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通用13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通用13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難點: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教法:引導、合作、探究。

課時設計: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鋪墊:

1、介紹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名”,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説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宋詞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裏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説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也叫詞,著名的關於宋詞的書有:《宋詞三百首》等等。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柳永(婉約派)、陸游、李清照,人們説的“蘇辛”指的是蘇軾和辛棄疾。

2、介紹作者: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二、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麼發現?(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裏,整個題目的意思等)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辛棄疾遭貶職後那兒多年閒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三、新授

1、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範讀。)

2、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3、師激勵學生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當堂背誦。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複習檢測學生對宋詞的瞭解識記

2、複習檢測學生對作者的瞭解

二、新授

讀懂——與作者對話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裏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學生不理解“別枝”,相機出示:別枝:現主要有三種解釋:[ 1)離開枝頭;2)斜枝、樹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筆下,它們是靜止不動的嗎?讓我們再讀,用心去體會。指名描繪自己的所見。“明月驚鵲”可以聯繫“月落烏啼”來理解。學生可能受插圖的誤導,認為稻子是金黃色的,引導學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揚花灌漿,會是金黃色的嗎?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説豐年同學們,詞中説伴隨着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哇鳴聲,彷彿是青蛙們在爭説豐年,那他們會説些什麼呢?同桌試着演演説説;指名演演説説(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好了,説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説”字,是青蛙在説嗎?那是誰在説?(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悦之情)對呀,作者聞着飄於黃沙嶺的稻花香,多麼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出示紅字: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齊讀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之情。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聯繫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3、你的腦海裏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學生自由描述,大致內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稜稜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裏,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裏,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説着“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裏,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説豐年。教師相機評價並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感受得真真切切。)4、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後一句讀出“喜”。5、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麼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於這麼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着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悦、沉浸在豐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讀下闋過渡:這麼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着走着,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就是這個時候,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4、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麼找不到了呢?出示選擇:[(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裏説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後來路轉溪橋後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峯迴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像作者在看到舊時茅店後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讀,比賽讀。5、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麼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讀透——與時空對話1、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2、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個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願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裏——齊讀全文。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這源於詞人自然清新的語言,真摯樸實的情感,精湛的創作技法。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從詩詞美妙的語言中領會作者細膩、真切的情感,學習他獨特的創作技法。3、師總結:相信同學們在認真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收穫。讓我們再次帶着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

三、拓展: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嘗試將這首詞改寫成白話文。

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興奮、愉悦、沉浸在豐收的喜悦之中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內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

2、體會重點詩句的情境,在反覆誦讀,合理想象,

預設目標

1、瞭解古代詩詞的有關常識。

2.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誦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嘗試通過詩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人熱愛農村、關心農事的質樸情懷。

教學準備:結合課內外資料,瞭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詞,最早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也叫“填詞”。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如這首詞的詞牌名《西江月》。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並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繫。

二、感知作者: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有關。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歷,比較容易讀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着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互動1: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長。因為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後來烏雲四合,下了幾滴雨,還可以從詞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互動2:路長,為什麼要夜行?

明確:白日酷熱,因為從鳴蟬、説豐年、驟雨等可以看出這時正值夏季。

互動3:誰能用自己的話説出上片的內容?

明確:深夜時分,月兒從雲縫裏鑽了出來,山林頓時變的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的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的鳴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着今年定是一個好年成。

互動4:下片一開始就説“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着什麼?

明確:到了後夜,天邊尚餘幾顆星。

互動5:“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着急嗎?

明確:從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為這是驟雨將至的信號。

互動6: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

明確: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動7:最後兩句註釋裏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麼不同?

明確:詞人用的是倒語,表現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於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於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造性的表述下片內容(可參照上片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

凡雙調的詞,內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鬆、喜悦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的好,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書設計

西江月

辛棄疾

寫景烘托:明月 驚鵲 清風 鳴蟬 稻花香 蛙聲

真情流露:熱愛田園 避雨 驚喜 興趣 盎然

拓展閲讀:課文分析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上闋 : 稻花香裏説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下闋: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頭忽見。

這首詞使用的是《西江月》這個詞牌,該詞牌要求:

(1)上闋和下闋分別都是四句,第1、2兩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對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須押同一個韻。(幻燈片2中文字“蟬、年、片;前、邊、見”中變換顏色。)

三、 鑑賞詩句

1、詩人描繪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的景色、恬靜宜人的氣氛。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學生朗讀全詩。

2、這首詩是詩人罷職閒居時的作品,辛棄疾的詞以悲壯激昂、豪氣奔放為主要風格。但他筆下也能呈現清麗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潑自然的情調。這一首《西江月》就是別具清麗格調的詞,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給人以浪漫的享受。那麼我們仔細來分析這首詞吧。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幻燈片5圖片:山村月夜圖,有樹枝、鳥雀及鳴蟬。文字:如上)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先以驚鵲寫明月,明月出來了,樹枝上的鵲兒一見到光就驚飛不定。次寫鳴蟬,半夜還有蟬鳴,可見天熱,為下片寫雨伏筆。本來摸黑走路,明月一出來,眼前一片光明,天氣很悶熱,起了陣陣清風,這時多麼愜意!驚鵲,反襯詞人的坦然,鳴蟬,使人越發感到鄉村的幽靜。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幻燈片6圖片:池塘邊稻花盛開,一片金黃,荷葉滿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稻花飄香,沁人心脾,蛙聲一片,又鬧又靜,鄉土氣息更濃了。詞人為農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裏説豐年的不是別人,而是一片蛙聲,青蛙的叫聲似乎就是“豐年、豐年”,詞人自己陶醉在豐收在望的歡樂之中,覺得青蛙似乎也在為豐年歡唱了。

提問: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方法?(幻燈片6點擊後出現文字:“側面烘托”)

分析: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識人情卻識時節的蛙聲,賦予人的感情,説它們也在為豐收而歌唱。蛙猶如此,人樂更甚!作者通過擬人和襯托的手法把農村人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之情傳情地表達了出來。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幻燈片7圖片:山中遇雨圖,天空有數顆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如果説上闋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闋就是寫夏夜之雨,着重寫人 的思想感情。這兩句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的氣象。烏雲幾乎佈滿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個星星,數也數得清。詞人寫明星而不寫烏雲,只用星星暗示烏雲,反增畫面的美感而不煞風景。“兩三點雨”,雨點很大,不緊,疏朗,將驟雨的前奏寫得逼真。

提問:這幅畫面的組織有什麼特色?(幻燈片8:用卡通畫的形式表示以下構圖)

分析:這副畫的構圖是頗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點點,散佈雲外,構成了一個面,寫出了光線的若明若暗;後一句,由雨點形成線,而且使人似乎聽到雨滴的落地聲。前後兩句,從天空到山前,構成了一幅渾然奇妙的立體圖。這是詞,又似畫,有影像,有韻味,深邃的詩意從字裏行間滲透出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幻燈片9圖片:溪流盡頭,峯迴路轉又見茅店。文字如上)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詞人在此將筆一躍,然後一揚,使文勢起伏,感情搖曳。“忽見”二字,流露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樣的驚喜之情。

4、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分析: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數字”入詩,構成優美的意境。上片借數詞“半”點明半夜時分。以“一”字描寫到處是蛙聲。下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寫夏夜疏雨,確是傳神筆致。天外之星七八個,烏雲當中又留隙;山前之雨兩三點,大雨欲下還斂住。(幻燈片2中以上提到的幾個數詞變換顏色)這幾個數詞用得巧妙之極。星一多,則不可能有雨;不見星,則可能雨大。唯獨稀稀數星,疏疏小雨,才構成清朗恬靜地境界,以烘托出豐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見,數字不但可以入詞,而且與詞的境界關係頗大。這首詞在這方面也留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四、 分析詞內藴的情感

這一首明白如話的小詞,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採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潑,搖曳多姿,描寫出一幅農村夏夜悠閒恬靜的畫面。為什麼詩人將鄉村生活寫得如此令人嚮往?

