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通用16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通用16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範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台齊。

(8)見/二蟲鬥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雲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2、詞語積累:

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於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於,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鬥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5、反覆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背誦後,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説,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台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遊其中。(其中,這裏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台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齊平。)

2、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3、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敍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閲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品味作者在敍寫中表現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思維。

德育目標:學會觀察、體味人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誦讀,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分析是怎樣得來的。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法。本為較為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從劃分停頓入手指導學生誦讀,正確劃分朗讀停頓,以理清句意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在反覆誦讀中疏通文理,體會童稚時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處。然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説説課文中哪些描寫富於童趣,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

2.譯述法。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兒時“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指導學生疏通文字,領會課文大意,然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評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感知課文,梳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背景音樂:歌曲《童年》)

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那時,一切都是那麼輕鬆愉快,童真童趣,童言無忌,憶起時總是醇香醉人,有誰來講講記憶中象“過家家”“鬥蛐蛐”這樣的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學生講述)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閒情記趣》中就記敍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沈復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簡約生動的白描語言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清代乾隆年間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清代小説。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慨歎。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全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主要有兩大內容:(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2)記敍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俞平伯稱讚此書:“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卻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譯讀梳理、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 鶴唳(lì)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丘壑(hè) 癩蝦蟆(há má) 藐小(miǎo) 項為之強(wèi) (jiānɡ)

2.教師作朗讀指導,劃分朗讀停頓,分清句讀。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和現代漢語同源異流,簡潔、典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讀時要特別注意停頓、語氣、語調等。

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情達意。

文言文同樣有陳述、疑問、祈使、感歎等語氣。如疑問語氣要讀出升調,感歎語氣讀降調。

本文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悦的情感來讀。首段中前三個分句是作者對遠逝往事的遐思,宜緩緩來讀,聲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説那時的行為和收穫,可以略快,聲音略高,並注意正確停頓,以表達對結構的理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個四字詞於段末小結,語氣要輕鬆些。朗讀“……則……果然……”和“……作……果如……”兩個判斷句時,語調略微歡快。

投影:(1)能/張目對日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3)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較短的停頓,“ ”表示極短的停頓)

3.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和語調。

4.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並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自己)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為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2)指出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繫語境,揣摩、翻譯難句: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蹲其身,使與台齊。(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⑤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看清極細微的事物)

5.學生聽讀朗讀課文,識記文章的精彩情節,分小組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1)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譯述時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3)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四、理讀積累,品析意趣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並説明“趣”在哪裏。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教師歸納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有趣,趣在想像豐富,稚態可掬。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學生邊讀邊梳理、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學生分類尋找、整理,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   鶴-壑  向-項

(2)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3)字同義不同的字: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像)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當作)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林(把)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的) 項為之強(代指“昂首視之”)

(4)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藐小之物-龐然大物 凹-凸

(5)成語:明察秋毫:比喻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裏蚊羣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6)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

3.熟讀文章,嘗試背誦。

五、課堂小結

《童趣》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辭簡約,韻味雋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評論《浮生六記》説:“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奇文共欣賞”這類小品文猶如香茗、佳釀,是宜悠然中讀美文,品人生的。

六、佈置作業

沈復觀昆蟲而寫成此文,你在童年時也有這樣回想起來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嗎?請參照本文,從記憶的倉庫中採擷一兩朵童年生活的亮麗花瓣,寫一個表現童心童趣的片斷。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③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瞭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作者先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然後具體書寫遐思的內容: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詩歌節奏鮮明,語調和諧,富有音樂美。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悉心體會。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説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整體感知

①明確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投影顯示)。

②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③範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a.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b.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c.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重點研討

①指名朗讀3~6節,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②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説明)。

③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並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佈置作業

①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②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閲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5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二、學習重難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自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説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説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閲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閲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説,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説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並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瞭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4.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1.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 導學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護bì 粘住 zhān

釋義:

庇護:包庇;袒護。庇:遮蔽,掩護。

愛慕虛榮:喜歡錶面上的光彩。

2.查閲資料與工具書 ,瞭解作者及寓言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

3. 瞭解與本文有關的一些古希臘神話人物。

4.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導入

由人們對寓言的説法導入:

①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夠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

②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④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維活躍。

(二)、簡介與本文有關的知識

指名説,教師補充並明確:

1.寓言及其特點

寓言,用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大多篇幅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擬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簡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奴隸出身,他善於講寓言故事,用這些來諷刺權貴,最後遭到殺害。他的寓言經過加工,成為《伊索寓言》,流傳於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寫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樸素,富有幽默的特點。

3.與本文有關的一些古希臘神話人物

①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説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着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誌。他的兄弟波士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宙斯還和許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兒女,如火神赫費斯托、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③赫爾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牧畜、競技、演説以及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説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並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是最為奇特的:傳説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三)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檢查字詞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護bì 粘住 zhān

庇護:包庇;袒護。庇:遮蔽,掩護。

愛慕虛榮:喜歡錶面上的光彩。

2.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1)聽讀

(2)看圖複述課文

(3)課文研討

①赫耳墨斯為什麼來到凡間?

