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通用19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通用19篇)

①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裏,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裏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説,學習篩選信息,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説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① 討論:説説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裏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這種喜悦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悦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温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説説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説,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閲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悦。

佈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閲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2

學習目標:1、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體會想像和誇張在神話創作中的作用。

2.學會使用誇張和想像。

3.感受人類誕生後的歡欣與愉快。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開天闢地女媧摻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是根據古代神話改寫的,其體裁是,它詳細敍述了的具體過程,着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

(2)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表現對自然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藉助和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神話帶有濃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處處洋溢着因人類誕生而產生的喜悦感,請對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體會。

(1)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媽媽!”……女媧看着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佈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釋疑:

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是怎樣理解這種寫法的?

四、課內精讀:

①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説吧,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②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神,叫做女媧。據説,她一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a.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③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個池子旁邊蹲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裏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裏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氣。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⑤想着,b.她就順手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合了水,在手裏揉團着,揉團着,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

⑥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説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

⑦“媽媽!”?

⑧接着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⑨女媧看着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⑩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

1.解釋文中畫橫線的詞語。

神通廣大:

興高采烈:

2.文中畫曲線處運用的描寫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媧為什麼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媧捏的人有什麼特徵?

6.科技發展的今天,你是怎樣看待這個故事的,與同學們討論討論。

五、拓展延伸:大魚和小魚

小魚問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餌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點兒危險。要怎樣才能嚐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

“我的孩子,”大魚説,“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對不去吃它。”

“可它們説,那是最便宜的,因為它不付任何代價。”小魚説。

“這可完全錯了,”大魚説,“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寶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你知道嗎,它的裏面裹着一隻釣鈎?”

“要判斷裏面有沒有釣鈎,必須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呢?”小魚又問。

“那原則其實你都説了。”大魚説,“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釣鈎很可能就藏在裏面。”(8分)

1、這是一篇寓言,它構思的突出特點是通過展開情節內容的。

2、結合生活實際,文中的“釣鈎”可理解為。

3、大魚説話很注意限制性詞語的運用,請從畫橫線的句子中找出兩個這樣的詞。

4、如果你是“小魚”,你覺得“媽媽”講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話是

答案

理解探究:(1)從女媧的心理、神態兩方面寫其喜悦。(2)通過景物描寫襯托母親的辛苦。

合作釋疑:女媧造人的情節是想象的,由於當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準確的解釋,只好藉助想象來解決問題。這種想象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強烈的探求慾望。

課內精讀?1.神通廣大:形容本領極大。興高采烈:形容人的興致高,情緒飽滿。2.a.心理b.動作?3.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些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4.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合了水,在手裏揉團着,揉團着,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5.能説會走。6.略

拓展延伸:1、對話描寫或語言描寫2、致命的陷阱或騙局3、最安全的絕對

4、“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釣鈎很可能就藏在裏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寶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體會想像和誇張在神話創作中的作用。

2.瞭解關於宇宙起源的樸素的解釋。

能力目標

學會使用誇張和想像。

情感目標

1.感受人類誕生後的歡欣與愉快。

2.理解女媧身上所寄託的人類母親的優秀品質。

學習重點

1、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2 、體會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學法提示

文章淺顯易懂,可以通過複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試着對女媧造人的動機、方法等作另一種推測,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大膽進行探索,瞭解人類起源的科學解釋。

課 時:一課時

導學過程:

一、文體解話:你知道什麼是神話故事?説説你讀過的神話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查字典注音;劃出你認為難寫的字寫會為止

2、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默讀課文:初讀的感受是什麼?

三、再讀課文,體會作品主題。

1、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⑴ 、先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準備複述。

⑵、讀課後習題中《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2-3人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交流:

⑶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説給大家聽聽。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組內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1]、討論:説説你對女媧的認識。(提示:緊扣課文語句)

[2]、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運用想象,把成語“喜氣洋洋”“眉開眼笑”構想成生動的畫面,並用文字描述出來。(100字以內)

四、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 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説説理由。

五、測一測,檢查一下你學習本課的成果如何: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開天闢地( )  女媧 (  ) 摻水(  )  塑造(  )

莽莽榛榛( )( ) 澄澈( )( )

2、文學常識填空。

(1)本文是根據古代神話改寫的,其體裁是 ,它詳細敍

述了 的具體過程,着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

(2)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表現對自然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藉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神話帶有濃厚的 色彩。

3、仿照下列的擬人手法和句式特點,再另寫一個句子。

例句:山澗的小溪,並不因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並不因為大樹在身邊而含羞躲藏。

仿句:

六、課堂小結:(自己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穫、體會或提出疑難問題)

板書設計:

女媧造人

袁珂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藴。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於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於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閲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於老師是一個挑戰,對於同學們來説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麼事情?

3、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生字詞教學

2、概括課文內容: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並毀壞,二十年後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研讀課文,探究意藴。(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閲讀課文,聯繫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藴,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説:“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並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我踏扁的僅僅是一隻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裏找相關的神態描寫,並誦讀)

4、我為什麼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我為什麼要把自己寫得那麼粗暴,弟弟那麼可憐?反映了魯迅什麼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麼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鬆,而是“沉重着”?(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裏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遊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從風箏的故事裏,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知錯就改勇於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説説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説一説:

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麼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後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隻風箏;二十年後,帶着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隻風箏。而這隻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隻風箏裏,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衝突中也藴藏着親情;也是從這隻風箏裏,我們懂得了人要敢於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於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於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温馨。

七、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於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本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後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藴。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後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拋出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紮紮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5

[知識與技能]

1.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

2.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學習理想的重要意義,樹立自己遠大的人生理想

[重點與難點]

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手法。

[課前準備]

預習,排除語言文字障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理想是什麼?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邊的海呀?為了見到山那邊的海,你不畏艱險,奮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麼神奇的作用呢?我們今天就要一起來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讀感悟:

範讀(聽錄音理想原文),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結構分析

這是一首比較長的詩,為了便於理解,請大家思考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具體內容請查看《理想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理想》4—7節理解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並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麼?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的脊樑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繫書後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不幸”指哪些?“大寫的人”指什麼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這最後一節詩,前兩句説明什麼問題?(理想的實現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説了什麼問題?

