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精選15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精選15篇)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歌的語言,把握內容。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聯想和想像,體會詩人的感情,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學習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導入新課】

用歌曲導入:《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唱歌嗎?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懷着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潛行( ) 葱蘢( ) 卓越( )海枯( ) 裹藏( )

2、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

③稱讚而且佩服。 ( ) ④(草木)青翠茂盛。 ( )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 ⑥奇異而虛幻。 ( )

3、基本瞭解這篇課文的體載是什麼?(現代詩歌)

【自主學習】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要求同學們聽清節奏,重音和語調。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化石吟》中“吟”是什麼意思?課題是什麼意思?詩中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詩歌運用什麼手法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 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2、學生大聲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

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什麼話? 除課文所講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了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的世界。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吧!

【練習反饋】

(一)基礎部分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軀殼( ) 悄然( ) 潛行( )

卓越( ) 猛獁( ) 長吼( ) 長眠( )

2.解釋下列詞語。

歎服:

海枯石爛:

烏有:

日轉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1)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

(2)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

(4)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5)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D.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③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瞭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作者先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然後具體書寫遐思的內容: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詩歌節奏鮮明,語調和諧,富有音樂美。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悉心體會。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説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整體感知

①明確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投影顯示)。

②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③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a.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b.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c.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重點研討

①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②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説明)。

③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並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佈置作業

①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②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閲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閲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設計

精心導入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説,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 :《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説了話”能説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閲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點 評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 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4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蒐集一些有關資料。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恆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藉助於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藉着一隻小小的紙船寄託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範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説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於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聖樹上的金色花讚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着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説“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着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着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藉助於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託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着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説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蒐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後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佈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盪滌、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過程與方法: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2.教學難點: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去查閲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閲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説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説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肅殺”的,可能會令習慣於温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肅殺,而是一個“温暖”的寶地。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感知濟南冬天的温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理解為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為什麼文中的情那麼濃。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着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多媒體)

鑲、響晴、温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四、研討思考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以下問題,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1.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暖的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寫對濟南的總體感受:“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寫陽光朗照下的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的遠山,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1.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第一、二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並自主解決。

(1)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温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響晴

與熱帶相比--温晴

(2)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麼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峯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

讓學生試着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3)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2.自由探究。

學生朗讀後,思考體味以下問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把小山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卧”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模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是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微微”一詞用得貼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⑤“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説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3.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温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2)作者緊扣這一點,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裏孕育着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讚美的深情。

(5)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温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淨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二、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為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一下,在寫法上本文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

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寫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裏,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佈置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傾注你的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四、板書設計

12.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温暖--貫串全文

對濟南的總感受:“温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城外遠處的山如詩似畫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綠,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①繼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

②感知課文情節,進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③領會童話深刻的內涵,培養學生敢於説真話的品格。

教學重點

領會作品內涵,結合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學習默讀課文與朗讀課文。

②學習生字。

③複述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近幾年反映宮廷生活的電視劇很多,大家一定從電視上看到過許多皇帝,那麼他們都穿什麼樣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裝又給你什麼感覺呢?(威嚴、高貴)可是竟然有這樣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這一故事的童話《皇帝的新裝》。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

整體感悟

①指導學生默讀課文。

在默讀前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

a.默讀要做到不出聲、不回視、不指讀。

b.速度要快,每分鐘約500字。

c.瞭解課文內容大意。

d.圈出不會認讀的字。

②教師板書重點字,教學生認讀。

炫耀 妥當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頭銜 爵士 勛章

③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並指導簡單評析。

[要求]分別擔任皇帝、老大臣、誠實的官員、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準確表達語氣。

b.聽讀的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出故事大致情節。

④請學生複述課文並作簡單評析。

要求抓住重點情節、重點人物的重點語言複述,並注意模仿人物説話語氣。

⑤理清故事情節。

在前兩遍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劃分故事情節、層次。

教師板書:皇帝愛新裝成癖一騙子做新裝一大臣官員等人看新裝一皇帝穿新裝出醜

以上兩個環節旨在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為下節課的討論打下基礎。

小結

閲讀童話類文學作品,可以像閲讀本課一樣,先從情節人手,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理清課文內容,明白層次、結構及詳略,然後再做細緻的揣摩、探究。

佈置作業

①抄寫生字、詞語。

②熟悉課文情節並思考課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本節課以探究性討論為主,理解文章內涵,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教學設計

四人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並記錄好討論結果(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儀出示問題)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③你怎樣理解故事的內涵?

