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精選20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精選20篇)

1、介紹小説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4、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5、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6、利用小説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2、簡介課文背景: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崙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説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介紹小説三要素:在小説中,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情節發展的特定場所,是人物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的總和,猶如魚不能離開水而生存一樣,人物也不能離開環境而存在。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對於推動情節的變化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節被稱為“人物性格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即是説小説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過情節的一步步發展來完成的。例如小弗朗士由調皮淘氣到開始懂事這一性格變化是通過“最後一課”的情節發展展示出來的,所以離開了情節,人物性格也就難以展示。人物是小説的中心,是小説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者,小説創作的成敗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生字詞: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詫(chà) 懲(chéng)

賺(zhuàn) 鑰(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禱(dǎo) 哽(gěng) 挾(xié)

懊(ào) 皺(zhòu)

徵發:舊時指政府向人民徵調人力或者財物。

祈禱:求神降福免禍的活動。

思量:心裏想。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喧鬧:喧譁熱鬧。

懊悔:做錯了事或説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

慘白:(面容)蒼白。

二、梳理情節、分析人物

1、根據預習,理清小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後練習一)

小説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裏"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裏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説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2、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麼?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説明了什麼?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麼事啦?”設置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麼關係?

明確:巧妙地點明瞭故事發生的背景,並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區別?説明了什麼?

平時上課 最後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 “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來上課,穿着"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在最後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後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課後練習二:

1、 説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願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中的“高大”指什麼?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3、你認為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那裏看出來?

一、分析韓麥爾

2、 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的眼睛裏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如: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出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寫出了人物強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告別講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峯。

語言描寫:……如韓麥爾先生説: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鋼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的深刻理解和熱愛。

(2)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説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3)討論:在"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説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説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着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着,又深情地讚美了祖國的語言,讚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着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後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藴含着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4)總結:本文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文章通過對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言行的描寫,刻畫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們身上表現了任命同仇敵愾,抗擊敵人的決心,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5)形成板書: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沉思、悲憤

心理 肖像、動作、語言

二、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1)"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兩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瞭《最後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佔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句話是寫“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無憂無慮、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災難。這是為後邊寫他覺悟成熟做鋪墊,以顯示最後一課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麼?(布告牌上貼着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範。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後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描寫的作用?(鴿子是和平的象徵,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麼作用?(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三、問題探究: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亡了國,當了奴隸,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鬥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鬥爭,所以説這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2、“我的朋友啊,”他説,“我——我——”請你按韓麥爾先生當時的思想狀況,把在此句沒説出來的話補寫出來。

韓麥爾先生由於痛苦和悲憤,話斷斷續續地説不出來。如果説出來,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見你們了。”“我希望你們永遠不要忘記祖國的語言,要永遠做真正的法蘭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説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麼樣的心理?(表現覺悟了的小弗郎士強烈的要學好祖國語言的慾望。)

4、“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為什麼他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這最後一課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讚美所反映出的對祖國的愛,對學生們語重心長的告誡;村民前來聽課的動人情景;亡了國的人不準學祖國語言的羞辱,這些都是他永遠忘不了的。)

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説説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本體是“語言”,喻體是“鑰匙”。“監獄”(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開監獄大門”,使人重新獲得自由。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亡了國的人只要牢記祖國的語言,就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心中就會燃起永不熄滅的收復祖國失地的鬥爭火焰,就會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本體是“字帖”喻體是“小國旗”韓麥爾先生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新字帖,是要讓學生記住:“阿爾薩斯是法蘭西不可分割的領土,決不容敵人侵佔。”可見老師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説明他領悟了老師的意圖,愛國感情將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説中起到什麼作用?(小弗郎士在小説中有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另外,小説表現的是法國人民的愛國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變化及他的內心感受,就會自然的嚮導對小弗郎士的描寫,深化了小説的主題。)

7、探究: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説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8、《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象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9、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佈:“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裏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佈告,教室裏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複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總結:不朽的東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後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在上演,在這種特定的時刻,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迸發出來,無不崔人心魄,催人淚下。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2

[整體設想]:

《最後一課》這篇小説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説將普法戰爭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國小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場景裏,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創造了短篇小説藝術的典範,為世界人民廣泛傳誦。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課時着重探討小説的藝術特色,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小説背景理解“最後一課”的含義。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人,從而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1、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

2、分析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教學方法]:

概括法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於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麼樣的感受。

二、瞭解作者及文體知識

1、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説家。28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説《小東西》,獲得巨大成功。《最後一課》是他短篇小説的代表作,這篇小説寫於1873年,當時正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時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普魯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2、的體裁為短篇小説,小説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小説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今天我們將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體會小説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課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強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討

1、最後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調動氣氛)

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温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着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教室裏有一種嚴肅的氣氛。

2、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小弗郎士)

3、在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麼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小組討論)

A、小弗郎士本來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總是想着逃課,去找鳥窩,去溜冰,最討厭課本,覺得它們很討厭,帶着又那麼沉重。而現在他覺得它們都是他的好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以前他覺得韓麥爾先生是個很嚴厲的人,現在他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開始理解和同情韓麥爾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C、對於祖國,作為國小生的小弗郎士一開始並沒有失去國土的悲痛,沒有愛國的意識,看到普魯士兵在操練還覺得比學習有意思,而在最後一堂課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義,懂得去仇恨普魯士的侵略者,説他們是“壞傢伙”,成長為了一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4、是什麼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是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5、看來韓麥爾先生對於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

個什麼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談時提醒:自己思考準備回答的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教師調控為三種理解。

a、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温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這是他給孩子們及鎮上的人上的最後一次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離開他工作40年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語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節課又一節課,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這個可憐的人異常的難受,他一動也不動地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也説不下去。……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以表示對失去國土的敬意;對自己從前的工作態度進行了反省,對阿爾薩斯人進行了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説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面對即將要喪失的祖國語言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這些都足以證明韓麥爾先生對於祖國的熱愛。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注意最後一部分,韓麥爾先生的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

最後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語言: “我的朋友們啊”、“我――我――”;神態: “臉色慘白”“呆在那裏”;動作:轉、拿、使、寫、靠、做手勢。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結合討論,有感情的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

6、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藉助於對最後一課的描述,深入的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達了法國人民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麼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因為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它能使人們不忘自己的祖國,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魯士侵略者想

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禁止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國人民。

補充資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出現過這樣文化侵略的現象,日本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後,為了奴役中國人民,日本人在東北強制中國人學習日語,給中國人灌輸自己是日本統治下的滿州人的思想,想從思想上徹底的奴役中國人,把中國人變為他們的奴隸。當然日本人的陰險用心並沒有得逞,否則今天我們就不能夠在這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

2、如今,隨着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學習外語同樣是為了愛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如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説的話。

六、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習了這篇小説,我們明白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是也有個彆嘴裏喊着愛國,心裏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既然懂了這個道理,今後希望大家以更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漢語的學習中去。

七、佈置作業:下堂課我們討論這篇小説藝術魅力的另一個方面:藝術特色。同學們可在這方面先作思考。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法)