(當下正是好形勢,是我們實現理想的最好時間)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記憶附錄中關於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結:我們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背誦這四首詩,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難點)

3.激發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年(朝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尤善詩歌,常常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詩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深秋勝利歸來,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朝代)詩人。

(3)《錢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朝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深得人們的喜愛,其本人也因此獲得“詩魔”和“詩王”的讚譽。《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4)《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代(朝代)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代雜劇四大家。“天淨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 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 (sǒnɡ zhì) 蕭瑟 (sè) 枯藤(kū ténɡ) 天涯(yá)

3.整體感知

(1)詩言志。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摘抄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錢塘湖春行》

《天 淨沙秋思》

(2)四言、五言詩句一般分兩節來讀,如:“老驥/伏櫪”“潮平/兩岸闊”;七言詩句一般分三節來讀,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按照這一規律,請在課文中為四首詩歌劃分節奏。

【課堂探究】

賞析名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賞析: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這是詩人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入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 懷。 。

2.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的生活意義,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

3.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兩句寫 近景:地上的花草,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愜意。

4.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展開全文閲讀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 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這幅深秋夕照圖,反映了作者漂泊無依的情懷。

【隨堂檢測】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拓展延伸】 請發揮想象,簡要地描繪《天淨沙秋思》詩中的畫面。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 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附:四首詩歌思想內容

1.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的抱負。

2.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 春漫步西湖所 見的明媚風光,抒發喜悦之情。

4.《天淨沙 秋思》 這首小令僅五句 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1. 【作業佈置】 1.背默四首詩歌 2. 完成校本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能力、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有關夏季風景的畫面。

讓學生説一説對夏季的感受,導入課題並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文中形象的描繪,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3.培養熱愛勞動的感情及審美、鑑賞能力。

三、作者簡介。(多媒體出示)

樑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

指名朗讀。

四、檢查預習。

1.讀準字詞的音。

2.解釋詞語。

五、初讀感知。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點?

②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天景緻的?

③文中突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現的?

2.討論交流。

3.初步理解最後一自然段。

六、研討賞析。

重點研討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緊張旋律來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2.師生討論交流,在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熱烈、奔放以及農民們的辛勞,夏季確實是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是個值得讚美的季節。

八、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最喜愛的夏天的景象。

九、佈置作業。

1.仿照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期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2.收集有關夏的詩句及散文。

附:板書設計。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黃色彩 景美 人勤

緊張旋律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説:“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朗讀

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後為什麼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佔有慾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閒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並讓學生試着仿寫。

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説明了什麼?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麼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麼?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L匕較閲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朗讀、默讀課文

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係。

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於學生閲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説了個什麼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複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歎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後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歎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覆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問題研究

對課文的內容整體把握之後,學生的認識可能還是粗淺的。教師應再引導學生對重要情節和關鍵詞句進行深入研討,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備案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揭示中心。

[提示]開始很脆弱,後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説明了什麼?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於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髮生,而旁觀者的歎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比較閲讀

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閲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説,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敍事為主(這是敍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敍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敍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説説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點 評

本教學案,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當前貫徹語文課程標準,落實最新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設計上,本教學案依據教材特點,採用對比閲讀教學的方法,形式新穎別緻,有利於教學目標 的完成,突出了教學重點。既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也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啟示,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思考題的設置,具有啟發性與可操作性,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發現問題的探究精神,培養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潛能。從教學流程上看,學生互動性強,參與面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訓練。在思維訓練方面,涉及到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和多角度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獨特體驗與獨特感受。另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體知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9

知識目標: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能力目標: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教學重點: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教學和學習方法:探究、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説,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説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説《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錄於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三、木雕鑑賞(幻燈展示)讓同學們欣賞我國木雕藝術家在木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進而瞭解羚羊木雕這種藝術品。

四、檢查預習

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學會運用。

(1)犄角(jī):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本課指桌面的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

(2)仗義:講義氣,仗:拿着,引申為主持、講求。

(3)形影不離:成語。像物體跟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係密切。

(4)挽回:扭轉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為扭轉。

(5)寒顫(zhàn):本課指因受冷而身體顫動。[注意]也作“寒戰”。

(6)反悔:對以前允諾的事後悔而不承認。

(7)光彩:原指顏色和光澤,也用來比喻光榮。本課指後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本文説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展開故事,故事情節依矛盾的衝突,由發生、起因、高潮和結局組成。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找出起止點。

發生 查問木雕 倒敍 1 —16

起因 贈送木雕 插敍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順敍 24---35

結局 傷心難過 順敍 36---38

3.課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6個人

4.他們的性格特點相同嗎?

5.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研究文章的主題

6.討論本文的主題。

五、作業

1.再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找出重點語句,進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寫作特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的優美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夏的讚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感受作者對夏的讚美。

教學難點:

品味的優美句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調查導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一季?引入:喜歡夏天的人寥寥無幾,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樑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對夏天有何獨特的感受。

二、解題。

的題眼是什麼?什麼意思?(教師儘可能地引導學生説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動、感激、感染、感覺、感想、感知、感情、感觸等等)

三、聽讀課文,掃除字詞。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貯滿(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 :水波盪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講解賞析課文內容

1、齊讀第一段,問:這是寫夏感中的哪個詞?(感受)夏天的總體感受是什麼?(緊張、熱烈、急促)

2、快速默看課文2—4段,看看這三段各是寫夏感中的那個詞?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歸納:三段分別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據歸納,板書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韻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説明理由。

討論歸納:2—4段作者具體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顏色,感受夏天裏農民緊張的勞動,正好説明了第一段中的三個特點,所以是總分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用筆畫起來。(學生讀畫,然後説説天氣的特點:炎熱或者火熱)

5、請用你的語氣讀出天氣的變化。(指名讀,教師提示:可按天氣的變化過程把握語氣,先可慢讀,天氣熱起來後就要讀出熱的氣勢)

6、在炎熱的天氣裏,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草,樹,蟬,陽光,遠處的山,天上的雲,麥浪)

7、學生探究:在作者所寫景物的句子裏,你喜歡哪句話?為什麼?