④故事有什麼教育意義與現實意義?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預期結果]

問題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這是個愚蠢、虛偽、自欺欺人、極端奢侈、不務正業的皇帝。

問題三: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愚蠢、虛偽、自欺欺人,批判了説假話的世風。

問題四:故事中由一個小孩戳穿了騙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們要保持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説真話。

教師依次出示問題(用小黑板或投影儀),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問題一:皇帝無疑是愚蠢的,昏庸腐敗的,那麼騙子騙取皇帝的錢財並愚弄皇帝這一行為值不值得肯定呢?為什麼?

預期結果:有人也許會説騙得好,這樣的皇帝,不騙他騙誰。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給百姓們出了一口氣。有人也許會説騙子是可恥的,因為他們的動機就是騙錢,並不像一些“俠客”一樣劫富濟貧,伸張正義。

問題二:如果你當時在現場,你會像那個小孩一樣勇敢地站出來,第一個説真話麼?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情況麼?你是怎麼做的?説給大家聽聽。

預期結果:可能有同學説自己會站出來説真話,有可能有同學會説不敢。多數同學肯定都會遇到“説還是不説”的情況。至於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學不會講真話。這一問題,重要的是鼓勵學生站出來説實話。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通過這個環節的討論,達到深刻領悟文章內涵、培養敢説真話的高貴品質的目的,同時,培養多角度思維方式,也是這一節課的重點環節,所以,教師的“導學”特別重要。在討論中,一要“導”學生説真話,二要“導”學生結合課文情節,結合生活實際分析。

小結學生髮言,佈置作業

①教師小結

一場鬧劇,以騙開場,以騙收束,圍繞“新裝”,刻畫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荒誕、可笑,揭露他們的虛偽、愚蠢、腐朽的本質。笑聲過後,留給我們的卻是嚴肅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保持純真的童心,不虛偽,不説假話,敢説實話,敢説真話,讓我們的社會保持純淨,這就是對每個人的考驗了。

②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安徒生童話選》中的《醜小鴨》、《海的女兒》、《豌豆上的公主》等。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為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説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説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説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蜕”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蜕”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閲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繫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閲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於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後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的綜合。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景導入

我們盼望萬紫千紅的春,我們迷戀果實飄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飛的冬,雖然寒風凜冽,可那樹尖上頂着一朵白花的美麗又怎麼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它給人留下的不再是蕭瑟,不再是寒氣襲人,它那裏充滿了温情。好可愛、好可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體投示出課題及學習目標,背景選擇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着紅日,營造一個温暖響晴的冬天之景。)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①放師讀錄音(播放朗讀錄音,多媒體投示背景,動感播放課文字幕)

②生分成兩組比賽朗讀

③師生讀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在旁邊批註喜歡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課後思考題一(生小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

生:討論交流③④。師歸納文章脈絡: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對比)——寫濟南的山(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清澈、透明)

2、師生同賞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句子填在下表中,並説説用上它們的好處。(開放性題,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處:

擬人句:好處:

3、師生同議

①分小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三、寫作嘗試

⑴分小組講述自己家鄉冬天的景象

⑵借鑑的寫作方法將家鄉最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出來

⑶評價提高

分組評價,選擇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9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麼”,“為什麼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範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於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藴藏於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局性啟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儘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儘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於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為單元作文的範文,應該説它與單元重點(記敍的詳略)聯繫得不很緊密,因為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與重點,應依據範文,擬為“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於“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範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閲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藴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裏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儘可能不着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麼?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台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麼商店?幾個人?什麼櫃枱?只看不買嗎?買些什麼?