分析:因為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宦場對立起來的,他在官場裏遭受排擠迫害,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託(幻燈片2中增加文字:詞中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是辛棄疾嚮往和平寧靜生活的精神寄託)。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説的那樣:“農家樂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正是在這種複雜情感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京劇中一些道具的來歷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點和作用,感受京劇的藝術魅力。

2.品味京劇的韻味,獲得審美體驗,激發對京劇這一國粹的喜愛之情;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3.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資料介紹,瞭解更多關於京劇的知識。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介紹的關於京劇的知識,體會表達的條理性。

教學難點:

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起學生了解京劇、熱愛京劇的興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

導語:同學們,中國的國粹有許多,譽滿中外的有三大國粹:京劇、國畫和中醫。京劇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於一體,在國際藝術舞台上,京劇被列為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對於享有如此盛譽的京劇,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誰能唱出一段京劇選段?(生結合已有知識回答。)京劇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生活中我們能聽到京劇的機會也不多,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些京劇的知識,讓京劇重返我們的生活。

2.理解課題。

過渡:現在讓我們齊讀一下課題。(生齊讀:京劇趣談。)大家會注意到課題中的哪個字?(生回答:趣。)對!“趣”字是關鍵,這個字提示了我們這篇課文雖然是講解京劇的相關知識,但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有趣的。關於京劇有哪些有趣的知識呢?我們現在就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感知全篇

1.簡單介紹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還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甚至傳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20__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説説對京劇的瞭解。

3.同學們自由朗讀全文,教師出示自學提示。

(1)將課文讀正確,不回讀,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學習,也可以問問同桌。

(2)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京劇的哪些特點。

4.教師出示字詞,學生讀一讀、記一記。

馳騁 尷尬 徹底 鮮明 虛擬 唯恐 制服 高妙 凸顯 無窮無盡 約定俗成 不可開交 戛然而止 風雨不透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趣談“馬鞭”。

(1)學生快速默讀《馬鞭》一文,圈畫不懂的地方。

(2)結合閲讀提示,思考從本篇文章中瞭解到了京劇的哪些藝術特色。

(3)教師補充資料,出示圖片、京劇選段,學生欣賞後再默讀課文,加深理解。

①補充文字資料。

趟馬 由於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徵,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着上場後運用圓場、翻身、卧魚、摔叉、掏翎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趟馬的形式多樣,一般用來表示人物騎馬的心情,或用來顯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動目的。

②播放視頻資料。

?京劇《追韓信》中韓信、蕭何、夏侯嬰三人在互相追趕時依次上場趟馬片段。

?《拾玉鐲》中小姑娘鞝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員喝完豆汁後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閲讀思考卡,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閲讀思考卡

A.京劇表演中的“馬鞭”是如何產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馬鞭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你從“徹底”和“無比漂亮”中讀出了什麼?

C.“馬鞭”這種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又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講到“馬鞭”這種虛擬道具,還講到了哪些虛擬道具?是怎樣過渡到對這些道具的介紹的?找出文中的過渡句。

E.説説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5)彙報交流閲讀思考卡上的問題,品析課文。

A.京劇表演中的“馬鞭”是如何產生的呢?

預設: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來回答。本課是一篇説明文,對於馬鞭的產生、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紹得非常清楚。閲讀時要留心,找出對應的句子回答即可。“騎馬在舞台上沒辦法表現,舞台方圓太小,馬匹是無法馳騁的。真馬出現在舞台上,演員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馬鞭便產生了,這是一種虛擬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馬鞭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你從“徹底”和“無比漂亮”中讀出了什麼?

預設: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所體現的程度之深。“徹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徹底解決”和“無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種讚歎,從中可以感受到一種佩服的感情,這也説明“馬鞭”是一種凝聚着智慧的表現手法。

C.“馬鞭”這種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又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預設:學生可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D.文中除了講到“馬鞭”這種虛擬道具,還講到了哪些虛擬道具?是怎樣過渡到對這些道具的介紹的?找出文中的過渡句。

預設:學生應該已掌握找過渡句的方法:過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過渡句非常明顯,學生很容易找到:“馬鞭是實在的道具,是可感覺可使用的。京劇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但一樣可感覺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壺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講馬鞭外,還講了針線、飯菜等虛擬道具,這些虛擬道具是和鞋底、酒壺酒杯這樣的實體道具配合使用的。

E.説説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預設:課題是《京劇趣談》,“趣”是一個關鍵字。所以此處可讓學生説説自己覺得哪些地方有趣,這樣能瞭解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2.趣談“亮相”。

過渡:瞭解了京劇中道具的使用情況後,我們再來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讀《亮相》一文,其他學生邊聽邊畫,指出朗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教師出示相關視頻資料:亮相。

(3)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圈畫自己覺得不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先在小組內交流,若還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來共同探討。

預設難點一:第1自然段中有幾個加了引號的字,如“殺”“醒”“完”,這裏的引號表示什麼?

明確:這裏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因為舞台上的“殺”“醒”“完”都是虛擬的,不是真實的,所以要加上引號。

預設難點二:文中講了哪兩種“亮相”?分別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明確:課文中講了兩種亮相——靜態的亮相和動態的亮相。靜態的亮相是在緊張而激烈的情節當中突然停下來,一切都像是被某種定身術給制服了。作用是以靜顯示武藝的高強,顯示必勝的信心。動態的亮相是雙方正在交戰時,一方被打敗,跑下去了,可勝利一方不緊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槍。這是京劇中的雜技成分,作用是凸顯人物的英雄氣概。

預設難點三:第3自然段中有這樣幾句話:“這,哪裏還是戲劇?這,不是太像雜技了嗎?您説得太對了,這就是京劇中的雜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還保留着。”你讀完這幾句話後有什麼感覺?你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什麼特點?

明確:這幾句話彷彿一問一答,觀眾説出他的疑問,作者解答對方的疑問。兩個反問句寫出了觀眾的吃驚,這其實也是我們的疑問:耍兵器似乎和京劇的情節沒有多大關係,為什麼要這樣呢?經過作者的解答,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京劇自發展初就延續下來的,既使京劇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觀性,也顯示了人物的英雄氣概。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文章語言的通俗、親切、自然。

(4)交流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3.創設小舞台,趣味表演。

過渡: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京劇中一些有趣的知識,我們也觀賞了一些經典的京劇片段。現在讓我們也來演一演,親自體味一下京劇的魅力吧!

(1)出示幾個關鍵詞,同桌之間或小組內可以自己演一演。

騎馬快奔 鞝鞋底 主客 飲酒 靜態 亮相

(2)邀請幾名同學上台表演。

(教師若能提前準備一些道具更好,如馬鞭、鞋底、酒壺酒杯、假兵器等。)

四、質疑交流,拓展閲讀

1.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過渡:除了馬鞭和亮相,有關京劇的有趣的知識還有許多。比如京劇的臉譜與人物分類、京劇的音樂、京劇的服飾等。京劇雖然有這麼深厚的藝術底藴,但我們一提到京劇,首先想到的京劇愛好者是老人,年輕人喜歡京劇的卻不多。有些人還説京劇是“老人的藝術”“過時的藝術”,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你認為京劇為什麼不能普及呢?

預設:其實不僅僅是京劇,許多傳統文化都面臨着受眾小、被人淡忘的尷尬處境。聽聽學生的意見,教師在今後的學習中可以用適當的方法加強這方面的薰陶和學習。教師要強調,我們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要多瞭解我國的傳統藝術,不要因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體會它的無窮魅力。

2.補充資料,出示一些關於京劇的關鍵詞,讓學生進一步領略京劇的魅力。

京劇的四大基本功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唸白;“打”則指的是武功。

京劇的四大行當 人們通常把“生、旦、淨、醜”作為京劇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劇的臉譜 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粧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一般來説,紅色臉譜代表忠義;紫色臉譜象徵剛正;藍色臉譜代表勇猛;黑色臉譜代表耿直;綠色臉譜表示俠骨義膽;白色臉譜表示奸詐、狠毒;金、銀二色臉譜則多見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

京劇界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投票選舉產生的,前四名依次為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藝術上各具特色。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課下蒐集更多關於京劇的資料,欣賞相關表演。有條件的話,可以到現場去看一場京劇表演。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4

文本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的小插曲為故事材料,通過一個家庭在戰爭中的遭遇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這是一篇微型小説,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裏涉及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後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説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後果直接推到讀者面前。小説的篇幅極短,卻包孕着豐富的內涵;小説的情節非常簡單,卻有着極強的可讀性。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因為本文篇幅極短,所以不必糾纏於小説的層次劃分,而應選取適當的句子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深沉的主旨。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沉的主旨,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

2.感悟這篇微型小説中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作者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説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發現不同。

過渡: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小説。在前兩課,我們學習了《橋》和《窮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較長,但情節都扣人心絃。今天這篇小説大家應該已經提前看過了,大家能結合它給你的初步感覺來説説它和前兩篇小説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預設:學生就初步印象來談,不要求詳細、深入,可從篇幅、結尾或讀後的感覺來談。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課前導語,瞭解相關背景。(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戰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還是比較繁華的都市,偶爾會遭到零星轟炸。這歸功於德國空軍提供的保護傘。1942年後期至1944年,由於東線戰場的惡化,大量的防空部隊和戰鬥機聯隊被調到前線。加上盟軍的空襲力度逐漸加大和丘吉爾的轟炸德國的大中城市打擊民眾士氣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漸被打亂直至崩潰。1945年,蘇聯軍隊攻陷柏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文章,概括小説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時間:(沒有小的時間點,只有大的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地點:一列火車車廂裏。?主要人物: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

?事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從柏林駛出的列車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婦人反覆地數“一、二、三”,招致兩個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敍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婦人在戰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而老兵也即將奔赴戰場。

2.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課尾再進行探討。

思考:小説既然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列車車廂裏的故事,為什麼題目叫《在柏林》呢?

