,將是學習的優勝者。教育家陶行知説:愚者問得笨,智者問得巧,我們快速議議,看看男、女同學哪方提的問題好,能難倒對方。)

2、全班一起先解決黑板上有關疏通文意的問題。

3、用多媒體投影重點詞語,學生掌握並積累。

矜:以此自矜--自誇

頷:但微頷之--點頭

但:但手熟爾(惟手熟爾)--只不過

忿:康肅忿然曰--氣憤

善射--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術、射技

以此自矜--憑藉

以:以我酌油知之--憑藉

以錢覆其口--憑藉

但手熟爾--語氣詞,通“耳”

爾:

爾安敢輕吾射--你

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

4、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全文。(為複述者所在組加分)

5、小組再次探究,解決教師投影的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投影:

①你認為賣油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身懷絕技、謙虛穩重)

②你如何評價陳康肅這個人?(自我炫耀、趾高氣揚)

③這個故事可能藴含哪些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④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戒驕傲,勿賣弄,智者超然物外,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背誦訓練

1、投影背誦方法:

①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②抓住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關鍵詞背。如:

康 肅 公 賣 油 翁

第一段開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頷之”

發展:“吾射不亦精乎?”“無他,但手熟爾”

第二段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籌):取、覆、酌

結局:笑而遣之“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2、教師按背誦方法帶學生一句一句背誦。

3、學生自由背誦。

4、集體背誦全文。

5、個別背誦全文(給背誦者所在組加分)

五、作者簡介:

投影:歐陽修,字永叔,溢號文忠,號醉翁,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歸田錄》。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六、相關連接

投影:想一想,議一議:

①説出與“熟能生巧”相近的名言警句: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②説出與“熟能生巧”相近的故事:如

達芬奇畫蛋

……

(不拘於此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七、拓展延伸(課外作業)

投影:

1、賣油翁走了之後,陳康肅會怎樣,寫一段你所想像的內容。

2、自由組成小組,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課後排練,在語文活動課上表演。

3、上網查閲《賣油翁》有關學習資料,瞭解唐宋八大家有關資料。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1

[整體設想]:

《最後一課》這篇小説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説將普法戰爭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國小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場景裏,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創造了短篇小説藝術的典範,為世界人民廣泛傳誦。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課時着重探討小説的藝術特色,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小説背景理解“最後一課”的含義。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人,從而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1、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

2、分析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教學方法]:

概括法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於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麼樣的感受。

二、瞭解作者及文體知識

1、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説家。28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説《小東西》,獲得巨大成功。《最後一課》是他短篇小説的代表作,這篇小説寫於1873年,當時正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時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普魯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2、的體裁為短篇小説,小説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小説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今天我們將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體會小説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課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強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討

1、最後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調動氣氛)

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温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着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教室裏有一種嚴肅的氣氛。

2、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小弗郎士)

3、在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麼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小組討論)

A、小弗郎士本來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總是想着逃課,去找鳥窩,去溜冰,最討厭課本,覺得它們很討厭,帶着又那麼沉重。而現在他覺得它們都是他的好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以前他覺得韓麥爾先生是個很嚴厲的人,現在他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開始理解和同情韓麥爾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C、對於祖國,作為國小生的小弗郎士一開始並沒有失去國土的悲痛,沒有愛國的意識,看到普魯士兵在操練還覺得比學習有意思,而在最後一堂課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義,懂得去仇恨普魯士的侵略者,説他們是“壞傢伙”,成長為了一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4、是什麼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是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5、看來韓麥爾先生對於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

個什麼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談時提醒:自己思考準備回答的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教師調控為三種理解。

a、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温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這是他給孩子們及鎮上的人上的最後一次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離開他工作40年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語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節課又一節課,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這個可憐的人異常的難受,他一動也不動地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也説不下去。……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以表示對失去國土的敬意;對自己從前的工作態度進行了反省,對阿爾薩斯人進行了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説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面對即將要喪失的祖國語言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這些都足以證明韓麥爾先生對於祖國的熱愛。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注意最後一部分,韓麥爾先生的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

最後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語言: “我的朋友們啊”、“我――我――”;神態: “臉色慘白”“呆在那裏”;動作:轉、拿、使、寫、靠、做手勢。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結合討論,有感情的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

6、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藉助於對最後一課的描述,深入的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達了法國人民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麼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因為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它能使人們不忘自己的祖國,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魯士侵略者想

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禁止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國人民。