環境:(時代背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喚醒

貪玩、不愛學習、幼稚 普通教師、不大負責任的人

情節:變

懂事、愛學習、愛祖國 愛國志士

情感: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3

這是《最後一課》的第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過課文,瞭解過課文故事的背景。

第一個教學環節:閲讀,思考。(l5分鐘)

思考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閲讀全文。綜合課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鐘,並擬出發言要點。

學生活動

第二個教學環節:討論,朗讀。(30分鐘)

1.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

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

③是一個嚴厲的人

④是一個普通的人

⑤是一個温和而嚴肅的人

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

⑦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個愛國的人

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個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一動不動地瞪着眼睛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説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批評。讚美法語。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知識全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到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3.討論,點撥:

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而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使這篇小説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國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國小教材,《最後一課》在我國已有超過大半個世紀的歷史。

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於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

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住作品“一點兩線”(“最後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愛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是又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面討論人物形象,對七年級的孩子們來説,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過程看,內容豐富,有着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着每一個教學步驟,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盪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本文構思的妙處。

2.瞭解科幻小説的特點,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過程與方法: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

2.找出文中的懸念和伏筆之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從中汲取養分,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教學重點: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本文構思的妙處。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險精神與犧牲精神,理解作者表達的主旨。

教學難點:小説善於設置懸念和伏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自主預習,完成自測

(一)預習步驟

1、默讀課題,揣摩本課內容;

2、認真閲讀課前提示及第一個註釋,瞭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大聲朗讀課文,同時畫出並查閲不會讀的字或不理解的詞;

4、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精讀課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讀課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預習檢查題。

(二)預習檢測

1、給加線字注音。

點綴(zhuì) 漫(màn)步 遲鈍(dùn) 矇矓(lóng)

閒暇(xiá) 凸(tū)現 拍攝(shè) 蔚(wèi)藍

合攏(lǒng) 吟(yín)唱 孤零(líng)零 不期(qī)而至

心有靈犀(xī) 天涯(yá)海角

(二)據意寫成語。

(1)不期而至: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到來。這裏要特別注意,該詞語不帶有主觀感情色彩。

(2)心有靈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對於彼此的意藴都心領神會。比喻戀愛着的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靈犀:舊説犀牛是靈獸,它的角中有白紋如線,貫通兩端,感應靈異。

(3)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二、趣味導入、作者作品簡介

1、趣味導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榮獲“雨果獎”的《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帶上她的眼睛》。

2、劉慈欣作品

劉慈欣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説,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説,18篇短篇小説,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代表作有長篇小説《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等,中短篇小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摘下了最佳長篇小説獎的桂冠“雨果獎”,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3、科幻小説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四、師生互動,講解質疑

(一)整體把握

小説的視角獨特,講述了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我”帶上了一位因“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底深處無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員的“傳感眼鏡”——相當於用她的眼睛去四處遊玩。“我”帶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後一次地面探索。在結束任務的同時,女宇航員也永遠留在了地底下。

(二)結構內容

課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我”來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我”發現了小姑娘的真實身份,並補敍地航船失事的情況。

第四部分,尾聲,“我”掛念小姑娘,帶有無限的傷感和詠歎。

(三)問題探究

1、“帶上她的眼睛”,題目設置了懸念,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看到標題你可能提出哪些問題?

• 眼睛怎麼能被帶走?

• 眼睛是指什麼?

• 帶上她的眼睛幹什麼?

• 她是誰?

• 為什麼帶上她的眼睛?

• 誰帶上她的眼睛?……

解讀標題,概括情節

(1)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

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

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3、環境

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飛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處,那裏是地球的最深處。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範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

飛船裏中微子通信設備的能量最後耗盡。

——與世隔絕,環境險惡;孤獨一人,度過餘生。

4、結構特色

小説善於設置懸念和伏筆,比如那一支飄浮在空中失重的鉛筆,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過的地方”決定的艱難,窄小的控制艙和隔熱系統異常發達的太空服,小姑娘對花草溪水微風的激動不已以及沒看到日出的遺憾,等等,這些都為下文謎底的揭開做了鋪墊。而在敍事上,則表現出張弛有度的風格,美麗的草原、浪漫的旅店月夜與地航船驚心動魄的危急事故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謎團揭開後,人們不禁會在恍然大悟之餘,陷入深深的回昧與反思。

伏筆。(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裏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運用伏筆的地方,並找出文中照應的文字。

伏筆:“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照應:“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伏筆:“熱,熱得像——地獄。”

照應:“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伏筆:“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

照應:“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5、文章主旨

文章記敍了一位地心領航員姑娘與“我”度假時的種.種表現及所受的不幸遭遇,讚美了科學工作者的獻身精神,讚美了那位地心領航員姑娘的勇敢、堅強、樂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

6、總結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五、拓展延伸,擴大外延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交流點撥】推薦劉慈欣的《20__》。《20__》是一部短篇小説集,包含了《20__》、《鯨歌》、《詩云》等很多優秀的作品。我最喜歡的就是《鯨歌》,講的是一個海盜訓練鯨魚來運送的故事,可是鯨魚在最後返航的時候卻被捕鯨船捕殺了。這部作品有很強的諷刺意味,抨擊了人類對動物、對同類犯下的累累罪行。雖是科幻作品,鋒芒指向的卻是社會現實。

七、課後作業

1、仿照《帶上她的眼睛》寫法,寫一篇科幻小説,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處運用伏筆,語言簡明。

2、課外可以閲讀一些科幻小説名作,比如劉慈欣的《三體》 《朝聞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等。

補充短語

我們前邊學過結構助詞“得”,“得”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邊時,常常引出補充性成分,“得”就成為這類補充短語的標誌。例如:

乾得很好 跑得出汗了

熱得難受 密得不透氣

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補充短語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動詞或形容詞,後一部分起補充説明作用,主要是由動詞或形容詞性詞語充當。

有些補充短語沒有“得”字做標誌,閲讀時需要仔細辨別。例如:

嚇/跑了 升/起來了 放鬆/下來

熱/死了 濕/透了 漂亮/極了

教學反思:略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5

【導學目標】

1.體會文本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偉大。

3.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課時計劃】1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着導學目標,認真閲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這部《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點綴(zhuì)漫步(màn)遲鈍(dùn)閒暇(xiá)

凸現(tū)拍攝(shè)蔚藍(wèi)合攏(lǒnɡ)

(2)詞義

遲鈍: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

閒暇:泛指閒空沒有事的時候。

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

心有靈犀: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2.作者名片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於1999年至20__年連續五年獲得科幻小説銀河獎,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

3.文體知識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聽範讀錄音,小組互讀精彩片段。

2.整體感知

(1)請看標題--《帶上她的眼睛》,你能設計幾個怎樣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們?