預設:在學生梳理了小説的要素,概括了小説的主要情節之後,對於標題的疑問可能已經浮上了心頭。此時提出疑問,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隨時關注,更有利於之後的探討。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剖幽析微——尋找文章的反常之處。

過渡:同學們在之前的比較中發現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單元三篇小説中最短,要在這麼有限的篇幅中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達深刻的主旨,便要創設一些深刻的情節,引發人們的閲讀興趣,當最後揭開謎底時,才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麼大家在學習這篇小説時,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處。

(1)學生細讀課文,根據提示尋找反常之處。(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組交流標示出來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車給人的感覺總是氣勢磅礴、速度飛快的,這裏為什麼用“緩慢”一詞呢?

反常之二:火車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公共場所,男女老幼匯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這列火車的車廂怎麼盡是“婦女和孩子”呢?

預設:這是作者構思精妙之處,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説結尾才抖開。教師這時可以賣個關子,或者也可以説是設個懸念,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只需告訴學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領學生進入文本之中去尋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着“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複起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複數着。

①老婦人重複數“一、二、三”,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代表她失去的三個兒子。)

②老婦人的聲音怎麼會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呢?是不是不合常識?(這裏可能用了誇張的説法,是從側面表明老婦人的聲音之大。)

2.闡幽明微——探尋結局,解決疑問。

(1)學生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小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過渡:原來,老婦人的三個兒子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她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神智失常了。到這裏,我們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鋪墊、襯托的作用。聯繫上下文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也是老兵。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説説他是怎樣一個人。

(出示課件)這是一位的父親,這是一位的丈夫,這是一位的軍人。

交流:①作為父親:堅強隱忍。“失去了三個兒子”。

②作為丈夫:冷靜、有責任、有擔當。“挺了挺身板”“送進瘋人院”。

③作為軍人:悲傷無奈。“輪到我上前線了”,為了國家有不能推卸的責任。“總得”,家破人亡卻無法顧及的悲切。

(3)再讀小説開頭反常的情境,解開謎底。

明確:這是一輛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戰爭烏雲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低落,看不見前途。火車成了一個象徵,因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連火車去往的方向都沒有説明,所以説這是一輛“緩慢”的火車。因為戰爭形勢緊張,連老人都要上戰場,所以車廂裏才會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戰爭之痛。

(1)教師出示交流問題,學生分組交流。

①戰爭的痛,車廂裏的人感受到了嗎?

明確:聽了老兵的話,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因為眾人聽了老兵的話,既震驚又悲傷,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憎恨。遭受到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老兵一家,車廂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親人或朋友正在戰場上,或已經死在了戰場上。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此時籠罩了整個車廂,所以他們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戰爭的痛,你感受到了嗎?請你寫一條反對戰爭的警示語,呼籲和平。

示例:別讓戰火的硝煙泯滅人性的善良,別讓水深火熱的境遇傷害國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的期望。(學生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只要關注過世界新聞就知道,現在還有許多國家正處於戰亂之中,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再讀課文標題,體會其深意。

明確: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柏林是德國的中心城市,作為侵略國的國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創傷,付出瞭如此慘痛的代價,那麼被侵略國則更加慘烈了。在戰爭中最終受害的總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而人民總是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這個標題站在侵略國的國民的角度控訴了戰爭的殘酷,呼籲着和平。

四、語言訓練,課堂回顧

1.課堂語言實踐訓練。(機動)

(1)設身處地想一想,説一説。

質疑:作為一名德國軍人,老兵的職責和義務是為國而戰;但德國法西斯卻是侵略他國、發起戰爭的一方。他的角色實在是很尷尬。請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説説你想對老兵説的話。

(2)讀一讀,記一記。(出示與戰爭有關的古詩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收束課程。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説,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説情節的精巧構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們學會了抓住重點語句感受情節的不尋常,生髮思考,帶着問題去學習,最終解開了謎團。而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更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可怕的戰爭竟然給人們帶去了那麼多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呼籲和平,同時也要更珍惜我們的和平生活。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酶、碳、析、揭、磁、隕”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基本讀懂課文,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講的?最後得出的結論

是什麼?

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閲讀科普文的方法。

3.通過閲讀,感悟出寫這類文章的法。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發學生質疑、釋疑的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精彩兩分鐘:

一、正確認讀音下面的詞語,注意帶橫線的字的讀音。

磁場 抵禦 猜測 觀測 隕石 枯萎 稀薄 銀河系 冥王星 厭氧菌 攝氏度 二氧化碳 嫦娥奔月 酶

二、按順序排列下面的詞語

地球 太陽系 宇宙 銀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讀兩遍。

1.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

2.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3.一種好的習慣,一輩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種壞的習慣,一輩子償還不了它的債務。

新課

一、導入新課。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告訴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被破壞了,我們將別無去處。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計數的星球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識。

二、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宇宙生命之謎。抓住“謎”讓生解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明確學習目標,請生讀閲讀提示,讓生明白學習本課要完成的知識目標。(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

四、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點勾畫和批註。為小組交流做準備。

五、小組交流。師巡視瞭解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情況,為集體交流做準備。

六、班上交流。

討論作者圍繞“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哪些內容?

生述後(展示課件)

(1)天體上生命存在具備的四個條件;

(2)太陽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

(4)科學家利用宇宙飛船對火星作了近距離的觀測,揭開了火星神祕的面紗

(5)人們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學家仍然相信那裏存在着生命。

七、重點研讀。

1.重點研讀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備哪四個條件?

(2)反覆讀課文,説説為什麼太陽系中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畫出來,然後和小組內同學交換一下意見。

2.重點研讀7、8、9自然段,説説能否確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學依據是什麼?

八、交流,課文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小結。

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的問題,人類從有時候就有思考,發展到近代,科學家們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進行了探索與分析,人類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顆具有生命的星球。但從落入地球上的隕石中包含着有機分子的情況看,我們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們在哪裏呢?有待我們這些未來的科學家去進一步探索。

第二課時

一、複習,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哪些內容?

二、新課。

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講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先提出問題(地球之外的有沒有生命存在)然後進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個條件——根據這些條件進行推測,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證明火星表面還沒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後得出結論,這仍是一個謎。

三、作者在講這些內容時,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學習本文後的感受。

五、拓展訓練。

請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結合“神州六號”的發射成功,展開想象,寫一篇與環保或飛往太空有關的作文,題目自擬。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6

文本分析:

本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裏是如何生長的,從而讓我們感悟到青少年時期的重要性,啟迪我們要珍惜美好時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長。本文的語言質樸,讀來親切有趣,對學生來説理解難度不大。文中列舉了許多夏天裏成長的事物,這些都是圍繞着中心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展開的。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思考,體會作者的行文特點。同時,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親近文本,走近文本,親自感受夏天裏萬物都在生長,進而感悟人也要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經驗的增長。

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生字,重點理解“苞蕾、豐滿、諺語、儘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確文章的中心意思,體會文章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好處。

3.體會本文的表達特點,明白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時間,也要用力成長的道理。

教學重點:

圍繞中心句,從動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長三方面來感受中心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的表達特點,明白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棚、蔓、苞”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苞蕾、苔蘚、甘蔗、軟綿綿”等詞語。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確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課文脈絡,大致瞭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的。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麼圍繞這句話來寫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播放音樂《四季歌》(林夕填詞,黃耀明演唱),引發學生暢談四季感受。

導語: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美,因為四季輪迴,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能説説原因嗎?(學生暢談)

(播放音樂,課件出示歌詞。)

紅日微風吹幼苗/雲內歸鳥知春曉/哪個愛做夢/一覺醒來/牀畔蝴蝶飛走了

船在橋底輕快搖/橋上風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謠/湖上荷花初開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來又復去爭分秒/又似風車轉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橋下流水趕退潮/黃葉風裏輕輕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閃耀/凝望誰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搖/留下霜雪知多少/螞蟻有洞穴/家有一個門/門外狂風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來又復去爭分秒/又似風車轉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課題,理解課題。

過渡:剛才大家説了自己最喜歡的季節,老師發現有許多同學喜歡夏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有關的課文——《夏天裏的成長》。(板書課題)大家剛才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還有長長的暑假,有同學提到成長了嗎?夏天裏有哪些成長呢?我們趕緊進入本課的學習吧!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閲讀要求。

讀準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先圈起來,再把詞語放進句子中多讀幾次。遇到讀不懂的句子先畫出來,再和同學議一議。

2.課件出示詞語,指名讀,正音,小組內交流詞語的意思,教師巡視中予以指導。

豆棚 綠蔓 苞蕾 苔蘚 草坪 甘蔗 瀑布

縫隙 諺語 割谷 活生生 軟綿綿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聲,不要讀成二聲;“蘚”是三聲,不要讀成一聲;“縫”和“蔓”是多音字,要讀準音。

◆識字方法:

根據形旁歸類識字:“苞、蕾、苔、蘚、蔗”都是草字頭,與植物有關。

◆ABB式結構的詞語:

“活生生”和“軟綿綿”都是ABB式結構的詞語。其他ABB式結構的詞語還有亮晶晶、綠油油、黃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組合作,再次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相互檢測生字、生詞的認讀情況,努力將句子讀得正確、流利。

預設:這篇課文篇幅較短,但涉及的描寫對象非常多,比較適合學生反覆朗讀,進而熟知課文內容並讀中有悟。多讀幾遍,學生對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學習提示。默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誰在夏天裏成長嗎?