②他為什麼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説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問話,神態、語氣一樣嗎?為什麼要“笑着問道”,這“笑”有什麼含義?

④你認為赫耳墨斯是個怎樣的人?從這則寓言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發?⑤這樣改動情節後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裏。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説:“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着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説:“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四)學習《蚊子和獅子》

1.誦讀感知

(1)蚊子為什麼能戰勝獅子又會敗給蜘蛛?從中可以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蚊子:衝、咬 揚長避短 勝 獅子:抓

蚊子:吹、唱 驕傲自滿 敗 蜘蛛:粘

驕兵必敗

2.總結歸納寓意

《蚊子和獅子》寓意是什麼?

3.改動情節,概括寓意。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凱歌飛走了。

4.課堂研討:

請大家比較這則寓言和上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五)、課堂小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獅子》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動物間的關係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告訴我們:即使取得大的勝利也不能驕傲,要始終謹慎從事,否則可能在小處受到挫敗。

三、拓展與延伸

1.練習概括寓意

燕子與烏鴉

燕子與烏鴉爭吵誰最美麗。烏鴉對燕子説:“春天才能看到你美麗的外貌,我的身體卻可以抵禦冬季的嚴寒。”這就是(健康的身體是最漂亮的外貌。)

蒼蠅與蜜

房裏有蜜漏流出來,許多蒼蠅便飛去飽餐起來。蜂蜜太甜美了,他們捨不得走。然而,就在這時他們的腳被蜜粘住,再也飛不起來了。他們後悔不已,嗡嗡亂叫:“我們真不幸,因貪圖一時的享受而喪了命。”這就是(貪婪是許多災禍的根源。)

2.根據提供的材料編寫寓言

①樹和斧子 ②畫筆和顏料 ③蜜蜂和花朵

3.閲讀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裏。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説:“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着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説:“還要貴一點。”後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於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説:“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愛慕虛榮又不被重視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臘神話裏掌管旅行和商業的神,是宙斯的兒子。宙斯是希臘神話裏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頭:商人為了吸引顧客,往往在顧客所買的貨物以外,加送一點不值錢的東西,這種加送的東西叫做“添頭”。

(1)第一段採用的是 與 的表達方式,第二段採用的是 的表達方式,點明瞭 。

(2)雕像者回答説:“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請用一個詞語來更明確地表達赫耳墨斯雕像的價格: 。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會如何回答他的雕像價值?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心態?

(4)文中劃橫線部分是對赫耳墨斯的 描寫,表現了他 的心理狀態。

(5)赫耳墨斯在問赫拉像的價值時,為什麼笑?這反映了他問話是怎樣的心態?

(二)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説:“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要説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幹。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衝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歎息説,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於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6)在文中找出與“你並不比我強”這個否定句相應的肯定句是

這兩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7)判斷正誤:

⑴蚊子之所以能戰勝強大的獅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獅子。(  )

⑵在寫法上,上一則寓言是反襯手法,在修辭方面本則寓言用的是擬人手法。(  )

⑶本文是在篇末點明寓意。(  )

⑷能概括蚊子戰勝獅的神態的詞語是“勢不可擋”。(  )

(8)能確切概括蚊子結局的成語是(  )

A.後悔莫及  B.可歌可泣  C.樂極生悲  D.寧死不屈

(9)文中兩次寫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現蚊子的什麼特點?第二次表現蚊子的什麼神態?