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帶上她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交流點撥】①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②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呢?(因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裏面再也無法出來了。)

③為什麼出不來了呢?(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將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連貫起來,寫成一段話,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驟三精讀課文探究寫法

1.本文曾獲得1999年第11屆銀河獎一等獎,其能夠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構思的巧妙。

【交流點撥】第2段:“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第43段:“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寫出了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花季才剛剛開始啊,就被終身囚禁,太慘了!開頭的那句“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是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伏筆。

2.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運用旁批法來體會其作用。課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筆和照應之處,通過旁批的方式,説説這裏的伏筆和照應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每個同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旁批,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或疑惑。寫完之後交換看,精選最棒的一則旁批交流。鄰座的同學互相觀摩,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組長負責組織。

(1)“熱,熱得像--地獄。”小女孩説的這句話非常奇怪,為什麼會熱呢,因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這不合常理。而且還説熱得像地獄,這就更加難以理解了。這幾處就是埋下的伏筆。

因為“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當然會熱得像地獄。

(2)小女孩為什麼不想讓大家知道她現在的處境呢?不想讓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個被囚禁在地心裏再也出不來的人呢?

【交流點撥】小姑娘是想一個人承擔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難,不想朋友們為她擔心,這是一個懂事的小姑娘。從反面來説,這也説明這個小姑娘處境實在是太慘了,慘得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向別人提起這個事情。

(3)“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是一處伏筆,照應後文的“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交流點撥】因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沒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對這些小花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她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小花--那麼脆弱,卻又那麼頑強。

3.同樣的脆弱,同樣的悲慘。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樣是脆弱的。所以説,文中這麼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麼樣?請你設想一下。

【交流點撥】同它對接,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我看到了“落日六號”內整潔的陳設。我走了進去,那個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長高了,這是在失重環境中長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對着我微微一笑,説:“你來了。”這二十年的光陰,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煙消雲散。我帶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資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類對地心世界的認識更為充分,一個嶄新的紀元開始了。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點撥】今天通過對科幻小説伏筆的旁批與品味,我們不僅讀出了構思的精妙,也讀出了科學及獻身的精神。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感知、瞭解本文運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並向課文學習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閲讀這個不尋常的故事,瞭解故事背後那個可敬的人,讀懂故事中表現的人物的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觀看一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視頻錄像。

導語: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國在1964年至1975年在國防科技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最令人奮的是原子彈與氫彈的爆炸成功。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壟斷與核遏制,意味着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更意味着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二、簡介鄧稼先、作者以及文體知識。

1、介紹鄧稼先、介紹作者

2、介紹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通訊,是運用敍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敍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2.根據意思寫成語(多媒體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內容

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從接受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到研究製造原子彈、氫彈的一段經歷。

2.找出最能概述鄧稼先一生的句子

——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課文寫了哪些事情,表現了鄧稼先什麼精神?

2.為了表現人物的這些高貴品質,作者採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並想一想,它們分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好在哪裏?

3、放聲朗讀,加深體會

六、小結歸納:

1、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2、總結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敍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敍述故事情節,還應着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七、拓展延伸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説説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八、總結,提出希望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以鄧稼先為榜樣,樹立堅定的生活目標,培養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個對祖國、民族有用的人。

九、佈置作業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為他(她)寫一篇小傳。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瞭解作者。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重點)

3、體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培養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什麼叫苦?什麼叫快樂?説説你對苦與樂的認識吧! 板書課題《最苦與最樂》。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維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鴻章傳》等。

2、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如釋(shì)重負 契(qì)約 悲天憫(mǐn)人

3、理解詞義。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釋,放下。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思考下面的問題: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2、人生當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中心論點。

4、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請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

點撥:第一部分(第1-3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四、研讀課文

(一)談苦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為什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3、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有何作用?

4、作者認為責任有種.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二)論樂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來形容盡責任之後的樂呢?請找出來,並講講它們的含義和作用。

2、作者認為這種樂的決定權在誰呢?結合文中語言談談你的理解。

(三)擔責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的含義以及要證明什麼。

2、作者為什麼説“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3、最後一段證明了什麼內容呢? “卸卻責任”和“解除責任”有什麼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最後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2.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3.本文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課前收集的關於責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孔子

天下興亡,匹夫有。 --顧炎武

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梁啟超

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個意義就是擔負自己的責任。 --阿來

2、閲讀下面材料,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看法,説説作為學生應盡到什麼責任。

材料:您雖不能左右天氣,但您可以改變心情。您雖不能改變容貌,但您可以展現笑容。

您雖不能逃避現實,但您可以勇敢面對。您雖不能樣樣如意,但您可以事事盡力。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理解了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作者對責任與苦樂關係的辯證認識,體現了他的智慧和曠達,啟迪我們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要勇擔責任、銘記責任,因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八、課堂作業

1.摘抄本文中你覺得富有哲理的語句,並銘記於心。

2.收集有關勇擔責任的小故事,與同桌分享。

3.試着談談自己對生活的苦與樂的認識,寫一篇小短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8

一、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側重於“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薰陶;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於“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為兩課時進行。)

二、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二)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敍事之間的相互關係。敍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敍事服務於人物特點。

(三)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説説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1)隨機朗讀(1——4)自然段;

(2)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 精神悽苦

[設計説明]

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職業——蹬三輪 身體——殘疾 生活——塌敗小屋 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1)默讀(5——22)自然段;

(2)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 樸實

[設計説明]

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敍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1)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2)討論:老王死後,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3)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説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閒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2),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你準備怎樣對待剛才(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説明]

聯繫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後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語言以及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對比學生與楊絳的描述,學習體會作家精彩的寫法。

(二)教學側重

體會楊絳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並且產生震撼效果的寫作技巧。

(三)課堂預設

1、回顧上節所學

簡述敍事內容及主題,為語言、組材特色分析作鋪墊。

2、討論語言特點

(1)聯繫課後第二題,舉例説明本課語言特色;

(2)歸納語言特點:簡潔 樸素

3、討論組材特點

(1)舉例説明敍事特點;

(2)歸納敍事特點:瑣碎 平淡

4、小結楊絳作品特點

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以及瑣碎平淡的敍事還人物以真實,這種看似冷漠,彷彿“他者”的敍述,卻產生驚人的震撼效果。讀者合上作品,才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自心底瀰漫而來,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這是楊絳給我們帶來的文學。

5、討論學生習作得失

(1)典型習作(上節課後作業)投影閲讀;

(2)對比楊絳討論得失;

(3)修改各自上節課後作業。

6、選擇作業

課後練習三“改寫”或者“我讀楊絳”選一。

附板書:

苦: 生活艱苦精神悽苦

1、老王——以—善—良—對—待—善—良——楊絳

善: 善良 樸實

語言 簡潔 樸素

2、楊絳作品———————————— 真實震撼

敍事 瑣碎 平淡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9

[學生分析]

人物傳記,是中學生最喜歡閲讀的課外讀物之一。名人們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往往為人們所景仰。七年級學生正處於人生道路的起點,他們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處處效仿名人。

《鄧稼先》是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名人傳記,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導:①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閲讀起來可能從整體上不容易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既有傳統眼光,又有歷史視野,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體會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語言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並試着運用於自己的寫作實踐。

[教學建議]