學生討論、歸納發言,教師適當點撥。(可從修辭、關鍵詞、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進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湧着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8、挑出中“火紅的太陽……夏天到了”訓練朗讀。

9、過渡:作者捕捉了夏天裏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熱烈的氣勢,還以顯微鏡的效果觀察了夏天的顏色。提示學生默看課文第三段,找出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是一種金黃的顏色,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10、為了寫這種顏色,作者用了什麼寫法?(對比)找出對比的句子,根據作者對夏天的描寫也仿照它的形式寫一句話。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着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雲,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讀帶分析(提示學生朗讀的處理:語速要快,語氣要段,要讀出農民的緊張的心情)。

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指名讀後評價,有時間的話應該全體朗讀。讀後説説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憫農:鋤禾日當午——)

12、過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熱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農民的緊張、繁忙,那麼作者對夏天有什麼樣的感情?(讚美和喜愛之情)

13、朗讀最後一段,説説本段有什麼作用?(點明中心、總結全文)

全文的結構:總——分——總。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置情景,以問題“你的理想是什麼?”進行導入。

通過觀看視頻“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裏的孩子們的夢想。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紮下 漫濕 瞬間

2.理解詞義。

痴想——發呆的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三、整體感知

(一)聽讀詩歌,把握詩歌停頓及節奏;

(二)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詩歌共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在講什麼?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鬥最終實現了理想。並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説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呢?(分析詩歌)

四、課文研討

(一)詞句理解,問題探討。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3. “哭”藴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 “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説“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五、體驗和反思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他在文章中説道:

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為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峯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課後能誦。

2、把握詩歌內容,能説出詩中具有秋天特徵的景物。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幻燈1並播放音樂“秋日私語”——教師導語)

秋天是個寧靜的季節,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靜下來了;秋天是個幽怨的季節,客走他鄉的遊子紛紛做起了回鄉夢;秋天還是個多情的季節,你沒聽説過“信誓旦旦,秋以為期嗎”?秋天更是個嚴重的關頭,沙場也要秋來才點兵!今天,我們坐在秋日裏,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那麼,你們眼裏的秋天是什麼樣的呢?(抽2個學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麼樣子的呢?

2、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賞圖説詩)

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 幻燈2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秋詞(劉禹錫) (幻燈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呢?

板書課題:(幻燈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紹 ( 在幻燈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作品詩歌合集《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

三、朗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1、請一位同學朗讀。

2、學生評議後正音。( 幻燈5 )

丁丁zhēng 揹簍 bēi lǒu 肥碩féi shuò 棲息qī xī

歸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夢寐mèi 烏桕jiù 鯿魚biān

二讀:讀順。注意節奏和重音 ( 幻燈6、7、8 )(PPT播放配樂詩歌朗誦《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三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全班朗讀第一節,返回幻燈6 )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一)學習第一節——農家裏的秋天。

1、設置問題,把握內容(意象)【PPT展示(幻燈9)】

①詩中所描述的秋天屬於什麼地方的秋天呢? (鄉村)

②你們是通過那些景物看出來的? (露珠、幽谷、鐮刀、揹簍)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2、設置問題,品味語言,感知藝術。( 幻燈10 )

①用詞形象生動,貼切傳神。(學生找詞語)

“滿披”:形象地表現出清晨晶瑩的露珠披滿大地的景象。

“飄”:貼切傳神。

②擬人的修辭,意味雋永。

“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擬人,寫豐收之景。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擬人,概括秋天在農家裏的情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3、藉助意象,進行想象,體會意境。( 幻燈11)

清晨掛滿朝露的時候,丁丁的伐木聲便傳出幽谷,震落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午時的田野,彷彿還飄着陣陣稻香,稻田裏揮鐮割稻的農夫,早已放下飽食的鐮刀,滿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臉龐;傍晚,竹籬間,瓜果飄香,人們摘下一簍簍沉甸甸的秋果,把豐收的秋天也帶回了農家裏。

4、你可以為第一節起個美麗的名字嗎?(農家豐收圖)

(二)討論第二、三節——漁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過描寫哪些景物來表現鄉村秋景的?( 幻燈12出示問題 )

(1)體現農家特色的: 揹簍 漁船

(2)表明秋天天氣的: 露珠 冷霧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開全文閲讀

2、語言品味

(1)第二節中心句是,“秋天遊戲在漁船上。”從哪些詞句可見是“遊戲”?“遊戲”有何韻味?

①“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一句的比喻似拙實妙。

A、用青鯿魚來比喻烏桕葉的影子,形象生動,給人以想像。

B、網起的是烏桕葉影子,不在魚,而在漁,在遊戲。

③“遊戲”——寫出了漁民那份安適自由、悠閒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節中心句是,“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怎麼理解“夢寐”?

“夢寐”的本意是睡夢。夢寐一詞,不僅表現出秋天的農家和漁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夢幻般的美,同時也是牧羊女眼裏寫滿的淡淡的情思。

3、請為另兩幅起名字並用美麗的語言説意境(課外作業)

五.審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種氛圍

(一)教師小結(時間不夠則簡——幻燈17)

板書設計(幻燈13)

丁丁 飄 聽覺 悠遠

山谷伐木

農家豐收圖 場景 露珠 震落 視覺 觸覺 情韻

籬間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棲息 視象化 鬆弛、閒靜

秋 環境氛圍 霧 霜 露 清涼 冷寂 朦朧

霜晨歸漁圖 活 動 撒網 收漁 搖槳 淡遠 清靜

天 遊 戲 閒適 寧靜 悠遠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興 外景

少女思戀圖 笛聲 心靈萌動 內情

夢寐 微妙 心靈深處

(二)悟秋天,學生活動(幻燈14)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峯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説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説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説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説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説明角度安排説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俗話説:“天有不測風雲”,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麼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雲),的確,雲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鈎鈎雲,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雲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雲彩。(板書文題)

設計(二):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通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並結合註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峯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瀰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峯巒:山峯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説明的,找出標出説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説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準確而形象地説明看雲和識天氣的關係。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説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為“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雲層分為“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説明雲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説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説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羣”,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峯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説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閲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雲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緻描繪,仔細觀察雲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説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説明順序,那麼現象是什麼?本質又是什麼?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説明,又有生動説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説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説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説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説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説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雲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説明雲的形態是現象,説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

(3)平實説明: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裏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説明:高積雲是成羣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羣。

3.記敍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説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説明事物,叫做比喻説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像駝峯,像閘門,像卧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瞭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並做些解釋,如:

(1)“天上鈎鈎雲,地下雨淋淋”

(2)“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4)“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雲,___________(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雲瀰漫着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4)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説:“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説: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裏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説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裏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説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着片片白雲,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雲,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雲,午後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説明、比喻説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雲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着大自然的歷史。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在誦讀中品味語言,積累詞彙。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善心,學習主動關心別人,營造温馨、友善的人際環境。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愛的理解。

3、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情感體驗法;説學法;文本擴展法;

學 法:合作式學習;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主旨。

2、聯繫自身經歷、見聞,加深對愛的理解,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

理解“影子”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是聽着童話故事,慢慢長大的,你都知道哪些童話故事?

