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精選16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精選16篇)

★知識與技能: 朗讀並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揣摩詩歌中優美精 煉的語言,並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指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

★態度與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價值觀: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慎重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學重點、難點 :

★加強詩歌朗讀訓練,讀中感悟。

★引導學生掌握鑑賞 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計劃課時:兩 課 時

第 一 課 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太多不平事,請你不必在意,灑脱一些過得好......”(歌詞)這些歌就是寫給在逆境中的人們,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不順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這樣的叮嚀和囑咐。(板書課題)

二、學海拾貝

※ 我們應該怎樣閲讀詩歌呢?

(教師向學生介紹閲讀詩歌的“四步”閲讀法:一讀,二品,三誦,四背。)

1.一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作背景。這一環節主要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藴涵的道理和表現手法。

3.三誦,四背,這兩個環節常常緊密相連,因此要注意詩的節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三、學海導航

(一)讀

1.讓學生快速閲讀第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思考以下問題:

<1>你瞭解詩人普希金嗎?你的同桌知道嗎?問問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詩人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寫出這樣的不朽詩篇的?

2.學生自由交流,教師歸納總結。

(二)品

1.教師示範朗讀這首詩,學生邊聽邊品味,之後回答以下問題:

<1>這首詩是用什麼口吻寫給那些受生活欺騙的人的?

<2> 對於這些人,詩人提出了怎樣的叮嚀和囑咐?

<3>詩中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加以引導、肯定、補充。

(三)誦、背

1.設問: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那麼,怎樣用我們的有聲語言讀好這首詩呢?你認為應突出哪幾個方面呢?

2.學生相互交流,教師肯定、鼓勵、或引導、補充。

<1>親切自然,娓娓道來的勸説語氣。

<2>注意停頓、重音、語速的快慢。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點撥。

3.試讀評價

按照剛才的交流,請你來試讀一遍課文,可找三四名同學與教師共同點評,最後評出最好的一個領讀。

4.設問:

通過對這首詩的朗讀,現在再回顧這首詩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 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回顧上節 課的詩歌閲讀方法。

二、導入《未選擇的路》新課。

説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讀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板書課題)

三、自主實踐,小試牛刀。

1.教師引導學生“讀”。

2.“品”

※小組合作,互動探究以下問題:

<1>詩中的“路”有兩層含義,你能説出來嗎?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3>詩中明確寫了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為什麼還要以“未選擇的路”為題?讀了這首詩,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教師引導,點撥,歸納。

3.“背”、“誦”

四、朗讀遷移、鑑賞詩歌。

致恰達耶夫 普希金

愛情、希望、默默的榮譽-- 時刻聽候祖國的召喚。 我的朋友,讓我們用滿腔

哄騙給我們的喜悦短暫, 我們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壯麗的激情報效祖國!

少年時代的玩耍已經消逝, 切盼那神聖的自由時刻來到 同志啊!請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霧,如同夢幻: 正像風華正茂的戀人, 一顆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種願望還在胸中激盪, 等待忠實的幽會時分。 俄羅斯會從睡夢中驚醒, 我們的心焦灼不安, 趁胸中燃燒着自由之火, 並將在專制制度的廢墟上

我們經受着宿命勢力的重壓, 趁心靈嚮往着榮譽之歌, 銘刻下我們的姓名!

讀後思考: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種願望還在胸中激盪”中的“一種願望”指的是什麼?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説説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説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斷髮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裏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範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説話,最忌直白的説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説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裏。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繫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閲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閲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歎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後倚靠着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徵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後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曆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後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後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麼做。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

2、瞭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情感與德育:5、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説詩-悟詩-品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美國現代詩人弗羅斯特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參考: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及補充: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 憂鬱:憂傷,愁悶。

因是詩歌,牽涉的字詞很少,教學時也應從快從簡。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

(由教師介紹,學生適當筆記。詳細介紹見《教師教學用書》P30、P31)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藴,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文本學習

(一)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説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

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才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 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説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意境)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説,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二)學習《未選擇的路》

方法步驟同上,學生自主學習。

練習及參考:

1.作者為何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重點不是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點對未來選擇的道路發出感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2.本詩主要應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象徵

3.詩中流露了作者一種怎樣的複雜感情?