(2)圍繞這一中心句,作者寫了哪些事物?請在文中標示出來。

(3)讀文章的時候,一邊讀一邊畫,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2.交流問題一和問題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全文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

方法拓展:尋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確:中心句是指文章中處於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導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種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圍繞中心句寫的。我們在閲讀時找準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話的主要內容。那麼,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從題目去找。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題目就是中心句。如《手術枱就是陣地》這一題目實際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從總起句去找。文章開頭的總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內容。③從結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結尾往往總結全文,點明中心。④從反覆句中去找。有的文章為了突出某種意思並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將某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這句反覆出現的話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⑤從議論句中去找。文中議論處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議論句中的關鍵句就是中心句。⑥從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這個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確作者寫了哪些事物。課件出示表格示例,學生繪製完整表格,並填寫。

(3)學生填完表格後,引導學生觀察所填內容,分類概括。

過渡:同學們都已經填完表格了。我們發現作者在文中寫了許多事物的成長,但是要想寫出“萬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現在請大家仔細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這麼多事物分個類,那麼可以分成幾大類呢?

明確:植物、動物、山水、鐵軌、馬路、人。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過渡:火熱的夏天裏,萬物充滿生機。儘管有時熾熱的太陽會把大地烘烤得蔫頭耷腦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熱烈,一場大雨就能把暑熱沖刷得乾乾淨淨。夏天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激情的季節,在這樣的季節裏萬物迅速生長着,唯恐辜負了這個好時節。那從萬物的成長中我們又能學到些什麼呢?下節課我們再去仔細品讀,好好感知。

小結:今天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明白瞭如何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後圍繞着中心思想去讀文章、找細節,感受到了夏天無處不在的生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又彷彿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課堂氣氛很好,真有點夏天熱烈的感覺呢!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是怎麼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

2.學習本文運用淺顯而生動的語言表達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諺語,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從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閲讀,理解為什麼説“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

2.理解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從中受到啟迪。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回憶舊知,進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反覆閲讀了課文,在閲讀時,老師要求大家圈畫出不太理解的地方。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讀懂課文,讀透課文。首先我們要回顧一下上節課學過的內容,有哪位同學能説説這篇課文是圍繞着什麼中心意思來寫的?(生答)圍繞着這個中心意思,作者寫了許多迅速生長的事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讀課文,感受“成長”

1.感受植物、動物的迅速“成長”。

(1)學生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標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2)教師出示課文中提到的各種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植物。

課件出示以下圖片:豆棚瓜架上的綠蔓;竹子、高粱;苞蕾、鮮花、果實;苔蘚;草坪菜畦。

預設: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説,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裏的孩子不一定見過。儘管文本很簡單,但有些學生不一定有直觀的感受,因為他們缺乏這些方面的常識。所以教師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認一認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與交流:這些生物在夏天裏的成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文中哪句話能説明這個特點?就此進行交流。

①學生交流後明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話,這句話概括了萬物在夏天裏的成長的共同特點:“生物從小到大,本來是天天長的,不過夏天的長是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

②這句話中,你覺得哪幾個詞用得好?寫出了夏天裏成長的什麼特點?

(“飛快”“跳躍”“活生生”,這些描寫很有畫面感和動態感。其實,生物的成長在你觀察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彷彿沒有什麼變化,但放到整個夏季的、延續的過程中來看時,就是飛快的了。)

③指導朗讀:“飛快的”“跳躍的”“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讀出節奏感,語速稍快。

(4)引導學生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夏天裏動植物成長迅速的特點。

①學生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幾天;個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鮮花,明天就變成了小果實。”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對這句話有疑問嗎?

預設: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不能侷限於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個詞語連用,讓我們進一步體會了夏天裏動植物生長迅速的特點。可能確實有些植物從開花到結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植物不會生長得這麼快,這裏有種虛指的意味,是為了強調生長之快。學生讀到此句時就自己的閲歷提出質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個句,大多數學生通過造句能夠體會到很多時候“昨天……今天……明天……”並不是實指。

(5)合作朗讀。

①師生共讀。教師讀第一句中心句,後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長的句子由不同的學生來讀,要讀出生長迅速的感覺。

②分組朗讀。每組朗讀一句話,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長”。

過渡:在夏天裏,綠蔓、竹子、高粱、鮮花、苔蘚、草坪、菜畦、小貓、小狗、小雞、小鴨都在成長。那麼還有誰在夏天裏成長呢?誰願意把第3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1)一名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其他學生仔細聽,做標記。

(2)教師板書“因為……所以……”,引導學生用此句式描述該段中五種事物成長的特點。

(3)小組交流、彙報;質疑探討。

?因為草長,樹木長,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變豐滿。

?因為稻秧長,甘蔗長,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來。

?因為水長,瀑布長,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變寬變深。

?因為鐵路的鐵軌也長,所以接茬地方的縫兒幾乎填滿了。

?因為柏油路長,所以路面高起來。

質疑:為什麼沒有生命的鐵軌和馬路也會長呢?

明確:這涉及物理知識,如果學生不理解,教師可做簡單的講解。夏天温度高,鐵軌受熱會膨脹,所以會把縫隙填滿;柏油馬路是由黑色的瀝青鋪成的,瀝青吸熱能力強,如果瀝青層比較厚,到夏天瀝青馬路表面的温度會高出氣温十幾度,路面就會發軟,看上去路面好像變高了。

(4)指導學生理解俗語“不熱不長,不熱不大”。

預設:教師出示另一句民間諺語“該冷不冷,五穀不豐;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農家人在年復一年的播種、收穫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而這些經驗常以樸實易記的俗語記載下來。“不熱不長,不熱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莊稼就長得很快;如果氣温不夠,節氣不到,莊稼就成熟得較慢。

(5)指名朗讀本段。

朗讀指導:火熱的夏季到處是一片熱鬧的景象,朗讀時語調要歡快,讀出萬物飛快變化的感覺。

3.體悟人也在“成長”,要用力地成長。

過渡:同學們,有生命的植物、動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鐵軌甚至馬路在夏天裏都在長大,説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迅速成長的時期,那麼人也是一樣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長大。人在夏天裏的成長有什麼特點呢?請大家讀一讀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學生結對或分組討論。

A.學生們在夏天裏是怎樣成長的?

(學生們的身體、年齡都在成長。不管升級或跳班,無論快慢,總是要長。國小生有的成了中學生,中學生有的成了大學生。)

B.讀讀文中的兩句諺語,作者引用它們是為了説明什麼?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農作物到了該長的時候不長,或是長得太慢,就沒有收成的希望。”)

預設:學生缺乏農作物方面的知識,教師可簡單地向學生解釋兩句諺語中藴含的農作物生長的知識。“六月六,看谷秀。”這裏的六月六指的是農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莊稼抽穗。所謂“谷”,和現在的説法“穀物”之“谷”的含義一樣,不單純是指稻穀。這句民諺的意思是莊稼長勢如何,能否獲得豐收,在這一天就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即為“出暑”,處暑節氣意味着夏天結束,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此時黃河以北地區氣温下降。這句農諺是説到了處暑節氣,地裏的莊稼還出不了穗頭的話,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飼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後一句話的含義: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地長。

質疑:①這裏的“熱天”僅僅指的是夏天嗎?

②這裏的“長”只是指身體的長、在學校年級的變化嗎?

明確:“熱天”不僅僅指季節,而是指利於學習知識、利於成長的時間和環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時期。如果説夏天是植物、動物迅速生長的時間段,那麼青少年時期就相當於人生中的夏季,這個時候是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長”不僅僅指身體的成長,年齡的增長,還指知識的積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對時間的珍惜,懂得堅持對於成長的意義等,更側重於人的精神上的成長。所以,課文最後一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時期珍惜時間,積極獲取知識、能力,不能錯過獲得知識儲備的最佳時期,否則可能成為一事無成的人。

(2)學生自由發言,談一談對“成長”二字的理解,説一説從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啟迪。

(3)齊讀第4自然段,再一次體會人也要努力成長的道理。

小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裏有力量地生長着,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自己人生當中的夏天裏同樣有力量地生長,等到了秋天才會有好的收成!