葉聖陶曾經説過,國文教學的目的,在養成閲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喚教育迴歸生活,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新《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四個理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程,不難看出貫穿整個語文課程的仍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何謂“發展為本”?即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整體素質得到全面地發展,個性得到充分地發展。因此對於本文的教學,筆者認為由於篇幅較長,內容較深,可擬設為問題討論課,同時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背景資料,為了解文章內容作鋪墊。其具體目標如下:

一、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藉助小標題,複述並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過默讀與精讀,揣摩文中關鍵語句,領會作者融入筆端的深情,學習鄧稼先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通過朗讀,體會文中排比、對比、引用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多變的句式特點,並用之於寫作實踐。

[教學設計]

一、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由“我心中的鄧稼先”這一話題導入。學生交流資料,談自己心目中的鄧稼先,,老師適時點出“常人眼中的鄧稼先”特點所在,那麼科學家眼中的鄧稼先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楊振寧的《鄧稼先》,共同揭開這個謎底。

(二) 整體把握情節,理清思路

1.速讀全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學生為標題尋找合適的修飾語,如:偉大、捨己為人、公而忘私……(學生自由發言)

2.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對文章6個部分進行抽籤選擇,組員用5分鐘時間對自己負責的部分作複述準備,並用最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語言)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①在歷史的背景上引出鄧稼先

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③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

④作者的情感

⑤身先士卒的獻身精神

⑥評價鄧稼先

3.課文六部分間是否可以調換順序?如果不能,你能試着找出它們的聯繫嗎?

學生合作研討,教師點撥:

③補充、延伸和擴展

①引子 ②經歷貢獻 ④從另一角度擴展 ⑥總結

⑤具體化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學習第三部分

(1)默讀並劃出表現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性格和為人的句子或詞語。

點名回答:

奧本海默—— 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

鄧稼先—— 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直誠坦白,從不驕人……

(2) 文中重點寫的是誰?這裏運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

同桌間兩兩討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重點寫鄧稼先;運用對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自然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你能試着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學生小組內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①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並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

② 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 鄧稼先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我們的祖國有千萬個像鄧稼先一樣的忠實兒女在為她奮鬥,你還知道誰給大家説一説。

學生自由發言

2. 學習第五部分

(1) 有感情地齊聲朗讀課文

(2) 自由研讀,提出理解中的疑難。

學生提出的疑難可能有:

① 作者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是什麼?

② “也不知道……什麼心情”“不知道鄧稼先……手有沒有顫抖”這兩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③ 結尾處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有什麼作用?

師生共同探究:

① 《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曄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戰場荒涼悽慘的景象,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在於烘托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

② 作者與鄧稼先有着半個世紀的真摯情誼,這兩句話以細膩的詢問充滿了對老友真誠的關懷與深情。

③ “中國男兒” 即鄧稼先,這首歌是鄧稼先一生的寫照,將他對民族的貢獻放在了“五•四”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中,這又與在歷史的背景中推出鄧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應。

(3) 資料延伸

這一部分中鄧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將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實,象文中的例子在鄧稼先身上還有很多,比如身為核武器研究院院長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繫於一髮的危險時刻總是站在操作人員身邊;再如,一次航投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裏,仔細檢驗,他也因此肝臟被損、骨髓中侵入放射物。當身患癌症的他無力地倒在病牀上時,卻平靜地説:“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會來得這麼快。”這些不禁讓我們想起鄧小平同志説過的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鄧稼先是當之無愧的。

(4)教師教唱《中國男兒歌》,師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國男兒歌》,氣壯河山,唱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聲, “要將雙手撐天空”,是一種氣概,同時也是一種使命,千百年來,無數中華兒女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錢三強、陳景潤、華羅庚、童第周、張光鬥、陳岱孫、于光遠……這些在中國歷史上始終閃爍着光芒的名字,這些民族脊樑式的人物、愛國家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祖國母親的一方天空。今天,當我們再次唱響《中國男兒歌》,同學們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5)播放音樂《龍的傳人》和MTV動畫,學生暢所欲言。

3.學習其餘部分

(1)在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中,你能説説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嗎?

學生自由研討,教師歸納:

突出鄧稼先的巨大貢獻,説明他是對中國近一百年曆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 研讀第四部分

① 鄧稼先對“謠言”仍然親自調查,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

② 你認為楊振寧流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

① 鄧稼先事實求是的品質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當楊振寧知道是中國人獨立完成原子彈工程的時候,他的眼淚既是為朋友而自豪,更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種表現。

(四)品味語言

1.本文不僅在內容上較之一般的傳記高出一籌,語言也毫不遜色,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同學們試試看,能否有所發現。

學生合作研討,教師點撥:

(1) 修辭手法的運用

① 對比

第三部分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鄧稼先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第五部分對《弔古戰場文》和《中國男兒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話。

其作用是:語言凝練,增加氣勢,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變

① 句式十分整齊

第一部分中列舉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第二部分以時間為序介紹鄧稼先簡歷和貢獻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長短句交錯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與為人。

選擇什麼樣的句式,是根據思想感情的表達需要決定的,前者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後者則形成一種交錯美,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3)文章無華麗詞藻,平實的語言中飽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個“熱淚滿眶”將作者的感情震盪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兩句詢問對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大聲朗讀,以“我最喜歡……句,因為它……”的形式在組內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較閲讀屈原的《九歌•國殤》,體會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請以“假如我是名人”為話題,組織一段話。

(六) 結束語

讓生命綻放一次燦爛,讓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讓思想散發一次光芒,讓信念穿透一次時空,鄧稼先做到了,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為了靈魂深處的希望,鄧稼先讓生命噴發着絢爛激情,他對生活乃至人生永恆的理解和感悟,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雖然鄧稼先已離我們遠去,但他會永遠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七)作業佈置

1.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學了本文後自己有什麼收穫。

2.收集“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請參照課文選擇一人為他寫小傳。

二、教學反饋

(一)達標檢測

1.請試着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點字注音。

可歌可泣: 鮮為人知: 至死不懈: 鋒芒畢露:

家喻户曉: 婦孺皆知: 平沙無垠: 馬革裹屍:

2.請仿照《鄧稼先》一文中的“……時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國強佔了……租借……俄國強佔了……租借……法國強佔了……租借……” 的句式,寫一段話。(原句式的詞語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從寫國家、學校、家庭、個人等發生的事件,主要訓練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辭手法來寫幾件事。

3.請仔細閲讀《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題: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敍述了鄧稼先的一件什麼事,表現了他的什麼精神嗎?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弔古戰場文》的目的是什麼嗎?

4.你能談談本文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嗎?