看書——各看些什麼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麼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麼”,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髮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為關於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説“你們來寫什麼”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説:“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範文的學習:導入 範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範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説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範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嚐,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閲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説真有什麼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閲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範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説説,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説“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箇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啟後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願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母親為什麼不願出來?為什麼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麼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於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於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後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説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打算怎麼辦?

為什麼?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麼意思?

最後走大路了嗎?為什麼?

這反映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裏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範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讚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麼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後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緻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敍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後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裏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於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敍擺脱了平鋪直敍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麼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温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敍述,與其説為了真實親切,不如説為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當“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説,這裏還隱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本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閲讀賞析之後。而且由於在課堂之始已着力於“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着力於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後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説:“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閲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並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 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箇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於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敍述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 由於“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它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八、小結:

1、 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 對國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敍文,“以小見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誇大。

3、 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説作文的技法是建築的設計和建築技術,那麼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巖、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麼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0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母愛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們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愛,你怎樣向母親表達你的愛意呢?

同學們説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母愛一直是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頌揚過母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兩首詩:中國女作家冰心的《紙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標

1、把握詩文基調,表情朗讀詩文,培養鑑賞詩歌的能力;背誦詩歌,豐富語言積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知識積累

以下知識主要讓學生在預習中作好積累筆記,課堂上教師以檢閲的方式瞭解學生預習的情況。

1、字詞積累:

大家預習了嗎?看看這些字詞你解決了沒有?

字:嗅 摩 衍 匿 禱

詞:匿笑 禱告

讀一讀,講一講。

2、作家作品知識積累:

關於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説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關於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詩人、散文家、小説家、兒童文學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

四、《紙船》教學

整體感知:

1、《紙船》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默讀這首詩,體會一下這首詩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學生體會:哀愁、深情)

2、離家遠了,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女詩人冰心把這種思念親人的哀愁用一隻只紙船詮釋到了極致。誰來試一下,把這種哀愁的語氣讀出來?

(師指導學生朗讀,尤其強調停頓和語調,可以讓學生在課本上標明停頓之處)

3、學生初步感知之後,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喜歡這首散文詩嗎?為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閲讀課本137~140頁對《繁星》、《春水》的指導閲讀,教學生懂得對於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可以有多種觀點的,學習獨立鑑賞、評價作品。)

合作探究:

學生品讀這首詩,通過自主思考,然後合作探討,師生交流對話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詩人疊紙船時為什麼“含着淚”?為什麼除了愛,還有悲哀?

(引導學生體會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的心情)

2、你覺得紙船迴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嗎?為什麼作者要借紙船來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親的身邊,紙船當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還要不停地疊是要以此寄託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抒情是要藉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覺得這首詩中哪幾句寫得最好?為什麼?

(引導學生找到“詩眼”所在,體會詩人的精妙構思)

師生在交流探討中理解詩人的感情,學習對詩歌的品味鑑賞。

生活鏈接:母親的愛滋潤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子女對母親的愛又何嘗不是動人心絃?以小組為單位,以“母子或母女之愛”為主題,蒐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詩言,在讀書筆記上辦一個專題材料庫,看看哪個小組蒐集得最多,材料最豐富。

五、《金色花》教學

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教師的範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方法處理不同)。

重點體會: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讀出媽媽的驚喜、嗔怪)

“我不告訴你,媽媽。”(讀出孩子的撒嬌、調皮)

“孩子,你在哪裏呀?”(讀出媽媽的着急、關愛)

3、學生讀過之後,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覺得這首散文詩寫得怎樣?(學生只要能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學習:

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因為沐浴着母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請同學們品讀這首散文詩,思考以下問題:

1、我為什麼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2、我變成金色花為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3、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研讀課文,思考,然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理解作者。可以簡介泰戈爾的作品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愛的內涵──最高尚、最純潔的神聖之愛。

交流探究:

師生研讀課文,共同探究以下問題: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媽媽臉上的表情嗎?

2、孩子為媽媽做了那麼多好事,媽媽為什麼反而責怪孩子?