三、體會寫法,拓展延伸

1.體會文章的主要寫法。

(1)學生結合課後習題,想想本文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再和同學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圍繞着這句話描述了植物、動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裏的成長,脈絡非常清晰。作者選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寫出了它們成長的特點。)

(2)學生結合自己多次的朗讀體驗,説説本文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文中的語言都是我們熟悉的語言,淺顯易懂,這種表達雖然沒有華麗的詞彙,卻用得恰到好處,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樸實。)

2.快樂小練筆。

(1)夏天,你周圍的事物還有哪些也在生長?用自己的話寫一寫,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創作。

示例:夏天,蘋果樹也在快速地生長着,幾日不見,豌豆大的小蘋果就長得像拳頭了;鳥窩裏嫩黃的小鳥撲騰撲騰翅膀,一夜之間便可以飛出鳥窩去覓食了!

(2)想一想夏天裏的事物,寫一首《在夏天裏成長》的小詩。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積累關於農作物生長的農諺,瞭解相關知識。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略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慼與共的關係,增強環保意識。

2.體悟課文的表達祕妙,感受演説語言的獨特魅力,嘗試運用排比、反覆等手法仿説、仿寫演説辭片段。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體悟表達祕妙,運用排比、反覆等手法仿説、仿寫演説辭片段。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激疑定標,鎖定演説祕妙

1.回顧舊知,引入新課。(略)

2.聽寫詞語:每次聽寫3個詞,只讀1遍,聽完再寫。請把它們工工整整地寫入相應的空格,注意寫字姿勢要正確。(聽寫內容:嗡嗡,潺潺,松脂;駿馬,雄鷹,聖潔;善待,滋養,眷戀)

(出示:西雅圖告誡人們: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每一聲______的鳴叫,每一道______的流水,每一縷______的幽香,每一頭奔跑的麋鹿,每一匹馳騁的______,每一隻翱翔的______,都是______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______滋潤我們心田的河水,照管好______我們生命的空氣,照顧好動物兄弟,把對家園的______化為行動,保護好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因為: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校對評講。齊讀這段話。

【設計意圖:創境聽寫,既鞏固生字新詞,回顧課文梗概,又強化積累運用,培養傾聽能力與寫字能力,一舉多得。】

3.激疑定標。作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説”,本課最應該學什麼?(如何運用語言打動聽眾,增強感染力和説服力)學語文就該學最有價值的東西。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索、發現那動人心絃的演説中隱藏的表達祕妙。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目標設定源於學生,直指語用,使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順勢引發探究期待,避免學習的盲目性。】

二、含英咀華,研習表達,探究演説祕妙

(一)循“神聖”,識反覆,探究謀篇技巧。

1.明確演説主旨。本課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2.瞭解反覆手法。

(1)引導質疑。(出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文中3次出現這句話,分別強調要善待河水、空氣和動物。對此,你有什麼疑問?

(2)梳理問題。(反覆出現有何好處?為何不多重複幾次?每次強調的方式有何不同?)

(3)自主探究。默讀第四至八自然段,思考有關問題。選擇最感興趣的一條要求,仔細研讀,把心得體會批註在旁邊。

(4)彙報交流。預設點撥策略、小結思路:

①運用反覆可以深化主題,強化情感,產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

②如果你是西雅圖,還會提些什麼要求?這些要求西雅圖一個也想不到嗎?那他為何不多提幾個?(運用反覆手段要適度)

③運用反覆時略加變化,效果會更好。(如:文中“善待河水”和“善待空氣”為正面論述,“善待動物”乃反面警示。)

⑸指導朗讀:西雅圖的呼籲字字是淚句句是情!各位西雅圖,用你們義正辭嚴、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誡那些貪婪成性、恃強凌弱的白人吧!齊讀第四至八自然段。

3.把握演説框架。

(1)思考:西雅圖把該説的都説了,課文的其餘部分是否多餘?

(2)小結。本文屬“總——分——總”結構,觀點鮮明,條理清晰。我們撰寫演説辭也可以採用這種結構。

【設計意圖:鎖定文本表達祕妙點,憑藉語言實例,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內化“反覆”手法,進而穿越“意”的叢林,探究“言”的祕妙,獲得“法”的啟迪,建構語文知識,提升言語智慧和語感品質。】

(二)循“聖潔”,品語言,發現表達祕妙。

1.過渡導學。讀演説辭,只關注總體框架是不夠的,只有沉下心去觸摸、品味語言,才能發現更多祕妙。仔細閲讀第一至三自然段,畫出表達特色的詞句,細細品味,再與同桌交流你的發現。

2.互動研讀。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師巡導。

3.彙報交流。

預設1:“聖潔的家園”(出示第二自然段)

A.感受語言魅力。這段話有何表達特色?(排比、句式齊整、量詞變化)演説時注意這些有何好處?男女生合作讀。將全段按現代詩格式排列,配樂齊讀(背景純音樂:騰格爾《天堂》)。將“每一……”全都改為“所有的”,比較一下,有何發現。按照句式仿説幾句。

B.啟發移情想象。(括號內為學生個答預設)是的,這裏的一山一水,都銘記着我們的成長足跡;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們的聖潔記憶;一鳥一蟲,都訴説着我們的快樂體驗!瞧,就在這片沙灘上,我們(一起凝視太陽,讓熱情奔放的太陽舞帶我們快樂飛翔);但是從此我們(再也看不到金黃柔軟的沙灘了);就在這塊田地裏,我們(一起舉行冬節盛會,盡享豐收的喜悦),但是從此(再也享用不到這片田地上的糧食了);就在這座山中,我們(一起在叢林深處沉思冥想,完成了成年禮),但是從此(我們再也無法聆聽到這幽靜山谷中清脆的鳥鳴聲了);……從此,這一切的快樂都將遙不可及,這一切的記憶都將失去憑藉!印第安兄弟姐妹們,在永別家園的最後時刻,最想説些什麼?把你想説的通過朗讀傳遞出來(齊讀全段)。

C.創境引誦語段。(出示並齊讀: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家園如此聖潔,土地如此神聖,印第安人對腳下的大地如此眷戀!然而……讓我們永遠銘記這段優美而聖潔的文字吧!(配樂引誦全段,教師提示所有的“每一”)

預設2:“聖潔的情感”(出示第三自然段)

A.理解內涵。聯繫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B.探究祕妙。你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人類與大地的關係?作者是如何生動、形象地表現這種息息相關的關係?(比喻、擬人)

C.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鎖定“每一”這個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語感富礦”,通過摩挲語詞、移情想象、創境引誦,還原生活畫面,復活文字的感性生命。同時,聚焦語用,通過置換比較、拓展仿説,引導學生品讀、領悟、積累、運用精妙語言範式,徜徉在語言之途,使之感受言語之美,體悟表達之巧,形成言語之能。】

三、聚焦語用,創境練筆,內化演説祕妙

1.創設情境。西雅圖的演説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白人。他們決心善待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之繼續保持神聖。假如你是白人首領,你會向西雅圖的族人作出怎樣的承諾?(出示:請印第安兄弟們放心,既然我們繼承了這片土地,就一定會銘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從現在起,我們將?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2.合作練筆。4人一組,每人從一個角度寫幾句話,然後再合併組成一篇運用“反覆”手法的演説辭。(生練筆,師巡導)

3.反饋小結。

【設計意圖:創設情、辭同構共生的練筆情境,構築語言文字運用的平台,讓學生在練筆實踐中激活緘默的表達祕妙和言語範式知識,使新學的言語表達知識技能化,並及時融入到已有的語感圖式中去,實現“得言、得意又得法”。】

四、總結全文,拓展閲讀,復現演説祕妙

1.總結全文。(播放西雅圖風光視頻,畫面定格於西雅圖酋長紀念碑)這就是演説中的那片土地。時隔150多年,她依舊那樣神聖,那樣迷人!她有一個聖潔的名字——(生:西雅圖)它的神聖,歸功於一個偉大的民族——(生:印第安)一個大寫的人——(生:西雅圖)一次成功的演説——(生:《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是的,西雅圖的土地是神聖的。其實,我們面對腳下這片土地,也應該永遠銘記這樣一句忠告——(生: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因為——(生: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2.佈置作業。

(1)在課堂小練筆的基礎上,運用“反覆”手法續寫幾句話,其中“請印第安兄弟們放心,既然我們繼承了這片土地,就一定會銘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句話至少要出現3次,寫完説給同桌聽。

(2)課外閲讀《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設計意圖:拓展閲讀,旨在深化學生對於演説辭這一體裁及相關祕妙的認識;續寫練筆,既復現、鞏固“反覆”手法,將語用實踐延伸至課外,又引導學生置換角色,將自己對於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認識訴諸文字,進而獲得心靈的盪滌與澄澈。】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學習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知識鏈接】 餘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苟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林”,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羣島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説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於期》。

【教學過程】課前預習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説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説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説,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風 藹藹雲霧 裊裊炊煙 依依楊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導入,揭題

1. 同學們,人們常説“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

2.讀題解題:介紹伯牙後説説“絕、弦”是什麼意思?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則文言文,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提示學生注意斷句停頓,讀出節奏。

(過渡:同學們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也讀得有些古文味了,那這則文言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去看看。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意。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彙報: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麼是“知音”?