(同學談)  2、《醜小鴨》、《青蛙王子》、《白雪公主》——曾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童話,那汩汩流淌着的愛的清泉,伴我們渡過了幸福的童年,今天讓我們再次步入童話的殿堂,在關愛的氛圍中結識新的夥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板書課題) (多媒體)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課前同學們已預習了這篇文章,下面檢查生字,翻到課本109頁,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大家齊讀一遍。

2、誰能為我們解釋一下踉踉蹌蹌的含義?

三、快速閲讀(跳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講了什麼故事?簡單的概括故事的情節發展。(多媒體)

(學生回答,教師肯定並補充)

2、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故事中盲孩子的心情發生了那些變化?在書上用橫線標出有關語句) (多媒體)

(勾畫完後請互相對照,看看彼此勾畫的內容有什麼不同。不同的內容是否應該勾畫,為什麼)

學生對照交流

請你們把勾畫的句子誦讀一下,注意體會他的感情變化。

明確 :

1、(1)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螢火蟲的幫助下,看見了世界,看見了光明;影子同時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

(2)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温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2、開始“他的日子很寂寞。”接着“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樂”當他看到螢火蟲時,感歎説:“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有這樣快樂過。”當他的眼睛復明之後,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

四、思考討論(同學們朗讀的很好。也已經把握了故事的情節發展和盲孩子的心情變化。下面我探討幾個問題)

1、盲孩子得到了來自周圍那些事物的關愛?(多媒體)

(影子、燈、螢火蟲、太陽、月亮……等)

2、盲孩子在恢復視力前後,作者的寫作覺度發生了什麼變化?(多媒體)

(從聽覺轉換到視覺,着重寫色彩)

3、他的心情由寂寞到快樂,再到驚喜,是什麼使盲孩子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多媒體)

(抽生答,教師作肯定並予以補充)

(是影子的陪伴以及影子 、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他快樂、得到光明(愛與被愛)。)

五、人物形象探討

故事中出現了三個人物:盲孩子、影子和螢火蟲。你最喜歡那一個?請説明理由。(學生探討回答,教師肯定後補充)(多媒體)

盲孩子——珍惜友誼、堅強勇敢、熱愛生活

影子 ——善良純潔、忠誠守信、不畏挫折

螢火蟲——心地善良、助人為樂

六、關於主題

關於課文主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下面兩種説法(課後練習一),你能同意嗎?你還有別的看法嗎?簡要説説理由。(多媒體)

第一種,我們應該關愛弱者,且貼近童話的整體內容。

第二種,愛是相互的,關愛他人也就是關愛自己。

(學生可從多方面、多角度暢談自己新的認識。)

七、精讀選段,品味文章的美

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有着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四人一組來探討一下課文,看看課文的美表現在那些地方?(你覺得這篇文章美,美在那些地方)(多媒體)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肯定並歸納)

1、美的語言。詩樣的語言,節奏美,含蓄美。本文大量運用疊詞,不僅描寫情態逼真,而且舒緩語氣,琅琅上口。文中的疊詞還有哪些?(“靜靜”、“輕輕”、“踉踉蹌蹌”、“跌跌爬爬”)

2、美的立意。童話的形式來表現愛的主題。

3、美的意境。(神奇美好的意境)

如:(1)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所以作者多從聽覺描寫盲孩子感受到的自然美:“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2)當盲孩子漸漸恢復視覺時,着重寫了視覺和色彩:“無數只螢火蟲組合成一盞美麗明亮的燈,一會兒閃着幽藍的光,一會兒又閃着翠綠的光”。

八、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文章。那你能談一下本文給你的感受嗎?(同位交流)

同學們各抒己見,説得都有道理。確實,愛無處不在。愛的力量是神奇的:沒有雙腿,卻可以走出一條頑強不屈的路;沒有雙耳,卻能聽見世間的天籟;沒有雙眼,卻能看見世間的光明。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如:抗洪搶險中戰士和百姓的魚水深情是一種愛;防治“非典”中白衣天使無私的奉獻是一種愛;保護地球,保護綠色大自然,這是一種愛;捐助失學兒童,重返學習樂園,這也是一種愛。

我們的身邊,愛無處不在。

學了本課之後,同學們也許對愛開始了思考或有了新的思索。我有這樣一些感悟提出來與大家共勉:(多媒體)

九、課堂小結:(多媒體)

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它塑造了盲孩子的形象,營造了純真友好的氛圍,具有詩情畫意。在感受作品意境美、語言美、立意美的同時,體會文章“愛”的主題的同時,讓我們伸出有愛之手,幫助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們,讓愛充滿人間!讓這種美在我們心中永駐!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窖、泯、厄、稟告、皎潔、風韻”等字詞。

2.理解、積累“審美、閒適、慧心、落難、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等詞語。

3.瞭解寓言的特點,準確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並簡要概括,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寓意,培養應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

誦讀;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並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白兔和月亮》對人類的諷刺意味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

●教學方法

1.朗讀法。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內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題詞是“得失之患”,《落難的王子》的感悟是厄運能使性格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寓言故事情節,體會寓意的表達。

2.自讀與點撥結合法。所選寓言兩則,故事精短,構思奇妙且含意雋永。運用合作研討解決閲讀理解中的疑難問題,準確把握寓意。

3.延伸積累法。蒐集整理有關厄運的名言警句,培養戰勝困難的堅韌意志。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準確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語言的精美。指導學生自讀《落難的王子》,揣摩奇妙的構思。把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體會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擁有權勢或財富是好事,卻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痛苦,失去樂趣;遭遇厄運是壞事,卻可以鍛鍊人的意志,頑強地挑戰命運的不公,如失聰的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而奏響磅礴的鋼琴曲。怎樣面對財富和不幸呢?閲讀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將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英國哲人培根説過“幸運並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一隻先前心曠神怡地賞月的白兔,一旦擁有了月亮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極為脆弱的王子,遭遇兇險的厄運卻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將為我們闡解如何去應對幸運和厄運這人生的兩大難題。

二、資料助讀

1.寓言

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起源於民間傳説。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2.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三、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

1.教師範讀,學生標示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顯示: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風韻:優美的姿態神情。

險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滅,喪失。

落難:遭遇災難,陷入困難。

厄運(è):不幸的命運。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閒適:清閒安逸。

2.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

思考: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之王宣佈月亮歸屬於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後,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後白兔請求諸神之王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後構成鮮明的對比,後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之王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放棄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請學生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多媒體顯示:

(1)__________________獨具審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潔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無憂無慮的嬉戲。

(4)_______________心曠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風韻。

(7)__________________舉世無雙。

(8)__________________一掃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閒適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烏雲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險象迭生。

4.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聯繫生活體驗、討論:

(1)“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於去拜見諸神之王,請示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寓言中這樣提到人類,含有什麼意味?