(10)這則寓言説明了(  )

A.獅子雖然龐大,卻沒有本領。

B.是不是真有本領,不取決於個子的大小。

C.蚊子敗在蜘蛛手裏,是出於偶然。

D.取得勝利後,不能盲目驕傲,要謹慎從事,否則會受挫折。

(二)中國古代寓言二則教案

教學目標:

1.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2.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4.學會在生活中體驗與感受寓言所闡明的哲理。

教學重點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

2.用自己的話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 導學

1.聯繫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不築,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2.試譯這兩則古代寓言。

3.試概括寓意。

4.瞭解作者及寓言出處。

二、指導學習 研討

(一)導入

由複習上節課學習總結的寓言的特點導入。

(二)自主學習

根據註釋,試譯課文。

1.在翻譯中,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2.你能跟大家來講講這個故事嗎?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鄰》)

1.自主回答以下問題:

①宋人家被盜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語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②在宋人家被盜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關建議?(其子;其鄰人之父亦云。)

③被盜後,宋人對兩人有何不同的態度?(智其子而疑其鄰。)

④你認為“不築,必將有盜”這個建議正確嗎?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宋人為何對兩個提出相同建議的人產生不同的態度呢?

宋人與兒子的關係親近。相信兒子不是盜賊,那麼鄰居必定是盜賊了,因為鄰居提出了一個與其兒子一樣的建議。

②讀罷本文後,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馬》)

1.自主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則寓言講了幾件事?分別是什麼事?

②在一般人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來哪些是禍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問題:

①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説説好事、壞事在什麼條件下轉化? 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學生髮言。

教師總結: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麼,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麼,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五)小結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嚴文井)

三、拓展與延伸

1.請你診斷

考試成績公佈了,小明是最後一名。得知這一消息後,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因為小明相信壞事會變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2.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財(亡: )

⑵馬無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為福乎(何遽: )

⑸居數月(居: )

⑹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將: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3.《塞翁失馬》這篇寓言用來説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     與     的對立統一關係。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三)2.(3)因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問宙斯雕像的價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價錢不高後,他十分滿意。問赫拉雕像的價錢之後,他更覺得自己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

③(第一問是探詢;第二問時“笑”寫出他滿意又得意的心態;第三問時他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顯得很狂妄。)

” ④(諷刺、批評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告訴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 (1)

蚊子:衝、咬 揚長避短 勝 獅子:抓

蚊子:吹、唱 驕傲自滿 敗 蜘蛛:粘

驕兵必敗

2.諷刺那些取得一點成績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誡人們不應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 。

3.(告訴人們,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弱小者也能戰勝強者。)

4. (1)相同點:

①結構相同。都是第一段講故事,

②第二段議論並得出道理。

(2)不同點:

①情節不同。

《赫》採用三問三答,把情節推向高潮。

《蚊》寫了兩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獅子的戰鬥,戰勝了獅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諷刺那些取得一點成績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現方法不同。

《赫》把神當作人來寫。《蚊》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達方式不同。

《赫》主要運用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赫耳墨斯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徵。《蚊》主要運用語言描寫,表現蚊子勇敢機智,藐視強大的敵人。描寫蚊子兩次吹喇叭的動作。

《寓言四則》答案

3.(1)敍述、描寫;議論;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 (3)價值比赫拉的雕像還貴。表現了他狂妄的心態。(4)心理;自以為身價很高,狂妄 (5)蔑視赫拉的驕傲的心態。 (6)我比你強得多;步步進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無畏、果敢;洋洋自得、驕傲自大 (10)D

第二課時

三)1. ①(用原文語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牆壞。)②(其子;其鄰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鄰。)

2. ①宋人與兒子的關係親近。相信兒子不是盜賊,那麼鄰居必定是盜賊了,因為鄰居提出了一個與其兒子一樣的建議。

(四)②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麼,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麼,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三、2.⑴丟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難道⑸過了⑹帶領⑺十分之九

3.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福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説明文語言的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學習重點】

培養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

【導入新課】

1、音樂導入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篝火 喑啞 氣氛 螽斯 萵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思考:快速閲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

4、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 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説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請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回答。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説説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麼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鑑?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説説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徵。

【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着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説,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説。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説,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豔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8

[知識與技能]

1.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

2.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方法。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和學習理想的重要意義,樹立自己遠大的人生理想

[重點與難點]

學習領會詩歌的語言表現力,學習比喻,頂真的修辭手法。

[課前準備]

預習,排除語言文字障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理想是什麼?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邊的海呀?為了見到山那邊的海,你不畏艱險,奮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麼神奇的作用呢?我們今天就要一起來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讀感悟:

範讀(聽錄音理想原文),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結構分析

這是一首比較長的詩,為了便於理解,請大家思考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具體內容請查看《理想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理想》4—7節理解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並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2個比喻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麼?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的脊樑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繫書後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不幸”指哪些?“大寫的人”指什麼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這最後一節詩,前兩句説明什麼問題?(理想的實現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説了什麼問題?