3、母愛就在我們身邊。泰戈爾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學習了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實際談感受。師生交流互動,在探究中發展提高。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中肯評價和熱情鼓勵。

創造性學習:

請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調,以“媽媽,我想説愛你”為題,學寫一首散文詩。

六、作業

1、背誦兩首詩,準備背誦比賽。

2、課後閲讀《飛鳥集》、《繁星》、《春水》。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文言註釋能力。

4.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藴。

教學時數: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 2、評點質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瞭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

預習導學:

1、蒐集關於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1、提問關於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彙報,蒐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於《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彙報,蒐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範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反覆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 B 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註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論語》十則 導學案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藴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三句講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

翻譯本則( )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温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温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 殆:______

翻譯本則( )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麼思考?對於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__多年前的聖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於思想品德修養的( )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論語》十則 導學案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後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藴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後五則內容。

1、第六則:賢: 齊: 內: 自省:

翻譯:( )

2、第七則:三: 行: 焉: 其:

善者: 從: 改之:

翻譯:( )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 )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 弘: 毅: 仁以為己任: 已:

翻譯( )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麼嗎?

4、第九則:歲寒: 然: 後凋:

翻譯:(

5、第十則:以: 行: 其: 欲: 加: 於:

翻譯:( )

這一則的成語是( )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説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後五則哪幾則是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於思想品德修養的( )

哪幾則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7、當堂背誦這後五則。看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

《論語》十則 導學案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愠(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説( )乎 三省(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 )汝( )知之乎 不知為( )不知 是知( )也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愠(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任重而道遠(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後已(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仁以為己任( )

(3)焉:見賢思齊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構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嗎?②……也。→……是……。

3、當堂背誦這十則並當堂默寫。《論語》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現《論語》的經典之處,發現《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麼?(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最大?(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2

一、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進行古文言的積累。

2、理解內容。包括句義,關鍵詞和對內容的概括。

3、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點、難點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誦

三、 教學設想

《論語》的語言比較難懂,政論性比較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另外,根據要求,對格言的背誦是教學重點之一。所以,首先朗讀放在第一位,要採用一切方式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然後藉助課下註解和老師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師重在點撥,由學生談自己對之的理解。

四、 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關於學習方法、道德修養、為人等一些有益於我們健康成長的知識,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很精闢的見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論語〉十則》。看看其中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道理。

二、揭示課題。

1、課前小資料:孔子及《論語》——見課下註解,老師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三、學習及探討(1——5則)

2、聽學生朗讀,點學生糾正其錯誤。

3、老師採用關鍵詞填空法朗讀,讓學生加深印象,特別在停頓上做強調。

4、師生共同探討每一則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組討論,然後全班發表看法。

試着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對一些字詞進行落實。讀一讀,講一講,背一背。

5、課件顯示:

1)體會一下,你有“説”、“樂”、這種感受嗎?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為人辦事忠誠、對朋友真誠、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温習——這三個標準適合你嗎?  3)温故能知新嗎?有無體會?熟能生巧有無體會?  4)學與思的關係:誰主誰次或有其他關係?打個比方?  5)這則格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四、背誦鞏固

第二課時

一、 複習檢查上節學習內容

1、背誦(1——5)

2、理解

3、分別談談這五則格言説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説

4、談談你對這幾則格言的認識。每則只用兩句話。

二、學習及探討(6——10則

1、朗讀指導。讀一讀,説一説,背一背

2、分組討論,疏通文意,提出疑問。

3、第六則的核心是:長處——學,短處——省

4、第七則的重點是:向一切人學習,學長處,鑑短處

5、看書説一説:“士”是什麼人?“仁”指什麼?

“任重道遠”是什麼意思?它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6、第九則中,松柏在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一樣,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不一樣?這體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7、第十則,

動手:查詞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動口:説一説“恕”是什麼意思

動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觀點對不對?