(2)有人認為,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與其擁有,不如沒有。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説出理由。

(3)比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種構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後必然會產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在哪裏?

學生交流,教師明確:

(1)句子的意思説人類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擁有月亮並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人類慧心已泯,總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棄既得利益的。可見,這話對人類有諷刺意味。

(2)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內涵。寓言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固然是諸神之王慷慨賜予,但是她實在不配擁有,因此不能泰然擁有,這就是説,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得失之患,這種“得”,並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訴我們,如果某種擁有,帶來的是無窮的得失之患,使人緊張不安,那還不如沒有,寓言並非鼓吹一無所有的意思。

(3)這則寓言的主題詞是“得失之患”,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兩者處於兩種不同的關係,決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態,而白兔之於青草、天空之於月亮,則可以泰然擁有,不會如此緊張不安,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種構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説“必然”顯絕對化,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從歷史上看,從實際情況看,應該説是很容易,乃至極容易產生得失之患。説的是白兔,而不是別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類的,得失之患更容易產生。有無得失之患,關鍵是有沒有能力保衞財富,不怕別人搶去偷去,就沒有得失之患。

5.學生跟錄音輕讀,體會寓言含意的雋永。

四、指導學生自讀《落難的王子》

1.聽讀錄音,學生交流閲讀體會。

2.學生自由誦讀,讀出語氣和感情。

思考:這篇寓言講的是應該如何對待苦難的道理,作者假設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麼?這則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為“只有遭遇厄運才能堅強起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落難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説“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內容不是説,為了堅強起來必須尋找厄運,而是説,既然厄運落到頭上,那也不必倒下,應該頑強地挑戰命運。厄運是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厄運可以使人堅強起來。

3.學生合作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説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2)寓言為什麼把落難王子的遭遇編造得如此兇險?

(3)為什麼寫“我”親眼見過王子,還跟他交談過?

(4)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覆三遍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淚歎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歎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説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説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麼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複,對人很有啟發。

4.學生誦讀體會。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厄運的名言警句,做成分類卡片,積累語言材料。

有關厄運的名言警句示例:

厄運在同一條路上漫遊,時而降臨於這個人,時而降臨於另一個人。

(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苦難有如烏雲,遠望去但見墨黑一片,然而身臨其下時不過是灰色而已。

(裏希特《長庚星》)

不幸可能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 (日本諺語)

災禍是一個人的真正試金石。 (鮑蒙特與弗萊徹《榮譽之勝利》)

苦難磨鍊一些人,也毀滅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鍊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 (松下幸之助)

一顆高尚的心應當承受災禍而不是躲避災禍,因為承受災禍顯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災禍顯示了內心的怯懦。 (阿雷蒂諾)

幸運最能發現罪惡;而厄運最能發現美德。 (培根《論厄運》)

在厄運中滿懷希望,在好運中不忘憂慮,這樣便能泰然擔待禍福。(賀拉斯《歌集》)

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易卜生)

5.這兩則寓言,一則寫好事變成了壞事,一則寫壞事變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壞事是經常會遇到的,怎樣看待好事、壞事,這兩則寓言很有啟發。請結合自身經歷,也選取同課文一樣的兩個角度的事例,談談你是如何應對的。

五、課堂小結

兩則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現實生活中的幸運和厄運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應對,不同的人生態度,處世哲學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質量和境界。寓言啟示我們要用超脱和閒適來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這些都是人生主題中應有之義,願我們能積極地面對,有尊嚴地擔承生活的挑戰。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給加粗字注音。

風韻( ) 稟告( ) 窖( ) 厄運( ) 皎潔( ) 泯( )

2.根據意思寫出適合的詞語。

(1)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

(2)突然發生。( )

(3)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

(4)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發愁或感傷。( )

3.解釋加粗的字。

(1)童心未泯( ) (2)嬉戲( )

(3)皎潔( ) (4)舉世無雙( )

(5)厄運( ) (6)稟告( )

4.本文選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本文體裁為_________,《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

參考答案:

1.yùn bǐng jiào è jiǎo mǐn

2.(1)得失之患 (2)突如其來 (3)心曠神怡 (4)多愁善感

3.(1)滅,喪失 (2)遊戲、玩耍 (3)潔白、光明 (4)全 (5)災難、困苦 (6)報

4.《周國平文集》 周國平 寓言 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七、佈置作業

(分發講義資料)

閲讀《擺渡自己》,回答1~7題。

①生命的日子裏,有晴天,也會有陰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會撞上沒有舟的渡口、沒有橋的河岸。

③煩惱、苦悶常常像夏日裏的雷雨,突然飄過來,將心淋濕。挫折、苦難常常猝不及防地撲過來,你甚至來不及發出一聲歎息就轟然被擊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邊,苦難的岸邊,四周是無邊的黑暗,沒有燈火,沒有星星,甚至沒有人的氣息。恐怖和絕望從黑暗裏伸出手來緊緊地鉗住可憐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邊再沒爬起來,有的人在黑暗裏給自己折了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到對岸。

⑤二十歲忽然殘了雙腿的史鐵生,為自己折了一隻船。這是一隻名為“寫作號”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須着急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才在輪椅裏給自己折了這隻船,將自己從死亡的誘惑裏擺渡出來,“決定活下去試試”。

⑥正攻讀博士學位,卻患上了運動神經細胞病,不能説、不能動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場自己被處死的夢。夢醒後,萬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被赦免的話,他還能做許多有價值的事情。於是他給自己折了一隻思想的船,駛進了神祕的宇宙,去探討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時間”的箭頭……

⑦在苦難的岸邊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

⑧也許一生中我們不會遭遇這樣的大災難,然而我們何曾擺脱過陰天、雨天、雪天,何曾擺脱過絕望的糾纏!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間就橫亙在面前。

⑨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時,我們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棄,早早地絕望?

⑩有的人將求生的本能折成一隻船,將自己擺渡出絕望的深淵。有的人將新的慾望折成一隻船,渡過了挫折後的痛苦與沮喪。有的人將希望折成一隻船,駛過了重重疊疊的黑暗。實在無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奮力將自己擺渡到對岸。

也許我們不曾經歷感情的劇痛,不曾經歷失敗的打擊,不曾經歷無路可走的絕望,可是晴朗的日子裏也常會有陰風晦雨襲來。它像一隻烏鴉扇着翅膀在你周圍鼓譟着,足以將一個好心情蹂躪得亂七八糟。這種時候,我們同樣需要一隻船來擺渡自己。這隻船也許是去聽一場音樂會,也許是捧起一本書,也許是去給互聯網的網友發封電子郵件,也許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門。

所以,無論命運多麼晦暗,無論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會有擺渡的船,這隻船常常就在我們自己手裏。

1.給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陰風晦雨( ) 蹂躪( )

2.解釋詞語。

(1)萬念俱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怨自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給自己折了一隻船”是一種什麼樣的説法?含義是什麼?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鐵生為自己“折了一隻船”,實際是指什麼?