(當下正是好形勢,是我們實現理想的最好時間)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記憶附錄中關於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結:我們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背誦這四首詩,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難點)

3.激發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年(朝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尤善詩歌,常常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詩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深秋勝利歸來,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朝代)詩人。

(3)《錢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朝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深得人們的喜愛,其本人也因此獲得“詩魔”和“詩王”的讚譽。《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4)《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代(朝代)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代雜劇四大家。“天淨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 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 (sǒnɡ zhì) 蕭瑟 (sè) 枯藤(kū ténɡ) 天涯(yá)

3.整體感知

(1)詩言志。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摘抄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錢塘湖春行》

《天 淨沙秋思》

(2)四言、五言詩句一般分兩節來讀,如:“老驥/伏櫪”“潮平/兩岸闊”;七言詩句一般分三節來讀,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按照這一規律,請在課文中為四首詩歌劃分節奏。

【課堂探究】

賞析名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賞析: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這是詩人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入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 懷。 。

2.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的生活意義,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

3.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兩句寫 近景:地上的花草,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愜意。

4.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展開全文閲讀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 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這幅深秋夕照圖,反映了作者漂泊無依的情懷。

【隨堂檢測】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拓展延伸】 請發揮想象,簡要地描繪《天淨沙秋思》詩中的畫面。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 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附:四首詩歌思想內容

1.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的抱負。

2.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 春漫步西湖所 見的明媚風光,抒發喜悦之情。

4.《天淨沙 秋思》 這首小令僅五句 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1. 【作業佈置】 1.背默四首詩歌 2. 完成校本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

【教學程序】

教學方法

1.自讀點撥法。

2.誦讀法。

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媒體設計

配樂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配文插圖、語句揣摩練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同學們發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樣用"第三隻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題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讓人在絢麗的色彩、奔騰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其小説《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另創作了大量遊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鬆堂斷憶》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三、研習課文

1.速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散讀,根據語境理解字詞。

②紫藤蘿瀑布有什麼特點?從字面上看,作者把它與什麼聯繫起來?

明確: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徵,勾出紫藤蘿聯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寧靜”、“生死謎”、“手足情”等字眼,為下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作準備。

(解説:旨在讓學生根據語境識記字詞,初步感受“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前一部分描寫盛開的紫藤蘿,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紫藤蘿成片成片地盛開時,居然能"像一條瀑布......在流動,在歡笑",那"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的"點點銀光",多像"迸濺的水花",那是陽光下跳動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譜寫着生命的歡歌啊!再看那每一條盛開的花,都是鼓滿了帆的船,漾滿了笑意的臉,何其蓬勃、何其"輝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繪聲繪色地把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展現在讀者面前。

(解説:讓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體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②怎樣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有關紫藤蘿的故事?

明確:蕭殺的政治氣候禁錮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後來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可花兒並沒有枯死,那頑強的根,縱然飽經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種子,隨時準備破土而出。看,"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那樣盛,那樣密",它匯成了奔騰的瀑布。立在瀑布邊,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潤着乾涸心田;撫摸鼓脹的花朵,便是起錨生命的航船。

這一段故事,是作者極盡鋪陳點染之能事,描寫了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後,筆鋒陡然一轉而寫的。理解這一段故事,可略為交代背景,設"凋零了的紫藤蘿後來怎麼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紫藤蘿的一榮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希望的可貴。

③朗讀第8段和第11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如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着,散發着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着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着"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人生在世,縱有艱難險阻,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暗礁、險灘又怎能阻礙"滿裝生命的酒釀"的"紫色的花艙"駛向彼岸呢?

(解説:讓學生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3.品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讀寫景段,讓學生圖畫出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語句。如"輝煌淡紫色"的"輝煌"抒發了作者對瀑布生命力的盛讚之情,"流動""歡笑"傳達了生的喜悦。"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表達了作者失落悵惆的情緒。

(解説: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景中之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遷移訓練

以《綠色的海洋》為題,抓住森林的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佈置作業

本文還能給你什麼聯想和啟示?課後寫一篇練筆。

(解説:訓練聯想能力,可類比聯想,也可相反聯想)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閲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閲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閲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藴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後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説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後,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説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説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着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麼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髮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麼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裏,為什麼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麼作用?紙船,並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託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説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託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藉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着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裏得到薰陶。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加強理解表述的正確性。  2、反覆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  對寓言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人們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伴隨我們的今生今世。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得”與“失”呢?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就給了我們一個啟迪。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於民間傳説。外國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國的寓言多存於《莊子》、《韓非子》等。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皎潔(jiǎo)心曠神怡(kuàng)(yí)