①學生反覆讀課文,勾畫出鍾子期和俞伯牙互為知音的語句寫下來。抓住關鍵字“善”,反覆品味。(聽着琴聲,鍾子期彷彿看到了什麼?此時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激動、驚訝!)

②大膽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仿句説話: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導朗讀,板書“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時伯牙的心境應該是 ,讀出心中的激動與歡喜。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板書:知音)

2.探究二:為什麼要“絕弦”?

①過渡:碰到這樣的知音,那伯牙為什麼還要斷絃呢?(就是這樣一鼓一聽,一彈一和,兩心相印,其樂融融。約定的一年見面時間將至,伯牙坐船撫琴而來,但與他見面的是子期的墳墓呀。所以……也可藉助學生的答題話語過渡)

②出示語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在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③指導朗讀語句(此時,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這種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讀——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腸寸斷的情況下,讀——

就在他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讀——

④小結:可見知音難覓呀!所以我國的古詩常有提及“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自由讀資料袋,讀完袋,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會有更深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再無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用文藝性的筆調介紹了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人類不斷造成生態災難,除地球外人類別無去處等科學知識,闡明瞭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道理。全文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説明方法進行説明,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

【學情分析】: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附近幾個社區,他們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平時沒有時間輔導他們的學習,好在我的這些孩子們自覺性都比較高,他們課前都能認真預習,也蒐集很多相關資料,他們有能力完成本課的目標。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着眼於在語言環境中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通過精讀、質疑、討論、品讀、感悟……達成目標。做到以讀為主、讀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懸念從讀中生,悟的結果從思中來。讓學生在經受語言的歷練和環保意識的薰陶後,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課標》第三學段要求:“閲讀説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説明方法。”科學小品文是科普説明文,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文體。科普説明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點。所以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課文的説明方法,體會打比方、舉例等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難點是聯繫實際,讓學生從心靈深處認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會寫:“晶,瑩”等10個生字:正確讀寫“遙望,晶瑩、資源、礦產、

不加節制、枯竭、目睹、和藹可親”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愛護

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體會説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説明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各種學習途徑,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2、難點:懂得為什麼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並身體力行和進行環 保宣傳。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2、收集的各種資料。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情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一組課文中,我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情,你可想過,人與自然相處同樣我們付出真情,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組課文,先自由讀一讀本組課文的單元導語,誰來説説單元導讀告訴了我們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什麼?

2、導語中還向我們推薦了三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誰來説説?

【設計意圖】:從單元導語入手,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

3、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本組課文的第一課,請同學們伸出右手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13、《只有一個地球》,球的最後五筆是點提撇捺最後一筆是點,齊讀課題,有幾個地球?

生:只有一個地球!

【設計意圖】:抓住課題的關鍵詞,強調“球”的寫法。

4、再讀課題,讀得好!只有一個地球,這個響亮的口號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説明文,從此為題,是想呼籲人們應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發現

1、自學提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自讀提示,下面開始自由讀課文吧!

3、好!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下面咱們一起看課文中的詞語你讀準了沒有?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指名讀一讀。

4、讀得好!“薄”在這裏該怎樣讀?老師為你們帶來了字典中的解釋,齊讀,我們該選擇哪個讀音呢?

5、很好!你為什麼選擇這個讀音呢?

生:我是根據字的意思來確定的。

6、真棒!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根據解釋來確定它的讀音,再讀“薄薄的紗衣”。一葉扁舟,它還有另一個讀音biǎn扁擔,再讀“一葉扁舟”,本課中的藹和竭這倆個字在字形上有什麼不同呢?

【設計意圖】:強調學習多音字的方法。

生:1、結果不一樣。2、部首不一樣。

7、藹字怎麼寫呢?先寫草字頭,要寫寬一點,能蓋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寫扁一些,人的第二筆是點,最後一筆堅折不出頭, 佔三分之一,最後一筆是提,請同學們在課後生字表的旁邊工工整整的寫一遍,寫時要頭正、身直、足安,眼睛離書本一尺遠。

【設計意圖】:區別形近字,指導形近字的寫法,強調寫字姿勢。

8、下面學們默讀課文,讀後小組內討論,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展評析疑、交流指導

1、好!大家讀得都很認真,誰來説説: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第一部分從第一段到第幾段?,你能説説:第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能用小標題概括嗎?接着説,很棒!

3、誰能把這四個小標題連起來,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這種把各部分主要內容串聯起來總結課文內容的方法叫做連段串意法,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用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掌握用連段串意的方法來總結課文內容。

5、快速瀏覽課文第一部分,從哪下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麗?

6、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

7、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

8、地球是美麗的,但他又是渺小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

10、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

11、地球的現狀是怎樣的呢?

12、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

13、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讀體會只有一個地球。

(四)拓展延伸、鞏固應用

1、同學們,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壞環境的事情嗎?誰來説説?

你們可曾想過,造成這一切一切後果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學們,當你看到一片片乾涸的土地的時候:當你看到滾滾濃煙從煙衷冒出來的時候:當你看到洶湧的洪水吞噬我們美麗的家園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具具動物屍體的時候,當你看到霧霾籠罩在我們上空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棵棵大樹被攔腰砍斷的時候:當你看到海嘯排山倒海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條條河流被污染的時候:當你看到汶川地震殘垣斷壁的時候。

同學們,你們願意成為環保小衞士嗎?聲音太小,請全體起立,舉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願加入到保護地球環境的隊伍中,我決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一名環保小衞士!把掌聲送給每一位環保小衞士,你們是地球的希望,你們是地球的未來。

【設計意圖】:通過身邊的事例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通過宣誓增強孩子們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五)總結評價、激勵進取

今天,我們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美麗渺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作業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資料,為下節課學習做準備。

2、調查我們學習、生活場所附近的環境狀況。

3、課外閲讀魯斯∙坎貝爾的《可愛的地球》。以上作業任選兩題。

【設計意圖】:通過佈置不同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們動手動腦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母親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讓學生們瞭解本課的內容,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默寫《江南春》。

2.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分析詩歌中景物的特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展現出來的。

4.讀中感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誦讀,感知詩歌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3.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分享詩詞積累。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上節課,我還給大家佈置了一些課外積累的作業,大家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積累嗎?可以是描寫黃河的詩詞,也可以是劉禹錫的其他詩作。大家在分享的時候要注意朗讀,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學生分享積累的詩詞。)

2.自然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欣賞了黃河的磅礴氣勢,那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豪邁的。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的兩首詩風格則迥然不同,我們來看看這首《江南春》。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揭示詩題,簡介作者。

(1)教師板書詩題:江南春,學生討論題意。(江南的春天。)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以七絕最為出色。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圖,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描繪看到的圖片。

(學生自由發言,説出詞語。)

過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機勃勃的,如果讓大家只用幾個詞語來描繪春天,大家肯定會覺得不夠全面、不夠客觀。那麼,詩人杜牧是怎樣用幾句詩就給我們描繪出了生動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請大家自由誦讀全詩,感受詩中的春景。

3.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1)教師出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誦讀研討,教師巡視,並相機指導。

過渡: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能不能做到讀準字音,且讀出感情。

(3)檢查學習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讀,相機正音,直到讀正確為止。

②指名讀全詩,進行比較評價。在讀中體會如何把詩讀出節奏來。(語調的輕重、語音的延長以及停頓等。)

4.再讀古詩,明意悟情。

過渡:這首詩如果要讀得更有意味,我們還必須瞭解詩歌的意思。大家平時在讀懂詩歌意思方面有什麼高招嗎?(學生討論:抓住重點字詞、查工具書、瞭解相關背景等。)同學們的方法都很棒,請大家藉助工具書讀通讀懂全詩。實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註。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勾畫詩中描寫的景物,標註難點。

(2)四人一組,交流學習。

學習前兩句詩——晴景,寫今。

①交流對詞語的理解,集體訂正。

[千里]這裏的“千里”並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

[綠映紅]綠葉映着紅花,這裏用顏色指代景物,給人豐富的聯想。如綠葉襯紅花,桃紅映柳綠。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風]酒旗迎風招展。

②説説這兩句詩是從哪些感官來寫景物的。

明確:聽覺——鶯啼視覺——綠,紅,水村,山郭,酒旗觸覺——風

③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描寫的景色。

(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

④這兩句詩描繪的春景有什麼特點?

(明媚、有聲有色、充滿生機。)

學習後兩句詩——雨景,懷古。

①體會情感基調:這兩句詩中詩人的心情還是愉悦的嗎?