5.第⑧段中的“陰天、雨天、雪天”,具體指什麼?

6.本文的結尾説,“這隻船常常就在我們自己手裏”應如何理解?

7.綜觀全文,對標題“擺渡自己”的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正確對待自己,揚長避短,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B.碰到苦難、折磨時,要善於迴避,使自己超脱出來。

C.要善於面對各種苦難,尋找方法途徑,戰勝不幸命運。

D.要善於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內心的痛苦,轉移折磨。

參考答案:

1.cù yì huì lìn

2.(1)一切想法、打算都破滅了。形容失意或遭受沉重打擊後的極端失望心情。

(2)自我悔恨。艾:治理、改正。

3.比喻的説法。(或“形象的説法”)揚起生活的勇氣,找到一種拯救自己的方法。

4.用寫作(或“創作”)的方法活下去(或“拯救自己”)。

5.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6.尋找拯救自己的方法在於自信,在於不喪失成功的希望,而加上“常常”一詞,又説明自信不失望也並非是絕對有用的方法,因為人也有不能主宰自己的時候。

7.C

●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節選)

周國平

落難的王子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

●活動與探究

1.這兩則談得失相依的寓言對現實人生很有啟發。就下列情景設置進行寫作實踐活動。

本來是普通學生的小李,突然被任命為班長,請發揮合理的想像,以第一人稱,寫一寫小李的心理活動。

2.周國平的散文寓哲理於敍事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請同學們課外閲讀《人生寓言》中的其他篇章,如《流浪者和他的影子》《詩人的花園》等。寫出閲讀心得。

3.附:周國平《人生寓言》中的片斷《幸福的西緒弗斯》《流浪者和他的影子》《詩人的花園》。

幸福的西緒弗斯

西緒弗斯被罰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頂,巨石就滾回山腳,他不得不重新開始這徒勞的苦役。聽説他悲觀沮喪到了極點。

可是,有一天,我遇見正在下山的西緒弗斯,卻發現他吹着口哨,邁着輕盈的步伐,一臉無憂無慮的神情。我生平最怕見到太不幸的人,譬如説,身患絕症的人,或剛死了親人的人,因為對他們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無所表示,怕顯得我沒心沒肺。所以,看見西緒弗斯迎面走來,儘管不是傳説的那副悽苦模樣,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侷促不安。

沒想到西緒弗斯先開口了,他舉起手,對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隻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漸漸遠逝的背影,不禁思忖:總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長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細小的事情,在那裏便有了西緒弗斯(和我們整個人類)的幸福。

流浪者和他的影子

命運如同一個人的影子,有誰能夠擺脱自己的影子呢?

可是,有一天,一個流浪者對於自己的命運實在不堪忍受,便來到一座神廟,請求神允許他和別人交換命運。神説:“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對自己命運完全滿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換吧。”

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發去尋找了。他遍訪城市和鄉村,竟然找不到一個對自己命運完全滿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説起命運,個個搖頭歎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貴族,達官富豪,名流權威,他們的命運似乎令人羨慕,但他們自己並不滿意。事實上,世人所見的確只是他們的命運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許多陰暗曲折惟有他們自己知道。

流浪者終於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和他交換命運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處流浪。

詩人的花園

詩人想到人生的虛無,就痛不欲生。他決定自殺。他來到一片空曠的野地裏,給自己挖了一個墳。他看這墳太光禿,便在周圍種上樹木和花草。種啊種,他漸漸迷上了園藝,醉心於培育各種珍貴樹木和奇花異草,他的成就也終於遐邇聞名,吸引來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有一天,詩人聽見一個小女孩問她的媽媽:

“媽媽,這是什麼呀?”

媽媽回答:“我不知道,你問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詩人從前挖的那個墳坑。詩人臉紅了。他想了一想,説:

“小姑娘,這是叔叔特意為你挖的樹坑,你喜歡什麼,叔叔就種什麼。”

小女孩和她的媽媽都高興地笑了。

我知道詩人在説謊,不過,這一回,我原諒了他。

(選自《周國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4.開放探究

閲讀下文,回答(1)~(4)題。

感謝貧窮

貧窮這個字眼,似乎總與我結緣,一直陪伴我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

小時候,貧困的家庭温飽都不能解決。到了七歲,我瘦得風能吹倒決不是誇張。面對一學期兩元錢的費用,父親鎖緊了眉頭。無奈,我只得“發揚風格”推遲入學。要想兄妹五人同時讀書,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等到第二年興致勃勃地去報名,老師説啥也不願收下瘦弱的我。我的哀求感動了父親,父親的請求感動了老師。就這樣,每天十多裏的山路往返,風雨無阻的跋涉,成為我平生最大的樂趣。國小畢業之際,我以優異的成績準備跨進離家更遠的學校去住讀。

“人有旦夕禍福”,此時,母親的去世給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昔日的歡笑從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臨輟學的危險。瘦小的我能幹點什麼呢?父親只得在歎息聲中送我進校。因為交不起住宿費,我的牀鋪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風呼號的冬夜,也是我最難熬的不眠夜,趁着蠟燭快要熄滅的最後幾點藍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鋪好“牀鋪”。沒有墊絮,一牀半新半舊的棉被折成兩半——一半墊底,一半做蓋,偶爾山頂幾隻貓頭鷹發出恐怖的怪聲,我不禁顫抖着趕緊蒙上被子。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就這樣,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結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雜工掙回高中最後一筆學費的幾個月後,大學錄取通知書也如期飛至家中。面對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穫,貧窮的山村沸騰了。父親面對鄉親們的祝賀,既高興又憂愁。高興的是我要“飛”走了,憂愁的是要有一筆對於我們來講類似天文數字的20__元學費。為了這筆學費,一家人東拼西湊一個多月後還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堅強的父親流了淚,我咬着牙含着淚離開了家鄉。我説我要用雙手和大腦來養活自己。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我做家教、打工掙來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錢時,我的同齡人正三天兩頭地寫着家書尋求“經濟支援”。我的父親很驚奇我的經濟來源。