對已選擇的路的不滿,對未來選擇之路的嚮往。

4.本詩藴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課文小結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也希望同學們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業練習

1、課堂作業: 練習題二

2、課外練習:教輔資料、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學生自我設計,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劉禹錫)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帶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愛蓮説》

(周敦頤)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説》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後鮮有聞:鮮:少。(xiǎn)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説説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徵隱士,牡丹比喻象徵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徵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歎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敍、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悦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

菊花隱士陶後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

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四。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課文

2.品味欣賞語言

3.領悟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並課件展示美麗豐饒的東北景物圖片。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現代作家。遼寧省昌圖縣人,原名曹漢文、曹京平。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曹京平為避免國民黨迫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筆名。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東北家鄉紅高粱的別稱--“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於是改用諧音 “端木蕻良” 。

3.字詞檢測

二、朗讀品味:

1、 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學生自讀,交流展示(美麗、豐饒、神祕、偉大、曾經歡笑、飽含屈辱、)

2、學生跳讀,思考:作者懷着__的情感?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3、學生默讀,思考:作者發出__的誓言?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誓為解放家鄉而戰鬥到底)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課堂小結

四、拓展延伸

賞析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五、作業佈置

1、透過重重的歷史帷幕,先烈們的目光默默地注視着我們,目光中充滿了憂傷、關切和期望。那我們該對先烈們説些什麼呢?

2、回顧歷史,面對現實,你想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及重點]

l.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3.學習詳細得當的敍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製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木蘭這個人物嗎?哪一個同學給大家講一下關於木蘭的故事?(學生講故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你認為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裏?(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

她替父從軍,是出於關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是出於保衞家鄉、保衞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高官厚祿,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願和理想。好,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木蘭詩》中是怎樣塑造木蘭的形象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解決生字詞。

2.解題:《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作品時代怎樣?

明確:(用課件打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説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三、共同、研習課文

1.二百年來,木蘭這個形象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請根據課文進行探究分析。

明確:(學生的發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結合課件適當引導並指導學生誦讀)

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歎息,設置懸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板書:母問女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木蘭想到了什麼?“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

原來,是木蘭看到皇上徵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為保家衞國的大計,於是“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出木蘭基於家庭情況,經過停織歎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深明大義、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寫出木蘭做入伍前準備,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心情(板書:急切準備)和赴戰地途中的見聞、感受。先寫木蘭緊張籌備,整裝待發。用“東”、“西”、“南”、“北”這種民歌常用的鋪陳手法,藉以突出準備工作的繁忙。“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寫出了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地的荒涼。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板書:思親情切);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板書:征途遙遠)。

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感情,又寫出了出征的歷程,行軍的疾速。讀着,我們好像聽到了黃河的濤聲,燕山的馬嘶,看到主人公縱馬奔馳在漫長崎嶇的征程,去迎接戰鬥。

問: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木蘭十年征戰的情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抵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給我們描繪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渲染了戰場的氣氛和環境的艱苦,描寫簡潔、生動,使我們好像聽到了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使我們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

十年的征戰的血與火的考驗,使木蘭經受了嚴酷戰爭的磨鍊,終於歷盡艱辛,屢克頑敵,成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英雄而凱旋歸來。對一個改扮男裝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尋常的經歷啊!在呵氣成冰的夜晚,木蘭肯定會有很多次思念家鄉的徹夜不眠,也肯定會有很多次懷着家醜國恨和戰友們風馳電掣,越過數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艱苦戰鬥。

木蘭戰功卓著,入朝受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表明天子為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勛位如此之高,賞賜如此之多,然而,木蘭卻不屑一顧。她深切地懷念着故鄉。十年奮戰對她來説,並非為了受賞加爵,而只是為了爭得安定地從事勞動的生活權力,因此,木蘭堅決地作出瞭解甲歸田的請求。

處於長期封建戰爭動亂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勞動生活,他們把這一願望,寄託於木蘭形象之中。木蘭辭歸這一情況的設置,正反映了人民羣眾的理想。“辭官”一節,在木蘭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木蘭在建立功勛後,沒有以此為階梯,進入統治階級的行列。相反,卻解甲歸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藝術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詩歌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而有別於封建文人的作品。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的情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幾句詩寫出了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粧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粧,欣喜興奮的感情。

到此為止“完成了木蘭這一藝術形象的最後一筆,一個淳樸、勤勞,既英武豪放,又美麗動人的古代傑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們的眼前。“出門看火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