參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蹟使人非常感動。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沒有鬆懈過。

lù,比喻顯露出來的才華。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連婦女小孩都知道,表示眾所周知。 yín,曠野(沙漠)無邊無際。

guǒ,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軍人戰死於戰場。

2.略。

3.①一次實驗出現意外,別人請他離開,他卻不願離開。表現他獻身國防科技,無私奉獻的精神。

②烘托鄧稼先工作環境的艱辛。

4.略。

(二)檢測建議

本課作為名人傳記,留給學生的空間較寬泛。因此,教學反饋的途徑儘可多樣化,筆者以為除檢測題外,還可採用以下方式:

1.學生利用收集到的“兩彈一星”科學家資料,製作小報或課件,在班內交流;

2.選出學生所寫小傳的優秀作品,編成集子,予以表揚;

3.以“名人故事大家講”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

4.班內舉行一次相關知識競賽;

三、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本文由於篇幅較長,歷經三個課時的學習,學生易陷入疲乏狀態,因此,第一課時的導入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熱情。對於學生介紹的資料,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尤其是作者與鄧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學中,小組內的活動,教師可採用競爭、評比的方法充分實現生生間的互動。對於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則可讓其他學生暢所欲言,最後教師歸納總結。講解一些關鍵語句時,教師也可只提供一種思路,更多的讓學生踴躍發言。教學中一些完全談個人感想的環節,則更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甚至於鼓勵他們到台上演説。拓展部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適當補充屈原的相關知識。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始終處於合作狀態,學生擔任課堂的主要角色與參與者。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

2、瞭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情感與德育:5、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説詩-悟詩-品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美國現代詩人弗羅斯特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參考: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及補充: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 憂鬱:憂傷,愁悶。

因是詩歌,牽涉的字詞很少,教學時也應從快從簡。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

(由教師介紹,學生適當筆記。詳細介紹見《教師教學用書》P30、P31)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藴,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文本學習

(一)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説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

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才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 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説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意境)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説,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二)學習《未選擇的路》

方法步驟同上,學生自主學習。

練習及參考:

1.作者為何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重點不是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點對未來選擇的道路發出感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2.本詩主要應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象徵

3.詩中流露了作者一種怎樣的複雜感情?

對已選擇的路的不滿,對未來選擇之路的嚮往。

4.本詩藴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課文小結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也希望同學們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業練習

1、課堂作業: 練習題二

2、課外練習:教輔資料、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學生自我設計,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1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説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脱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歎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説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閲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説哩

--敍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閲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掌握字詞;

2、通過了解作家、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文;

4、理解詩文的內涵;

5、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過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平原上,象徵着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古往今來 ,多少詩人為它讚頌着、歌唱着。

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檢查預習:

找出下列讀音或字形錯誤的字:

山巔diǎn 哺pǔ育 澎pén湃 狂瀾lán 贊zhàn歌 發源yuán

屏嶂zhàng 濁zú流 滋zī長 氣魄pò 劈pì成 宛wǎn轉

2、解釋加粗字:

狂瀾:大波浪;山巔:大山頂;哺育:餵養;滋長:生長。

3、導入新課。

一、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華縣。1927年在中學年代就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創作了《五月的鮮花》歌詞,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反映中華民族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

二、欣賞音樂

下面請欣賞《黃河船伕曲》,並且用簡潔的語言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伕,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達到了彼岸。這象徵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

三、欣賞《黃河頌》並指導學生朗讀

四、自主、合作、探究

1、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

“頌”。

2、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個部分:序曲、主體、尾聲。

3、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各自的側重點是什麼?

本詩首尾呼應,但序曲部分重點在“黃河”上,尾聲部分重點在“中華兒女”上。

4、朗讀“序曲”和“尾聲”,品味詩文內涵。

5、請同學思考“主體”部分: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裏?我們可以把它們概括為什麼?

繪黃河:兩部分頌黃河。

6、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繪黃河”部分所寫的內容及其作用。

從三方面實寫黃河之景,表現頌歌氣勢,為“頌黃河”蓄勢。

7、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幾方面來歌頌黃河?

啊!黃河!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身邊扮演!

啊!黃河!

你是偉大堅強,

象一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

浩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

伸出你千萬條鐵的臂膀

三方面:黃河養育中華民族;黃河保衞中華民族;黃河激勵中華民族。

五、拓展

請大家給歌詞寫朗頌詞:

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裏,遊擊健兒呈英豪!端起了長槍洋槍,揮動着大刀長矛!保衞家鄉、保衞黃河、保衞華北、保衞全中國!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先輩們用血汗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們珍惜短暫而寶貴的學習生活,熱愛生活,關注黃河,熱愛我們的祖國。

七、課後活動

閲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黃河之水天上來》

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積累文言詞語,翻譯課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關背景。

2. 講述文章內容,背誦課文,揣摩語言,説出文章給人的啟示。

二、過程與方法

1. 課前收集有關作者等資料,孫權和呂蒙的故事。反覆朗讀課文,揣摩文中生動的對話描寫,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

2. 小組合作,對比閲讀《孫權勸學》與《傷仲永》,逐步提高閲讀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識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於國於己都意義重大。

2. 勉勵學生重視學習,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翻譯、背誦課文。揣摩文中的對話,感受人物形象。

難點:美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讀出文章韻味 。體味對話的情味

教學資源:自制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練習資料;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這部作品道出了三國時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瞭解一下三國時呂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紹

1. 多媒體出示“司馬光砸缸”的圖片,請一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

2.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資料。之後,多媒體顯示。

(三)整體感知,背誦課文

1. 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多媒體播放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請一位學生認讀,由其他學生訂正。

2.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理解字詞,翻譯課文。(有不會翻譯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解決不了的提交老師)

2)小組競賽。全班分四個小組,分發練習資料,完成後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詞句解釋)

教師指導,並適時點撥。

3.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背誦思路。學生齊背。

(四)合作研討,品析對話

1)品析本文言簡意豐、富於情味的對話描寫,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説話的口吻、神態、心理。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點撥。(課件顯示)

2)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揣摩説話者的語氣,體會人物個性。

3)積累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體驗反思,總結全文。

提問:呂蒙由不學到乃至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學生思考,踴躍發言。教師評議,讚賞中含期盼,給他們信心。

(六)比較閲讀,延伸拓展

比較閲讀《孫權勸學》和《傷仲永》,談談兩文內容、寫法上的異同。

小組合作探討後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七)積累運用,佈置作業

1)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呂蒙不愛學習,你會怎樣勸説?請寫一個片段。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的

1、自讀文章,把握閲讀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3、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4、理解文章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義,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點目標:

託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自讀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瞭解自讀學情: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師要從學生的閲讀感受中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難點。

(二)關注課文旁批,理解自讀要求:這篇自讀課文,編者為我們做了幾處旁批?其中哪幾處是提問的?你自己能解決問題嗎?