三、討論歸納:

1、大家議一議:

把十則歸一下類: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品德修養  (要注意,有的兩者都有)

2、説一説你認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語,在書上打記號

3、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四、關於課後練習

第一大題

1、“説”通“悦”,高興,通假字。

譯: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也高興嗎?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數,指多  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舊的東西(知識)  譯:在温習舊的知識後,能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

4、迷惑;有害。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説的)危險。

5、剛強、堅毅。

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討厭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説:“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朗讀

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後為什麼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佔有慾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閒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並讓學生試着仿寫。

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説明了什麼?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麼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麼?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L匕較閲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朗讀、默讀課文

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係。

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於學生閲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説了個什麼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複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歎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後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歎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覆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問題研究

對課文的內容整體把握之後,學生的認識可能還是粗淺的。教師應再引導學生對重要情節和關鍵詞句進行深入研討,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備案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揭示中心。

[提示]開始很脆弱,後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説明了什麼?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於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髮生,而旁觀者的歎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比較閲讀

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閲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説,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敍事為主(這是敍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敍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敍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説説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點 評

本教學案,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當前貫徹語文課程標準,落實最新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設計上,本教學案依據教材特點,採用對比閲讀教學的方法,形式新穎別緻,有利於教學目標 的完成,突出了教學重點。既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也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啟示,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思考題的設置,具有啟發性與可操作性,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發現問題的探究精神,培養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潛能。從教學流程上看,學生互動性強,參與面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訓練。在思維訓練方面,涉及到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和多角度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獨特體驗與獨特感受。另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體知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4

導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飛舞的風箏,也把我們的思緒帶向了那快樂美好童年時代。剛剛告別童年的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請放過風箏的同學談放風箏的感受),放風箏是快樂的。但文中的我有沒有感受到那份快樂呢?圍繞風箏作者又想抒發怎樣的情感呢?今天我們學習第八課《風箏》。板書課題)

一、字詞常識積累:

1、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於紹興一個封建大家庭。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去喚起國人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通過寫文章,辦雜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1926年 4月,政變發生後,寫了數百篇雜文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的國民黨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10月魯迅在上海與世長辭,終年55歲。

小説集:《吶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等。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

2、檢查預習: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惡: wu ;厭惡 墮duo 憔悴qiao cui 驚惶:huáng ;驚慌 瑟縮:sè ;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虐殺nue 殘暴殺害

3、古人説“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説在聽讀或默讀時,都要拿起筆來,拿起筆來幹什麼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讀書學習方法,做批註。象剛才有的同學記下了關於魯迅一些知識,還有在每段前標上了序號,這都是做批註。師可以檢查一下。好,還有的同學對一些你認為重要的、精彩的、新穎的、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進行了圈點勾畫,或將自己對文句的理解、評價寫在了行間或旁邊的空白處,或結尾處。這都是在做批註。總之在聽讀時將自己的一得一見,用拾貝之心寫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這種讀書習慣。

下面同學們在聽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嘗試着做一些批註。

二、課下都預習過,再默讀一遍 3分

你能簡單的向我們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生用簡練的語言複述概括課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我”小時候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並且故意弄壞了他偷做的風箏。但當自己醒悟過來一心想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感到很後悔,很悲哀。

朗讀

魯迅的《風箏》是一篇用充滿詩意的筆觸書寫的優美散文。

在聽讀的時候要注意品味把握優美的語言和作者豐富的感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學生聽配樂錄音。

1、 指導學生自由朗讀1遍。師介紹朗讀的要求。要讀準字音、要有恰當的語氣、準確把握內在的情感

2、 每組的同學在組內每人讀兩段輪流讀,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起來讀。讀後讓學生互評指出不足。

師問:你能體會一下文中作者表達了什麼感情嗎?生隨意説,師不做評價。

三、分析課文3、4、5段即“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1、你們覺得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寫的最精彩,給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讀:請2名學生朗讀3--5段。

你能用一兩句話概括一下這兩段的內容嗎?

對這件事情在文章後面“我”專門有一個稱呼?“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

3、分析文段

(組內討論交流)小兄弟: 兄弟兩人,你喜歡哪一個?並説一説你的理由?