木蘭穿上男裝,在戰場上馳聘格鬥時,同男戰士一樣吃苦,一樣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蘭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勛和蔑視功名富貴的美好心靈,受到了人們由衷的讚美。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分析時,要求學生反覆誦讀,達到當堂成誦)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認為木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學習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東西?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發言)(木蘭形象分析)木蘭既是一個女孩子,更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勤勞善良,純樸孝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為國家盡忠效勞,表現出深明大義、勇敢堅毅,果斷的效國忠心和英雄氣概。從軍十二年,她憑着自己的堅強毅力和機智謹慎,女兒身份一直沒被揭穿。在凱旋歸來後,她不貪圖富貴,甘願過回簡單安定的農家生活。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秀勞動婦女的象徵。

3.你打算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由發言)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7

一、教材依據:

《偉大的悲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記敍的是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展開了一場富於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後,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出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

二、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本單元要緊緊圍繞“探險”這一中心話題來設計教學,希望能在學生內心深處埋下“上下求索”的種子,樹立“敢於冒險,樂於探索”的意識,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獨立的價值,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對文本的解讀走向深入《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我們準備藉助這類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單元目標就設定為:

1、理解文章內容,激起學生探索奧祕的興趣,培養敢於探險的勇氣、樂於探究的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必要時為所熱愛的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2、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提高對這類文章的閲讀能力

(二)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傳記。文中人物的優秀品質,是任何一個閲讀此文的人都會感觸良深的。所以,教學此文,捨棄什麼,都不應捨棄這一點。在教學中,要努力通過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透過人物具體的語言、行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題中“偉大”的含義。要做好這一點,我覺得采用重點語句圈點批註的方法,比只是讓學生口頭説效果會更好,印象會更深,而且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也會有所幫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傳記的節選,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歷盡艱辛即將到達南極點時,卻發現對手挪威的阿蒙森隊已捷足先登,只好從南極絕望而歸,最終悲壯覆沒的故事文中處處閃耀着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祖國和事業獻身的精神及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並頌揚了斯科特誠信的紳士風度和勇於承認失敗的優秀品質本文題材生動,情節引人入勝,主題令人深思,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讀來令人感動,也讓我們敬佩。

學習時要通過快速閲讀梳理故事發生的整個經過和結果,把握以時間為序的寫作順序,即理清故事情節;重點是通過細讀文中一些令人激動難忘的細節來理解:為什麼説斯科特他們是失敗的英雄,為什麼這場悲劇被冠以“偉大”二字,即品味文中動人的細節,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還要通過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去感悟這一出悲劇中所包含的人類崇高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四)學情分析:

學習本文的學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對外界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險的文章恰恰能夠滿足孩子們這樣的心理,同時,我所執教班級的學生大部分知識面較寬,他們思維活躍,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對待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們對探險為主題的故事很感興趣,然而這一時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們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中成功與失敗的含義,沒有清晰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準備按照“課前預習課堂交流--深入解讀文本--領悟精神內涵--昇華情感--拓展延伸”等過程來進行,以期實現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掌握字詞、理清故事情節,概括內容要點

2、過程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看待成敗的人生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快速閲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評價: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4、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

五、教學難點:

1、聯繫語境,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旨,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六、教學準備:

1、文章篇幅較長,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預習

2、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圖片導入

1、PPT:展示南極圖片,教師簡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 1957年1月23日建於南極點,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就在這白雪皚皚的南極上。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不為勝利的阿蒙森作傳,卻為斯科特一行作傳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偉大的悲劇》。

2、作者介紹:茨威格,探險南極展開角逐,角逐的結果斯科特一行失敗告終,最後英雄的體魄留在這位出生於奧地利的猶太作家為人正直高潔,一生著作頗豐。起初,他以寫詩和翻譯作品作為步入文壇的“敲門磚”,一俟進入到小説領域,他那過人的文學天賦就立刻光芒奪目。同樣使他蜚聲文壇的傳記作品更是其創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經為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司湯達、弗洛伊德等許多著名人士作傳。他的傳記不拘泥於史實,着重表現人物的性格。

《偉大的悲劇》是茨威格以斯科特為首的英國南極探險隊所作的一篇傳記。這篇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捲、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學習和研究這篇傳記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多方面的啟迪和收穫。