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註了五處旁批。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③是什麼使我遺忘了小桃樹?④“蓄着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⑤“我”的情感在這裏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五處旁批,後三處提問,教學中利用這三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作者情感以及相關主旨。

(三)五個旁批當中哪個是告訴我們閲讀這類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處: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

這樣引導學生閲讀第四段中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描寫,品味語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師做出指導示範,再放手學生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語句,重在感受品味,課堂上不做細緻的研讀品析。

(四)同學們,作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理解小桃樹中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五)最後一處旁批引領思考,即文章第一個旁批“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閲讀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樹》的第一段文字研讀:“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 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詞尤見感恩懷念之深。

問:如果作者只能寫一個字,來寫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寫哪個字?以此問把整節課推向高潮,打開學生閲讀思維的大門,進一步理解本文複雜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銘”“説”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註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並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並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蹟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歎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説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説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説,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遊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後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裏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國小裏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悦。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餘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讚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説》。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常引起人們的聯想,並藉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説》,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重點)

2.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重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背景介紹,檢查預習

1.題解: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判官,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光,搬了三次家,劉禹錫想,這狗官也實在太不像話了,想作弄我,我偏不買你的賬,你要我愁,我偏樂,於是,憤然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目標導學二 :初讀美文,整體感知

1.準確朗讀全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如“馨xīn”、“牘dú”。

②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思路。

2.結合課文,組織學生依次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明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明確:這是作者向深處開拓主題。採用類比,用歷諸葛亮和楊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們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揚天下,只要我繼續修身養性,我的陋室也將被後人稱道,我本人也會和諸葛亮、楊子云那樣被後人景仰。

④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説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作者在這裏運用類比的手法,意在説明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富貴,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筆,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寫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後文的“德馨”。

3.學生小結本文思路,明確本文構思新穎、文意通達、句句相連、波瀾起伏、耐人尋味的寫作特點。

目標導學三 :品味剖析,領悟意境

1.組織學生領悟以下語句: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學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語言描繪,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台階上長滿青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可見環境的荒涼冷落。“上”字寫出了苔蘚從台階上爬到陋室,彷彿要聽聽主人在説什麼。“入”字則寫出了青草彷彿在窗口窺視主人在幹什麼,這裏採用擬人手法,把苔蘚青草寫活了,賦予它們以人的靈性。我們已忘卻陋室的淒涼荒蕪,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同時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

②“鴻儒”可換成“羣儒”嗎?“金經”可換為“五經”嗎?

明確:“鴻儒”不可換成“羣儒”,因“羣儒”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金經”也不可換為“五經”,因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上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感情的折射。

2.品讀以上文句,體會意境美。

目標導學三 :賞析誦讀,欣賞形式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2.學生有節奏地自讀全文,體會韻律節奏之美。

3.引導學生明確: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託物言志。“託”的對象是“室”,表現的是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

目標導學四 :寫作嘗試,拓展遷移

1. 背誦《陋室銘》。

2.為進一步體會中國文人那種超脱紅塵的寧靜和寵辱不驚的恬靜坦然,可推薦學生閲讀以下篇目:陶淵明《飲酒》、梁實秋《雅舍》、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3.仿寫一篇《銘》

示例(一):

交友“銘”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則靈。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難捨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處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無爭吵之亂耳,無猜嫉之勞形。戰國廉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雲:“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奧運銘

國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參與就行.斯是奧運,眾星如雲.隊員現絕技,教練出奇兵.場上爭金牌,場下敍友情.可以破記錄,論輸贏,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東方雄獅怒,西方蒼鷹鳴.國人云:"看我奧運."

4.結束總結:劉禹錫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是……一間陋室哪裏困得住你的鐵骨,一片青苔哪裏遮得住你的壯志,一本金經哪裏掩飾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聽到,從那間陋室裏,傳來一個不羈聲音——生活可以貧困,精神不可潦倒。

【教學提示】

背景介紹,可小組合作完成,然後再分別彙報,這樣效果更好。

【學法指導】

銘文特點: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教學提示】

可指名朗讀,在此基礎上同桌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

類比:類比修辭是基於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藉助喻體的特徵,通過聯想來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

類比的作用:就是藉助類似的事物的特徵刻畫突出本體事物特徵,更淺顯形象地加深本體事物理解,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類比的邏輯推理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共鳴。

在文學中,類比屬於比喻範疇,與明喻、隱喻緊密相連,但又同中存異。類比是擴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兩事物間的相似點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對應,形成邏輯推理的前提。

【教學提示】

可以分組合作,教師補充完善。

【學法指導】

意境:就是作者通過將思想、立意、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景象,達到了水乳交融、頑昧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説是作者將通過視覺得到的物像,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不斷地對物像進行提煉與昇華,最終達到精神層面的享受。

有許多散文創作者認為,意境縱然是由對具體物像的剎那觸動而取得,但那是很粗糙的,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和雕琢,才能展示其真正的美。就像一塊璞玉,必須經過石匠的精心雕磨,才會成為真正的寶玉。所以散文意境的創設一般要經歷感應、孕育和激變三個階段。

板書設計

陋室銘(託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興,引出陋室。

2.(4—7句)寫景敍事,描寫陋室。

3.(8、9句)古賢自比,表明心志。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説”的特點;(重點)

2.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特徵;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難點)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1.板書課題:愛蓮説周敦頤(dūnyí)注意“頤”字的寫法,左邊中間是個“口”,不能寫成“臣”字。“蓮”是上下結構,“艹”應在“連”字之上。

2.題解:“説”是古代一種既可以説明、記述事物,又可以發表議論的文體,偏重於議論。所以後來人們常把説理辨析的文章統稱為論説文。那麼“愛蓮説”這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

歸納: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説説愛蓮花的道理。

3.指導順暢朗讀

①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注意語氣語調,在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下畫上橫線。

②讓學生利用工具書、互相交流解決難讀難寫的字。

③讓兩位學生上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漣(lián)不染(rǎn)

褻(xiè)玩隱逸(yì)噫(yī)鮮(xiǎn)有聞

④學生齊讀課文。

4.指導誦讀課文

①明確誦讀要求: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詩文用的是吟誦的方法,語氣比較舒緩,抑揚頓挫,很有韻味。我們在讀文言文時,可以借鑑古人的讀書經驗。

②比較文中八個“之”的用法:文中有八個帶“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③文中還有哪些字詞在誦讀時,語氣可以適當延長些呢?(讓學生輕聲朗讀體會)明確:如第1段中的三個“而”。第2段中的三個“也”,歎詞“噫”,語氣助詞“矣”等。

④本文句式上的特點是駢散結合。相鄰的兩句話,字數相等,意思相對,叫做駢句。從寬處講,排比句也可看作駢句。提問:文中哪些句子屬於駢句呢?

明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⑤提問:這兩處駢句應該怎樣來讀呢?

明確“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讀時要一揚一抑。讀排比句時,語氣應逐漸加強,層層推進,富有氣勢。

⑥學生齊聲誦讀課文,體會誦讀指導要求。

目標導學二:揣摩語言,理解內容

1.學生小聲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句意,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有關難字難句的問題。

3.提問: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麼可愛之處呢?試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蓮花的可愛之處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提問:這一長句,突出了蓮花的哪些特點呢?(明確後板書蓮的品格“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確:這個長句,從生長的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莊重;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氣質方面寫出了蓮“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5.提問:我們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愛蓮,不僅因為蓮花的姿態美麗,更是因為蓮花的高潔、莊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個長句呢?