1、用幾個詞來形容小兄弟,並在文中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語句。

天真、活潑 、聰明、勇於創新、膽小、怯弱、讓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 常見的風箏是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弟弟獨立做的蝴蝶風箏,用小風輪做眼睛,還用紅紙裝飾着可見他具有創新精神、聰明;張着小嘴,驚呼,跳躍,體現了他的天真、活潑; 在塵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詣的偷做風箏 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體現了他的膽小、怯弱、可憐。

2、a、弟弟喜歡風箏嗎?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這一點?

張着小嘴 呆看出神 有時至於小半日 驚呼 跳躍 苦心孤詣偷着做蝴蝶風箏

b、找同學結合課本講解一下插圖。

c、作者塑造了弟弟這一細緻傳神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人物的? 結合上面@ 主要從動作、神態等方面刻畫人物。

(組內討論交流)過去的“我”:

大家都喜歡小兄弟,為什麼不喜歡過去的我呢?過去的我是什麼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專橫 虐殺者

a文章中哪兒體現出?

“沒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藝;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後看到了外國的書才知道遊戲是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以看出過去的“我”的愚昧; 我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斷”擲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專橫的。

b請同學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這種粗暴專橫管理下會健康快樂的成長嗎?為什麼?

認同我愚昧專制的教育方式,喪失創新精神;他本來瘦,不參加活動身體也不健康。不活潑

3、(組內討論交流)結合剛才的分析思考,你應該明白我為什麼把這一幕稱做是“精神的虐殺”吧

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隻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美好的心靈,踐踏扼殺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展開全文閲讀

C在這“精神的虐殺”一幕裏,作者把當年的我寫成凶神惡煞,粗暴的管理可愛的弟弟,阻止弟弟遊戲,還把他偷做得風箏踏壞了,讓弟弟心靈受到了傷害。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感情呢?

深深的內疚 自責之情,表現了魯迅先生勇於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對弟弟的愛,雖然以落後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當時確實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禁止遊戲。

(組內討論交流)聯繫下文你知道文章中還有哪兒體現了兄弟情深,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嗎?

懂得遊戲對兒童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 以及弟弟忘記了,我的只得沉重着。

拓展

你覺得魯迅先生通過這篇文章想讓我們的爸媽和老師怎樣來管理教育我們呢?生説師肯定並補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養多方面的愛好;讓孩子有遊戲的權利;放手讓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這樣才能鍛鍊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四(組內討論交流)、朗讀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讀或重點讀(師集中寫在小黑板上,每排討論一個問題)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它在整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驚異”是因為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棄風箏來;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結構上看“驚異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

因為自己一向認為管小弟弟管的對,現在看到書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對弟弟心靈的迫害和殘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來,良心遭受譴責就象受到懲罰。

3、弟弟忘記了,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只得沉重着?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永遠無法補過了

4、在最後一段中“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我要討弟弟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 “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悲哀的!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是無可把握的,也擺脱不了的。

五、今天我們對課文的分析就到這裏,同學們剛才在書上的批註做的很好。還不明白得問題可以圈出來,課下提交給組長,下節課再討論解決。

六、教師小結

文中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歸納: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 C、科學地培養教育孩子 D、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E、批判落後的教育思想;

我們要學會從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題。

《風箏》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

為什麼説“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就可以忘記春天放風箏的事情,當然也就可以減輕當年放風箏對弟弟的迫害而產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嚴冬,有一定的象徵義,是説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沒有得到弟弟的原諒,也就是説弟弟並不覺得我這樣做是對一個孩子心靈的傷害,現在虐殺者從愚昧中覺醒了並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為此我感覺到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嚴冬,正給我寒威和冷氣。

七年級上冊語文《化石吟》的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學習重點】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學習難點】

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學習,廣泛閲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課餘沉浸於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後,曾獲《大公報》文藝金獎。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2、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作者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表現其明朗純淨的詩意詩風。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緻,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後詩歌變為平易樸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徵手法,構思精巧,富於藝術的獨創性。以後在《還鄉雜記》中的篇目則趨於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歸泊( ) 清冽( )

廖闊( ) 枯涸( ) 夢寐( ) 船槳( )

2、《秋天》的作者 , 詩人, 家。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為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⑴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⑵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合作探究】

5、為什麼説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6、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7、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8、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好在哪兒?