(二)快速閲讀,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內容,完成表格。

時間 地點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極點

1912.2.17 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 三人無法離開賬篷

1912.3.29 帳篷裏

1912.10.29

1912.11.12

(三)品味文章,研讀語段

“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1.魯迅曾説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你認為斯科特一行的南極探險“悲”在哪些方面?(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要求學生以文中的語句為依據)

明確:失敗之悲:“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

作證之悲:“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奧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個人決定驕傲地在帳篷裏等待死神的來臨。而且始終沒向世界哀歎過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2.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義?(學生分小組交流,教師與學生交流)

明確:事業失敗的悲傷,替人作證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壯,世人悼念的悲痛&hellip;&hellip;

3. 斯科特一行人的“偉大”之處體現在哪裏?(要以文中的具體事件為依據)

明確:

(1)斯科特接受了為他人作證的任務: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信,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失敗。體現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爾遜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對於科學研究的執着精神,英雄的氣概。

(3)奧茨在暴風雪之夜離開營地:不願拖累同伴,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

(4)三個人在帳篷裏驕傲地等待死神的來臨:勇敢無畏的犧牲精神,對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熱愛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記日記:無私的愛。在生命的最後一息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

(6)英國國王跪下悼念這幾位英雄: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側面表現斯科特一行人的偉大。

(四)品味語言,妙談體會

1、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者什麼也不是。作者在這裏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説法嗎?(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後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

2、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衝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國旗怎麼會“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裏表現出斯科特內心什麼樣的複雜感情?

(明確)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斯科特和夥伴們萬分痛苦、沮喪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為他人業績作證的任務?他不接受不行嗎?)

(明確)斯科特受英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動,其人格才顯得無比高尚,贏得人們的尊敬。

4、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於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繫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人留下了話。(聯繫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

(明確)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之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念。雖是美好的,卻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説是”海市蜃樓”,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衝擊。

5、一個人雖然在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讚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句話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點題的作用。

八、結語

師: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迴盪,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與那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維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板書設計:

偉大的悲劇

茨威格

探險事業的執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體主義精神 失敗之悲

誠實、守信、勇敢 作證之悲

對祖國、親人、朋友的愛 世人之悲

九、教學反思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課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地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文章重點是對斯科特探險隊崇高精神品質的頌揚和讚美,為了揭示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內涵,作者在把握事實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突現悲劇的不同凡響的意義,使讀者心靈受到震撼。教學過程中我想以這些震撼人心的細節為重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飽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體會斯科特隊員的偉大高貴的品質,並在閲讀中逐漸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文章對斯科特五人在失敗和死亡面前所表現出的坦然和勇敢進行了着力的描寫,而在這方面學生的情感體驗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品味關鍵詞句,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突破這一難點,達到深刻閲讀體驗的目的。 這節課時努力實踐這些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整堂課以“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整體感知、細節品味等途徑,運用朗讀、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與高貴偉大的靈魂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能通過讀課文,瞭解表現魯迅先生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 學習魯迅先生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準備

1. 蒐集關於魯迅先生的各種資料,瞭解魯迅先生在我國文化界的影響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讀。

教學設計

一、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 自己默讀課文,給全文段落標上序號。

2. 想一想,課文講了魯迅先生哪幾件事情。

3. 全班同學交流一下,説説寫了哪幾件事。

4. 自己再讀一讀,看哪些段落寫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學習

1. 先學到魯迅先生家做客這件事。

①找出寫這件事的相關段落。寫了作者幾次到 魯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學習作者兩次到魯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況。(這兩次做客反映魯迅先生同樣的性格)

③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因為這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而且還涉及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問題。

2. 學習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寫信的問題。

①找出文中哪幾段寫的這件事。

②讀一讀這段文字,想一想,魯迅先生的態度和行為有什麼不同。

③深入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 學習魯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讀課文,找出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③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講這個故事。

④師生一起探究魯迅不怕鬼的原因,體會魯迅先生的性格。

⑤師生共同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三、學習課文前三段

1. 自己讀課文。

2. 勾出自己認為寫人物外貌寫得好的地方。

3. 讀一讀傳神的外貌描寫,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四、回顧全篇,深化認識

1. 朗讀全篇課文。

2. 討論一下,自己認識的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3. 老師補充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全面認識魯迅先生。