明確:敬佩、讚美之情。

6.師生共同朗讀這一長句,要讀出敬佩、讚美之情。

7.提問:前面我們説過“説”這種文體偏重於議論,那麼《愛蓮説》這篇課文,哪一段偏重於議論呢?請找出直接議論蓮的句子。

明確:第2段對菊花、牡丹作出評論,表明愛憎。直接議論蓮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8.提問:君子是怎麼樣的人?

明確: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見他讚美蓮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讚美蓮花去讚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寫法叫作“託物言志”。“蓮,花之君子者也”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句。(板書“花之君子者也”,“託物言志”)我們讀這句話時,要讀出由衷的讚美之情。

9.提問:文題是“愛蓮説”,而文中卻三次提到“菊”、“牡丹”,這有什麼作用呢?(板書“菊”、“牡丹”,“襯托”)

明確:襯托。第一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表現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10.提問:“噫”是一個歎詞,表示感慨,引領下文對不同愛花人的品評。這三句話在朗讀時語氣應如何把握?(明確後齊讀這三句)

明確:第一、二句讀出感歎的語氣。第三句要讀出嘲諷的語氣。

11.齊讀全文。要求語氣舒緩,抑揚頓挫,富有感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個性表達

1.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愛蓮説》中的哪一句,並談談自己對這一句的理解。

2.課前準備若干未題過字的、以“荷花”為題材的畫,讓發言的學生題上自己喜愛的句子,並作為獎品送給學生。

目標導學四:遷移運用,體會鑑賞

將《陋室銘》與《愛蓮説》自讀一遍,比較兩者的異同。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後心得。

明確:主題上,兩文都表現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愛》文表達的是在污濁的塵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節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則是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立意上,兩文均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愛》文通過正面讚美蓮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高潔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來突出“德馨”。表達上,都採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式。《愛》文對“蓮”進行人格化的描寫,《陋》文則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的高雅風度,表達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教學提示】

①採用跳讀方式;②小組互動、交流,班級中展示。

【教學提示】

這個環節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評點時,注意形義的點撥。

【教學提示】

將八個句子分成兩組,教師範讀,明顯地讀出後一組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判別。明確後,讓學生齊讀領會。

可預先設題(大屏幕展示),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學法指導】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文體,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而且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説,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教學提示】

學生討論後,指名回答。

【學法指導】

襯托:是語文學科中的表現手法的一種,可分為正襯與反襯。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襯,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

襯托與對比的區別:

1. 對比的兩個事物的關係是並列的,不分主次;襯托可以明顯的分出襯托事物和被襯托事物來,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對比常用於論述,襯托常用於描寫。

板書設計

愛蓮説

周敦頤

陶淵明 獨愛 菊 (正襯) 隱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愛 牡丹(反襯) 富貴者 鄙 視 予 獨愛 蓮 君子者 贊 美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説説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説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斷髮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裏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範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説話,最忌直白的説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説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裏。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繫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閲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閲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歎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後倚靠着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徵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後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曆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後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後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麼做。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改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

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瞭解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教學重點

父親的形象特點及其意義。

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

識記字詞:凹(ao)凼(dang) 門檻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籌(chou)劃黏(nian)尷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廣眾

閲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我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九億農民。關心國事大事就不能不瞭解一下

中國廣大的農村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下面我們來學習一篇小説《台階》,《台階》

一文為我們刻畫了一箇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瞭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自讀課文。

瞭解故事情節。要求學生在書上圈點勾畫。

複述課文。

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稱,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複述。在複述的過程中注意刻

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口齒清楚,內容連貫,並富於感情。複述之後組織學生進行適當

的評價,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

思考、討論、理解、瞭解人物形象。

思考題:

a.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b.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將自己的理解和疑難問題,通過四人小組討論,與同學交流。

然後進行課堂發言。

提示:

a.“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階,羨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悦真是無

法形容。

c.父親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小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引導學生找出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情節,讀一讀,議一議。

思考題:

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麼特點?

“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

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段描寫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為什麼失去了一部分勞動能力的父親“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

理解?

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麼多筆墨?

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寫得詳細?

提示:

教師可指導學生重點研讀課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親這一形象的特點。

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引發想像,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穫,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5題,理解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拓展延伸

思考題:

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是什麼?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説塑造了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裏有我們民族拼命

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代表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農民的突出

特徵。同時,這一形象還告訴我們,農民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於經濟落後。

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

日子。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師小結

這篇小説,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

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業

寫成“研討與練習”

調查附近農村的經濟現狀。從農民家庭收入的角度,與改革開放之前比較,看有了哪些

發展。寫一份500字的調查報告。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3.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留心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

重難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寫作--修改--點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讀文學作品時,有時會被其中的一個情節所吸引,讀來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比如《紅樓夢》中對鳳姐出場的描寫,為什麼會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因為作者往往運用了細節描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細節描寫。

寫作指導

如何寫好細節

1.選用典型細節。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於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2.細緻觀察事物。要使得描寫生動形象,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非常細緻的觀察。

3.細節描寫要服從表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細節具有深刻意義。

4.細節描寫必須真實。所謂真實,是指細節描寫能夠精確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徵。

5.精心錘鍊詞語。在細節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期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

6.巧妙運用修辭。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格,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7.善用標點符號。

作文一、修改作文

修改上一單元的作文。寫作提示: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作文二、________的那一刻

寫作提示:

1.首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如“衝過終點線”“走上領獎台”等。

2.回憶那一刻的細節或場面,再現當時的情景,要儘量寫得具體,還要寫出當時的感覺。

例文欣賞:

接過試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的思緒彷彿在那一刻永恆地靜止了。

一張試卷,一張觸目驚心的試卷。它彷彿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的心頭,周圍一切融為一片寂靜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試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苦澀至難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體中穿行。我手顫抖着接過試卷,一陣冷風吹過,使我忍不住打了個擺子。我恍若雷擊,呆呆地看着試卷,眼中沒有焦距,腦中更無所想。愛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淚,似乎淚水也躲避着不願見到這試卷。臉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罷工了,不喜亦不懼,我頂着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就這樣靜靜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學們的臉上有的掛着爛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揚形成優美的弧線,似乎考得也不錯。我的心又再一次墜入冰窖,一陣寒風吹過,似乎比之前更涼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頭,卻着實不敢。與其説不敢,倒不如説心虛。我怕抬頭撞上老師的目光,怕抬頭看見同學們的笑臉。我雙手緊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涼的身體又似乎在出汗,每改變一下動作都要用盡全力。

那一刻,我聽見窗外的鳥兒在歡呼雀躍,心中的淒涼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藍的天空不知何時又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紗;樹葉在秋風中不那麼綠了;花兒也收起了燦爛的笑容。萬物歸於沉寂。

一陣秋風吹過,把我的思緒帶回。再看了眼分數,便把試卷摺疊了一下,剛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數,心思回到課堂,神色平靜地聽老師上課。

未來的路還長,那片刻被我銘記於心,在我每一次想放棄的時候,那一刻又浮現在眼前,或許那一刻的痛並非一個悲劇吧。

【點評】本文回憶了接到試卷的那一刻的複雜感受。通過細緻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極力表現“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難受。環境也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結尾點明主旨:那一刻給“我”鞭策,讓“我”奮發。