教師及時補充背景知識: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我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宋、齊、樑、陳)的總稱。這一時期,當權者曾大興建設寺廟,祈求神明保佑。由於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時代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國家漸漸衰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而當朝的統治者卻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靈保佑,永保江山穩固。

交流後明確:這兩句詩的情感基調不是愉悦的,而是傷感的、擔憂的。詩人在讚美風景秀麗的江南時,暗含着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借景抒情的寫法是古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識後,再讀這兩句詩,感悟詩人的擔憂。

示例:詩人可能在想:希望通過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穩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麼多寺廟都滅亡了,物是人非,我們的國家竟然還在仿效這種做法,這不僅不會鞏固國家的統治,相反,會加速國家的滅亡啊!

③引導學生帶着感情重讀全詩。

過渡:同學們,你們能嘗試讀出作者的讚歎之中隱含的哀愁嗎?自己先試試。(再指名讀。)

5.熟讀成誦,吟出詩韻。

過渡: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展開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寄託的是對江南春景濃濃的愛和淡淡的愁。學到這裏,你們是否已經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獨特的情感了呢?就讓我們再一次帶上對江南春天的喜愛之情去欣賞江南春景吧!

(1)播放視頻。(欣賞譜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許多詩歌都可以用來譜成曲,這樣也方便了傳播。吟吟唱唱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讀詩歌,背誦詩歌,讀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憂傷。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輓聯、致敬”等詞語。

2、學習生字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通過具體事例來悟出魯迅先生的高貴品質,練習給各段加小標題,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課文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朗讀、小組合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教學準備:課前收集關於魯迅先生的資料,知道魯迅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

教學重難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學相關資源: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閏土嗎?説説閏土給你留下的印象。

閏土這個朋友是誰介紹給我們的?他在介紹閏土時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從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下目標。出示小黑板(熟讀課文,採取喜歡的方法自學生字新詞,概括各段段意,練習給各段加上小標題,初步理解課語文內容。)(明確目標)

[評:通過複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自學課文

1、自讀課文,注意讀通課文,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可藉助字典弄清楚。

(1)讀準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練習書寫幾個重難點字:

“冠”(注意上邊沒有一點)

“嗽”(中間是“束”,不是“束”,右邊是“欠”不能寫成“攵”)

2、再瀏覽一遍,説説課文寫了哪幾件事?可分為幾段?你怎麼知道的?

3、同桌討論。總結歸納段意(第一段講人民羣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第二講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第三段講魯迅先生在談笑中抨擊舊社會。第四段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工人。第五段講阿三對魯迅先生的回憶。)

4、剛才大家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簡潔的語言給每個段加個小標題嗎?教師指導學生加小標題。教師講解擬小標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段意概括小標題:二是摘出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語句作小標題。

5、選擇其中一到兩個段落放聲朗讀,要讀準字音,讀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標題。

6、生分小組討論研究。

7、教師小結。(板書: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女傭回憶)

[評:通過幾次有目的的讀書,在歸納、概括段意和小標題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讀課文,想想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評:從總體上入手把握魯迅先生的崇高形象,為後面深入體會找準了一個切入點。]

板書設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出示中心句,齊讀兩遍。

二、學習二、四、五段(重點、難點的學習)

1、從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提出自學要求:找到相關的句子勾出來,自由讀,結合自己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想想理由,並在旁邊用鉛筆批註出來。

2、小組交流。

預設:

(一)談《水滸傳》部分(學生勾到了這段相關的句子,如: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説:“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那天臨走,伯父送我兩本書……)

師:從這些語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板書:關心子女。)指名讀有關語句。

重點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

師:我之所以會“張冠李戴”,將一個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個人身上,是因為我────生:“囫圇吞棗”。如果是其他的長輩見“我”這樣讀書會怎樣説?而伯父卻────生:摸着鬍子……(帶着感情讀)

師:你能聽懂伯父的話嗎?從中可以感受到什麼?(實際上是在幽默而婉轉的批評“我”讀書太馬虎)因此,聽了這句話,“我”比捱打捱罵還難受。指名再讀這件事,仔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子女,善於啟發教育孩子,連批評孩子時都替孩子想得多。

師:伯父不僅僅是宛轉地批評了我,而且還送給了我兩本書──《表》和《小約翰》,伯父這麼一個大文學家,居然還仍抽出時間翻譯兒童讀物給孩子們看,這不也表明他為孩子們想得多嗎?

(二)學習“救助車伕”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讀“爸爸跑到伯父家裏……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

師:請大家看看圖,用自己的語言説説圖上的內容。

師:誰能説説你課外收集到的關於魯迅先生的資料。魯迅先生是什麼身份?想想資料上的內容,再看看圖中的魯迅先生,你有什麼感受?

師:是啊,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為別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護資助車伕以後並沒有輕鬆,反而變得那麼嚴肅,他在想些什麼呢?(魯迅可能想到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救助一個車伕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舊社會才能解救勞動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學習“關心女傭”這件事。

師: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板書:關心窮苦人)女傭阿三的話講了哪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魯迅病的厲害還三更半夜的寫文章。他對自己的病一點也不在乎;二是關心女傭阿三勸阿三多休息。)從阿三的話中我們分明觸摸到了先生那顆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評:這三個段的教學緊緊圍繞着中心句展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課外收集的資料,自讀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學了這三個故事,魯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紮根在了你的心裏。讓我們再品味這句話──他為自己……(學生帶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讀。)

第三課時

一、激情引入

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魯迅先生一心為別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還有個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與中心的關係,但只要我們細細品味,我們定然會有所收穫。

二、學習“談碰壁”這個故事。

1、自己讀這一段課文,看看有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嗎?

2、你聽説過或遇到過鼻子被牆壁碰扁的事情嗎?

3、誰收集到了關於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資料,給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學生沒收集到教師就做介紹)

4、師:那麼,伯父説的“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究竟含着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屏幕上魯迅先生的一段話──—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

5、聯繫魯迅那個時代的情況,讀讀這段話,想一想、議—議:“四周圍黑洞洞的”指什麼?“碰壁”又指什麼?(生思考、討論)

6、師:同學們想一想,談“碰壁”與表現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也有聯繫嗎?

7、師:生活在舊中國最黑暗時代的魯迅先生正因為為勞苦大眾想得多,所以他才會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橫眉冷對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爭,讓我們一道來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學到的這兩句詩──(師生齊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評:伯父關於鼻子扁平的話含義深刻,不易理解。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魯迅先生的話,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社會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學習第一段

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們的愛戴,(板書:愛戴)在先生去世以後,才會有那麼多人來弔唁他。直到今天,魯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裏。

1.自讀閲讀鏈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樂齊聲朗誦。

[評:最後讀閲讀鏈接,昇華情感,在配樂朗誦詩歌中,盡情抒發對先生的愛戴之情。]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12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羣眾愛戴的人。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文題目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所寫。課文題目點明瞭作者與魯迅的關係,這篇課文就是通過回憶記敍了伯父魯迅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請同學們聽課文範讀,對課文內容有大概瞭解。(課件播放課文範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指名學生讀。

2、朗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並加小標題。

課文回憶了魯迅先生的幾件事,以自然空行為標誌,把課文分為五段。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討論,確定各段段意並加小標題。小標題是對一段內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詞語或短句標明。

3、討論、瞭解魯迅先生,為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三、深入理解課文,學習第三、四段

1、回顧文章內容,瞭解“伯父”是怎樣的人,並畫出有關句子。

(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1)學習第四段“救助車伕”,瞭解魯迅先生是怎樣救護、資助車伕的。

①邊讀邊想,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②從那裏可以看出來?

A、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魯迅救助車伕的動作語句,想想這一段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品質。

a請同學朗讀。想想這段話是從哪個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動作)

b請大家在書上圈出表示動作的詞。

C(課件出示)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着,一個半跪着,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腳裏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乾淨。他們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扶、洗、敷、扎”等詞表現了魯迅先生關心、愛護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的感情。)

d請同學們再讀這段話,體會這一連串動詞的用法。從這裏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品質。

B還可以從哪些從地方看出魯迅是一個同情關心勞苦大眾的人?

a(課件出示)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變得那麼冰冷,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的話,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歎了口氣。

b你準備抓住那些重點詞語來理解?説説你的理解。

c這一段話是從那方面來進行描寫的?從這裏我們知道了可以通過人物神情的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

魯迅先生在救助車伕以後,為什麼臉上變得那麼嚴肅?他在想什麼?

④老師小結。這樣一位關心、同情勞動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見不到他的面了。請同學們回到現實,一起讀一讀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2)學習第三段“笑談‘碰壁’”,體會魯迅先生為人民羣眾的解放進行不懈鬥爭的精神。

①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邊讀邊想:“笑談‘碰壁’”這件事反映了魯迅怎樣的品質?你從那裏看出來的?

②重點學習:“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再讀原句,結合資料談體會。

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各角色的語氣。

③老師小結。

(3)學習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學習第二和第五段,同學交流。

學習第二段“談論《水滸傳》”,瞭解魯迅先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對下一代的深切關心。

A聯繫上下文,説説“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是什麼意思,這説明“我”讀書怎樣?(態度不認真)

B“哈哈!還是我記性好。”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我”聽了伯父的話後,“羞愧”“悔恨”什麼?為什麼比捱打捱罵還難聽受?