2、釋詞:

慧心:這裏指智慧。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開朗。怡,愉快。舉世無雙:整個世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比。舉,全。  迭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迭,屢次。

三、整體感知

1、聽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

問題組: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要求學生完整複述課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題詞。──“得失之患”。

四、研讀賞析

1、研討賞析:

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教師略加點撥:

問題組:

1、白兔的賞月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找出有關詞語。

前:“尤愛”、“無憂無慮地嬉戲”、“心曠神怡”、“各具風韻”

後:“一掃而光”、“緊張不安”、“惟恐”、“心痛如割”  這是對比的寫法。

2、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巨大的變化?  她“得”了月亮,“失”了樂趣。  ──白兔擁有了月亮後,把它當作私有財產,害怕失去,因而緊張不安,產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賞月的樂趣。

3、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2、感悟語言:

⑴體會詞語的精美。  ──可是,説也奇怪,從前的閒適(悠閒)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有)着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請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句中加點詞能否換成括號內的?為什麼?  “閒適”是清閒安逸的意思,比“悠閒”更能反映出白兔的無憂無慮。而“繃”的強度更甚,充分體現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態。  ⑵體會句子的精美。  對稱。如:“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五、拓展延伸

1、試想一下,是否“一無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以上各題允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指正。)

六、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讀一讀,寫一寫”有關練習。

2、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白兔和月亮》告訴我們:面對財富、幸福,我們應該怎麼辦?不僅如此,大家還須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周國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難的王子》,體會它給我們所帶來的警示。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稟告(bǐng)擄(lǔ)

2、釋詞:

稟告:向上級或上級告訴事情。

突如其來:突然發生。突如,突然。

三、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

問題組:

1、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厄運能使人變得堅強。

2、“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線索人物,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四、研讀賞

1、研討賞析:

預設問題組,學生解答:

⑴王子落難前後的性格有何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子開始時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後來他經歷了厄運,並且沒有被厄運嚇倒,挺了過來,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⑵“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説明了什麼?  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都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⑶“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起什麼作用?

①王子聽到天災人禍的消息時。  ②“我”聽到王子的遭遇時。  ③後人見到“我”遭受厄運時。 反覆出現,構思奇妙,耐人尋味,揭示了這種故事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從生活中舉出實例,説説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堅韌的意志?(學生討論,教師及時指正。)

參考: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如長跑並非厄運,但也可以鍛鍊人的意志,使人堅強,戰勝脆弱。

五、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閲讀

學生自由評説,教師適當點撥。

六、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的兩篇寓言,分別從不同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確立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七、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兩題中任選一題。不少於800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①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分析故事情節。

③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④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髮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分析故事情節。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註釋試着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在文學寶庫裏,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説説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①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後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並解釋加點的詞。

聯繫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不築,必將有盜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於古今異義,有的屬於一詞多義,有的屬於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後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④複述課文大意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幾個學生複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討論

①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這兩則寓言大意。

這是本節課中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儘可能每個人都説,然後再轉入全班性的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果可能單一,可能深度不夠,或者概括的語言表述不準確,教師可以靈活指導,提問,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説説好事、壞事在什麼條件下轉化?這樣使學生思維處於活躍狀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時也指導學生儘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麼,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麼,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可以討論出結果。教師告訴學生,在以後學習中見到成語,可以從寓言故事的角度幫助理解意義。(當然,並非所有的成語都是從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

小結

①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繫現實生活體驗,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

②佈置作業。

結合今天的生活寫出你對寓言故事《黔驢技窮》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教學設計

導入

①《智子疑鄰》的寓意是什麼?

②你是如何得出這寓意的?