舞廳不敢進,錄像廳與我無緣,我彷彿超出了那個熱鬧喧囂的世界。當然,圖書館中又多了一個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的我。讀書、寫作、打工,這就是我大學的全部生活。

當我接過那張學士學位的證書時,我的眼圈濕了。我很慶幸在大學四年裏,我用辛勤戰勝了貧窮,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讓人羨慕的成績。青青校園中,掌聲時常為一個貧窮的大學生響起,我生活在光環之中。

當我穿着用稿費買來的球鞋尋覓工作時,我敲響了一家家條件苛刻的用人單位的大門。進門時一身自信,出門時滿身輕鬆,我就這樣瀟灑地戰勝了一個個“包裝”瀟灑的同齡人,當我毅然決定投身教育事業時,他們都覺得不可理解。我説我喜歡那份清貧中的個人追求。

仔細回想過去的路,我時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圍着。寒夜裏燈光下獨坐讀書,夜裏搓着手拿起筆來狂舞一通後,我的心裏很坦然。

如今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我已經脱離了貧困。時常有讀者要我談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個字——“感謝貧窮”來概括。在我看來,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時常被它嚇倒,沒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謝貧窮這所最好的學校,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嚐遍艱辛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前方的路——跨過一道道山,追求應該追求的。

(1)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麼?

(2)最能突出家庭貧窮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反映作者求學艱辛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麼?

(4)本文向人們展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參考答案:

(1)總領全文,將“貧窮”作為全文敍事的線索。

(2)面對一學期兩元錢的學費,父親鎖緊了眉頭。無奈,我只得“發揚風格”推遲入學 每天十多裏的山路往返,風雨無阻的跋涉

(3)突出求學的艱難。

(4)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時常被它嚇倒,沒有力量去超越它。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生於上海。1950年入學於上海市紫金國小;1956年入學於上海市成都中學;1959年入學於上海市上海中學;1962年入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院工作至今。周國平著譯年表:

1986年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尼采:在世代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台灣版1992)。譯:《論辯證法的敍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年著:《詩人哲學家》(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著:《人與永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年著:《憂傷的情慾》(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年著:《人與永恆》(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只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中國台灣版1992),《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著:《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藝出版社)。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商務印書館)(香港商務版1993)。

1995年著:《迷者的悟》(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二、時文超市

含羞草

任斐然

含羞草種在一隻精緻的花盆裏,主人將它放在客廳裏。因為它經常自我陶醉,洋洋自得,所以人們都叫它得意草。

它為什麼要如此得意呢?因為它覺得自己的葉子顏色翠綠,是世界上最美的。因為它覺得自己的體態婀娜多姿,是世界上最動人的。因為它覺得自己的花朵顏色淡雅,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因為它覺得……

主人覺得得意草太自鳴得意了。有一年春天,主人將它放到門前的庭院裏去。庭院裏有一株盛開的月季,得意草和月季花比一比,覺得自己的葉子太寒傖了。

夏天來了,主人將得意草放到池塘邊去。池塘裏的荷花正在怒放。得意草和荷花一比,無論葉子或花朵,都沒有荷花那樣美麗雅緻。

秋天來了,主人將得意草放到菊花叢中去。得意草的花朵和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的菊花比一比,它覺得自己太不像樣了。

冬天來了,大雪飛飛揚揚,主人將得意草放到紅梅樹旁邊去。得意草和不畏嚴寒的紅梅相比,它羞愧得再也抬不起頭來。

第二年,主人將得意草重新放到客廳裏去的時候,它再也不洋洋自得了。

主人碰了一下得意草説:“得意草,你現在還自鳴得意嗎?”

得意草羞愧地將葉子收攏,低下了身子,搖了搖頭説:“不,跟別的花草相比,我實在太慚愧了。”

從此,人們一碰得意草,它就羞愧地收攏葉子,低下頭來。不知從哪一天起,人們不再叫它得意草,而叫它含羞草了。

人們讚賞它的自謙精神,更加喜歡將它放在客廳裏,供人賞玩。

提示:謙虛是精神世界的指路燈,是人生旅途中最有效的通行證。只有謙虛,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斷進步。謙虛是一美的品格,正為此,人們才把含羞草放在客廳裏,供人賞玩。走出自鳴得意,走出封閉無知,讓謙虛引導你走向一個新的人生境界,這就是本篇寓言的題旨所在。

三、閲讀知識簡介

關於背誦(三)

背誦的方法。背誦方法很多,因人而異,因材料而異。衡量標準是,採用某種方法,背誦某種材料能做到背得準確、迅速,記得牢靠,那麼就是適宜的最佳的方法。經常採用的方法有:1.形象法。想着作品裏的具體形象和情景,好像投身其中,情景交融地背誦。背誦詩詞常用此法。2.思路法。沿着作者的思路,找到作品的線索,按照內容的線索去背誦。3.重點詞語法。勾出能引起記憶的重點詞語,由一個重點詞語就能聯想起一兩句話。然後記住幾個重點詞語,就能聯想起一小段話。如果能先背出一大堆中的重點詞語,就有利於背誦這一大段的內容。4.減字法。熟讀一小段內容,把每個分句的第一個字寫在紙上,然後只看紙上的這些字,把這一小段的內容背出來。一旦能背出來,就把紙上的字塗掉幾個,減少一半,繼續看着留下的字背,直至連貫、順暢地背出。5.滾雪球法。即把一大段內容,劃分成若干小段,每小段有一個完整的意思,逐次推進背出。以後者帶前者如同滾雪球那樣。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6

教材分析:《夏感》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課文以反映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內容為主的單元,單元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賞析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和詩化的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想象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自然的熱情。這篇課文應從語言美,感情真兩個方面整體把握,通過閲讀和練習,理解課文語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寫技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誦讀課文,掌握課後讀讀寫寫中的字詞;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體會情感。

2、過程與方法: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尤其是比喻和擬人),注意對比手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夏景,夏民的熾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強化誦讀,感知內容,理清結構,把握情感。

三、教學難點:體會文章善於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注意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對寫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在一年四季裏,有人喜歡生機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歡碩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歡銀裝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卻少有人熱情地去讚頌。那麼同學們,你們對夏天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對夏天的總體印象是炎熱不堪,使人焦灼難耐,沒有美感。那麼夏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樑衡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筆下的夏天又是怎樣的,以及通過他的描寫想表達什麼感情呢?