五、拓展應用,以讀代寫

1. 寫一寫熟悉的同學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斷。

2. 念給大家聽一聽。

3. 師生共同評價。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理出故事情節,明確寫作技巧。體會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弘揚雷鋒精神,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彭荊風,江西萍鄉人。其創作形式豐富,涵蓋小説、紀實文學、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劇本等。短篇小説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説,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受好評。

學習生字 這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概括本篇課文的五件好事,學習插敍的作用。

第一件:“我們”路過住宿,修屋;

第二件:瑤族老人藉助照看小茅屋;

第三件:梨花姑娘出嫁後,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第四件: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建小茅屋;

第五件: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敍的作用:造成懸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揣摩語句,感悟主題

“她説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句話點名了文章的主題:為別人着想。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這句話先寫花,後寫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虛幻的美景襯托了人物心靈的美好。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話雙關花和人,讚頌的是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

四.拓展教育

辦好事,辦實事,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愛心傳遞,世界會更美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麼是細節描寫;接着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後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後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徵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敍事的記敍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國小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緻的觀察。記敍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並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麼是細節描寫

導語:請同學們讀兩個句子,幫助老師判斷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

出示任務:1.你認為哪一個句子好?為什麼?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説説增補了哪些內容?

3.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而具體的刻畫。

小結:根據表現內容,細節可以大致分為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動作細節、景物細節等。大家之所以認為第二個句子好,正是因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較,第二句對周邊景物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描寫,更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因此,要想更好表情達意,抓住細節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賞典型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他面色死灰,兩隻眼上都結着一層翳……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裏的殭屍……

2.父親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着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3.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欣賞以上帶有細節描寫的語段,並説一説分別運用了什麼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好在哪裏,有什麼作用。

反饋指導:

1.作者對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時的動作、肖像細節進行描寫,寫出了作者當時驚訝又有些害怕的心態,為後文表達內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真實的感受,讓讀者也彷彿置身文中,令人難忘。

2.作者對父親踩黃泥的細節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幹。

3.作者描寫了賣油翁觀看陳堯諮射箭的表情和動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頷之”兩個語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結:細節描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裏,如果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的關鍵。在寫景的文章裏,細節描寫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點,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憶生活細節——總結細節描寫方法

請同學們説説你曾經留心過的生活細節。當我冬夜苦讀時,母親為我送來熱騰騰的奶茶,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不小心犯錯時,父親的手掌憤怒舉起又輕輕落下,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____________時,老師(同學、父母……)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愛的細節。

出示任務: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討論細節描寫的方法。

指導反饋:

1.善於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發揮想象和聯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寫人記事的時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徵,善於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方法。

3.用心靈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養成反思、省悟的習慣,在描寫中滲透個人獨特體驗。

(四)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學會運用

1.那天,他在雪地裏罩住了一隻小鳥。

課文示例: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務:先讓學生比較後分析總結其中的方法,教師引導補充。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增加了許多動詞,從而把整個捕鳥的過程描寫得細緻、生動、到位,這種方法就是——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學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隻蝴蝶,一不小心又讓蝴蝶飛了。

出示任務: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提示:細化“好不容易”“捉住”的過程。給學生5分鐘時間寫完,分組交流,推薦,全班展示優秀的細節描寫片段。

2.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麼程度?(2)怎麼個“瘦法”?(3)穿得有多“差”?

課文示例: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脣,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小桔燈》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生動,是因為作者抓住特徵,步步追問,在細微處駐足,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學習的。

學以致用:請抓住人物特徵,給下面的句子加上細節描寫:

那天,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他彎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風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爺爺什麼樣子?可以扣住他的臉、頭髮、眼睛等外貌特點來展開細節描寫。

3.出示任務:下列語段的細節描寫都很成功,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才寫得這麼生動吸引人?