補充資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出現過這樣文化侵略的現象,日本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後,為了奴役中國人民,日本人在東北強制中國人學習日語,給中國人灌輸自己是日本統治下的滿州人的思想,想從思想上徹底的奴役中國人,把中國人變為他們的奴隸。當然日本人的陰險用心並沒有得逞,否則今天我們就不能夠在這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

2、如今,隨着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學習外語同樣是為了愛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如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説的話。

六、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習了這篇小説,我們明白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是也有個彆嘴裏喊着愛國,心裏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既然懂了這個道理,今後希望大家以更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漢語的學習中去。

七、佈置作業:下堂課我們討論這篇小説藝術魅力的另一個方面:藝術特色。同學們可在這方面先作思考。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法)

環境:(時代背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喚醒

貪玩、不愛學習、幼稚 普通教師、不大負責任的人

情節:變

懂事、愛學習、愛祖國 愛國志士

情感: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賣油翁》是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最後一課,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所寫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篇幅不長,但故事生動,通過記敍賣油翁與陳堯諮的對話和賣油翁酌油的事例,説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於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上好這篇課文,對培養學生戒驕戒躁,保持謙虛謹慎的生活作風,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積極的意義。

學情分析  這篇文章文字淺顯,較易理解。對於我班的學生來説,他們接觸文言文雖然不多,但對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掌握較熟,老師基本能放手讓他們進行自主翻譯,老師只需強調重點字詞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譯。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先介紹人物後敍事的記敍方法2.掌握重要實詞“善”、“矜”、“睨”、“頷”、“忿”“嘗”等的含義。積累文言虛詞“而”、“以”、“之”等。

過程與方法

1.體會作者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的獨特藝術手法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譯課文,把握中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孰能生巧”這個道理,並在學習中加以苦練。

2.培養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1、重點實詞、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難點 由人及己,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第一 學時)

一、導入新課:

1、道具:(因為找不到銅錢)一個小瓶子,口與銅錢,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個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學生上台,把瓢裏的水倒進小瓶子。

3.師:要求其他同學觀察他倒的水有沒有灑出來(有),誰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課題《賣油翁》

5.解題:賣油翁,賣油的老頭,沒有具體的名字。在過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這類能工巧匠多的不計其數,但由於他們處在社會的底層,為人所輕,不僅事蹟被湮沒,連名字也不可靠考。這篇課文所寫的賣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積極培養後進。倡導寫平實樸素的古文,創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成為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為北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詩、詞、史傳方面自成一家,留傳後世的有《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二.初讀課文,夯實基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用手中的筆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

2.播放朗讀錄音,要求根據自己聽到的讀音及停頓,給不認識的字注音,並劃分朗讀節奏。

3.師巡視,檢查學生注音及節奏劃分情況。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節奏劃分,要求學生訂正。

Ppt:讀準字音。

矜jīn 圃pǔ 矢shǐ

忿fèn 酌zhuó 杓sháo

遣qiǎn 頷hàn 睨nì

Ppt:把握節奏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5.齊讀課文,把握節奏。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3.成果展示。(學生主動翻譯課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譯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識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虛詞等。)

(板書)

通假字:1.爾--耳,罷。

2.杓-勺,勺子。

古今異義: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連詞,錶轉折。

古:善於,擅長。

2.善

今:善良。

古:誇耀

3.矜

今:莊重,嚴肅。

古:場地(這裏是將原來的意思擴大了。

4.圃

今: 菜園、果園。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詞多義: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動詞,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技)

但手熟爾。

2.爾

爾安/敢輕吾射!

詞類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動詞用作名詞,“射技”.

2. 爾安敢輕吾射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虛詞:

而:

1. 釋擔而立 連詞 表順承

2 .久而不去連詞 表修飾

3 .而錢不濕 連詞 錶轉折可譯為“可是”

4 .康肅笑而遣之 連詞 表修飾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詞 憑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詞 憑、 靠

3 .以 錢覆其口 介詞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瀝之 介詞 用、拿

之:

1.睨之 (代詞 )代 陳康肅射箭

2.但微頷之 (代詞)代陳康肅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詞 )代 射箭也是 憑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 )代 葫蘆

5 . 康肅笑而遣之 (代詞) 代 賣油翁

四.再讀課文,準備複述。

1.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2.複述要求:1.用自己語言把故事講給大家聽。2.儘量不要看課。3.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關鍵詞進行復述。