(二) 落實基礎

學生自讀課文,老師板書出重要字詞並讓學生齊讀並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發(beng )澹澹(dan dan) 輕飛曼舞 春華秋實 閒情逸致

(三)學生初次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點是什麼?(即在作者眼中充滿夏天的旋律是怎樣的呢?)關鍵詞:緊張、熱烈、急促

2、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用怎樣的手法描寫夏天景緻的?(提示:分別從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體的語句並概括出來)

答案要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與其他季節的對比。

3.通覽全文,總結出作者對夏天懷有怎樣的情感?

答案要點:作者對夏天、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板書小結: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繽紛 夏感:緊張、熱烈、急促

夏之律:緊張

夏之民:勤勞

【設計宗旨:這三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把握課文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過找具體對應的句子,讓學生理解夏天的特點並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感受夏之美

1、精讀2--4段,分成四個學習小組討論思考五分鐘。並請各組代表回答,同學補充,教師明確。

①畫出第二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在炎熱的天氣裏,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點(天氣炎熱或火熱的;句子:火紅的太陽 ,熱風浮動着 ;主要寫:細草、樹林、蟬聲、太陽、麥浪、山、雲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 作者為什麼覺得夏天是一個“旺季”?

答案要點(夏於春華秋實間,應了中性的黃色/ 金黃的,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收穫之已有的麥子,希望還未盡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説説第四段寫了農民哪些活動?讓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

答案要點(割麥,打場,給秋苗追肥、澆水/《憫農》)

2、第五自然段結尾作者僅僅是在讚美夏天嗎,回答並説明原因?

讚美農民的勤勞,讚美一種力量。一種什麼力量(奮鬥,拼搏,努力,進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沒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會有秋的豐碩。如果春天是播種,那麼夏天則是耕作,秋是收穫,冬是貯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麼春是少年,夏是壯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設計宗旨:通過細析全文,掌握文章整體寫作結構思路及技巧,瞭解作者對夏及農民的熱愛,激發學生對辛勤勞動人民的熱愛,培養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五)三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語言是思想的華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語句表達其思想感情。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同學們仍然分四小組討論,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説明你推薦的理由。體會優美語句中重要詞語運用的精妙之處。

比喻句示例

①“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着一艘艘的艦船。”

這裏將“公路上的汽車”比作“艦船”,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麥浪比喻海浪,寫出麥子之多,説明春天的靈秀之氣在夏天已釀成了磅礴之氣。

②“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

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草生長的繁茂。

擬人句示例:

①“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

“曼舞”是想象,將蝶舞想象成了人優美的舞姿,用了擬人寫法,很生動。③“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

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設計宗旨:自由的品評語言對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很有好處。教師仔細分析一兩個示例,從句子的語言美感,修辭角度等出發分析句子,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關於四季的古詩有哪些?

【設計宗旨: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

2.仿寫: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宗旨:品味語言之後,讓學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後進行仿寫,達到講練結合的目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七)師生一起總結全文,結束新課。

人生之秋的收穫來源於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於夏的不斷積累,耕耘。願你經過夏的積澱能夠收穫一個沉甸甸的秋。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閲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設計

精心導入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説,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 :《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説了話”能説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閲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點 評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 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母愛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們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愛,你怎樣向母親表達你的愛意呢?

同學們説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母愛一直是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頌揚過母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樣的兩首詩:中國女作家冰心的《紙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標

1、把握詩文基調,表情朗讀詩文,培養鑑賞詩歌的能力;背誦詩歌,豐富語言積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知識積累

以下知識主要讓學生在預習中作好積累筆記,課堂上教師以檢閲的方式瞭解學生預習的情況。

1、字詞積累:

大家預習了嗎?看看這些字詞你解決了沒有?

字:嗅 摩 衍 匿 禱

詞:匿笑 禱告

讀一讀,講一講。

2、作家作品知識積累:

關於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説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關於冰心:原名謝婉瑩,現代詩人、散文家、小説家、兒童文學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

四、《紙船》教學

整體感知:

1、《紙船》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默讀這首詩,體會一下這首詩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學生體會:哀愁、深情)

2、離家遠了,你有過想家的感覺嗎?女詩人冰心把這種思念親人的哀愁用一隻只紙船詮釋到了極致。誰來試一下,把這種哀愁的語氣讀出來?

(師指導學生朗讀,尤其強調停頓和語調,可以讓學生在課本上標明停頓之處)

3、學生初步感知之後,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喜歡這首散文詩嗎?為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閲讀課本137~140頁對《繁星》、《春水》的指導閲讀,教學生懂得對於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可以有多種觀點的,學習獨立鑑賞、評價作品。)

合作探究:

學生品讀這首詩,通過自主思考,然後合作探討,師生交流對話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詩人疊紙船時為什麼“含着淚”?為什麼除了愛,還有悲哀?

(引導學生體會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的心情)

2、你覺得紙船迴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嗎?為什麼作者要借紙船來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親的身邊,紙船當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還要不停地疊是要以此寄託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抒情是要藉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覺得這首詩中哪幾句寫得最好?為什麼?

(引導學生找到“詩眼”所在,體會詩人的精妙構思)

師生在交流探討中理解詩人的感情,學習對詩歌的品味鑑賞。

生活鏈接:母親的愛滋潤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子女對母親的愛又何嘗不是動人心絃?以小組為單位,以“母子或母女之愛”為主題,蒐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詩言,在讀書筆記上辦一個專題材料庫,看看哪個小組蒐集得最多,材料最豐富。

五、《金色花》教學

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教師的範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方法處理不同)。

重點體會: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讀出媽媽的驚喜、嗔怪)

“我不告訴你,媽媽。”(讀出孩子的撒嬌、調皮)

“孩子,你在哪裏呀?”(讀出媽媽的着急、關愛)

3、學生讀過之後,教師提出評價要求:你覺得這首散文詩寫得怎樣?(學生只要能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學習:

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因為沐浴着母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請同學們品讀這首散文詩,思考以下問題:

1、我為什麼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2、我變成金色花為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3、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研讀課文,思考,然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理解作者。可以簡介泰戈爾的作品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愛的內涵──最高尚、最純潔的神聖之愛。

交流探究:

師生研讀課文,共同探究以下問題: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媽媽臉上的表情嗎?

2、孩子為媽媽做了那麼多好事,媽媽為什麼反而責怪孩子?

3、母愛就在我們身邊。泰戈爾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回報母親的愛。學習了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實際談感受。師生交流互動,在探究中發展提高。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中肯評價和熱情鼓勵。

創造性學習:

請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調,以“媽媽,我想説愛你”為題,學寫一首散文詩。

六、作業

1、背誦兩首詩,準備背誦比賽。

2、課後閲讀《飛鳥集》、《繁星》、《春水》。

七年級上冊語文《女媧造人》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敍户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