(1)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裏都洋溢着笑意。

(2)三個月後,小草莓結出了果實,小小的果實竟然壓彎了枝頭,但纖柔的莖並不生氣,興奮地揹着自己的碩果炫耀着:“看,這是我的果實。”

(3)那抹夕陽紅,如絲綢般掛在天邊,好似隨風飄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導反饋: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具體生動,展現人、事、物的特徵,更好地表情達意。

出示任務: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刻畫細節,使下面的語句更加充實生動。

小草發芽了。

學生寫完後分組交流。

(五)牛刀小試

出示任務:讀一讀前兩個單元寫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根據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者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指導反饋:完成修改後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修改前後的不同,然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有一雙敏鋭的眼睛,更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發現生活中每一細微處的美,做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細膩筆觸的幸福之人。

(六)作業: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許多難忘的時刻。所謂難忘,可能是驚喜、興奮、有趣,也可能是慚愧、尷尬、甚至是難堪。回憶一個自己難忘的時刻,並以《的那一刻》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七)板書設計:

抓住細節

細心觀察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以小見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徵,步步追問 畫龍點睛

運用修辭,充實生動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衞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為了家喻户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説説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複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歎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女兒性情 英雄氣概 女兒性情

三.賞析人物

1、學生再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説。板書: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教師小結: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傑出巾幗英雄形象,在代父從軍中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心願。

2.學生舉例我國曆史上的 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3、其實在地方戲曲中也有歌頌巾幗英雄的作品,學生欣賞豫劇《誰説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欣賞動畫片《花木蘭》,比較中西方人物形象異同。

附板書: 木 蘭詩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 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並當堂背誦。

2、進行片斷寫作訓練,提高想象和聯想能力,進一步理解木蘭形象。

3、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發現文中的創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上節課木蘭形象導入本課內容。

2、學生提出不能翻譯的重點詞,教師給予解釋。

(惟、願、市、旦、度、策、強、將、著、貼、火、走、安)

二、品味語言

1、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並説明理由。

例舉: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並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誇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鬥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擴寫第四段,並當堂交流。

三、體驗反思

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十幾年沒見面了,見到木蘭會做些什麼?會説些什麼呢?

四、探究發現

1、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老師講的理解,你在與《木蘭詩》進行心靈的碰撞時,你有什麼創造性發現嗎?(困惑處或者不同見解處)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復唧唧”聲與“不聞機杼聲”的矛盾。

(“唧唧”聲有三種説法:織機聲、歎息聲、蟲鳴聲。)

②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③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隻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裏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是北魏漢化的結果)

④木蘭不當官是不慕功名富貴嗎?

(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A、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B、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女性的命運!

(可以與“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法國的女英雄貞德的故事等進行比較)

(無論是花木蘭、梁紅玉、穆桂英,還是“奧爾良姑娘”貞德,她們“幸運”地躍出歷史地平線的機遇,無論是在歷史的記錄裏,還是在傳奇的虛構中,其背景都是烽煙四起、強敵犯境的父權衰微之秋。換言之,除卻作為妲己 一類的亡國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於歷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權、男權衰亡、崩塌之即。)

⑤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説:一説“元魏時禁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粧。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説,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五、佈置作業

1、描寫家人團聚場面,字數300字。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瞭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於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 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他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着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聖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裏,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敍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着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後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藴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於常人的魯迅,我們彷彿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藴含着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閲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彙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着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着,説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後,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麼書都看”,從側面説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説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鬥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髮,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繫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着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説:“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閲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裏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徵意義:這裏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後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鋭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藴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聖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於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節,體味關鍵語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頌揚之情,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教學設計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感知內容

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

學生默讀,複述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出示問題組:

1.本文寫了什麼內容?哪些細節最讓你激動難忘,説給大家聽

2.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然後四人小組互相複述故事

研讀課文

1. 教師導學

學生朗讀課文重點片段,在朗讀中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

2. 合作探究

(1) 斯科特等探險隊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具體表現在那裏?

(2) 作者為什麼給失敗者斯科特作傳

(3) 斯科特一行人探險的意義是什麼?

3. 小結

作者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來寫了這個悲劇,頌揚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從高精神。他們的精神讓所有人仰慕,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體驗與反思

導學

斯科特等人為人類事業而獻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了這片文章對你有什麼啟發?聯繫生活實際討論。

作業

積累字詞句寫一篇讀書筆記。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4

【知識目標】

1.懂得什麼是細節描寫,在作文中有何作用。

2.學會賞析細節描寫的好處。

【能力目標】

掌握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將細節描寫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善於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細節,留心生活中的細節之美,激發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刻畫鮮活的人物

教學方法:

感受法討論法練習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米開朗琪羅在雕刻和繪畫時速度都很慢,總是花許多時間,在那裏沉思、推敲、琢磨,他在完成作品時,連雕像的眼神、膚色和肌肉線條都力求完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任何完美都是細節上完美組合而成的。