【精讀精練】

閲讀下面詩歌,回答文後各題: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9、這一節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描寫秋景。“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句是從 角度,寫出了幽谷 的特點。稻香從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10、“秋天棲息在農家裏”一句運用了 修辭方法。

11、如果把棲息換成停留或其他的動詞好不好?為什麼?

12、這一節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圖畫?它有哪兩個場景組成?

【主題閲讀】

(-)閲讀下面詩句,回答問題。

秋 景

[美國]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慄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着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豔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將上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説説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的地方。點擊進入 國中學習小組

(二)美文賞讀,完成文後問題:

聽 歌

作者:何其芳

我聽見了迷人的歌聲,

它那樣快活,那樣年輕,

就象我們年輕的共和國,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陽光

因為快樂而顫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園子裏,

花朵都帶着露珠開放。

它時而唱得那樣低咽,

象夜晚的噴泉細聲飛射,

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

微風在輕輕地搖動樹葉;

它時而唱得那樣高昂,

象與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們從陸地上面帶走,

帶到遼遠的藍色的海洋;

然後又唱得那樣温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着憂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樣,

初次的愛情躍動在心頭。

呵,它是這樣迷人,

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

這該不是夢中聽見,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騰!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詩抒寫了自己聽歌時的感受,但並沒有説聽什麼歌,結合全詩,你認為詩人聽的歌應該是什麼歌?

15、詩人將聽到的歌聲分為三個流程,並聽聲辨形,展開豐富的想象,推出了許多優美的意象,請具體説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詩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17、下列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音樂是無形的,但詩人卻用語言文字將其化為有形之物。

B.詩人以詩心去感應聽到的歌,應該帶着詩人全部的熱情,全部的人生。

C.詩的最後一節説“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説明詩人將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國的青春。

D.這首詩的風格細膩而華麗,在纏綿中含有一絲淡淡的憂鬱。

(三)閲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報 秋

宗 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幹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着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説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説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閒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着夏末秋初的景緻。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着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乾淨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採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裏便也飄散着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裏警惕着:秋來了。

秋是收穫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餘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 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 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覆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

(1) 作者為什麼吃驚?(不超過8個字)

(2)聯繫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不超過10個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1)反覆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覆使用“領取”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鑑賞,正確的三項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可以提醒人們秋的到來,讓人減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讚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一句的吟哦讓人體味到一種悠然自得、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

D、領取自己那一份,是勸慰人們要及時把握自己應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藉助比較的手法,巧妙地寫出了玉簪花所散發出的與其他幾種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綠葉描寫為綠波,使人聯想到生活的長河,有廣闊的空間感和深邃的時間感。

【能力提升】

22、請默寫出你所掌握的寫秋的古詩詞句。(不少於3句)

23、寫出有關山、花、水、鳥的詩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鳥 --------------

24、李玉同學剛升入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感覺學習沒有什麼困難,於是學習有些鬆懈了。請你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中的兩句詩告誡他:-------,-------。

【教(學)後記】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現代 評論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⑴“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⑵“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6、對秋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7、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①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晞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悦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③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悦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讀精練】

9、聽覺 幽深、寧靜 嗅覺

10、擬人

11、不好。棲息本是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歌中概括農家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形象化、具體化,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12、農家豐收圖”“山谷伐木”和“籬間背瓜果”兩個場景。

【主題閲讀】

13、示例: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説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二)14、詩人聽到的應該是禮讚年輕的共和國的輕快歌聲。

15、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噴泉、圓圓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藍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詩人用大量的視覺形象來表現聽覺感受,化抽象為具體,使聽覺細緻人微;色彩紛繁,充分展現了歌聲全部的內容。

17、D

(三)18、(1)沒幾天便是立秋。

(2)收穫季節卻兩手空空。

19、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20、(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

(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覽眾山小;⑵禪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鴨先知;⑷千山鳥飛絕

24、正入萬山圈子裏 一山放過一山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