讓自願上台的學生進行倒水實驗。學生上台表演,其餘學生認真觀察,看他們實驗的效果,並作點評。

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老師強點重點及考點)

學生讀課文,並進行圈點批註。

老師強點重點及考點

老師巡視學生給課文劃分的節奏,並給予指導。

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虛詞等幾類分別板書。

老師提示,並用多媒體展示。

複習虛詞及常用虛詞“而”“以”、’之”等的用法。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同學們的努力,疏通了文意,積累了文言實詞、虛詞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夯實了基礎,為我們後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相信下一節課的學習會容易的多。

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

3.編課本劇

板書設計

通假字:

1.爾--耳,罷。

2.杓-勺,勺子。

古今異義:

古:只是。

1.但:

今:但是,連詞,錶轉.善

今:善良。

古:誇耀

3.矜

今:莊重,嚴肅。

古:場地(這裏是將原來的意思擴大了。

4.圃

今: 菜園、果園。

古:慢慢地

5.徐

今:姓氏

一詞多義:

陳康肅公堯諮善射。(動詞,射箭)

1.射

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技)

2.爾

爾安敢輕吾射!

詞類活用:

1.汝亦知射乎?射,動詞用作名詞,“射技”.

2. 爾安敢輕吾射輕,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虛詞:

而:

1. 釋擔而立 連詞 表順承

2 .久而不去連詞 表修飾

3 .而錢不濕 連詞 錶轉折可譯為“可是”

4 .康肅笑而遣之 連詞 表修飾

以:

1. 公亦以 此自衿 介詞 憑 、靠

2. 以 我酌油知之 介詞 憑、 靠

3 .以 錢覆其口 介詞 用、拿

4 .徐以 杓酌油瀝之 介詞 用、拿

之:

1.睨之 (代詞 )代 陳康肅射箭

2.但微頷之 (代詞)代陳康肅射箭十中八九

3.以我酌油知之 (代詞 )代 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4 .以杓酌油瀝之 (代詞 )代 葫蘆

5 . 康肅笑而遣之 (代詞) 代 賣油翁

教學反思

亮點 《賣油翁》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字意思比較淺顯,學生通過第一遍朗讀便能知道文章大意。為了夯實考點和難點,我採用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放手給學生,着不僅夯實了基礎,而且還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感覺上課輕鬆了許多。

不足 因為時間關係,沒能讓學生自己上黑板歸納板書,且有的知識對學生不放心,講得過細,有點畫蛇添足。

再教設計

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給學生,留點空間給學生,讓學生去補白。

教學過程 (第 二學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表演課本劇,還原現場。

2.點評:哪一組表演的好?為什麼?

二.精讀課文,深層理解。

1.本文是怎樣刻畫人物的?

提示:○1.賣油翁看到陳堯諮射箭是怎麼反應的?(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交流點撥: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動作、神態)

○2.賣油翁對陳堯諮射箭本領是怎麼評價的?

交流點撥:“無他,但/手熟爾。”

○3.賣油翁憑什麼這樣評價陳堯諮的射箭本領?

交流點撥:以我/酌油知之。

○4.賣油翁到底知道什麼道理?

交流點撥:熟能生巧的道理。

陳堯諮對賣油翁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課文是怎麼刻畫陳堯諮的

交流點撥:(1)當賣油翁對他射箭“但微頷之”時,陳堯諮問道:“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的反應對一個自以為是的武夫來説,顯然是受到了侮辱。因此,用一個疑問句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再用一個反問句,我的射箭本領不是很高明嗎?

(2)當賣油翁又説“無他,但手熟爾。”時,陳堯諮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對陳堯諮的射箭不但不加讚賞,而且還出乎意料的貶低他:“無他,但手熟爾。”一向狂妄的康肅公自然是要“忿然”的了。

(3)最後看到賣油翁的表演,不得不心服口服,“笑而遣之”。

2.從文中可以看出賣油翁是一個怎樣的人?陳堯諮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交流點撥:賣油翁:穩重、謙虛

陳堯諮:驕傲、自負

3.這個故事發生在康肅公陳堯諮年輕時候還是年老時候?你是怎麼知道的?

交流點撥:年輕時候。因為從敍事中可看出他年輕氣盛。但從課文的註釋中我們可以知道,康肅公是他死後朝廷給他封的號“諡號”,以示尊敬。

4.文中寫了陳堯諮和賣油翁,但標題卻叫《賣油翁》,乾脆把標題改成《陳堯諮與賣油翁》好不好,為什麼?