那麼什麼是細節描寫呢?首先運用你的想象合理擴展一句話,恰當地添加動作、表情、神態、語言、心理等將這句話的內容充實起來。

她罵他懦夫

她罵他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語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動作)

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怒睜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神態)

其實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但她還是在不斷的告誡自己:不要失態、不要罵人!最終她實在是忍不住了,於是怒睜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心理)

二、感受細節描寫

學生思考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歸納

明確: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如臨其境。

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助於折射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深刻的社會主題。

三、比較品讀,感悟方法

既然細節描寫能使人物鮮活起來,那麼,怎樣把這些細節形諸於筆,讓他們形象可感呢?接下來一起欣賞幾個經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他們寫得生動,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段文字摘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裏寫冬天下大雪捕鳥的情景,一連串的動詞準確生動的刻畫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百草園給“我”帶來的樂趣。我們再來看一個片段:

“他不回答,對櫃裏説,“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魯迅《孔乙己》)

這是《孔乙己》中最精彩的細節,“排”字表現出孔乙己的出手闊綽,動作幅度大是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有錢,是他虛榮心的體現;而後一個“摸”字則表明他身世的落魄,經濟的拮据,即便如此,周圍人還是戳他的痛處,表現了世人的麻木不仁。這種表現細節描寫的方法是:精用動詞。

方法二:巧用修飾語

(過渡)巧用修飾語是塑造人物形象,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再看一個片段(出示PPT)

“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媽媽説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給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這會兒,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因為昨天我已經把它送給我的好朋友萬芳了。[3]

“爸爸不是説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説。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着我。我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我把它收起來了。”

“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着頭不敢看她。

“要説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抖。

“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給萬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説,“那麼貴重的東西怎麼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來。

(摘自張之路《羚羊木雕》)

從“突然”的發問,到我的心“怦怦地”跳、“小聲地”回答,到媽媽“嚴厲”而“堅定”地讓我要回羚羊木雕,這一串修飾詞生動表現了我的委屈和媽媽的強勢。

方法三:巧妙的運用修辭,即比喻、擬人、誇張、反覆等修辭手法,對事物加以淡粧濃抹,能使語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給人以美感。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羣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魯迅《藥》)

這一細節,是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一羣麻木的、不覺悟的人們,在冷漠地觀看劊子手殺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動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現於讀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慘遭殺戮,人們卻無動於衷,像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街頭熱鬧似的,令人傷心痛心。作者那強烈的憤懣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熾烈情懷在這一細節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總之,好的細節描寫,就猶如一座座精美的靈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鮮明,形象栩栩如生。今天老師只是拋磚引玉教會大家其中的三點,下課之後大家可以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相信同學們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四、描繪細節,表現親情

①學生寫作:

請以“難忘那一幕”為題寫一個片段,抒寫你與親人相處時,最難忘的情景。(注意運用細節描寫。)

②修改習作。

細緻地對同桌習作進行修改。

③學生回答,師生交流。

④(總結):細節描寫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描寫特別細膩,能抓住人物的具體特徵,把人物最感人的特徵表現出來,從而感動讀者。

五、結語: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一個片段的組合,更是點滴親情的凝聚,作文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生活中的細節,讓我們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細節,去描摹去刻畫,再現原汁原味的生活,讓親情的細節之花在生命中綻放,在筆尖永駐芳華

板書設計:

細節描寫

精用動詞

巧用修飾語

妙用修辭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熟讀,疏通文意。

2、積累重點實詞。

3、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分析其性格特徵。

4、探究內容,總結學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語言特點

3、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學法指導與適當點撥相結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治學要刻苦,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點實詞的積累。

難點:揣摩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進程:

學習目標:

1、 熟讀,疏通文意。

2、積累重點實詞。

3、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分析其性格特徵。

4、探究內容,總結學法。

一、導入

談話導入:回憶學習古文的方法。

二、新課:

1、板書課題:孫權勸學

2、介紹作者,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2)自主學習,積累重點詞語。(方法:查看法)

4、再讀課文,合作學習。

合作翻譯,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斷法。形式:兩兩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孫權怎樣勸學的?

(2)當呂蒙推辭了,孫權又怎樣辦呢?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3)沒有達到勸學的目的,接下來,孫權怎麼辦呢?