C完成填空練習伯父是一個(關心下一代)的人

D小結

②默讀第五段“關心女傭”,體會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A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的?從魯迅的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什麼品質?

B默讀本段,完成填空練習。

伯父是一個(同情勞動人民)的人。

C小結

請大家再讀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體會作者的情感。

3、總結伯父的品質

(三)學習第一段“深切的懷念”

1、請同學們認真讀第一段,瞭解什麼事使“我”驚異。

2、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思考作者驚異什麼。

3、為什麼呢?請同學們討論這個問題,從三方面來找一找原因。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因“年紀還小”而產生的“驚異”。

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魯迅生前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因此人民愛戴他。

(四)總結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覺得這是一個(關愛下一代、同情勞苦大眾、憂國憂民、愛憎分明、受人愛戴)

2、説説自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六年級上冊語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精品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本課11個生字,識記並掌握“靜謐、親戚、寒暄、熙熙攘攘、俏麗、烘烤、勤勉、龐然大物、音韻、僻靜、親吻、大街小巷”等詞語。

2.感受草蟲村落的生活情境,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想象進行聯想去表達獨特的感受。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並如何運用豐富的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靈的愛戀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遊、親吻、左衝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指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播放夏日蟲鳴的聲音。

2.交流:你聽到了什麼?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大自然的聲音和色彩總能讓人陶醉,走進去使人流連忘返。讓我們跟隨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進《草蟲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為我們帶來的樂趣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

2.字詞檢查。

(1)讀準字音。幻燈片出示:(齊讀,指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前後鼻音)

靜謐 親戚 寒暄 熙熙攘攘

俏麗 烘烤 勤勉 龐然大物

音韻 僻靜 親吻 大街小巷

(2)理解詞義。

分小組討論,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詞語。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3.説説本課的主要內容。(主要寫“我”躺在田野裏,目光跟隨着爬行的小蟲,作一次奇異的遊歷。)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瞭解課文大意。因為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生字詞不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來完成。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後讓學生討論,解決詞義。

四、梳理內容,明確場景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草蟲的村落”在哪兒?

交流反饋:

它們的村子散佈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裏,很多黑甲蟲村民,熙熙攘攘地往來。

草蟲的村落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個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過放大構成的。

2.隨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蟲的村落”裏看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時,老師相機出示句子:

“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終於走出一條路。”

“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到處參觀遠房親戚的住宅。”

“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着翅膀,……這是隻有蟲子們才能演奏出來的!”

明確: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村落”:有建築,有形形色色的“村民”,如花色斑斕的小圓蟲、龐大的蜥蜴、甲蟲音樂家們……他們還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草蟲的村落”的?

(1)我目光追隨着爬行的小蟲,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理解“追隨”,“追隨”一詞點出了行文的線索是“我的目光”。)

(2)今天,我又躺在田野裏,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靜謐”是什麼意思?從這個詞語中你讀懂了什麼?

“靜謐”不但寫出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還寫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靜、人很放鬆。有這樣的環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會發現這“草蟲的村落”,才會有了他對草蟲村落的這次奇異的遊歷。

4.作者發現了草蟲的村落之後心情如何?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我發現了草叢中蟲子的快樂天地。我多麼得意啊!”

四、總結回顧,佈置作業

1.這節課我們跟隨着作者在草蟲的村落裏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在那裏,我們知道了在森林邊緣的小山丘上,在那細密的草叢中,有一個奇異的草蟲的村落,並且還發現了那裏是小蟲子的快樂天地。為什麼説這是個小蟲子的快樂天地呢?我們下節課再去學習。

2.作業:熟讀課文,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體會作者怎樣用心觀察大自然,怎樣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

2.與大自然為友,感悟自然中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的生命與靈性,與大自然進行“心靈對話”。

二、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發現了一個小蟲子的快樂天地。作者在“草蟲的村落”裏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那麼,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奇異”的?村落裏有什麼奇特的景色,村民們都在幹些什麼?請大家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3~8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

2.學生自由讀,畫句子。

三、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1.從“歸來的遊俠”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一隻小蟲,一隻生着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裏。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你看它雖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進着。它不斷地左衝右撞,終於走出一條路。”

(1)作者為什麼把黑甲蟲稱作“遊俠”,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遊俠,是大俠,像蜘蛛俠、蝙蝠俠那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勇敢。)

(2)你從哪裏看出甲蟲是勇敢的?它是怎麼個勇敢法兒?

“你看它雖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進着。它不斷地左衝右撞,終於走出一條路。”

傲然,是一種什麼樣的樣子呢?誰來給大家表演表演!

傲然就是藐視一切而堅強不屈的樣子。請大家批註在課文的旁邊。

這是一隻勇敢堅強的黑甲遊俠,雖然迷了路,絲毫不害怕,可是他找到回家的路了嗎?請大家齊讀第四自然段。

它找到回家的路了嗎?(找到了)它雲遊四方,回到了家鄉,同伴們是怎麼招呼這位遊俠的呢?

“一隻嬌小的從洞裏跑出來迎接遠歸者。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起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

品讀“意味深長”“對視良久”,讓學生體會家人擔心、牽掛的感情。(板書:親情)

(小結、過渡:從這位勇敢的小俠客身上,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成功者的喜悦,這是一個充滿了親情的村落,村落裏還有其他的景緻、其他的感情嗎?接下來自由朗讀第五自然段。)

2.從“村民的和諧生活”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1)你們讀到了哪幾種小動物啊?(小圓蟲、黑甲蟲、蜥蜴)

(2)哪種動物是村落的主人,哪種是客人呢?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

3.從“音樂演奏會”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4.從“村民的勞動”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這一段中有兩個問號:“一定是很遠很遠的地方吧?是什麼力量使甲蟲們這麼勤勉地奔忙呢?”甲蟲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即使是大過自己身體兩三倍的食物,甲蟲們還是勤勉地奔忙着,同時,它們也是快樂的。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

(我們的父母,掙錢來不但要養自己,還要養我們,養這個家。因為有愛,對家庭和對生活的愛,所以一直勤勞地工作着、奔忙着。)

甲蟲們在這片快樂的天地中,勤勞並快樂地勞動着、生活着,這麼勤勞的甲蟲,真值得我們尊敬啊!(板書勤勞)

大家請看第八自然段,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蟲子的腦海中,究竟藴藏着多少智慧?它們的村落裏有專門的氣候工作者、工程師……各種不同的工作,都有專門的蟲子擔任。村落雖小,卻體現出了蟲子們的大智慧。

(板書:智慧)

這雖然是一個草蟲的村落,但是卻充滿了親情、友情、藝術、勤勞和智慧。

四、總結全文,領會升華

同學們,多麼可愛的草蟲啊!它們不僅有豐富的情感世界,還有高雅的藝術追求。它們不但會生活,還會創造生活。這是作者看到的、品味到的。只要我們能像作者一樣用心去觀察,我們也會發現很多。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自己觀察過的小蟲寫下來,寫的時候要學習作者的寫法,融進自己的感受:等會兒我們看誰寫得最生動。

今天,我們跟隨作者,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想象,遊歷了這快樂的小天地。就讓我們帶着這份美好的想象,走出課堂,融入自然,放飛心靈吧!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試着引領學生走進“草蟲的村落”,讓孩子們領略在草蟲世界裏的寧靜:其中有英勇的遊俠,有俏麗的少女,有它們的遠房親戚,有音樂演奏者,有智慧的建築設計,更有一羣羣勤勞的“村民們”……引領學生感受草蟲們對生活的熱愛。在品讀感悟文章中,我採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在反覆地品讀重點語句的過程中,加深印象。

1.在讀中落實目標。比如,對“傲然”“左衝右撞”“寒暄”等詞語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對“寒暄”一詞處理,通過師生間的“打招呼”來體會含義,通過課件演示來解釋詞義並關注字形。“寒暄”的“暄”在本課不是生字,可“暄”字是“日”字旁,這是成人都容易寫錯的。老師説,同學們,“寒暄”的“寒”,表示天氣冷;“寒暄”的“暄”表示天氣暖,所以它是“日”字旁。學生對“寒暄”一詞將終生難忘。

2.在讀中凸顯形象。比如,通過體會“傲然”“左衝右撞”等詞語,來凸顯“英勇的遊俠”的形象,通過猜測這隻嬌小的甲蟲和遊俠之間會是什麼關係,來凸顯“嬌小的甲蟲”的形象。

3.在讀中建構情節。老師説,這隻遊俠不顧一切地往前衝,究竟是為了幹什麼呢?老師問,誰能告訴我,這隻遊俠急急忙忙回村子是要幹什麼呀?原來,是家中有一隻嬌小的甲蟲在深情地迎歸。