交流點撥:不好。因為事端是由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睨之”“微頷”,陳堯諮就不會發問;問題又是由他解決的-----以他酌油技術的精湛平息了陳堯諮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諮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八九”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着,陳堯諮卻因“善射”而“以此自矜”。對比效果明顯,作者很顯然要突出的是賣油翁,因此,標題不能改。

三.拓展延伸

1.讀了課文,你認為一個人應該如何讓看待自己的長處?名言警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水滿自縊。

2.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孰能生巧?

圈點、批註

學生談自己的感悟

學生把自己積累的名言警句寫在黑板上

從自己經歷,談孰能生巧的體會。

提示:表演者有沒有把握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等

來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老師作適當點撥。

課堂小結

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買油的老頭,能在買油這個行業中流芳千古,這與他的功多歷熟十分不開的。生活中,你看到或親自經歷的“熟能生巧”的例子?他給你的學習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在今後的學生生活中,希望你能踏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反覆實踐,爭做本行業中的“狀元”。

作業佈置

1.片段作文,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刻畫你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2.預習第三單元寫作訓練《抓住細節》

板書設計

《賣油翁》 歐陽修

汝亦知射乎

語言 自負 略

爾安敢輕吾射

陳堯諮

神態:忿然 -----暴躁

對比 睨之

人物 神態 穩重

微頷之

賣油翁 語言:無他,但手熟爾。-------謙虛 詳

動作:“取”、“置”、“覆”、“酌”、瀝----動作熟練

教學反思

亮點 本節課課本劇的表演,看似有點浪費時間,其實不然。“磨刀不費砍柴工。”課本劇的表演,不單單看表面的結果,關鍵的是學生下去準備的過程。在準備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熟悉課文,而且還要把人物象形展現出來,因此,功夫是做足了的,課文內容的理解那還用老師再講嗎?所以,這堂課,學生學得高興,老師教的輕鬆。下課了,大家都還意猶未盡。

不足 如果課前能對學生的課本劇進行表演進行指導,課堂表演效果更好,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容易。

再教設計

如果在教一遍課文,我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而不是課堂上,不是走過場,而是真正的去讓學生學有所獲。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3

【課時安排】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小説設置懸念和誤會的巧妙構思。

2.體會小説設題的精妙。

3.弘揚傳承雷鋒精神。

一、直接入題,明確目標

二、精讀課文,初識小屋及屋主人

1. 請同學們齊讀8--11段,從文中提煉信息,説説這是一間怎樣的房屋。

2.從小屋陳設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麼特點?

三、略讀課文,體味懸念和誤會的妙處

3.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過程中,作者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和誤會,請同學們跳讀課文,説説這些懸念、誤會及它們的妙處。

4.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細讀課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讀課文,勾畫出和“梨花”相關的內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義及作用。

6.你怎樣理解文章的標題《驛路梨花》?

五、總結延讀,一花引得百花開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驛路梨花》領略到邊疆少數民族淳樸的民風和他們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中也提到“文明、和諧、友善”,我們的自願服務理念是“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 現在,你對“公德”這個概念有什麼想法?聯繫現實談談。

六、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處處開

愛暖人間

雷鋒精神代代傳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能通過讀課文,瞭解表現魯迅先生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 學習魯迅先生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準備

1. 蒐集關於魯迅先生的各種資料,瞭解魯迅先生在我國文化界的影響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讀。

教學設計

一、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 自己默讀課文,給全文段落標上序號。

2. 想一想,課文講了魯迅先生哪幾件事情。

3. 全班同學交流一下,説説寫了哪幾件事。

4. 自己再讀一讀,看哪些段落寫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學習

1. 先學到魯迅先生家做客這件事。

①找出寫這件事的相關段落。寫了作者幾次到 魯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學習作者兩次到魯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況。(這兩次做客反映魯迅先生同樣的性格)

③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因為這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而且還涉及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問題。

2. 學習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寫信的問題。

①找出文中哪幾段寫的這件事。

②讀一讀這段文字,想一想,魯迅先生的態度和行為有什麼不同。

③深入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 學習魯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讀課文,找出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③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講這個故事。

④師生一起探究魯迅不怕鬼的原因,體會魯迅先生的性格。

⑤師生共同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三、學習課文前三段

1. 自己讀課文。

2. 勾出自己認為寫人物外貌寫得好的地方。

3. 讀一讀傳神的外貌描寫,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四、回顧全篇,深化認識

1. 朗讀全篇課文。

2. 討論一下,自己認識的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3. 老師補充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全面認識魯迅先生。