(由學生回答《智子疑鄰》寓意的理解,過渡到寓意是通過分析寓言情節得出的。)情節的設置、想像是寓言創作中重要的一環。今天,我們再學習兩則古希臘寓言,通過對這兩則寓言的分析,發揮想像,學習創作簡單的寓言故事。

討論,分析寓言情節,認識寓言情節的作用

①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並説説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這個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離寓言的故事情節,一定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來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寫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後來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卻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這些情節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獅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動寓言情節後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出示投影(改動後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後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裏。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説:“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着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説:“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凱歌飛走了。

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如,改動後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後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麼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後,為什麼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裏這時是怎麼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

同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點撥,寓言的故事情節都是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閲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學寫寓言,進一步鍛鍊想像思維與發散性思維

①續編寓言情節練習。

教師投影出示兩個續編題目:a.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後,他的心情如何?他説了些什麼?b.蚊子戰勝獅子,吹着喇叭,唱着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以後還會發生什麼故事?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歌的語言,把握內容。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聯想和想像,體會詩人的感情,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學習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導入新課】

用歌曲導入:《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唱歌嗎?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懷着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潛行( ) 葱蘢( ) 卓越( )海枯( ) 裹藏( )

2、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

③稱讚而且佩服。 ( ) ④(草木)青翠茂盛。 ( )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 ⑥奇異而虛幻。 ( )

3、基本瞭解這篇課文的體載是什麼?(現代詩歌)

【自主學習】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要求同學們聽清節奏,重音和語調。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化石吟》中“吟”是什麼意思?課題是什麼意思?詩中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詩歌運用什麼手法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 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2、學生大聲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

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什麼話? 除課文所講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了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的世界。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吧!

【練習反饋】

(一)基礎部分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軀殼( ) 悄然( ) 潛行( )

卓越( ) 猛獁( ) 長吼( ) 長眠( )

2.解釋下列詞語。

歎服:

海枯石爛:

烏有:

日轉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1)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

(2)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

(4)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5)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D.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與優美。

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1: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瀑布錄像1。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宏。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蘿錄像2。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説是紫藤蘿瀑布。──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3。今天我們師生一起當代女作家宗璞筆下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去欣賞這美麗的花兒,看看它以底美在哪裏?

二、讀花之歌

師:先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花之歌,看看紫藤蘿花美在哪裏?同學們邊讀一定不要忘記了邊做記號。

(師巡視指點)

三、賞花之美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註,下面請同學們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提問:“張滿”如何理解?怎樣的花才像是“張滿的帆”。不張滿的帆又是怎樣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已經完全開放的樣子,很有生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花兒跟人一樣有着嬌媚、可愛的神態。作者的想像很豐富,由花朵想到帆。我們也模仿作者的寫法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句話,看看盛開的花像什麼?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那裏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裏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着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麼?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麼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説“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四、品花之神

師:我們剛才欣賞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們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蘿盛開猶如一條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麼樣的?請從課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蘿。誰發現了?

生:“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

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經歷了興衰,那麼賞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風順呢?我們一起看:

(幻燈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中深受,“焦慮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這篇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鍾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這位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後三十餘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最後離開了摯愛他的親人。宗璞含淚寫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裏,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師:正當在她焦慮和悲痛之時,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蘿,不由得停下了腳步,美麗的藤蘿緩緩流過作者的心靈,帶走連日來的焦慮、悲痛,使她的心歸於寧靜。花經歷不幸還能再開而且開得如此繁盛,那麼人呢?經歷不幸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從而將對美麗的感觸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請大家再小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由悲痛到寧靜的情感變化,勾畫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生命感悟。[來源:本站ZK]

(生自由朗讀、勾畫。)

生2: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整個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齊讀。)

五、寫花之語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裏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説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説了什麼,可以説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我聽到花説,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師:你聽到了花在説什麼,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並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説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説,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生2:我聽到花説,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昨天已經消逝,無法重來,何不用一顆勇於進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聽到花説,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經過去,為什麼不用一顆積極的心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六、結花之果

師(總結):從同學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從花開的聲音中聽出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微笑着面對生活吧。因為,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欖,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薦閲讀宗璞的《丁香結》,體會從微小的生命中提煉出來的那充盈其間的強大與偉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童趣》的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藴。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於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於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閲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於老師是一個挑戰,對於同學們來説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麼事情?

3、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生字詞教學

2、概括課文內容: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並毀壞,二十年後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研讀課文,探究意藴。(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閲讀課文,聯繫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藴,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説:“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並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我踏扁的僅僅是一隻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裏找相關的神態描寫,並誦讀)

4、我為什麼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我為什麼要把自己寫得那麼粗暴,弟弟那麼可憐?反映了魯迅什麼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麼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鬆,而是“沉重着”?(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裏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遊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從風箏的故事裏,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知錯就改勇於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説説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説一説:

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麼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後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隻風箏;二十年後,帶着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隻風箏。而這隻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隻風箏裏,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衝突中也藴藏着親情;也是從這隻風箏裏,我們懂得了人要敢於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於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於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温馨。

七、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於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本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後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藴。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後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拋出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紮紮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