(4)從上面的勸説可以看出孫權勸學的什麼特點?

(5)呂蒙學習以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看看魯肅有什麼反應?

進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沒有直接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等。 但由於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因而讀者從人物的對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

結合對文中人物語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麼性格特點?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作者運用什麼手法來突出人物的?

2、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的變化給你哪些啟示?

三、學習方法總結:

讀-------積累-----遷移

推薦文章:“悟”讀古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2.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感知詩歌的內涵,合作探究詩歌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熱情。(重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之強盛而努力學習的自信心。(重點)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保衞黃河》。同學們,黃河被譽為“母親河”。她滋潤了一片黃顏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個黃皮膚的偉大民族。古往今來,眾多的英雄豪傑,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黃河之邊,站在高山之巔,歌唱着黃河,讚歎着黃河。當狼煙四起,抗戰爆發之時,詩人向着黃河母親,唱出豪邁的頌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頌》,讀一讀,品一品,感受黃河的無窮魅力,學習黃河的不朽精神。

設計2:(知識導入)

同學們,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打開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關於黃河的詩句、俗語等。(生答,師小結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祖國大地之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她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燦爛的古國文化,她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黃河用她堅強的風骨、博大的胸懷、奮進的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

設計3:(對比導入)

對比播放展現黃河洶湧澎湃,祖國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國,人民慘遭塗炭的畫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學習。

設計4:(激發興趣)

播放《黃河大合唱》音樂片斷。通過音樂來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詩歌興趣導入文本的學習。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首次朗讀,初步感知

1.自己放聲朗讀,讀後正音。

2.聆聽名家朗讀《黃河頌》,思考我們要學習黃河的什麼精神?

學生明確:偉大堅強

3.詩人光未然又是在什麼情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學生簡介背景:光未然寫這首詩歌,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許多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開始通過自己創作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此為其二。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實的圖景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幅壯闊的歷史畫卷。

目標導學二:再次朗讀,研讀交流

1.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2.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並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表達意見。

3.全班齊讀詩歌。

目標導學三:賞析文本,讀後研討

1.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瞭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2.思考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黃河的?寫出黃河什麼特點?

“色彩、氣勢、形態、力度”,“雄渾壯闊”“蜿蜒宏大”。

3.正是黃河這種雄渾壯闊、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詩人澎湃的讚頌之情。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種讚頌之情,是通過哪個句子抒發出來的?出現了幾次?分別讚美了黃河的哪些方面?

“頌”“搖籃”“屏障”“精神”。

4.試想讚頌黃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讀時,讀法、感情是不是一樣呢?

不一樣。應分別是“深情”“堅定”“激昂”。

5.最後一段就是尾聲,主要寫了什麼?

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精神

6.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衞黃河,保衞中國。

目標導學四:配樂朗讀,體味詩情

1.教師小結:《黃河頌》,以它充滿鬥爭性的激昂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英勇搏擊,今天它仍然以其氣勢磅礴的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開全文閲讀

2.師配樂朗讀朗誦詞作示範,各小組自由練習。

3.各小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樂朗讀表演。

4.師生共同評出最好的小組。

目標導學五:鞏固總結,拓展延伸

1.鞏固總結: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足夠強大。所以,我們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黃河是搖籃,養育了炎黃子孫;黃河是屏障,護衞了神聖國土;黃河是臂膀,激勵着中華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象徵着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可在我們今天呢?近代以來,黃河屢次氾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傑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氾濫? 請同學們下課後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來保護我們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學法指導]

朗讀提示:①詩歌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②“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不妨越讀越激昂,以表現的黃河的氣勢。

③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④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學提示]

朗讀時,教師時時提醒學生,出感情才能讀好詩歌。朗讀技巧的指導不必過多過細,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老師視情況適當的範讀。

[教學提示]

通過深入理解詩歌,朗讀時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樂的輔助,將學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藉助表演和評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壓力,更易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板書設計

黃 河 頌

望--------------- 頌 ---------------學

雄渾壯闊 搖籃 偉大堅強

屏障

精神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繫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

2.藉助音樂。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強化了對導語的解析及新聞的語言品味。

不足之處:

1.對於詩歌,尤其是現代詩的賞析,在課堂上學生很難主動融入。

2.因為時間有限,課堂有些環節引領不夠,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