五、拓展應用,以讀代寫

1. 寫一寫熟悉的同學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斷。

2. 念給大家聽一聽。

3. 師生共同評價。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5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過程與方法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學精神 ,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難點

學習本文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的通俗化相結合的特點。

方法:速讀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導入:

大漠長空,天高地闊,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秋色斑斕。待發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靜默在發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過海穿山越嶺,投注在中國西北部這片大漠深處,聚焦在廣袤曠野中這巍峨聳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來為我們講述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情況。

作者簡介: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xx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__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着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__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簡稱“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五艘飛船,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__年10月15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次日返回,降落於四子王旗着陸場。它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展現了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

2.根據課文的小標題,梳理宇航員的飛行 歷程。

(1)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起飛階段

(2)我看到了什麼--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見

(3)神祕的敲擊聲--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聞

(4)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返回階段

1.太空一日,充滿緊張和意外,閲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了哪些意外情況?他當時有怎樣的反應?

(1)起飛階段:飛船共振帶來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共振。

--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的形式變化着,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幾乎無法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飛行階段:失重、神祕的敲擊聲

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處於失重狀態時,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員都會產生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這種錯覺令人難受,明明朝上坐的,卻感覺腦袋衝下。

--靠意志克服。

時不時出現敲擊聲

--自己很緊張。

(3)返回階段:歸途險象環生

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説不恐懼那是假話……我的汗出來了……

左邊的舷窗也開始出現裂紋

--我反而放心一點了。

隨着一聲巨響,你會感到突然減速;引導傘一開,使勁一提,會把人嚇一跳;減速傘一開,又往那邊一拽;主傘開時又把你 拉向另一邊。每次力量都相當重,飛船晃盪得很厲害,讓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對身體的衝擊非常厲害。

2.楊利偉最終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飛行的任務,從中你看到了楊利偉怎樣的精神品質,你有什麼感想?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堅韌,一絲不苟,心理素質好、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無畏精神和拼搏勇氣,正是這種精神和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來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3.楊利偉在文中説“對航天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嚴謹”。試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1)那種共振持續26秒鐘後,慢慢減輕。

--用準確的數字記錄自己感受不適的時間,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2)從載人飛船上看到的地球,並非呈現球狀,而只是一段弧。

--體現了航天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

--客觀的描述,是科學態度的體現。

(4)但是,我沒有看到長城。

--表現了作者客觀的科學態度。

(5)在太空中,我還看到類似棉絮狀的物體從舷窗外飄過,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蓋,聽不到什麼聲音,也感覺不到這些東西的任何撞擊。

--細緻的觀察,詳盡的描述。

(6)回到地面後,人們對這個神祕的聲音做過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裏,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着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是覺得不像。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學、嚴謹之外,也藴含着豐富的情感。請舉例説明。

(1)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從語言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指揮大廳中緊張的氣 氛以及對航天員楊利偉的關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裏有我的戰友和親人。

--這句話飽含深情,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對親人戰友的愛。

(3)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地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邊來人了!

--寫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實而又激動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飛船升空過程中,共振帶來的痛苦感受使“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飛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寫“本末倒置” 的錯覺和神祕的敲擊聲。

第四部分(40~47),驚心動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驚險迭出。

全文運用四個小標題,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驚險與意外交替出現,扣人心絃。

2.語言準確,生動嚴謹。

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生動嚴謹。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歷所感,讀來如身臨其境;敍事的同時,又用準確嚴謹的語言向讀者普及了航天知識。

太空一日

起飛階段: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太空所見:我看到了什麼太空所聞:神祕的敲擊聲返回階段: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航天精神:堅韌仔細、不怕犧牲、敢於拼搏

教後反思:  對於學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祕世界。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樂於探索細節,把握課文內容比較容易。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好。通過快速閲讀,篩選主要信息,瞭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學習瞭如何解讀標題。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閲讀課文,瞭解太空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體會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學生也瞭解了楊利偉的基本情況,感受到了他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的偉大。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楊利偉的可貴的品質,並希望今後好好學習,多關注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朝一日也可遨遊太空,為祖國爭光。

七年級下冊語文《台階》教案設計 篇16

知識與技能

理解科幻小説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快速瀏覽課文,理清小説脈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重點