作文三、照片裏的故事

寫作提示:

1.可以回顧一下七年級上冊學過的《學會記事》,敍述故事時應條理清楚。

2.注意聯繫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背景,對拍照時的細節做出生動具體的描寫。

例文欣賞:

照片裏的故事

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住宅正以建築符號的形式,闡釋着一個鄉村的變遷。它折射出來的,不只是農民居住觀念的更新、消費的升級,更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題記

閒暇時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塵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冊,儘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我還是懷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開了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着的是年輕時的爺爺和奶奶。照片上的爺爺穿着一件破舊的軍大衣,褲腳上還打着幾個補丁,腳上蹬着的一雙棉布鞋也笑破了臉,奶奶穿着一身紅色的棉襖,烏黑的秀髮上彆着一朵大紅花。這是他們的結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們身後的那一棟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磚建築成的,房頂是用廉價的布瓦蓋的,門前的房樑上還懸着些幹玉米,據説那時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時時都為生計發愁。每到遇上颳風下雨的時候,爺爺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漏雨。聽爺爺説那時候家裏還經常會跑進來一些蛇、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呢!撫着照片上的爺爺皺緊的眉頭,我似乎感觸到了爺爺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輕輕翻開第二張照片,十幾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張照片是爸爸媽媽剛結婚時照的,背景是剛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紅磚瓦房,牆壁粉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柔和,堅固。爸爸站在旁邊一臉的自豪。儘管沒有裝修,但那時的爸爸和媽媽卻已感到很滿足了。一旁的爺爺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樂窩前安詳而幸福地微笑着。這已經是一張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媽媽手上戴着金戒指。

懷着驚喜的心情,我又翻開了第三張照片,眼前頓時一亮,原來是一張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一棟漂亮的小洋樓了,這才是一棟真正的房子啊!三層,寬敞的陽台,全新的設計風格,美麗的彩磚。房子裏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舒適的沙發、空調、冰箱一應俱全。今年爸爸還想給我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呢!照片上爺爺和奶奶精神矍鑠,爸爸媽媽一臉滿足幸福的笑容,我,天真爛漫笑得多開心,彷彿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這三張對比鮮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進步史。三十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巨大的變化讓我感慨良多,這三張照片只是三十年經濟發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合上相冊,我莊嚴地把它們重新封起來。生命的痕跡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劃過,生活的影子也在這照片永恆的記載和折射中,漸行漸遠……我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我們的全家越來越幸福,而記載生活的照片越來越美麗,照片背後的故事越來越精彩。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2.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感知詩歌的內涵,合作探究詩歌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熱情。(重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之強盛而努力學習的自信心。(重點)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保衞黃河》。同學們,黃河被譽為“母親河”。她滋潤了一片黃顏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個黃皮膚的偉大民族。古往今來,眾多的英雄豪傑,無數的文人墨客,來到黃河之邊,站在高山之巔,歌唱着黃河,讚歎着黃河。當狼煙四起,抗戰爆發之時,詩人向着黃河母親,唱出豪邁的頌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頌》,讀一讀,品一品,感受黃河的無窮魅力,學習黃河的不朽精神。

設計2:(知識導入)

同學們,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打開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關於黃河的詩句、俗語等。(生答,師小結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祖國大地之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她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燦爛的古國文化,她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黃河用她堅強的風骨、博大的胸懷、奮進的精神,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光未然的《黃河頌》。

設計3:(對比導入)

對比播放展現黃河洶湧澎湃,祖國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國,人民慘遭塗炭的畫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學習。

設計4:(激發興趣)

播放《黃河大合唱》音樂片斷。通過音樂來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詩歌興趣導入文本的學習。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首次朗讀,初步感知

1.自己放聲朗讀,讀後正音。

2.聆聽名家朗讀《黃河頌》,思考我們要學習黃河的什麼精神?

學生明確:偉大堅強

3.詩人光未然又是在什麼情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學生簡介背景:光未然寫這首詩歌,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許多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開始通過自己創作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了《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此為其二。詩中雄奇的想象與現實的圖景結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幅壯闊的歷史畫卷。

目標導學二:再次朗讀,研讀交流

1.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2.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並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表達意見。

3.全班齊讀詩歌。

目標導學三:賞析文本,讀後研討

1.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瞭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2.思考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黃河的?寫出黃河什麼特點?

“色彩、氣勢、形態、力度”,“雄渾壯闊”“蜿蜒宏大”。

3.正是黃河這種雄渾壯闊、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詩人澎湃的讚頌之情。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種讚頌之情,是通過哪個句子抒發出來的?出現了幾次?分別讚美了黃河的哪些方面?

“頌”“搖籃”“屏障”“精神”。

4.試想讚頌黃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讀時,讀法、感情是不是一樣呢?

不一樣。應分別是“深情”“堅定”“激昂”。

5.最後一段就是尾聲,主要寫了什麼?

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精神

6.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衞黃河,保衞中國。

目標導學四:配樂朗讀,體味詩情

1.教師小結:《黃河頌》,以它充滿鬥爭性的激昂旋律與黃河般桀驁不馴的血性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英勇搏擊,今天它仍然以其氣勢磅礴的史詩般的英雄氣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開全文閲讀

2.師配樂朗讀朗誦詞作示範,各小組自由練習。

3.各小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樂朗讀表演。

4.師生共同評出最好的小組。

目標導學五:鞏固總結,拓展延伸

1.鞏固總結: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足夠強大。所以,我們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黃河是搖籃,養育了炎黃子孫;黃河是屏障,護衞了神聖國土;黃河是臂膀,激勵着中華民族!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象徵着我們中華的民族魂! 可在我們今天呢?近代以來,黃河屢次氾濫,造成了若干破壞。這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惡果,是不肖的炎黃子孫的“傑作”。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嚴重,黃河怎能不頻繁氾濫? 請同學們下課後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來保護我們的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學法指導]

朗讀提示:①詩歌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②“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後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不妨越讀越激昂,以表現的黃河的氣勢。

③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④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學提示]

朗讀時,教師時時提醒學生,出感情才能讀好詩歌。朗讀技巧的指導不必過多過細,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體會。老師視情況適當的範讀。

[教學提示]

通過深入理解詩歌,朗讀時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樂的輔助,將學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藉助表演和評選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給予適當的刺激和壓力,更易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

板書設計

黃 河 頌

望--------------- 頌 ---------------學

雄渾壯闊 搖籃 偉大堅強

屏障

精神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1.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繫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

2.藉助音樂。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強化了對導語的解析及新聞的語言品味。

不足之處:

1.對於詩歌,尤其是現代詩的賞析,在課堂上學生很難主動融入。

2.因為時間有限,課堂有些環節引領不夠,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20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1、感受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後教師正音並進行肯定評價。

二、自主研讀與賞析。

1、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在春天,多麼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與反思

1、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後,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第一段:“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第而段:“在故鄉的土地上,……多麼豐饒”。)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並採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讚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衝擊力。

後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着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後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作業: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