通過快速瀏覽課文,理清小説脈絡。

難點

領悟科幻小説中想象與現實的關係。

方法:瀏覽法、品評法。

總課時:1課時

導入:

“眼睛”還能被人單獨帶走,跟着別人去旅行?沒錯!這個獨特的想法來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説《帶上她的眼睛》,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作者簡介: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小説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長篇科幻小説《魔鬼積木》《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等4部。1999年至20__年,劉慈欣蟬聯《科幻世界》雜誌 讀者評獎的冠軍,同時,他以《流浪地球》《全頻帶阻塞干擾》《中國太陽》《地球大炮》等連續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20__年,他以《海上高山》獲東方少年科幻徵文一等獎。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他想象力豐富,漫無邊際,汪洋恣肆,滲透着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以及樸實直率而又嚐盡滄桑的感覺。

1.科幻小説

科學幻想小説,簡稱科幻小説,主要描寫想象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説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科學與幻想是其兩大特點。

2.作品簡介

《帶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説,講述了人類使用地層飛船深入地球內部進行探險,一艘地層飛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輕的女領航員,她只能在封閉的地心渡過餘生……

1.默讀課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帶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後來偶然對她產生了好奇,繼而揭開謎底,瞭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瀏覽課文,尋找本文小説的線索。

明線:“我”的活動。

暗線:一名年輕的地航飛船女領航員的遭遇。

3.理清小説的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我”帶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對她產生了好奇,繼而揭開謎底,瞭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離“她”不會再遠了。

1.讀完這篇小説,談談你對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認識。

我:善良、富有愛心。

小姑娘:堅強勇敢、有毅力、不怕犧牲、敢於為科學獻身。

2.文中多次運用心理描寫,描寫“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小姑娘”在地心雖然身體被圍困,心靈卻是敏感的,是詩意的;而“我”在地球上,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是封閉的,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了人們心靈的空虛和乏味。

從而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荒蕪的心靈需要愛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説,想象奇特,讀來令人興趣盎然。作者善用懸念,使讀者充滿好奇,請結合小説內容具體分析本文巧妙的構思。

(1)巧設懸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讓我再帶一雙眼睛去。

--開篇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閲讀興趣。

我感到,她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已豐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讀者對她奇怪的表現感到好奇。

她身處的環境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那封閉窄小的控制艙,奇怪的隔熱太空服……

--她身處的環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A.“這個決定對她似乎很艱難,她的雙手在太空服的手套裏,握在胸前,雙眼半閉着,似乎認為地球在我們這次短暫的旅行後就要爆炸了……”

--這種如同生命線的聯繫不能長時間延續下去,飛船裏中微子通信設備的能量最後耗盡,這種聯繫在兩個月前就中斷了,具體時間是在我從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閉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範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個沒有日出的細雨濛濛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後看到的地面世界。

D.熱,熱得像……地獄。

--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 中,船外別説空氣和生命,連空間都沒有,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

4.科幻小説的特點是將科學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請你結合具體內容分析這一特點。

(1)科學的語言。

從地層雷達的探測中得知,航行區的物質密度急劇增高,物質成分由硅酸鹽類突然變為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物質狀態也由固態變為液態。

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對地航飛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學知識,令人感到真實。

(2)奇特的幻想

A.傳感眼鏡

B.地心探險

(3)環境描寫,語言優美。

(4)心理、語言描寫傳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課外閲讀《帶上她的眼睛》及劉慈欣的其他作品,體會科幻小説的特點。

1.巧設懸念,前後照應。

文中多處設置懸念,使情節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2.科學的語言與奇妙的幻想相結合。

課文運用科學的語言向讀者講述地心的特點,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帶上她的眼睛

開端:“我”要帶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發展:草原上的所見所聞單純、可愛,善感、熱愛生活高潮:“我”知道了真相,無能為力結局:“她”永遠留在了地心堅強、勇敢樂觀、善良尾聲:“我”離“她”不會再遠了  影響深遠珍愛能看到的珍惜所擁有的

劉慈欣的作品中,滲透了一股對宇宙的敬畏。他寫一些技術味道很濃的科幻作品,宣揚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哲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探索的精神。學生對這樣的作品有着深厚的興趣,所以學習起來非常順利。但對於本文寫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往往不會進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雖然身體被圍困,心靈卻是敏感的,是詩意的;而“我”在地球上,雖然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是封閉的,兩相對比突出主旨。如果學生能把《帶上她的眼睛》全書讀完,理解這個問題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